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防治马尾松赤枯病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赤枯病是马尾松幼林一种主要叶部病害。据全国普查,贵州、四川、广西、广东、云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江苏、河南、陕西等省(区)都有发生。本病除为害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外,还侵染其它针叶树,如云南松(P.yunnanensis)、黑松、黄山松(P.huangshanensis)、油松(P.tabulaeformis)、华山松(P.armandi)、火炬松(P.taeda)、湿地松(P.elliottii)及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金钱松(Pseudolalrixamabilis)等。各种寄主中以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云南松受害重。本病常与赤落叶病或落针病同时混生。

病害主要危害幼林新叶,少数老叶也受害。受害叶半截或全叶枯死,受害林分一片枯红,状似火烧。病叶与健叶相比,其含水量和干物质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68.4%和39.2%,病害越重,损失就越大。病株平均高生长量降低46.7%~58.4%,年主梢生长量降低73.5%。

症状

受害叶初现褐黄色或淡黄棕色段斑,后变淡棕红色,后呈浅灰色或暗灰色,病斑边缘褐色。病部散生圆形或广椭圆形,由白膜包裹的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新病叶在室温下保湿1~3天后,出现黑褐色丝状或卷须状分生孢子角。根据病斑上、下部叶组织是否枯死,计有叶尖枯死型、叶基枯死型、段斑枯死型和全株枯死型四种症状。

病原

病原菌是枯斑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funereaDesm.)分生孢子盘黑色,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外露,直径约100~200m,散生于叶面。分生孢子梭形或椭圆形,大小15~25m7~10m,5个细胞,分隔处缢缩,中间3个细胞褐色,两端细胞圆锥形,无色,顶端有2~4根无色刺毛,长约10~19m,分生孢子梗短。

用初发病的针叶分离,容易得到纯菌种。菌落圆形,白色,边缘整齐,气生菌丝发达,白色茸毛状,菌落中心基质略带橙黄色或色稍淡。在24~29℃下培养9~12天,开始产生分生孢子盘,呈大小不等的小黑点,久置成一发亮的黑色粘液团。分生孢子在5~33℃之间都能萌发,以20~30℃萌发量较多。无伤或有伤接种,经3~6天大量出现症状,潜育期2~7天。有伤接种平均发病率48.5%。高达81.8%;无伤接种,平均发病率21.4%,高达42.8%。在自然光的条件下进行接种时,应明暗交替。

发生规律

马尾松、赤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树上病叶中越冬。在落地病叶上越冬者极少,且全部以分生孢子越冬。翌年平均气温16℃以上时,约5月上旬,分生孢子开始散放。以6月(四川)及7月(贵州)捕捉量多,6月及8月次之,11月份(月平均温度16℃以下)基本停止散放。一般雨天或雨后捕捉孢子量多,晴天较少。林缘、树梢及树冠,比林内、冠下及冠内发病重,这表明分生孢子借雨水机械脱离,随雨滴被气流带走。

病害一般于5月开始发生,当时月平均温度为19.5~19.9℃。6~9月为发病盛期,其间月平均温度20.3~22.9℃,月降雨量68.2~346.6mm,月平均相对湿度84%~86%。7月出现发病高峰期(月降雨量247~298.2mm,月平均相对湿度86%~89%)。以后,随气温下降;发病率逐渐降低。当月平均温度降至12℃以下时,即11月以后,病害基本停止发生。可见,气温是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而多雨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新叶感病后一星期左右,产生新的子实体,遇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盘,以此进行多次重复侵染,5~9月均可产生新的子实体,7月为高峰期。

防治方法

可用621硫烟剂加硫磺细粉(按8:2比例均匀混合而成)防治效果为91%~95%,741烟剂效果为88%~92%。此外,5%可湿性退菌特粉、退菌特重烟剂和621菲醌烟剂也均有一定效果。烟剂防治本病宜于6月进行,用量每公顷11~15kg,一年一次即可。如遇赤枯病和赤落叶病或落叶病混生的林分,需在6月和8月各放一次,各一次用药量应适当增加。

葵花松对赤枯病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因此,选用葵花松造林,是防治本病的一种较好途径。

扩展阅读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赤枯病病因

缺钾型和缺磷型是生理性的。稻株缺钾,分蘖盛期表现严重,当钾氮比(K#O/N)降到0.5以下时,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多发生于土层浅的沙土、红黄壤及漏水田,分蘖时气温低时也影响钾素吸收,造成缺钾型赤枯。缺磷型赤枯生产上红黄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温时间长,影响根系吸收,发病严重。中毒型赤枯主要发生在长期浸水,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绿肥过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

硫化氢、有机酸、二氧化碳、沼气等有毒物质,使苗根扎不稳,随着泥土沉实,稻苗发根分蘖困难,加剧中毒程度。

水稻赤枯病防治方法

(1)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2)宜早施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钙肥等。缺磷土壤,应早施、集中施过磷酸钙每667m2施30kg或喷施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忌追肥单施氮肥,否则加重发病。(3)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沟。绿肥做基肥,不宜过量,耕翻不能过迟。施用有机肥一定要腐熟,均匀施用。(4)早稻要浅灌勤灌,及时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5)发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轻度搁田,促进浮泥沉实,以利新根早发。(6)于水稻孕穗期至灌浆期叶面喷施多功能高效液肥万家宝500-600倍液,隔15天1次。

柳杉赤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柳杉栽植越来越广,近年来由于赤枯病的危害,有些地区造成苗木大量死亡,已成为我国严重的林木病害之一。现将柳杉赤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柳杉赤枯病主要危害1~4年生苗木的枝叶。一般要苗木下部首先发病,初为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并变成暗褐色。病害逐渐发展蔓延到上部枝叶,常使苗木局部枝条或全株呈暗褐色枯死。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会产生许多稍突起的黑色小霉点,这便是病菌的子座及着生在上面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害也可直接危害绿色主茎或从小枝、叶扩展到绿色主茎上,形成暗褐色或赤褐色稍下陷的溃疡斑,如果发展包围主茎1周,则其上部即枯死。有时主茎上的溃疡斑扩展不快,但也不易愈合,随着树干的直径生长逐渐陷入树干中,形成沟状病部。这种病株虽不一定枯死,但易遭风折。

2、病原

(1)分类地位及形态:柳杉赤枯病由真菌中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的CercosporasequoiaeEv.(C.cryptomeriaeShirai)所引起,分生孢子梗聚生于子座上,稍弯曲,黄褐色。分生孢子鞭状,但先端较钝,有3~5个分隔(少数有6~9个分隔),淡褐色,表面有微小的疣状突起。

(2)病菌生态学特性:孢子于15~30℃下发芽良好,25℃为发芽最适温度;在92%~100%的相对湿度下才能萌发。

3、发生规律

(1)越冬、传播与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萌发后经气孔侵入,约3周后出现新的症状,再经7~10天左右病部即产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2)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柳杉赤枯病发展快慢除和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外,主要和当年大气湿度和降雨情况密切相关。春夏之间降雨持续时间长的年份,发病常较重。在梅雨期和台风期最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另外,苗木过密,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或氮肥偏多等,都易促使苗木发病。柳杉赤枯病在1~4年生的实生苗上最易发生。随着树龄的增长,发病逐渐减轻,7~10年生以上便很少发病。扦插苗一般较实生苗抗病力强。

4、防治方法

(1)清除侵染来源,如果是连作或邻近有病株,必须尽可能彻底清除和烧毁原有病株(枝),或冬春深耕把病株(枝)叶埋入土中,新区发现病苗,应立即烧毁,减少初次侵染来源,严格禁止病苗外调。

(2)合理施肥,培育无病状苗:施肥要合理,氮肥不宜偏多,提高苗木抗性,培育无病状苗。

(3)药剂防治:发病期间用0.5%的波尔多液、401抗菌剂800倍液及25%的多菌灵200倍液,每2周喷1次。

马尾松松毛虫防治方法


马尾松毛虫:又叫松毛虫,毛辣虫,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及河南南部都有发生。成虫体长24~35毫米,灰褐色或灰自色,前翅上有明显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8~9个黑斑,翅中央有一个白点。卵近圆形,粉红色。幼虫体长45~60毫米,体色分黑白与红黄二型,胸部的背面有二丛深蓝色毒毛。腹部1~6节,背面均生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的长毛。蛹椭圆形,暗褐色或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茧灰白色,后期变污褐色,有散生的黑色短毒毛。更多绿色尽在

松毛虫:发生代数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异,如河南每年发生2代,长江流域各省2~3代,福建、广东3~4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裂缝中越冬,也有在树下杂草丛内或石缝下越冬的。越冬幼虫于来年4月下旬前后老熟。第一代幼虫发生较为整齐。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成块产于松针上。初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4龄以上的幼虫食量大增,能将针叶食尽,形同火烧,严重的影响松树生长,甚至使松树枯死。成虫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

(1)、营造混交林,合理密植和整枝,使松林保持郁闭,造成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松毛虫生存的森林环境。

(2)、冬季清查松毛虫发生基地,做出标志,在松毛虫活动前,彻底消灭发生基地的松毛虫。

(3)、人工采卵,置于寄生蜂保护器中,使寄生蜂能够飞出,幼虫无法逃出。

(4)、位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青虫菌等微生物制剂防治。常用浓度为每毫升1亿孢子,若加入微量化学药剂,可以提高药效。

(5)、人工繁殖散放松毛虫赤眼蜂。广东台山地区用黑蚂蚁(Polyrhachissp.)防治松毛虫,收效甚好。

(6)、应用化学药剂防治应狠抵越冬代,即在幼虫刚刚开始越冬和越冬后冈Ⅱ刚开始活动时进行施药,最为有利。常用农药有;50%马拉松乳剂和50%杀螟松乳剂,二者浓度均为1500~2000倍液。也可用5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喷杀。在水源困难的地方可喷撒敌百虫粉剂或用敌敌畏插管烟剂(河南安阳林药厂)或硝酸铵烟剂(广西合浦爆竹厂研制)薰杀。烟剂用量每亩1公斤。

(7)、黑光灯诱蛾。

杉苗赤枯病如何防治


赤枯病是杉木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也为害幼林,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发生严重。除危害杉木外,还危害柏树、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油松等针叶树幼苗和幼树。

症状

因受害时期不同,其症状类型亦不同。

杉木尖枯受害苗木先是顶部嫩叶上出现黄色斑点,逐渐变红褐色,以后扩展到全叶,使嫩梢赤枯,病斑上散生黑色稍有突起的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分生孢子盘吸湿长出褐色或黑褐色的丝状或卷发状的分生孢子角。严重的病苗整株变枯褐色而死亡,轻病苗仅顶梢枯死,常能再发2-3个不定芽,使杉苗成多头状。

树冠基枯在夏季温度高的地方,因地表热辐射,苗木基部受灼伤,病菌从灼伤处侵入针叶。初期针叶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在病斑周围有暗红色稍隆起的界线。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褐色的子实体,最后常引起叶尖枯死。潮湿时也能见到黑色的分生孢子角。

杉木顶枯定植一年生的杉木顶梢以下30cm处发黄,然后向上下扩展,病斑呈淡红色。皮层破裂后树梢呈棕褐色,当木质部被侵染时,整个顶梢也感染。枯梢上有黑色小点,遇潮湿时产生分生孢子角。

病原

Pestalotiopsisguepini(Desm)Stey称褐斑拟多毛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暗色,粒点状,初期埋于叶片的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长梭形,有四个分隔,分隔处稍缢缩,每个分生孢子有五个细胞,中间三个细胞淡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透明,顶端有三根刺毛;孢子基部有一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梗。菌丝体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适温为26-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8℃,24小时内萌发率达50%。

发病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苗木上及地面上的病叶中越冬。越冬后孢子萌发速度很快,在湿度满足的情况下,经两小时即可萌发。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垂死的组织侵入,并能进行多次侵染,病叶是初次侵染源。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特别是在雨季蔓延迅速。当7月中旬温度上升到30℃以上,遇到雷阵雨,苗圃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初发病的苗木,可以形成发病中心。月平均温度在11℃左右时,病害基本停止;当月平均气温高于20℃时,病叶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至到10月气温下降到25℃以下,相对湿度低于50%,病菌才逐渐停止扩散。沙土地或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地,苗木生长衰弱,发病较重。苗木生长过密、氮肥施的过多、遮阴时间过长使苗木生长柔软,易发病。阳光照射强烈而不遮阴的苗木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择圃地。苗圃地要选择沙壤土和壤土,避免选用沙土、粘土和地下水位过高的土地。发生过赤枯病的苗圃,冬季要深耕或实行轮作,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②加强林区管理。

在苗木生长期,对过密的苗木要及时间苗,使苗床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在光照强时要注意遮阴,幼林要及时抚育、间种绿肥,创造不利于赤枯病发生的环境条件,促进苗木和幼树的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使苗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减少发病;在病害发生期,特别是雷雨过后,要经常检查,发现病苗及时拔除烧毁,以免扩散蔓延。

(2)药剂防治。

发病期间每两周喷洒一次1∶1∶200倍波尔多液,或喷洒50%退菌特800倍液、70%的百菌清500-800倍液。

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又称狗毛虫、毛毛虫,以幼虫取食马尾松、湿地松、黄山松等松树针叶危害。松树被害后,轻者造成材积生长下降、松脂减产、种子产量降低,重者针叶被吃光,使松树生长极度衰弱,并导致一些蛀干害虫大发生。因其具毒毛,人体接触易引起皮肤痒、皮炎、关节肿痛等。

防治方法:

(1)释放赤眼蜂。对虫口密度1-3头/株、有虫株率30%、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下的林地,在松毛虫卵期,释放赤眼蜂(3-10万头/亩)。蜂卡固定在第一轮枝树干背阴处。一次性放蜂,以越冬代成虫羽化率20%-30%时释放;二次放蜂,第一次在成虫羽化5%时释放总蜂量的20%-30%,成虫羽化率达30%时,再释放70%-80%。

(2)施放生物药剂。在幼虫期,对虫口密度1-3头/株、有虫株率50%、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上林地应施放生物药剂。白僵菌防治:在松毛虫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2-4月份放球孢白僵菌(1-3万亿孢子/亩),中温高湿时,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或低量、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干旱少雨季节不宜使用;苏云金杆菌施菌量为0.4-2亿国际单位(IU)/亩,林间温度20℃-30℃时,采用喷粉、地面常规或低容喷雾、飞机低量喷雾。多雨季节不宜使用。

(3)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可在虫口密度3-5头/株,有虫株率50%以上,发生面积在10万亩以上林地使用,病毒喷施量为100-250亿多角体/亩,采用飞机或地面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或喷粉,宜于早晨和黄昏或阴天时喷洒,防止日光影响。

(4)虫口密度6头/株以上,有虫株率30%以上,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上林地,可用仿生药剂防治。应用灭幼脲(5-10克/亩)、森得保(30-40克/亩)、杀蛉脲(5克/亩)等进行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重点防治小龄幼虫。在松树被害严重、生长势弱的林地,可一并喷施灭幼脲和少量尿素(约50克/亩)。

(5)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成虫羽化期按每60亩放置一黑光灯诱杀成虫。

水稻赤枯病应该如何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缺钾型和缺磷型是生理性的。稻株缺钾,分蘖盛期表现严重,当钾氮比(K#O/N)降到0.5以下时,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多发生于土层浅的沙土、红黄壤及漏水田,分蘖时气温低时也影响钾素吸收,造成缺钾型赤枯。缺磷型赤枯生产上红黄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温时间长,影响根系吸收,发病严重。中毒型赤枯主要发生在长期浸水,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绿肥过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有机酸、二氧化碳、沼气等有毒物质,使苗根扎不稳,随着泥土沉实,稻苗发根分蘖困难,加剧中毒程度。

为了保障水稻的产量,我们在日常种植过程中应该如何防治呢?

(1)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2)宜早施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钙肥等。缺磷土壤,应早施、集中施过磷酸钙每667m2施30kg或喷施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忌追肥单施氮肥,否则加重发病。

(3)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沟。绿肥做基肥,不宜过量,耕翻不能过迟。施用有机肥一定要腐熟,均匀施用。

(4)早稻要浅灌勤灌,及时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

(5)发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轻度搁田,促进浮泥沉实,以利新根早发。(6)于水稻孕穗期至灌浆期叶面喷施多功能高效液肥万家宝500-600倍液,隔15天1次。

杉苗赤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赤枯病是杉木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也为害幼林,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发生严重。除危害杉木外,还危害柏树、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油松等针叶树幼苗和幼树。

症状

因受害时期不同,其症状类型亦不同。

杉木尖枯受害苗木先是顶部嫩叶上出现黄色斑点,逐渐变红褐色,以后扩展到全叶,使嫩梢赤枯,病斑上散生黑色稍有突起的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分生孢子盘吸湿长出褐色或黑褐色的丝状或卷发状的分生孢子角。严重的病苗整株变枯褐色而死亡,轻病苗仅顶梢枯死,常能再发2-3个不定芽,使杉苗成多头状。更多绿色尽在

树冠基枯在夏季温度高的地方,因地表热辐射,苗木基部受灼伤,病菌从灼伤处侵入针叶。初期针叶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在病斑周围有暗红色稍隆起的界线。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褐色的子实体,最后常引起叶尖枯死。潮湿时也能见到黑色的分生孢子角。

杉木顶枯定植一年生的杉木顶梢以下30cm处发黄,然后向上下扩展,病斑呈淡红色。皮层破裂后树梢呈棕褐色,当木质部被侵染时,整个顶梢也感染。枯梢上有黑色小点,遇潮湿时产生分生孢子角。

病原

Pestalotiopsisguepini(Desm)Stey称褐斑拟多毛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暗色,粒点状,初期埋于叶片的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长梭形,有四个分隔,分隔处稍缢缩,每个分生孢子有五个细胞,中间三个细胞淡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透明,顶端有三根刺毛;孢子基部有一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梗。菌丝体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适温为26-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8℃,24小时内萌发率达50%。

发病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苗木上及地面上的病叶中越冬。越冬后孢子萌发速度很快,在湿度满足的情况下,经两小时即可萌发。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垂死的组织侵入,并能进行多次侵染,病叶是初次侵染源。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特别是在雨季蔓延迅速。当7月中旬温度上升到30℃以上,遇到雷阵雨,苗圃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初发病的苗木,可以形成发病中心。月平均温度在11℃左右时,病害基本停止;当月平均气温高于20℃时,病叶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至到10月气温下降到25℃以下,相对湿度低于50%,病菌才逐渐停止扩散。沙土地或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地,苗木生长衰弱,发病较重。苗木生长过密、氮肥施的过多、遮阴时间过长使苗木生长柔软,易发病。阳光照射强烈而不遮阴的苗木也易发病。

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有效三招


马尾松毛虫是森林主要害虫之一,它以幼虫越冬,每当春季来临,越冬代松毛虫陆续倾巢而出,严重危害松林。因此,抓住冬季有利时机,防治越冬代松毛虫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人工防治

松毛虫有90%分布在树干7米以下的树皮缝内越冬,越冬后期幼虫将要上树活动取食前,可于树干6米~7米处涂毒环,用敌杀死或灭幼脲、溴氰菊酯等农药沿树干涂一圈,这样松毛虫爬过时就会触药中毒而亡,防治效果达92%。

也可在树干6米~7米处捆上塑料膜,塑料膜环宽度为15厘米~20厘米,越光滑的塑料膜效果越佳。人工防治松毛虫技术不仅是小面积高大树木防治的好措施,也是公园、旅游区、住宅附近等地防治越冬代松毛虫的理想方法。

2、喷烟雾防治

在越冬代松毛虫幼虫全部孵化至越冬前,或在越冬后幼虫初春开始活动时的早、晚或阴天、毛毛雨天,用25%的溴氰菊酯和柴油20倍混合液喷雾,防治效果不错。

3、白僵菌防治

用每克含孢量1000亿~1200亿的白僵菌高孢粉,于10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在松林间每667平方米施放8克~12克,虫口下降率可达80%~95%。

华北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华北落叶松枯梢病为害华北落叶松1-35年落叶松人工林的当年新梢;6-15年生幼林发病较重且普遍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症状明显。一般先从主梢发病,然后由树冠上部向下蔓延。病后,起初在未质化,新梢嫩茎部或茎轴部退绿,顶部弯曲下垂呈勾状,而顶梢与弯曲部分变紫褐色或灰褐色,从弯曲部分逐渐向下脱叶、干枯、茎收缩变细,公在顶部残留一簇叶子,且枯萎呈紫灰色。在幼树上,由于次年生出的新梢也经同样的过程而枯死。这样年年发病,多数枯梢成丛,树形成为扫帚状,被害严重者直径生长完全停止。

顶部枯萎的叶丛,在发病15-20天后,叶背面密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及少量的未成成熟的子囊壳。顶部叶丛可保留到第二年春季;发病较晚者,如8月份发病时新梢已质化,病枝弯曲下垂,病部针叶脱落。次年春,由侧芽生小枝代替原来主梢,连年发病,为害严重者树冠出现五花头和扫帚枝丛,高生长停止。形成小老树或全株枯死。在枝梢受害部位多有松脂溢出凝成块状。

病原

本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落叶松囊孢菌(phsalosporalaricinasawada)[GvianardiaLaricina(Sawada)Yamamotoetk.Ito]引起的。病原菌的子囊腔为球形或扁球形单个或几个一起丛生在表皮下,孔口稍突出,腔中有子囊和侧丝。子囊无色,棒状,双壁,具假侧丝,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纺锤形。分生孢子属大茎点属型(Macrophoma型)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单胞,无色,椭圆形至纺锤形。

发生规律

该病的初侵染源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其中主要是子囊孢子,病原菌以未成熟的子囊腔和成熟的分生孢器在罹病新梢及顶部残留叶片的表皮下越冬。6月下旬子囊孢子开始成熟,6月下旬-8月上旬为子囊孢子和妥生孢子飞散时期。

在6月下旬左右,从先年的病树上飞散出的子囊孢子落到当年新梢上,当遇到适当湿度时,孢子萌发侵入以半月左右的潜育后出现症状,这是初次侵染,将近7月左右,在病枝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成熟后,放出分生孢子再侵染附近新梢,造成再侵染,并且妥生孢子陆续成熟放散进行侵染,经性交配后,在新生枝梢患病处相处相继形成子囊腔。最生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座和菌丝越冬。

林分处于风口的迎风面病害重,因造成的伤口多,适温与高温。(最适相对湿度为100%)是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如相对湿度在92%以下,病菌孢子就不萌发。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病区和无病区,禁止病区苗木调出。

2、采取综合措施预防。营造落叶松与阔叶混交林选育抗病品种,剪除幼树病枝集中烧毁。

3、药剂防治

(1)苗圃预防:用放线菌酮剂3ppm或再加上有机锡剂(TPTA)150PPM混合液(每10L药剂加6ml展着剂),每1m喷射150-200ml。6月下旬至9月中旬喷雾。每隔10-14天1次,共6-9次。

(2)上山苗木的检查及消毒。造林前发现病菌及时烧毁在未放叶前,将苗木的地上部浸泡在有机汞剂EMP100PPM药液中10分钟。取出后用塑料薄膜覆盖3小时,可杀死苗木隐藏的病原菌。

(3)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粉剂400倍液或40%福美砷800倍液等喷雾1-2次,可收到一定效果。

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方法


本病由真菌蚕豆葡萄孢菌(Botryotiniafabae)侵染引起,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在自然界中只产生其无性态蚕豆葡萄孢(Botrytisfabae),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只为害蚕豆。

田间识别本病在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一般以开花结荚期为害严重。主要为害叶、茎、荚,也为害豆粒。在叶片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内部褐色,边缘红褐色或深褐色,直径2-4毫米左右,在一张叶片上,病斑数有时多达数十,并相互连结成不规则大块病斑,导致叶片枯死。感病品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叶片病斑迅速扩大并连接成铁灰色枯斑,叶面上密生灰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最后整个叶片灰黑色枯死。叶柄和茎发生赤褐色条斑,表皮纵裂。花冠褐色枯腐,一般自下而上逐渐枯死,雨后常在病部表面产生灰色的霉。幼荚受害多发生赤褐色斑点。发病后期常在干枯茎秆内发生黑色椭圆形或肾形小菌核。

发病原因病菌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夏,在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在适温(20-25℃)范围内,相对湿度在85%-90%以上时,最适病菌生长和侵染,发病重。

防治要点选种抗病品种,如黄岩小粒种、建德小青豆、平湖皂荚种和常德蚕豆。发病严重地块忌连作。喷洒杀菌剂: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判断


查明马尾松毛虫虫口的变化,是森防工作者决定防治策略的依据。确定它的大发生、暴发猖獗期的到来,可抓住控制松毛虫、保护松林治理决策至关紧要的宝贵时机,一旦疏忽便措手不及,使松林毁于虫口之下,给林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加强林间虫情调查的同时,如何判断松毛虫大发生的到来十分重要。现已有许多先进技术可应用,本文仅就个人在基层工作中的经验作陈述,供同行们指正。

1..看天气。长期高温干旱的天气是松毛虫暴发的有利条件。由于针叶水分相对减少,其营养含量比例会比以往增高。高温又促进害虫越冬或栖息停食的时间缩短;同时高温干旱天气对某些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有所影响。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判断

2.观物候。一些植物的变化可以预兆虫害的发生。如桂南本地品种的芒果.一般年份花期正逢早春阴冷雨季,花虽多但因未能正常授粉而座果率极低,民间则有芒果花一词以形容装模作样无效果的人与事。可是若在芒果花期干暖,其成果率就高。干暖正适宜松毛虫越冬,这样的年份多是松毛虫(局部)成灾的年份。

3.查老虫源地。松毛虫首先在常发区增殖最快。这些地方也往往是大发生的一个小中心,是调查松毛虫是否大发生的重要监测点。

杨桃赤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杨桃赤斑病危害叶片,为真菌性病害。受害叶片最初产生极细小黄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半圆形或不整形,中部暗赤色或紫褐色,边缘赤色,斑外有黄色圈,最后中部变为灰褐色或灰白色,组织枯死,有的脱落成穿孔。

1、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梗在病株和病残体上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侵染致病。温暖潮湿的季节和天气有利发病。

病菌在病叶上越冬,借气流、雨水传至新叶,在有水湿时发芽,进行初次侵染。在病斑上新产生的大量病原菌又重复侵染。

2、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初现1~2毫米大的黄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至不定形的红褐色病斑,斑外围有黄色晕圈。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易变黄,提早脱落。

3、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②冬季或早春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并翻耕土面。

③于新梢展叶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可湿粉(1:1)1000~1500倍液,或40%氧氯化铜悬浮剂+80%代森锰锌(1:1)800倍液,或30%百科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施保功乳油1200倍液,或65%多克菌可湿粉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每一梢期交替连喷1~2次或2~3次,喷匀喷足。

《防治马尾松赤枯病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