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甘薯黑痣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甘薯黑痣病主要为害薯块的表层。初生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灰黑色霉层,发病重的病部硬化,产生微细龟裂。受害病薯易失水,逐渐干缩,影响质量和食用价值。我国甘薯产区均有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在病薯块上及薯藤上或土壤中越冬。翌春育苗时,引致幼苗发病,以后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薯块。该菌可直接从表皮侵入,发病温限6—32℃,温度较高利其发病。夏秋两季多雨或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及盐碱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

2.栽培措施:春薯可适当晚栽,能减轻黑痣病发生;注意排涝,减少土壤湿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与禾科作物三年以上的轮作。

3.化学防治措施:

①苗床育秧期:不用病薯块作种薯,对无病薯块也要进行药剂处理。方法是用50%纯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纯品甲基托布津1000倍浸泡10分钟进行消毒。浸泡后的药液要泼在苗床上,注意不要用复方多菌灵或复方甲托,以免有效成份不够,影响防治效果。剪下的薯苗用上述药液浸泡根部(约10厘米)10分钟。连根拔下的薯苗要将根部剪掉后再浸泡。苗床上若发现病薯要立即深埋或烧毁处理。

②大田栽植期:大田栽秧时,亩用50%纯品多菌灵1~3千克兑细土,浇水栽秧后,施药土,最后覆土,可杀灭土壤中的黑痣病菌。

③收获期:首先要做到适时收获,一般在寒露至霜降之间,具体时间以当地日平均气温在15℃左右为宜。若收获过晚,薯块容易遭受霜冻,利于黑痣病菌侵入。收获后要用晒场上晒2~3天,使薯块伤口干燥,可抑制薯块病菌侵入。也可先在屋内干燥处晾放10~15天(堆0.3~0.7米即可),渡过薯块旺盛呼吸阶段,迫使薯块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再入窖。

④贮藏期:甘薯贮藏期窑温要控制在12~15℃之间,如果温度低于9℃,甘薯易受冻害,诱发黑痣病或其它病害。若温度高于17℃,甘薯极易在发芽生根,且利于黑痣病的发生。

观察窑温的方法是:用细绳将温度计从井眼控气孔伸入井底,10分钟后拉出观察,当温度低于9℃时,减少通风孔口,高于17℃时,扩大通风量,每隔15天观察1次。

精选阅读

槭树黑痣病的防治方法


学名Rhytismacerinumperg.;Rh.punctatum

发病症状

黑痣病多发生于槭树类叶片上。根据病原菌和寄予主种类,症状表现也有所区别。如寄予生于五角枫等叶片上,病斑形状较大,直径可达613毫米,圆形或不规则形初期黄色,后在病斑部出珊一漆状有光泽的黑色覆盖物质,病斑周围留一黄色圈;发生在三角枫上病斑则较小,常由10余个小黑斑聚成一个圆形大斑,小病斑直径约23毫米,圆形或椭圆形,黑色。具漆状光泽,周围有一黄色包围圈。

为害情况

该病主要为害三角枫、五角枫、色木、花楷子、茶条槭等多种槭树的叶片。受害叶出现病斑,有碍观赏,且使叶片早落,影响生长。

发生规律

该病的病原属真菌中的子囊菌类,以子囊盘在被害叶上越冬。至第二年春天形成子囊,五、六月间子囊孢子成熟,飞散到新叶上侵染为害,破坏了叶片表皮细胞壁,所以产生黄色病斑。后由菌丝与寄主叶面表皮细胞紧密纠结形成黑色子座,覆盖在病斑上成漆状。该病在多雨、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常盛发。

防治方法

1、秋、冬收集有病枝叶和落叶,及时烧毁,以消灭侵染源。

2、五月间开始每1015天用等量式100200倍波尔多液喷施一次,连喷23次,以防发病。

柳树黑痣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柳漆斑病又称黑痣病,普遍分布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陕西、新疆、西藏、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发生该病的柳树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银柳(Salixargyacea)、垂柳(S.babylonia)、沙柳(S.cheilophila)、山柳(S.depressa)、河柳(S.capreaea)、旱柳(S.matsudana)、茶叶柳(S.phyliciJolia)、极地柳(S.polaris)、红皮柳(S.purpureaL.)、细紫柳(S.purpureavar.gracilis)、赖因氏柳(S.reinii)、葡萄柳(S.repens)、网脉柳(S.reticulata)、细穗柳(S.tenuijulis)、四籽柳(S.tetrasperma)、青刚柳(S.viminalis)、狐色柳(S.vulpina)、皂柳(S.wallichiana)、岸柳(S.xerophila)等。该病对寄主生长影响不大,能使病叶提早脱落。

症状

发病初期(8~9月),在病叶正面出现不规则散生的淡黄色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斑点,不久在病斑中央部分形成突出、有光泽的盾状漆黑色斑点(子座),仅留有一圈淡黄色的周边,形成一个明显的晕圈。病斑直径约2~5mm,某些树种,如细穗柳,病斑常常数个愈合,直径可达1cm以上。

柳树黑痣病如何防治

病原为柳斑痣盘菌[Rhytismasalicinum(Pers.)Fr.],无性阶段为柳叶痣菌(MelasmiasalicinaLev.)。子座黑色,表面具皱纹,近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直径2~5mm,厚约3mm,内含多个子囊盘,子座规则地呈镶嵌式缝状开裂。子囊盘麦秆色。子囊窄棍棒状,具细长柄,130~215m13~15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束排列于子囊内,无色,线形,两端较尖细,单胞,多少有些弯曲,外面被有一层不明显的胶质壳,60~90m1.5~3.5m。侧丝线形,顶端稍膨大,190~250m长。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粒点状,分生孢子梗无色,柱状,8~14m2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倒卵圆形至椭圆形,2.5~3m1.5~2m。发生规律病菌当年形成子囊盘,以子座及子囊盘随病叶在地上越冬,次年春季(4~5月)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5~6月子囊孢子开始成熟并散发出来,随风传播,由健叶气孔侵入。菌丝在叶表皮细胞蔓延,扩展,至夏末、秋初形成盾状、黑色子座覆盖于斑点上。子囊盘在子座内形成并越冬,次年春季再形成子囊孢子,引起侵染。据报道,分生孢子仅起性孢子功能,无侵染作用。

阴湿的环境利于发病,因此,降雨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病较普遍,山区发病严重,平原地区很少发病。

防治方法秋、冬季收集病、落叶,集中烧毁;早春(4~5月)子囊孢子开始成熟、分散之前每隔10~15天喷洒保护剂2~3次,可以预防侵染。

常使用的药剂有:1:1:160~200倍波尔多液,1000~1600倍70%可湿性福美林,1000倍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65%可湿性代森锌等。另外可选择使用700~1000倍75%可湿性百菌清和1500~2000倍6%可湿性乐必耕。

茶枝黑痣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该病是老茶树枝干病害。安徽、浙江、湖南、云南等省茶区均有发生。发病初期在枝干上产生灰色小斑,病斑边缘略呈褐色,后渐扩展,形状不一,病健部分界不明显,病斑上散生有突起的圆形漆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座。有时病斑包围枝干,造成树势衰弱。

病原CoccochorinahottaiHara称球皮座囊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原菌子座生在茶树组织里,外有表皮盖着,球形至扁球形,壁厚,黑色,炭质,大小350一500m,该组织是由寄主的细胞组织变成,内生子囊果1个,子囊果顶端生一圆形孔口,大小30一40m。子囊圆筒形至棍棒形,基部生一小柄,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在子囊内排列不一,有单行排列的,也有上下部单行,中部为双行排列的。子囊孢子纺锤形至长椭圆形,初单胞无色,具油球4个,后呈黄褐色,具隔膜3个。子囊间生有比子囊长很多的侧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茶园阴湿、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树势衰弱的老茶树易发病,古老的大茶树发病重。

防治方法(1)注意茶园的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对茶园内或四周的杂树或灌木要及时疏除。(2)对衰老茶树进行台刈或重修剪,调整树势,剪下的树枝集中烧毁。(3)发病重的,于春、夏茶间隙期喷洒0.6%一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一500倍液。

禾草黑痣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症状在叶片的上面和叶背出现小的圆形、卵形、或长形黑斑,其外有黄色晕圈。叶片衰老时,黑斑周围仍保持绿色,黑斑稍隆起,有光泽,大小约1.5-11毫米0.3-1.0毫米,为病原菌的假子座。

病原菌有约20种黑痣菌引致禾草发生黑痣病。较常见的是禾黑痣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埋生于黑色的假子座内,烧瓶状,直径120-190微米,瓶颈长148-216微米;子囊棒状,无色,大小79-1056.6-10微米,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无色,大小9-14微米4.5-7微米,子囊间有侧丝,比子囊略长。

寄主范围冰草属、剪股颖属、短柄草属、雀麦草、赖草属、拂子茅属、披碱草属、单蕊草属、羊茅属、大麦属、梯牧草属、猬草属、小麦属及黍属的若干种有发生此病的记载。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假子座中的子囊壳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孢子释放,侵染新生叶片。

分布与危害广泛分布于国内外,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但为害不重,多种草坪草较敏感。

防治方法1.科学施肥根据配方,提供充分营养,以利快速生长,可促进草地康复。2.播种健康种子。3.药物保护对草坪及科研地可用以下药物保护:氯苯嗪、放线酮、克菌丹、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混剂、甲基托布津福美双混剂、三唑酮。

如何防止甘薯软腐病发生


甘薯软腐病为甘薯采收和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甘薯含水量高时,贮藏期间极易生软腐病,如不加以重视,就会造成红薯大量腐烂。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适时收获,避免机械损伤。夏薯要在霜降前后收完,秋薯要在立冬前收完,要选晴天收获,挖薯时尽量减少或避免产生伤口。

精选健薯,做到安全入窖。在甘薯入窖前要精选,淘汰病、残、烂薯,水气晾干后入窖,尽量用新窖。旧窖用前要把窖内旧土铲除露出新土,也可每平方米用硫磺15克进行熏蒸消毒杀菌。

加强管理,降湿、保温和通风。贮藏前期,即入窖后30天内,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是通风、保温和散湿,温度控制在15℃以下,湿度控制在90%~95%。利用通风孔或门窗,有条件的利用排风扇,加强通风。如果白天温度高,可以采取晚上打开、白天关闭的方法;以后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通风孔可以日开夜闭,待窖温稳定在15℃以下时可不再通风。

贮藏中期,即前期过后到立春的这段时间,窖温降低,是薯块最容易受冷害的时期,保温防寒是这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使窖温不低于10℃,最好控制在12℃~14℃。封闭通风孔或门窗,加厚窖外保温层,薯堆上覆盖草垫或软草。

贮藏后期,即开春以后(3月份)外界气温逐渐升高,要经常检查窖温,保持在10℃~14℃,中午温度过高及时放风,傍晚及时关闭风口,使窖温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

禾草黑痣病防治技术


症状在叶片的上面和叶背出现小的圆形、卵形、或长形黑斑,其外有黄色晕圈。叶片衰老时,黑斑周围仍保持绿色,黑斑稍隆起,有光泽,大小约1.5-11毫米0.3-1.0毫米,为病原菌的假子座。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菌有约20种黑痣菌引致禾草发生黑痣病。较常见的是禾黑痣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埋生于黑色的假子座内,烧瓶状,直径120-190微米(160-250微米),瓶颈长148-216微米;子囊棒状,无色,大小79-1056.6-10微米,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无色,大小9-14微米4.5-7微米,子囊间有侧丝,比子囊略长。

寄主范围冰草属、剪股颖属、短柄草属、雀麦草、赖草属、拂子茅属、披碱草属、单蕊草属、羊茅属、大麦属、梯牧草属、猬草属、小麦属及黍属的若干种有发生此病的记载。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假子座中的子囊壳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孢子释放,侵染新生叶片。

分布与危害广泛分布于国内外,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但为害不重,多种草坪草较敏感。

防治方法1.科学施肥根据配方,提供充分营养,以利快速生长,可促进草地康复。2.播种健康种子。3.药物保护对草坪及科研地可用以下药物保护:氯苯嗪、放线酮、克菌丹、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混剂、甲基托布津福美双混剂、三唑酮。

甘薯天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甘薯天蛾,别名甘薯天蛾、甘薯叶天蛾、白薯天蛾、旋花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主要危害甘薯、牵牛花、旋花科、豆科、茄科植物等多种作物,分布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安徽、河北、内蒙古、四川等地。甘薯天蛾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7~50毫米,翅展90~100毫米。头暗灰色,胸部背面灰褐色,胸背有2丛八字形鳞片,腹背面中央有1条较宽的灰黑色纵带,每节两侧顺次有白色、红色和黑色3条横带,似虾壳状。前翅灰褐色,有不规则锯齿状及云纹状纹;后翅灰色,有4条黑褐色横纹。

卵:球形,直径2毫米,淡黄绿色,表面光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70毫米,体色有黄褐色和淡绿色2个类型。幼虫头部有2条黑色纹,虫体有许多环状皱纹,第8腹节有1末端下弯的尾角;尾角橙黄色,末端黑色;体侧有7条斜纹。

蛹:长56毫米,红褐色,口器吻状,延伸卷成长椭圆形,环状。

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3~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5月中旬羽化。成虫喜食糖、蜜,具趋光性和趋嫩性,飞行力强。成虫白天潜伏叶荫处,黄昏出来觅食,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叶背,或叶柄上。卵期5~6天。初孵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3龄后多沿叶缘取食,造成缺刻,食量大时仅剩叶柄。蜕皮4次老熟,潜人土中5~30毫米深处化蛹。蛹期14天。

防治要点

①成虫诱杀。在主害代成虫盛发期用东方红电子灭蛾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②田间零星发生时可在农事操作中进行人工捕杀。

③冬季深翻土地,消灭越冬蛹,减少虫源。

④药剂防治。掌握在幼虫盛孵时喷药杀灭。

马铃薯病毒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x病毒(PotatovirusX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病毒粒体线形,长480一580nm,其寄主范围广,系统侵染的主要是茄科植物。病毒稀释限点100000一1000000倍,钝化温度68—75℃71畴体外存活期1年以上。马铃薯S病毒(PotatovirusS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650nm,其寄主范围较窄,系统侵染的植物仅限于茄科的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1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4天。马铃薯A病毒(Potatovirus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其寄主范围较窄,仅侵染茄科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倍,钝化温度44—52℃,体外存活期12—18小时。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茄科多种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0一1000倍,钝化温度52—62℃,体外存活期1—2天。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01eafr011virus简称PLr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5nm。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病毒稀释限点10000倍,钝化温度70℃,体外存活期12—24小时,2℃低温麓婊?天。此外TMV也可侵染马铃薯。

为害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发生规律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要点

(1)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

(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在条斑花叶病及普通花叶病严重地区,可选用白头翁、丰收白、疫不加、郑薯4号、乌盟601、陇薯161—2、东农303、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2号、克新1号和广红二号等抗病品种。

(3)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尤其靠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的条斑花叶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药剂参见本书蚜虫防治法。

(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5)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倍液、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

番茄病毒病如何防治


叶片及果实危害症状

危害症状:

①曲叶型又称黄化卷叶病毒(TY病毒病),为近年来发现的毁灭性番茄病害。上部叶片黄化变小,叶片边缘上卷,叶片皱缩,增厚,卷曲;上部节位开花困难,或无花序着生;染病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明显矮化。

②花叶型为最常见的症状。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浅绿相间的斑驳,有时叶脉透明;严重时叶片狭窄或扭曲畸形,引起落花、落果。果实小,植株矮化。

③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实上。叶片上有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斑,有的叶脉坏死,并由主脉向支脉发展;茎蔓上呈褐色长条形斑;果实畸形,果面具暗褐色凹陷斑块或水烫状坏死枯斑;严重时植株萎缩变黄,最后枯死,甚至绝收。

④蕨叶型顶部叶片特别狭窄或呈螺旋形下卷,并自上而下变成蕨叶状,有时几乎无叶肉;花瓣增大,形成“巨花”,开花后很少结果;病果畸形,果心呈褐色;植株不同程度矮生。

除以上症状外,还有巨芽型、黄顶型等,田间经常几种症状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及时防治蚜虫、蓟马、白粉虱等为害。

②种子处理:用0.1%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或10%磷酸三钠溶液浸40~5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后催芽播种。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氨基寡糖素;吗胍?乙酸铜;香菇多糖,或盐酸吗啉胍。

如何防治石榴干腐病


石榴干腐病是影响石榴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我国南北各大产区均有发生,它是目前石榴树中途死亡的主要原因。那么,石榴干腐病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石榴干腐病的有效防治方法?

石榴萼筒处发病症状

石榴干腐病发病初期

石榴干腐病病果干缩成僵果悬挂在枝上

石榴干腐病为害树干引起翘皮

石榴干腐病为害果树的枝干,同时也侵染花器、果实、果枝和新梢。在枝干发病的初期,皮层呈黄褐色,逐渐变为深褐色。之后被害部位的表皮会失水干裂,粗糙不平。病灶部位发展迅速,深达木质部位,病皮开裂,最终会使得全枝或树体逐渐干枯死亡。

干腐病的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树枝、僵果和病果台上越冬,果园内堆放的病枝残干和病落果也是重要病源。次年春季产生孢子进行侵染,随风雨传播。石榴干腐病的发病诱因很多,一般幼树发病少,老树发病多,挂果量大的发病严重。在果园中湿度过大时也易引起病害的流行。在品种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净皮甜和大红甜是比较抗病的品种。

在石榴干腐病的防治上,可以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石榴树本身抗病害的能力。饱施有机肥,生长后期控制氮肥,增施磷肥、钾肥。发现病枝、病果及时剪除,枯枝落叶需深埋,防止病害传播。同时,保护树体,防伤防冻也是重要防治措施之一。对伤口涂药保护,在入冬前树干要涂白,杀灭病菌,避免树体冻伤。

喷药防治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树体发芽前可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前喷30%绿得宝600倍液或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果实膨大期前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采收后全园细喷45%代森铵500-600倍液,杀灭所存病菌。

粟红叶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植株红化或黄化,影响结实。是我国北部粟、黍分布区发生普遍的病毒性病害。发病株率0.2%一5%。苗期染病重的枯死,轻的生长异常。抽穗前后染病植株呈现紫红色或不正常黄色,穗颈变短,植株矮化,造成部分小穗或全株不实。

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玉米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传毒。

防治要点

(1)选用抗病品种。(2)喷药消灭传毒蚜虫。(3)必要时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播种春蚕豆适当晚播,冬蚕豆避免晚播。(4)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土壤过干过湿,增施过磷酸钙,提高寄主抗病力。(5)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40%拌种双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6)育苗床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每m28g与10—15kg细土混匀,播种前取1/3铺底,2/3盖在种子上。(7)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100—1200倍液、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6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40—50mg/kg,隔7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如何防治香樟黄花病


香樟为樟科樟属常绿乔木,其树形优雅,叶色翠绿,在城市行道树和庭院绿化中应用非常广泛。黄化病是对香樟影响最大的病害之一,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理呢?

发病原因:香樟树黄化病是典型的生理性病害,土壤中缺少有效铁(二价铁)是直接因素,根际土壤碱性等条件影响铁的有效性,是其间接因素。

病树根际土壤pH值一般7.6至8.5,铁元素大多以三价铁形态存在,二价铁含量极低,导致病株根系吸收不到有效态的铁,叶片中叶绿素不能正常合成,造成叶片黄化,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最终整株枯死。

症状:叶片由绿变黄、变薄,新叶比老叶严重,树势衰弱,开始多发生在树冠顶端或外层,严重者叶片尖端坏死,易受冻害,秋冬季更严重。

病害演变过程:香樟黄化病从发病到枯死表现为:初期叶片大小正常,叶色黄绿;新叶叶片黄色,新叶变小,尖端枯焦;中期新叶抽出推迟,叶片黄白色,进一步萎缩,数量减少;后期部分枝条枯死;最后新叶不能抽出,整株枯死。病株从发病到枯死约3年,急性发病在2年内死亡。

预防:碱性土壤是香樟黄化病的罪魁祸首,土壤改良是预防的有效方式。

种植前: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分析,如发现种植土质量太差,应采取改良、施肥和客土等措施,使土壤pH值保持在5.5至6.0。行道树道板砖空置的树穴必须放大,至少8080厘米以上,尽量使用透气路面砖或透水混凝土。

发病前:对已种植的香樟,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黄化病的发生。施用香樟黄化专用肥,每年3次,分别在春梢、夏梢、秋梢展叶开始前一周;结合抗旱,用万分之三的磷酸溶液灌根,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停止冬季树干涂白,防止碱性涂白剂造成根际土壤碱化。

《甘薯黑痣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