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客松植物养护。

阳台种花需要注意哪些?人都有爱美之心,对于女士朋友们尤为如此。很多朋友喜欢在阳台上种花,这样可以让阳台更加的美观。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落叶松枯梢病菌》,希望您喜欢!

病虫害名称落叶松枯梢病菌

科学分类 真菌: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菌科
检疫分类内检(林业)

分布地区 日本、中国的辽宁省(丹东、本溪、抚顺、辽阳、营口、旅大、铁岭)、吉林省(延吉、汪清、图们、延边)、黑龙江省(佳木斯、宝清、勃利、集贤、林口)、山东省(烟 台、僻山)、河北省、陕西省、内蒙古、宁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危害性状危害情况落叶松枯梢病是一种危险性的真菌病害。最早发现于日本,1962-1969年在日本北海道普遍流行,造成的损失极大,发病速度也是惊人的,该病不仅引起林木新捎枯死,还由于连年受害,使树冠秃顶.变形呈扫帚状。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逐年下降,致使林地不能成林,林木不能成材.可免落叶松枯消病造成的损失已相当严瓦现已列为国内的植物检疫对象。 症状特点该病危害1-35年生的本叶松人工林当年新相,6-15年生的幼林发病较重国普遍。一般地,每年7月初至8月末,病状送年明显。起初在未木质化的新消嫩茎部或茎轴部退绿.由淡褐色变为暗揭、黑色、微收缩变细。有树脂溢出,上部弯曲下垂呈钩状,叶枯萎.大部脱落,只在顶部残留一丛针叶。因此,发病部位以上的枝俏枯死,使幼苗成为无顶苗。在幼树立,次年生的新消也经同样过程枯死。年年发病,多数枯梢成丛,树形扫帚状。顶部枯势的叶丛,在发病15-20天后,叶背面密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及未成熟的子麦壳。顶部叶丛可保留到第2年春季,发有较晚的,罹病新梢往往直立枯死不弯曲下垂,但病部以上针叶全部脱落。

生物特性病菌以菌丝及未成熟的子囊腔或残存的分生孢子器,在病梢及顶部残叶上越冬。下年6月中旬子囊腔成熟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传播,浸染带伤新稍,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源。残存的分生孢子靠雨水淋洗和风力传播也成为初浸染源。经过10-15天的潜育期新梢出现病状,7月中旬至下旬在病梢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成熟后放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自8月末开始在病梢上产生子囊腔并与再侵染后的新稍和病叶上形成的孢子器一起越冬,如此循环进行侵染危害。发病过程中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孢子的飞散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孢子飞散盛期。在此期间,如、降雨条件,孢子飞散量迅速增加出现高峰。性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单生丛生于病稍表皮下,大小 115-214m109-190m;性孢子梗细长,无色,具2-3个横隔。分生孢子短杆状或椭圆形,无色,3-6m1-2m。

传染途径子囊孢子靠风传播,分生孢子靠雨水淋洗作用,向周围扩散,因此分生孢子比子囊孢子传播距离近得多。分生孢子近距离传播,加重病情。子囊孢子靠风远距离传播,扩大发病范围。

防疫方法1.严格检疫制度,禁止从疫区向非疫区调运苗木。如必须调运时,要去掉病苗和可疑苗木,调运苗木要经过消毒,确认无病菌时,方可调运。 2.加强疫区苗圃管理,培养无病苗木,苗圃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及时拔除烧毁病菌及可疑苗。苗木出圃和上山前亦要严格检查,绝不用病苗造林。 3.坚持适地适种原则,避免在连地、沼泽地、风口处营造落叶松。 4.营造混交林及选育抗病品种。营造混交林,尤以针阔混交林对该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据调查和试验证明日本落叶松在吉林省有明显的抗病性。因此宜扩大日本落叶松的种植面积。 5.合理应用化学药剂防治。

zw59.com编辑推荐

日本落叶松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日本落叶松,拼音:rìběnluòyèsōng

拉丁学名:Larixkaempferi(Lamb.)Carr.

别称:富士松、金钱松、金松、落叶松

门:裸子植物门,纲:松杉纲

目:松杉目,亚目:

科:松科,亚科:落叶松亚科

族:,属:落叶松属

形态特征

日本落叶松落叶针叶乔木,高达30米,干皮暗褪色纵裂,鳞片状剥落,冬芽紫褐色,近球形,枝平展,有长枝、短枝之分,长枝上叶螺旋状散生,短枝上叶簇生。当年生长枝淡红褐色或紫褐色,被白粉和褐色柔毛,后转灰褐色,毛渐脱落,短枝环痕明显,叶扁平条形,长1.5-3.5厘米,背面中脉隆起,有明显的气孔线5-8条,雌雄同株异花。球花均单生于短枝顶端,球果小,卵圆形,种鳞薄革质,种鳞上部边缘明显向外反曲,鳞背有小疣状突起,密被腺毛。种子倒卵圆形,具膜质种翅,花期4-5月,果熟秋季。

生长习性

原产日本,喜光照充足、喜肥、喜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抗风力差,不耐干旱也不耐积水;生长速度中等偏快。枝条萌芽力较强,有相当的耐碱性。

日本落叶松图片

黄花落叶松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黄花落叶松,拼音:huánghuāluòyèsōng

拉丁学名:Larixgmeliniivar.olgensis(A.Henry)Ostenf.etSyrach

别称:黄花松、多鳞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朝鲜落叶松、长果长白落叶松、毛基变型、海林落叶松

门:裸子植物门,纲:松杉纲

目:松杉目,亚目:

科:松科,亚科:落叶松亚科

族:,属:落叶松属

形态特征

黄花落叶松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色、暗灰色、灰褐色,易剥落,剥落后呈酱紫红,树冠塔形;枝平展或斜展,冬芽淡紫褐色,顶芽卵圆形或微成圆锥状,芽鳞膜质,边缘具睫毛,球果成熟前淡红紫色或紫红色,熟时淡褐色,长卵圆形,种鳞微张开,种鳞背面及上部边缘有或密或疏的细小瘤状突起,中部种鳞广卵形常成四方状,或近方圆形,先端圆或圆截形微凹,种子近倒卵圆形,淡黄白色或白色,具不规则的紫色斑纹,花期5月,球果9-10月成熟。

生长习性

黄花落叶松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山坡、湿润山坡及沼泽地。喜光,耐严寒,喜湿润,适应性强,有一定的耐旱耐水湿能力。

黄花落叶松图片

杂种落叶松家系 1616


种质名称 杂种落叶松家系 1616
种质外文名 Zazhongluoyesongjiaxi 1616
科名 Pinaceae(松科)
属名 Larix Mill.(落叶松属)
种名或亚种名 Larix gmelini(Rupr.)Rupr.Larix kaempferi(Lamb.)Carr.(杂种落叶松)
原产地 青山林场
省 黑龙江
来源地 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
资源类型 选育品种
主要特性 高产、优质、抗病、抗虫
主要用途 生态、材用
气候带 温带
生长习性 喜光、耐寒、耐旱、低立地指数、纯林、速生
开花结实特性 多年生.中、性成熟期15 年、结实大小年稳定3~5年
特征特性 树冠塔型、树干通直、分枝角中、种子大小中粒、果实中、 结实性中
具体用途 纤维材、板材、造纸、建筑
观测地点 黑龙江林口青山库

宁夏落叶松育苗种植技术


栽培技术

1. 选地整地 首先,育苗地选择。落叶松育苗地应该注意选择地势平坦、土壤层深厚,以肥沃的中性土壤或者微酸性土壤为宜,要保证土壤疏松多孔,为后期落叶松种子顶土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苗圃地还要选择交通便利,尽力靠近造林地的地区作为育苗地,保证育苗地良好的排灌能力,各项设备完好;其次,做好整地工作。落叶松幼苗根系生长能力较弱而且十分纤细,扎根能力不足,所以在播种前一定要做好整地上作。整地一般在秋季进行,翻耕深度维持在30cm以上,翻耕后等到第一二年春天进行耙犁,这样能够有效起到保墒的作用,有利于播种后的出苗。落叶松扎根能力比较弱。吸收养分效果较差,因此,在育苗之前一定要施入充足底肥,保证落叶松苗期养分供给。一般情况下,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完全腐熟的农家肥6000 kg左右,同时每亩施入过磷酸钙40~50 kg,随整地一起施入。 2. 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落叶松种子颗粒比较小,住播种前为了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应该做好消毒催芽工作。首先,消毒。在播种前将种了放置于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4 min,然后捞山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将种子放置于45℃温水中浸泡一整夜,其次,催芽。将温水中浸泡好的种子捞出晾干,然后用种子量三倍体积的湿润沙子种子充分混合之后,放置十催芽室内进行催芽。催芽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好温度,可以使用塑料薄膜包裹,提高温度。每天翻动种子1~2次,观察种子的裂嘴情况,当种子有超过1/3以上裂嘴之后,就可以播种了。 3. 适时适量播种 首先,适时播种。落叶松种子要在土壤温度达到8℃左右才能萌发,因此,在播种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当土壤温度能够持续维持在12℃以上时,就可以播种了。播种前要密切观察天气情况和温度变化,达到播种条件后要适时早播,其次,确定合适的播种量。播种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种子的发芽率。因此,在播种前最好做好发芽率测试工作,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合适地种子用量。种子发芽率在30%~40%时,每亩种子用量7~8 kg,发芽率在40~50%左右时,每亩用量6.0~6.5 kg,发芽率在50%以上的每亩使用种子5.0~5.5 kg;最后,覆盖增温。播种完毕后,要在种子上方覆盖一层湿润的细沙,覆盖厚度维持在0.5 cm左右,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此外,还需要在苗床上覆盖草帘,一方面避免人风将莆床吹干,另一方面能够增加苗床温度,有利于山全苗。出苗之后要及时根据撤去草帘。 4. 做好苗期管理工作 首先,及时灌溉。播种到出苗前必须保持苗床湿润,为种子发芽提供所需的水分,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地表温度。一般在三周内灌溉一次,灌溉要分多次灌溉,控制好灌溉量,避免苗床出现干裂现象。当幼苗生长出第二轮真叶最后,落叶松就逐渐进入到快速生长阶段,这时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水分蒸发量也逐渐加大,所以要逐渐增加灌溉次数,每次灌溉要保证浇透水,保证幼苗健康生长,其次,合理施肥。要想确保落叶松能够快速生长,除了水分供给之外,还要保证营养供给。当幼苗进入快速生长时期,根部发育速度加快,主根不断伸长,侧根数量不断增多,对养分的需求量也在显著提升,这个时期如果缺肥,会严重影响到幼苗生长。一般在六月下旬到七月中旬结合幼苗生长情况进行追肥,以完全腐熟的农家肥为主,配合施入少量氮肥,七月末停止施肥,避免幼苗出现徒长不利于幼苗木质化;最后,及时间苗。因为落叶松种子颗粒比较小,在播种过程中很难做到全面均匀一致,幼苗出苗后不均匀、不整齐现象十分常见,为此当幼苗生长到一定时期之后,要进行间苗,确保苗木合适的密度和距离。间苗分多次进行,一般第一次间苗每平米留苗700株左右,第二次间苗每平米留苗550~600株为宜。间苗要间去病残弱苗,留下健壮、长势整齐的幼苗。

松疱锈病菌


病虫害名称松疱锈病菌

科学分类 真菌:冬孢菌纲 、锈菌目、无柄锈菌科
检疫分类内检(林业)

分布地区中国、朝鲜、日本、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丹麦、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英国、爱尔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加拿大、美国。

危害性状红松疱锈病是红松林的主要病害。据1975年调查,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的 8666.7ha人工红松林,有 4000ha发生疱锈病,占松林总面积的 46%,危害严重的发病率达 70%-75%,已有 106.7ha红松林毁于疱锈病。近年来疱锈病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该病发生在红松枝、干的皮部,不危害木质部。病树的高生长、粗生长和松针长度都受严重影响。病树主梢最短的仅 21mm,最长的也只有65mm,分别为健梢 366mm的 6%和 18%,平均只有健梢的12%。粗生长逐年显著递减。由于高和粗的生长显著减少,冠形圆,树高仅为健株的3/5-4/5。病树当年的松针长度较正常的减少30%,其绝对干重减少27%。新病皮PH值减少0.3.老病皮PH值减少0.4。树木受病后,由于树皮开始腐烂,大部都遭到害虫的侵入,由于害虫的钻蛀,大量流出松脂,混合了虫粪和木屑,在虫口处结成了很大的虫瘿。本病的直接症状和间接症状都很显著。病初,皮部略肿变软。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5月初开始生裂纹,并可见其中有黄白色疱囊(锈孢子器),6月上、中旬,疱囊成熟,并突出于外,呈桔黄色。疱囊的形状,生长方向和破裂方式都没有一定。自5月中旬起,开始飞散锈孢子,最后留下白色膜状的包被并逐渐散落。至6月末,大部分疱囊已破散。老病皮粗糙,且常腐生一层煤污菌类,呈黑色。8月末9月初,在老病皮的上、下两端的任一端,出现混有病菌性孢子的蜜滴。初为乳白色,后变桔黄色,带甜味。剥去带蜜滴的树皮,可见在皮层中的性孢子器,干后呈血迹状。

生物特性在病原菌生活史中产生5种孢子,即性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和锈孢子。性孢子和锈孢子产生在松枝干皮部,夏孢子和冬孢子产生在其转主寄主上。性孢子器扁平,埋生在皮层中,性孢子无色,梨形,1.8-2.4m2.4-4.2m,在8月末9月初与蜜液混合,溢出于皮外。锈孢子器疱囊状,初为黄白色后为桔黄色,高4-6mm,直径3-5mm,长径4-40mm。具无色囊状包被,包被由多层细胞组成,最外层细胞为梭形。单个锈孢子鲜黄色,22.8-33.6m14.4-28.8m,平均23.7m29.2m,成堆时为桔黄色。锈孢子球形至卵形,表面有平顶柱形的粗疣,疣上有3-7层突起环纹,每个孢子表面都有一个明显的平滑区,其表面与粗疣顶部在同一球面上。夏孢子堆初为带光泽的桔红色丘疹状,破裂后呈桔红褐色的粉堆。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也有卵圆形的),表面有细刺,鲜黄色,15.6-30.0m13.1-20.6m,平均17.6m23.2m。冬孢子多半从夏孢子堆中,由梭形褐色的冬孢子联结成柱状,密生在寄主叶背面,赤褐色,初直立,后扭曲,直径8.7-165m,长50-1900m,单个冬孢子略呈梭形,褐色,36.0-59.0m 13.0-13.5m,成熟后在低温多湿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此时的冬孢子堆在外观上有一层白粉。冬孢子堆一般形成于8月中、下旬,但有时也产生于7月初。担孢子球形,带一嘴状突起,透明,无色至浅桔黄色,10-12m.

传染途径感病的松树,如果不死,年年都可产生锈孢子器,并散出锈孢子。锈孢子在10-19℃,冷凉多湿出现雨、露、雾的条件下,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中间寄主马先蒿叶片。经10-11日,便产生夏孢子堆,并进行再浸染。到8月中下旬至9月初,在中间寄主叶片上产生冬孢子堆,呈毛状。冬孢子是由冬孢子堆顶部向基部依次成熟,最外层生命力最强。只有在16℃下形成的冬孢子,在20℃下容易产生担子及担孢子,并在 10-18℃下浸染五针松。因此,只有在冷、凉、多湿条件下,中间寄主上的冬孢子才能发芽产生担孢子,并向松针侵染。担孢子萌发后产生的芽管侵入松针后,一般就在松针中生长菌丝,过3-7年才在小枝、侧枝、干皮上产生性孢子器,下一年春季产生锈孢子器。病树以后年年发病,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老病皮如未死,新病区就在它的上端或上、下两端出现。如老病皮已死,则常在它的下部发病。

防疫方法严格检疫防止病害蔓延。应密切注意极感病树种的引入,如美国白松、美国五针松、糖松、红松等。更要防止病菌引入上述种植地。苗圃中已被侵染的苗木,可向造林地传病,因此,应严格限制由疫区向无病区运苗。

松针红斑病菌


病虫害名称松针红斑病菌

科学分类 真菌:腔菌纲 、黑盘孢目、黑盘孢目科
检疫分类内检(林业)

分布地区 国内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呼中区、松岭区、新林区、塔河县、漠河县、呼玛县)、伊春市(五营区、汤旺河区)、松花江地区(尚志市、巴彦县)、鸡西市(鸡资县)、七台河市(勃利县)、牡丹江币(穆棱县)、鹤岗市(萝北县)、铁力市、密山市、双鸭山市、海林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白城市(珧北区);辽宁:海城市;云南:昆明市(宜良县)。 国外 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肯利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巴西、智利、文莱、印度、前苏联、英国、奥地利、前南斯拉夫。

危害性状该病危害各龄针叶。发病初期在叶的尖端或其它部位产生褪绿变黄呈水清状的点状病斑,病健组织界限明显;病斑中心渐变褐色,边缘黄色,常溢松脂,点状病斑及其边缘很快变红色至红褐色,病斑间仍为绿色。随着病斑扩大,组织坏死,上半部针叶枯死,呈黄褐色,而下半部仍为绿色,若整个叶枯黄则提前落叶、侵染2年生病叶比浸染当年生的严重,病叶布满病斑并逐渐枯黄死亡,提前落叶。在2年生病叶上的病斑常扩大为0.2-0.5cm宽的横带,有的则在晚秋,或在第2年的夏初或晚秋才脱落。就单株树而言,首先在下部技干上的针叶病后失绿枯死,逐渐由下部向上扩展,发展到全树冠时如同火烧一样,只有当年生叶保持绿色,被病原菌侵染后,秋天又出现淡黄色腿绿斑。发病较重的苗圃,春天撤防寒士后,呈一片枯黄,多数苗木死亡。 病斑上的小黑点为病原菌子实体,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部分表皮还附着在于实体上面,有时在病斑处横向排列似1条黑线,在老的枯死病叶上则会布满全叶。在落地或挂在树上的病叶的子实体周围常产生淡红色。

生物特性病原菌以菌丝和未成熟的分生孢子盘在叶表皮下越冬。翌春开始产生分生孢子,为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萌发后产生的芽管可由气孔、伤口侵入。一般潜育期在2个月以上,繁殖期更长一些,并主要借雨水溅散作用向外扩散,其传播距离不远。在风雨交加的天气,带菌的雨滴呵被风传到较远的地方,因此,降雨量多时病害严重。 因为该病多从下部枝条上感病,逐渐向树冠上发展,因此及时修枝能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在大、小兴安岭林区,多用樟子松作苗圃内的行道树和防风林,感病的樟子松病叶直接落到苗床上,为病原菌侵染苗木创造有利条件,因而造成苗木染病严重。发病苗圃连年重茬,管理不善时发病严重。

传染途径该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长途运输染病的接穗和病苗,偶尔因种子混有病叶而传播。

防疫方法1.禁止到疫区引种苗木和采集接穗;对未发病林分要定期普查病情,发现病害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2.对发病苗圃,加强苗木管理,及时清除病菌病叶,运出圃外销毁。对发病苗木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制剂,每隔15d喷洒1次。 3.对于发病的人工林要及时修枝或在孢子放散盛期喷施2.5%百菌清烟剂防治。

榆枯萎病菌


病虫害名称榆枯萎病菌

科学分类 真菌:核菌纲、球壳目、长喙壳科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一类)

分布地区印度、前苏联(塔吉克斯坦、爱沙尼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北高加索、萨拉托夫、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中部)、伊朗、土耳其、丹麦、挪威、瑞士、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典、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安大略、魁北克)、美国(俄亥俄、伊利诺斯、加利福尼亚、新泽西、阿肯色、依阿华、堪萨斯、明尼苏达、密苏里、内布拉斯加、俄克拉何马、田纳西、得克萨斯、威斯康星、亚拉巴马、佐治亚、爱达荷、密西西比、华盛顿、路易斯安娜)。

危害性状主要为害榆属树木,寄主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美洲榆(Ulmus americana)、山榆(U.glabra)、糙枝榆(U.fulva)和翼枝长序榆(U.alata)高度感病,荷兰榆(U.hollandica)中度感病,榔榆(U.parvifolia)、白榆(U.pumila)、光叶榆 (U.foliacea)、英国榆(U.procera)和帕劳榆(U.plotii)较抗病。人工接种还可为害榉属(Zelkova spp.)和水榆属(Planera spp.)树木。此外,病菌还可在20种其他植物材料(小枝和茎干)上生长,并产生菌丝束。

生物特性榆枯萎病菌由de HoogScheffer重新归入 Ophiostoma属,它与Ceratocystis的有性阶段很相象,两者的区别是Ceratocystis有具瓶梗的鞘孢属(Chalara)的无性阶段。榆枯萎病菌内分为两个亚群 (Subgroup),致病力弱的为非侵染性亚群(non-aggressive subgroup),是第一次流行的致病菌,致病力强的为侵染性亚群(aggressive subgroup),引起第2次流行,它们之间在很多方面有较大差异。 此菌为异宗配合。子囊壳黑色,基部球形,具长颈,以褐色假根状菌丝表生或埋生在基质上。非侵染性亚群子囊壳基部宽100-150m,颈长280-420m,颈基宽18-42m,颈顶宽11-16m ;侵染性亚群子囊壳基部宽75-140m,颈长 230-640m,颈基宽19-36m ,颈顶宽9-14m。病菌的子囊球形至卵形,壁薄,易消解,子囊孢子透明,单胞、桔瓣形,大小为4.5-61-1.5m。子囊孢子成熟后,随膨胀的胶质物从长颈内流出,聚集成奶白色的粘性孢子滴。 此菌无性阶段粘束孢属(最近归于Pesotum),有束丝状无性态(Synnematal anamorph)黑褐色,纤细1-2mm高,以褐色假根状菌丝附着在基质上,含褐色有隔的平行束状菌丝,顶部渐张开,分枝出的无色菌丝产生全壁芽殖的单胞卵形至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大小为2-613m,聚集在奶白色粘性孢子滴中,此种酵母状分生孢子可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上产生。此外还有1种丝线状孢子(最近归入 Sporothrix),大小为45-142-3m,单胞,透明,易变,常聚集在粘液滴中,并以酵母状芽殖,丝状分生孢子和芽殖的分生孢子常像酵母团样聚合,菌落表面呈蜡状。病菌的培养和生理特性因亚群的不同而有差异。非侵染性亚群菌落生长缓慢,气生菌丝少,带状线不清楚,生产的毒素亦少,生长适温为27.5-30℃。侵染性亚群菌落生长快;气生菌丝形成绳索状呈特有的纤维细纹,带状线清晰,产生的毒素较少,生长适温为20-22℃。 由于侵染性亚群和非侵染性亚群在致病性、培养性状、子囊壳颈长度、毒素的生成、菌丝束和子囊壳的形成,蛋白和同工酶的多态型,线粒体DNA和核DNA的多态型以及线粒体的大小等诸多方面均有大的差异。最近Brasier将侵染性亚群独立为新种(Ophiostomanovo ulmi),它又因地理分布的不同分为欧亚小种 EAN(Eurasian race)和北美小种NAN(Noth Americanrace).

传染途径病菌主要随昆虫传播,已知介体有欧洲榆小蠹(Scolytus multistriantus)、欧洲大榆小蠹(S.scolytus)、美洲榆小蠹(Hylurgopinus rufipes)、闪光边材小蠹(S.larvis)、柞黑小蠹(S.affinis)、短体边林小蠹(S.pypmaeus)、三齿天牛(Saperda tridentata)、梨豹蠹蛾(Zeuzera pyrina)和Pteleobius vittatus,虽然传播介体种类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前三种小蠹虫。 夏秋季,小蠹虫的雌成虫在病死树木或快死的榆树上蛀食产卵,来年春天羽化出来的成虫身上和体内带大量的病菌孢子,这些昆虫取食健康的树木,使得孢子由取食部位侵入树体内部。通过根接也能传播病菌,除此之外,鸟、雨水、剪枝工具和气流也可传播病菌。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带病苗木、原木或包装材料,或寄主上的传病介体进行。 传病介体起的作用不同,在北美洲,欧洲榆小蠹和美洲榆小蠹同时存在,但由于前者的繁殖速度大于后者,所以就更为重要。而在英国,欧洲大榆小蠹的羽化时期适逢榆树的感病阶段,所以是较重要的介体。另外长期干旱而炎热的天气以及充足的肥料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疫方法对进口的榆属苗木和原木应首先从外观上检查,看树干或枝条的横断面上有无深褐色条纹或断续圆环。如果怀疑是病木,可从变色处切取可疑样品,做成直径为0.5cm的圆柱形,于麦芽汁或榆树汁培养基上22-25℃培养,如是榆枯萎病木,一般4-6天后产生菌丝束。以下为分离效果较好的两种培养基。 Tidwella和Sava的榆树汁培养基 在非疫区健康榆树上切取直径为2-3cm的枝条,切成碎片称取400g,于蒸馏水中煮沸30分钟,然后在80℃保持2小时,最后加蒸馏水到3000ml过滤,加2%琼脂,灭菌。 Hart的改良榆树汁培养基 取120g健康榆木锯屑,一部分置于蒸馏水中浸泡,另一部分置于蒸馏水中煮沸,然后合并过滤补充到2400ml,加40g琼脂,溶化后倒入培养皿中,不需高压灭菌。 目前国外已筛选出对病菌产生的毒素Ceratoulmin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它可检测和定位出植物组织中的毒素,是一种很灵敏的检测手段。

《落叶松枯梢病菌》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迎客松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