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泡桐腐烂病症状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泡桐腐烂病是泡桐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大树主干病斑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下陷,病皮腐烂成褐色,深至木质部,但外表却不变色,所以初期有很大隐蔽性。5~8月病皮内产生许多黑色小点,顶破木栓层外露,为分生孢子器孔口处。湿度大时,分泌灰黄色丝状体为病菌分生孢子角。剥开病皮,在木栓层下有较大的扁圆形黑色小颗粒,直径0.6~2.5mm,为分生孢子器。有时还有成堆的圆形黑色小颗粒,直径约0.5mm,一般约20~30个成一堆,为病菌子囊壳。病斑于每年冬、春季节向外扩展一圈,宽窄不一,纵向比横向扩展快。后期病皮暴裂,木质部裸露,呈阶梯状下陷,病部横断面成扁圆形。更多绿色尽在

1~3年生幼树干部发病,病斑很明显,为褐色,病斑很易围绕树干一圈,引起全株死亡。病皮木栓层下均为黑色扁圆形小颗粒,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泡桐腐烂病是泡桐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大树主干病斑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下陷,病皮腐烂成褐色,深至木质部,但外表却不变色,所以初期有很大隐蔽性。5~8月病皮内产生许多黑色小点,顶破木栓层外露,为分生孢子器孔口处。湿度大时,分泌灰黄色丝状体为病菌分生孢子角。剥开病皮,在木栓层下有较大的扁圆形黑色小颗粒,直径0.6~2.5mm,为分生孢子器。有时还有成堆的圆形黑色小颗粒,直径约0.5mm,一般约20~30个成一堆,为病菌子囊壳。病斑于每年冬、春季节向外扩展一圈,宽窄不一,纵向比横向扩展快。后期病皮暴裂,木质部裸露,呈阶梯状下陷,病部横断面成扁圆形。

1~3年生幼树干部发病,病斑很明显,为褐色,病斑很易围绕树干一圈,引起全株死亡。病皮木栓层下均为黑色扁圆形小颗粒,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分布】泡桐腐烂病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陕西及湖南等省,危害楸叶桐(Patdowniacatalpifoiia)、兰考桐(P.elongata)、毛泡桐(P.tomentosa)、白花桐(P.fortunei)等。

【危害】1981~1982年,此病在山东省东部的招远、掖县、青岛及潍坊等地发生。1985~1988年向西扩展蔓延到济南、宁阳、滕州、荷泽、鄄城、沂水等县市;同时病情也逐渐加重。如诸城县农桐间作林有十多万亩,80年代初泡桐腐烂病病株率为0.5%~5%,到1988年病株率66%~94%,因病株材质下降,无培养前途而砍伐,仅剩下几千亩。荷泽市是山东省泡桐林集中产地,1988年发病重的地块病株率为30%;曹县郑庄乡卢庄村1988年病株率为26.4%,1991年为56.4%;沂水县潘池村地处海拔700米阳坡新发展泡桐林,树龄3~5年,虽然生长旺盛,1988年病株率达55%。另外,病区的很多村庄四旁的泡桐病情更为严重,泡桐病株率达95%以上,感病指数为67.1。河南、安徽等省也轻重程度不同地发生。

小编推荐

大葱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症状

叶片、花梗染病初现青白色不明显斑点,扩大后成为灰白色斑,致叶片枯萎。阴雨连绵或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霉;天气干燥时,白霉消失,撕开表皮可见绵毛状白色菌丝体。

病原

Phytophthoranicotianae称烟草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由气孔伸出,梗长多为l00m。梗上孢子囊单生,长椭圆形,顶端乳头状突起明显。卵孢子淡黄色,球形,直径20~22.5m。厚垣孢了微黄色圆球形。

发生规律

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后产出芽管,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后病部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扩大为害。病菌适宜高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2~36℃,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易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采收期。阴雨连绵的雨季易发病;种植密度大、地势低洼、田间积水、植株徒长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田问菌源;与非葱蒜类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栽植,雨后及时排水,做到合理密植,通风良好;采用配方施肥,增强寄主抗病力。

发病初期喷洒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是大理市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见,多发性病害,是目前危害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白叶枯病受害部位主要是叶片,顶部全部枯死,因早期发病缓慢常到抽穗前后始见严重;严重年份造成损失可达50%左右。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危害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发生,可分为三种类型

1、叶枯型:主要发生在水稻的中后期,病斑只局限在叶片以及叶鞘上。

2、调萎型:主要发生在苗期、秧田后期到拔节期。

3、黄叶型:病株较老的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片则呈均匀淡绿色或黄色和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抑制。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原因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细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上越冬,在已发病地区主要通过有病稻草传播危害,无病地区主要通过带病种子传入。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抗性都有密切关系。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特点:来源多,途径广,侵染时间长,再侵染平凡等,所以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种子。

(2)药剂防治:可选用5%菌毒清200毫升/亩或15%叶枯宁100克/亩,在病害初发期,天晴下午4点以后,每亩兑水100-120斤喷雾,间隔7天喷一次,连续预防2-3次即可。

山茶日灼病症状及防治


症状

主要被害部位是叶片。受害较轻的叶片,在叶面产生淡灰白色、淡黄色和淡黄褐色伤斑,斑的边缘界限不明显,叶背相应部位不显现症状。受害较重的叶片,伤斑为褐色至黑褐色,边缘较明显,周围略显淡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伤斑中受害量重部位,出现长椭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褐色坏死斑,颜色较伤斑明显为浅,边缘稍凹,与伤斑分界明显。在坏死斑的正面和背面为病菌所寄生,并产生小黑点。在少数暴露较明显的枝条上,亦可出现浅灰褐色灼伤斑。

发病原因

此病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为烈日灼伤所致,是生理的原因。非病原生物侵染所造成。山茶为喜温暖湿润环境的树种,生长适温3至9月为13-18℃,9至次年3月为10-13℃;喜半阴环境,切忌强光曝晒。人们归纳为山茶喜温暖,稍耐寒,惧耐寒,惧高温,畏曝晒。因为强烈曝晒,在山茶的最高温限以上,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阻碍,叶绿素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光合作用不能进行,细胞内蛋白质结构遭到破坏而凝聚变性。且高温引起呼吸作用增大,使养分消耗量剧增,而得不到补偿,致使叶片的组织出现灼伤以至枯死的症状。灼伤的叶片主要分布在各个枝梢的第一至每三张叶片上。从全株被害叶片的分布情况看,上部被害叶片重于下部,南部重于北部,西南部重于东南部。

防治方法

在夏季高温季节,用芦帘等物进行遮荫,可以有效地防止日灼。如系盆栽山茶,可以搬到有荫处,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在高温干旱季节,应增加灌水次数,以不断补充植株蒸腾所需要的水分,也可设法降温,减少水分的蒸腾,如叶面喷水,地面铺草等。在高温期间不施或少施氮肥,适当施些钾肥,以免枝叶徒长而肥嫩娇弱,易遭灼伤。在夏季高温地区的园林绿地建设中,如需配置山茶,宜考虑种植在较阴处。

小麦散黑穗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乌麦等。在冬、春麦区均有发生。小麦散黑穗病是发生在小麦穗的一种病害,变现为病穗上部表出腥黑穗,下部为散黑穗。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并散出黑粉,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

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小麦同时受腥黑穗病菌和散黑穗病菌侵染时,病穗上部表出腥黑穗,下部为散黑穗。散黑穗病菌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在其上长出条状黑色孢子堆。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外表不显症。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付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侵入穗原基。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厚垣孢子随风落在扬花期的健穗上,落在湿润的柱头上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产生4个细胞分别生出丝状结合管,异性结合后形成双核侵染丝侵入子房,在珠被未硬化前进入胚珠,潜伏其中,种子成熟时,菌丝胞膜略加厚,在其中休眠,当年不表现症状,次年发病,并侵入第二年的种子潜伏,完成侵染循环。刚产生厚垣孢子24小时后即能萌发,温度范围5-35℃,最适20-25℃。厚垣孢子在田间仅能存活几周,没有越冬(或越夏)的可能性。小麦扬麦化期空气湿度大,常阴雨天利于孢子萌发侵入,形居病种子多,翌年发病重。

防治方法

建立无病种子田

由于散黑穗病菌依靠空气传播,其传播的有效距离有100-300米,故无病繁种田,应设在大田300米以外。繁种田的种子应使用严格处理后的无菌种子。及早拔除病株,在小麦抽穗前,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穗立即拔除,以减少病菌传播,减轻下一年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

①变温浸种先将麦种用冷水预浸4-6小时,涝出后用52-55℃温水浸1-2分钟,使种子温度升到50℃,再捞出放入56℃温水中,使水温降至55℃浸5分钟,随即迅速捞出经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

②恒温浸种把麦种置于50-55℃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3小时后捞出,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石灰水浸种用优质生石灰0.5kg,溶在50kg水中,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kg,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cm,种子厚度不超过66cm,浸泡时间气温20℃浸3-5天,气温25℃浸2-3天,30℃浸1天即可,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中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3)冷水温汤浸种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4-6小时后,捞出放到49度的热水中浸1分钟,然后放到54度的热水中浸10分钟,随即取出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却后捞出晾干。此法杀菌效果较好,但要求严格掌握规定的浸种温度和时间。

(4)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63%的7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08%-0.1%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也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0.1kg,拌麦种50kg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kg,对水5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6小时,可兼治腥黑穗病。

山药根腐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山药根腐病主要为害山药地下茎块,茎块受害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或黄褐色坏死,逐渐发展成深褐色病斑,高温多雨季节病害发展迅速,发生茎块内部腐烂。

有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发病植株叶色不正,叶脉附近褪绿或叶缘坏死,带菌块茎储藏时容易腐烂。78月时段,山药作物已分行,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加之那段时间焦作地区雨量偏多,更适合病害的发生。

首先,要预防为主。一注意轮作,山药要与玉米、小麦、萝卜、西瓜等作物3年轮作1次。常年栽培山药的老区,应1年轮作1次,有条件可实行水旱轮作;二要认真整田。选择地势高、湿度低、肥沃疏松土壤播种。秋季整地时,将遗留地表的病残体翻入土中。同时要利用自然条件,初冬季翻耕土壤、冬季冰冻、春季日晒,使部分病原物失去活力;三清除田间残体。山药收获时,尽可能将遗留病残体、杂草、腐烂茎集中烧毁,或带出田外深埋,减少田间病原物;四要适当密植,加强整枝,改善通透;五要注意排水。春夏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六要增施腐熟有机肥,有效增加土壤的通透、疏松,减少根腐病。

其次,化学防治要早。一是茎块要化学处理。

可用50%多菌灵粉剂1000倍液或50%恶霉灵1000倍液,将块茎在药液中浸泡20分钟,外理时可结合杀线虫剂一同浸泡。

二是植株喷药和灌根。雨季前及雨季对茎蔓基部喷药。用90%疫霜灵600倍或58%甲霜灵锰锌600800倍液,也可用90%疫霜灵+细菌一号水剂(1支)600倍液喷雾,可预防疫病的发生。

根腐病在病害发生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或灌根。也可用2.5适乐时悬浮剂1500倍液灌根,每株灌50毫升。

疫病、根腐病混合发生的地块,要轮换使用以上药剂。山药收获前1个月,切忌用药,以防止对块茎的农药污染。化学防治时要用高效、低残留、低毒安全的农药。

番茄青枯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症状:又名细菌性枯萎病、青巢病。春番茄5~6月、夏秋番茄8~11月为发病盛期。苗期开始染病,一般初果后发病严重。发病初期,顶端叶片白天萎蔫下垂,傍晚恢复,晴天气温高时,病株2~3天内便全株凋萎死亡,而植株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染病植株的茎下部表皮粗糙,易萌发不定根,根颈部横切面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髓部变褐腐烂,轻轻挤压有污浊菌液溢出。

2.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

实行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轮作5年以上,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加强栽培管理。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没有种过茄科作物的田块种植。海边盐碱地或新垦山坡地,青枯病较少发生。整地深沟高畦,以利于排水。偏酸性土壤在整地时每亩撒施石灰150~200千克,并立即翻入土中,可调节土壤酸碱度,抑制病菌生长。农事耕作时,注意不要伤根。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将根系周围土壤搬走,病穴及周围撒施石灰,或灌注2%的福尔马林溶液,或20%的石灰水,封锁病区以防病菌蔓延。此外,可用200毫克/升的链霉素喷淋根颈部,每7~10天1次,连续3~4次。也可用1:1:150倍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800倍液,或胶氨铜250~300倍液灌根,每7~10天1次,发病前则可用70%DT或DT米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7~10天喷根颈周围1次,连续4次以上。

山茶支纹枯病症状及防治


一、症状:危害山茶叶、嫩枝和花蕾。

1、叶上病斑多数发生在叶尖和叶缘。初期病斑呈半圆形或不规则,黄绿色,后逐渐变褐。后期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暗褐色,在灰白部产生许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轮状排列。病叶后期质脆,极易脱落。

2、嫩梢上的病斑条状,黑褐色,略下陷。病斑上也有小黑点,病斑发展到绕枝一周时,病斑上部的枝条枯死。幼芽和嫩叶发病常呈黑褐色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的小黑点会出现粉红色粘液。

二、病原及发病现状:

病原为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melliaeMass.,半知菌类、黑盘孢目。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上越冬。次年春,温、温度适宜时,孢子成熟散出,侵染危害。孢子萌发后,从寄主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湿度为25-29摄氏度。在适宜的条件下,潜育期10天左右。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

三、防治办法:

1、清除枯枝落叶,集中销毁。

2、在发病较重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

樟树溃疡病症状及防治


危害症状

樟树溃疡病发生时,幼树受害,溃疡病斑主要发生于主干的中下部;大树受害,枝条上出现菌斑。感病树干上形成近圆形溃疡病斑,小枝受害往往枯死。溃疡病表现有水泡型和枯斑型。水泡型是最具有特征的病斑,即在皮层表面形成约lcm大小的圆形水泡,水泡失水干瘪后,形成圆形稍下陷的枯斑,灰褐色;枯斑型先是树皮上出现小的水浸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柔软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在树干上的病斑内越冬。自然条件下,病斑与皮孔和小伤口相连,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大量伤根及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

防治方法

发病前喷施10倍的食用碱液或100倍的代森铵液;也可用50%退菌特100倍液以及稀释的焦油等,都有抑制病害作用。发病后可喷淋或浇灌: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同时可用排笔蘸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抹病部。

阴香粉实病症状及防治


阴香粉实病是阴香上一种重要的病害,主要为害果实,使果实畸形肿大,严重影响采种繁殖。

症状:阴香果实受害后,初生黄色小点,渐扩大并突起成锈黄色,先成痂状,渐成瘤状,后全果畸形肿大,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病果内部初呈橄榄绿色,后成褐色并粉末化。

病原及发病特点:阴香粉实病是由担子菌亚门的樟外担子菌侵染引起。病原菌以担孢子在病果内越冬,担孢子借气流传播,潜育期7~17天,生长季节有多次感染。担孢子萌发出菌丝在寄主细胞内扩展蔓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肿瘤。在高湿条件易发病,种植密度大、水肥管理差等会导致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冬春季节彻底清除上年残留在病树上和脱落在地面的病果,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2)、加强肥水管理,尤其注意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春季阴香孕花期至秋季果实成熟期,每隔15~20天喷1次杀菌剂,杀菌剂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N800~1000倍、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最好几种药物交替使用,以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芦荟的根腐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芦荟根腐病防治症状

芦荟根腐病发生时,幼苗、成株的根部初现水渍状病变,后呈褐色腐烂。病情扩展迅速并可延及茎部,致植株萎蔫、失绿乃至死亡。

病原

PythiumultimumTrow称终极腐霉,属卵菌。在CMA上菌落无特殊形状,在PCA上呈放射状,主菌丝宽6.2m,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多间生,个别顶生,大小19~24m;藏卵器球形,光滑,多顶生个别间生,大小20~23m;雄器1~3个,多为1个,呈囊状弯曲,典型同丝生,无柄紧靠藏卵器,少数异丝生具柄,大小9.2~12.35.5~7.7(m);卵孢子球形、大小16~19m,内含贮物球、折光体各1个。菌丝生长适温32℃,最高36~40℃,最低4℃。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发病后病菌主要通过病健株的接触和菌丝攀缘扩大为害。病菌在病部不断产生孢子囊或游动孢子,借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大,最后又在病部形成卵孢子越冬。该病在温暖多湿的年份和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肥料带菌传播病害。

(2)高垄栽培,适时适量浇水,浇水时间安排在上午进行,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以降低土壤和株间湿度。

(3)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集中田外深埋或烧毁,病穴应马上撒些生石灰灭菌。(4)发病初期用20%二氯异氰脲酸钠(菜菌清)可溶性粉剂300~4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00mL。

葡萄霜霉病症状及防治对策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新梢幼果等幼嫩组织。1.叶片被害,初生淡黄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早枯早落。2.嫩梢受害,形成水渍状斑点,后变为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湿时病斑也产生白色霜霉。病重时新梢扭曲,生长停止,甚至枯死。卷须、穗轴、叶柄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嫩梢相似。3.幼果被害,病部褪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霉,很易萎缩脱落,果粒半大时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色,软腐早落。果实着色后不再侵染。

1、清除菌源,秋季彻底清扫果园,剪除病梢,收集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秋冬季深翻耕,并在植株或附近地面喷1次波美度3-5度的石硫合剂,可大量杀灭越冬菌源,减少来年初侵染源。

2、加强果园管理,及时夏剪,引缚枝蔓,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

①葡萄展叶后施用1∶1∶120波尔多液保护性杀菌剂,预防病原菌的侵染和滋生。

②花序初现至开花期用53%金雷多米尔锰锌600~800倍液防治霜霉病;

③发病初期立即喷药防治,药剂可用50%瑞毒锰锌(600倍液)、72%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

松芽流脂病症状及防治


松芽流脂病又称松芽枯病、丛枝病,是松类幼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浙江省、河南等局部地区危害严重,主要危害油松、黑松、湿地松。

症状

幼株感病后,停止高生长,枝梢流脂,呈丛枝状并枯死。症状因发病程度、树种各异而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芽枯型油松、黑松发病初期,顶芽由绿变褐,并常有松脂溢出,最后内部组织全部变褐僵化,芽鳞呈灰褐色或棕褐色。

丛枝型油松主稍及轮生枝的顶芽坏死后,基侧芽在次年春天尚能抽出短枝,以后短枝上的顶芽枯死,侧芽又抽出短枝,2-3年后,在主梢及轮生枝的顶端,形成丛枝状。

梢枯型黑松主梢及轮生枝梢顶芽坏死后,侧芽大多丧失萌发力,病梢上针叶由深绿色变灰绿色,最后褐色干枯脱落。病株在2-3年内由上而下枯死。

病因

松树自身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有效硼含量不足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经土壤调查,此病发生区的土壤内含硼水平低于全国标定的含硼临界值0.5mg/kg。缺硼区发病的诱导因素为干旱,而松梢害虫、色二孢菌与芽枯和流脂无关。

芽枯病发生的轻重,与林地成土母质、树种、树龄、修枝间伐及雨水多少等因子有相关性。黑松发病最重,油松次之,马尾松不发病,同一种树木树龄不同,其发病程度也不同,小于10年生树发病轻,10年生以后病情逐渐加重,随着树龄增长需硼量增大,最后出现植株缺硼现象。

芽枯病与抚育管理水平有关,凡栽植密度大(每公顷9000株以上),未及时修枝和透光伐的林地,根部营养面积小,自然整枝严重,芽枯病发生普遍严重。相反,及时间伐,修枝,郁闭度保持0.5的林地,芽枯病轻,健芽或抽梢率可提高36%以上。据多年观察,雨水少的年份芽枯病发病严重,雨水多的年份则发病轻。

松芽流脂病症状及防治

防治方法

(1)在缺硼地区,应栽植耐瘠薄、耐干旱的马尾松。

(2)病区进行松土、透光伐及合理修枝,可减轻病情。

(3)发病区在5、6月份,叶面喷5硼砂水溶液或者根施硼砂,每株20-25g,施后灌水,有防病效果。

《泡桐腐烂病症状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