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的栽培和养护措施。

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玉米空秆和秃尖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希望您喜欢!

玉米空秆是指玉米无穗或有穗无粒的现象,秃尖是指果穗上部不结实。空秆和秃尖在玉米生产中较为常见,特别是灾害年份尤为严重,甚至成为减产的主要因素。

1.造成玉米空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更多绿色尽在植物59网

(1)过度密植:过度密植对于一些稀植大穗型品种极为不利,使中间的玉米植株不能充分接受阳光照射,造成雌穗营养不良形成空秆。

(2)拔节期阴雨低温寡照:夏玉米出苗的25~30天玉米开始进入拔节期,此时正值雌穗分化时期,若遇阴雨寡照,玉米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产生的营养物质不足,不能满足雌穗分化的需要,从而造成雌穗不分化或分化不良,形成空秆。

(3)抽雄前遇高温干旱,造成雄穗、雌穗花期不协调,雄穗开花散粉提前,雌穗吐丝过分滞后,造成花期不遇形成空秆。

(4)授粉期连日阴雨,造成雄花不能很好的散粉,即使花粉落到雌穗花丝上也因过度吸水膨胀而破裂或者被雨水冲掉不能正常地授粉而造成空秆。

2.玉米秃尖的原因,与空秆原因类似:

(1)密度过大造成营养不良。

(2)雌穗分化后期出现干旱或者阴雨寡照花期不遇而造成项部花丝不能授粉。

(3)抽雄前遇高温干旱造成雌雄花期不遇而造成顶部花丝不能授粉。

(4)授粉后期阴雨造成顶部花线无法授粉而秃尖。

3.预防措施:

(1)根据当地气候及水肥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2)根据不同的品种特点确定适宜的密度。

(3)适时早播可以满足玉米对光热的需求,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协调玉米生长,还可避免后期阴凉天气造成病害。

(4)抽雄前加强肥水管理,避免卡脖旱。

(5)人工辅助授粉可以弥补因天气等原因造成的授粉不良,有效地防止秃尖和空秆的发生。

小编推荐

玉米紫苗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玉米苗期,特别是4~6叶期,叶片常发红或者紫苗,这种现象在白菜茬或甜菜茬的地里更为常见。玉米发生紫苗的原因很多,除生理因素外,其主要原因:

一是土壤缺磷。由于磷素不足,玉米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受到破坏,因为叶片内积累的糖分过多,形成花青素,从而导致叶片变紫。

二是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由于地势低洼,积水受涝或地面板结,导致玉米根系发育不良,因而引起玉米幼苗发红或发紫。紫苗在低温、粘朽,板结和排水不良的地块上出现的尤多。

三是低温。玉米出苗后,如遇到低温,也常常会使玉米叶片变红或变紫。紫苗可导致玉米空秆、秃尖、影响产量,降低品质。

玉米紫苗的一些解决措施

提高地温。对低洼易涝地及时改善土壤通透性,做好排水、深松、铲趟等,促进土壤吸热增温,对防治玉米紫苗有一定作用。

增施磷肥。一般亩施4050公斤过磷酸钙和腐熟发酵的农家肥作底肥。

叶面喷肥。一旦出现紫苗,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23次,每次每亩喷肥液50公斤左右。

注意锌肥不能与磷肥混施。硫酸锌与过磷酸钙存在着拮抗作用,锌与磷肥混合形成磷酸锌沉淀物,从而降低锌的有效性。所以应将磷肥作基肥,锌肥作苗期追肥,或锌肥作基肥,磷肥作苗期追肥,才可提高肥效。锌肥也不宜和碱性肥料混合,否则会降低肥效。注意锌肥不可连年施用,也不可超量。当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0.5毫克/公斤时,施用锌肥效果显著。

夏玉米苗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夏玉米发病症状,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产生褐变,后扩展到整个根系,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根系变黑褐色,并向上引起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叶鞘变褐色撕裂。叶片变黄,叶缘呈枯焦状,心叶卷曲易折,以后自下而上叶片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则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危害轻的幼苗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一般在叶尖处发黄,并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严重的心叶逐渐青枯萎蔫。

发病原因

1、播后温度高,实发性雨水多,空气温度大。

2、土壤通气性差,除草剂用量过大和非除草剂性导致造成土壤板结。

3、氮肥过重,轻磷钾肥,忽视微肥(如:锌肥)。

4、连年种植玉米的地块,病菌逐年在土壤中积累,从而使该病的发生逐年严重。

防治措施玉米苗枯病的防治必须贯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应着重于选抗病品种为主,同时要做好种子处理,合理施肥,加强栽培管理。

1、播种前用天达2116拌种专用型25克加2.5%适乐时50ml,加4%辛硫磷50ml,加水2公斤拌种50公斤,提高出苗率,促根早生,苗齐苗壮。

2、发病初期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天达壮苗灵600倍喷施玉米基部,顺根入土,效果明显。

3、20%的乙酸铜600-800倍浇根或喷雾。

玉米出现黄苗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玉米育苗是决定玉米产量高低的基础,如果育苗过程中,玉米苗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会导致种苗叶片变色。当幼苗出现变色时要对症下药。现将玉米出现黄苗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介绍如下。

一、玉米黄苗原因

玉米苗初期叶色淡绿,逐渐变黄,严重时枯死,易造成空秆或秃尖,引起黄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种子质量不佳,种子不饱满,秧苗不壮。

二是耕作粗放,播种过深,出苗弱。

三是栽培因素,密度过大,影响生育。

四是肥力因素,缺氮、缺铁、缺锰、缺钼、缺镁、缺硫等,都能导致玉米苗期黄苗。

1、缺氮叶色浅黄,一般自下部叶片的叶尖开始变黄,从叶尖沿中脉向基部扩展,呈V型先黄后枯;

2、缺铁表现为:幼叶脉间呈条纹状失绿发黄,先发生于新叶,中、下部叶片为黄绿色条纹,老叶绿色。失绿部分色泽均一,一般不出现坏死斑点。严重时整个叶片失绿发白;

3、缺锰表现为:幼叶的脉间组织逐渐变黄,但叶脉及其附近部分仍保持绿色,因而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严重时,叶片会出现棕色或黑褐色的斑点,并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其它症状:叶片弯曲、下披,根系较细,长而白;

4、缺钼表现为脉间叶色变淡、发黄,叶片易出现斑点,叶质变薄。老叶先出现症状,新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表现正常;玉米丝黑穗病怎么防治缺镁表现为;从下部叶片开始发黄,随后叶脉间出现由黄到白的条纹,严重时叶脉间组织干枯;

5、缺硫表现为先从新生叶片开始发生褪绿色黄苗,新叶重于老叶,叶质变薄。

五是病虫害引起:病害主要是生理性苗枯病和侵染性纹枯病。虫害是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危害玉米根部,是根系受损、生长受阻,造成植株萎焉黄苗。

二、应对措施:

1、选择良种,实施包衣,净度、纯度均在98%以上,发芽率在90%以上,并去掉秕粒、小粒、病粒,播前进行种子包衣。

2、加强田间管理。早间苗、早定苗,多铲多趟,合理追肥,促苗早生快发。

3、补充养分。对于缺素产生的黄苗,根据缺素症状叶面喷施0.5%~2%尿素、0.2%~0.5%硫酸亚铁、0.1%~0.2%硫酸锰、0.05%~0.1%钼酸铵、0.5%~2%硫酸镁等。

4.防治病虫。生理性苗枯病可喷施菌毒杀星+多元微肥进行防治;纹枯病可选用5%井岗霉素1000倍+20%三唑酮1000倍混合液、50%多菌灵500倍+20%三唑酮1000倍混合液、70%甲基托布津600倍+5%井岗霉素1000倍混合液等喷雾,重点喷施于茎基部。

花生发生早衰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花生早衰是花生生产中常见现象,常常表现花生不到收获期叶片提早发黄、枯萎、脱落,严重影响花生后期光合作用,导致饱果率降低,秕果增加,早熟果发芽或腐烂,一般减产15%~20%,严重者减产50%以上。在实际生产中往往由于品种退化、施肥不合理、化控不当、土壤瘠薄、连作重茬等因素,导致花生早衰减产,制约了花生的高产和再高产。

早衰原因

1.品种退化严重。生产上种植的花生大都是常规品种,一些农民没有优种意识和换种概念,抱着一个老品种种植四五年甚至十多年,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注意对品种提纯复壮,种植的品种种性退化、综合抗性丢失、病虫发生严重。

2.土壤瘠薄、重茬连作。花生一般种植在沙性土壤上,这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团粒结构差、漏水漏肥。而花生施肥一般都是一次性施入,且有机肥施用量小或不施,导致后期营养不足。越是这样的土地,越不愿种植玉米等其他作物(种这类作物更长不好),花生常常重茬连作,造成营养失衡,有害病菌增加,并且没有实施秸秆还田,土壤中有机质、钾肥得不到有效补充,导致土地越来越瘠薄、病虫越来越重、早衰越来越明显。

3.施肥结构不合理。基肥使用速效肥量大,特别是氮肥过多,导致叶片过大,茎枝过高,发生倒伏落叶。

4.化控不当。多效唑一次性使用过多过早,导致花生提早落叶。

5.恶劣气候影响。花生中后期干旱、连阴雨都会导致病虫害严重发生,造成叶片早落。特别是后期连阴雨,形成涝灾,土壤缺氧,营养供应不上,光合作用差,造成叶片发黄、叶斑严重发生,叶片脱落。

防控措施

1.选用晚熟型品种。选用冀花5号、冀花6号、豫花15、花育25、山花9等抗病性强、后期落叶慢的晚熟品种。

2.异地换种或定期更换新品种。异地换种,既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还能最大幅度地提高花生产量。据调查,异地换种花生能增产10%~20%。定期更新品种是彻底解决花生品种老化,种性退化的根本措施。

随着花生需求市场的细化,对花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现代育种科技的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优质专用花生品种相继育出。定期更新品种,确保生产用种3年更新一次,就能提高和恢复良种特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充分挖掘良种增产和品质改良的潜力。

3.配方施肥、增施缓释肥。增施有机肥、控释肥等缓释肥料,确保花生生育后期有较好的矿物质营养供应,不脱肥。①配方施肥。高产攻关田一般亩施纯氮12~15公斤、磷11~14公斤、钾14~17公斤。高产田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磷6~8公斤、钾8~11公斤。中低产田一般亩施纯氮4~7公斤、磷3~5公斤、钾4~6公斤。

②精准施用控释肥。中低产田可将全部有机肥、化肥2/3结合耕地施入,1/3的化肥在起垄时包施在垄内或播种时用播种机施肥器施在垄中间。高产田可将化肥总量的60%~70%改用控释肥,保证花生后期养分供应,防止早衰。

4.多次灵活化控。多次灵活化控可确保花生植保合理生育进程,协调营养分配,有效防止早衰。肥水条件好、种植大花生品种的地块,在下针期至结荚中后期可根据花生植株长势进行2~3次化控,调节剂可选用多效唑或壮饱安。多效唑每次用量为20克左右/亩,壮饱安每次用量为10~15克/亩。一般花生田和丘陵旱地花生田每次亩用壮饱安5~10克,1~2次即可,此类地块不宜施用多效唑。

5.一喷多防。花生生长中后期,特别是遇连阴雨天气,要在停雨6~8小时后,及时喷洒促进叶面光合剂,如光合细菌叶面肥(注意不要与杀菌剂混合),能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叶片光合作用强度,而且光合细菌还能促进土壤物质转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同时,能增强作物抗病防病能力,抑制病害的发生。为防早衰可加入其他富含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叶面肥混喷,促进花生生长。于始花后10天左右,田间病叶率达到6%~8%时开始喷药,每隔15天叶面喷施一次杜邦易保,共喷2次。之后15天再喷一遍杜邦升氏,防治叶斑病、网斑病和锈病效果很好,还能延长叶片功能期。在此期间如有棉铃虫发生,可加入杀虫剂,病虫统治。花生生育后期加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进行喷洒,可最大限度延长绿叶面积的持续时间,促进营养体光合产物向生殖体转换速率,提高饱果率。

玉米植株发生枯萎的原因何在?


玉米植物有时候会发生枯萎,那是何原因造成呢?其实最可能的原因是环境引起的。加入温度变化较大而且灌溉方式不当多很容易造成玉米植株萎蔫的问题。

环保事业枯萎的玉米秸秆

温度-玉米在临时工的在68-73度(-c),虽然最优温度波动超过长度的季节和昼夜温度之间。玉米可以承受短寒流(32华氏度。/c.0度)或热喷涂(112华氏度。/44度c.)但是一旦气温下降到41度(5c),经济增长显著放缓。超过95度时(35c),授粉可以影响和水分压力更有可能影响植物;结果是一个枯萎的玉米植株。当然,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提供足够的灌溉期间,高温和干旱。

水玉米每天需要大约0.25英寸的水在生长季节期间为最优生产和增加授粉。期间,水分压力、玉米无法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削弱和容易受到疾病和昆虫的攻击。水压力在营养生长阶段减少茎和叶细胞扩张,不仅导致较小的植物,但往往萎蔫玉米秸秆。同时,水分压力在授粉将减少潜在的收益,因为它中断授粉和可能导致减少了50%。

其他原因玉米植物枯萎

有两种疾病也会导致玉米植物枯萎。

斯图尔特的细菌性枯萎病-斯图尔特的叶枯病,或斯图尔特的细菌性枯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欧文氏菌stewartii通过跳蚤传播在玉米田的甲虫。跳蚤的细菌过冬甲虫作为昆虫的身体和春天在秸秆饲料,他们传播疾病。高温会增加感染的严重程度。初期症状影响叶组织造成不规则裸奔和泛黄的叶子枯萎,最终茎腐病。

斯图尔特的叶枯病发生的地区冬季气温温和。寒冷的冬季杀死跳蚤甲虫。在斯图尔特的叶枯病的地区是一个问题,种植耐混合动力车,保持矿物营养(高浓度的钾和钙),如果需要,推荐杀虫剂喷雾。

戈斯的细菌性枯萎病和叶枯病另一个细菌引起的疾病称为高斯的细菌性枯萎病和叶枯病命名,因为它导致必和枯萎。叶枯病是最常见的症状,但也可能有一个系统性枯萎期在血管系统的细菌感染,导致最终枯萎玉米植物和茎腐病。

细菌过冬出没的碎屑。受伤玉米植株的叶子,如冰雹造成损坏或强风,让细菌进入植物系统。显然,控制这种疾病的传播,是很重要的植物碎屑的耙在一起,如何处置或鼓励分解到足够深。保持该地区杂草自由也会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旋转作物将减少细菌的发病率。

辣椒“三落”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辣椒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的落花、落果、落叶,通称为辣椒的三落。

造成辣椒三落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由于早期低温天气,影响了授粉、授精不良,而引起早期落花及落果。

②施肥不当,引起落花,如偏氮或者不足,引起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不平衡,从而导致落花、落果。

③土壤和空气的过于干燥,影响根系吸收和叶面蒸腾造成落花、落叶。

④灌水不当,造成死株或落花、落叶,如在高温中午用浊水快浇,造成植株根系吸收减弱或损害,造成植株死亡或落花,正确的方法是:在早晨或傍晚,用清水慢灌,有利辣椒果实生长。

⑤由于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其它病虫害的发生,引起落花、落果。

预防的关键措施在于:

培育壮苗,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性,特别在炎热季节要及时追肥、灌水或排涝。在有必要时进行地面覆盖,降低土表温度减少雨水冲刷,保护根系。

在辣椒的周年生产管理中,应以促根、保根、发根、壮根为中心,促进辣椒正常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防止三落的目的。

另外,也可用一些生长调节利,如用25-30PPM防落素在花期喷花,能收到良好效果。

《玉米空秆和秃尖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水生植物的栽培和养护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