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油葵锈病发生与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一、发病症状

油葵锈病是油葵的主要病害,大流行年份减产40%-80%。叶片、叶柄、茎秆、葵盘等部位染病后都可形成铁锈般的孢子堆。叶片染病,初在叶片背面出现褐色小孢是病菌的夏孢子堆,表面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后病部生出许多黑褐色的小孢,即病菌的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发生严重的致叶片早期干枯。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寒冷地区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幼叶,形成性子器,后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器内锈孢子飞散传播,萌发后也从叶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接近收获时,在产生夏孢子堆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该病发生与上年累积菌源数量、当年降雨量关系密切,尤其是幼苗和锈孢子出现后,降雨对其流行有重要作用。进入夏孢子阶段后,雨季来的早,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常引起该病流行。7-8月多雨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并进行药剂拌种,可用2%或6%戊唑醇拌种,以减轻发病。

2、可用80%A式多菌灵1200倍液或43%戊唑醇4000倍喷雾进行防治。

编辑推荐

菊花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也为害茎杆,菊花患病初期叶面产生淡黄色斑点,然后隆起呈淡褐色至铁锈色的疱疤状物,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而叶正面则为淡黄色斑点,且较微凹陷,不久疱疤突起开裂,在生长中后期的锈褐色粉(病菌?孢子堆)散出,散发出大量黄褐色粉末状孢子。严重时,菊叶上布满病斑、叶片卷曲,叶色黄褐,植株生长不良、衰弱。

病原及发生规律: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至纺锤形,黄褐色,顶部圆形成尖突、双细胞,分离处微缢缩,茎部狭窄,表面平滑。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引起。

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繁殖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9至12月发生较多,6℃以下或31℃以上温度不易浸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够、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至24℃条件下最易发生,以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

防治方法:

①母本植株应保证无病虫害,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穗,可预防插穗带菌传播。

②发病期间喷洒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至10天喷1次,交替使用,连喷3至4次,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③选择抗锈病品种和无病母株。避免密植,控制肥水,不使土壤过于潮湿。遇降雨天气,应排清田间积水,以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花后要彻底清除病株叶,并集中烧毁,消灭侵染源。

蚕豆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蚕豆锈病主要为害叶和茎,是蚕豆的一种主要病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为害症状

初期仅在叶两面生淡黄色小斑点,直径约1mm,后颜色逐渐加深,呈黄褐色或锈褐色,斑点扩大并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飞散出黄褐色的夏孢子,后产生新的夏孢子堆及夏孢子扩大蔓延,发病严重的整个叶片或茎都被夏孢子堆布满,到后期叶和茎止的夏孢子堆逐渐形成深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冬孢子堆,其表皮破裂后向左右两面卷曲,散发出黑色的粉末即冬孢子。

形态特征

夏孢子堆生于叶两面或叶柄和茎上,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呈褐红色,大小0.2~1.0mm。夏孢子淡褐色,有刺,球形至椭圆形,大小22~3316~27(um),壁厚1.5~2.5缈,具3~5个芽孔。冬孢子堆生于叶两面或叶柄及茎上,长1~5mm,黑褐色或黑色。冬孢子椭圆形,顶部圆或平,下部略窄,大小22~4215~30(um)。

传播途径

中国北方以冬孢子附着在蚕豆病残株上越冬。萌发时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传播到寄主叶面,萌发时产出芽管,直接侵入蚕豆,后在病部产生性子器及性孢子和锈子腔及锈孢子,然后形成夏孢子堆产出夏孢子,借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中国南方以夏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并完成侵染循环。锈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品种及播种期等有密切关系。

发病条件

锈菌喜温暖潮湿,气温14~24℃,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气温20~25℃易流行,所以多数蚕豆产区都在3~4月气温回升后发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云南省冬春气温高,早播蚕豆年前即开始发病,形成发病中心,翌年2~3月后,雨日多,易大发生。从土质和地势看,低洼积水、土质粘重、生长茂密、通透性差发病重。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早熟品种生育期短,可避病。

防治方法

要采用综合防治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适时播种,防止冬前发病,减少病原基数,生育后期避过锈病盛发期。

(2)选用早熟品种,在锈病大发生前收获或接近成熟时收获。

(3)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整枝,降低田间湿度。

(4)不种夏播蚕豆或早蚕豆,减少冬春菌源;冬播时清水洗种也可减轻发病。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向日葵锈病防治


向日葵锈病发生普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我国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发生较重。大流行年份减产40%一80%,严重地块甚至颗粒无收。感染锈病的向日葵种子大小、重量和含油量都显著降低,而皮壳率增加。

【向日葵锈病症状】

向日葵锈病为害叶片症状

向日葵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出现褐色小疱是病菌夏孢子堆,表面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严重时夏孢子堆布满全叶,使叶片提早枯死。叶柄、茎秆、葵盘及苞叶上也可形成很多夏孢子堆。近收获时,病部出现黑色裸露的小疱,内生大量黑褐色粉末,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及冬孢子。

【病原与发生规律】

Pucciniahelianthi称向日葵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幼叶,形成性子器。不久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器内充满锈孢子。锈孢子飞散传播,也萌发侵染叶片,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向日葵接近成熟时,在产生夏孢子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56月份多雨发病重。7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水多,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采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合理增施磷肥,勒中耕.可减少发病注意田间卫生,清除病残株,收获后深翻土地。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25%三唑醇种子处理干粉剂3045g/100kg种子拌种。

发病初期可用下列药剂防治:20%萎锈灵乳油150200ml/亩;25%邻酰胺悬浮剂200320ml/亩;30%醚菌酯悬浮剂3050ml/亩;25%肟菌酯悬浮剂2550ml/亩;20%三唑酮乳油4045ml/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6一32g/亩;12.5%氟环唑悬浮剂4860ml/亩;40%氟硅唑乳油7.59.4ml/亩;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g/亩;5%己唑醇悬浮剂2030ml/亩;25%丙环溴乳油3040ml/亩;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70g/亩,对水4050kg,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2次。

油葵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油葵在种植养护与管理过程中常见病虫害有以下几种,要注意及时防治。

一、油葵菌核病

1.发病症状

在油葵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且可侵染植株的任何部位,因发病时期和感染部位不同,在田间常表现立枯、根腐及根茎腐、茎腐和盘腐等4种类型。

①立枯苗期感染后,可使幼根、子叶和茎基部腐烂,并在病部出现白色绒毛状的霉层,扩展后病斑围绕全茎,使植株很快萎蔫枯死。

②根及根茎腐烂一般在植株6~8片叶至成熟期发生,病菌可侵染主根、侧根和根茎部,逐步蔓延到茎基部,使侵染部逐渐变褐腐烂,造成植株枯死。拔出病株,常在土中或近地面的根茎部有一些黑褐色、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菌核。

③茎腐成株期感染茎部,多从茎基部开始,在茎基部出现褐色水渍状大斑以后出现白色绒毛状霉层,不断向上扩展,使茎部易破碎或折断。潮湿时,菌丝可在茎表面扩展,干燥时可见茎的髓部生有大量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

④盘腐开花后期,病菌感染花盘,病初在葵盘背面出现一些褐色水渍状斑,湿度大时出现绒毛状霉层,继续扩展后则使感染的花盘局部或全部变褐腐烂,种子具有霉味和苦味,病盘上空籽和秕粒可达健株的15~20倍。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菌核病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重病田须轮作5~10年。将病残体深埋入土中,减少菌源。

②物理防治人工捡除种子中的菌核,也可用温水清除。把种子浸入40~45℃水中,每100kg种子用200kg水,搅拌10~15分钟,菌核吸水下沉,种子浮在上面,捞出晾干留做种用。温水清除菌核时,容器底部最好呈圆锥形,使膨大后的菌核不易漂浮。

③种子处理种子内外均可带菌,以种皮带菌最多,药剂拌种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用种子重量0.3%~0.5%的菌核净、萎锈灵、苯菌灵等农药拌种对苗期立枯型和根腐型菌核病有效,用福美双拌种可使幼苗田间发病率降低85%以上。

④药剂防治油葵对菌核病的抗病力弱,感病时间长,同时又缺乏准确的测报方法,增加了药剂防治的难度,至今仍未筛选出特别经济有效的化学药剂,而且油葵为高秆作物,田间郁蔽度大,后期防治比较困难。据研究,防治菌核病较好的药剂是菌核净、乙烯菌核利和速克灵的500倍液,其次是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加多菌灵1∶1混合剂的500倍液,在开花末期开始喷药,10天后再喷1次,对防治盘腐型菌核病有较好效果。

向日葵锈病的症状表现及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向日葵锈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地向日葵产区。其他零星种植地区也有发生。除为害向日葵外,还为害菊芋等植物。

症状

向日葵各生育期都能发生,特别是叶片发生最显著。苗期在子叶及第一对真叶正面出现黄色病斑,其中产生微细小黑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随后在叶背面病斑处,生出许多黄色小粒点,即病菌的锈孢子器。夏初叶背面散生褐色小疱,小疱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病原

本病由向日葵锈菌(PucciniahelianthiSchw.)真菌侵染所引起。

发生规律

病原菌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在向日葵植株上形成。冬孢子在病叶和花盘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初次侵染向日葵幼苗,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锈孢子传播到叶片或其他部分进行侵染,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一般在向日葵开花以后的子实形成期间气温在20-22℃、相对湿度100%,夏孢子就大量形成和传播,造成锈病流行,向日葵迅速枯死。一般食用型向口葵感病重,油用型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如白葵杂1号、辽葵杂1号、沈葵1号;清除病株残体烧掉,并深翻土地。

2.约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用2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20%萎锈灵乳油400600倍液喷雾。

油葵菌核病的防治技巧


油葵,即为油用向日葵的简称。是中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油葵的葵花籽提取出的油脂,可榨出低胆固醇的高级食用葵花油,由于含有66%左右的亚油酸,被誉为21世纪健康营养油。油葵菌核病是油葵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今天小编主要介绍下油葵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油葵菌核病的危害

在油葵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且可侵染植株的任何部位,因发病时期和感染部位不同,在田间常表现立枯、根腐及根茎腐、茎腐和盘腐等4种类型。

油葵菌核病的防治

1.物理防治

人工捡除种子中的菌核,也可用温水清除。把种子浸入40~45℃水中,每100kg种子用200kg水,搅拌10~15分钟,菌核吸水下沉,种子浮在上面,捞出晾干留做种用。温水清除菌核时,容器底部最好呈圆锥形,使膨大后的菌核不易漂浮。

2.农业防治

菌核病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重病田须轮作5~10年。将病残体深埋入土中,减少菌源。

3.种子处理

种子内外均可带菌,以种皮带菌最多,药剂拌种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用种子重量0.3%~0.5%的菌核净、萎锈灵、苯菌灵等农药拌种对苗期立枯型和根腐型菌核病有效,用福美双拌种可使幼苗田间发病率降低85%以上。

4.药剂防治

油葵对菌核病的抗病力弱,感病时间长,同时又缺乏准确的测报方法,增加了药剂防治的难度,至今仍未筛选出特别经济有效的化学药剂,而且油葵为高秆作物,田间郁蔽度大,后期防治比较困难。据研究,防治菌核病较好的药剂是菌核净、乙烯菌核利和速克灵的500倍液,其次是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加多菌灵1∶1混合剂的500倍液,在开花末期开始喷药,10天后再喷1次,对防治盘腐型菌核病有较好效果。

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


梨锈病发生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现将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即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即性孢子,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菌及传播途径

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从灰黄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锈孢子。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

防治措施

1、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

2、铲除越冬病菌:在3月上中旬(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然后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

3、药剂防治:①在3月上中旬进行,对转生寄主桧柏进行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50倍,喷药1-2次。

②对梨树施药保护: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3、4月份勤检查,发现叶片上有橙黄色病斑时开始喷药,连续喷2-3次。有效药剂有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2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硫黄胶悬剂200倍液等。

怎样正确防治枣叶锈病的发生


枣叶锈病是枣树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枣树叶部的主要病害。因该病遇多雨潮湿天气易大最发生,群众又叫雾病;又因被害的叶片呈现枯萎状态,又叫搭叶病。要注意及时防治这种病害发的发生。

1.发病特征:枣叶锈病只发生在叶片上。初发病时在叶子背面散生淡绿色如针尖大小的小点点,而后逐渐变为黄褐色凸起的夏抱子堆,夏抱子多分布在中主脉两侧、叶片的两头易积水处。严重时连成条状。

枣叶被害以后,变黄先落,落叶期一般在8月份。枣叶脱落以后,只剩下枣吊和未成熟的果实。因充叶片制造养分,果实发育不良,在新郑枣区仅能收点黄皮瘦枣,内黄枣区因扁核酸品种成熟期晚,晒不成红枣,造成严重减产。

枣叶锈病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栅锈菌科,层诱菌属。夏抱子12--20x1.4--1.6微米,球形或椭圆形,黄色Y-淡黄色,表面着生短刺。冬抱子8--12x6--20微米,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光滑,顶端壁厚,下端稍薄,上部栗揭色,基部色较淡。

2.发病规律:据植保站观察,夏抱子侵染期有两次:第1次为6月28日至7月2日,6月30日为高峰。第2次自8月2日到采果期,8月3日、7日和15日出现3次高峰,潜育期14天左右。在落下的病叶上产生冬抱子堆,黑色稍凸起,但不破裂,不散出抱子。

目前对病菌的越冬方式、场所和周期循环等情况,尚待调查研究。每年发病时期的早晚和程度的轻重,与大气湿度和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雨季来的早,气温高,湿度大的年份,和地势低洼、排水和通风透光不良的枣园,发生早、为害也重。反之,干旱的年份,地势高燥和通风透光好的枣园,则发病轻或不发病。

3.防治方法

(1)清园:冬季收集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病源。

(2)喷药保护: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或8月上旬,如降雨或灌水后,则应各喷一次180倍的倍蛋式波尔多液,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若天气干旱,枣园内空气湿度小(如未灌水),也可不必喷药.但为了科学用药,应进行捕捉夏抱子,观察其侵染时期和程度,再结合空气湿度,决定用药与否和喷药时间,比较可靠。

(3)改善风光条件:对于树冠过密的枣树,应进行修剪,疏除过密枝,回缩过长枝,打开层次,疏通光路。枣粮间作,不能种高秆作物。低洼地的枣园,做好排水工作。新建园时,采取宽行密株的栽植方式,缩小树冠,实行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

(4)在夏抱子传播期,适当控制灌水,降低枣园内湿度。

(5)选育抗锈病的品种。要仔细挑选枣树品种,尽可能选择抗锈病的优良品种。

茶橙瘿螨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茶橙瘿螨是茶园最严重的害螨之一,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两种瘿螨常混合发生。成螨和若螨刺吸茶树叶片汁液,致使叶片失去光泽、芽叶萎缩,呈现不同色泽的锈斑,叶脆易裂,严重时造成落叶,树势衰弱。

一、发生与为害:

茶橙瘿螨,Acaphyllatheae(Watt)属蜱螨目,瘿螨科。别名茶锈壁虱。为害特点以成、若螨刺吸嫩叶或成叶汁液,致叶背产生红褐色锈斑或叶脉变黄,芽叶萎缩,严重的枝叶干枯,呈现铜红色,似火烧状。

二、形态特征:

成螨体长0.14mm,长圆锥形,橙红色,体前端略宽,后端渐细,似胡萝卜状,2对足,体后部生很多环纹皱褶,腹末生刚毛1对。卵球形,白色透明。若蜗乳白色至浅桔红色,2对足与成螨近似。

三、生活习性:

清流县一年发生20代,以卵或幼螨、若螨、成螨在茶树叶背越冬。世代重叠。气温低于10℃,各龄螨均能继续活动,但多在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升高后转至叶面上为害。成蜗羽化后经1―2天可产卵,每雌产卵15―20粒。卵散产在叶背侧脉低洼处,借风、雨、人畜活动及苗木传播扩散。气温18―26℃、相对湿度70%一80%利其生长发育,暴雨常抑制该虫发生。

四、防治技术:

1、及时采摘

及时采摘茶叶,直接带走栖息于茶树嫩叶中的茶橙瘿螨,减轻茶橙瘿螨的发生为害。

2、药剂防治

发生茶橙瘿螨严重的茶地,亩用10%四螨嗪悬浮剂50克+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均匀喷雾,可直接杀死各龄期的茶橙瘿螨并兼治其螨卵。

茶橙瘿螨重发茶地周围的田块,亩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均匀喷雾。以上药剂,机动喷雾兑水20公斤,手动喷雾兑水60公斤,喷雾时重点喷施叶片背面。

3、释放捕食螨

对于只是螨害较重而其它病虫发生较轻的茶园,可释放捕食螨,控制害螨为害,每亩地挂放捕食螨20袋左右。

注意:挂放捕食螨后,千万不要再使用任何农药,以免杀死捕食螨。

油葵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一、油葵菌核病

1.发病症状

在油葵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且可侵染植株的任何部位,因发病时期和感染部位不同,在田间常表现立枯、根腐及根茎腐、茎腐和盘腐等4种类型。

①立枯苗期感染后,可使幼根、子叶和茎基部腐烂,并在病部出现白色绒毛状的霉层,扩展后病斑围绕全茎,使植株很快萎蔫枯死。

②根及根茎腐烂一般在植株6~8片叶至成熟期发生,病菌可侵染主根、侧根和根茎部,逐步蔓延到茎基部,使侵染部逐渐变褐腐烂,造成植株枯死。拔出病株,常在土中或近地面的根茎部有一些黑褐色、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菌核。

③茎腐成株期感染茎部,多从茎基部开始,在茎基部出现褐色水渍状大斑以后出现白色绒毛状霉层,不断向上扩展,使茎部易破碎或折断。潮湿时,菌丝可在茎表面扩展,干燥时可见茎的髓部生有大量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

④盘腐开花后期,病菌感染花盘,病初在葵盘背面出现一些褐色水渍状斑,湿度大时出现绒毛状霉层,继续扩展后则使感染的花盘局部或全部变褐腐烂,种子具有霉味和苦味,病盘上空籽和秕粒可达健株的15~20倍。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菌核病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重病田须轮作5~10年。将病残体深埋入土中,减少菌源。

②物理防治人工捡除种子中的菌核,也可用温水清除。把种子浸入40~45℃水中,每100kg种子用200kg水,搅拌10~15分钟,菌核吸水下沉,种子浮在上面,捞出晾干留做种用。温水清除菌核时,容器底部最好呈圆锥形,使膨大后的菌核不易漂浮。

③种子处理种子内外均可带菌,以种皮带菌最多,药剂拌种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用种子重量0.3%~0.5%的菌核净、萎锈灵、苯菌灵等农药拌种对苗期立枯型和根腐型菌核病有效,用福美双拌种可使幼苗田间发病率降低85%以上。

④药剂防治油葵对菌核病的抗病力弱,感病时间长,同时又缺乏准确的测报方法,增加了药剂防治的难度,至今仍未筛选出特别经济有效的化学药剂,而且油葵为高秆作物,田间郁蔽度大,后期防治比较困难。据研究,防治菌核病较好的药剂是菌核净、乙烯菌核利和速克灵的500倍液,其次是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加多菌灵1∶1混合剂的500倍液,在开花末期开始喷药,10天后再喷1次,对防治盘腐型菌核病有较好效果。

二、油葵黑斑病

1.发病症状

该病可危害油葵叶片、叶柄、茎和花盘,田间一般在开花后发生。病初在叶片上产生直径为1~3厘米的褐色小点,扩大后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大斑,中央色淡,呈灰白色,有或无同心轮纹,有时数个病斑融合,产生大块枯斑,使叶片局部焦枯、破裂或形成穿孔。遇持续高湿,则在病斑两面产生黑色霉层。叶柄感染后,叶柄和叶片一起枯死。茎部感染后,则在茎上产生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长度可达1~5厘米。花盘感染后,则产生许多小型褐色斑点,开始多从花盘背面边缘出现,若环境有利,则引起花盘局部或全部腐烂,造成严重减产。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在病部出现深褐色细绒状或橄榄色霉层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目前栽培的油葵品种尚无高抗栽培种,但杂交种比一般品种抗病;油葵收获后及时进行深秋翻,将病残体翻入土中,以减少侵染源;实行与禾本科作物的轮作倒茬。

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量0.3%的福美双、代森锰锌、克菌丹、苯菌灵等杀菌剂拌种,以防种子带菌。另外用药剂拌种时,加入硼、锰、锌等微量元素,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③药剂防治用多菌灵、代森锰锌、百菌清500倍液叶面喷雾,均有较好效果。也可用福美双和敌菌丹叶面喷雾。

三、油葵霜霉病

1.发病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生时期和症状特点可将症状分为4种类型。

①矮化型植株严重矮化,节间缩短,根系发育不良,叶褪绿或在叶片上出现沿主脉或侧脉褪绿的花叶型病斑,若遇降雨或高湿,在病叶背面则出现浓密的白色霉层,病株往往不能形成花盘,即使形成花盘,花盘也很小,结实率极低。

②叶斑型植株生长发育良好,但在叶正面或沿主脉附近出现大型多角型的褪绿斑,而在叶片病部的背面则出现白色致密的霉层。

③花果被害型主要发生在油葵生长发育后期,病株花干枯,籽粒不实,种子秕瘦,花盘常不弯垂,也无向阳性。

④潜隐型外部症状不明显,病原物局限在植株地下部分,有时也侵染到地面以上25~30cm处,使茎呈淡绿色,髓部周围细胞呈淡褐色。此症状是植株对病原产生抗性的表现。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如新葵杂3号、4号较抗霜霉病。霜霉病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7~8年,一般轮作8~10年可彻底清除其危害,轮作4~5年病情也会明显减轻,如生产需要,轮作年限不能太长,以禾本科作物为前作,可减轻发病。严禁从病区引种或病田留种,凡留种田须3次拔除病株,第1次在2、3片叶至4、5片真叶期,把感染霜霉病的病株连根拔除,第2次在开花前,第3次在收获前,除掉有病的油葵花盘,病株和花盘均带出田外深埋,以保证种子无病。

油葵花盘脱粒后的废料,如无经济意义,必须烧毁,以减少初次侵染的来源。用种子重量0.3%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出苗后第5周防治效果仍在93%以上,用甲霜灵锰锌或甲霜铜拌种也有良好效果,用0.3%的福美双拌种,或再加入0.05%的硫酸锌或硫酸镁粉剂拌种也有效。深翻土地可减少初次侵染来源;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肥。适期播种,深度适宜,缩短幼苗出土期时间可减轻病害。

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0倍液的甲霜灵、甲霜铜、甲霜灵锰锌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

桉树蚜虫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危害桉树扦插苗的蚜虫有几种,属同翅目蚜科,在温度15~22℃、相对湿度80%以下的条件下较适宜生长繁殖。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最主要的一种是乌桕蚜(ToxopteraodinaeVandeGoot),其特点是分泌蜜露较多,粘附在叶片和嫩枝上,易引起煤污病。

另一种是桃粉蚜(HyalppterusarundimisFabricius),其体表被白粉状蜡质,在受害的幼苗嫩梢上可以明显看到白点。一般是2~3龄的幼虫群集在梢端小叶柄与嫩梢小枝的交接处,刺吸苗木汁液。

先为害采穗母苗,然后通过采集枝条扦插被带到扦插苗床上。苗木受蚜虫为害后,顶梢停止生长,同时蚜虫自身分泌的毒素促使苗木抽生很多嫩梢,这些嫩梢节间距离短且密集,顶芽畸形、叶片缩小,不能展开,整株远看有些似丛枝病。

防治方法

1、对蚜虫的防治可用乐果1000倍液喷洒,或用10%吡虫啉可湿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

2、及时清除苗圃地附近的杂草、苗木枯枝和病叶,可消除虫源。最好用天敌防治,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食蚜蝇及蚜霉菌等,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小菜蛾又叫小青虫,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害虫,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比如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油菜等,在十字花科蔬菜规模种植的地方很容易繁殖,暖冬和少雨干旱天气是小菜蛾滋生的温床,由于这种害虫越冬基数大,自然死亡率又低,对蔬菜种植区的危害很大,如果不重视无法种出高产优质的蔬菜,下面是小菜蛾的防治方法:

一、小菜蛾识别要点

初孵幼虫潜叶为害,造成细小隧道。2龄以后在叶上取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俗称“开天窗”。较大幼虫则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

成虫体长6~7毫米,灰褐色,翅狭长,前翅后缘有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卵椭圆形,长0.5毫米,黄绿色。幼虫体长约10毫米,黄绿色,两头尖细,臀足向后伸。蛹长5~8毫米,黄绿色至灰褐色。茧薄网状。

二、小菜蛾发生规律

小菜蛾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5~6代,以蛹在落叶、杂草中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幼虫很活跃,受到惊扰便倒退或吐丝下垂。春、秋两季发生严重。

三、小菜蛾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尽量避免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蔬菜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落叶和杂草,并深翻土壤。

2、灯光诱杀

有条件地区,可安装20瓦黑光灯诱杀小菜蛾成虫,成片地每10亩安装1盏,灯的位置要离菜高33厘米左右。开灯重点时期:4月中下旬至6月初;9月份至11月中下旬。

3、药剂防治

应掌握在孵化盛期至2龄以前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阿维菌素、菜喜、卡死克、抑太保、农梦特、锐劲特等。为了延缓抗药性产生,各种药剂应交替使用。

《油葵锈病发生与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