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知识。

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臭椿生长发育规律初探》,希望您喜欢!

呼和浩特市位于西北地区的北部,冬季寒冷,春季风大,大气干旱,降水量小(400mm左右),因此,城市绿化树种少,种类单一。为了丰富城市的绿化树种,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园林树木的引种,臭椿等许多树种被引入呼市市区作为绿化树种使用。

臭椿为落叶乔木,奇数羽状复叶,花杂性异株(即臭椿这一树种既有单性花,也有两性花,并且它们异株,其中只有两性花和雌单性花可以结果),成顶生圆锥花序,翅果长3~5cm,熟时淡褐黄色或淡红褐色。臭椿原产我国北部和中部,现在分布很广,

1呼和浩特市环境概述

呼和浩特市位于大青山前土默特川平原,地形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呼和浩特市气候属于西北大陆性气候,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6℃,一月平均气温为-13.2℃,七月平均气温为21.9℃。冬春季节常刮西北风,常伴有沙尘暴天气,呼市市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左右。土壤种类为冲积土。

2研究方法与内容

根据热岛效应强度、建筑方位、生长状况的不同分段选择有代表性的观测点,共选择观测点10个。在每段的观测点上选择生长正常的3~5株臭椿进行观测。在观测过程中对物候的变化以点观测为主,点面观测相结合。观测结果随时记录。观测的时间从4月10日开始到6月22日结束,平均每周两次。

观测的内容包括叶芽开放期、展叶初期、展叶盛期(叶幕形成期)、花蕾出现期、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幼果出现期、最佳观果期、新稍生长期等。

臭椿的适应性及栽培技术采用实地调查法。主要对新建东街和大学东路两条街道上的臭椿进行实地全面调查。具体方法是:根据距离市中心的远近来确定热岛效应的强度;通过挖土壤剖面的方法来确定土壤的种类(分为自然土和建筑垃圾土);栽植年限根据层性来确定;胸径使用钢卷尺来测定;高生长量使用标尺来测定;直径生长量使用生长锥测定;越冬保存率根据越冬死亡株数和成活株数计算,各树龄的保存率是根据各树龄的保存株数与栽植总株数计算的,实地调查采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臭椿的生长发育规律

3.1.1臭椿的基本生长发育规律

3.1.1.1枝芽特性臭椿的芽序为2/5式,相邻芽在茎周相距144处着生。臭椿的枝芽上顶端处着生花芽,枝条上部的芽比较饱满。臭椿的萌芽力弱,每年在枝条的上端有2~3个芽萌动,萌芽率为15%~30%,这些芽成枝力却较强。

3.1.1.2枝茎特性臭椿枝条的生长类型属于直立生长型,枝的顶芽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后,先端分化成为花芽,故分枝方式为合轴分枝。

3.1.1.3枝的生长臭椿在呼市市区萌动晚,一般在4月20日之后萌动,比杨柳晚大约14d,与国槐基本相同。芽萌动后很快进入枝条加长速生期,到5月20日左右顶端开始分化花芽,加长生长结束。所以臭椿属前期生长型,高生长集中在春季,新稍加长生长期为20~25d。枝的加长生长量一般为1.0~1.3m。之后进入加粗生长,直径年生长量一般为1.0~1.5cm。由此看出臭椿在呼市市区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其速生的特性。

3.1.1.4叶幕的形成臭椿叶芽的萌发开始于4月20日左右,进入展叶盛期。形成叶幕是在5月20日左右,历时一个月,形成时间较长。臭椿的叶片是羽状复叶,并且叶片长,约为10~15cm,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3.1.1.5臭椿的气味臭椿的叶片会发出刺激性气味,尤其在叶幕形成后,臭味更浓。

3.1.1.6花芽分化及开花臭椿花淡黄色,花虽小但圆锥花絮比较大,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花芽分化属于当年分化型。臭椿在栽植的第一年不开花,第二年有零星的开花(3.4%左右),第三年开花率达到56%左右,第四年开始大量开花(80%左右),形成美丽的景观。

3.1.1.7结果臭椿的花杂性异株,只有两性花和雌单性花才可以结果。据调查,新建东街一条街道上的臭椿开花总数为243株,其中结果的有148株,结果率为60.9%。

3.1.2热岛效应及建筑方位对臭椿物候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对引进树木的生长是有利的,并且对物候也有一定的影响。观察发现,在新建东街同一条街道上由于热岛效应强度不同而导致臭椿的物候期也有一定的差异。以北影路与新建东街的交叉路口为界,向东段的热岛效应强度为弱,向西段的热岛效应强度为强。由东向西,由于热岛效应强度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增高,所以臭椿的物候期也提前了5~6d左右(见表1)。

3.2臭椿在呼市市区的适应程度

臭椿最初引入到呼市时是种植在树木园里的,经过引种驯化后可以在呼市市区正常开花结果。2003年臭椿首次被用为行道树使用。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臭椿在呼市市区每年越冬都有死亡,每年都需要补植。另外由于小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差异的影响,臭椿在各段的生长势不同,导致街道上的绿化效果参差不齐

扩展阅读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时间


水稻二化螟,又名钻心虫,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害虫,也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常发性虫害,有着发生时间长、难度大、危害严重等特点,成为了水稻种植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需要及时防治。现将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时间介绍如下。

一、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

二化螟在稻桩、稻草和其它田间禾本科等作物残体内越冬,5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它以幼虫蛀茎危害,侵害水稻时,初孵幼虫首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造成枯鞘,然后,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开始蛀食心叶和茎秆,并由群集危害变为分散转移危害。由于水稻生育期不同,危害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前期,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则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鞘)和虫伤株。枯心苗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损失主要是减少每亩有效穗数,虫伤株对水稻的危害则是明显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瘪粒,受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还易引起倒伏,造成减产。

二、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时间

水稻二化螟的最佳防治时间是在7月上旬。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成虫羽化时间不同,发生时间拉得很长。一般年景一代成虫从5月上旬到7月下旬,二代从8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因此,每一代别一次防治很难控制其危害。根据二化螟发生期长的特点,防治上必须贯彻狠治一代压低基数,决战二代保丰收的策略。主要依据:一是一代发生在秧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因此,二化螟的防治必须抓住7月上旬一代发生的有利时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编结语】为了保证水稻种植的稳产高产,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时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园林苗木在生长周期中的需水规律


园林苗木在栽培养护管理的不同生育时期需水量的差别很大。掌握不同生育期的需水特点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水分管理的重要依据。一般在园林苗木的生育前期需水量相对较少,生育中期通常为需水高峰期,生育后期需水量则有所下降。

萌芽期

种子吸胀所需水分与种子内含物成分有关。蛋白质含量高的种子(如豆科苗木种子)吸胀所需水分较多;淀粉含量高的种子,吸胀所需水分较少。为保证发芽所需水分,栽培上常采取播前浸种的措施。

多年生苗木通常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条件才能萌芽。此阶段若水分供应不足,常会推迟萌芽或萌芽不整齐,并会影响到新梢生长。因此,如冬春季节降水不足,土壤干燥,初春萌芽前应注意灌溉。

无性繁殖材料本身含有较多水分,因此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范围较宽,但仍以在较大的土壤湿度下发芽多而整齐。同时,无性繁殖,特别是扦插繁殖时,因为没有根系吸水,所以一般要求周围环境有较高空气湿度和适当的遮阴,以减少蒸腾失水。保持繁殖材料体内的水分平衡是无性繁殖能否成功的关键。

苗期

各种园林苗木苗期的叶面积和植株都较小,吸收和蒸腾的水量也相应较少,耗水量不大。大多数苗木苗期的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25%以下。同时,苗期适当地控制土壤水分还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向纵深发展,从而形成强壮的根系,以增强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这个过程在栽培学上通常称之为蹲苗,在园林苗木育苗过程中经常使用。

器官形成期

这个时期苗木的生长最旺盛,叶面积最大,因此耗水量也最大,并且往往是园林苗木栽培过程中的需水临界期。多数苗木此阶段的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50%?60%。不论其产品器官是营养器官还是生殖器官,此阶段缺水会削弱生长或导致生长早期停止,直接影响到栽培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有些多年生园林苗木,春梢短,秋梢长,就是由于春季干旱和秋季多雨造成的,这种枝条往往生长不充实,越冬性差。

另外,在花芽分化期如水分缺乏,容易导致花芽分化困难,形成花芽少;如长期阴雨,水分过多,花芽分化也难以进行。在开花期通常需要一定的水分,若大气湿度不足,花朵难以完全绽放,不能充分体现出种类或品质的固有花形和色泽,并且导致花期缩短,影响到观赏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园林苗木的开花品质,需要及时进行水分的管理和调节。

器官成熟期

以果实等为产品器官的园林苗木,在产品器官成熟期,植株叶层逐渐衰亡,故蒸腾和水分吸收大大减少。同时植株体内的含水量下降,此阶段对水分的要求随生育进程的推移而不断降低。此时一般需控水控肥,以提高产品品质。

香椿味美,那臭椿能吃吗?


臭椿属落叶乔木,因叶基部腺点发散臭味而得名,但其树干通直高大,春季嫩叶紫红色,秋季红果满树,是良好的观赏树和行道树在西方国家被誉为“天堂树”。臭椿材质坚韧、纹理直,具光泽,易加工,是建筑和家具制作的优良用材;其木纤维长,也是造纸的优质原料,同时,臭椿也具有比较高的医用价值,它的树皮、根皮、果实均可入药,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之功效。

说了臭椿的这么多好处,却没说到最关键的问题——臭椿能吃吗?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臭椿到底能不能吃。臭椿会散发臭味,所以它的叶子上就有一种难闻的气味,有的人闻了还会觉得恶心头疼。它的叶子是连家畜都是不爱吃的,何况人呢?臭椿自身具有杀菌杀虫的本领,抗拒有毒污染的能力非常强,这样的优势可以使虫子远离臭椿,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臭椿是有毒的。中药文献也有记载,说臭椿有“小毒”,只能供煎汤外洗使用,而不能食用。但由于臭椿和香椿外形十分相似,不好辨别,所以有些黑心商家会在香椿里夹杂臭椿以欺骗消费者购买,所以当大家去买香椿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了。其实只需要用鼻子闻一闻,就知道店家卖的是不是真的香椿了。但也有人说,臭椿的嫩幼果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野菜,每年6月上、中旬开完花后就可以采集了,采回后用开水焯一下,再放入凉水中浸泡两天左右,要多换几次水,浸泡好后加以佐料凉拌吃就像豆腐皮儿,口感特别好。以上就是对臭椿的介绍了。臭椿叶是肯定不能食用的,大家可不要因为它和香椿相似就冒险去尝试哦,一字之差,区别却很大。至于上文提到的臭椿果实的食用方法,大家倒不妨一试,只是一定要记住将它多过几遍水,多浸泡今天,以免影响食欲和健康哦。

核桃果象的发生有哪些规律及防治方法


核桃果象又名核桃长足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以幼虫为害果实,引起落果,严重甚至绝收;成虫咬食芽苞,使其枯萎脱落,次年形成枯梢。

一、危害

核桃果象主要以幼虫为害果实,被害果上有明显产卵孔,由此流出汁液,孔口变为黑褐色;幼虫蛀入果内食害种仁,果内充满宗褐色粪便,果实变为空壳,6--7月造成大量落果,后期受害则成为黑褐桃,漂洗不白,商品价值低;成虫咬食芽苞,使芽枯萎脱落,次年形成枯梢,故有一年受害两年减产之说。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2mm,黑褐色略有光泽,密布棕色短毛,头管较粗,其上密布小刻点,长3.5--5mm,触角膝状有纵沟,着生于头管1/3处,前胸背板密布黑色瘤状突起,鞘翅上有明显的条状纵带,鞘翅基部明显向前凸出。

卵。长1.2--1.4mm,椭圆形,半透明,初产时黄白色,孵化前变为黄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4--16mm,弯曲,肥大,头部棕褐色,其余部分淡黄色,全体呈镰刀状弯曲。

蛹。长约12mm,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

三、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据观察,该虫在山地主要分布于海拨500--1500m地段,每年仅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基部阳面的粗皮缝中或向阳处的杂草、表土层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开始出蛰活动,上树取食芽苞,以补充营养。成虫行动迟缓,飞翔力弱,具有假死性,喜光,多在阳面取食活动,5月初开始交尾产卵,产卵前先在果面咬约3mm深的卵孔,然后产卵于孔口,并调头用头管将卵送入孔底,再用淡黄色的胶状物将孔封闭,每孔一粒,每果着卵1--2粒,到了黄昏便停在枝条或叶柄上,每头雌虫可产卵10--195粒,平均122粒,卵期5--7天,幼虫孵化后蛀入果内。4月底--5月上中旬发生的幼虫百要皮硬化前主要取食种仁,蛀道内充满黑褐色虫粪,仁变黑,6--7月引起大量落果。6--7月发生的幼虫多在中果皮取食,果面留有条状凹黑色虫疤,种仁瘦小,品质下降。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后在树上取食芽苞,后寻找场所越冬。

四、防治

1、注药。4月下旬扒开树干根部表土,分别选择与树干主枝伸展方向相同的主根,用直径为1.50m的木工手钻钻取1--2个孔洞(深度因树体大小而异),掏尽洞内木屑。按树干直径,选择适宜浓度药液进行注药,再用棉球封住孔口并覆土以利伤口愈合。间隔一周后再进行第2次注药。

2、树冠喷药。为了有效防治,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时期,成虫出蛰盛期、产卵期、幼虫孵化期(海拨600m地段在五一前一周至五一后两周)。最佳药剂为40%乐氰乳油3000倍,2.5%功夫乳剂2000倍,其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也可采用每升含孢子量,2亿的白僵菌液喷雾,其相对湿度在80%。

3、人工灭杀。及时拾尽地上落果,摘除树上被害果,集中处理以消灭幼虫、蛹和未出果的成虫,也可在成虫发生盛期振动树干,树下铺置塑料布,收集并处理落地成虫。

4、冬季深挖树盘清除杂草和灌木,并用0.5kg辛硫磷兑水50--100kg喷洒地面,杀死土中越冬成虫。

5、从地面拾得的被害果中观察发现,一些蚂蚁、寄生蝇是核桃果象的天敌,但对其保护、招引、有待进一步研究。

茶树的生长和发育


茶树生长发育,因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它从萌芽、生长、开花、结果、衰老、更新到死亡,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短的数十年,长的可达百年以上。在由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称茶树的总发育周期)中,树体本身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根据变化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技术措施,以促进或控制其生长和发育的进程,使茶树朝着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茶树栽培的重要任务。1、茶树的一生茶树的一生,即从生到死的全部生命过程。由于茶树繁殖的方式不同,是不甚一致的。有性繁殖的茶树经过种子萌发而形成新的个休;无性繁殖的茶树不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而是茶树本身营养体一部分的再生体,如通过短穗扦插、压条等方式形成的植株。与前者相比,无性繁殖的茶树个体,对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和受母体生育特性的影响较深。但它既然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休,脱离了母体,又与周围自然环境和人为的培育管理措施发生了直接的关系,所以,与母体相比,当然又不尽相同。茶树的一生,严格地说来,是从种子的配偶子形成开始的,随着受精,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胚珠发育成为种子。在茶籽脱离母体前,种子直接接受母体的营养而发育成熟。在茶籽脱离母体后,其内部生理变化仍在继续。所以,种子成熟度和贮存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茶籽的质量。这对播种后,能否全苗、壮苗的关系很大。健全的茶籽,在水分、温度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壳破裂,萌发出土,茶子萌发时,先由胚根突破种皮向土壤深处迅速伸展,胚芽也随之向上生长露出土面,展出幼叶,在覆土救灾深或土壤板结的情况下,胚根的伸长受到阴碍,往往影响幼苗的出土。在这一过程中,营养的供应,主要靠子叶内贮存的养分。发根后,开始能从土壤中吸收少量的养分。到幼芽出土,真叶展开,幼苗能利用绿色叶面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茶籽萌发后,至植株第一次出现驻芽前,茶世界形势一方面消耗子叶内贮存的养分,另一方面又利用幼叶的光保产物,这就是茶树的双重营养阶段。此时的农业技术措施,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择大而重的种子。二是需要整备良好的土壤条件,以利幼苗扎根出土,进而为茶树提供充分的土壤养分。三是刚出土的茶苗比较娇嫩,需要精心护理。茶树成为一个个体开始独立生活后,约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直到第一次开花前,根系和地上部分迅速扩大,营养生长特别旺盛,尤其根系生长迅速,由最初的明显直根系逐渐过渡到分枝根系。茎叶繁茂,主干明显向上伸长,侧枝日益发展。为保证茶苗正常生长,这一时期的一切管理重心应该围绕着丰产树型的形成为转移,及时采用定型修剪抑制植侏向上生长,增粗主干,促进侧枝发展,以形成强健的骨干,使树冠迅速扩大。在施肥技术上,适当注意提高磷、钾肥用量,促进根系和骨架枝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管理上还必须做好除草、防旱、保水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在茶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这阶段的可塑性较大,对不良的环境反映很敏感,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措施运用得好坏,影响往往是很深远的。茶树一般再经3-5年后,在人为的培、剪、采技术控制下,它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已开始进入盛期。就茶树营养生长而言,地上部树冠结构已比较固定。并随着分枝层次的增加,表层分枝逐渐茂密;而地下部根系,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其根深和根幅超过地上部,满布行羊,纵横交叉伸展。表现在茶树生殖生长上,开花结实渐趋高峰。子实发充分完全,茶籽结实率高,这是茶树一生中最有经济价值的时期。在栽培技术上,着重抓好肥、水、剪、采的同时,配合综合的栽培技术措施,就能在相当长的年限内,保持茶树旺盛的生长势,茶树高产稳产的年限可持续二、三十年,甚至更长。茶树随着年龄继续增在,生长势就开始衰退,明显的表现是:茶叶产量和品质开始下降,树冠面新梢节间显著缩短,鸡爪枝大量发生,严重影响营养输送,芽叶变小,大量产生对夹叶,并不断出现枯枝,促使根颈处潜伏芽萌发,即以地蕻枝代替衰老枝条。与此同时,地下部亦大量地发生根系更新的现象,吸收根减少,侧根开始死亡,根系由外向内萎缩,营养面减少,茶树外貌呈现衰老状态--枝干灰白,叶片稀且小。在这一时期内,只要能在加强培肥管理的同时,船长休树再生能力的特性,按照茶树衰老程度,采用得修剪、台刈或抽刈等壮措施,重新形成树冠,那么,仍然能使茶树返老还童,延长茶树经济年龄,以获得相当的产量。但修剪对营养生长的刺激作用是会逐渐消失的,刺激消失的速度,与品种、修剪方法、采摘制度以及土壤肥力等都有关系,气候也起一定的调节作用。以后根据茶树生长势,间隔一事实上的年限更新复壮一次,可使茶叶间量呈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茶树这种周期性更新现象,虽可进行多次,但茶树的再生省略随树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到一定时期,即使加强肥、水管理,再用人为的更新措施,其所能得到的效益,已无多大经济价值。至此,在栽培技术上,应采取换种改植,即进行深耕改土,更换新的良种,重建高产稳产茶园。2、茶树的物候期茶树除了一生中的规律变化外,每年还随着四季的气候而发生变化。有节奏地进行着萌芽、发枝、开花、结果和休眠等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现象称为茶树的物候期。茶树的物候期,是茶树遗传性的表现。受外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1)根系的活动茶树根系在年周期中的活动,因品种、树龄、生态条件和肥培管理等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又与树体内营养善和各器官生长发育的进程有关。在满足茶树生长要求的情况下,根系没有自然休眠期,可以终年不断地生长,在不同时期则有生长势强弱和生长量大小的差别。当环境条件不利时,根系也会出现被迫休眠。在我国四季分明的长江流域,根的活动一年内有三次生长高峰:第一次生长高峰,当春季土温达到10℃以上时,根即迅速生长,一般三、四月是根系生长高峰,这次发根主要靠上年贮藏的养分,以后随着新梢萌发生长,根的生长转入缓慢。第二次生长高峰,从春梢停止生长开始,叶子制造的营养物质转入根系,因此六、七月又促进了根系的生长。随着夏梢展开,花芽大量分化,地上部消耗的养分增多,根的生长又转入缓慢。第三次生长高峰,于九至十一月间,茶季将近结束,叶子制造养分下运积累,根系得到的养分相对增加,所以,根系生长最旺,为一年中的最高峰。嗣后随着地温下降,根的生长越来越弱。适宜茶树根系生长的地温为10-25℃,低于10℃或高于25℃都会抑抑制茶树根系生长,严重时,甚至停止生长。一年中发生新根根的高峰季节总是在一定的温湿条件下,树体内部营养物质有相当数量的积累时开始,因而形成了茶树根系与地上部器官间生长的协调关系。茶树根系生长活跃时期,吸能力也最强,因此,掌握根系生长开始活跃前,在加强土壤管理的同时,做到及时施肥,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茶树根系生长的好坏,对于茶树新梢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产中,为了促进根系的生长,在技术措施上要加强茶园土壤管理,增施有机肥料,确何根系正常生长。(2)新梢的生育茶树每年都有大量新梢萌发生长,可以扩大树冠,也可增加产量。因此,促进新梢的生长发育,是栽培茶树的主要任务之一。茶树新梢的生育过程是:芽体膨大,鳞片展开,鱼叶展开,真叶展开,驻芽形成。如不加采摘,任期自然生长,则驻芽一般经短期休止,继续生长,这样,每年可重复生长2-3次。但如幼龄茶树修剪或老茶树更新当年新抽发的新梢,多数在年周期内不出现驻芽,全年一次生长。如经采摘,则在留下的小桩上,顶端1-2个腋芽又可各自萌发成为新梢,再供采摘。这样,在人为的干涉下,茶树出现明显轮性生长。轮次多少,因生态条件、品种、采留标准而不同。一般热带8-10轮,亚热带5-7轮,暖温带4轮。据在杭州的生态条件下观察的结果,一般采摘树由越冬芽萌发的头轮梢算起,多数新梢能接连生长3轮,少数新梢能长4-5轮,结果列于表2-2。表中以藤茶为例,多数新梢只能生长2轮,能连续生长三、四轮或五轮的仅是少数新梢。然而龙井43和梅占品种,多数新梢能生长4轮,生长5轮的还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那此不能连续生长的新梢,有的自疏死亡,有的则趋于休止状态。这种生育性状,是造成茶树季节产量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轮次变化幅度的大小,除品种因素外,随茶园肥水条件,剪要技术而改变。肥水充足,剪采合理,轮次和茶叶产量分布比较均衡;反之,使茶叶产量多集中在春茶一季,夏、秋茶比例很低。茶树新梢具有多次萌发的特点,但每次萌发所需的条件是不甚相同的。一般春茶(第一轮梢)多要求适宜的温度这是因为茶树在休眠越冬期间,积累了较多的养分,一旦春季气温适宜,越冬芽就开始萌动生长,而且萌发比较整齐。夏、秋茶则不然。树体内部营养和土壤水分状况,就成了左右新梢生长的主导因子。如缺肥或土壤水分不足。芽叶生长迟缓,入冬后,气温当然是新梢生长的限制因素了。茶树新梢一般日平均温度在10℃左右时,开始萌动,14-16℃开始伸长,叶片展开,17-30℃生长迅速。如气温降到10℃以下时,茶芽停止生长。在采摘条件下的茶树新梢,每轮平均生长期,一般在40天左右,但因品种、气候等因素的不同,短的30多天,长的要70-80天。展开一片新叶,短的2-3天,长的15-18天,一般在7天左右。在我国大部分四季分明的茶区,新梢的形成是有季节性的。从春季茶芽萌动到冬季休眠,要经历7-9个月。在我国南方茶区(如海南岛等),虽然在同一新梢上,仍然有生长期和休止期可分。但由于气温终年较高,就同一株茶树而言,新梢全年均可陆续萌发生长。仅因雨量分布不均(有旱季和雨季)新梢生育有快慢之分,却没有明显休眠期。而在北方寒冷较长的茶区(如山东),茶芽生长期华裔5-6个月,近6-7个月处于休眠状态。(3)开花与结果开花和结实是茶树生活史中一个重要时期,研究、掌握茶树的开花结实规律,不仅有利于栽培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茶子(采叶茶园是鲜叶)产量和品质,而且在育种上便于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工作,创造新品种。茶树的花芽由当年生新梢上呀芽基部的腋芽形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从五月底至十一月,甚至到翌年春季,都可不断地有花芽分化。在热带气温条件下,它能终年形成。但仍然有一个相对集中期。一般春梢上孕育的花芽数量最多,结实率最高;夏梢上孕育的花芽也多,唯结实率不及春梢高;秋梢上孕育的花芽一般不结实或结实后种子不饱满。花芽的分化可依次分为分化初期、萼片形成期、花瓣形成期及雄蕊、雌蕊形成期四个时期。茶花常有2-3枚苞片。苞片原基在分化初期发生,并表成苞片,保护其内侧的花蕾。到雄蕊、雌蕊形成时期,苞片脱落,萼片外露。花芽分化的整个过程约需20-30天。由花芽发育成花蕾以后,在我国大部分茶区在九至十一月开花,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为开花盛期。个别茶区(如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十二月到一月为开花盛期。开花最适宜的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60-70%。茶树的开花时期正是吸收作用、细胞分裂和伸长、酶的活性等表现强烈的时期。因此,气温就成为其限制因子。若气温降到-2℃时,花蕾便停止开放。降到-4℃以下时,则多数失去生命力。茶花一般借助昆虫传粉,异花受精。受精后,花冠、雄蕊和花基部分离脱落,子房即发育膨大。当冬季低温时,则处在休眠状态,待翌年入春气温回升时,又继续发育,直至9月底到10月种子成熟。其生育进程。从花芽分化开始到种子成熟,需经历一年零三、四个月。茶树在营养生长的同时,既有当年花芽形成,花蕾出现,开化受精的过程。又有上年的果实发育成熟的过程,同时进行着花和果生育的两个过程。这就是茶树的带子怀胎现象。(4)茶树休眼目前,茶树种植在北纬49。到南纬35。之间的地域内。在赤道或靠近赤道地区,茶树在一年内的月产量分配比较均衡。但在远离赤道四季分明的地区,茶树在冬季进入休眠状态,一般说来,休眠的时间随着纬度增加而增加。茶树的休眠有两种:一种是新梢轮次之间的自然休虑(或休止),持续几天或几周,并自行解除,开始下一轮次生长;另一种是被迫休眠,由于外界温度条件等不能满足茶芽生长的要求而形成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茶树休眠的原因,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但从现象上明显地可以看出,茶树的自然休眠可能是由于树体内部营养物质的供水求失调,或是激素调节物质作用,使得茶树整体某一器官的生长发育影响另一器官的形成和生育之故。在茶树各器官相互关系中,以新梢和根系生长的相关较为突出。新梢和根系在年周期的生长都要营养物质,因此,在养分需要方面是有矛盾的。但茶树通过新梢自然休眠形式自动调节养分的代需,当营养物质供需矛盾不突出时,茶树亲梢可连续生长,在年生长期内,新梢不出现驻芽。例如生长良好的幼龄茶树,或更新复壮后的茶树新梢,以及从茶树根颈部抽发的地蕻枝等,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几乎全年展叶,就不出现自然休止现象。所以,我们掌握这一生育特性以后,在栽培技术上如能不断满足茶树对营养物质的要求,茶树的生长期就相应延长。反之,新梢很易形成对夹自然休止期也会延长,达不到经济栽培的目的。茶树还借助休眠状态(被迫休眠)以忍受不适宜的环境,使生活周期可以顺利的进行。在我佃大部分产茶区,晚秋气温还适宜茶芽生长的范围,茶树就停止发芽,枝叶制造的光合产物主要积贮在根、茎。入冬后,内部贮藏的淀粉又转变为糖,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增强了植株的抗寒力。茶树进入被迫休眠以后,生长芽被富有蜡质的鳞片所包围,形成所谓冬芽。这种鳞片对芽起着机械性保护作用,防止冬芽失水,以利安全越冬。越冬后的茶树,当春季气温回升时,又重复第二个年周期的活动。茶树冬季休眠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温度和日昭长度。不能完全推诿于低温。因为在靠近赤道的高海拔地区,虽然那里的温度甚至还代于平原区的冬季温度但茶树却周年萌发新梢;相反在这个平原区却三个月的休眠期。在我国四季分明的广大茶区,在晚秋季节尽管温度仍在茶芽适宜生长的范围,但新梢早就停止发芽。这说明茶树休眠亦受日照长度控制的。根据从赤道到北纬或南纬的某些种茶地区的每月产量分布和平均昼长的资料表明,当冬季的白天至少有六周短于11小时15分钟这个临界值时,茶树就要通过一个完全的休眠期。这个黑夜的时间愈长,休眠期也愈长。从杭州茶树新梢生育进程观察,这个临界值正处在霜降时节(十月下旬),白天日照时数为11时13分钟,茶树已渐处休眠。因此茶树的冬季休眠可能是由于短的白昼(或长的默认)通过影响树体内部生长调节剂而产生的结果。当然日照长度与低温通常也是相互影响的。从茶树越冬休眠的生理机能直,加强秋冬季的茶园管理显得十分重要。这是由于茶树一到秋末冬初,地上部芽叶停止生长,其光合作用产物,除供根系生长需要外,有利于贮备营养物质越冬和翌年萌芽生长的需要。为了使茶树安全越冬,秋末施基肥或耕作时期不宜过迟,施肥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适当配合,使枝条和根系生长充实。在冬季干旱的地区,还必须及时灌溉越冬水,以增强树体的抗寒能力。

南方红豆杉繁殖初探


南方红豆杉又称美丽红豆杉、杉公子、海罗松,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常绿乔木,其树姿优美,树干紫红通直,种子成熟时呈红色,假种皮鲜艳夺目,地域适应性较强,自陕西以南各地均可种植。该树种喜湿润凉爽气候环境,适生于湿润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至微酸性土壤,属半阴性树种,幼苗耐荫蔽,生长缓慢,3年后生长量增大。又因其耐瘠薄,抗病虫害能力强,是华东地区松属树种遭松材线虫病危害后,上山更新造林的首选树种。同时该树种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其枝、叶、皮、根可提取昂贵抗癌药物~紫杉醇。我所从2000年开始实施省农业三项工程《红豆杉苗木产业化开发》项目以来,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繁殖技术,现介绍如下:

1种子繁殖

1.1收集种子:10月下旬采收红色果实,搓去红色假种皮和果肉,洗净,用0.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消毒0.5h,然后洗净晾干,混湿沙贮藏。

1.2破损种皮:种子后熟期较长,有休眠特性,在自然条件下需经二冬一夏方可萌发,即冬季置室外冷冻,夏季接受高温、雨淋,翌年秋播,如春播可于入冬后仍留室外土中冷冻,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入暖房催芽后播种,播后20多天能出苗。若能将种子用粗沙用鞋底在粗糙水泥地上进行反复磨擦,磨破其不显眼的坚韧种皮、磨薄其坚硬的种壳(勿磨烂种仁),就能使种子容易透水、透气,播种发芽较快。

1.3变温处理:红豆杉种子有胚根、胚轴双休眠习性,胚根需通过1个月左右25℃以上高温阶段才能打破休眠,胚轴需在-3~-20℃条件下1个月左右才能解除休眠。为了提早和加速种子萌发,只要将破损了种皮的红豆杉种子混上湿沙,置-3℃以下的环境中冷冻25~40d,就可以解除其胚轴休眠,冬末或早春播种后,经过2个月左右遇上25℃以上的气温即能打破胚根休眠,种子就能萌芽出土。

1.4播种育苗:条播,沟距20cm,深2cm。播种后约30d,开始拱土出苗,此时正值春雨时节,幼苗因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易感染病菌而发生根腐和猝倒病,故在幼苗拱土时每隔一星期用800倍托布津溶液进行防治;当幼苗出土后,每隔一星期用半量式波尔多液或800倍托布津溶液喷雾。出苗后要遮荫,幼苗怕日灼,荫棚的透光率30%~40%,并要勤除草,15~20d浇1次淡尿素水或清粪水提苗,1年后可露地移栽。

2扦插繁殖

2.1收集插条:从春夏之交的5~6月一直到11月下旬,从4龄以上的母树上剪取当年生嫩枝作插条。

2.2插条处理:剪取长15cm以上的枝条作插穗,除去下部叶子,将枝条基部环剥出0.5~1cm的伤口,待伤口周边处有瘤状物形成后,再把枝条从环剥处下部剪下,基端置10010E-6吲哚乙酸或苯乙酸中浸泡3h,或用20010E-6ABT2号生根粉溶液浸泡8~10h。

2.3扦插方法:将处理过的插穗插于备好的苗床上或蛭石加风化沙(1∶1)锯木基质上,扦插深度3~5cm,株行距8~10cm。插后浇透水,并用塑膜拱罩保湿,起初每天喷水2次,2周后每天1次。荫蔽同种子育苗。插后45~50d生根,精心管理,成苗率可达90%以上。

3芽苗移栽

播种后约30d,开始拱土出苗。当芽苗长至2~3cm高,出现3~4枚真叶时(一般在4月中旬)就可以进行移栽。移栽时先用竹筷在营养钵内插一小孔,移入芽苗,再压紧土壤。移栽时间最好选择在阴天进行,晴天应在早晚进行,移栽后及时浇透水。每个营养钵移栽2株。营养土准备:营养土按40%黄土、40%河沙、20%腐殖土进行配制,碾碎过筛后备用。营养土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硫酸亚铁、65%代森锌粉剂亦可用于土壤消毒。芽苗移栽较以往传统方法播种育苗出苗率高,节约种子及土地资源,培育苗木质量好,产苗量高,能明显延长苗木的生长期,苗木当年平均生长量可达15cm。只要管理技术到位,造林绿化成活率可达96%以上。

4幼苗管理与出圃造林

4.1幼苗越冬管理:幼苗怕霜冻,冬季须拱棚保温护苗,塑膜上加盖草帘更好。

4.2幼苗移栽炼苗:播种苗或扦插苗经培育1年后,均应移栽炼苗,按株行距25~30cm把苗移栽到露地苗床上,搭1.5m高的六阴四阳的遮荫棚,常浇水,适时追施淡尿素水或清淡粪水,培育壮苗。

4.3各种虫害:有地老虎、蛴螬、食叶害虫等,用50%敌敌畏乳油6ml加2.5%敌杀死乳油2ml、乐斯本48%乳油和敌虫单90%可溶性粉剂30g兑水土5kg喷施芽苗,杀菌和杀虫同时进行,防治效果较佳。

4.4出圃造林:经炼苗1年的红豆杉苗,苗高40~60cm时可出圃造林。冬末早春栽培好,定植株行距1.6m2m。

《臭椿生长发育规律初探》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生长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