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植物种植。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山药种植谨防红斑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山药是薯蓣科薯蓣属中能形成地下肉质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产品器官为官块茎。肉色洁白,味甘粉足,个大质坚,即是食用的佳蔬,又是常用的药材,是被人们公认的无公害蔬菜。现对山药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红斑病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症状

山药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山药根状块茎。染病的块茎小,重量轻。山药红斑病发病之初是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稍凹陷的病斑,单个病斑直径2~4毫米。发病重时,病斑密麻,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的斑块,表面具有细龟纹病斑,深2~3毫米,最深的达1厘米以上,呈褐色干腐状。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山药线虫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种块病残体和病田土壤是传染红斑病的主要途径。山药线虫的生命周期极不整齐,一年约生2代,只侵染山药,6月份新块茎开始形成时,线虫就可侵染,随后侵染陆续增加,一直到收获,线虫从基部到长40厘米处都可以侵染,以20厘米以上病斑较多。

3.防治方法

①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胡萝卜、西瓜等不易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②用0.1%~0.3%TMK浸带病栽子24h,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重茬种植的情况下,播前每亩沟施TMK颗粒剂2公斤,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

③选无病田繁殖栽子,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害肥料等综合措施。

延伸阅读

山药红斑病防治


山药红斑病(薯损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生长期间染病,影响块茎发育,块茎小、重量轻。线虫主要侵染地下块茎,初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稍凹陷的斑点,单个病疏小,大小2-4毫米,发病重的块茎上,病斑密集,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蹦块,表面具细龟纹,病磁深约2-3毫米,最深为l厘米以上,致病组织呈褐色干腐状。

山药红斑病发病规律

薯蓣短体线虫可在泥土中存活3年以上,种秧病残体、病田泥土是传病的主要道路,圆豆不传病。薯蓣短体线虫生活史极不整齐,经常可查到各个虫态,年约生2代,只侵染薯蓣,当6月上旬新块茎开端形成,线虫即可侵染,随后,侵染延续增长,直至收获。块茎从芦头至40厘米以上处均可受害,以1-20厘米处病斑较多。

山药红斑病防治方法

1、朽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茄子、番茄、芥菜、萝、胡萝、西瓜、板蓝根、紫苑、黄芭、北沙参、白术、觅菜、马齿克等不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结合轮作用0.1-0.35%TMK浸病种秧24小时,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用病种秧和重茬种植情况下,播前每亩沟施15%TMK颗粒剂2公斤,防效75%。

3、无病田繁殖无病种秧,或用TMK处理种秧,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病肥料等综合防病措施。

谨防芦荟黑斑病


发生条件芦荟黑斑病的发生程度视芦荟品种抵抗能力及气温高低而不同。另外台风、多雾天气、冰雹、雨水集中、昼夜温差在10℃以上的天气,也可引发此病,并大面积蔓延。

症状及发生规律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丝状病斑,后发展成近圆形黑色或褐色病斑,个别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周围有黄色或黄黑色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有许多黑褐色颗粒,叶表下陷,叶肉可利用部分完全丧失。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借风雨、操作农具及浇水等传播,并可形成多次侵染。

谨防芦荟黑斑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有关单位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最易感染该病的品种是华芦荟,而后依次是元江、木立、库拉索、皂质。种植时要选用抗病且利用率高的品种。

种苗及土壤消毒:新引进的种苗必须经过消毒才可种植,一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渗泡5至10分钟,晾干后种植。对发病较严重病株,应及时拔除病株,或剪除病叶,将植株整株深埋或集中烧毁。对发病区土壤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

加强田间管理:在种植期间确保芦荟生长最低温度在8℃以上。同时减少和控制病源,采取独垄种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施足底肥前提下,增施0.1%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同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四周开好排水深沟,做到雨停沟干,防止田间积水。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加150ppm农用链霉素喷雾。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山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1)危害病状:

山药叶斑病常见有的煤斑病(赤斑病)、褐缘白斑病(斑点病)、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4种,其中以煤斑病发生较多。

①煤斑病是在叶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界限的病斑,大小约1~2cm,有时汇合成大斑。②褐缘白斑病的病斑穿透叶的表面,斑点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周缘赤褐色,微凸,中部褐色,后转为灰褐色至灰白色。③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的病斑与褐缘白斑病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以上4种叶斑病的病斑背面均生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其中以煤斑病产生的霉状物较多,其他的叶斑病产生的霉状物则较小。

山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山药四种叶斑病均是由鼠尾孢属的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块(霉层)附着在豇豆植株的病残体上在田间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即可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以后在田间可多次侵染,引起不断发病。当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易引起发病。保护地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露地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均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重茬地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当加大行距,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保护地栽培要采用高畦定植,地膜覆盖,适时通风降温排湿,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保持田间清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拉秧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②药剂防治:突出早字,发病初其可用1:1:200波尔多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的甲霜灵-猛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雾,每隔5~6d喷一次,连喷3次。

山药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枯叶病,是山药的重要病害之一。

分布为害本病在浙江、河南、吉林等山药产地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mm,黄色,边缘不清晰。后期,病斑周缘褐色并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边缘。在叶面长出为数众多的白色小点是分生孢子盘上大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脱落。

病原CylindrosporiumdioscoreaeMiyabeatIto.厲半知菌亚门,腔抱纲,黑盘孢目,柱孢霉属真菌。分生孢子盘生于叶的两面,聚生或散生,初埋生,直径144~180m。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无色单胞,不分枝,正直或微弯,大小为17~29m3~3.5m。分生孢子呈针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或一端较尖,正直或微弯,2~3个隔膜,大小为28~67m2~3m。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附着在被害部越冬。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遇适宜温湿条件,经1~2天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次侵染。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潮湿、多雨季节有利发病。

防治

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2.淸洁田园,扫除枯枝残叶,减少越冬菌源。

3.从6月初开始,喷洒1:1:200~3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发病严重时,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量为6000g/hm2,兑水稀释喷雾。

山药斑纹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山药斑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蔓,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对山药危害极大,现将山药斑纹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初生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大小2一5毫米,后期病班四周变褐略突出,中间浅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饱子盘。严重的病斑融合,致叶片穿孔或枯死。那么如何防治山药斑纹病呢?下面中国农药第一网小编把山药斑纹病防治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种植高产山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饱子座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后又产生分生饱子,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经1一2天潜育,分生饱子即可萌发进行再侵染。该病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发生重,一直延续到收获。湿度大、多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八。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初侵染源。

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4.从6月初开始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一500倍液或1:1:200一300倍式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隔7一10天1次,连续防治2一3次。

药用植物穿山龙黑斑病的防治


穿山龙黑斑病(Dioscoreaeblackspot)穿山龙黑斑病菌主要危害叶片。

症状:

一、二、三年生穿山龙叶片均可受害,二、三年生叶片发病率较高。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针尖大小黑褐色斑点,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生长不受叶脉限制,外圈黑褐色,中间灰褐色,有明显的黄色晕圈。病斑直径2~10mm不等,严重时中间灰褐色,部分可以形成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黑色絮状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扩展迅速,其中一些小病斑连片形成大的病斑,病叶开始枯黄、萎蔫,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病原:

AlternariadioscoreaeVasantRao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一般簇生,直立,少单生,由菌丝上长出,单生或丛生,通常比菌丝粗而色深,分隔,60~1024~7m。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暗褐色,卵形、长椭圆形或倒棒状,横隔膜2~7个不等,纵隔膜2~4个,分隔处略隘缩,孢身40~6913~17m。喙淡褐色,较长,有隔膜,顶端稍膨大,9~463~6m。

发病规律:

6月中旬田间开始有零星病斑出现,数量极少,且病斑很小,为发病初期;6月下旬至7月中、上旬进入发病高峰期,田间病斑大量增加,病斑扩展迅速,病情增长快;8月份持续高温,抑制病菌的再次侵染,此时穿山龙植株正处于高速生长期,因此,病情有所缓和,病情指数轻微下降;9月份气温有所回落,又达到适合病原菌生长条件,田间病情再次加重,病叶率急剧上升,病斑扩展迅速,有的又汇合形成大斑,病叶枯死,比正常叶片提早枯黄5~10d左右。

防治措施:

1、彻底消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

2、土壤消毒及合理施肥培育无病壮苗。用30%土壤消毒剂(过氧乙酸)100倍进行土壤消毒可大大减少田间初始菌源。

3、轮作。合理的实行轮作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4、加强田间病情监测,及时药剂防治。可选用大生M-45和代森猛锌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大樱桃 近期谨防褐斑病大发生


去年8月下旬,秦皇岛市大樱桃产区不少园片发生严重的褐斑病,叶片产生褐斑、变黄,并很快脱落,对今年樱桃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近期发现该病在不少园片又有始发或趋重的迹象。果农朋友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防治。

一、褐斑病严重的原因

据调研,秦皇岛市大樱桃褐斑病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果农缺乏相关知识,没有认识到果实采完后管理也很重要,尤其是要保护好叶片。存在的现状:一是用药过少。一些果农刚采完果后都能及时喷1-2次药,但时间稍长后就放松了管理,觉得果实已采完,喷两次药也就行了。二是间隔期过长。有些果农采后也能喷3次药,但是喷药间隔期太长,有的在30天以上。三是用药不对路。有果农在叶片已经有较多或明显病斑后,还在使用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防治病害。

二、褐斑病发生的规律

该病菌在被害叶片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或水滴传播,侵染叶片。七八月份发病最重,甚者可造成早期落叶,还常导致在8-9月份出现二次开花现象。一般发病的轻重与树势、降水量和管理水平等均有关系,树势弱、降水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以及用药不及时或不对路,发病严重。

三、防治措施

要树立正确的防治指导思想。大樱桃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均与上一年叶片的质量及保存率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防治措施上,要注意保护叶片。

1.打好前期基础。如萌芽初期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后喷代森锰锌等保护剂的基础上,中晚熟品种采前15-20天与果实全部采完后,要喷有内吸作用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2.发病期喷好治疗药。七八月份发现病斑渐多或趋重时,最好喷对病菌具有铲除作用的药剂,如戊唑醇或世高等。若有苹果小卷蛾、舞毒蛾、害螨等为害,可加喷乐斯本、灭幼脲和阿维菌素。

3.喷好未病预防药。若前中期预防工作一直很好,相关的病斑与害虫、害螨均极少。前中期可喷1∶2∶200倍液波尔多液+4000倍液1.8%阿维菌素2-3次。

4.把握好间隔期与倍数。大樱桃生长期喷药间隔期多为20-30天。用药浓度一般在预防时以相关农药说明的平均倍数为宜;病情严重或治疗时,以说明中最浓的倍数为宜。

药用植物防风斑枯病防治


防风学名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异名SilerdivaricatumBenthetHook别名山芹菜、白毛草;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入药。具发汗解表、祛风除湿功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均有分布。

防风斑枯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病斑生在叶两面,圆形至近圆形,大小25mm,褐色,中央色稍浅,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茎秆染病产生类似的症状。

防风斑枯病病原:Septoriasp.称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叶两面生,散生或聚生,埋生在表皮下,孔口微露在外,球形或近球形,器壁浅褐色,大小6496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正直或略弯,基部钝圆形,顶端稍尖,具隔膜23,大小163522.5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上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内蒙古、东北7月发生,8月进入发病盛期。

防风斑枯病防治方法

(1)入冬前清洁田园,烧掉病残体,减少菌源。

(2)发病初期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

红提葡萄近期谨防霜霉病


近期,不少果农反映,所种的红提葡萄果穗上发生果肉下陷、颜色发褐症状,多次施药见效甚微。为此,咨询多名植保专家,普遍认为是葡萄霜霉病在果实上的症状表现。发病原因主要有:自6月以来多地降雨较多,为历年少见;6月正值葡萄幼果期,组织幼嫩,极易感染霜霉病;7月初,症状集中表现,给果农造成病害突发的假象,实际为6月下旬病菌侵染后的病害发展过程。

对此,业内专家提出以下防治方案,广大果农可参考实施防治:

1.发现病穗及时处理果穗,一定要选用高效霜霉病防治药剂如25%氟吗啉唑菌酯(百达通)72%霜霉威盐酸盐(挫霜)、68.8%氟菌霜霉威(银法利)40%烯酰吗啉悬浮剂。

2.及时有效防治叶片霜霉病发生,全面压低园内菌源基数,可采用双重治疗(两样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配合使用)的防治方法,如25%氟吗啉唑菌酯(百达通)、72%霜霉威盐酸盐(挫霜)、68.8%氟菌霜霉威(银法利)、40%烯酰吗啉悬浮剂、50%异菌脲(扑海因)、25%氟吗啉(金福灵)、60%氟吗锰锌(双工)、66.8%霉多克等。

3.在病害发展过程中,先及时施药控制病害发展,等病害完全控制时,及时疏除病果病粒,再进行果实套袋。

4.在防治霜霉病的同时,不能忽视葡萄园内其他病害如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褐斑病等常发病害的防治。

芍药红斑病的病理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名称:芍药红斑病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也浸染枝条、花和果壳等部位,感病叶片初期在叶背出现绿色针头状小点,后扩展成直径4-25毫米左右的紫褐色近圆形的小斑。叶片正面病斑上有不明显淡褐色轮纹,病斑相连成片,严重时整叶焦枯,叶片常破碎。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病部背面会出现墨绿色霉层,当病害浸染茎时,在茎上出现紫褐色长圆形小点,有些突起,病斑扩展慢,长为3-5毫米,中间开裂并下陷,严重时也可相连成片。叶柄感病的症关与绿色茎同。萼片、花瓣上的病斑均为紫红色小斑点。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菌是牡丹枝孢霉(Cladosporiwmpaeoniae),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孢菌属。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枝条、果壳等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浸染为害。下部叶片最先感病,该病菌再浸染数极少,初次浸染的程度决定了发病是否严重,在北京地区4-5月开始发病,7-8月发病盛期。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如东海朝阳、小紫玲、兰盘银菊、凤落金池等品种抗病性强,紫芙蓉、胭脂点玉娃娃面等品种易感病。

防治办法:1、减少浸染源,即秋季齐地面将地上部分的枝叶割去,以不伤土中芽为原则,将病残体集中烧毁。2、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害发生。种植密度要合理,以利通风透光,株丛过大要及时移栽。3、在芍药展叶之后开花之前,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落花后可交替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1%波尔多液,7-10天喷1次

年桔种植谨防三大病害


年桔是顺德地区的传统栽培品种,由于气候适宜,加上技术纯熟,年桔的栽培管理相对粗放,但为了保证年桔的健康生长,也要注意防好炭疽病、溃疡病、煤污病等病害。下面介绍这几种病害的防治要点。

1、炭疽病

该病主要侵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时,病斑为不规则形、近圆形,灰白色,斑缘褐色,其上着生黑色小点粒。果实受害时,果腰部位出现干疤状病斑,圆形、近圆形,凹陷,黄褐色;湿度大时果实发生湿腐。温暖、降雨次数多或连阴雨、温室高温高湿、植株长势弱等均有利于发病。该病是年桔的重要病害,常引起落叶和落果,降低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适量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氮肥;雨后及时排水,及时清除树上的病叶、病果;发病初期喷药,可用50%施保功1000倍液,10%世高3000倍液,25%炭特灵500倍液等。

2、溃疡病

该病可危害年桔的叶片、果实和枝梢,严重时引起枝梢枯死及落果。发病初期叶背出现黄色或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米黄色隆起的病斑,不久病部表皮破裂,隆起更显著。表面粗糙木栓化,病部中心凹陷成火山口状开裂,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晕环。在高温多雨环境,不合理施肥或施氮肥过多,潜叶蛾、凤蝶幼虫等危害造成大量伤口时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剪除病枝、病叶并集中烧毁;合理水肥管理,及时做好潜叶蛾等害虫的防治;发病区应采取以清园为中心,结合适时喷药的综合措施,可选择40%氯氧化铜500倍液,77%可杀得600倍液,50%代森铵500~800倍液等

3、煤污病

该病影响年桔的生长和观赏。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放射状小煤点,黑褐色,扩展后连成片覆盖在叶片上,煤粉层易剥离。病重时植株上大部分叶变为黑褐色,仅枝条顶端新叶为绿色。该病通过风雨、蚜虫、介壳虫、白粉虱等传播,因而介壳虫及蚜虫虫口密度大、温室通风不良、湿度大等条件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栽种密度适宜;温室常通风透光以利除湿降温;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枝;及时防治蚜虫、介壳虫、白粉虱等,常用黄板诱杀,也可用药剂防治,可选择1000倍的乐果或40%蚜灭克防治蚜虫,用2.5%敌杀死或20%灭扫利等3000~4000倍液防介壳虫。

药用植物水仙褐斑病防治


水仙别名雅葱、天葱。属石蒜科多年生鳞茎植物。鳞茎可入药,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也是观赏花卉。分布在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云南等省。水仙褐斑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又称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叶尖或叶面生点状或长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外围具黄色晕圈,病斑常融合成细长型条状斑,后期病斑破裂湿度大时生出深褐色小点。(图左)

病原:Stagonosporacurtisii(Berk.)Sacc.称水仙壳多孢,属半知茵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140180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192768(m),有13隔膜,分隔处缢缩,含有大油球。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鳞茎或外层纸状鳞片上或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借水传播,第1次侵染常发生在11月中下旬,翌年3月中下旬进行再侵染,45月进入发病高峰。5月上旬叶片枯死。种植过密,排水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1)进行2年以上轮作。

(2)种植前1天用1:120倍43%福尔马林浸种3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小时。

(3)11月中旬及翌年3月中旬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36%甲基硫苯菌灵乳油800倍液。

《山药种植谨防红斑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特种植物种植”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