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w59.com - 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桂花褐斑病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桂花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褐斑病。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桂花褐斑病的知识。

一、桂花褐斑病引起原因

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发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mm,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这就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但不会扩长到叶脉。此病菌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3月开始生长、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抵抗此病的能力强。

二、发病症状

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毫米,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

三、病原

病原为真菌,木犀生尾孢。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尾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病菌的子座褐色、近圆形,分生孢子梗成束着生其上,橄榄褐色,无分枝,少有隔膜;分生孢子倒棒形,近无色至淡榄褐色,直或微弯曲,大小15~582.8~3.7微米。以此侵染传播。WWw.Zw59.com

四、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团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进行侵染,北方室外养护春末至中秋间发病最为严重。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五、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病株残体、病叶并及时销毁,引入的苗木应剪除病叶,清除地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连续二年,必有效果。重病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施高锰酸钾1000倍液,药剂防治参照桂花叶枯病。

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莳养环境要通风透光,发病期不宜喷淋,避免雨淋。切忌土壤积水。.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注意通风透光。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

4.秋末入室前喷两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

扩展阅读

菊花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叶枯病,斑枯病。

分布为害国内各药菊种植区均有发生,且为害较重,常年造成叶片枯死达40%~70%,单株花朵减少30%~50%,发病重的年份,花朵减少70%。1983年,安徽歙县贡菊品种褐斑病大发生,比上一年减产88.4%,造成毁灭性为害。

症状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为圆形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展成褐色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形成不规则褐色枯斑,病斑直径4~10mm,周围常有褪绿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病害大流行年份,病斑较大,在10mm以上,有的在叶缘上形成V形枯斑,外围有褪绿晕圈,或沿叶缘发病,叶缘先枯死。病斑多时,常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枯死叶片不脱落,悬挂于茎上。

病原Septoriachrysanthemella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具1略微伸长的孔口,从底部到孔口的长度为91.4~150.9m,横径为62.8~115.1m,孔口直径15.4~20.5m。分生孢子线形,大小为50.5~67.3m1.7~2.6m,具4~9个隔膜。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叶片组织中,仅孔口露出叶面。叶片正面的分生孢子器占88.2%。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残体上越冬。在长江以南,次年4月下旬即可产生分生孢子侵害下部叶片,6月上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病害扩展蔓延,使病株率增加。8月份多为高温干燥季节,病害发展较慢,9~10月,植株生长旺盛,雨水亦较多,株间阴敝,湿度增大,病害扩展迅速。多雨年分,造成病害流行。黄河以北的药菊种植区,7月分雨水多病害发展很快,8月下旬急剧发展,9月初达到发病高峰。

发病条件病害发生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温度24~28℃,相对湿度85%以上,适宜病害的发生。以歙县贡菊为例,9月下旬到10月中旬降雨量在100mm以下发病轻,超过200mm发病重;菊花连作发病重,2年以上轮作的发病轻;施肥少、管理粗放的发病重,施肥充足,肥料配合好,植株生长健壮的发病轻。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防治。(1)实行2年以上轮作。(2)处理病残体:菊花收后,割下植株残体,集中烧毁。(3)增施肥料:增施有机肥,配合磷钾肥,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4)结合田间管理,早期摘除病叶:结合菊花剪苗、摘顶心,随手把下部病叶摘除,带出田外处理,减少早期再侵染病源。

2.药剂防治:(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施药时间,黄河以北地区,7月中旬喷第1次药,长江以南9月上旬喷第1次药。10天左右喷1次,共喷3~4次,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桂花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江苏、上海、陕西、广东、湖南等地。

症状: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毫米,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病原为真菌,木犀生尾孢(Cercosporaosman-thicol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尾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病菌的子座褐色、近圆形,分生孢子梗成束着生其上,橄榄褐色,无分枝,少有隔膜;分生孢子倒棒形,近无色至淡榄褐色,直或微弯曲,大小15~582.8~3.7微米。以此侵染传播。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团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进行侵染,北方室外养护春末至中秋间发病最为严重。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病株残体、病叶并及时销毁,引入的苗木应剪除病叶,重病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施高锰酸钾1000倍液,药剂防治参照桂花叶枯病。

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莳养环境要通风透光,发病期不宜喷淋,避免雨淋。切忌土壤积水。

3.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

4.秋末入室前喷两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

山药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枯叶病,是山药的重要病害之一。

分布为害本病在浙江、河南、吉林等山药产地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mm,黄色,边缘不清晰。后期,病斑周缘褐色并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边缘。在叶面长出为数众多的白色小点是分生孢子盘上大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脱落。

病原CylindrosporiumdioscoreaeMiyabeatIto.厲半知菌亚门,腔抱纲,黑盘孢目,柱孢霉属真菌。分生孢子盘生于叶的两面,聚生或散生,初埋生,直径144~180m。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无色单胞,不分枝,正直或微弯,大小为17~29m3~3.5m。分生孢子呈针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或一端较尖,正直或微弯,2~3个隔膜,大小为28~67m2~3m。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附着在被害部越冬。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遇适宜温湿条件,经1~2天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次侵染。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潮湿、多雨季节有利发病。

防治

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2.淸洁田园,扫除枯枝残叶,减少越冬菌源。

3.从6月初开始,喷洒1:1:200~3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发病严重时,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量为6000g/hm2,兑水稀释喷雾。

桑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病斑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均可发生。病斑中部散布白色或淡红色粉质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其产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常略作环状排列,同一病斑的正、反两面都可产生。叶上的多个病斑可相互融合成大的病斑。雨水多时,病斑吸水膨胀,导致腐败穿孔或烂叶;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病斑中部往往开裂。此病有时也可在叶柄上发生。病害发生严重时,偶尔也会侵害生长不良的新梢。

病原SeptogloeummoriBri.etCav.系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粘隔孢属真菌。分生孢子盘直径60~150m,开始形成于寄主表皮下面,后来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梗丛生于分生孢子盘的表面。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为5~15m2.5~3m,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棒状,两端圆而稍细,有3~5个隔膜,无色,大小为30~50m3~4m。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靠落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第2年春季当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盘上重新产生分生孢子,被风、雨、昆虫等传播到新生桑叶上引起初侵染。此外,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在被害的梢部病斑中越冬,而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发病条件早春多雨,桑园湿度大,有利于越冬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同时对桑树生长不利,降低其抗病力。水土流失和缺肥会加重褐斑病的发生和为害。桑树不同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差异显著。

防治

1.摘除病叶,以减少菌源:发病期间,随时摘除病叶,以减少传染源;每年下霜前将病、健叶一并摘去,贮藏起来作为牲畜饲料,以减少越冬菌源。

2.剪除病梢,以减少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整枝修剪,将有病斑的枝梢及瘦弱枝条剪掉烧毁,以清除枝梢中的越冬病菌,减少次年的初侵染源。

3.桑园冬耕,合理施肥。

4.选种抗病品种。

5.药剂防治:发病初用50%苯骈咪唑44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水仙大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大褐斑病是水仙上一种严重的病害,使植株叶片提早枯死,影响鳞茎产及品质,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都有分布。

症状受害叶片初在叶尖及叶片上产生近椭圆形黄褐色水渍状斑点,后形成不规则的红褐色条斑,病斑周围失绿,病叶自叶尖渐向下枯焦,甚至全株枯萎。此外,病客亦可侵害花梗和鳞茎,在花梗上形成褐色病斑,受茗鳞茎表现为颈腐和溃疡。

病原Stagonosporacurtisii(Berk)Sacc.属真菌的平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多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黄褐色,壁薄,有孔口,孔口直径20~40m,分生孢子器直径117-209m。分生孢子有0~3个分隔,多数为3隔,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为14.8~25m5.2~8.0m,无色,分隔处有缢缩或无缢缩;单胞分生孢子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3.0~6.6m2.5~3.0m。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在鳞茎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叶上越夏和越冬。

发病条件温暖、潮湿、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栽培过密、施肥过软和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深沟高畦,注意排水,增施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在鳞茎收获后清除病残体。

2.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

桂花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桂花褐斑病菌主要为害桂花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出现小黄斑,后渐变为黄褐色到灰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也可呈角斑状。病斑直径为2-10毫米。外围有一黄色晕圈。病部在潮湿时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桂花褐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尾孢属的木犀生尾孢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倒棒形,以此侵染传播。

桂花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桂花褐斑病菌以菌丝在病株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进行侵染,病害在4-10月均有发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感病比嫩叶严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1、结合修剪,仔细摘除植株病叶,清除地下病落叶,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

2、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

桂花褐斑病有哪些防治方法


分布:江苏、上海、陕西、广东、湖南等地。

症状: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毫米,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病原为真菌,木犀生尾孢(Cercosporaosman-thicol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尾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病菌的子座褐色、近圆形,分生孢子梗成束着生其上,橄榄褐色,无分枝,少有隔膜;分生孢子倒棒形,近无色至淡榄褐色,直或微弯曲,大小15~582.8~3.7微米。以此侵染传播。

桂花褐斑病防治方法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团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进行侵染,北方室外养护春末至中秋间发病最为严重。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病株残体、病叶并及时销毁,引入的苗木应剪除病叶,重病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施高锰酸钾1000倍液,药剂防治参照桂花叶枯病。

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殖质。

3.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

4.秋末入室前喷两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

桂花褐斑病防治方法


桂花褐斑病是十分普遍的病害,严重的导致全株落叶,影响开花和观赏,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出现小黄斑,后渐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扩展而呈多角斑状。病斑直径210毫米,外有一黄色晕环。

病部在潮湿天气产生黑色霉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桂花褐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每年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开始初侵染,分生孢子由气流和雨滴传播,可直接或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老叶比嫩叶感病。褐斑病在410月均有发生,11月后病情消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摘除病叶,清除地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连续二年,必有效果。

2.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注意通风透光。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0%嗪氨灵500--8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

桂花褐斑病防治技术


桂花褐斑病是十分普遍的病害,严重的导致全株落叶,影响开花和观赏,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出现小黄斑,后渐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扩展而呈多角斑状。病斑直径210毫米,外有一黄色晕环。

病部在潮湿天气产生黑色霉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桂花褐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每年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开始初侵染,分生孢子由气流和雨滴传播,可直接或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老叶比嫩叶感病。褐斑病在410月均有发生,11月后病情消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摘除病叶,清除地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连续二年,必有效果。

2.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注意通风透光。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0%嗪氨灵500--8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

丁香褐斑病怎样防治


【分布】上海、杭州、南昌、大连、丹东、青岛、济南、南京、武汉。

【症状】主要在叶片上形成褐斑,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心淡褐色,直径5~10毫米,上生绒状黑色小点,严重时布满褐斑,提早落叶,全株仅留少量叶片。

【病原】病原为真菌,丁香尾孢(Cercosppralilacis),子座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分生孢子线状或细棍棒形,无色或近无色,多分隔,基部细胞倒圆锥状、钝圆或近平切。

丁香褐斑病怎样防治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在病落叶中越冬,翌年5~6月进行侵染,在多雨潮湿条件下,病菌反复传播侵染危害,因此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秋季多雨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秋冬季清除病叶,生长期及时修剪整形,控制枝叶密度,以利通风透光。平时管理要做到合理施用水肥,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展叶后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以防治此病。或7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10至15天1次,连喷3至4次效果较好。

葡萄树常见病害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葡萄褐斑病仅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其一为大褐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常融成不规则形的大斑,直径可达2厘米以上。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分界明显。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叶干枯破裂而早期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翌年的产量。其二为小褐斑病。病斑较小,直径2-3毫米,大小较一致,呈深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明显的褐色霉状物。

病原及发生规律:大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拟尾孢属真菌引起,小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初夏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达叶面后由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菌侵入寄主后,经过一定时期,可以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病重,肥力不足、管理差的果园发病也较重。褐斑病近年来在四川和重庆市葡萄园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秋后结合清园彻底清除果园落叶、残枝,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肥料,合理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3.发病初期,结合防治其他葡萄病害,喷洒200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60%代森锌500-600倍液,600倍科博、喷克等药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由于褐斑病一般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蔓延,因此第一、二次喷药要着重保护植株的下部叶片。

4.当发现有褐斑病发生时,可喷布3000-4000倍烯唑醇、600倍多菌灵或1000倍甲基托布津等治疗剂进行及时治疗。

夹竹桃褐斑病


夹竹桃学名NeriumindicumMill.属夹竹桃科木本植物。以叶、花入药;有毒。具强心利尿、祛痰杀虫之功效。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尖或叶缘出现紫红色小点,扩展后形成圆形、半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上具轮纹。后期中央退为白色,边缘红褐色较宽。湿度大时病斑两面均可长出灰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CercosporaneriellaSacc.称欧夹竹桃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深褐色,大小25一125m。分生孢子梗色浅,粗细不匀,聚集成束状,具隔膜0一3个,不分枝,顶端生有小型孢子痕,大小53535(m)。分生孢子圆筒形,具15个隔膜,大小155035(m)。此外,C.nerii-indiciYaman称夹竹桃尾孢,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或随落叶留在土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夹竹桃上,萌发的孢子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37月发生,苗木生长过密或细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苗木管理,不宜栽植过密,清除病叶集中烧毁。(2)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桂花褐斑病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