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芋头污斑病的危害及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芋头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产生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浅褐色至深褐色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

芋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在北方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侵染为害,借风雨气流传播;南方病原菌在寄主植物上辗转为害无明显越冬现象。

栽培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氮肥施用过多,植株徒长、旺长,雨水较多,田间湿度大发病较严重。

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多雨季节栽培适当稀植。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

250g/L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8.75%恶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10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

精选阅读

小蓟灰斑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小蓟别名刺儿菜、曲曲菜、山牛劳、野红花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带花全草或根状茎入药,具凉血、行瘀、止血之功效,分布在全国。灰斑病是小蓟上重要病害,各地广泛发生。灰斑病会给你的小蓟的生长带来不小的英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小蓟灰斑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上病斑圆形至近圆形,大小3-6mm,灰色,有褐色细边,湿度大时生有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CercosporacirsiiEll.etEv称蓟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叶两面,叶面居多。子座褐色,大小22-53m。分生孢子梗榄褐色,15-30根束生,不分枝,顶端狭,色浅,无膝状节,隔膜不明显,大小18-324-6(m)。分生孢子圆柱形,少数鞭形,无色透明,隔膜不明显,大小18-943-4.5(m)。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上土中越冬。来年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使病情逐渐加重。生长季节高温多雨湿度大,土壤瘠薄,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害严重,植株衰弱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秋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来年菌源,增施磷、钾肥及酵素菌堆制的堆肥,叶面喷施宇航牌超级营养剂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多霉灵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杀菌王(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等。隔10天左右一次,连治2-3次,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花卉美洲斑潜蝇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分布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又名苜蓿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湖北、云南、福建、海南等地。

为害特点为害大丽花、红花羊蹄甲、菊花、非洲菊、两色茉莉、牵牛花、夜丁香、香石竹、小理花、香豌豆等及多种瓜果蔬菜。幼虫潜入叶内取食,造成弯曲蛀道,从而影响花卉的光合作用,导致落叶、落花,严重影响城市绿化美化和节日花坛摆花。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毫米左右,翅展2.1毫米左右。体浅灰黑色,体态如家蝇。卵黄色。幼虫蛆状,浅黄色渐变为橙黄色。围蛹型,土黄色。

生活习性该虫因地区、温度和寄主不同,发生代数不同。1年发生几代至十几代。北方地区以蛹在土里越冬,海南地区无越冬现象。雌成虫在叶片上刺孔,形成刻点(小洞),通过刻点取食与产卵。卵多产在表皮下。幼虫孵化后潜叶为害,叶片出现弯曲虫道,虫道两侧边缘有虫粪形成黑条纹。资料报道,在1526℃完成1个世代需1620天。

综合治理措施

(1)加强检疫调运花木和切花时,应加强检疫,消灭虫源,防止扩大为害。

(2)物理防治采用黄色黏胶板或性信息素诱杀。

(3)生物防治利用或迁引潜蝇茧蜂、斯夫金小蜂、绿姬小蜂、金小蜂等。

桃树煤污病的防治方法


桃树煤污病危害桃树叶片、果实和枝条。

1、枝干。被坏处初现污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霉点,后构成煤烟状黑色霉层,部分或布满枝条。

2、叶片。叶片正面发作灰褐色污斑,后逐渐转为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这是该病的重要特征。严峻时叶片提前掉落。

3、果实。外表布满黑色煤烟状物,严峻降低果品价值。

发病规律

湿度大、通风透光差以及蚜虫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多的桃园往往发病重。主要是介壳虫类的影响,以龟蜡介为主。因其繁衍量大,发作的排泄物多,且自接附着在果实表而,构成煤污状残留用清水难以清洗。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土壤内及植物残体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发作分生孢子,借风雨或蚜虫、介壳虫、粉虱等昆虫传达延伸,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病害病原

在不同区域煤污菌种群组合不尽相同,主要有多主枝孢Clasdosporiumhergbrum(pers.)link、大孢枝孢Cladosporiummacsrocarpumpreuss、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形状。病菌有性阶段构成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还可在子囊内或子囊外芽殖,发作芽孢子。芽孢子卵圆形,可分为薄壁与厚壁2种,前者能直接再芽殖,而后者能抵抗不良环境,可用以休眼。

2、特性。日本实验记录可存活11年。此菌芽殖最适温度为20℃,最低10℃,最高为26~30℃。侵染最适温度为10~16℃。

3、寄主。散布广泛,多种果木均有发作。

农业防治

1、改动桃园小气候。使其通透胜好,雨后及时排水,避免湿气滞留。

2、及时防治蚜虫、粉虱及蚧壳虫,关于零散栽植的桃园可在严冬年份晚喷清水于树干,结冰后早晨用机械法把冰层振落,蚧壳虫也随之掉落。

月季灰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1.症状

灰斑病在苗圃或盆栽月季均有发生。病菌侵害叶片后,形成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直径2-6毫米,初为黄绿色,后中央变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至红褐色,湿度较高时,在叶面生淡黑色的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2.病原

月季灰斑病为cercosporapuderiBenDavis,属丝孢纲丝孢目。病叶表面淡黑色的霉状物是病菌的子座和分生孢子。子座球形、近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密集,淡榄褐色,顶端较狭,不分枝,无屈曲,无隔膜;分生孢子圆柱形至倒棒形,近无色至无色至淡褐色,直立或稍弯曲,基部这截形至倒圆锥形,顶端略钝,隔膜多。

3.发生发展规律

病菌以菌丝团潜伏于病叶或落叶上越冬,于次年5月间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危害。10月份以后病情趋缓,干旱比多雨年份病害发生较轻。

4.防治方法

(1)减少侵染来源:清除地上和地下的病叶,消灭越冬病原。若在发病期间及时摘除病叶,可有效地控制病情扩展,这是防治的重要措施。

(2)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喷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多菌灵500倍液。

芹菜斑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又叫叶枯病。自植株下部向上发展,初时病斑圆形浅黄色,水浸状,边缘明显,以后发展为不规则形。斑块颜色由浅黄色变灰白色,其上布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柄及茎受害时病斑椭圆形,颜色稍深,微凹陷。病斑周围常有一圈黄晕,分生孢子器多发生在斑纹周围,拥挤一起。病害严重时,造成叶枯。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附着在种子上、病残体或在采种母根上越冬。潜伏在种皮内的菌丝存活1年以上,附在种子表面病菌存活2年以上,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存活8-11个月。病菌遇环境适宜,即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借风雨、人畜、工具等传播,遇有水滴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穿透皮层侵入。此病在气温20-25℃、多雨或湿度大的较冷凉气候环境条件下易流行。昼夜温差大,夜间结露,持续时间比较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做到从无病地、无病株上采种。使用两年内的种子,要用48-49℃温水浸30min,边浸边搅拌,然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实行2-3年轮作,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保护地做好通风排湿。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5∶200波尔多液或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或石灰硫酸铜硫磺粉(石灰30份、硫酸铜10份、硫磺粉10份)等,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

杨树斑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杨树斑枯病分布很广,危害毛白杨、北京杨、沙兰杨、密叶杨、胡杨、箭杆杨、青杨等树种,以毛白杨受害最重。苗木和幼树感病后,提前大量落叶。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片正面产生褐色近圆形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多角形,中央灰白色或浅褐色,边缘深褐色。发病后期,病斑内产生许多散生或轮生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背有时也可见病斑和小黑点。病斑可互相连接成大斑,致使叶变黄,干枯早落。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为杨生壳针孢(SeptoriapopulicolaPeck)和杨壳针孢(S.poputiDesm.),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真菌。其有性型为杨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populicolaThomp.)和杨球腔菌(M.populi(Auersw.)Kleb.),隶属子囊菌亚门、腔孢纲、座囊菌目。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内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传播侵染新叶,并可进行再侵染。夏、秋季多雨,有利于病害扩展。

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摘除苗木下部病叶,收集病落叶,集中烧毁。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2: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400-500倍液,每隔15-20天喷1次,喷2-3次。

③选用抗病速生的优良品系。

柑桔油(脂)斑病及防治


柑桔脂斑病也称油斑病,各个柑桔区均有发生。脂斑病不仅影响果品的外观。降低经济价值,而且在贮藏期还可以导致其它病菌侵入造成果实腐烂。

病害一般发生在果实采摘前,特别是接近成熟期的果实易发病。也可以发生在采后贮藏运输期间。病斑的特点是果皮上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淡黄色或浅绿色病斑,病、健部交界处明显。有的品种病斑边缘为紫褐色,病斑内油胞显著突出,油胞间的组织稍凹陷,后变为黄褐色,油胞萎缩。脂斑病只引起外果皮组织发生病变,内果皮组织没有变化,如病斑上污染有炭疽病菌或青霉菌等孢子,由于这些病菌的侵染,往往可以引起果实腐烂。

油斑病是由于油胞破裂后,桔皮油外渗,侵蚀果皮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引起桔皮油外渗的原因有多种,果实受机械受伤如刺伤、风伤、压伤、虫伤等,或果实生长后期使用农药不当而造成的药害,或在贮藏库中不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等因素均可引起桔皮油外渗而诱发油斑病。

凡是果皮结构细密、脆嫩的品种油斑病发生较多,果皮结构粗糙疏松的品种发生较少。一般甜橙发生严重,柑、柠檬次之,在果实接近成熟期和采摘时,如雨水过多,刮风、虫害较重的油斑病都会发生较重。适当提早采摘果实可以减轻发病。

防治此病,可采取如下措施:

1、适时采摘适当早采收,不要在雨湿或露水未干时采摘,果实在采摘、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损伤。

2、防治害虫果实生长后期,要加强害虫防治,山地果园柑桔,可结合吸果夜蛾防治,进行果实套袋,可兼防油斑病。

3、种植防风林风大地区,果园周围种植防风林,可减少病害的发生。

木槿煤污病如何防治


分布与危害

木槿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秋开花,花期长而花朵大,是优良的园林观花树种。近年来,河南偃师市部分木槿由于蚜虫危害严重,通风透光条件不良,导致了木槿煤污病的发生。黑色煤粉层是木槿煤污病的典型症状。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木槿煤污病主要危害木槿的叶片,也危害嫩枝、花器等部位。

病原

木槿煤污病的危害原理是煤粉层抑制了木槿的光合作用,削弱了木槿的生长势。另外,由于木槿叶片及花朵布满黑色煤粉层,严重地破坏了其观赏性。

发生规律

木槿煤污病的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了囊孢子在木槿的病部叶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菌丝、分生孢子由气流、昆虫等传播。病原菌寄生在蚜虫的排泄物及分泌物上,或通过吸器寄生在木槿上。高温、高湿、通风透光差,蚜虫发生猖獗,均能加重木槿煤污病的发生。发病盛期为春秋季节。

防治方法

1.生长季节蚜虫大量发生时,喷洒40%氧化乐果1000至1500倍液进行防治,减少蚜虫排泄物或蜜露,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2.休眠季节喷洒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杀死越冬的菌源,从而减轻煤污病的发生。

3.早春对木槿进行适度修剪,剪除受害枝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煤污病的发生。

金叶女贞煤污病的防治方法


煤污病侵害金叶女贞主要是在其遭受康氏粉蚧和蚜虫危害以后,即以它们排泄出的粘液为营养,诱发煤污病菌的大量繁殖。发病后病株叶面布满黑色霉层,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提早落叶。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煤污病主要侵害叶片和嫩梢,病害先是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后逐渐覆盖整个叶面,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病斑初期为黄褐色,上覆盖黑色霉层,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严重时叶片表面、枝条甚至叶柄上都会布满黑色煤粉状物;这些黑色粉状物会阻塞叶片气孔,妨碍正常的光合作用。

发病原因

子囊菌门柳煤炱菌,无性态为半知菌类烟霉菌,煤污病的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在寄主植物病残体上越冬。因为蚜虫和康氏粉蚧排泄的黏液会为煤污病的病原菌提供营养,所以一般在这两种虫害发生后,煤污病都会大量发生。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病残体,清水冲洗叶面.保持通风透光良好。

②做好对康氏粉蚧和蚜虫的防治,是预防煤污病的关键因素。对于康氏粉蚧,可用40%氧乐果l000倍液、蚧螨灵1000倍液,危害严重时均匀喷洒乐斯本加穿透剂,效果极佳。对于蚜虫可用20%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2000倍液进行喷施。

③对上年发病较为严重的田块,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以消灭越冬病源。对生长期遭受煤污病侵害的植株,可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

玉米缩节病的症状危害及防治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

1993年以来,玉米粗缩病(MRDV)的发生具有明显上升之势,给我市的玉米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1996年大发生时,一般病田病株率达40%,平均减产10%~30%。2007-2009连续三年在黄淮地区大发生。如何控制玉米病毒病,尤其是玉米粗缩病(MRDV)的危害,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因此,近几年我们对玉米粗缩病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病株样本中有85.16%的玉米植株基本绝产或绝产,株高仅为健株的1/2,无雌穗或雌穗无粒;98.44%的植株株粒重损失率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粗缩病应及早动手,绝不能像有的农户那样,等看到玉米感病后才喷药防治,那就为时已晚。我市玉米播种期大概在5月20日--6月25日之间。这期间正值灰飞虱活动盛期,无法通过错播种期的方法防治此病,防止工作尤为艰巨。此时正值小麦成熟后其,部分农民漠视麦田后期管理,使灰飞虱等虫害侥幸生存,危害夏季作物生长。因此防治玉米粗缩病应从小麦后期管理开始,抓好小麦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是小麦丰产的保证,又是对夏季玉米免受粗缩病危害的重要措施。

大蒜叶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大蒜叶枯病是大蒜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各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大蒜生长期降水次数多,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植株枯死、早衰,蒜头减产,蒜苔霉烂,直接影响产量,它的发病原理及防治方法是:

一、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蒜薹。叶片受害多始于叶尖,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发展后,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向下发展,致病叶上半部枯死。潮湿时,其上生出黑色霉状物,蒜薹被害易从病部折断,最后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严重时不抽薹。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散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凡长势弱,管理不好的地块,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土壤肥沃、易排水地块种植大蒜,雨后及时排水。发病重的地块应与非葱蒜类作物轮作2-3年。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栽植不宜过密,以利通风透光,促进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

山药白涩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山药白涩病,又称山药斑纹病。

〔病原菌学名〕CylindrosporiumdioscoreaeMiyabeetlto

〔寄主作物〕山药。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叶片发病,多是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初时在叶片上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黄白色小斑点,扩展后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2~5毫米,边缘变褐稍隆,中间浅褐色,散生许多小黑点。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致使叶片穿孔或枯死。致病菌为薯芋柱盘孢。病菌分生孢子盘叶两面生,聚生或散生,初埋生,黑褐色,后突出表皮而上部呈白色至黄白色,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不分枝,直或微弯,单胞无色,分生孢子针状,二端较圆或一端较尖,直或稍弯,无色,具1~3个隔膜。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座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越冬菌产生分生孢子引起田间发病。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温湿度条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侵染,潜育期仅1~2天。病害再侵染频繁,病情扩展较快。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多7、8月份发病,是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病害严重。

〔防治措施〕(1)选地势较高燥,土质肥沃地块种植。要深翻地,精细整地。(2)实行轮作,避免连作。(3)施足腐熟的粪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合理灌水,雨后排除田间积水。(4)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集中烧毁或深埋。(5)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微粒粉剂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新万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芋头污斑病的危害及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