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栽的植物养护。

阳台种花需要注意哪些?人都有爱美之心,对于女士朋友们尤为如此。很多朋友喜欢在阳台上种花,这样可以让阳台更加的美观。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新几内亚猪笼草Nepenthes neoguineensis》,希望您喜欢!

  • 中文学名新几内亚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neoguineensis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新几内亚猪笼草是新几内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新几内亚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茎的直径可达6mm,成圆柱形略有棱角。节间距可长达4cm。

形态特征

叶片纸质带柄。呈披针形,可长达25cm,宽至4.5cm。叶片末端尖细,基部骤缩。在中脉的两侧各有3~4条纵脉。在中脉附近有明显的羽状脉,在叶片的外缘附近有网状脉。笼蔓直径可达4mm,约与叶片同长度。

上位笼的笼蔓会形成直径7~23mm的卷曲。捕虫笼的下半部通常为漏斗形,有时下五分之三为葫芦形。在每个捕虫笼的前部都有一对宽度不宽于8mm的翼。笼口为倾斜。唇外翻,扁平或卷曲为圆柱形,可宽至1.5mm。捕虫笼内表面的下三分之一覆满了腺体,平均每平方厘米700~900个。盖子为圆形,中线向内凹陷,基部为心形。在盖子的下表面有中心凹陷的圆形蜜腺,靠近中部的蜜腺较大。在盖子基部的后方有一条不分叉的笼蔓尾,长度不长于3mm。

雄性的花序为长圆柱形的圆锥花序。花梗可长达12cm,宽至4mm。花轴可长达44cm。小花梗无苞片带一朵花,长度为55mm。被片为圆形至椭圆形,长达4mm。雄蕊包括花药在内长4mm。

雌性的花序为类似于圆锥花序的总状花序。花梗可长达15cm,宽至2.5mm。花轴可长达20cm。小花梗无苞片带1~3朵花,长度为35mm。被片为圆形至椭圆形,长达4mm。雌蕊无柄。

新几内亚猪笼草有很稀疏的毛被。叶片和茎几乎无毛。笼蔓在发育时有浓密的粗毛,成熟后只有与捕虫笼衔接的地方存在毛被,其他地方的毛被脱落。捕虫笼在发育时有茂密且易脱落的星状毛被,但笼蔓尾上的毛被例外,它的毛被不易脱落。花序上有浓密的白色或褐色的星状短毛被。花梗、苞片和雌蕊有茂密的星状至绒毛状的毛被。

下位笼的颜色为淡绿色至暗紫色。一般上位笼为黄绿色,唇通常为黑色,盖子为鲜红色。干燥标本为暗褐色。

生长环境

新几内亚猪笼草常生长在河边的石滩上,山脊和开阔的草地或森林中。它的海拔分布也很宽,可以在海拔900~1400m的地区生长。在野外,新几内亚猪笼草常与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和大猪笼草(N.maxima)生长在同一区域。

分布范围

新几内亚猪笼草分布较广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小岛上都分布。

新几内亚猪笼草已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濒危物种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无危(LeastConcern)。

植物学史

亚历山大·兹皮里斯(AlexanderZipelius)于1828年在新几内亚特里同湾(Triton
Bay)首先发现了新几内亚猪笼草。杰拉德·马蒂纳斯·费斯泰赫(GerardMartinus
Versteeg)在1907年6月19日和9月25日收集了两个标本。此外,克努兹·盖勒鲁普(Knud
Gjellerup)还在1910年5月10日也收集了一个标本。

赫尔曼·齐普尔(HermannZippel)在1900年曾将新几内亚猪笼草命名为Nepenthes
leptoptera。但是这个名字并没有被广泛的使用,它只出现在存放于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theNationalHerbariumofthe
Netherlands)的中编号为HLB.908.154-597的标本上。

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MuirheadMacfarlane)在研究了编号为Versteeg
1746的雌性标本后,在1911年将其命名为新几内亚猪笼草。

1916年,亨利·尼古拉斯·雷德利(HenryNicholasRidley)描述了新几内亚猪笼草的一个雄性植株。

在B·H·丹瑟(B.H.Danser)的开创性专著《荷兰属印度的猪笼草属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
NetherlandsIndies)》中,认为新几内亚猪笼草与巴布亚猪笼草(N.papuana)之间存在近缘关系。

相关物种

B·H·丹瑟(B.H.Danser)认为产自苏拉威西岛(Sulawesi)的多摩利猪笼草(N.
tomoriana)和产自斯里兰卡的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与新几内亚猪笼草之间存在近缘关系。他还指出:“新几内亚猪笼草与巴布亚猪笼草(N.
papuana)的营养组织十分的相似,只因为生殖组织上的一些不同,才促使我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这两个物种在花上的区别在于,巴布亚猪笼草(N.papuana)的花序为典型的总状花序,而新几内亚猪笼草的更类似于圆锥花序。此外,巴布亚猪笼草(N.
papuana)的小花梗通常只有一朵花,而新几内亚猪笼草的最多可有4朵花。

而在营养组织上,巴布亚猪笼草(N.papuana)叶片的纵脉明显但羽状脉不明显,而在新几内亚猪笼草上却刚好相反。巴布亚猪笼草(N.
papuana)叶片上的毛被比新几内亚猪笼草茂密很多。巴布亚猪笼草(N.papuana)上位笼的翼没有新几内亚猪笼草的发达,且间距较近。

基于花序结构,有人认为,新几内亚猪笼草是相对较原始的猪笼草类群,其中还包括了滴液猪笼草(N.distillatoria)和伯威尔猪笼草(N.
pervillei)。

自然杂交种

新几内亚猪笼草的分布范围很宽广,其中它与苹果猪笼草(N.ampullaria)和大猪笼草(N.
maxima)的自然杂交种已被发现。它们表现为其父母本的中间型。

zw59.com编辑推荐

圆锥猪笼草Nepenthes paniculata


  • 中文学名圆锥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paniculat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圆锥猪笼草

圆锥猪笼草(学名:Nepenthespaniculata)可能是新几内亚多尔曼·托普山(MountDoormanTop)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paniculata”来源于拉丁语“panicula”,意为“圆锥花序”。其存在于山脊顶部海拔约1460米的苔藓森林中。

形态特征

猪笼草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

尚未发现关于圆锥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也未发现任何变种和变型。

1994年,安德烈亚斯·维斯图巴、H·里舍(H.Rischer)、W·鲍姆加特尔(B.Baumgartl)和B·基斯特勒(B.
Kistler)去往多尔曼·托普山顶部寻找圆锥猪笼草,但除了找到蓝姆猪笼草(N.lamii,之后发现实为维耶亚猪笼草(N.
vieillardii))和大猪笼草(N.maxima)外,并没有找到任何其他的猪笼草。
但它们攀爬的并不是当初采集到圆锥猪笼草的那个山坡。由于这座山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圆锥猪笼草很可能仍存在于此。

生长环境

大多数猪笼草生活的环境其湿度和温度都较高,并具有明亮的散射光。一般为森林或灌木林的边缘或空地上。少数物种,如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其较喜生长于茂密阴暗的森林中。大部分物种适应了生长于类似草原物种的草类种群中。猪笼草生长在偏酸性且低营养的土壤中,通常为泥炭、白沙、砂岩或火山土壤。但也有例外,如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能在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土壤中健康成长,白环猪笼草(N.
albomarginata)可以在沙滩的高潮线附近生长。部分猪笼草还会成为岩生植物生长于岩壁上。同时,如无刺猪笼草(N.
inermis)甚至可以不接触土壤,而作为附生植物附生于树木上。

分布范围

猪笼草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其中以婆罗洲(又称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印尼所属岛屿)最为丰富,各有分布约40种,其次是菲律宾群岛约有30种,马来半岛有10多种,新几内亚岛和苏拉威西岛有约20种,另外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沿海分布特有种两种(马索亚拉半岛猪笼草和马达加斯加猪笼草),塞舌尔群岛特有种一种(伯威尔猪笼草),斯里兰卡特有种一种(滴液猪笼草)、印度东北部特有种一种(印度猪笼草),新喀里多尼亚岛特有种一种(维耶亚猪笼草),澳大利亚北部数种(坚韧猪笼草、奇异猪笼草、罗恩猪笼草)。中国南部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也分布有一种,为奇异猪笼草(又称野猪笼草
Nepenthesmirabilis),也是分布最广的猪笼草,从中国南部经东南亚多地至澳大利亚北部都有分布。

猪笼草Nepenthes sp.


  • 中文学名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sp.
  • 别名水罐植物、猴水瓶、猴子埕、猪仔笼、雷公壶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瓶子草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猪笼草是猪笼草属全体物种的总称。属于热带食虫植物,原产地主要为旧大陆热带地区。其拥有一个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笼,捕虫笼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笼口上具有盖子,因其形状像猪笼而得名。

植物学史

学名来由

猪笼草属的学名首次见于1737年卡罗勒斯·林奈(CarolusLinnaeus)的著作《克利福特园(hortuscliffortianus)》中。它来自了荷马的《奥德赛(Odyssey)》中的一段话。其中,埃及女王给了海伦一瓶名为“Nepenthespharmakon”的药水。而“Nepenthe”的意思为“没有悲伤”(“Ne”表示没有,“penthos”表示悲伤),在希腊神话中,“Nepenthe”是一种可以让人遗忘所有悲伤的药物。林奈说到:

“如果这不是海伦的‘忘悲水’,那它将是所有植物学家的。若在长途跋涉后发现这种美妙的植物,定会为之叹服,所有的不快都会忘记,并感叹大自然怎么会如此的神奇。(翻译自哈里·维奇(HarryVeitch)的拉丁文著作)”

林奈描述的猪笼草是来自斯里兰卡的滴液猪笼草(N.distillatoria)。在1753年,在林奈的《植物种志(SpeciesPlantarum)》中正式的公布了对猪笼草属的命名。从那时起“Nepenthes”便成为了猪笼草属的正式名称。滴液猪笼草(N.distillatoria)也作为了猪笼草属的模式种。

研究历史

关于猪笼草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17世纪。1658年,法国殖民总督艾蒂安·德·弗拉古(EtiennedeFlacourt)在他的开创性著作《马达加斯加岛的历史(HistoiredelaGrandeIsledeMadagascar)》中,对猪笼草进行了第一次描述,他写道:“这种植物高约3英尺,叶片长约7英寸,在叶片的末端有一个类似果实或花朵一样的带盖的花瓶状结构。这些笼子有黄色的也有红色的,黄色的较大型。这个国家的人都不会去摘这些笼子。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摘它们,那么几天内都不会下雨了。而我和其他的法国人摘了这些笼子后也应验了他们的说法,果真没有下雨。雨后这些笼子里都会装满雨水)。”

接着弗拉古就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Amramatico”,一个世纪之后,这个物种被正式命名为马达加斯加猪笼草(N.madagascariensis)。之后,在斯里兰卡发现了第二种猪笼草——滴液猪笼草(N.distillatoria)。1677年,巴塞林那斯(Bartholinus)简要的描述了一种名为“Mirandaherba(在拉丁语中意为“奇妙的药草”)”的植物。三年之后,荷兰商人雅各布·布雷尼(JacobBreyne)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Bandurazingalensium”。随后“Bandura”便成为了之后对于猪笼草最常用的名字,直至1737年,林奈(Linnaeus)创建了猪笼草属(Nepenthes)。1683年,瑞典医生H·N·格林(H.N.Grimm)再次描述了滴液猪笼草(N.distillatoria)。格林将其称为“奇异的水滴”或“神奇的蒸馏植物”。这是第一次有人清楚的描述了猪笼草。三年后,1686年,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JohnRay)援引格林的话说:“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地面的水气升腾并凝结在植株上,水滴随着茎和叶流入了笼内。)”(这种观点并不是正确的,是早期学者对于猪笼草捕虫笼中液体来源的一种猜测)

最早一幅猪笼草的插图出现于伦纳德·普拉肯内特(LeonardPlukenet)1696年出版的的《植物学大全(AlmagestumBotanicum)》中。在其中滴液猪笼草(N.distillatoria)被取名为“Utricariavegetabiliszeylanensium”。大约是同一时间,德国植物学家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EberhardRumphius)在马来群岛发现了两种新的猪笼草。郎弗安斯给其中的一个命名为“大啤酒杯草”,另一种命名为“白色大啤酒草”。这两种猪笼草即是猪笼草属中的奇异猪笼草(N.mirabilis)和大猪笼草(N.maxima)。郎弗安斯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他构建了安汶岛(AmbonIsland)的植物目录并收集了共6册的安汶植物标本集。但这些文献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郎弗安斯一生命运多舛,多次与发表猪笼草属的描述失之交臂。1670年郎弗安斯只完成的了部分的手稿。在他的职员和艺术家的帮助下,1687年,他的论文已接近完成。但一场大火中却将大部分的插图烧毁了。1690年,他和他的助手重新完成了论文。但不幸的是,两年后,运载着他的稿件的荷兰轮船遭到了法国轮船的袭击而被击沉了。幸运的是在总督约翰内斯·坎普斯(JohannesCamphuijs)那里保留了一份副本,使得他们的工作可以重新开始。1696年,郎弗安斯终于带着他的著作来到了荷兰。但即使是这样,由于各种原因他的著作仍没有被发表。直至他死后的第39年——1741年,他的著作才得以发表。但这个时候,林奈早已发表了他的著作并将猪笼草属定名为“Nepenthes”。在1737年约翰内斯·巴曼(JohannesBurmann)的著作中有一幅滴液猪笼草(N.distillatoria)的插图。巴曼将其称之为“Bandurazeylanica”。

下一次关于猪笼草的描述是葡萄牙牧师约翰·德·洛雷罗(JoaodeLoureiro)于1790年描述了来自越南的一种名为“Phyllamphoramirabilis”的植物,意为“奇异的坛状的植物”。尽管洛雷罗在越南生活了35年,但依他的描述来看,他并没有亲眼见过活着的猪笼草。在他著作中写道:“…叶片末端是一根很长的笼蔓,中间会有几个圈,下面挂着的笼子为椭圆形或锅腹形。笼口边缘是有一圈光滑的唇,唇的上方是一个同等大小的笼盖。笼盖可随意的开合以接受和储存雨水…(翻译自法文书籍《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Borneo)》)”

这种植物最终于1916年,由乔治·克拉里奇·德鲁斯(GeorgeClaridgeDruce)归入猪笼草属。

1797年,洛雷罗关于猪笼草的笼盖可以自由开合的错误描述又被吉恩·路易斯·玛丽·波莱特(JeanLouisMariePoiret)重复使用。波莱特描述的四种猪笼草中的两种是当时已知的马达加斯加猪笼草(N.madagascariensis)和滴液猪笼草(N.distillatoria)。而另外两种猪笼草实际上并不出现于印度,但却仍被为称为“印度的猪笼草”。在乔治-巴普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Lamarck)的《植物分类学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MéthodiqueBotanique)》中,波莱特这样写道:“笼子是空心的,常常充满了细滑、清澈的液体。在白天盖子常开着,并会失去其中一半以上的液体。在夜晚盖子会关闭,其中的液体也会恢复如初。第二天盖子会再次打开。(翻译自法文书籍《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Borneo)》)”

引种发展

随着新种猪笼草的不断发现和约瑟夫·班克斯爵士(SirJosephBanks)在1789年首次将猪笼草引种到欧洲。19世纪,全世界的学者对猪笼草的兴趣不断的增加,并在19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潮,被称为“猪笼草的黄金年代”。然而,人们对猪笼草的兴趣在20世纪早期开始萎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无人问津。这也导致了在1940年至1966年之间,没有任何的新种猪笼草被发现。而在全球范围内对于猪笼草种植和研究的复兴要归功于日本植物学家仓田重夫(ShigeoKurata)。他在20世纪60年至70年代做了大量关于猪笼草的研究,使得人们再次注意到这种特殊的植物。

1789年,猪笼草首次被引种到英国,然后在欧洲主要植物园内栽培观赏。1882年育成了第一种人工杂交种猪笼草——绯红猪笼草(N.coccinea)。1911年又选育了库氏猪笼草(N.courtii)。到了20世纪中叶,猪笼草的育种、繁殖和生产开始产业化,并进入家庭观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成立了国际食虫植物协会。

猪笼草在湛江的三岭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布,应用于中药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猪笼草优良品种不断从国外引进。可见于普通花卉市场中的有红瓶猪笼草(N.×Ventrata)、米兰达猪笼草(N.×Miranda)、戴瑞安娜猪笼草(N.×Dyeriana)等。苹果猪笼草(N.ampullaria)、虎克猪笼草(N.×Hookeriana)、二齿猪笼草(N.bicalcarata)等形态更奇特的也开始陆续出现。

形态特征

概述

猪笼草为多年生藤本植物,茎木质或半木质,差不多3米多高,攀援于树木或者沿地面而生。叶一般为长椭圆形,末端有笼蔓,以便于攀援。在笼蔓的末端会形成一个瓶状或漏斗状的捕虫笼,并带有笼盖。猪笼草生长多年后才会开花,花一般为总状花序,少数为圆锥花序,雌雄异株,花小而平淡,白天味道淡,略香;晚上味道浓烈,转臭。其观赏性无法与捕虫笼相比。果为蒴果,成熟时开裂散出种子。

猪笼草属植物在自然界常常平卧生长。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猪笼草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猪笼草,为猪笼草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能够捕食昆虫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地是热带亚洲地区。猪笼草为地生植物,是攀援状的亚灌木。猪笼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囊,捕虫囊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笼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壶,意指它像酒壶。猪笼草依靠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补充营养的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

捕笼

种植猪笼草的主要目的是观赏其奇特的捕虫器官——捕虫笼。猪笼草的捕虫笼发育自笼蔓的末端。当一片新的叶片生长出来时,在笼蔓的末端便已带有一个捕虫笼的雏形。在初期,这个雏形的表面覆有一层毛被,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脱落。捕虫笼的雏形一开始是黄褐色,扁平的,长到1~2cm时,渐渐转为绿色或红色,并开始膨胀。在笼盖打开前,捕虫笼上就已出现了其特有的颜色、花纹和斑点。笼盖打开后,笼口处的唇会继续发育,变宽变大,并会向外或向内翻卷。同时唇开始呈现色彩,某些瓶子的唇上会带有不同颜色的条纹。此时的捕虫笼已成熟,约几天后即可观察到有昆虫落入其中。

猪笼草的每一张叶片都只能产生一个捕虫笼,若捕虫笼衰老枯萎了或是因故损坏了,原来的叶片并不会再长出新的捕虫笼,只有新的叶片才会长出新的捕虫笼。

猪笼草的捕虫笼由笼身,笼盖组成。笼身具有笼口、唇、翼、消化腺、蜡质区等结构,笼盖具有蜜腺、盖龙骨等结构。此外,部分猪笼草的捕虫笼还具有附属物。笼蔓尾出现于笼身与笼盖的衔接处。同时,同一种猪笼草的捕虫笼会长出两种不同形态的捕虫笼。为此常会造成分类上的麻烦,使人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猪笼草。在东南亚地区,当地人会将苹果猪笼草(N.ampullaria)的捕虫笼作为容器烹调“猪笼草饭”。他们将米、肉等食材塞入捕虫笼中进锅蒸熟。“猪笼草饭”的做法类似粽子,是一种当特色食品,很具有东南亚风味。

捕虫笼的两种形态

除了风铃猪笼草(N.campanulata)之外,大部分猪笼草会产生两种形态的捕虫笼。这种差异有时会非常的巨大,如莱佛士猪笼草(N.rafflesiana)的上位笼和下位笼。靠近地表的节间距未增大的茎会产生下位笼(lowerpitcher),而上部节间距已增大的茎会产生上位笼(upperpitcher)。下位笼外形较胖、较圆且较大。上位笼则较长、较细、偏向于漏斗状。大部分猪笼草的上位笼的颜色都比其下位笼来得浅,且花纹少。下位笼和上位笼的显著差异是为了吸引和捕食不同类型的昆虫而准备的。如果有些笼子的形态处于下位笼和上位笼的中间型,则称之为“中位笼”。

笼身

有些猪笼草的笼子最大可高达50厘米,宽达25厘米,大小相当于一个10L的家用水桶。笼身可为绿色、橙色、红色等颜色,部分会具有块状或带状的斑点,颜色有褐色、紫色、黑色、白色等。这些斑点在某些猪笼草身上有特别的作用。如马兜铃猪笼草(N.aristolochioides)和克洛斯猪笼草(N.klossii)的上位笼具有白斑,使得阳光可以照入捕虫笼内。这样从捕虫笼的内部看,唇和笼盖的部分就会显得很黑暗,而笼身上的白斑就会显得很明亮,飞虫在捕虫笼中就会误以为白斑处是出口而困在捕虫笼内,最终筋疲力尽落入消化液中。

笼盖

笼口的上部长有笼盖,可防止雨水进入笼中,避免减低笼中的酸性液体,并可阻挡上部射入的光线,以迷惑落入笼中的昆虫使其找不到出口。也有个别的猪笼草的笼盖较特殊。如苹果猪笼草(N.ampullaria),其笼盖窄长并外翻,使之能够收集来自上方的落叶。很多人以为昆虫落入捕虫笼后笼盖会关闭,实际上猪笼草并不会如此。猪笼草的笼盖与笼身的连接是固定的,不可活动的。所以在有昆虫落入捕虫笼后,猪笼草不会出现如此迅速的应激反应。这类反应只出现在已知的捕蝇草、茅膏菜和狸藻上。

笼口

猪笼草的笼口为捕虫笼的开口。笼口可分为平行笼口和倾斜笼口两种。具有平行笼口的猪笼草当捕虫笼发育完全后,其笼口恰好与地面水平;而具有倾斜笼口的猪笼草当捕虫笼发育完全后,其笼口倾斜。但马兜铃猪笼草(N.aristolochioides)的上位笼较特殊,其笼口几乎是与地面垂直的。

唇是笼口处的特化结构,在捕虫笼的笼盖打开后才逐渐发育成熟。唇常常是整个捕虫笼中最艳丽的部分,为红色、紫色、黄色等,有些会带有黄色、红色的横条纹。唇还会分泌蜜液,使得它相当的湿滑。它的形状和颜色类似花朵且还具有蜜液,因此它作为吸引昆虫的重要结构之一。

捕虫笼的唇外翻或内翻,外缘常为波浪形。在唇上有一条条横向平行的光滑的楞,称之为唇肋,其延伸至唇内缘的末端会成为尖状结构,称之为唇齿。当昆虫滑落时,唇可起到引导其落入笼中的作用。

在大多数猪笼草的唇在靠近笼盖衔接处的一段距离的地方都会突然的向上拉长收缩,形成“⊥”状的结构,称之为唇颈。在唇颈处,左右的唇平行向上,几乎贴合在一起。同时,大部分的唇颈会略微的向前倾斜。

笼翼

在捕虫笼的前部常会有两条平行的笼翼(wing)自瓶口向下延伸汇集于笼底,笼翼上还会有许多须状的结构,称之为翼须。笼翼的功能也许是为了方便地面的昆虫爬到笼口处。所以,对于多捕食飞虫的上位笼,它的笼翼通常是退化或缺失的,某些品种会退化为一对隆起。

消化腺与蜡质区

在捕虫笼的内表面通常具有消化腺和蜡质区。消化腺存在于捕虫笼内表面的下部。消化腺会分泌消化液,所以捕虫笼中常常存在着液体。这些消化液的作用是淹死落入捕虫笼中的昆虫并消化它。此外,无刺猪笼草(N.inermis)、疑惑猪笼草(N.dubia)

和杏黄猪笼草(N.flava)的消化液很特殊,它们的黏度极高,并会覆盖在捕虫笼的内表面上。这使得捕虫笼既可作为笼状的陷阱捕捉猎物,又可以粘性极大的捕虫笼内壁黏住过往的飞虫。蜡质区存在于捕虫笼内表面的上部。光滑的蜡质区会阻止落入捕虫笼内的昆虫爬出。

猪笼草的捕虫笼中的消化液常会因移栽而流失或被雨水稀释,但这并不影响植株的健康。在适宜的环境下,猪笼草很快就会产生出新的消化液。因此向无消化液的捕虫笼中加水是没有意义的。

蜜腺

大多数猪笼草笼盖的下表面具有大量的蜜腺,它们会分泌出蜜液吸引昆虫觅食。然而这些蜜液有麻醉的作用,会使昆虫麻痹而落入笼内。此外劳氏猪笼草(N.lowii)的笼盖下表面还会分泌出白色的块状物引诱树鼩取食。

附属物在一些猪笼草的笼盖上会有一些特征性的结构。比如二齿猪笼草(N.bicalcarata)的笼盖下表面基部具有两个齿状的结构;劳氏猪笼草(N.lowii)和鞍型猪笼草(N.ephippiata)的笼盖下具有肉质长毛;小舌猪笼草(N.lingulata)的笼盖下具有一根细长的棒状物;暗色猪笼草(N.fusca)的笼盖下有一个微小的凸起等。

笼盖骨

在斑豹猪笼草(N.burbidgeae)等部分猪笼草的笼盖下部会有一根凸出的梁状物——笼盖骨,它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笼蔓尾

笼蔓尾(spur)是大部分猪笼草捕虫笼的盖子基部的后方的一根柔软棒状物,偶尔分叉,长度约1cm。它是捕虫笼的雏形发育膨大后遗留下来的笼蔓末端,是形态学上整个叶片的真正末端。

笼肩

笼肩是部分猪笼草的笼身的中部具有的一圈环状的隆起。通常下位笼的笼肩较靠上,而上位笼的笼肩较靠下。

草叶

叶片

猪笼草的叶片,在形态学上实际是叶柄;而其形态学上真正的叶片,是其末端形成的瓶状捕虫笼。所以猪笼草的叶片是一种典型的变态叶。平时提到的叶片猪笼草的叶片均指其形态学上的叶柄。

猪笼草的叶片形状通常呈椭圆形至披针形,部分为盾形,长10~25cm,宽4~8cm。中脉的两侧具有若干根纵脉,部分猪笼草还具有明显的羽状脉。在植株的幼年时期,其叶片的分布方式近似轮生,整体呈莲座状;成年后的其叶片转为互生。其叶片通常呈鲜绿色或黄绿色。叶片的质感又可分为纸质和腊质;纸质的叶柄有时候还会覆上一层毛被,腊质的叶柄则不具有毛被。

叶柄

平时提到的猪笼草的叶柄是指其形态学上的叶柄与茎衔接处的管状缩小处。

笼蔓

叶片中部有一条粗大的叶脉通过,中脉最后穿出叶片后则成为笼蔓(tendril)。上位笼的笼蔓比较长,同时会缠绕攀附其他物体,使得茎可以得到支撑而向高处生长。类似于葡萄和绿豆的一种起攀爬支撑作用的变态叶。若是其没有攀附到任何物体,它仍会自行绕一或几圈,直径为1~2cm,称之为笼蔓圈(tendrilloop)。在笼蔓的末端会形成一个瓶状的捕虫笼。

引路蜜腺

在叶片两面和茎上都均匀的分布着引路蜜腺。正如其名,这些蜜腺分泌的蜜液起到了为昆虫带路的作用,特别是蚂蚁这种爬行类的昆虫。昆虫沿着这些蜜腺的引导就会不知不觉的来到笼口,最终落入笼内。其分布于植株的叶片、叶茎和捕虫笼上。

草茎

茎部

猪笼草为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其茎较粗,通常直径为1cm。有些种的会更粗,如二齿猪笼草(N.bicalcarata),成年后其茎的长度可达10~30m。猪笼草可攀附旁边的灌木或乔木,也可以在地面上匍匐生长,或作为一种附生植物附生于树干上。

芽点

猪笼草的茎上,在每一个叶柄的腋处都会含有一个芽点,呈现一个并不发育小突起。这是因为植株的顶芽具有顶端优势(apicaldominance),会抑制其下端侧芽的发育。如果因为意外的损伤或是人为的修剪,使猪笼草失去顶芽,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就会开始发育、生长。若上部的侧芽发育得够大,则下部还未发育的侧芽便会再次受到抑制,停止发育。这整个过程受生长素浓度的调控。

节间距

猪笼草的茎会因其处于不同阶段而表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在猪笼草植株的幼年莲座状时期间,茎只能产生下位笼,且其节间距很短,上下的叶片几乎贴着一起。一段时间后,原先只产生下位笼的茎会转变为生长上位笼。这种由下位笼至上位笼的变化会在茎上有所表现,其节间距会突然增大。节间距的增大是突然迅速的,会使得植株的高度在很短一段时间内大大的增加。这样就能使茎能够触及更远的地方,有助于植株向上生长,穿过上方茂密的植被。此时也标志着猪笼草的成年,有能力长出花序了。节间距如此突然的增加,使得植株可以一直向上攀附生长,其目的是使得猪笼草的花序能在高处开放,这有利于花的授粉和种子的传播。花谢之后,茎还能继续向上生长;有开过花的茎,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都可以继续开花。

部分种植者的经验发现,猪笼草的茎所生长出的捕虫笼的下位笼至上位笼的形态上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即是已转变为生长上位笼的茎不能再长出下位笼。即使是扦插之后的上位笼茎也只能长出上位笼,但生长上位笼茎的侧枝却可以长出下位笼。

侧枝

成年猪笼草的基部会产生侧枝。由于这时的猪笼草已长得很高大,累积很多养分。因此基部长出来的侧枝会很快地产生巨大的叶片及下位笼。再过几年,这个产生下位笼的侧枝也开始长出上位笼,如此而不断周而复始。最后,一株猪笼草会长成一大丛。生长多年的猪笼草其主干会相当粗,而且在近土表的主干上会产生十几根侧枝,所以整个猪笼草可以长得十分巨大,可长出数百片叶片和上百个捕虫笼。

在园艺上,可能会因为人为的修剪,使得猪笼草无法长得巨大,而且因为栽培时间不够久,也只产生下位笼,也无法开花。

草根

猪笼草的根为须根,黑色,质脆易折断,量少。相对于其他植物来说猪笼草的根系相当的不发达。

花序

猪笼草是雌雄异体植物,因此必须在两株不同性别的植株间才能授粉结籽。在野外,雄性的猪笼草数量约占总数的70%,雌性则为30%。由于猪笼草生长在低纬度的地区,这里没有明显的四季。但有干湿两季节之分,猪笼草的开花时间一般在旱季快结束的时候,种子成熟后恰好到达雨季,而有助于种子萌发。

猪笼草的花序属于无限花序中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由茎的顶部抽出一根约20~40厘米长的花轴,上面着生许多近乎等长的小花梗,每个小花梗带一至多朵小花。花朵的数量可能从十数朵到上百朵。花开的次序由底部开始,终止于最顶端的花。

这些小花不具有花瓣,那些看似花瓣的结构实际上是花萼;每朵小花含有4片花萼。雄花含有一根雄蕊,其花药上覆盖着一层黄色的花粉;雌花则含有一根雌蕊,雌蕊的柱头是绿色的,并带有黏性,用以黏住花粉。猪笼草通常藉由风来传送花粉,但其小花的花萼也会分泌花蜜,吸引昆虫前来帮助其授粉。当雌花授粉后,其子房便开始膨大,转成褐色;当果实成熟后,会裂开,释出数百粒微细的种子。猪笼草的花并没有什么观赏价值,花朵小且平淡,只有少数品种的花较为鲜艳。此外,猪笼草的花晚上会散发出不太好闻的味道,白天则略有香味。

种子

猪笼草的果为蒴果。其中的种子很小且细长,呈梭状至丝线状。长度约1cm,宽度约1mm,木质。中间有微小隆起的胚。猪笼草的种子很轻,易被风带走,所以猪笼草的种子靠风传播的。且其种子无营养丰富的肉质,对动物无吸引力。猪笼草种子的存活时间也不长,一两个月后其发芽率会大幅度降低。所以一般不储存猪笼草的种子。

生活习性

大多数猪笼草生活的环境其湿度和温度都较高,并具有明亮的散射光。一般为森林或灌木林的边缘或空地上。少数物种,如苹果猪笼草(N.ampullaria),其较喜生长于茂密阴暗的森林中。大部分物种适应了生长于类似草原物种的草类种群中。猪笼草生长在偏酸性且低营养的土壤中,通常为泥炭、白沙、砂岩或火山土壤。但也有例外,如马来王猪笼草(N.rajah)能在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土壤中健康成长,白环猪笼草(N.albomarginata)可以在沙滩的高潮线附近生长。部分猪笼草还会成为岩生植物生长于岩壁上。同时,如无刺猪笼草(N.inermis)甚至可以不接触土壤,而作为附生植物附生于树木上。

猪笼草以其原生地海拔的不同(以海拔1200m为标准),分为低地猪笼草和高地猪笼草。低地地区的气候全年常炎热潮湿,因此低地猪笼草对温差没有过多的要求;而高地地区的气候全年则为白天温暖,晚上凉爽,因此它们的健康生长需要一个温差较大的环境。蓝姆猪笼草(N.lamii)是原生地海拔最高的猪笼草,其生长的地区海拔超过3520m。

物种分类

原生草种

共存在129个公认的原生种。但不断有新的物种被发现。

序中文名学名序中文名学名

1

宽叶猪笼草

N.adnata

66

麦克法兰猪笼草

N.macfarlanei

2

翼状猪笼草

N.alata

67

大叶猪笼草

N.macrophylla

3

白猪笼草

N.alba

68

大型平庸猪笼草

N.macrovulgaris

4

白环猪笼草

N.albomarginata

69

马达加斯加猪笼草

N.madagascariensis

5

苹果猪笼草

N.ampullaria

70

曼塔林加汉山猪笼草

N.mantalingajanensis

6

安达曼猪笼草

N.andamana

71

马普鲁山猪笼草

N.mapuluensis

7

昂嘎桑猪笼草

N.angasanensis

72

马索亚拉半岛猪笼草

N.masoalensis

8

阿金特猪笼草

N.argentii

73

大猪笼草

N.maxima

9

马兜铃猪笼草

N.aristolochioides

74

美琳猪笼草

N.merrilliana

10

阿滕伯勒猪笼草

N.attenboroughii

75

小瓮猪笼草

N.micramphora

11

贝卡利猪笼草

N.beccariana

76

迈克猪笼草

N.mikei

12

贝里猪笼草

N.bellii

77

棉兰老岛猪笼草

N.mindanaoensis

13

本斯通猪笼草

N.benstonei

78

惊奇猪笼草

N.mira

14

二齿猪笼草

N.bicalcarata

79

奇异猪笼草

N.mirabilis

15

波哥猪笼草

N.bokorensis

80

柔毛猪笼草

N.mollis

16

邦苏猪笼草

N.bongso

81

姆鲁山猪笼草

N.muluensis

17

博世猪笼草

N.boschiana

82

毛律山猪笼草

N.murudensis

18

斑豹猪笼草

N.burbidgeae

83

龙猪笼草

N.naga

19

伯克猪笼草

N.burkei

84

新几内亚猪笼草

N.neoguineensis

20

风铃猪笼草

N.campanulata

85

诺斯猪笼草

N.northiana

21

象岛猪笼草

N.chang

86

卵形猪笼草

N.ovata

22

陈氏猪笼草

N.chaniana

87

巴拉望岛猪笼草

N.palawanensis

23

圆盾猪笼草

N.clipeata

88

圆锥猪笼草

N.paniculata

24

科普兰猪笼草

N.copelandii

89

巴布亚猪笼草

N.papuana

25

丹瑟猪笼草

N.danseri

90

盾叶猪笼草

N.peltata

26

迪安猪笼草

N.deaniana

91

伯威尔猪笼草

N.pervillei

27

密花猪笼草

N.densiflora

92

有柄猪笼草

N.petiolata

28

上位猪笼草

N.diatas

93

菲律宾猪笼草

N.philippinensis

29

滴液猪笼草

N.distillatoria

94

细毛猪笼草

N.pilosa

30

疑惑猪笼草

N.dubia

95

彼得潘猪笼草

N.pitopangii

31

爱德华猪笼草

N.edwardsiana

96

圣杯猪笼草

N.platychila

32

鞍型猪笼草

N.ephippiata

97

莱佛士猪笼草

N.rafflesiana

33

真穗猪笼草

N.eustachya

98

马来王猪笼草

N.rajah

34

艾玛猪笼草

N.eymae

99

岔刺猪笼草

N.ramispina

35

法萨猪笼草

N.faizaliana

100

两眼猪笼草

N.reinwardtiana

36

杏黄猪笼草

N.flava

101

菱茎猪笼草

N.rhombicaulis

37

暗色猪笼草

N.fusca

102

硬叶猪笼草

N.rigidifolia

38

甘通山猪笼草

N.gantungensis

103

罗恩猪笼草

N.rowanae

39

无毛猪笼草

N.glabrata

104

血红猪笼草

N.sanguinea

40

有腺猪笼草

N.glandulifera

105

萨兰加尼猪笼草

N.saranganiensis

41

小猪笼草

N.gracilis

106

辛布亚猪笼草

N.sibuyanensis

42

瘦小猪笼草

N.gracillima

107

欣佳浪山猪笼草

N.singalana

43

裸瓶猪笼草

N.gymnamphora

108

史密斯猪笼草

N.smilesii

44

钩唇猪笼草

N.hamata

109

匙叶猪笼草

N.spathulata

45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

N.hamiguitanensis

110

显目猪笼草

N.spectabilis

46

刚毛猪笼草

N.hirsuta

111

窄叶猪笼草

N.stenophylla

47

粗毛猪笼草

N.hispida

112

苏门答腊猪笼草

N.sumatrana

48

霍尔登猪笼草

N.holdenii

113

素叻猪笼草

N.suratensis

49

胡瑞尔猪笼草

N.hurrelliana

114

苏里高猪笼草

N.surigaoensis

50

无刺猪笼草

N.inermis

115

塔蓝山猪笼草

N.talangensis

51

卓越猪笼草

N.insignis

116

坚韧猪笼草

N.tenax

52

泉氏猪笼草

N.izumiae

117

毛盖猪笼草

N.tentaculata

53

贾桂琳猪笼草

N.jacquelineae

118

细猪笼草

N.tenuis

54

马桶猪笼草

N.jamban

119

泰国猪笼草

N.thai

55

容洪猪笼草

N.junghuhnii

120

高棉猪笼草

N.thorelii

56

贡布猪笼草

N.kampotiana

121

多巴猪笼草

N.tobaica

57

克尔猪笼草

N.kerrii

122

托莫里猪笼草

N.tomoriana

58

印度猪笼草

N.khasiana

123

特勒布猪笼草

N.treubiana

59

克洛斯猪笼草

N.klossii

124

宝特猪笼草

N.truncata

60

空堪达猪笼草

N.kongkandana

125

维奇猪笼草

N.veitchii

61

蓝姆猪笼草

N.lamii

126

葫芦猪笼草

N.ventricosa

62

熔岩猪笼草

N.lavicola

127

维耶亚猪笼草

N.vieillardii

63

小舌猪笼草

N.lingulata

128

长毛猪笼草

N.villosa

64

长叶猪笼草

N.longifolia

129

佛氏猪笼草

N.vogelii

65

劳氏猪笼草

N.lowii

自然杂交

共命名了20个自然杂交种。

序中文名学名详细学名

1

阿里猪笼草

N.×Alisaputrana

N.×(burbidgeae×rajah)

2

石龙门猪笼草

N.×Bauensis

N.×(gracilis×northiana)

3

坎特利猪笼草

N.×Cantleyi

N.×(bicalcarata×gracilis)

4

雪线猪笼草

N.×Cincta

N.×(albomarginata×northiana)

5

红脉猪笼草

N.×Ferrugineomarginata

N.×(albomarginata×reinwardtiana)

6

哈里猪笼草

N.×Harryana

N.×(edwardsiana×villosa)

7

虎克猪笼草

N.×Hookeriana

N.×(rafflesiana×ampullaria)

8

基纳巴卢山猪笼草

N.×Kinabaluensis

N.×(rajah×villosa)

9

古晋猪笼草

N.×Kuchingensis

N.×(ampullaria×mirabilis)

10

美翼猪笼草

N.×Merrilliata

N.×(alata×merrilliana)

11

妙翼猪笼草

N.×Mirabilata

N.×(alata×mirabilis)

12

潘丘卢保山猪笼草

N.×Pangulubauensis

N.×(mikei×gymnamphora)

13

梨形猪笼草

N.×Pyriformis

N.×(bongso×inermis)

14

沙捞越猪笼草

N.×Sarawakiensis

N.×(muluensis×tentaculata)

15

沙礼花·哈萨猪笼草

N.×Sharifah-hapsahii

N.×(gracilis×mirabilis)

16

毛果猪笼草

N.×Trichocarpa

N.×(ampullaria×gracilis)

17

宝翼猪笼草

N.×Truncalata

N.×(alata×truncata)

18

特鲁斯马迪山猪笼草

N.×Trusmadiensis

N.×(lowii×macrophylla)

19

曾氏猪笼草

N.×Tsangoya

N.×[(alata×merrilliana)×mirabilis]

20

红瓶猪笼草

N.×Ventrata

N.×(alata×ventricosa)

园艺草种

共6种较常见的园艺种。

序中文名学名详细学名

1

绯红猪笼草

N.×Coccinea

N.×[(rafflesiana×ampullaria)×mirabilis]

2

戴瑞安娜猪笼草

N.×Dyeriana

N.×[(northiana×maxima)×(rafflesiana×veitchii)]

3

绅士猪笼草

N.×Gentle

N.×(fusca×maxima)

4

宝琳猪笼草

N.×LadyPauline

N.×(talangensis×maxima)

5

红灯猪笼草

N.×RebeccaSoper

N.×(gracillima×ventricosa)

6

米兰达猪笼草

N.×Miranda

N.×[(maxima×northiana)×maxima]

常见变种

共2种较著名的变种。

中文名学名详细学名

海盗猪笼草

N.Viking

N.mirabilisvar.globosa

飞碟唇猪笼草

N.mirabilisvar.echinostoma

分布范围

猪笼草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其中以婆罗洲(又称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印尼所属岛屿)最为丰富,各有分布约40种,其次是菲律宾群岛约有30种,马来半岛有10多种,新几内亚岛和苏拉威西岛有约20种,另外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沿海分布特有种两种(马索亚拉半岛猪笼草和马达加斯加猪笼草),塞舌尔群岛特有种一种(伯威尔猪笼草),斯里兰卡特有种一种(滴液猪笼草)、印度东北部特有种一种(印度猪笼草),新喀里多尼亚岛特有种一种(维耶亚猪笼草),澳大利亚北部数种(坚韧猪笼草、奇异猪笼草、罗恩猪笼草)。中国南部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也分布有一种,为奇异猪笼草(又称野猪笼草Nepenthesmirabilis),也是分布最广的猪笼草,从中国南部经东南亚多地至澳大利亚北部都有分布。

种植方法

概述

猪笼草可以在温室栽培。种植难度较低的低地猪笼草有印度猪笼草(N.khasiana)、高棉猪笼草(N.thorelii)、奇异猪笼草(N.mirabilis)等,高地猪笼草有宝特猪笼草(N.truncata)、翼状猪笼草(N.alata)、维奇猪笼草(N.veitchii)等。

猪笼草对生长环境和条件的要求多种多样。因为杂交种具有更强的适应力,所以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完所有的纯种和杂交种的生活习性。种植时可以应猪笼草的需要来改善环境。将种植环境中不适宜猪笼草生长的环境加以改善。猪笼草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要求是:光照、水分、湿度、温度、营养素和生长基质。

猪笼草的笼子是一种变态叶,因此它像其他植物的叶子一样也会衰老枯死。一般来说,适宜条件下每个笼子可以存活若干个月。当它已经枯萎时,可以将它剪去,使得整株看起来更漂亮,但这纯粹是为了好看,而与植株的健康无关。

猪笼草无休眠期。

猪笼草的生长适温为25~30℃,3~9月为21~30℃,9月至翌年3月为18~24℃。冬季温度不低于16℃,15℃以下植株停止生长,10℃以下温度,叶片边缘遭受冻害。

猪笼草对水分的反应比较敏感。猪笼草在高湿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生长期需经常喷水,每天需4~5次。如果温度变化大,过于干燥,都会影响叶笼的形成。

猪笼草为附生性植物,常生长在大树林下或岩石的北边,自然条件属半阴。夏季强光直射下,必须遮荫,否则叶片易灼伤,直接影响叶笼的发育。但长期在阴暗的条件下,叶笼形成慢而小,笼面彩色暗淡。

土壤以疏松、肥沃和透气的腐叶土或泥炭土为好。盆栽上常用泥炭土、水苔、木炭和冷杉树皮屑的混合基质。

光照

光照是养出巨大且鲜艳的捕虫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提供足够的空气湿度、中等的土壤湿度和充足的光照,可以让叶片呈现犹如红葡萄酒般的红色。植株可以被驯化接受一些阳光直射,最好是早晨的阳光。相反全日照会使得植株的颜色变得暗淡并且阻碍植株的生长。强光灼伤的表现非常迅速,首先只是老笼子被灼伤或脱水,最后整株植物都受到损伤。当植株结出新笼子,说明植株已经适应了新环境。一般来说,更充足的光照,就使植株结出更大更鲜艳的笼子。在提供充足光照的同时,也必需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空气湿度,特别是在大风和干燥炎热的天气下。所以明亮的散光更适合猪笼草。使用遮阳网时,遮光率在50~80%的较适宜。如果是种植在塑料大棚中,最好使用透明的聚乙烯棚膜。除此以外,日照时间的长短也影响植株吸收光能的多少。大部分的猪笼草可以忍受缺光的环境,但它的生长速度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同时也需要减少浇水的量。当猪笼草得到了足够的光照时,它会在笼子的大小和颜色上有所反映。如果猪笼草受到光照不足的困扰时,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它提供几个小时的人工补光,这是有好处的。

水分

猪笼草对栽培介质的水份含量的要求并不高,猪笼草通常较不喜欢过度潮湿而不透气的的栽培基质。不像其他食虫植物只需要在生长季节保持土壤湿润,在种植猪笼草时,需要时刻保持土壤的潮湿。基质以不能挤出水且松散为宜。因此,采用浇水的方式会比较适合猪笼草。不过,仍然可用浸水法来供水,只是需要改良栽培基质的透气性,增加大颗粒栽培基质的比例,以免栽培基质过湿。

虽然全部的食虫植物生长都需要含矿物质较少的软水,但猪笼草对于水质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可这并不表示猪笼草不需要优质水。由于猪笼草的栽培期很长,使用浸水法的一个潜在问题是盐份的累积。在栽培介质的表面上会出现许多黄白色的水垢,这便是由水中的盐份沉淀下来形成的,这对猪笼草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可将表层的栽培基质去掉,重新铺上一层新的栽培基质情况便能得以改善。

湿度

空气湿度的高低是影响猪笼草是否能够正常结出瓶子的关键。

在自然条件下,猪笼草通常生长在较为潮湿的地区,湿度至少有60%。因此在栽培上,许多人总是会遇到猪笼草长不出新的笼子的问题;瓶子往往还没长大,便如焦掉一般枯萎了。猪笼草不长笼子,大部分原因在于环境太过干燥。但这并非是指水浇得不够,而是空气的湿度太低。要提高空气的湿度,可以用透明塑胶袋将猪笼草整个罩住,如此就能轻易地得到一个高湿度的环境。将猪笼草放在水族箱中,或者摆在角落,只要减少通风,湿度便会提高。不过,猪笼草也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只要新的捕虫笼长出来后,可试着逐渐降低空气的湿度,让猪笼草适宜较为干燥的环境。

温度

猪笼草分布的高度很广,从平地到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在园艺上,依据其海拔高度的分布而分成两大类:高地种(highland)和低地种(lowland)。生长在海拔1200m以上高山的猪笼草便是高地种,其栽培温度为白天21℃,夜间10℃;生长在平地或海拔低于1200m地区的猪笼草为低地种,其栽培温度为白天29℃,夜间21℃。昼夜温差对于猪笼草的生长很有帮助,季节的变化却并不重要。低地猪笼草生长在低纬度地区,这些地方四季的变化不明显,整年的温度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然而,高地猪笼草生长在高山上,其特点是昼夜温差很大,可达10℃以上。

低地猪笼草

低地猪笼草并不怕热,对昼夜温差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有部分低地猪笼草十分的不耐寒。温度低于15℃后生长会减缓或停滞;当温度低于10℃后植株会有被冻伤甚至死亡的危险。因此,在冬季较寒冷的时候应有必要的加温措施。

高地猪笼草

高地猪笼草对温度的要求更为严格,温度的控制往往是栽培成功的关键。想要栽培高地猪笼草必须提供必要的温差。栽培量不多时,可以买个贩卖饮料用的冰箱,也就是那种有玻璃门的冰箱,如此灯光便可以从外面照射进去。冰箱的温度可以在购买时请人先设定好栽培所需要的温度。如果没有做到温度控制,则只有少数能耐热的高地种猪笼草能在低地栽培,但在夏季时会因为高温而生长不良,只有到冬季时才会正常生长。许多高地猪笼草总是无法健康生长,与昼夜温差不够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以冰箱恒温栽培高地猪笼草的玩家也常提到猪笼草的生长缓慢。以人工控制方式制造出昼夜温差可以加速高地猪笼草的生长。

基质

大多数种植者都有它们自己喜欢的基质,而且这些基质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点是,基质比较足够疏松且排水良好,但又能充分的保水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一些为大花惠兰和石斛配制的混有树皮的基质也可以用于植株猪笼草。以椰壳作为基础,混合木屑、珍珠岩的混合基质或纯水苔也非常适合种植猪笼草生长。水苔不仅是适合于猪笼草生长的基质,也是种植环境是否合适猪笼草生长的一个标志。在高地猪笼草的原生地中,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生长于水苔上。当水苔开始生长时,说明种植环境也适宜猪笼草生长。而无论是低地猪笼草还是高地猪笼草都能在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质中生长良好。唯一的问题是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质容易吸附水中的矿物质。

营养

关于营养素需要注意的是,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它们已经有通过捕捉昆虫或小型动物来获得营养素的能力。这些食虫植物都是非常高效的捕虫者。栽培猪笼草并不需要特别为其投喂昆虫,栽培在室外的猪笼草通常能自行捉到昆虫。而定期的给它们提供一些昆虫是否会让它们更健康、捕虫笼变更大或是更具有耐寒性,还没有充足的证据加以证明。

想要人工喂食也没什么坏处,至于要喂哪一种昆虫并没有什么限制,但不建议喂太多或太大的昆虫,例如蟑螂。因为像蟑螂这样大的昆虫要完全被消化完需要数个星期,在这段期间所散发出来的腐臭气味会令人无法忍受。此外,不建议向幼年的或新移栽的猪笼草投喂昆虫,因为它们还不具备完整的消化能力,盲目的投喂会造成死亡的昆虫在捕虫笼内腐烂,造成捕虫笼的坏死。

如果猪笼草有昆虫捕食,就不用再施肥了。不过,在室内栽培时,通常不会有足够的昆虫可供猪笼草捕捉。而且为了顾及室内的卫生,可以改为对猪笼草施肥以补充养分。对猪笼草可使用速溶的叶面肥,绝对不可将非缓释肥料直接施用到土中。由于食虫植物比较不耐高浓度的肥料,为了安全起见,应依据其使用量再多稀释几倍。例如,肥料的使用说明上注明其使用量为稀释1000倍时,则用于猪笼草上可稀释到4000倍。将稀释好的肥料以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整株猪笼草上。除了喷施叶面肥之外,还可以用缓效肥。可直接将其投入猪笼草的捕虫笼内或混入基质内供给猪笼草养份。

其他

猪笼草是多年生植物,而且会长得很大。如果希望猪笼草能长出巨大的瓶子,就必须考虑给猪笼草一个稳定的栽培环境。猪笼草是藤本植物,必须有所依附才能站立,因此需要给猪笼草搭设支架。为了立支架,需采用较大的花盆。同时,采用较大的花盆可盛装较多的栽培基质供给根系更多伸展的空间,也使花盆较稳固,能支持大棵的猪笼草而不致被风吹倒。

繁殖方法

概述

猪笼草的繁殖方法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类型。猪笼草常用的繁殖方法有扦插、压条和播种。

无性繁殖

扦插法

进行猪笼草的扦插时要注意几项要点:

首先,切下来的枝条一定要带有芽点,也就是说切下来的那一段枝条上一定要带有一片叶子。这是因为新的枝条将由芽点发育而成。如果只切取芽点与芽点之间的杆的部分,那这不带芽点的枝条是长不出新枝条来的。其次,因为扦插的枝条没有根,无法有效提供植株足够的水份,因此,用来茎插的枝条不要带有太多的叶片,以免使植株脱水。最适当的枝条长度是带有两、三个芽点的枝条。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必须将枝条上的叶片剪掉一部分。做法是将叶片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以与叶脉垂直的方向剪去。剪掉一部分的叶片对于扦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为舍不得叶片而使扦插失败。但是,也不要将全部的叶片完全剪掉,这是因为叶子能制造长出新枝与根所需要的养分及生长激素;没有叶子的枝条较难扦插成功。

切取枝条的时,应使切口平整,所以应使用园艺专用的剪刀或是锋利的刀子,以与茎呈垂直方向切断枝条。不要斜切枝条,以减少枝条受伤的面积,更不要使用钝的工具来切枝条,否则破碎的切口会使植物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感染。

然后,将处理好的枝条插到栽培介质中,如果枝条只有一个芽点,则枝条插入土中的深度以能使芽点露在土面上为宜;若枝条带有两、三个芽点,则最下面的芽点要插到土中。用来扦插的栽培基质最好使用新的基质,以减少被土中真菌或细菌感染的机会。水苔是常用的扦插基质,也可以使用泥炭。将茎插入栽培基质前,可以将茎的切口沾上少许生根剂,可提高扦插的成功率。使用杀菌剂可以减小枝条的受感染概率。

最后,将插到栽培基质中的枝条放置在高湿度的环境下。可用透明塑胶袋罩住植株以提高湿度。栽培温度则要参考各品种的特性,高地猪笼草与低地猪笼草的茎插应分别处于最适宜的栽培温度下。因此可以将扦插的枝条放在原来母株的附近。扦插的枝条需要明亮的光线,但绝不可让阳光直接照射在枝条上,以免过热。通常可使用遮阳网遮蔽,也可以置于其他较高大植物的阴影下。

新芽与根的再生是一项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由于无法观察到根的发育状况,因此新芽的形成可以视为茎插成功与否的指标。基本上,若扦插成功,则最顶端的芽点上便会产生一个小突起,随着时间日渐膨大,而成一个新芽;等到新芽产生二到三片叶子后,可视需要进行移植,环境湿度也可逐渐降低。

空中压条法

有些品种的猪笼草其扦插的成功率较低,因此可以改用空中压条法来繁殖。选择一段接近末稍的枝条,在其顶芽下端约两、三个节间进行环状剥皮;剥皮的厚度约为茎直径的四分之一;亦可切出一个深度达茎直径二分之一的切口,可得到与环状剥皮一样的效果。将茎上的切口涂上一些生根剂与杀菌剂,再包上一层厚实的湿水苔,其厚度至少要有5cm以上,最外层则用一层保鲜膜包住,以防止水份蒸发。由于根部都要在黑暗处才会生长,因此需要再包一层铝箔纸以避光。

切口处约要二到四个月才会长出根来,切记不可经常打开检视,以免使损伤新根。在这一段期间,必须维持水苔的湿润。等根长出后,便可将这一枝条自母株上切下单独栽培。

组织培养

外殖体的建立以1/2MS+6-BA1+NAA0.06培养基液体培养春季(3~6月)进行最佳;愈伤组织(或不定芽)增殖以MS+6-BA1+Ad10+NAA0.1+100ml/L椰子汁最佳;继代芽的增殖以MS+6-BA1.5+Ad1~5+NAA0.1+100~200ml/L椰子汁最好;生根培养用1/2MS+6-BA0.1+NAA1.0,20天后生长出2~4条根。

有性繁殖

用种子来繁殖猪笼草并不容易。因为猪笼草是雌雄异株的植物,要猪笼草结种子,必须要拥有两种性别的植株。然而,雌性的猪笼草数量较少,因此少量种植的栽培者不易使猪笼草结出种子。

猪笼草的种子不耐保存。有人使用冰箱冷藏(4°C)猪笼草种子保存了一年(Pietropaolo,JandP.Pietropaolo.1986),但也有说法是顶多只能保存几个星期,甚至低温会加速低地种猪笼草种子的死亡(Amato,P.D.1998)。因此,猪笼草的种子获得后应该立刻播种。

猪笼草的种子因为非常细小,因此播种时最好使用泥炭等颗粒比较细的栽培基质,以免种子掉入细缝中。在播种时为了使种子能够均匀地散布在基质上,可将种子与少量沙混匀,再洒到基质上。栽培基质必须保持湿润。同时也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可以将盆口用保鲜膜封住并戳几个洞。猪笼草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因此放在明亮的地方有助于发芽;但不可让阳光直接照射,否则强光导致的高热会杀死幼苗。由于猪笼草有高地猪笼草和低地猪笼草之分,在播种上也应要视品种而提供适当的温度。

猪笼草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发芽,约为一个月。发芽后可逐渐降低空气湿度,将保鲜膜上的洞逐渐扩大即可。约半年到一年后,就可以将小苗进行移殖,以免过于拥挤。

病虫防治

猪笼草易得叶斑病、根腐病、日灼病等。以叶斑病、根腐病危害较重。

叶斑病

症状特征:叶片上发生水渍状和小点,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斑点,褐色。病部产生黑色霉层,后期破裂。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

防治方法:加强管理,促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力。喷施10%抗菌剂1000倍液。要求喷洒均匀、全株周到。

根腐病

症状特征:在生长衰弱,对病虫抵抗力下降时,易诱发病害的发生,使猪笼草生长无生机,根部变褐无新根、腐烂,地上部萎蔫。由镰刀菌侵入所致,有的致病力强,产生毒素侵害植株;有的致病力弱,只在有伤口或植物衰弱时才侵染。低温、浇水过多是主要诱因。

防治方法:于发病初期,喷施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根粉蚧

防治方法:用2.5%凯素灵胶悬剂100~200倍液、40%速扑杀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爱卡士乳油700~800倍液喷雾或根。

保护状况

根据由各缔约国签订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猪笼草属于附录Ⅱ中受保护的列物种。虽然猪笼草并未属于濒危物种,但关于它的贸易仍可能加速其灭绝。因此,公约上规定猪笼草贸易必须先获得公约许可证。

药用价值

中药材中的雷公壶原植物为猪笼草属中的奇异猪笼草(N.mirabilis)。

药材形态:干燥的茎叶,以叶先端之囊状体为主。叶片纸质,多破碎;长圆形或披针形;上面灰褐色而染有紫润,叶脉清晰,下面暗棕色:主脉凸出延长成卷须,约与叶等长,卷须先端连一囊状休。囊状体多已压扁,顶端连一囊盖;外表棕褐色至棕黄色,较皱缩,内表面红棕色至黄棕色,平滑,密布腺点;囊的底部常残存昆虫尸体碎片。

采集: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产地:多生于向阳的潮湿地带。分布广东、广西和海南。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糖类、蒽醌甙。

性味:甘,凉。

《陆川本草》:“性寒,味涩。”

《广东中药》Ⅱ:“淡,平。”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功用主治:清肺润燥,行水,解毒。治肺燥咳嗽,百日咳,黄疸,胃痛,痢疾,水肿,痈肿,虫咬伤。

《陆川本草》:“消炎,解毒,行水。治水肿,痢疾,疮痈溃疡红肿,虫咬伤,并治跌打。”

《广东中药》Ⅱ:“清肺部燥火,治咳血。”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化痰止咳。治黄疸型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尿路结石,高血压,感冒咳嗽,百日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外用:捣烂敷。

苏门答腊猪笼草Nepenthes sumatrana


  • 中文学名苏门答腊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sumatrana
  • 二名法Nepenthessumatran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苏门答腊猪笼草(Nepenthessumatrana)是特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一种热带食虫植物,所以它因此而得名。

形态特征

苏门答腊猪笼草的茎可长达15m,宽至0.9cm,为圆柱形。节间距可长达20cm。叶片革质带柄。叶片为披针形至倒卵形,可长达55cm,宽至9cm。在中脉两侧各有6~8条纵脉,羽状脉明显。笼蔓可长达60cm。

地面笼为卵形或下半部为卵形,上半部为圆柱形。可高达10cm,宽至4cm。每个捕虫笼前都有一对宽至8mm的翼。唇呈圆柱型,宽4mm,唇齿不明显。盖子为圆形,没有附属物。在盖子基部的后方有一条不长于15mm的笼蔓尾。

下位笼为完全为卵形,在唇下不远处有一个笼肩。捕虫笼可高达20cm,宽至10cm。在每个捕虫笼前部都有一对可宽达6mm的翼。唇为圆柱形,宽10mm。盖子为圆形。没有笼蔓尾。

上位笼为漏斗状。是苏门答腊猪笼草可以长出的最大的笼子,可高达30cm,宽至15cm。翼缩小为两个凸起。唇前部凸起,类似于莱佛士猪笼草(N.
rafflesiana)的上位笼。

苏门答腊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雄性植株的花梗可长达20cm,花轴可长达70cm。雌性植株的花梗较长,可达30,而花轴较短,不超过40cm。小花梗带有1~2朵花,长达15mm。萼片为卵形,长6mm。

苏门答腊猪笼草在幼苗时期覆盖着稀疏的短毛,成熟后脱落,只在叶片边缘还存在棕色的短毛。

目前尚未发现苏门答腊猪笼草的变种。

生长环境

苏门答腊猪笼草经常生长于陡峭的斜坡上。常在开阔的悬崖上发现苏门答腊猪笼草的小苗,这些小苗也许已经是成年的了,因为只有在森林中才能看到巨大的植株。它的茎可以支持它们攀爬至树冠。

分布范围

苏门答腊猪笼草是苏门答腊西北部特有的物种,并首次发现于实武牙附近的一座山上。苏门答腊猪笼草分布零散,分布范围还未确定。

苏门答腊猪笼草生长于未被伐木和农业开发的茂密原始低地森林中。苏门答腊猪笼草更适于生长空气潮湿高,阴暗,土壤为砂质的环境中。它对环境的高要求可能就是导致其分布分散的原因。因此苏门答腊猪笼草比以前面临着更严重的灭绝威胁。

苏门答腊猪笼草在海拔0~800m的地区都有发现。

植物学史

苏门答腊猪笼草由约翰·埃利亚斯·特朱斯曼(JohannesElias
Teijsmann)于1856在实武牙(Sibolga)附近发现。特朱斯曼写道:
“在今天和前天(2月1日及3日),我们收集到了四种猪笼草。它们生长在海岸边的灌木丛中,基质只是薄薄的一层腐殖质,在腐殖质下就是海砂了。它们也会生长于海岸的陡崖上,在那里只有少量的泥炭和青苔。苏门答腊猪笼草在这都很茂盛,上面有大量的花和果荚。但在向茂物(Buitenzorg)引种的过程中,只有种子成功发芽长出了新的植株。但这些幼苗生长得非常的慢,且只能结出很小的捕虫笼。”

1858年,弗里德里克·米克尔(FriedrichMiquel)认为苏门答腊猪笼草与包希猪笼草(N.
boschiana)是同一个物种。1886年,奥多阿多·贝卡利(OdoardoBeccari)又认为它是苏门答腊特有的大猪笼草(N.
maxima)的一个变种。之后,冈瑟·冯·曼那哥塔·勒驰奈·贝克(GünthervonMannagettaundLërchenau
Beck)才提出苏门答腊猪笼草的一个独立的物种。

在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MuirheadMacfarlane)1908年的著作中,提出将其归为新几内亚特产的托易布猪笼草(N.
treubiana)。B·H·丹瑟(B.H.Danser)在他1928年出版的著作《荷兰属印度的猪笼草属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
NetherlandsIndies)》中也支持这个观点。

1986年,罗斯朱迪·塔明(RusjdiTamin)和堀田充(MitsuruHotta)注意到了苏门答腊猪笼草与托易布猪笼草(N.
treubiana)的巨大不同,而再次建议讲苏门答腊猪笼草归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马修·杰布(MatthewJebb)在1991年也认为应该将苏门答腊猪笼草独立出来。之后的1994年,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
Nerz)和安德烈亚斯·维斯图巴(AndreasWistuba)发现苏门答腊猪笼草与长叶猪笼草(N.
longifolia)有着近缘关系。1997年,杰布(Jebb
)和奇克(Cheek)正式修订了猪笼草属中关于苏门答腊猪笼草的分类,将其归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尽管关于苏门答腊猪笼草的分类有许许多多的观点,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观点都不是建立在对一个活着的苏门答腊猪笼草的观察得到的。

保护现状

苏门答腊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濒危物种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无危(LeastConcern)。

2001年,根据对野生分布的第一手观察,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建议将苏门答腊猪笼草列为濒危(Endangered)。克拉克认为苏门答腊猪笼草不能在人类打扰的原生地中生存。因此,实武牙的快速发展对苏门答腊猪笼草的野外分别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相比之下,苏门答腊猪笼草受到过度采集的威胁较小,因为它常常生长于不可触及的陡峭悬崖上。对于苏门答腊猪笼草和与它有着近缘关系的贝卡利猪笼草(N.
beccariana)和长叶猪笼草(N.longifolia)之间的分类十分的混乱,导致了新的保护项目无法正常的开展。

克洛斯猪笼草Nepenthes klossii


  • 中文学名克洛斯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klossii
  • 门被子植物门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克洛斯猪笼草是新几内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简介

克洛斯猪笼草是新几内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植物学史

在1912年至1913年的沃拉斯顿远征(WollastonExpedition)中,塞西尔·博登·克洛斯(CecilBoden
Kloss)在新几内亚的西南部发现了克洛斯猪笼草。他于1913年1月26日在远征营地附近海拔930~1170m的地区收集了编号为“Kloss
s.n.”的模式标本。现存放于新加坡植物园(SingaporeBotanicGardens)的植物标本馆中。因其缺少花序材料,所以标本的性别不详。

1916年,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HenryNicholasRidley)在《伦敦林奈学会会报(TheTransactionsofthe
LinneanSocietyof
London)》上,发表了关于克洛斯猪笼草的正式描述。克洛斯猪笼草的种名形容词“klossii”来源于其发现者塞西尔·博登·克洛斯(CecilBoden
Kloss)。

1928年,B·H·丹瑟(B.H.Danser)发表了开创性著作《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属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
Netherlands
Indies)》,并在其中发表了修改后的描述与插图。在研究了克罗斯猪笼草的模式标本后,丹瑟指出,里德利将叶片的上下表面的描述弄反了。

对于克洛斯猪笼草的亲缘关系,丹瑟写道:“这种未被完整描述的物种似乎与窄叶猪笼草(N.
stenophylla)之间存在着近缘关系,但也不建议将其划归为同一个物种。”但实际上,丹瑟对于窄叶猪笼草的描述是基于不纯猪笼草(N.
fallax)的模式标本,部分学者认为不纯猪笼草是与窄叶猪笼草之截然不同的物种。丹瑟将克洛斯猪笼草与其他14种猪笼草归为“Regiae”分支。他写道:“维奇猪笼草(N.
veitchii)、窄叶猪笼草、克洛斯猪笼草和暗色猪笼草(N.fusca)之间具有相当近的亲缘关系,但又不可否认它们都是不同的物种。”

形态特征

克洛斯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攀爬至数米的高处。

叶片革质带柄。呈椭圆形至披针形,可长达25cm,宽至9cm。叶片末端为钝尖,基部缩小成槽状叶柄,可长达6cm,叶柄的两脊宽度不超过5mm。在中脉两侧各有3条纵脉。纵脉从叶柄发出,在叶片的外三分之四平行延伸。羽状脉不明显。笼蔓通常为叶片的1~1.5倍长,接近叶片处直径约为2mm,接近捕虫笼基部处直径为5mm。在笼蔓的中部常出现笼蔓圈。

地面笼和下位笼前部的翼宽度不大于9mm,翼须可长达7mm。

上位笼与笼蔓的衔接处会形成一个宽达45mm的弯曲。呈窄漏斗形,有时笼口处呈管状。其可高达26cm,宽至7cm。上位笼的翼常退化成一对隆起。笼口宽不大于4cm,前部倾斜,基部拉高,但不形成唇颈。唇平滑,前部宽3mm,靠近与笼盖衔接处宽14mm。唇上有一系列高1mm,间隔为1.5mm的唇肋。唇的内缘平滑,无唇齿。捕虫笼内表面的下部覆盖着拱形的小消化腺。笼盖接近似圆形,基部略成心形,可长达5cm,宽至5cm。在笼盖下表面的基部有一个横向扁平的附属物,宽度不大于8mm。笼盖的下表面覆满了中心凹陷且大小不同的蜜腺。在笼盖基部的后方有一根不分叉的笼蔓尾,长度约为20mm。

克洛斯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梗可长达18cm,花轴可长达14cm。每个小花梗带1~3朵花,可长达10mm。被片为长方形,长3mm,宽1mm。果荚长约15mm,基部明显缩小。

在叶片的下表面具有茂密的金色毛被,其由星状的短毛、分叉的长毛和更长的不分叉长毛(长度可达7mm)组成。叶片的上表面光滑。捕虫笼和笼蔓覆盖着类似叶片下表面的毛被,但较稀疏。笼蔓尾具有相当茂密的短毛被。此外,国家和被片的外表面也具有毛被。

捕虫笼为带有红色斑点,笼盖为紫色。干燥标本偏黄色,捕虫笼内表面为淡蓝色,蜡质区表面具有白霜状粉末。

食虫性

猪笼草属中有两个物种具有带白斑的穹顶型捕虫笼,克洛斯猪笼草是之一,这些白斑的作用是使得阳光可以透过捕虫笼照射到捕虫笼的内部。克洛斯猪笼草捕虫笼的形态与苏门答腊特有的马兜铃猪笼草(N.
aristolochioides)十分相似。从捕虫笼的正面看,其笼口和笼盖部分都较黑暗,相比之下,其内表面因有从顶部透过的阳光就显得较明亮。

虽然一直都没有关于克洛斯猪笼草捕虫机理的综合研究出现,但是它被认为具有与马兜铃猪笼草相似的捕捉飞虫的方法。此外,北美洲的眼镜蛇瓶子草(Darlingtonia
californica)、小瓶子草(Sarraceniaminor)和鹦鹉瓶子草(Sarracenia
psittacina)也具有类似的捕虫方法。在马兜铃猪笼草的捕虫笼内,昆虫常常受到笼壁上白斑的干扰而迷失方向,无法找到出口,最终落入消化液中溺死。马兜铃猪笼草和克洛斯猪笼草捕获的大部分昆虫都是具有趋光性的飞虫。

龙猪笼草Nepenthes naga


  • 中文学名龙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nag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龙猪笼草

龙猪笼草(学名:Nepenthesnaga)是婆罗洲巴里桑山脉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它的特点是其笼盖下表面末端附近具有分叉的附属物,且笼盖的边缘呈波浪状。种加词“naga”来源于印尼语,意为“龙”,指该物种独特的笼盖附属物,以及巨大的捕虫笼。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其记叙道该物种的原生地曾有龙出没。

形态特征

龙猪笼草为藤本植物,其可攀至5米的高处。其茎直径可达1厘米,呈圆形至菱形。节间距可达14.8厘米。叶片革质无柄,呈匙形至椭圆形。莲座状植株的叶片可长达27厘米,宽至7.8厘米;攀援茎的叶片可长达16厘米,宽至6厘米。叶片基部包住茎部周长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叶片上表面的中脉处凹陷,下表面呈三角状凸起。在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但仅在叶片的下半部较为明显。羽状脉不明显。叶片全缘,末端呈略微凹陷至圆整。莲座状植株的笼蔓可长达41厘米,在距叶片末端0.3厘米处与之衔接,形成一个盾形的结构。攀援茎的笼蔓可长达28厘米,与叶片末端连接。

龙猪笼草下位笼的下半部为卵形,上半部为圆柱形。其可高达33.5厘米,宽至6.8厘米。腹面具有一对可宽达0.5厘米的笼翼。翼须可长达1.9厘米。笼口为卵形,基部拉长成短唇颈。唇的两侧可宽达5.8厘米。唇内缘有明显的唇齿,唇颈处的唇齿可长达0.4厘米。笼盖呈卵形,边缘呈特殊的波浪状。其可长达8.5厘米,宽至7.2厘米,基部呈心形。笼盖的上表面具有4~5条可见的叶脉,下表面具有两个突出的附属物。第一个位于笼盖基部,呈钩状,可长达0.7厘米。第二个位于笼盖末端附近,为三角形或叉状,这个独特的附属物可长达1.4厘米,并具有大型的蜜腺,其直径为0.5~1毫米。在笼盖下表面的中线处聚集了大量小蜜腺,其直径为0.1~0.5毫米。在笼盖基部后方具有一根可长达2.8厘米的笼蔓尾。

龙猪笼草上位笼的下部为漏斗形,中部为卵形,上部为圆柱形。其可高达24.3厘米,可宽至4.5厘米。笼翼退化为一对隆起。唇较下位笼窄,宽仅可达1厘米。唇齿虽然明显,但大大缩短,唇颈处也仅可达1.3毫米。笼盖为椭圆形,基部为心形,可长达6.1厘米,宽至5.5厘米。在中脉的两侧可见3~4条纵脉。与下位笼一样,上位笼的笼盖也具有两个附属物。钩状附属物可长达0.3厘米,叉状附属物可长达1.5厘米。叉状附属物上覆盖着大型的蜜腺,其直径为0.5~1毫米,而笼盖下表面的中线处聚集着大量小蜜腺,其直径为0.1~0.2毫米。笼蔓尾扁平,末端分叉。

仅已知雌性龙猪笼草的花序结构。其为总状花序,可长达14.5厘米,其中总花梗可长达7厘米,花序轴可长达7.5厘米。每个花梗带一朵或两朵花。分支花梗的基部可长达0.5厘米,分叉处可长达0.9厘米。苞片为丝状,可长达1.2厘米。花被片可长达0.5厘米。果荚可长达1厘米,宽至0.4厘米。

龙猪笼草无明显的毛被;植株的大部分无毛。

生长环境

其作为附生植物生活于海拔1500~2000米的苔藓森林中。其原生地的植被主要由壳斗科(Fagaceae)和里白科(Gleicheniaceae)植物及各种山地灌木组成。

龙猪笼草存在的地区未受到保护。在龙猪笼草所处的山脚下人工种植了大片的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这对其生存构成了威胁。但是植物收藏者的过度采集也是导致龙猪笼草种群数量下降的一方面原因。过多的采集植株和种子,自然会使得新生植株数量的减少。

尚未发现龙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分布范围

龙猪笼草仅少量存在于北苏门答腊省的巴里桑山脉。

相关物种

在龙猪笼草的描述中,作者将其与苏门答腊特有的卵形猪笼草(N.ovata)和匙叶猪笼草(N.
spathulata)进行了对比,并指出可以基于叉状的附属物和边缘波浪状的笼盖将龙猪笼草与它们区分开来。
此外,龙猪笼草也与其他许多猪笼草比较相似,如邦苏猪笼草(N.bongso),龙猪笼草很可能会被证明是其中一个物种的特殊变型。

植物学史

2007年3月至7月,由印度尼西亚猪笼草爱好者首次采集到龙猪笼草,该发现为印度尼西亚猪笼草属植物考察分队的一部分考察结果。编号为“A.Primaldhi
&M.HambaliDivNep052”的标本被指定为模式标本,其存放于西苏门答腊省巴东附近的安达拉斯大学标本馆(Herbariumof
AndalasUniversity,ANDA)。在波哥标本馆(Herbarium
Bogoriense,BO)还存放着一个等模式标本。2007年7月27日,AlfindraPrimaldhi和穆罕默德·汉巴里(Muhammad
Hambali)在海拔1500~2000米的地区采集到了这些标本。

2009年,PitraAkhriadi、Hernawati、Alfindra
Primaldhi和穆罕默德·汉巴里在植物学杂志《分类生物学、植物社会学、植物生态学杂志》(Reinwardtia)上发表了关于该物种的正式描述。该描述包括一幅由Hernawati创作的模式标本线条画,其展示了下位笼、上位笼和雌性花序的形态。

菲律宾猪笼草Nepenthes philippinensis


  • 中文学名菲律宾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philippinensis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瓶子草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菲律宾猪笼草
  • 分布区域菲律宾

菲律宾猪笼草(Nepenthesphilippinensis)是菲律宾巴拉望岛(PalawanIsland)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是目前发现的猪笼草中最大的一种。

简介

发现

马修·杰布(Matthew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Cheek)在1998年描述了菲律宾猪笼草,当时他们将其称为“Nepenthes
wilkiei”。杰布和奇克认为菲律宾猪笼草与婆罗洲(Bornean)的刚毛猪笼草(N.hirsuta)、粗毛猪笼草(N.
hispida)和大型平庸猪笼草(N.macrovulgaris)之间存在着近缘关系,且比与翼状猪笼草(N.alata)的关系更近。

英国一个研究小组2007年阿拉斯泰尔·罗宾逊、斯图尔特·麦克弗森、沃尔克·海因里希、安德烈·弗莱施曼等四位英国植物学家在菲律宾发现了一种巨大的肉食植物,这种植物属于猪笼草的一个新品
视频:菲律宾发现超大猪笼草可吞食老鼠媒体来源:新浪播客种,可以将老鼠这样的啮齿类动物整个吞食。
 该研究小组用英国著名自然历史学家戴维·艾登堡爵士(DavidAttenborough)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肉食植物——Nepenthes
attenboroughii。

菲律宾猪笼草是在猪笼草属中能同时长出最多花序的猪笼草。它单株最多能同时生长出190根花序。

菲律宾猪笼草尚未发现自然杂交种和变种或个体。

生存机理

猪笼草会长出滑溜溜的管状叶子结构,将一种名为phytotelmat的液体隐藏起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爬上猪笼草,会在滑溜溜的叶子上摔倒,成为猪笼草的猎物,最终在phytotelmata液体中溺死并被溶解。这些猎物源源不断为猪笼草提供养分。

保护

根据由各缔约国签订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猪笼草属于附录Ⅱ中受保护的列明植物。虽然猪笼草并未属于濒危绝种的物种,但其贸易可能会导致绝种的危险。因此,公约上规定猪笼草是可以贸易,但必须先获得公约许可证。

爱德华猪笼草Nepenthes edwardsiana


  • 中文学名爱德华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edwardsian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瓶子草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爱德华猪笼草
  • 分布区域马来西亚

爱德华猪笼草,学名Nepenthesedwardsiana,是马来西亚沙巴(Sabah)婆罗洲(Borneo)的基纳巴卢山(MountKinabalu)及坦布幼昆山(MountTambuyukon)附近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它是一种可产生大型笼子的猪笼草,且唇上的楞高度发达。

形态特征

爱德华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茎可长达15m,直径10mm,呈圆柱形。节间距可达35cm。

叶片革质带柄。叶片为披针形,可长达30cm,宽至7cm。叶尖成钝角,偶尔成尖状。叶片基部逐渐变窄卷起成叶柄,所以叶柄成细管状,可长达15cm。叶柄如剑鞘般包住茎周长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有1~3条纵脉从中脉的两侧分出。羽状脉不明显。笼蔓一般有叶片的1~2倍长,约35cm。

捕虫笼的下部呈球状,上部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为圆柱型。爱德华猪笼草是拥有巨大捕虫笼的猪笼草,最长可达50cm,普通在30cm左右,宽至15cm。笼子前面的翼大大缩小或消失。捕虫笼内表面的蜜腺呈圆形。唇颈细长且倾斜。唇呈圆柱型,约30mm宽。唇有着非常发达的唇齿和唇肋,唇肋的直径可达20mm。盖子为心形,可宽达8cm,没有附属物。盖子基部后方有一条不短于20mm的笼蔓尾。捕虫笼的颜色从浅黄色到暗红色都有。捕虫笼内表面通常是白色的,与外表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捕虫笼的大部分都很柔软,包括唇上的唇肋,只有在捕虫笼的基部才比较的坚硬。

爱德华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梗可有30cm长,花轴可达20cm。每一个小花梗带一朵花,小花梗长约25mm,并且没有苞片。萼片为圆形至椭圆形,可长达5mm。爱德华猪笼草的大部分都披被着不显眼的绒毛。爱德华猪笼草的个体差异很小,所以没有种下的类群。

生长环境

基纳巴卢山形成于约1亿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期是在大约10000~
20000年前,且山顶有冰盖。因此,从进化的角度看,爱德华猪笼草是一个相对较新物种。

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FrederickWilliam
Burbidge)认为,爱德华猪笼草不仅作为附生植物生长,它还生长在覆满水苔的岩石上。它通常会生长在山脊顶部长满水苔的森林里的植被上。爱德华猪笼草的原生地常常云雾缭绕,湿度非常的高。尽管他常常是附生的,但它也会在砂岩基质的泥土中生长。

分布范围

分布

爱德华猪笼草分布于婆罗洲沙巴(Sabah)的基纳巴卢山(Mount
Kinabalu)的高地地区和坦布幼昆山(Tambuyukon)的东部。在基纳巴卢山地区,爱德华猪笼草分布于马劳伊·帕劳伊高原(MaraiParai
plateau)、东里奇(EastRidge)、宾南邦河上游(UpperKolopisRiver)和沙巴地区无线电中继站(theRadioSabah
relaystation)的低地地区。爱德华猪笼草分布于海拔1500~2700m的地区。安西娅·菲利浦斯(AntheaPhillipps
)和安东尼·兰博(Anthony
Lamb)注意到了生长在坦布幼昆山竹林中又长又美的猪笼草。这种猪笼草捕虫笼的中部有着明显的笼肩,颜色从粉红色、红色到橙色。在基纳巴卢山的马劳伊·帕劳伊高原,爱德华猪笼草长在高超过5m的高大灌木丛中。但这里的爱德华猪笼草的捕虫笼很少有超过30cm。爱德华猪笼草在基纳巴卢山的山顶上并不存在,极少数的游客可以在公园管理处看到它。爱德华猪笼草的一幅标本存放在基纳巴卢公园总部(Kinabalu
ParkHeadquarters)附近的“山园(MountainGarden)”中。

植物学史

爱德华猪笼草的模式标本于1858年由劳氏(HughLow)、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FrederickWilliam
Burbidge)和斯宾塞·圣约翰(SpenserSt.John)在基纳巴卢山收集。这个编号为Lows.n.的模式标本现在存放于英国皇家植物园(the
RoyalBotanicGardens)。

1859年,约瑟夫·道尔顿·胡克(JosephDalton
Hooker)正式发表了爱德华猪笼草的描述。胡克应朋友劳氏的请求,以纳闽(Labuan)直辖殖民地总督乔治·爱德华(George
Edwards)的名字命名了这个物种。胡克的描述和说明转载在了斯宾塞·圣约翰(SpenserSt.John’s)的著作《远东森林生活(Lifeinthe
ForestsoftheFarEast)》中。圣约翰对产于基纳巴卢山(MountKinabalu)的爱德华猪笼草这样写道:

“我们走出了灌木丛,进入了茂密的小树林中。山脊非常的狭窄,有些地方只有一条小路这么宽。而这就有爱德华猪笼草。它分布于山脊上约一英里长的区域内。它缠绕着树干生长,四周垂下许多漂亮的笼子。我们取下一棵测量。它的茎有20英尺长,表面很光滑。叶子的两端都成尖状。捕虫笼细长,为圆柱型。且唇上的楞是一片一片的。我们测量了一个捕虫笼的尺寸,它高达21英寸,宽只有2.5英寸。捕虫笼的底部较大,呈豆绿色,中上部则为圆柱型,呈亮砖红色。笼口接近圆形,唇上有约1英寸长的肉色楞。盖子是圆形的。当交到胡克博士手上时标本只剩下了18英寸了。爱德华猪笼草是一种附生植物,常附着于木麻黄上生长。刚发育的捕虫笼与成熟的除了大小上几乎没有区别。”

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RusselWallace
)在他1869年出版的著作中也简单的提到了产于马来群岛的爱德华猪笼草:“爱德华猪笼草有着很细长的笼子,笼子可长达20英寸,植株本身可长达20英尺。”接下来的几年间,爱德华猪笼草被许多著名的植物学家提到。如Friedrich
AntonWilhelmMiquel(1870),JosephDaltonHooker(1873),FrederickWilliam
Burbidge(1882,1897)OdoardoBeccari(1886),WilliamE.Dixon(1888),Ernst
Wunschmann(1891),OttoStapf(1894),HarryJamesVeitch(1897),JacobGijsbert
Boerlage(1900),WilliamBottingHemsley(1905)和ElmerDrewMerrill
(1921)。但是,大部分都没有提到1895年分类学家冈瑟·冯·曼那哥塔·勒驰奈·贝克(GünthervonMannagettaundLërchenau
Beck)首先对爱德华猪笼草进行了分类。此前,爱德华猪笼草和长毛猪笼草(N.villosa)被看作是同一个物种,贝克首先提出将爱德华猪笼草和长毛猪笼草(N.
villosa)分为两个物种。他也对由海因里希·古斯塔夫·亨巴哈(HeinrichGustav
Reichenbach)在婆罗洲收集的爱德华猪笼草标本进行了描述。这个编号为Herb.Reichenbach
s.n.的模式标本现存放于维也纳大学植物标本室(theUniversityofViennaherbarium(WU))。

目前,N.edgeworthii被认为与爱德华猪笼草是同一个物种。1908年,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
MuirheadMacfarlane)的专著中,爱德华猪笼草正式被视作一个独立的物种。其中包括了一个修订说明和一幅插图。麦克法兰还将爱德华猪笼草发表在1914年的《林奈学会杂志(the
JournaloftheLinneanSociety)》和1919年的《园艺标准百科全书(TheStandardCyclopediaof
Horticulture)》中。但在B·H·丹瑟(B.H.Danser)1928年发表的开拓性著作《荷兰属印度的猪笼草属植物(The
NepenthaceaeoftheNetherlandsIndies)》中还是将爱德华猪笼草看作是长毛猪笼草(N.
villosa)。他在书中修改了关于长毛猪笼草(N.villosa)的描述和判断法。8年后,赫尔曼·哈姆斯(Hermann
Harms)再次将爱德华猪笼草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物种。1976年重夫仓田(ShigeoKurata)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在特鲁斯马迪山(MountTrus
Madi)分布着大量的爱德华猪笼草。在1987年,这里的爱德华猪笼草被约翰内斯·马拉维尼(JohannesMarabini)命名为N.edwardsiana
subsp.macrophylla,被看作是爱德华猪笼草的一个亚种。10年后,马修·杰布(Matthew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Cheek
)则认为这其实是大叶猪笼草(N.macrophylla)。后来的学者也同意这个观点。

保护状况

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分布在基纳巴卢山的猪笼草造成的毁灭性的影响。长时间的干旱造成大量自然分布的消失。接着,在基纳巴卢山的9个地方都燃起了山火,过火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产生了大量的烟雾。1999年3月,雨果·施泰纳(Hugo
Steiner)返回基纳巴卢山,但他十分的震惊,因为他没有找到爱德华猪笼草。在那次厄尔尼诺现象期间,有很多猪笼草被暂时转移到公园的苗圃中,之后又被移植到了巴士劳(mesilau)的“猪笼草园”中。从那时起,为了保护包括爱德华猪笼草在内的濒危物种,便在巴士劳(mesilau)建起了一个繁育基地。

爱德华猪笼草在被列入了《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濒危物种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易危(Vulnerable)。同时也被世界保护监测中心(theWorldConservationMonitoring
Centre)列为易危物种。不过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认为,现在爱德华猪笼草在基纳巴卢山的分布都在基纳巴卢国家公园中,所以不太可能被人为破坏,它们在最近还不太可能受到太大的灭绝威胁。

相关物种

爱德华猪笼草与大叶猪笼草(N.macrophylla)和长毛猪笼草(N.
villosa)存在近缘关系。在分类学里,这三个物种经常处于混乱状态。

分类地位的变化

发现了爱德华猪笼草和长毛猪笼草(N.villosa)的约瑟夫·道尔顿·胡克(JosephDalton
Hooker)叙述了这两个物种间的相似性:

“长毛猪笼草(N.villosa)与爱德华猪笼草在许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相似性。特别是在大小、形状和唇上的唇肋。我很怀疑长毛猪笼草(N.
villosa)不是爱德华猪笼草的幼苗,因为爱德华猪笼草的幼苗可能到达一定阶段后捕虫笼才开始拉长。”冈瑟·冯·曼那哥塔·勒驰奈·贝克(Günthervon
MannagettaundLërchenauBeck)在1895年发表的专著中将长毛猪笼草(N.
villosa)和爱德华猪笼草看作为同一个物种。1908年,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
MuirheadMacfarlane)在他的专著中,将它们分成了两个物种。这可能是基于当时的观点,即不同的植物不会有相同的解剖学特点。B·H·丹瑟(B.H.
Danser)在1928年的专著《荷兰属印度的猪笼草属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Netherlands
Indies)》中将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N.villosa)合并为一个种,其实是有些犹豫的。他认为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捕虫笼更矮胖,而爱德华猪笼草的捕虫笼更细长。丹瑟也承认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毛被要比爱德华猪笼草的茂密,但他觉得这只是程度上的差异。1936年,赫尔曼·哈姆斯(Hermann
Harms)再次将爱德华猪笼草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物种。

1976年,重夫仓田(ShigeoKurata)的著作《基纳巴卢山的猪笼草(NepenthesofMount
Kinabalu)》发表,基于他的实地考察,将其分为两个物种的观点得到支持。1987年,大叶猪笼草(N.
macrophylla)还是被约翰内斯·马拉维尼(JohannesMarabini)归为爱德华猪笼草的一个亚种。后来马修·杰布(Matthew
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Cheek)将其独立出来。这个观点得到了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的支持。他指出,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N.villosa)都比与大叶猪笼草(N.
macrophylla)具有更大的相似性,理应将其分出。

种间差异

1、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N.villosa)有许多不同之处:

(1)在形态上的区别。

长毛猪笼草(N.villosa)具有发达的唇,而捕虫笼没有爱德华猪笼草那么细长。爱德华猪笼草的叶末端成锐角,而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叶末端向内凹陷。正如丹瑟所说的,它们的毛被也不相同,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毛被茂密而爱德华猪笼草的毛被不明显,只有一些很短的绒毛。除此之外,也可以从花的形态上区分它们,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花有丝状苞片,而爱德华猪笼草没有。

(2)分布在不同的海拔地区。

长毛猪笼草(N.villosa)分布于海拔2300~3240m的极端环境中,而爱德华猪笼草只分布于海拔1500~2700m的地区。

2、爱德华猪笼草和大叶猪笼草(N.macrophylla)的不同之处:

(1)在唇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1)大叶猪笼草(N.macrophylla)的唇齿和唇肋都高度发达,但还是短于爱德华猪笼草和长毛猪笼草(N.villosa)。大叶猪笼草(N.
macrophylla)的笼口是缓缓的倾斜至盖子的,不像爱德华猪笼草和长毛猪笼草(N.villosa)会突然变陡,形成一个唇颈,而且它的唇颈向前倾斜。

2)大叶猪笼草(N.macrophylla)还区别于它们具有板状的卵形盖子。

(2)下位笼处两者很相似,而大叶猪笼草(N.macrophylla)的上位笼较圆,没有爱德华猪笼草这么细长。正如它的名字,大叶猪笼草(N.
macrophylla)的叶片非常的大,几乎有爱德华猪笼草和长毛猪笼草(N.villosa)叶片的两倍长。

(3)在产地上,爱德华猪笼草和长毛猪笼草(N.villosa)产于基纳巴卢山,而大叶猪笼草(N.
macrophylla)只发现于特鲁斯马迪山(MountTrusMadi)。

植物学家马修·杰布(Matthew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Cheek)认为爱德华猪笼草与特产于菲律宾巴拉望岛的惊奇猪笼草(N.
mira)具有近缘关系。

自然杂交种

自然杂交种的种类

目前发现的爱德华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只有3种:

1、斑豹猪笼草(N.burbidgeae)与爱德华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但近段时间,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款杂交种是由班豹猪笼草和大叶猪笼草杂交而成的。

2、爱德华猪笼草与马来王猪笼草(N.rajah)的自然杂交种上述两种自然杂交种很少被提及。

3、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N.villosa)的自然杂交种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自然杂交种却在19世纪初就已经发表描述,还命名为哈里猪笼草(N.harryana)。

自然杂交种实例

N.edwardsianaxN.villosa

别名:哈里猪笼草(Nepenthes×harryana)

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N.
villosa)有着近缘关系,所以它们的自然杂交种的形态类似它们的中间型。它们三者之间的差别有时候很小,很难区分。

哈里猪笼草(N.harryana)最初由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FrederickWilliam
Burbidge)于1882年发现。1908年,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
MuirheadMacfarlane)在他的专著中首次描述了它并认为它是一种自然杂交种。B·H·丹瑟(B.H.
Danser)也同意麦克法兰的观点,并认为他是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N.villosa)的自然杂交种。

哈里猪笼草(N.harryana)区别于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特点是它的捕虫笼更类似圆柱形。而区别于爱德华猪笼草的特点是它的毛被比爱德华猪笼草更茂密。它们捕虫笼笼肩的位置也不同,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位于唇下,爱德华猪笼草的位于笼子的下部,而这个自然杂交种则处于笼子的中部。但产自坦布幼昆山(Tambuyukon)的长毛猪笼草(N.
villosa)可能会于这个自然杂交种混淆,因为产自那里的长毛猪笼草(N.villosa)会长出较长型的捕虫笼,相对而言笼肩的位置就会较接近中部。

哈里猪笼草(N.harryana)分布于宾南邦河上游(UpperKolopis
River)和基纳巴卢山的两个山顶。因为爱德华猪笼草不会生长于山顶,所以一般不会与之混淆。

种植方法

爱德华猪笼草很少被人种植,所以关于它的资料不多。一般来,是一种高山植物,所以想要种植它必须拥有一个高地环境。2004年,专业园艺家罗伯特·萨西罗托(Robert
Sacilotto)根据1996年至2001年的实验,写了一些关于高地猪笼草的总结。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爱德华猪笼草最为难以种植。

爱德华猪笼草的幼苗在以下条件下会百分百死亡:

(1)空气相对湿度长期超过90%,

(2)叶片上长时间积有水珠,

(3)土壤的电导率超过45,或pH值高于6。

适合爱德华猪笼草的种植条件如下:使用含有50%珍珠岩、30%水苔、10%泥炭、10%树皮的混合基质。活水苔也可以给爱德华猪笼草的根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基质pH值应处于4.8~5.4,电导率应低于24。最适宜的空气湿度范围是65~85%,成株可以在空气湿度为90~99%的环境内生存3天。最适宜的温度是,白天在21~29℃,晚上在13~16℃。幼苗在前8个月生长非常的缓慢,直到叶展有2cm以后生长速度才会有所提高。可使用高压钠灯产生的人工光源。光照强度适宜在7500~9100lx。

《新几内亚猪笼草Nepenthes neoguineensis》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新栽的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