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w59.com - 盆栽植物仙客来的养护方法】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仙客来病毒病的防治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仙客来病毒病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十分普遍,仙客来的栽培品种几乎无一幸免。病毒病使仙客来种质退化,叶片变小、皱缩,花少、花小,严重降低其观赏价值。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仙客来叶片,也侵染花冠等部位。从苗期至开花期均可发病。感病植株叶片皱缩、反卷、变厚、质地脆,叶片黄化,有疱状斑,叶脉突起成棱。叶柄短,呈丛生状。纯一色的花瓣上有褪色条纹,花畸形,花少、花小,有时抽不出花梗。植株矮化,球茎退化变小。

病原: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病毒钝化温度为70-80℃;体外存活期22℃时3天。

发病规律:病毒在病球茎、种子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该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棉蚜、叶螨及种子传播。苗期发病后,随着仙客来的生长发育,病情指数随之增加。病情指数与温室内棉蚜、叶螨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防治:①种子处理:将种子用70℃的高温进行干热处理脱毒。②加强栽培管理:栽植土壤用50%福美砷等药物处理。无土栽培发病率低,栽培基质可用蛭石、珍珠岩、砂土等物质。合理施肥。氮肥和钾肥的比例对仙客来的健康生长很重要。氮、钾肥比例为1:1.2-1.5。③药剂防虫: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防治传毒昆虫。④培养无毒庙:用球茎、叶尖、叶柄为外植体的组培苗,其带毒率较低。

扩展阅读

豇豆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不少农户在栽秧豇豆时会遇到豇豆病毒病,那么豇豆病毒病应该怎样防治呢?

该病为系统性症状,叶片出现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可见叶绿素聚集,形成深绿色脉带和萎缩、卷叶等症状。

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oAMV)和蚕豆萎蔫病毒(BBWV)侵染引起。三种病毒在田间主要通过桃蚜、豆蚜等多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病株汁液摩擦接种及农事操作也可传播。

防治方法:

①选用耐病品种如之豇28-2、红嘴燕等。

②及早防治蚜虫。

③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④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或20%抗病盛乳油500--800倍液,或60%病毒A片剂(15kg水中加2片),或20%万毒清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病毒克或20%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8%病毒1号600--800倍液,或复方克病神500倍液加植保素500倍液,或病毒王500倍液加平衡剂300倍液,或病毒速克灵乳油500倍液加克旱寒增产剂(黄腐殖酸锌)500倍液喷洒,每7--8d喷1次,连喷3--4次。

半夏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半夏又叫水玉、地文,天南星科半夏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长柄,初夏开黄绿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块茎,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现将半夏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病因症状:

此病为马铃薯Y病毒组的芋花叶病毒DasheenMosaicVirus,既DMV。主要是由于半夏种茎带病毒或蚜虫等昆虫传播病毒。多在初夏、高温多雨、发生蚜虫等情况下发生并蔓延。

半夏植株发病后,正常生长的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则的斑,使叶片变成花叶,皱缩扭曲,上卷,植株矮化畸形,生长不良。此病也可使半夏在储藏期间造成大量腐烂。

2、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的地块和区域种植;严格筛选半夏良种。

(2)施用经发酵并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磷钾肥。

(3)及时彻底消灭或预防蚜虫等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半夏出苗后,要连续喷洒40%的乐果或80%的敌敌畏1500倍,7天一次,连喷3次。

(5)发病初期,用病毒清、克毒威、毒霸等新型低毒、低残的药剂治疗,3天一次,连治疗三次。

菊花病毒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花叶病。

分布为害全国各药用菊花产区均有发生,且为害较重。药菊的主产区都是老品种,连续栽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栽种方法,又多采用分根或扦插繁殖。因此,药菊的病毒病种类多,发生为害较重。1985年9月,在滁菊主产区全椒县马厂调查,病毒病发病率为100%,约有20%左右的菊花田块,因病毒病导致全田枯死而绝产。安徽省药菊的几个品种,病毒病所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0%左右。病毒病是菊花的一大病害。

症状由于为害菊花的病毒种类多,加之复合侵染,因此,症状很复杂,常见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1)病株心叶黄化,有的叶脉保持绿色,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死;(2)幼苗叶片畸形,心叶有灰绿色微隆起的线状条纹,生长中、后期症状不明显;(3)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则斑块;(4)叶片暗绿色,叶小而厚,叶缘和叶背呈现紫红色。病毒病严重的植株,亦易感染褐斑病和霜霉病,导致叶片自下而上枯死。

病原安徽农学院病毒室几年来对药菊病毒病的研究,为害药菊的主要病毒种类有以下4种:

1.番茄不孕病毒(TAV):能侵染11科38种植物。病毒颗粒球状,直径30nm,超薄片电镜观察,可在细胞质内见到大量排列整齐的堆集状病毒粒子。钝化温度为65℃,体外存活期4~6天,稀释限点为10-210-4,蚜虫传毒。

2.马铃薯Y病毒(PVY):能侵染4科16种植物。病毒颗粒线状,长680nm。电镜超薄片观察,可见到叶肉细胞质内、叶绿体间有典型风轮状内含体。钝化温度60~65℃,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3天。蚜虫传毒。

3.马铃薯X病毒(PVX):能侵染7科22种植物。病毒颗粒线状,长度为470~580nm,钝化温度70℃,稀释限点10-4体外存活期在15天以上。蚜虫传毒。

4.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毒颗粒球状,直径30nm。能侵染7科20余种植物。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为5~7天。蚜虫传毒。

侵染循环病毒在留种菊花母株内越冬,靠分根和扦插繁殖把病毒传到下年。病害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靠蚜虫传毒。传毒的蚜虫有桃蚜、棉蚜、菊蚜、萝卜蚜等。由于药菊叶片中含有多酚氧化酶及药菊本身特有的挥发油类物质,可抑制病毒的体外传染,很难磨擦传毒。

发病条件药菊病毒病发生的轻重,与以下因素有关:留种母株发病的轻重,母株生长健壮的发病轻;与蚜虫发生量与发生期有关,发生早、数量大,病毒病发生重;与栽种方式有关,药菊与油菜、小麦、春大豆套种的,发病轻,菊花单种,作物相复杂的地区发病重;土地瘠薄、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靠近村边、路边和树荫下的菊花发病亦重。

防治

1.栽种脱毒菊苗:用茎尖组织培养法进行脱毒,并建立无毒苗留种基地,大量繁殖后,栽种无毒苗。脱毒菊苗,产量成倍增加。

2.田间株选健壮植株留种:菊花收获前,在田间选择生长健壮、开花多而大的植株留种。

3.因地制宜推广套种,利用其他作物的屏障,减轻蚜虫为害。

4.生长季节及时防治蚜虫,减少传毒。

5.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在栽苗时,用锌、铜、钼、两等微量元素配成复合微肥蘸根,现萤前叶片喷施钾、硼等肥料,可增强抗病性,提高产量。

苦瓜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苦瓜病毒病早发病的植株叶片变小,舒展,节间缩短,全株显着矮化,不结瓜或结瓜少。中后期迟发病的叶片舒展,叶色浓淡不均呈花叶斑斓状,稚嫩梢蔓变形,成长受阻,瓜小或尾尖,变形歪曲。

小编整理了两种防治办法,一种是农业防治,一种是药剂防治,农业防治是从栽培手法上摧残苦瓜病毒病的源头,药剂防治则是通过农药手法来防治这种病毒,具体办法如下: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留种,耕种前进行苦瓜种子消毒;耕种后用药土做掩盖土,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麦苗移栽后,喷施新高脂膜,可有用避免地上水分不蒸腾,苗体水分不蒸腾,阻隔病虫害,缩短缓苗期,快速习惯新环境,健康成长。

高温干时应常常洒水,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为害与传毒;喷施增产菌、多效好或新高脂膜等成长促进剂,或喷施磷酸二氢钾、黑皂或洗衣皂混合液1:1:250倍液,5-7天1次,连喷4-5次。

2.药剂防治

防治苦瓜病毒病,现在尚无能彻底治愈的好药剂,只能避免病毒的进一步扩展。其一是治好虫,避免病毒借蚜虫和温室白粉虱进行传播,可选用25%阿克泰水涣散粒剂6000-8000倍液、70%艾美乐水涣散粒剂10000-15000倍液、5%啶虫咪乳油2500-3000倍液,在参加新高脂膜500倍液,重点喷叶背和成长点部位。

其二是喷洒病毒钝化剂,如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可增强植株对病毒的抵抗力及耐病性。发病初期用5%菌毒清200-300倍液再参加新高脂膜500倍液喷施1-2次,有必定作用。

西瓜病毒病怎么防治


【病害名称】:西瓜病毒病。病毒病为西瓜的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发病,以夏秋露地种植受害严重。一般病株率5%-10%,一定程度影响生产,严重时病株可达30%以上,对西瓜生产影响极大。

【症状】:此病在田间主要表现花叶和蕨叶两种类型症状。花叶型即表现系统花叶,幼嫩叶片出现浓淡相间的花斑,以后皱缩畸形,节间缩短,难于座瓜或瓜很小。蕨叶型表现新叶线状,狭长,幼嫩叶片皱缩扭曲,主蔓变粗,新生蔓纤细扭曲,花器发育不良,难于座瓜。两种类型轻病株均易形成畸形瓜或僵瓜。重病株未结瓜即坏死。

西瓜病毒病怎么防治

【发病规律】:此病主要由病毒汁液摩擦接触传播,种子可带毒,但带菌率低,也可由桃蚜、棉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播。高温、强光照、干旱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生长期管理粗放、缺肥或与瓜类作物邻作,或遇持续高温发病严重。此外,蚜虫发生数量大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或用10%磷酸三钠浸种10分钟后洗净播种。也可将干种子用70℃恒温处理72小时。2.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肥和钾肥。生长期加强管理,适时浇水、施肥,及时拔除重病植株和整枝压蔓。3.集中培育壮苗,及时防治蚜虫。

南瓜病毒病如何防治


南瓜病毒病是南瓜重要病害,对生产影响巨大。南瓜病毒病如何防治?小编给大家讲讲。

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

①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斑驳,叶片成熟后叶小,皱缩,边缘卷曲。果实上表现为瓜条出现深浅绿色相间的花斑。

②皱叶型:多出现在成株期,叶片出现皱缩,病部出现隆起绿黄相间斑驳,叶片边缘难于开展,同时叶片变厚、叶色变浓。

③蕨叶型:南瓜植株生长点新叶变成蕨叶,成鸡爪状。果实受害后果面出现凹凸不平、颜色不一致的色斑,而且果实膨大不正常。

发生特点

此病由黄瓜花叶病毒(CMV)、甜瓜花叶病毒(MMV)和烟草环斑病毒(TRSV)等多种病毒侵染所致。气温在2428℃时,植株染病也不显症状;当温度高于30℃时,染病植株才表现受害症状。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迁飞和繁殖,易诱发此病流行。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南瓜病毒病有春季56月和秋季911月两个发生盛期,一般秋季重于春季。

防治要点

①种子处理:可在播种前先用清水浸种34小时,后在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种2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尽药液后晾干播种;或用55℃温汤浸种40分钟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

②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合理肥水,培育壮苗。农事操作中,接触过病株的手用肥皂水洗后再进行农事操作,防止接触传染。

③及时防治传毒媒介昆虫:在蚜虫、粉虱、蓟马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防止传播病毒。

④药剂防治:在发病始见期或发病前开始防治,病毒抑制剂和生长促进剂配合施用防效更佳,生长促进剂可选用叶绿壮浓缩叶面肥30004000倍液等,病毒抑制剂可选用2%菌克毒克水剂20025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l.5%病毒灵乳油1000倍液,或l.5%植病灵II号乳剂1000倍液,或40%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用药。

马铃薯病毒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x病毒(PotatovirusX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病毒粒体线形,长480一580nm,其寄主范围广,系统侵染的主要是茄科植物。病毒稀释限点100000一1000000倍,钝化温度68—75℃71畴体外存活期1年以上。马铃薯S病毒(PotatovirusS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650nm,其寄主范围较窄,系统侵染的植物仅限于茄科的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1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4天。马铃薯A病毒(Potatovirus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其寄主范围较窄,仅侵染茄科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倍,钝化温度44—52℃,体外存活期12—18小时。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茄科多种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0一1000倍,钝化温度52—62℃,体外存活期1—2天。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01eafr011virus简称PLr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5nm。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病毒稀释限点10000倍,钝化温度70℃,体外存活期12—24小时,2℃低温麓婊?天。此外TMV也可侵染马铃薯。

为害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发生规律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要点

(1)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

(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在条斑花叶病及普通花叶病严重地区,可选用白头翁、丰收白、疫不加、郑薯4号、乌盟601、陇薯161—2、东农303、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2号、克新1号和广红二号等抗病品种。

(3)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尤其靠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的条斑花叶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药剂参见本书蚜虫防治法。

(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5)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倍液、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

番茄病毒病如何防治


叶片及果实危害症状

危害症状:

①曲叶型又称黄化卷叶病毒(TY病毒病),为近年来发现的毁灭性番茄病害。上部叶片黄化变小,叶片边缘上卷,叶片皱缩,增厚,卷曲;上部节位开花困难,或无花序着生;染病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明显矮化。

②花叶型为最常见的症状。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浅绿相间的斑驳,有时叶脉透明;严重时叶片狭窄或扭曲畸形,引起落花、落果。果实小,植株矮化。

③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实上。叶片上有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斑,有的叶脉坏死,并由主脉向支脉发展;茎蔓上呈褐色长条形斑;果实畸形,果面具暗褐色凹陷斑块或水烫状坏死枯斑;严重时植株萎缩变黄,最后枯死,甚至绝收。

④蕨叶型顶部叶片特别狭窄或呈螺旋形下卷,并自上而下变成蕨叶状,有时几乎无叶肉;花瓣增大,形成“巨花”,开花后很少结果;病果畸形,果心呈褐色;植株不同程度矮生。

除以上症状外,还有巨芽型、黄顶型等,田间经常几种症状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及时防治蚜虫、蓟马、白粉虱等为害。

②种子处理:用0.1%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或10%磷酸三钠溶液浸40~5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后催芽播种。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氨基寡糖素;吗胍?乙酸铜;香菇多糖,或盐酸吗啉胍。

越冬番茄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一、品种选择

不同品种,对病毒的耐病力不同,目前市场上,抗病毒病的番茄品种很多,也很杂。经筛选,笔者认为佳粉17抗病性、耐病性均高于其它品种。因此越冬番茄的品种应以佳粉17为主。

二、种子消毒

为防种子带毒,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或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播种或催芽。

三、土壤消毒

连作地块,极易引起病毒在土壤中的积累,翻地前667米2用100公斤的生石灰或5公斤高锰酸钾土壤消毒,定植前浇小水,以防烧苗,一般3-4年处理1次。

四、培育壮苗

适当地扩大苗床,以防幼苗拥挤,形成高脚苗。要经常观察,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远离苗床,深埋或烧掉。

五、接种病毒疫苗

定植前,用30%的植物病毒疫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全叶喷洒,一般7天1次,连防2次。

六、加强田间管理

干旱易引起病毒病的发生及蔓延,在栽培中避免缺水、脱肥。同时加防治蚜虫、白粉虱和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危害。常用药剂有:20%蚜虱净乳油2000-2500倍液;30%喷螨克乳油2000倍液,全株喷洒。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增施微量元素铜、钼、锌、硼等。植株调整方面,适当地晚整枝,以便培育健壮植株,增加抗病能力。

七、药剂防治

缓苗后,用30%植物病毒疫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加入适量的豆汁、米醋和白糖全叶喷洒,10天1次,连喷2次,可减少或避免病毒病的发生及危害。

发病初期用500倍高锰酸钾溶液灌根。同时叶面喷施20%病毒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天1次,连喷3次,治愈率可达85%以上。

葡萄的病毒病该如何防治


葡萄是我国的主栽果树,近年来,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栽培面积达43.84万hm2、产量达669.68万t,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4.9%和104%。随着我国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葡萄栽培面积和苗木繁育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主要通过苗木和繁殖材料传播的嫁接传染性病害也进一步扩展蔓延,危害日益严重。为引起读者对病毒病的重视,并在葡萄苗木繁育和葡萄栽培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防治,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葡萄嫁接传染病害的种类、主要葡萄病毒病及危害、我国葡萄病毒病发生状况和葡萄病毒病防治方法。

一、葡萄嫁接传染病害的种类

病毒嫁接传染病毒(Graft-transmitteddiseases)系指病毒、类病毒、植原体和木质部局限性细菌等引起的病害,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70余种葡萄嫁接传染性病原,主要包括55种病毒,5种类病毒,6种植原体和1种昆虫传木质性细菌。

(一)病毒病害

近年来,随着病毒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葡萄病毒病研究进展迅速,全世界报道的葡萄病毒种类已由17个属47种(1999年)增加到20个属55种(2003年)。其中,葡萄扇叶病毒引起的扇叶病,葡萄病毒A、B、C、D和沙地葡萄茎痘病毒引起的皱木复合病,葡萄卷叶相关病毒引起的卷叶病以及葡萄斑点病毒引起的斑点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

(二)病毒类似病毒

有些葡萄病害能够嫁接传染,症状特点也与病毒病相似,但由于至今未观察分离到病毒粒子,不能确定其病原,故归类于葡萄病毒类似病毒(Virus-likediseases),现已报道的葡萄病毒类似病害有叶脉坏死病(Veinnecrosisdisease)、耳突病(Enationdiseases)和叶脉班驳病(Veinmosaicdisease)等,这些病害虽然分布较广,但危害较轻。

(三)类病毒病害

类病毒(viroid)是没有蛋白质外壳的核酸短链,一般由300~400个核苷酸组成。现在报导的葡萄类病毒有5种,分别是柑桔裂皮类病毒(Citrusexocortis,CEVd)、葡萄黄斑类病毒1(Grapevineyellowspeckle1,GYSVd-1)、葡萄黄斑类病毒2(Grapevineyellowspeckle2,GYSVd-2)、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opstunt,HSVd)和澳大利亚葡萄类病毒(Australiangrapevine,AGVd)。至今尚未发现葡萄类病毒有传毒介体,但研究表明,这几种类病毒均可种传。类病毒的耐热性很强,用热处理方法无法脱除,只能通过茎尖培养予以脱除。与病毒病相比,葡萄类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小,故一般不将其列为脱除目标。

(四)葡萄植原体病害

植原体(phytoplasma)仅局限于葡萄韧皮部中,为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卷叶、叶片红化(红色品种)或黄化(白色品种)、叶脉坏死、果穗萎缩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大。葡萄植原体病害包括葡萄金黄病(Grapevineflavescencedoree)、葡萄黄化病(Grapevineyellows)和黑木病(Boisnoir)三种。葡萄黑木病发生较少,仅在法国和德国有报道;葡萄黄化病则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我国目前尚未发现葡萄植原体病害,应加强防范。葡萄植原体主要通过繁殖材料和叶蝉传播,可用热水或热空气处理的方法予以脱除。

(五)木质部局限性细菌病害

葡萄皮尔斯病(GrapevinePiercesdisease)是最早报道(1892年)的葡萄嫁接传染病害,病原为格兰氏阴性需氧细菌,仅在葡萄木质部侵染为害,造成叶子干枯脱落,果穗皱缩枯萎。沫蝉、叶蝉等多种木质部取食昆虫是该病的传播介体,苜蓿、扁桃等植物也是其寄主。目前除美国、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外,其他地区如法国、新西兰等国家也陆续发现该病。我国至今尚未发现,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加防范。

二、主要葡萄病毒及危害

病毒在葡萄体内繁殖,引起植株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糖代谢、酶活性、

韧皮部运输、激素平衡、矿物营养、细胞代谢等生理和新陈代谢活动发生变化,造成树体生长衰退、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萌芽延迟、果实成熟推迟、寿命缩短、抗逆性差、生根率和嫁接成活率低。早在1967年,Cramer就估计全世界每年由葡萄病毒病造成的损失为8~9亿美元,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许多关于葡萄病毒病危害的报道,清楚地表明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忽略的、巨大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病毒株系、砧穗组合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同种病毒侵染所表现的症状和危害程度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美洲种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对扇叶病毒很敏感,欧洲种葡萄却有一定的抗病性;卷叶病毒在欧洲葡萄品种上产生典型的症状,但在多数美洲品种及其杂交后代中呈潜伏侵染;葡萄卷叶病仅在生长后期表现典型症状;有些温和的病毒株系不表现症状,经济损失不明显。葡萄病毒病害中,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是葡萄扇叶病、葡萄卷叶病、葡萄皱木复合病和葡萄斑点病。

(一)葡萄扇叶病

葡萄扇叶病(Fanleaf)由葡萄扇叶病毒(Grapevinefanleafvirus,GFLV)侵染所致。春季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叶片不对称,叶缘锯齿加深,叶柄凹大宽张,主脉异常聚近,呈扇状,有时伴有褪绿班驳;枝条扁化,分枝不正常,双芽,拐节,节间缩短;叶片常出现黄色斑点(有时为环斑或线纹斑),后期发展为黄绿相间花叶,直至整叶变黄,黄化叶片逐渐变白,最后脱落。其它线虫传多面体病毒侵染葡萄也会引起扇叶病症状,但在田间无法区分,只能通过实验鉴定才能明确。欧洲一些国家对比研究表明,受葡萄扇叶病毒侵染的葡萄,生根率可降低60%,枝条产出率减少46%,嫁接成活率降低30%~50%,产量损失达30%~80%。

(二)葡萄卷叶病

葡萄卷叶病(Leafroll)的病原是长线性病毒组的多种葡萄卷叶相关病毒(Grapevineleafroll-associatedviruses,GLRavs),目前已从发病葡萄上分离到9种葡萄卷叶相关病毒(即葡萄卷叶相关病毒1至9),这些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均可引起葡萄卷叶病。葡萄卷叶病的主要症状均为病株长势减弱;植株下部叶片于夏末秋初开始向下反卷,并逐渐向上蔓延至整个植株;红色品种叶脉间变红,黄色品种叶色变黄;果穗小,果实着色不良,成熟期延迟。葡萄感染卷叶病毒后,产量可减少17%~40%,果粒小而少,果穗着色不良,尤其是一些红色品种,感病后果实苍白,失去商品价值,成熟期推迟1~2周,含糖量降低20%以上;根系发育不良,抗逆性减弱,易受冻害;枝蔓嫁接成活率显著降低,生根能力差;严重者生长急剧衰退。

(三)葡萄皱木复合病

皱木复合病(Rugosewoodcomplex)在指示植物上表现4种症状类型,分别为沙地葡萄茎痘病(Rupestisstempitting,RSP)、克勃茎沟病(Koberstemgrooving,KSG)、LN33茎沟病(LN33stemgrooving,LNSG)和栓皮病(Corkybark,CB)。与皱木复合病相关的病毒有葡萄病毒A(GrapevinevirusA,GVA)、葡萄病毒B(GrapevinevirusB,GVB)葡萄病毒C(GrapevinevirusC,GVC)葡萄病毒DGrapevinevirusD,GVD)和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Grapevinerupestrisstempittingvirus,GRSPaV)。现已明确,GVA是克勃茎沟病的病原,GVB是葡萄栓皮病的病原,GRSPaV是沙地葡萄茎痘病的病原。GVC和GVD与这些症状类型的关系尚不明确。感染皱木复合病的葡萄,生长减弱,植株矮小,春季萌芽延迟,某些感病品种,种植后几年内即衰退死亡;部分植株嫁接口上部肿大,形成小脚现象;有的嫁接口上部树皮增厚,木栓化,组织疏松粗糙;嫁接口附近的木质部和树皮形成层常可见凹陷的茎痘斑或茎沟槽。该病对葡萄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延迟萌芽,抑制生长,产量和嫁接成活率降低。根报道葡萄感染皱木复合病后,产量可减少14%~70%,嫁接成活率降低40%,生长量减少30%。

(四)葡萄斑点病

葡萄斑点病(Grapevinefleckvirus,GFkV)为直径30mm的等轴多面体病毒粒子,内有一条核糖核酸(ssRNA)单链。该病毒在欧洲葡萄及大多数美洲砧木上症状潜隐,仅在沙地葡萄上有明显症状,表现为脉明,并沿3、4级叶脉形成小的透明斑,严重时,叶片皱缩扭曲,强毒株系还可以导致植株矮化。沙地葡萄受强毒株系侵染后,插条生根率、根长和嫁接成活率分别减少32.6%、39.3%和66.6%。葡萄斑点病毒单独侵染时,对多数葡萄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没有明显影响,但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时,会使损失加重。

三、我国葡萄病毒病发生状况

扇叶病、卷叶病、皱木复合病、斑点病等葡萄病毒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分布广泛,发生和危害严重。郭德银等(1991)采用间接ELISA法,随机检测了35个葡萄品种,扇叶病毒侵染株率高达74.3%。刘崇怀等(1998)调查了国家葡萄种质资源圃(郑州)内808份种质,有26%的品种表现卷叶病症状,其中,欧亚种(尤其是酿酒品种)发病率高、危害重。何水涛等(200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39个品种共78株葡萄,卷叶病毒带毒率高达76.9%。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曾于1980~1983年向美国农业部葡萄检疫中心送检龙眼、红富士、巨峰等10个品种,其中,7个品种带扇叶病毒,8个品种带卷叶病毒,7个品种带茎痘病毒。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采用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葫芦岛地区栽培的鲜食葡萄进行抽样调查,共检测了35个品种104株葡萄的8种病毒,即:葡萄扇叶病毒(GFLV)、葡萄卷叶病毒1、2、3(GLRaV-1,2,3)、葡萄病毒A(GVA)、葡萄病毒B(GVB)、沙地葡萄茎痘病毒(GRSPaV)和葡萄斑点病毒(GFkV),平均带毒株率为65%。刘震等报道(1991),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有扇叶病的植株平均萌芽率、生长量和株产均明显低于正常植株。修德仁(1992)等研究显示,患卷叶病的蛇龙珠比无病植株树体缩小1/3以上,穗重减少41.0%,株产减少72.0%,百粒重减少13%,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8%,果皮色素含量下降7%。由于长期盲目引种、高接、扩繁,以及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健全的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我国葡萄病毒病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四、葡萄病毒病防治方法

葡萄为多年生植物,病毒主要随砧木和接穗广泛传播,一旦侵染,即终生带毒,持久危害,无法通过化学药剂进行有效控制。栽培无病毒苗木是防治葡萄病毒病的根本措施。葡萄无病毒苗木根系发达,定植成活率高;树体长势旺盛,主干茎粗壮,节约肥水;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可减少农药使用数量和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广栽培无病毒葡萄苗,并实施严格的苗木认证生产制度,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病的危害,也为葡萄和葡萄酒的优质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培育无病毒苗木

1、脱毒

脱毒是培育无病毒苗木的基础。采用热处理、茎尖培养、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等技术,能成功地脱除多种葡萄病毒,其中,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方法脱毒效果最好。脱毒技术较易操作和掌握,所需仪器设备简单。中国农业科学果树研究所、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已通过脱毒处理和单株检测获得贝达、红地球、赤霞珠、夏黑、峰后等无病毒葡萄品种。

2、病毒检测

可靠、灵敏、快速的病毒检测技术是发展葡萄无毒化栽培的根本保障。目前常用的葡

萄病毒检测方法主要有指示植物、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RT-PCR)等三种。成套的指示植物可用于检测多种葡萄病毒病,但由于该方法所需时间过长,因此多用于检测无病毒原种。ELISA方法检测样品量大、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可用于检测GFLV、ArMV、GLRaV-1~7、GVA、GVB、GFKV等多种葡萄病毒。目前我国所用的ELISA试剂盒全靠进口,费用较高。近年来,随着葡萄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RT-PCR检测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葡萄病毒检测,目前GFLV、GLRaV、GVA、GVB、GFkV、ArMV等多种葡萄病毒均可用该方法进行检测。在我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研究建立了GFkV、GLRaV、GVA、GVB等多种葡萄病毒RT-PCR检测方法体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葡萄样品的快速检测。

3、组培快繁

采用组培快繁技术可加速葡萄无病毒苗木生产,能够尽快满足市场对葡萄优新品种无

病毒苗木的巨大需求。我国葡萄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技术已逐渐成熟和完善,可大量快速繁育

葡萄无病毒苗木。

4、田间防治

在栽培葡萄无病毒苗木的同时,必须加强病毒病的田间防治工作。无病毒葡萄园应选

择3年以上未栽植葡萄的地块,防止残留在土中的线虫成为侵染源;园址距离普通葡萄园20米以上,防止粉蚧等介体从普通园中传带病毒。对现有的普通葡萄园,如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拔除后将扇叶病株根系周围的土壤用杀线虫剂进行消费处理。如发现传染卷叶病和皱木复合病的粉蚧等昆虫媒体,应进行化学防治。

花卉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病毒病是危害花卉植物的一类特殊病害,近几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其在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与一般病害差异较大,为了便于正确识别、防治,现将诊断识别及防治要点分别细叙如下。

一、诊断识别

1.症状诊断花卉病毒病症状特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变色:包括“花叶”、“斑驳”、“碎色”3个类型。“花叶”指病叶上出现深浅绿相间的斑块。“斑驳”指病叶上有褪绿斑点,点较大,边缘不明显,分布不均匀。“变色”现象表现在花瓣上称为“碎色”。

(2)褪绿、黄化:全株或部分器官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3)斑点、条纹:常发生于叶、茎、果实等部位,表现为坏死斑、坏死条纹、褪绿斑或褪绿条纹。

(4)环斑、栎叶:二者多出现在叶片上,同心纹形的斑称为“环斑”。沿叶脉有栎树叶状变色纹的称为“栎叶”。

(5)明脉、黄脉、脉带:明脉和黄脉为花叶症状的前期,先为叶脉透明称“明脉”,继而叶脉变黄称“黄脉”,“脉带”是沿叶脉变深绿色。

(6)皱叶、卷叶: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变形。叶脉生长受抑制,叶肉仍然生长,叶片变皱,叶缘向上或下卷。

(7)丛生、矮化:病株顶芽受抑制,侧芽大量萌发,枝条丛生者称“丛生”或“丛枝”。节间缩短,植株均匀变矮称“矮化”。

(8)耳突:病叶背面叶脉上产生突起,形似耳朵状,称为“耳突”。

2.田间观察与分析田间现场观察分析对于病害诊断意义较大。病毒病害在症状特点上易与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空气污染等所引起的病害相混淆。受病毒侵染植株在田间分布多为零星分散,病株附近有健株。植株发病后往往不能恢复。非侵染性病害多数为成片发病,这种病害通过增加营养和改善环境条件可恢复健康。花卉病毒病只有明显病状而无病征,病毒病症状中多为花叶、黄化,且常常表现为系统侵染,较少有腐烂、萎蔫症状。当然,病毒病状有时也易发生变化,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寄主种类及品种上,会有差异,有些病毒病会因温度等变化而出现隐症。3.利用内含体诊断植物细胞经病毒感染后会产生与其他细胞结构不同的微小个体,这些个体的形状与组成都各不相同,称为“内含体”。通过显微镜观察具有特殊形状的内含体,可以诊断病毒病,但单纯用内含体诊断也并不可靠。

二、传染方式

1.汁液传染汁液传染通常只发生于花叶型病毒病。在自然界中,有些病毒病可以通过病株、健株的枝叶间相互摩擦或人为接触摩擦发生传染。其他管理操作如移苗、整枝、抹头、插花、切取无性养殖材料等,使手指或工具沾染病汁而传播病毒。

2.媒介传染以昆虫为主,尤其以蚜虫、叶蝉最常见,其次为土壤线虫及真菌。

3.无性养殖材料传染由于病毒病为全株性侵染,一旦感染病毒,寄主植物和各个部位一般都带有病毒。如块茎、球茎、鳞茎、块根、走茎、插条、接穗、接芽、苗木等都可以传播病毒病。

4.土壤传染土壤传染实际是土壤生物与寄主植物间的接触传染,分为两种,一是土壤中的线虫、真菌传播,二是土壤中带病毒的有机物传播。

5.种子及花粉传染种子中的胚及花粉常常会带有病毒,因而通过播种及花粉能传播病毒。

6.菟丝子传播由于菟丝子与多株寄主植物的维管束连在一起,因而传播病毒非常容易。

三、防治方法

1.消灭及减少侵染源随着国际间花卉业交往日益频繁,许多病毒会带到一些新的地区或传播到一些新的植物上。所以,首先应加强花卉病毒病检疫。其次,选留无病毒种子及无性养殖材料,或进行茎尖脱毒,第三,铲除杂草寄主。

2.防治传毒媒介用各种方法消灭蚜虫、叶蝉、线虫,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毒病的发生。

3.采取有效的栽培措施栽培措施包括适期播种、保护地栽培、人工基质的配制、科学肥水管理等系列措施。花卉生产力求精耕细作,田间卫生。在进行栽培操作如摘心、剥芽、扦插时,工具应经常消毒,尽量避免通过手指及工具传播病毒。

4.热处理钝化病毒利用某些病毒受热以后的不稳定性,使病毒失去活性而获得无毒苗。可采用温汤浸渍处理及热空气处理。热处理法去除病毒,只需简单的恒温设备即可,时间也短。但是高温处理不当会影响植物生长,严重者使植物死亡,且病毒去除率也并非百分之百。

5.药剂防治近几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研制出很多对蔬菜病毒有效的药剂,如植病灵、菌毒清、病毒灵、病毒特以及912钝化剂、抗毒剂1号等,但用于花卉的报道还不多。

玉米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病毒病被称为玉米癌症,是当今国内外难以攻克的绝症之一。在我国,病毒病的种类主要有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在大多数玉米主产区两病混合发生。

(一)玉米病毒病的特点

首先,病毒病的发生来势猛,上升速度快,发病面积大,危害严重。有的地区前一年只有零星病害发生,而次年就呈大发生态势,每667平方米(1亩)病株率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八九十不等,有些地块甚至毁种。

第二,在发病田中,春玉米普遍重于夏玉米。播期对病毒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早播春玉米粗缩病严重,而矮花叶病则随播期推迟而加重。不同的地块由于作物、耕作制度和茬口不同,发病情况也不一样,总的来说是亲本田重于制种田,制种田重于大田;间作套种田重于平播田,贴茬田重于灭茬田;前茬口是菜田或棉田改种玉米的发病严重。

周围环境对病毒病的发生影响也很大,邻近田边、菜地、果园、路边和渠边以及低洼地带的玉米发病率明显偏高。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和土壤肥力低、出苗弱的地块玉米也易感病。

(二)造成玉米病毒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原因

1.品种抗病性差,种子带毒率增加。当前生产中使用的许多当家品种基本上都不抗病毒病,如沈单7、掖丹系列、农大60、西玉3、丹玉13等。它们的种植面积占玉米栽培面积的一半。由于它们的亲本也高感病毒病,所以造成了自交田和制种田发病比大田还要严重的状况。

另外,种子带毒率的增加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由于制种田发病严重,种子带毒率显著高于80年代初的0.1%。据甘肃省1996年对121份材料的调查,有29个材料发现种子带毒现象,占总份数的24%,其中种子带毒率最高达6.52%。

2.一些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有利于媒介昆虫的传毒和发生。是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个体经营的迅速推广,为了实现高产稳产,争分夺秒抢种玉米已经成为增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复种指数普遍增加,间作、套种和贴茬抢种玉米的面积迅速扩展,由于田间作物食物链衔接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传毒昆虫的存活率,使玉米一出苗就受到危害,发病严重。

二是一些周年性生产的地块,如温室蔬菜面积的加大,增加了传毒昆虫的越冬空间,有利于它们的越冬与繁殖。同时,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为蚜虫和灰飞虱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扩大了它们的栖息场所。三是许多地区不合理施肥,忽视农家肥,造成土壤严重缺少锌等微量元素,这也是玉米容易感病的重要原因。

3.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近几年连续的暖冬对传毒昆虫的越冬十分有利,玉米生长前期的春旱又促进了传毒昆虫的繁殖,但对玉米生长却有抑制作用,造成弱苗,容易感病。夏季多雨使气温降低,玉米受涝延长了作物感病敏感期,进一步加重了病毒病的发生。

(三)综合治理对策

1.压缩感病品种,加强种子处理。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田要因地制宜逐步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抗病耐病品种。二是严把药剂拌种关,推广种子包衣剂,大力提倡呋喃丹种子包衣和吡虫啉等药剂拌种,在重病地区实施种子统供、统一配方、统一拌种包衣,早期防治传毒昆虫。三是对亲本田和制种田通过除草除虫等措施减少病情,尽可能在无病毒病发生的地区制种,压低种子带毒率。

2.注重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第一,提倡覆膜栽培,在夏玉米矮花叶病常发区要适时进行早播,保玉米齐苗壮苗,提高苗期抗病性,结合尽早定苗,拔除病株,消除田间病源。第二,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田除草,减少传毒昆虫栖息繁衍场所。第三,加强健身栽培,合理调节水肥,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叶面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3.进行药剂防治,尽早除虫防病。苗期根据预测预报对灰飞虱和蚜虫要尽早进行药剂防治,具体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对沟边、道旁和杂草多的地块要重点防治,注意防治套作、间作玉米田,减少传毒昆虫的为害;对已经感病的玉米,可在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剂,如病毒A,宁南霉素等进行喷雾,对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开展协作研究。

目前,玉米病毒病的致病机制、毒源种类和株系以及病害的流行消长规律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品种抗病性的筛选鉴定和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应深入开展,各科研和推广部门应把研究和调查、监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有效的监测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手段,尽快使病毒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仙客来病毒病的防治技术》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盆栽植物仙客来的养护方法”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