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植物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什么是水稻早衰?如何防止水稻早衰!》,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一、什么是水稻早衰

水稻早衰就是水稻在正常的安全成熟期内,水稻的根系和叶片的功能严重减弱,提前衰败,使水稻籽粒不能完成正常的灌浆鼓粒,形成瘪粒。造成严重减产,这就是水稻的早衰现象。

二、水稻早衰的原因

1.品种抗逆性差容易引起早衰。

2.翻地浅或长期不翻地,土壤板结,根系发育不良,容易造成水稻早衰!

3.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长期淹水不晒田,特别是烂泥田,在缺氧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毒害根系,根系发育不良,容易导致水稻早衰。

※4.水稻氮肥过多、钾肥不足,其它营养元素缺乏或失调,容易导致水稻早衰。

5.盐碱地撤水过早,盐害根系,容易导致水稻早衰。

6.二化螟、稻螟蛉、水稻纹枯病、细菌性茎基腐病、稻瘟病和菌核病等病虫害严重的水稻田,容易出现早衰现象。

7.秋季温度偏高的年份,撤水过早的地块,土壤干裂,根系受害,容易出现早衰现象。

※8.秋季有阶段性低温的时候,一些氮肥偏大的地块,低温过后,根系失去活力,容易出现早衰现象。

9.越区种植的早熟品种,或者有早穗或减叶现象的水稻,如果肥水管理不当,秋季高温时,容易出现早衰现象。

三、解决办法

1.稻田要进行秋季深翻,加深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

2.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或土壤调节剂(如螯合剂等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通透性和共肥水能力。

3.适时多次晒田和晾田,促进根系发育,协调根茎叶比例,提高根茎叶活力。

4.合理施肥,减氮、稳磷、增钾,补充微量元素。使植株营养均衡,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5.及时防治和预防病虫害,防止水稻因病虫害引起的早衰。

编辑推荐

怎样防止水仙“哑花”?


水仙花“哑花”,是指半途夭亡,花蕾干燥变黄,未开先衰的现象。哑花产生多是鳞茎质量差,或切割不妥,水培时方法不妥等原因形成的。

1、精选种球。挑选种球时首先应观其形,主鳞茎最好是扁圆形的,中心顶芽两边的肩要开阔,侧鳞茎要端正、丰满而肥壮。其次看色,鳞茎皮层粗糙,呈深黑色,多为3年足龄水仙花球。最终看芽。如果挑选的鳞茎小或者受病害,盘根干燥或有少部分残根连着,在今后的发育中会导致叶蕾营养缺乏。

2、切割要当心。在水仙的雕琢中,对其包衣切割得太多或创伤损坏花蕾,就会引起发育不良。切割时先将球体外黄褐色外皮及干燥烂根去净,在雕琢或十字翻开花球时,要尽量当心,避免伤其花蕾。

3、坚持水质清洁。水仙喜爱清洁的水,如果水质不净、混浊,换水不勤,简单引起根腐朽。用水应该运用雨水或池塘水,如用自来水,就要先放罐(桶)内储存1天再用,并留意每天换一次清水。

4、阳光要足够。水仙是喜光植物,如果光照缺乏,通风不良叶片就会纤细、柔弱,从而影响花蕾的发育。水仙适合成长温度为10℃至20℃,气温低于5℃易受冻害。因而依据不同的成长阶段,放在通风向阳处,坚持足够的阳光。北方冬天气候干燥,每天要向植株上喷些水,有利水仙花的健壮成长。

地膜西瓜后期防早衰


地膜西瓜后期早衰的主要表现是:生长势减弱,生长缓慢,上部叶片瘦小,叶色淡绿,叶片变薄,下部叶片变黄色或褐色,瓜的重量和品质下降,大面积减产。因此,地膜西瓜后期要注重抓好以下五措施,以防早衰。

一、防止脱肥

种西瓜一般基肥施得较足,但因栽培较早,并且盖了地膜,温度高肥料分解快,被植株吸收较多,损耗也较大,所以坐瓜以后表现脱肥,导致西瓜后期早衰,因此,后期应及时补肥。在西瓜长到鸡蛋大小时,每亩应追尿素40公斤、磷酸二氢钾7公斤,以水送肥。以后可根据植株长势,再追肥1次或喷施叶面肥2~3次(可选用尿素与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或喷施宝、叶面宝等)。

二、确保墒情

西瓜结瓜期对土壤含水量的要求最大,此期外界气温高,再加上地膜覆盖栽培时西瓜根系浅,土壤易失墒,含水量过低,引起早衰。为防止失墒,可在植株根部用草覆盖。坐瓜以后,把植株周围的膜下虚土用手往下按实,使之形成一个小盆地,下雨时,可使雨水顺着植株基部的地膜水孔渗到西瓜根部。另外,还可喷施高效抗旱剂、保水剂等。

地膜西瓜后期防早衰

三、摘除第一个瓜

早熟西瓜一般在主蔓7~8节处生第一朵雌花,侧蔓在6~8节处生雌花。以后不论主蔓、侧蔓都是每隔5~6节生1朵雌花。在第一朵雌花出现后,正是瓜秧开始旺长之时,若将第一瓜留住,将消耗大量营养,会影响瓜秧的生长发育,极易形成小老秧,引起早衰而结小瓜,因此应将第一个瓜摘除。

四、避免日灼

地膜西瓜生长后期,会产生高温灼蔓引起早衰。因此,果实和瓜蔓基部的瓜叶不宜整得过净,可采用遮阳网或叶片、干杂草等遮盖瓜面,以起到应有的覆盖和辅养作用。早熟品种枝杈少,可不打杈。

五、防病虫害

西瓜生长后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各种病虫害极易发生。当病虫害发生、叶片受害、光合作用受阻时,就会产生早衰现象。对于西瓜炭疽病,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对于西瓜枯萎病,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3公斤配成1:50倍的药土,定植前开沟施入土壤中。发病初期,可用70%敌克松800~1000倍液灌根,每株250毫升,或用10克敌克松原粉拌入200克面粉,加水调成糊状,涂于植株基部,或用抗枯宁或双效灵灌根。对于西瓜病毒病,可用10%吡虫啉2500倍液喷雾,杀灭传播病毒的蚜虫和灰飞虱。发病初期,喷施病毒A500倍和黄叶敌800倍的混合液,5~7天1次,连喷2~3次。

巨峰葡萄早衰有什么因素和措施


巨峰葡萄由于具有粒大、色艳、味美、早果、丰产、适应性强的综合性状,而深受生产上的欢迎,目前已成为同熟期鲜食葡萄中的主栽品种。但由于巨峰具有生长势旺,对水肥要求严格,顶端优势明显等特点,在植后虽然早期能获得高产(第45年),但易出现结果部位外移,树体衰弱,产量很快厂降,甚至无产的现象。生产上称之为巨峰葡萄的早衰。 一、巨峰葡萄早衰的因素 1、超载结果巨峰葡萄的早期丰产性很好,但由于不适量留果,造成初果期负载量过大,加之顶端优势的影响,枝蔓后部营养供应不足,新梢少而弱。连续几年就形成了多年生枝蔓基部光秃,结果部位外移,光合面积和有效负载面积减小,导致树势逐渐衰弱,产量降低。 2、修剪不当有些果农为了追求早期丰产,冬剪时普遍采用长梢修剪和中梢修剪,修剪量轻加上顶端优势的影响使结果部位迅速外移,严重者在葡萄种植34年后,所有的当年生枝蔓使上移到第3道甚至第4道铁丝以上,其下皆为老蔓,基部光秃;产量迅速下降。再加上抹芽、摘心等生长季修剪工作跟不上,造成新梢徒长,架面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枝蔓基部芽体瘦弱,萌芽率低,更新困难,导致生长势逐年衰减。 3、肥水管理不合理早衰严重的巨峰葡萄园,其施肥特点是重氮轻磷、钾;重化肥轻有机肥;重追肥轻基肥。即生长季施氮肥过多而不注意氮、磷、钾的搭配;只注意追施速效肥而忽视基肥有机肥的作用。这在导致果品品质下降的同时,也造成了枝蔓上部徒长而不充实,既消耗了营养,也抑制了基部芽的萌发。另外,灌溉次数过多,也导致了植株徒长,枝叶郁闭;用药难度加大,病虫害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树势的衰弱。 4、病虫害防治效果差黑痘病、炭疽病等病害的蔓延,造成烂果严重,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霜霉病、透翅蛾等叶、枝部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巨蜂园,会引起树体贮藏营养不足,萌芽率降低,和断枝死蔓而最终导致有效枝减少,树势衰弱,严重减产。 二、巨峰葡萄早衰的防治对策 针对早衰产生的原因,在生产上应从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合理更新修剪 ①压埋主蔓对极度衰弱的植株,在株间挖深30厘米,宽20厘米的小沟,沟中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把结果部位严重上移而结果母枝又极弱的主蔓压入沟中,上部用土压实。这样既不影响当年产量可使结果部位下移,又因主蔓压埋后生根,增强了吸收功能,利于恢复树势,使枝蔓均匀地布满架面。 ②冬剪更新冬剪时结果枝组的剪留长度视植株长势而定,生长势强的可采取长梢修剪,中庸的采取中梢修剪,其余的以短梢、极短梢修剪为主。对长、中梢修剪的结果枝组,基部必须留有重剪的预备枝,待长、中梢修剪的结果母校结果后下年及时回缩,实行结果母校轮流更新,防止结果部位的过快上移。 ③培养主蔓对轻度衰弱的植株,于春季萌芽后选一结果部位外移,长势中庸的主蔓,从基部留一壮芽(其余抹除)培养为更新主蔓。当更新主蔓长到8010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摘心,延长到1.5米左右时进行第二次摘心。冬剪时,把原主蔓从更新主蔓着生处以上510厘米处剪掉,而对更新主蔓进行中长梢修剪。这样轮流更新几年就可恢复树势。 2、加强土肥水管理推广模式化土肥水管理新技术。结合深翻改土,秋施基肥;追肥原则为前促后控,注意重视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周年浇水掌握前促、中控、后促,即萌芽前和采收后应加强浇水,果实生长成熟期适当控制浇水。 ①深翻改土,重视基肥,对早衰的巨峰葡萄必须加强采果后的土肥水管理。9月中、下旬结合深翻,在距主干50厘米处挖宽40厘米,深80厘米的施肥沟,株施腐熟的有机肥1520公斤,每株加尿素0.10.2公斤,过磷酸钙0.10.2公斤,施后浇水覆土封沟。 ②合理追肥,促进生长对早衰的巨峰葡萄植株,要在采果后秋施基肥的基础上,追施好萌芽前,长梢前、开花前、壮梢期,果实膨大期五个时期的追肥,并结合叶面喷肥,以增强树势,加快更新复壮,恢复产量。 春季萌芽前株施O.10.2公斤尿素,施后浇水覆土,以催芽萌发,抽梢展叶。当新梢长到1020厘米时,再株施O.2公斤尿素或复合肥,以促进主梢和副梢生长。开花前应控氮增磷,株施磷酸二铵O.10.2公斤或人粪尿5-10公斤。57月中的新梢生长期,视生长情况每株根际追施0.3公斤复合肥,0.25公斤氯化钾以促进枝梢充实。果实膨大期追肥一般在果实豆粒大小时进行,株施0.10.2公斤尿素,以促进果实膨大。 ③结合喷药,叶面补肥结合喷药,展叶后每1015天叶面喷施1次0.3%-0.4%的尿素或0.2%-0.3%的磷酸二氢钾。 一般花前喷0.3%的尿素+0.3%的硼砂,以提高坐果率;67月喷0.3%的尿素;89月喷0.3%的磷酸二氢钾,以保持叶片正常生长,增强光合作川,提高产量和品质。 ④适时浇水每年要视天气情况进行浇水。一般萌芽前、落叶后二次休眠期浇水要量大浇透;生长季节的开花前,坐果后等时期的浇水应与追肥相结合,水量适中。雨季还要注意控水和排涝。 3、严格控制负载量根据实践经验,综合管理水平较高的45年生的葡萄园,每亩产量控制在1500一2500公斤,可保持树势不衰弱,产量稳定。 ①合理留枝为了防止巨峰葡萄主蔓基部光秃,结果部位外移,冬剪要重,一般采用短梢修剪,结果母枝剪留35个芽,结果枝组间距50厘米左右。夏剪以新梢能布满架面,但不拥挤为度。枝间距以1015厘米为宜。在抹芽定梢后,要确定适宜的果枝比。巨峰葡萄的结果枝与营养枝的比例应控制在23:1比较合理。 ②严格疏花疏果巨峰葡萄落花落果严重,果穗松散,为产生优质果,可在花前疏除多余花序。先疏除弱枝花序,中庸枝上留单花序,强枝上留双花序。更新后主蔓上的延长蔓的花序也要疏去,以保持主蔓生长。留下的花序摘去花序顶端的1/41/3,有副穗的也同时去掉,并把握亩留穗50006000个。巨峰葡萄果粒大小均匀,疏密合理,疏粒后每果穗只保留30粒左右,以保证每个果粒都能达到10-12克,每穗重300400克。 ③及时摘心、除副梢、拉枝、去卷须对于发育枝留89片叶摘心,其副其留12片叶反复摘心。结果枝在果穗以上留710片叶摘心,果穗以下副梢全部抹除,果穗以上的副梢留顶端1个副梢并以12片叶反复摘心。同时将直立旺长的结果枝拉平引缚于拉线上。抑制其顶端优势,使养分在短期内转移到果穗上。 还要注意去卷须,减少养分的无效消耗,以促进基芽饱满充实。 4、及时防治病虫害在巨峰葡萄上发生的主要病虫害为霜霉病、炭疽病、黑痘病、灰霉病、透翅蛾、天牛等,要注意加强休眠期清园工作和生长季节的防治。 ①休眠期清园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各种带病组织,刮剥老皮,清扫枯枝落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人工清园后立即进行药剂消毒,全园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以铲除越冬病原菌和虫卵。对重病葡萄园,于翌春芽鳞片松动吐绒时再全园喷布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加0.3%的五氯酚钠进行铲除越冬病原菌和害虫。 ②生长季节喷药防治巨峰葡萄在生长季节要1015天喷1次药,应以不同杀菌剂交替使用。新梢生长期叶面喷布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50.7:200倍波尔多液防治黑痘病、灰霉病、霜霉病等;用40%水胺硫磷乳油1500倍喷雾防治短须螨、粉蚧等。开花前可用1:0.5O.7:200倍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异菌脲1500倍液防治黑痘病、炭疽病、灰霉病等。落花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黑痘病、灰霉病、炭疽病。 幼果期和果实生长期用1:1:200倍波尔多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福美砷可显性粉剂500一800倍液,防治黑疽病、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对于透翅蛾、粉蚧、浮尘子等害虫,可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25%灭幼脲Ⅲ号1500倍液进行防治。 果实转色期至成熟期,用35%胶悬铜400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对于铜绿金龟子的危害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进行防治。在果实采收后,主要是防治霜霉病对叶片的危害,常用药剂为1:12:180倍波尔多液;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水稻白背飞虱如何防治


水稻白背飞虱,学名Sogatellafurcifera(Horv6th)属同翅目,飞虱科。分布在中国英白、水稻种植区。主要危害水稻、英白、玉米、大麦、小麦、甘蔗、高梁、稗草、早熟禾等。

形态特征

长翅型雄虫体长3.2—3.8mm,浅黄色,有黑褐斑。头顶前突,前胸、中胸背板侧脊外方复眼后具l新月形暗褐色斑,中胸背板侧区黑褐色,中间具黄纵带,前翅半透明,端部有褐色晕斑;翅病、颜面、胸部、腹部腹面黑褐色。长翅型雌虫体长4—4.5mm,体多黄白色,具浅褐斑。卵新月形,长0.7-0.8mm。若虫共5龄,末龄若虫灰白色,长约2.9mm。

生活习性

新疆、宁夏年生1—2代,东北2—3代,淮河以南3—4代,长江流域4—7代,岭南7—10代,海南南部11代,属迁飞性害虫。最初虫源是从南方迁来。迁入期从南向北推迟,有世代重叠。该虫长翅型成虫飞翔力强,每雌产卵85粒左右,当田间每代种群增长约2—4倍,田间虫口密度高时即迁飞转移。

防治方法

选用赣早釉42号等抗白背飞虱的抗虫品种。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症状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水稻纹枯病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病原

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solani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所需时间来看,R.solani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刈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据调查,水稻收割后遗留田间的菌核数量,在一般病田每亩平均在10万粒以上,严重病田每亩达70万一80万粒,少数还高达100万粒以上。菌核的生活力极强,湖南测定,种植各种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在土表越冬的菌核其存活率达96%以上,在土表下3—8寸越冬的菌核存活率也达88%左右。春耕浇水耕耙后,越冬菌核飘浮水面,插秧后随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叶鞘上,随着稻株分蘖和丛茎数的增加,附在稻株茎部的菌核数量也加多。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浮沉在水中的菌核均可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由于菌核随水传播,受季候风的影响多集中在下风向的田角,田面不平时,低洼处也有较多的菌核,因而这些地方最易发现病株。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5.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现包颈现象,其中烯唑醇等药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高科恶霉灵或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或腈菌唑等三唑类的复配剂在水稻抽穗前后可以使用。

药物防治市场上防治纹枯病的杀菌农药很多,像己唑醇、井冈·己唑醇、井冈·蜡芽菌、戊唑醇等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突出。在水稻分蘖盛期即水稻封行前(纹枯病暂未发病或发病初期),每亩用10%己唑醇40毫升+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毫升对水20—30公斤,或在水稻分蘖末期即水稻封行后(纹枯病进入快速扩展期),每亩用10%己唑醇55毫升+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毫升对水30—40公斤趁早晨露水未干时粗雾喷于水稻下部,可有效预防、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水稻稻瘿蚊如何防治


水稻稻瘿蚊,学名Orseoiaoryzae(Wood—Mason)双翅目,瘿蚊科。别名稻瘿蝇。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海南、江西、湖南、台湾。据江西广昌县观察,该虫从石城县进入广昌县以后,每年仍以10一20km的速度向北蔓延。主要为害水稻、李氏禾等。

为害特点

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水稻从秧苗到幼穗形成期均可受害,受害重的不能抽穗,几乎都形成“标葱”或扭曲不能结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4.8mm,形状似蚊,浅红色,触角15节,黄色,第1、2节球形,第3一14节的形状雌、雄有别:雌虫近圆筒形,中央略凹;雄蚊似葫芦状,中间收缩,好象2节。中胸小盾板发达,腹部纺锤形隆起似驼峰。前翅透明具4条翅脉。卵长0.5mm左右,长椭圆形,初白色,后变橙红色或紫红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4.5mm,纺锤形;蛆状。幼虫共3龄,1龄蛆形,长约0.78mm;2龄纺锤形长约1.3mm;3龄体形与2龄虫相似,体长约3.3mm。蛹椭圆形,浅红色至红褐色,长3.5—4.5mm。

生活习性

广东连山年生6—7代,广东从化、广西、江西、云南、福建7—8代,广东佛山、中山8—9代,海南12—13代。以幼虫在田边、沟边等处的游草、再生稻、李氏禾等杂草上越冬。年生7—8代地区,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4月上旬出现,羽化后成虫飞到附近的早稻上为害,该虫从第二代起世代重叠,很难分清代数,但各代成虫盛发期较明显。一般1、2代数量少,3代后数量增加,7—10月,中稻、单季晚稻、双季晚稻的秧田和本田很易遭到严重为害。成虫羽化的当晚即交配,雄虫多次交配,雌虫仅1次,卵散产在近水面嫩叶上,每雌产卵100一150粒,雌虫有趋光性,因此诱虫灯上出现的高峰日就意味着田间产卵高峰日。初孵化幼虫借叶上湿润的露水下移,从叶鞘间隙或叶舌边缘侵入,开始为害生长点,生长点受害后心叶停止生长,叶鞘伸长成管状,即“标葱”出现,这时管里幼虫已化蛹。羽化前蛹体头部向上,蛹上升到葱管顶端,用额刺破顶而出,在出口处留有白色的蛹壳。该虫喜潮湿不耐干旱,气温25—29℃,相对湿度高于80%,多雨利其发生。生产上栽培制度复杂,单、双季稻混栽区,稻瘿蚊发生严重。天敌有蜘蛛、螨类、蚂蚁、步行甲、青蛙、黄柄黑蜂等。

防治方法

防治稻瘦蚊的策略是“抓秧田,保本田,控为害,把三关,重点防住主害代”。

(1)选用抗虫品种如抗蚊1号、抗蚊2号、汕优999、水辐17等。

(2)春天及时铲除稻田游草及落谷再生稻,减少越冬虫源。把单、双季稻混栽区因地制宜改为纯双季稻区,调整播种期和栽插期,避开成虫产卵高峰期。

水稻稻纵卷叶螟如何防治


稻纵卷叶螟,学名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8—9mm,翅展17mm,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卵长1mm,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幼虫5—7龄,多数5龄。末龄幼虫体长14—19mm,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4蛹长7—10mm,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生活习性

东北年生1—2代,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以北5—6代,海南南部10一l1代,南岭以南以蛹和幼虫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越冬场所为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我国北纬30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都不能越冬。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如在安徽该虫也不能越冬,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初始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扰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卵期3—6天,幼虫期15—26天,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蛹期5—8氏,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该虫喜温暖、高湿。气温22一28℃,相对湿度高于80%利于成虫卵巢发育、交配、产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存活。为此,6—9月雨日多,湿度大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主要天敌有稻螟赤眼蜂,绒茧蜂等近百种。

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减轻受害。

(2)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667m2每次放3—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

水稻倒伏如何防治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基部倒伏,二是折秆倒伏,前者是水稻倒伏的主要现象。

病因

一、水稻倒伏与水稻植株节间的椭圆特性有关,水稻节间横断面一直被认为是圆形的,其实水稻节间是椭圆形的,表现出一定的扁平度,低位节间的扁平率高于高位节间,经测定倒伏茎比不倒伏茎表现较高的扁平率,与节间的抗倒伏性有关。

二、倒伏茎的低位节间长和总茎长明显大于不倒伏茎,这说是有低位节间越长的茎越易倒伏。

三、倒伏茎的Ⅲ、Ⅳ节间长茎轴和短茎轴较不倒茎的小,这一结果不同于以前研究得出的倒伏与不倒伏茎的宽充无差异的结果。

四、倒折一般发生在胝位节间,即第Ⅳ节间,至于邻近Ⅲ、Ⅳ两节发生倒伏概率很小,因此Ⅰ、Ⅱ节很少发生折断现象。五是倒折发生在折断节间的位置,试验表明第Ⅲ节间折断点位于节间长的13.2%-33.42%区域,第Ⅳ节间位于15.71%-23.15%区域,第Ⅴ节间位于13.27%-35.05%区域。根据上述结果可以断定,折断点位于折断节间下位节,在此节间长的10%-30%区域内。这一区域虽然只有节间长的20%,但折断发生在这一区域的概率至少有95%,这有限的20%区域被看作是折断区域,折断发生在此区域原因可能是叶鞘和茎节间综合作用的结果。折断均发生在短茎轴方向。看来水稻的倒伏原因除公认的低位节节间长与倒伏有关外,低位节间扁平率和其横截面的长茎轴和短茎轴宽度对抗倒性也有重要作用,从折断节间、折断位置、折断方向的观察表明:折断并不随机发生在某一节间的某一位置,而是在某一特定的位置,有的品种在Ⅳ节间,有的品种在Ⅳ和Ⅴ节间,折断区域局限于由下位节向上节间长的10%-30%的区域内,大部分折断沿着节间横截面的短茎轴方向发生。除了水稻本身上述原因外,其他原因还有水稻品种特性、栽植密度、施肥、气象条件等因子,倒伏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2-3个抗倒伏品种。如早稻有:中106、中丝2号、鄂汕杂1号、桂引901等抗倒伏的品种。中稻可选用东农419、嘉手、豫梗6号、香宝3号、八桂占2号、宁梗17号、藤系144等。晚稻可选用津稻308,津星1号,冀粳14号、15号,花粳45,辽粳244、287,沈农9017,东农419,毕粳37,宁粳15号,雪峰,龙梗4号等抗倒伏品种。

(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防止偏施、过施氮肥,必要时喷洒惠满丰(高美施),每667m2用210-240ml,对水稀释300-500倍喷叶1-2次或促丰宝Ⅱ型活性液肥600-800倍液。

(3)合理密植。

(4)对有倒伏趋势的直播水稻在拔节初期喷洒5%烯效唑乳油100mg/kg,也可选用壮丰安水稻专用型,防倒效果优异。

水稻大螟如何防治


水稻大螟,学名Sesamiainferens(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稻蛀茎夜蛾、紫螟。分布在陕西、河南以南稻区。寄主水稻、玉米、高粱、麦、粟、甘蔗、芦苇、油菜、英白、稗等。

为害特点基本同二化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也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大螟为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又别于二化螟。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较多,田中间较少,别于二化螟、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15mm,翅展约30mm,头部、胸部浅黄褐色,腹部浅黄色至灰白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灰褐色,中间具小黑点4个排成四角形。雄蛾体长约12mm,翅展27mm,触角栉齿状。卵扁圆形,初白色后变灰黄色,表面具细纵纹和横线,聚生或散生,常排成2—3行。末龄幼虫体长约30mm,粗4头红褐色至暗褐色,共5—7龄。蛹长13—18mm,粗壮,红褐色,腹部具灰白色粉状物,臀棘有3根钩棘。

生活习性云、贵高原年生2—3代,江苏、浙江3-4代,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年生4代,福建、广西及云南开远4—5代,广东南部、台湾6—8代。在温带以幼虫在茭白、水稻等作物茎秆或根茬内越冬,翌春老熟幼虫在气温高于10℃时开始化蛹,15℃时羽化,越冬代成虫把卵产在春玉米或田边看麦娘、李氏禾等杂草叶鞘内侧,幼虫孵化后再转移到邻近边行水稻上蛀入叶鞘内取食,蛀入处可见红褐色锈斑块。3龄前常十几头群集在一起,把叶鞘内层吃光,后钻进心部造成枯心。3龄后分散,为害田边2-3墩稻苗,蛀孔距水面10—30cm,老熟时化蛹在叶鞘处。成虫飞翔力弱,常栖息在株间,每雌可产卵240粒,卵历期一代为12天,2、3代5—6天;幼虫期一代约30天,二代28天,三代32天;蛹期10—l5天。苏南越冬代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1代6月下旬至7月下旬,二代7月下旬至10月中旬;宁波一带越冬代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发生,第1代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8月上旬至下旬,三代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长沙、武汉越冬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江浙一带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盛发,主要为害茭白,7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期和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主要为害水稻,对茭白为害轻。茭白与水稻插花种植地区,该虫在两寄主间转移为害受害重。浙北、苏南单季稻茭白区,越冬代羽化后尚未栽植水稻,则集中为害茭白,尤其是田边受害重。

防治方法(1)对第一代进行测报,通过查上一代化蛹进度,预测成虫发生高峰期和第一代幼虫孵化高峰期,报出防治适期。(2)有茭白的地区冬季或早春齐泥割除茭白残株,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螟虫。(3)根据大螟趋性,早栽早发的早稻、杂交稻、以及大螟产卵期正处在孕穗至抽穗或植株高大的稻田是化防之重点。防治策略狠治一代,重点防治稻田边行。生产上当枯鞘率达5%或始见枯心苗为害状时,大部分幼虫处在1—2龄阶段,及时喷洒18%杀虫双水剂,每667m2施药250ml,对水50—75kg或9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200g或50%杀螟丹乳油100ml对水喷雾,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8加40%乐果乳油50ml对水喷雾。虫龄大于3龄时,每667m2可用50%磷胺乳油150ml对水补治。

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并不少见,目前,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

症状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1]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叶瘟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醉叶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1]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使用土壤消毒剂处理。(3)加强肥、水管理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用施肥技术。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4)生物防治:(5)咪鲜胺防治叶温时期在7月上、中旬,叶瘟发生初期用药。要预防穗颈瘟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预防效果明显。

水稻苗疫病如何防治


稻苗疫病主要在早、中稻秧苗和早稻大田前期发生,长江流域发生多。为害秧苗叶片。叶上初生黄白色小圆斑,后扩展成灰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害扩展后病斑融合使叶片纵卷或折倒。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稀疏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渐褐变、中央灰褐色,白色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常造成稻苗中、下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整叶或整株死亡。

病原

PhytophthorafragariaeHickm.var.oryzo-bladisWangetLu.称草莓疫霉稻疫霉变种,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2-5根自寄主气孔伸出,束生或单生,偶具1-2回分枝,大小6.5-40.5×2.9-5.7(μm)。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大小36-98.3×22.1×66.5(μm),孢子囊成熟后不脱落,游动孢子从孢子囊顶端孔口散出。游动孢子肾形,休止孢子圆形,以芽管萌发产生次生小型泡囊。藏卵近圆形黄褐色,直径31.2-72μm,雄器围生,扁圆形,淡黄色,大小12.2-25.9×15-30(μm),卵孢子圆形,黄色,大小21.7-57(μm)。(左图)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有水存在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为害。饱和湿度条件下病斑上才能产生孢囊梗,孢子囊产生需有水滴或水膜存在。游动孢子休止后由休止孢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寄主。受侵染秧苗在饱和湿度下形成典型病斑,相对湿度60%-90%只产生淡褐色小斑。发病适宜温度16-21℃,气温超过25℃病害受抑。阴雨连绵有利于发病,三叶期前后秧苗最易感病。秧田水淹或深灌有利发病,串灌病害易于流行。播种过密,秧苗弱易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地势高的田块秧田,且秧田要年年轮换。(2)加强肥水管理,要浅水勤灌,防止串灌,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秧苗3叶期喷洒72.25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240倍式波尔多液。

水稻是谁发明的?阅读这些让你迅速了解水稻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在半坡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保存了几年的水稻种子,这也佐证了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是谁发明的呢?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水稻的发明

水稻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水稻是谁发明的早已不可考证。神话传说,最早发现水稻的是神农,当神农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天降种子,神农把它种到土地里,第二年收获了水稻。神话毕竟是神话,无法验证。

小编认为,水稻不是谁发明的,而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在采摘食物种子的时候偶然发现了水稻,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人工培育直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水稻。而且今天我们还在不断运用我们的智慧改造水稻,使它产量更高,种植范围更广。

可以这样说,水稻不是谁发明的,而是劳动人民不断努力的结果。对水稻改良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袁隆平了,他发明的水稻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稻”!解决了许多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都有什么优点呢?

优点:1、中大穗

杂交水稻和其他水稻相比,穗长优于其他水稻,这也是杂交水稻能够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2、粒多

从野稻到今天的杂交水稻,品种不断优化,颗粒也逐渐紧凑,以前的品种一个稻穗大概只有30-40个稻粒,杂交水稻能够做到50-100左右。

3、粒重

稻粒重量的增加,表明水稻的品质的提高,一些稻粒无法授粉的状况得到解决。

读了以上内容大家是不是觉着水稻的历史悠久呢?经过人民几千年的努力,水稻的产量终于提高,多少辛苦可想而知,大家以后一定不要浪费粮食呀!

《什么是水稻早衰?如何防止水稻早衰!》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什么是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