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叶植物种植方法。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柠条叶锈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分布与危害柠条叶锈病主要危害柠条幼苗和林木的叶子,尤以苗圃幼苗得病重,病叶提早脱落,幼苗得病严重时,会使枝梢枯死。

症状柠条病叶最初在背面长出赤褐色粉末状小点,严重时连接成块状,呈赤褐色锈粉堆,布满于整个叶子的背面。秋后,在叶子正面上又长出突起黑褐色锈斑,这些就是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发生规律夏孢子在当年生长季节中靠风力传播到健康的苗木上,使之感染发病。或在柠条、花棒上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危害直至秋后,冬孢子随着落下的病叶在地上越冬。翌年又随风传播到柠条、花棒的叶上,进行初次侵染危害。

防治方法

1、营林措施:选择好苗圃地,避免重茬育柠条苗,对土地进行消毒处理后再造林。

2、做好检疫工作,严防病苗调入新造林区。

3、机械物理防治: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掉,可以减少侵染源。

4、化学防治:发现病疑苗木。应集中后喷撒1次5度石硫合剂,进行处理后才能用于造林;柠条展叶后,每隔半月喷1次160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连续喷2次,即可预防柠条叶锈病的发生。若发现叶上已出现锈粉时,可连续喷2-3次(间隔期10天)0.4-0.5度石硫合剂,或用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喷洒防治。

小编推荐

青杨叶锈病的防治方法


青杨叶锈病主要危害青杨、小叶杨、冬瓜杨、小青杨、北京杨、大关杨、群众杨等。从小苗到大树均能发病。罹病树因叶片布满夏孢子堆而阻碍光合作用,失水失养,提前落叶,枯梢,生长衰弱。

病原菌: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populinaKleb.在落叶松上产生精子和锈孢子,在杨叶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

发病规律:冬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4月下旬冬孢子遇湿萌发后产生大量担孢子,是初侵染源,被风卷起飘落在落叶松上,萌发芽管由气孔侵入针叶。经12~15天后落叶松叶背产生锈孢子器。

发病高峰期为5月底至6月中旬。锈孢子借风传到杨叶上,经9~11天产生夏孢子,为再侵染源,7月下旬到9月上旬病害严重。

症状:5月中旬落叶松针叶上出现淡绿色小段斑,叶表面有小疱,上生黑褐色小点状精子器,叶背面生黄色疱状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传播在杨树上发病,叶背先生淡绿色小斑,数天后出现黄粉状夏孢子堆。

8月在病叶正面出现多角形隆起铁锈色斑,为冬孢子堆。翌年春天,冬孢子遇湿萌发,在病落叶正面生出一层黄粉,为担孢子堆。

防治方法

1.杨树与落叶松造林要合理规划布局。绝不能营造杨树(青杨派杨树及其为亲本的杂种)与落叶松混交林。两者至少要有3公里隔离带。

2.选用抗锈品种。黑杨派和白杨派树种抗病。

3.五月初向落叶松苗喷1%波尔多液。落叶松发病时,喷15%粉锈宁500~1500倍液,20天1次,喷2次;或喷波美0.3~0.5石硫合剂、40%代森铵200倍液、40%多菌灵400倍液,10天1次,喷3~4次。6~8月对杨苗喷药防治,药剂同上。幼林用多菌灵或硫磺烟剂,每10天放烟1次,共3~4次。

红皮云杉叶锈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本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四川、河北、山西、山东、台湾、青海等省(区)。自八十年代末期,在黑龙江省的伊春市汤旺河、乌伊岭、新青等林区流行成灾。天然幼壮云杉林、人工云杉幼林,以及苗圃1~4年生的云杉幼苗都遭到为害。幼林重病株次年延迟发芽或不发芽,枝梢长度逐年缩短,生长衰退。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一般6月下旬红皮云杉当年生嫩叶上出现淡黄色的段斑,其上成行排列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小点顶部有淡黄色密滴珠。数日后在性孢子器之间或对面,产生桔黄色微隆起椭圆形,或长条状锈孢子器。病叶逐渐变为淡黄色,密生桔黄色锈孢子器,发病严重的林分远望整个树冠呈现一片枯黄色。锈孢子器成熟后,包被膜陆续破裂,飞散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9~10月份病叶干枯脱落。

病原

杜鹃金锈菌(ChrysomyxarhododendriDeBary)是长循环型生活史转主寄生锈菌。在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阶段寄生在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当年新叶上,偶尔也生在鱼鳞云杉上。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寄生在兴安杜鹃叶上。

性孢子器生于嫩叶皮层下,黄褐色丘形小点,直径0.15~0.24mm,高0.1~0.13mm,内含受精丝和性孢子,其顶部分泌蜜汁。性孢子为长椭圆形。无色,大小为5.1~8.3m3.1~4.6m。

锈孢子器桔黄色,扁长柱形,长0.5~1.1mm,宽0.3~0.5mm,高0.8~1.2mm,锈孢子卵圆形,桔黄色,串生,大小为20.3~27.5m16.8~22.4m。表面具有疣,电镜下可见表面分为疣区和光滑区,疣呈塔形,平顶刺疣,光滑区似U字型,占孢子表面积约1/4~1/3左右。

夏孢子堆散生或密集生于叶背表皮下,后外露,尖塔形,有似包被。基部直径0.3~1.5mm,高1.2~2.0mm。夏孢子广卵形,桔黄色,串生,具疣,大小为21.2~28.7m17.0~21.5m。

冬孢子堆扁圆形,初生于叶表皮下后外露,棕红色,直径0.3~0.5mm,有的相连汇合成大冬孢子堆。冬孢子单细胞,无色、光滑,短圆柱形,串生,大小为10~20m10~16m。冬孢子串链长达40~80m,松散地连合成堆。

担孢子鲜黄色,不规则圆形,表面具有短平顶疣,疏密不均,大小为22.0~24.7m16~21m。

大麦叶锈病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大麦叶锈病叶上的夏孢子堆孢子堆大小03~0.5×0.1~0.2(mm)。夏孢子单胞,近球形、淡黄色,大小20~30×17~22(μm),表面有小刺,散生芽孔7~10个。冬孢子单胞、偶有双胞,形状不等,表面光滑,顶端稍厚,有柄。

为害症状

被害部位散生圆形黄褐色隆起小圆点(夏孢子堆)。当大麦成熟时,其上产生较小的黑色近长方形的冬孢子堆,埋于表皮内。

传播途径

该菌属于转主寄主锈菌。

发病条件

夏孢子、冬孢子产生于大麦上,性孢子、锈孢子产生于百合科短穗虎眼万年青上。中国病菌以夏孢子在南.方冬大麦上越冬,夏孢子随季风向北扩散,在北方越夏后,秋季再传播至南方冬大麦上越冬。夏孢子萌发适温11~17℃,超过23℃极少萌发。

防治方法

(1)选用抗锈良种。如申麦1号。

(2)种植抗耐病品种如黄淮海地区种植陕农7859、冀5418、鲁麦1号、小偃6号、徐州21号等冬小麦品种。此外,近年新选育的抗叶锈冬小麦品种有:京冬1号、8号,京核3号(京核931),京411、北农白,皖麦26、27、28号,绵阳26号,百农64,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豫麦39(豫农8539),早麦5号,劲松49号,兴麦17号,滇麦19号,秦麦12号,冀麦48、40、冀92-3235、6021新系等;春小麦品种有:垦九5号、龙麦23号、龙辐麦7号、蒙麦30号、京引1号、陇春8139、定丰3号等。

(3)药剂防治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03%—0.04%(有效成分)叶锈特或用种子重量0.2%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②提供使用15%保丰1号种衣剂(活性成分为粉锈宁、多菌灵、辛硫磷)包衣种子后自动固化成膜状,播后形成保护圈,且持效期长。用量每kg种子用4g包衣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效果优异,且可兼治地下害虫。③于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可兼治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

(4)加强栽培防病措施适期播种,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雨季及时排水,上湿气滞留。

注意防治小麦叶锈病


由于今年秋播期降雨特多,光照不足,低温高湿,土壤湿度过大,以及小麦冬前降温早,降温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气温偏低,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湿生性病害发生,导致我县小麦冬前苗期叶锈病发生田块普遍,发病程度重,播种早的旱塬晋麦系统麦田尤为严重。据我站普查,全县麦田小麦叶锈病病田率60%,平均病茎率13.7%、病叶率8.7%、严重度2.5%,严重田块占麦田12%,病茎率50-70%、病叶率40-50%、严重度5-10%,发生严重田块主要为播种早的旱塬晋麦系统麦田。越冬基数显著高于近年其它年份,属多年罕见的冬前重发年份,是我县有历史资料记载以来居1974年、1989年之后的第三个冬前重发年份。对此,希望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引起足够重视,密切关注小麦叶锈病冬前和越冬期发生动态,及早做好小麦叶锈病的防治准备工作,对达标田块及时开展防治,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争取防治工作的主动权,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生长安全。

小麦叶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侵害叶鞘,产生疱疹状病斑。发病初期,受害叶片正面出现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散生的红褐色夏孢子堆,少数可穿透叶片;后期在叶片背面或叶鞘表皮下长出排列散乱的黑色冬孢子堆。该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小麦收获后叶锈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并向邻近麦田传播。秋苗发病后,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小麦返青后,旬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时,病菌侵入新生叶片。温度回升早,并有雨露配合,叶锈病提早发展,发病重。小麦叶锈病病的发生流行同品种、菌源、天气等因素有关。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春季气温高、雨水多,尤其是小麦抽穗前后降雨多,或田间小气候湿度高,叶锈病往往容易流行。

小麦叶锈病防治方法:对小麦叶锈病病叶率达到10%的麦田,喷施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亩喷施药液量20-30千克,重病田块间隔10-15天再防一次。喷药时在药液中加入天达21161000倍液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正业海岛素)1000倍液,可显著提高防病、抗逆、增产效果。喷药时间选择晴天微风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为宜。

刚竹叶锈病防治


刚竹(Phyllostachysviridis)叶锈病为刚竹常见病害之一.

刚竹病害防治

症状

叶锈病初发病时,病叶上密生许多橘黄色针点斑,后叶背生出暗黄色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裸露,四周残存表皮。秋后形成黄褐色至深褐色冬孢子堆。

病原

PucciniakusanoiDiet.称草野柄锈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夏孢子堆生在叶背,浅肉桂褐色,夏孢子浅褐色,具小细刺,大小25~3322~26(m),有时出现侧丝。冬孢子堆暗褐色,也生在叶背面。冬孢子褐色,平滑,柄长,大小35~8216~23(m)。此外P.longicornisPat.Hur.、ChrysomyxabambusaTeng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冬孢子和菌丝在病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冬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一直延续到10月份。气温20~35℃,相对湿度高于70%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减少初始侵染源,及时修剪,并烧毁病枝、落叶。~早春喷洒波美23度石硫合剂。

(2)从5月初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隔15~20天1次,防治2~3次。

杨树病害之杨叶锈病防治


杨叶锈病又名黄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嫩梢和冬芽。杨叶锈病在我国发生普遍,还可侵染新疆杨、河北杨和山杨等白杨派品种。主要危害幼苗和幼树,幼芽、叶片和嫩茎均可受害。严重时使病叶和病芽枯死,影响杨树生长。

杨树病害防治

[症状]

春天杨树展叶期,可看到树上布满黄色粉堆,形似一束黄色绣球花的畸形病芽。严重受害的病芽经3周左右即干枯。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染后,形成黄色小斑点,叶背面产生散生的黄色粉堆,即病菌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夏孢子堆可以联合成大块,且叶背柄部隆起。受侵叶片上有时形成大型枯斑,病叶提前脱落,甚至枯死。嫩梢受害后,其上产生溃疡斑。

[病原]

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栅锈属(Melampsora)的马格栅锈菌(M.magnusianaWagn.)和杨栅锈菌(M.rostrupiiWagn.)。夏孢子堆黄色,,散生或聚生。夏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可橙黄色,表面有刺状突起,直径21~30m。冬孢子梭柱形,褐色,大小37~5010~15m。该菌的转主寄主在我国尚不清楚。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冬芽和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杨树萌芽时,菌丝发育形成夏孢子堆,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夏孢子萌发后,可直接穿透角质层侵入,借风传播。5、6月为第一次侵染高峰,9月为第二次侵染高峰。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5~20℃。种植密度过大,气温高,降雨多,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幼苗和幼树易感病。

[防治方法]

(1)早春清除病芽。必须注意,操作时避免孢子飞散,否则将达不到预期效果。

(2)选育抗病强的品系育苗或造林。

(3)药剂防治:叶片发病初期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代森锌100倍液,50%退菌特500~1000倍液,0.2~0.3%石硫合剂。

香椿病虫防害之叶锈病防治


1.分布与危害香椿产区多有发现。苗木发病较重,感病后,生长势下降,叶部出现锈斑,叶片早落。此病还常危害臭椿、南酸枣、猪李等树木。

2.病原致病菌为担子菌亚门锈菌屈的香椿花孢锈菌。夏孢子堆多产生于叶背面,常扩及全叶,黄色,夏孢子球形:或卵形,表面有细瘤,几乎无色,芽孔不明显。冬孢子亚球形或球状三角形,暗褐色,具褐色刚刺22~30个,柄五色,不脱落,表面粗糙。

3.发病规律以夏孢子侵染危害严重。夏孢子自晚春开始形成,萌发后形成双核菌丝体。数天以后,菌丝体又产生新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因此,全生长季均可发生,秋季干旱,则发病更为严重。

4.发病症状感病植株,叶片最初出现黄色小点,后在叶背出现疮状突起(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金黄色粉状物(夏孢予)。至秋季后渐生黑色疣状突起(冬孢子堆),破裂后产生黑色冬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上冬孢子堆很多,冬孢子布满叶背面,使叶变黄、早落。

5.防治方法

(1)冬季及时扫除落叶,烧毁,减少侵染源。

(2)药剂防治当夏孢子初具时,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每15天喷1次,每次每亩用药100公斤左右,连喷2~3次,有良好的效果。

怎样正确防治枣叶锈病的发生


枣叶锈病是枣树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枣树叶部的主要病害。因该病遇多雨潮湿天气易大最发生,群众又叫雾病;又因被害的叶片呈现枯萎状态,又叫搭叶病。要注意及时防治这种病害发的发生。

1.发病特征:枣叶锈病只发生在叶片上。初发病时在叶子背面散生淡绿色如针尖大小的小点点,而后逐渐变为黄褐色凸起的夏抱子堆,夏抱子多分布在中主脉两侧、叶片的两头易积水处。严重时连成条状。

枣叶被害以后,变黄先落,落叶期一般在8月份。枣叶脱落以后,只剩下枣吊和未成熟的果实。因充叶片制造养分,果实发育不良,在新郑枣区仅能收点黄皮瘦枣,内黄枣区因扁核酸品种成熟期晚,晒不成红枣,造成严重减产。

枣叶锈病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栅锈菌科,层诱菌属。夏抱子12--20x1.4--1.6微米,球形或椭圆形,黄色Y-淡黄色,表面着生短刺。冬抱子8--12x6--20微米,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光滑,顶端壁厚,下端稍薄,上部栗揭色,基部色较淡。

2.发病规律:据植保站观察,夏抱子侵染期有两次:第1次为6月28日至7月2日,6月30日为高峰。第2次自8月2日到采果期,8月3日、7日和15日出现3次高峰,潜育期14天左右。在落下的病叶上产生冬抱子堆,黑色稍凸起,但不破裂,不散出抱子。

目前对病菌的越冬方式、场所和周期循环等情况,尚待调查研究。每年发病时期的早晚和程度的轻重,与大气湿度和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雨季来的早,气温高,湿度大的年份,和地势低洼、排水和通风透光不良的枣园,发生早、为害也重。反之,干旱的年份,地势高燥和通风透光好的枣园,则发病轻或不发病。

3.防治方法

(1)清园:冬季收集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病源。

(2)喷药保护: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或8月上旬,如降雨或灌水后,则应各喷一次180倍的倍蛋式波尔多液,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若天气干旱,枣园内空气湿度小(如未灌水),也可不必喷药.但为了科学用药,应进行捕捉夏抱子,观察其侵染时期和程度,再结合空气湿度,决定用药与否和喷药时间,比较可靠。

(3)改善风光条件:对于树冠过密的枣树,应进行修剪,疏除过密枝,回缩过长枝,打开层次,疏通光路。枣粮间作,不能种高秆作物。低洼地的枣园,做好排水工作。新建园时,采取宽行密株的栽植方式,缩小树冠,实行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

(4)在夏抱子传播期,适当控制灌水,降低枣园内湿度。

(5)选育抗锈病的品种。要仔细挑选枣树品种,尽可能选择抗锈病的优良品种。

红皮云杉叶锈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分布与危害

本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四川、河北、山西、山东、台湾、青海等省(区)。自八十年代末期,在黑龙江省的伊春市汤旺河、乌伊岭、新青等林区流行成灾。天然幼壮云杉林、人工云杉幼林,以及苗圃1~4年生的云杉幼苗都遭到为害。幼林重病株次年延迟发芽或不发芽,枝梢长度逐年缩短,生长衰退。

症状

一般6月下旬红皮云杉当年生嫩叶上出现淡黄色的段斑,其上成行排列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小点顶部有淡黄色密滴珠。数日后在性孢子器之间或对面,产生桔黄色微隆起椭圆形,或长条状锈孢子器。病叶逐渐变为淡黄色,密生桔黄色锈孢子器,发病严重的林分远望整个树冠呈现一片枯黄色。锈孢子器成熟后,包被膜陆续破裂,飞散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9~10月份病叶干枯脱落。

病原

杜鹃金锈菌(ChrysomyxarhododendriDeBary)是长循环型生活史转主寄生锈菌。在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阶段寄生在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当年新叶上,偶尔也生在鱼鳞云杉上。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寄生在兴安杜鹃叶上。

性孢子器生于嫩叶皮层下,黄褐色丘形小点,直径0.15~0.24mm,高0.1~0.13mm,内含受精丝和性孢子,其顶部分泌蜜汁。性孢子为长椭圆形。无色,大小为5.1~8.3m3.1~4.6m。

锈孢子器桔黄色,扁长柱形,长0.5~1.1mm,宽0.3~0.5mm,高0.8~1.2mm,锈孢子卵圆形,桔黄色,串生,大小为20.3~27.5m16.8~22.4m。表面具有疣,电镜下可见表面分为疣区和光滑区,疣呈塔形,平顶刺疣,光滑区似U字型,占孢子表面积约1/4~1/3左右。

夏孢子堆散生或密集生于叶背表皮下,后外露,尖塔形,有似包被。基部直径0.3~1.5mm,高1.2~2.0mm。夏孢子广卵形,桔黄色,串生,具疣,大小为21.2~28.7m17.0~21.5m。

冬孢子堆扁圆形,初生于叶表皮下后外露,棕红色,直径0.3~0.5mm,有的相连汇合成大冬孢子堆。冬孢子单细胞,无色、光滑,短圆柱形,串生,大小为10~20m10~16m。冬孢子串链长达40~80m,松散地连合成堆。

担孢子鲜黄色,不规则圆形,表面具有短平顶疣,疏密不均,大小为22.0~24.7m16~21m。

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病原菌以夏孢子阶段的菌丝在常绿灌木兴安杜鹃叶上越冬,病部叶表面呈暗棕红色病斑,第二年春逐渐发育。5月下旬~6月上旬,形成微隆起暗棕红色冬孢子堆。6月中、下旬冬孢子成熟,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传播,侵染云杉当年生嫩叶。云杉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发病显症状。7月中旬至8月下旬,锈孢子器陆续成熟破裂,释放锈孢子。锈孢子随风传播,侵染兴安杜鹃。在叶背产生桔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飞散重复侵染杜鹃。秋末,以夏孢子阶段菌丝过冬。

2.流行条件:此病原菌在我国是1928年在辽宁省凤凰山首次发现,现分布全国10个省份,但都未引起云杉叶锈病流行成灾。由于阔叶红松林大量采伐,寄主红皮云杉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比例大量增加,中间寄主兴安杜鹃大量繁殖遍山分布。病原菌经过几十年,也大量积累,因此具备了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终于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云杉叶锈病进一步发展蔓延流行成灾。

3.病害与光照的关系:天然红皮云杉幼、壮林,尤其是分布在公路两侧平坦、河谷地上,受光照时间较长的云杉林分病重,可能是云杉属阴性树种不宜长日照,致使抗病力减弱。

4.病害与林分类型的关系:云杉纯林比各种云杉混交林发病重,一般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幼林比壮龄林重。

鱼鳞云杉比红皮云杉有较强的抗病性,天然鱼鳞云杉很少发病。

防治方法

1.清除中间寄主减少侵染源:在兴安杜鹃开花后,及时连根铲除,特别是苗圃附近。

2.营造云杉与其他树种的混交林。

3.苗床上用塑料薄膜做拱棚,直接阻隔病原菌的侵染,侵染期过后撤除拱棚,可以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4.苗圃和人工幼林在侵染期内,及时喷药剂防治,可用97%敌锈钠0.25%的药液,加上0.2%洗衣粉或20%的粉锈宁200倍,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

农业栽培技术:柠条的育苗技术及造林技术


柠条是宁夏地区广泛种植的一种落叶灌木,生命力极强,可在黄土丘陵、荒漠地带及含水率较低的沙地正常生长,起到固沙造林、保持水土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另外,柠条还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其嫩枝、叶、花及种子营养丰富,都可作为优良的饲料用。掌握柠条的种植技术可以促进其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现介绍柠条的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

1、柠条的育苗技术

整地。柠条多采用大田育苗,苗圃地要求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最好选择沙壤地。在育苗前要对苗圃进行整地,先清理苗圃内的杂物,冉进行深翻、细作,将土地耙细整平。另外,水浇地也可做为育苗床,一般苗床的长度为10m,宽度为1m,在床内顺床开播种沟,要求沟深_cm,宽8cm,沟间距为20cm左右。

选种和测发芽率。种子的纯度度要求在90%以上,凶此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将其中的杂质、劣质以及有残缺的种子去除。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要对种子进行发芽率的检测工作。方法是数出100颗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12h,然后将水分沥干,用湿沙布罩住碗口,置于25℃保湿催芽7天,在催芽期间每隔12h用清水浸漂3min,如果7天后有80%以上的种子发芽,即表明种子的质量良好,可用于播种。

种子处理。为了防止种子发生病虫害,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通常使用的方法为药物处理法,分别为熏蒸处理法和消毒处理法。熏蒸处理法在常温下进行,熏蒸时要将仓库的门窗都关严,然后按照每千克种子量用0.25g磷化钙进行熏蒸处理7天;消毒处理方法是将熏蒸处理过后的柠条种子500g倒在用100g水稀释的lg高锰酸钾溶液中浸种30min,将水沥干后用清水淘洗1遍,然后加水浸种12h,待种子充分的吸收水分变得膨胀后将水倒掉,冉将种子平铺在塑料布上,置于13~18℃的室温进行催芽处理24h,在催芽的过程中要勤翻动,防止种子发霉。

播种。播种时间可在6~8月进行.此时进入雨季,温度较高,土壤的水分也较为充足,种子发芽ILIJ苗快。日前宁夏地区播种柠条多采用条播,播种量根据种子的纯度来确定,一般为7.5~12kg/hm2,因柠条种子的破土能力较差,播种不宜过深,一般为3~/1cm,播后要覆土0.5~1cm。

苗期管理。柠条在苗期的需水量不多,凶此不能过多的灌水,否则易患立枯病导致苗木死亡,一般情况下在前一年灌足底水后,苗木从出土到入冬休眠前都不需要洪水,即可正常的生长。种子在播种10天后即可发芽,当苗木生长的较为稳定时即可间苗,将弱苗、病苗、杂苗拔除,当苗长到2~3cm时即可进行1次的中耕除草,靠近苗的地方要用手拔除,以免伤苗,中耕的深度要为3cm,以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增加土壤的吸水性。

2、柠条的造林技术

柠条可选择在春季或秋季造林,一般春季的造林效果要比秋季好,成活率高。因此选择植苗造林时要在土壤解冻、墒情较好的时候进行,一般在4月的中上旬进行。植苗造林前要进行整地,整地的方法要根据造林地的地形来定,如果是地势较为陡峭的地块宜采用鱼鳞坑整地的方式,要求标准为长Im、宽0.6m、深60cm;如果是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则宜采用园穴坑整地的方式,标准为穴口直径为60cm、穴深80cm,株行距为1cm×1cm。

苗木圃。起苗要在苗木的休眠期进行,起苗前为防止土壤过干,伤害根部,要适量的灌水,保证土壤的湿度,利于起苗。起苗后要将苗木进行分级,将1、II级苗木用于造林。起出的苗木在造林前要将其进行假值,方法是挖20~30cm深的沟,将苗木斜放在其中,用湿土掩埋根系,防止风干。

苗木栽植。栽植时要根据苗木根系的长度和地上部分的高度来确定坑深,要尽量深一些,植苗时按照每2株苗1个坑的标准种植,先在坑底刨一个5cm深的小坑,将苗放人,一手握茎中部,另一手覆土,覆土的厚度以刚好埋实柠条苗为宜,然后将土压实,防止风干和保持水分。如果是鱼鳞坑栽植时要求时低外高,平地栽植时则要留有20cm的蓄水坑。

成林抚育管理。柠条栽植后的第4年进入成林抚育管理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措施是平茬。因柠条在定植第4年后萌芽能力增强,需要及时的进行更新,以免出现植株衰老、生长缓慢的现象,需要进行平茬复壮。另外,平茬还可以延长柠条的生长年限。经平茬处理后的柠条的生长力更强,更加的茂盛。平茬的时间宜选择在每年种子采收后的秋末或初冬进行,从第一次平茬开始,以后每隔3年平茬1次。

菊花锈病的防治方法


菊花锈病有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都是病菌孢子传染的,气候湿润时容易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也为害茎杆,菊花患病初期叶面产生淡黄色斑点,然后隆起呈淡褐色至铁锈色的疱疤状物,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而叶正面则为淡黄色斑点,且较微凹陷,不久疱疤突起开裂,在生长中后期的锈褐色粉(病菌、孢子堆)散出,散发出大量黄褐色粉末状孢子。严重时,菊叶上布满病斑、叶片卷曲,叶色黄褐,植株生长不良、衰弱,并且大量落叶。

(1)黑锈病

黑锈病是锈病中危害较普遍的一种,开始中叶片表面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逐渐膨大呈稍圆形突起,叶背相应处生褐色或暗褐色小疱斑,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为病菌的夏孢子,生长后期生深褐色或暗黑色椭圆形肿斑,破裂后散出栗褐色或黑色粉末为病菌的冬孢子。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染。随后叶片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最后导致叶片干枯。

(2)白锈病

叶子表面发生灰白色圆形病斑,叶背相应处生白色或灰白色小疱,后期变淡褐色或黄褐色,为病菌的冬孢子堆。1片叶上可有许多病斑,甚至布满全叶,严重时致菊株枯死。比黑锈病危害严重。

(3)褐锈病

叶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黄色的细小斑点,导致叶子枯黄。

锈病是真菌病害。引起菊花锈病的病原有菊柄锈菌、堀柄锈菌及蒿层锈菌等3种,常见的为前两种。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至纺锤形,黄褐色,顶部圆形成尖突、双细胞,分离处微缢缩,茎部狭窄,表面平滑。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引起。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繁殖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9-12月发生较多,温度在6℃以下或31℃以上时不易侵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24℃条件下最易发生,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菊花品种间对堀柄锈菌的抗性有差异,上海引进的京白、新兴京白和朝红白等品种感病严重,而桃金山和舞姬等品种抗病能力较强。

防治方法:

1.母本植株应保证无病虫害,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穗,可预防插穗带菌传播。

2.实行检疫。尤其引进日本品种或从日本引进菊苗、插条时要严格实行检疫。

3.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灵1000倍液,25%萎锈灵1500倍液,80%代森锌500700倍液,0.5波美度石硫合剂。另外萌芽可喷1次34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期间喷洒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至10天喷1次,交替使用,连喷3至4次,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4.选择抗锈病品种和无病母株。避免密植,控制肥水,不使土壤过于潮湿。遇降雨天气,应排清田间积水,以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花后要彻底清除病株叶,并集中烧毁,消灭侵染源。

5.清园。清除病叶、病株及残体,集中烧毁。轮作。忌连作、盆载要换土。选高燥地、肥沃砂壤土种植。保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肥料要充分腐熟促使植株生长健壮。

豇豆锈病的防治方法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也可为害叶柄和种荚。初期叶背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逐渐变褐,隆起呈小脓疱状,后扩大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使叶片变形早落。有时叶脉、种荚上也产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种荚染病,不能食用。此外,叶正背两面有时可见稍凸起的栗褐色粒点,即病菌的性子器;叶背面产生黄白色粗绒状物即锈子器。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d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侵入豇豆叶片为害,同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在豇豆叶上萌发侵入为害,后形成夏孢子堆,产生夏孢子。夏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又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直到秋后,或植株生育后期条件不适,才形成冬孢子堆,产生冬孢子越冬。但南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冬和越夏。日均温23℃,相对湿度90%,潜育期8--9d。在日均温稳定在24℃、连阴雨条件下,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①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隔10--15d1次,连续2--3次。②不要在雨前浇水,春、秋豇豆不要连片栽培。

《柠条叶锈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观叶植物种植方法”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