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护叶仙植物。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黄斑长跗萤叶甲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黄斑长跗萤叶甲,学名MonoleptasignataOlivier属鞘翅目,叶甲科。别名棉四点叶甲、四斑萤叶甲、四斑长3K萤叶甲。分布在福建、云南、广西、广东、四川、西藏等地。

寄主

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

为害特点

食害大豆叶片或英成缺刻和孔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5mm,宽1.8—2.5mm。头、前胸、腹部、足腿节桔红色,上唇、小盾片、中胸、后胸腹板、足胫节及跗节、触角端部红褐色至黑褐色,鞘翅褐色至黑褐色,每翅上各具浅色斑2个,位于基部和近端部,斑前方缺刻较大,头部光亮,刻点细或看不出来,小盾片三角形,前胸背板宽为长的2倍多。腹部腹面黄褐色,中后胸腹面黑色,体毛赭黄色。

生活习性

福建三明一带,成虫9月下旬仍在为害大豆,并交尾产卵,以卵越冬。

防治方法

(1)及时铲除田边、地埂、渠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均可减轻受害。

(2)发生严重的可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5%辛?氰乳油1500~2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4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600—800倍液、20%杀灭菊脂3000倍液、BT乳剂4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50L。大豆对辛硫磷敏感,不宜加大药量。

(3)干旱地区可选用2%杀螟丹粉剂,每667平方米用药2kg。

小编推荐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方法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次要害虫,随着近几年玉米耕作方式的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多样化等诸多因素,为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之由玉米害虫的次要地位逐年向主要地位上升,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一、危害特点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可以为害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花生、马铃薯和杂草等。该虫主要在7-9月份发生危害,有群聚习性和趋嫩危害习性,在玉米田主要以成虫危害叶片、花丝、嫩穗,常集中于一棵植株,自上而下取食,中下部叶片被害后,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远看呈小面积不规则白斑。玉米抽雄吐丝后,该虫喜取食花药、花丝,影响玉米正常扬花和受粉。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每个鞘翅基半部有一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成虫能飞善跳,喜在9-11时和16-19时飞翔取食,无风天气尤其活跃;早晚或中午藏在叶子背面或者心叶及土缝中。

三、发生规律

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一代,以散产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经过30-40天在土中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

据近几年的初步调查观测,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与虫源数量、气候条件、管理水平以及耕作制度等有相关性,该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春季湿润、秋季干旱的年份发生较重。但在同一村组不同田块间发生差异较大,一般是玉米田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发生重;管理粗放、田间地边杂草多发生重;水浇地重于旱地;免耕田重于深翻耕田。此外,受其群聚习性的影响,同一田块不同位置发生差异亦较大,地边虫口数量往往多于中部。

四、防治方法

因该虫能飞善跳,具有较强的迁飞性,因此,防治时应以统防统治为主。

1、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间、地埂、渠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均可减轻为害。

2、化学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应及时用菊酯类农药全面喷洒玉米植株和田边地头的杂草。可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2000倍液。隔7天再防一次,可有效控制该虫对玉米的危害。

五、注意事项

1、最佳防治时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盛发期防治。

2、防治期间正处于夏季高温酷暑季节,所以一定要在上午9-11时和傍晚16-19时进行防治,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以免造成人员中暑、中毒或者对玉米产生药害;同时,这两个时间段又是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活跃期,此时防治可提高防治效果。

3、玉米扬花期间应避免用药防治,以免影响授粉。

4、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用药,不能随意加大或者减轻药量。

5、喷药时一定要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手套、口罩等,做好人身安全防护工作,同时要避开大风天气,微风时应背风喷雾,以免造成人员中毒。

玉米双斑萤叶甲如何防治


双斑萤叶甲为鞘翅目,叶甲科。广布东北、华北、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省区。主要危害豆类、马铃薯、苜蓿、玉米、茼蒿、胡萝卜、十字花科蔬菜、向日葵、杏树、苹果等作物。

形态特征

成虫双斑萤叶甲和黄斑长跗萤叶甲体长3.6~4.8毫米,宽2~2.5毫米,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2/3;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1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腹管外露。

卵椭圆形,长0.6毫米,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

幼虫体长5~6毫米,白色至黄白色,随着龄期的增长,颜色逐渐变深,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

蛹长2.8~3.5毫米,宽2毫米,白色,表面具刚毛,为离蛹。

生物学特性

河北、山西1年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共3龄,幼虫期30天左右,在3~8厘米土中活动或取食作物根部及杂草。7月初始见成虫,一直延续到10月,成虫期3个多月,初羽化的成虫喜在地边、沟旁、路边的苍耳、刺菜、红蓼上活动,约经15天转移到豆类、玉米、高梁、谷子、杏树、苹果树上为害,7~8月进入为害盛期,大田收获后,转移到十字花科蔬菜上为害。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背或花穗中。成虫飞翔力弱,一般只能飞2~5米,早晚气温低于8℃或风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叶下,气温高于15℃成虫活跃,成虫羽化后经20天开始交尾,把卵产在田间或菜园附近草丛中的表土下或杏、苹果等叶片上:卵散产或数粒粘在一起,卵耐干旱,幼虫生活在杂草丛下表土中,老熟幼虫在土中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干旱年份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及时铲除田边、地埂、渠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均可减轻受害。

(2)发生严重的可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每667㎡喷对好的药液50升。大豆对辛硫磷敏感,不宜加大药量。

(3)干旱地区可选用27。巴丹粉剂,每667㎡用药2kg,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双班长朋萤叶甲如何防治


学名

Monolepta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别名双斑萤叶甲。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东接朝鲜北境,西达宁夏、甘肃,折入四川、云南。

寄主

粟(谷子)、高粱、大豆、花生、玉米、马铃薯等。

为害特点

谷田双斑萤叶甲在谷子抽穗前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影响不大。谷子抽穗后,集中在穗部为害,少者1—3头,多者5头以上,取食花药、小花及嫩粒,致谷子成粒数减少,产量下降。每穗着虫1—3头,减产3%一5%,发生严重年份损失更重。其幼虫生活在土中,食害杂草根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2/3;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l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腹管外露。卵椭圆形,长0.6mm,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幼虫体长5—6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蛹长2.8—3.5mm,宽2mm,白色,表面具刚毛。

生活习性

河北、山西年生1代,以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经30一40天在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谷田,7月上旬开始增多,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入成虫发生高峰期。成虫于8.月中下旬羽化后经取食补充营养才交尾,产卵前期20多天,9月上旬进入交尾产卵盛期,9月下旬谷子成熟期,迁入菜田。成虫能飞善跳,白天在谷叶和穗部活动,受惊迅速跳跃或起飞,飞行距离3—5m或更远,喜在9—11时和16一19时飞翔或取食,无风天尤其活跃,早晚或中午藏在叶子背面、穗码间或土缝内及枯叶下,多在10时、17时交尾,历时30分钟,卵散产或几粒粘在一起产在表土中,春季湿润、秋季干旱年份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及时铲除田边、地埂、渠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均可减轻为害。

(2)掌握在成虫盛发期,产卵之前(山西长冶8月下旬)及时喷洒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其对谷穗的为害。

(3)发生严重的可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L。

(4)干旱地区可选用2%巴丹粉剂,每667m2用药2kg。

山楂萤叶甲的虫害防治方法


山楂树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萤叶甲的危害,要注意一旦发现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5~7.6mm,长椭圆形.后部略膨大,橙黄色。复眼黑褐色,椭圆形,微突起。触角丝状,黑褐色,11节,基部第1节稍长,着生于头部前端。鞘翅较薄,其上密生细小刻点,覆盖整个腹部,小盾片三角形,雌虫为橙黄色,雄虫为黑色。足黑褐色,胫节较细长.略呈圆柱形。雄虫触角、前胸背及胸腹面均为黑色。

(2)卵:卵椭圆形,长径0.8mm.宽径0.6mm;土黄色,近孵化时淡黄白色。

(3)幼虫:体长8~10mm。头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胸足3对,黑色。胴部米黄色,各节具黑色毛瘤。

(4)蛹:蛹体长5~7mm,裸蛹,椭圆形,淡黄色。

2、为害症状

成虫食芽、叶、花蕾;幼虫蛀食幼果,引起大量落果。

3、生活习性

(1)成虫:成虫行动较迟缓,飞行力不强,有假死性。成虫取食,在芽膨大期多从芽侧向内咬成圆洞,渐将芽上部吃掉,残留基部少许幼叶及鳞片,严重时将芽吃光,随芽叶的伸展而食叶片呈缺刻与孔洞,并喜食花蕾,多从顶端咬1孔洞将花蕊食净。

(2)幼虫:幼虫蛀入果实后,从蛀孔排出少量米黄色条状粪粒,堆积萼洼处,此点易与白小、梨小、桃蛀螟的粪粒相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萼洼内排出的粪粒渐增,陈旧的粪粒变为深褐色。果内亦充满粪粒。

4、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一年发生1代。

(2)越冬及初次虫源:以成虫于树冠下10~20cm土层中越冬。

5、防治方法

(1)秋季深翻树盘,可破坏成虫越冬场所消灭部分成虫。

(2)幼虫为害期及时清理落果,集中销毁,可消灭其中没脱果的幼虫。

(3)清理树冠下的枯枝落叶、杂草、石块等杂物。

桑树桑黄迷萤叶甲的防治方法


桑树桑黄迷萤叶甲的学名MimastracyanuraHope属鞘翅目,叶甲科。别名黄叶虫、黄叶甲。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四川、贵州、湖南等。寄主桑、苎麻、大麻、榆树、梧桐等。

为害特点

成虫咀食叶片,尤喜刚展开的嫩叶,轻的把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重的整个桑园枝条梢部的嫩叶被吃光,仅留主脉。排出粪便污染下部叶片,严重影响春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幼虫以苔藓植物、菜叶、杂草为食。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一12mm,体黄色或尾端呈蓝黑色,长椭圆形,头顶黄色,头顶后缘具黑色山字形斑纹和中缝线1条。触角11节,丝状,基部黄色,上端黄褐色。前胸背板长方形,有4团黄褐色斑,后方正中呈三角形浅陷。鞘翅金黄色或后端为蓝黑色,其上布满刻点,后翅浅黄色膜质。足基节短粗,跗节2节扁平。腹部黑色。卵长0.71mm,球形至椭圆形,黄色。

末龄幼虫体长10mm,圆筒形,土黄色,尾端肥大弯曲。头部黑色,胸部、腹部土黄色,前胸、腹部末端的臀板黑色具光泽,胸腹各节有78对深褐色疣状凸起和3对黑色胸足。裸蛹长8mm,鲜黄色。翅芽达4腹节。背面黑褐色,有很多沈状凸起和刚毛。(图左)

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江苏、浙江于4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羽化,6月上旬开始产卵,7月中旬孵化,10月上旬陆续入土越冬。四川2月下旬化蛹,3月下旬一4月中旬羽化。3月中旬前后先在榆树、椿树、梧桐、沙桐等树枝上为害,后迁飞到桑树上为害,桑树上长出89片叶子时,受害最重。5月开始产卵,6月初孵化,11月后陆续入土越冬。

该成虫有假死性和群集性,飞翔力强,借风力传播。但早、晚及晨露未干时,飞翔力弱。一般受惊扰时仅飞12m,有的展翅远飞而去,喜在上午9时交尾。每雌可经过多次交配,每次l小时,产卵期30天左右。产卵后515天雌虫死去。卵多产在土表或土块的裂缝中,每雌卵量171粒,卵经月余即孵化。幼虫多在土表活动,食害杂草或青叶。10月底以后陆续入土23cm处筑土室。幼虫在土室中越冬,翌年23月才化蛹,蛹期2528天。34月羽化后经2天才出土,刚出土先在草上爬行,后飞往树上。春暖的年份该虫发生早且多,丘陵地较平原水地多。天敌有茶翅蝽,成、若虫刺吸黄叶虫体液致死。

防治方法

(1)利用该成虫假死性和密集为害习性,对低中干桑树,在清晨露水未干前振动桑枝,使叶甲落入备好的盛有肥皂或洗衣粉水的脸盆或盛石灰的簸箕中。

(2)夏伐时留少量枝条,不采桑叶也不剪,用来诱虫。

(3)晨露未干时喷洒80%敌敌畏乳油l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l000倍液、40%乐果乳油l000倍液。

(4)10月中旬3龄幼虫集中在苔藓上取食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1000一2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防效90%以上。

柳蓝叶甲如何防治


柳蓝叶甲,学名plagioderaversicolora(Laicharting)属鞘翅目,叶甲科。别名柳圆叶甲。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安徽、浙江、贵州、四川、云南。主要寄生玉米、大豆、棉花、桑、各种柳树。

为害特点

成、幼虫取食叶片成缺刻或孔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mm左右,近圆形,深蓝色,具金属光泽,头部横阔,触角6节,基部细小,余各节粗大,褐色至深褐色,上生细毛;前胸背板横阔光滑。鞘翅上密生略成行列的细点刻,体腹面、足色较深具光泽。卵橙黄色,椭圆形,成堆直立在叶面上。幼虫体长约6mm,灰褐色,全身有黑褐色凸起状物,胸部宽,体背每节具4个黑斑,两侧具乳突。蛹长4mm,椭圆形,黄褐色,腹部背面有4列黑斑。

生活习性

河南年生4—5代,北京5—6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落叶和杂草丛中越冬。翌年4月柳树发芽时出来活动,为害芽、叶,并把卵产在叶上,成堆排列,每雌产卵千余粒,卵期6—7天,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啃食叶肉,幼虫期约10天,老熟幼虫化蛹在叶上,9月中旬可同时见到成虫和幼虫,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选择较抗虫品种栽培。

(3)加强栽培管理,秋末冬初将病残物及时清除,连茬苗圃冬季深翻地并铲除地边杂草可减少越冬代基数。

(4)利用成虫有假死性,可震落成虫杀灭。

(5)化学防治发生严重时在树冠上喷布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防治成虫及幼虫。

如何防治柳蓝叶甲


柳树,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其树姿优美,经济价值较高,还是重要的固堤、护岸、防风固沙和改良盐碱地的树种。近年来,常见其受到柳蓝叶甲的侵害。柳蓝叶甲又名柳蓝金花虫、柳树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特别容易在柳树较多或柳树集中的地方大量发生,在江苏地区,柳蓝叶甲一般一年会发生4至5代。

柳蓝叶甲具有群栖性,通常会以成虫的形式在树干基部土壤中、落叶和杂草丛中,或者树干的皮缝内越冬。第二年3月底至4月上旬,柳树发芽时柳蓝叶甲开始出来活动,随后交尾、产卵,并孵出幼虫,幼虫期约为10天。柳蓝叶甲的第一代虫态较为整齐,但自第二代起世代重叠现象较为严重。

柳蓝叶甲成虫白天进行活动,且具有假死习性,同时还有一定飞翔能力。它不断取食柳树的芽和叶,并把卵产在叶片上。初孵的柳蓝叶甲幼虫群集为害,啃食树木的叶肉,因而常常使柳树叶的被害处成灰白半透明网状。而大龄幼虫分散为害,直接蚕食叶片和嫩芽。幼虫老熟以后会将腹部的末端粘附于叶片上化蛹。柳蓝叶甲每年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是为害高峰期,9月下旬至10月间会陆续下树越冬。

防治方法:

1.入冬后,彻底清除落叶及周边杂草,集中进行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害虫,减少越冬虫源。同时还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好螳螂类、蜘蛛类、小花蝽类、鸟类等天敌。

2.应及时开展涂刷石硫合剂的工作,用以保护树体。

3.药剂防治:柳蓝叶甲并非十分顽固的害虫,用普通杀虫剂即可杀死。施药时,喷施药液的重点部位应是树木的叶片处。喷洒药液时,可选用的药剂有:90%敌百虫1000至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800至1000倍液,或25%快杀灵乳油800至1000倍液,或52.5%农地乐乳油1000倍液等。

另外,如受害的树木因高大难以喷洒药剂时,可采用打孔注射药液的办法,药剂一般选用40%的氧化乐果。

谷鳞斑叶甲如何防治


谷鳞斑叶甲,学名PachnephoruslewisiiBaly属鞘翅目,肖叶甲科。别名粟灰褐叶甲。过去误订为粟番死甲。分布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北等地。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粟产区发生严重。

寄主

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旋花科、唇形花科、锦葵科等14科40多种植物。嗜食谷子和小蓟等。为害特点谷子萌芽出土时,成虫大量转入谷田,咬食幼苗的生长点,使幼苗未出土即死亡,俗称“劫白”;谷苗出土真叶现绿时,从基部齐土咬断,造成死苗,俗称“劫青”,造成缺苗断垄,致改种或毁种。幼虫也可为害寄主的幼根。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mm,近椭圆形,土褐色或灰褐色,稍带铜色光泽,体背密被浅褐色和白色鳞片,腹部、足有灰白色鳞片,头小,向前下方弯,触角念珠状,11节。第1节膨大为球形,2—6节细,末端5节扁宽。前胸背板近圆形,鞘翅基部宽于前胸背板,鞘翅上具刻点不规则。胸足3对等长。中足、后足胫节末端无距,胫端部外侧呈半月状,腹部腹面可见5节,基部1节长等于其余4节之和。卵长0.5一0.6mm,椭圆形,初乳白色,近孵化时变深。末龄幼虫体长约5mm,身体稍弯曲,乳黄色,头部黄褐色,胴部13节,1节细,9—11节略膨大,其余各节渐细缩,4—7节各具1对小肉瘤,肉瘤上生有3—7根细毛。3对胸足,短弯。裸蛹长3mm左右,初白色,后变暗,腹未有2条刺。

生活习性

辽宁、山西年生1代,华北1—2代,以成虫在田边土块下、土缝里、作物根茬及杂草根际处5—6cm土中越冬。东北1代区,越冬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进入出土盛期,即田间为害盛期,7月上旬一8月下旬进入幼虫期,7月下旬一9月上旬化蛹,接着成虫出现。9月下旬成虫开始越冬。华北二代区,2月下旬末越冬代成虫已开始为害,4月下旬一5月上旬进入成虫盛发期,即进入为害高峰期。7月上旬一8月中旬是二代幼虫发生期,8月下旬一9月上旬化蛹后羽化,10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有时第一代成虫直接越冬。该成虫寿命可达8个月。产卵期延续3个多月,出现世代重叠,春季谷子尚未出土,该虫在小蓟或苍耳上取食,谷苗出土时迁入田中,把卵产在幼苗根部或杂草根际1—2cm土层中,每雌产卵140粒。卵期9一13天,初孵幼虫在土下4—6cm处食害幼根,幼虫期30天左右,老熟后在地下4—5cm处作土室化蛹。蛹期7天。该虫食性杂,喜干旱,一般干旱少雨年份易大发生。坡地、旱田、播种深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秋季深翻地,达到地平土细无坷垃,早春开始清除田边、地头、地埂杂草,清除田间作物根茬、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杀灭大量越冬成虫。

(2)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50%甲拌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也可用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0.5kg,对水20kg拌种子200一300kg,拌匀后堆闷,晾干后播种。

(3)播种时,每667m2施用3%映喃丹颗粒剂2kg,处理土壤。

(4)越冬代成虫开始活动后,及时调查虫情,当每m2有虫4—5头时,应及时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1.5kg,拌干土10一15kg,拌匀后撒在植株四周。必要时也可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50%对硫磷乳油、50%氟铃脲乳油1000倍液。

荔枝粉筒胸叶甲如何防治?


粉筒胸叶甲属鞘翅目,肖叶甲科,是一种损害荔枝的新害虫。该虫在国内首要散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湖北等省(自治区);国外首要散布于朝鲜、日本等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方形,长4.6~8.2mm,宽2.1~3.9mm,黑色,布满灰白色竖毛;体常掩盖一薄层灰白粉状分泌物。

头布满近圆形的洼陷点,中心有1条纵沟纹;额唇基前端呈横形拱起,其后为1个近三角形凹洼;上唇和下颚须棕色。触角11节,丝状,长约达体长的2/3,大部分黑色或黑褐色,但基部3节杂有棕黄色。前胸圆柱形,长大于宽。小盾片舌形,结尾圆钝,黑色。

鞘翅基部比前胸宽,肩角稍拱起,两边略平行;鞘翅布满近圆形凹点,排列成不规则纵行;凹点边上长有灰白色短毛,并由短毛密布列成3、4条较显着的纵行纹。足黑色,腿节腹面各具1个小齿突。

为害症状

以成虫咬食荔枝树的嫩叶、花穗和幼果。被害的嫩叶呈不规则的缺刻、孔洞;花穗受害小花梗被咬断、花朵被咬残损不堪;幼果被咬食成凹孔,尤以幼果并蒂前后受害最严峻,形成落花落果,影响着果率和产量。

生活习性

该虫一年发作代数、越冬虫态及越冬场所未明。每年成虫出现期为4~7月,5~6月是其活动盛期,损害最烈。

晴天上午和黄昏常见成虫在嫩梢、花、果穗上活动、取食、交尾,午间多在树冠中下层的叶丛中休息;阴雨天整日活动。成虫能作短距离翱翔,有假死现象,一遇惊动,当即假死坠地,但有部分虫体掉落尚未着地,在途中便可飞逃。

防治方法

现在对粉筒胸叶甲首要选用药剂防治方法。即在荔枝树花穗已抽出但尚未开花时,或谢花后的幼果并蒂前后,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

水稻长腿水叶甲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稻长腿水叶甲又名水稻食根叶甲,幼虫,末龄虫体长9~lOmm,头小,腹部肥大且略弯曲,体白色,具有3对胸足,无腹足,尾端具有1对尾钩。寄主在稻根、英白、矮慈姑、莲藕、稗、眼子菜、鸭舌草等。

危害特点:

幼虫为害水稻须根,成虫取食水稻叶片,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黄瘦枯萎,须根腐烂,大发生时,幼虫可将整块田的水稻为害致死,然后顺水迁移到其他田块继续为害或成虫迁飞到周边田块为害。近两年该虫对我区水稻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预计今年发生趋势为中度发生,局部区域重发生。各地应加强田间的调查,尤其是往年已发生过的乡镇(牟坪、宋家、李庄、明威等),务必密切关注该虫发生变化,及时指导农户开展病虫防治。

防治方法: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防治效果才好。

农业防治主要是减少幼虫越冬场所。消灭土中的幼虫,借以控制虫害。

1.冬季排除田间积水,做好犁冬晒自.大田“三面光”工作,避免出现田间稻桩朝天、杂草丛生。为幼虫提供优越的越冬场所,致使虫量逐年上升、虫口密度不断提高的现象发生。

2.实行水旱轮作,可大力推广玉米一稻、菜一稻等轮作方式,以切断或减少水稻长腿水叶甲的食料及滋生场所。清除田间杂草,翻地时把眼子菜、鸭舌草等水生植物压入泥中。

3.成虫盛发期用眼子菜等诱集成虫,产卵后集中烧毁或深埋。

4.犁耙田后,放群鸭啄食害虫,以减少虫源。五是分蘖期后晒田,减少幼虫残存。

化学防治应把水稻长腿水叶甲消灭在最早的越冬场所和大田危害初期,以减少损失。药剂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轮换使用。

1.在秧田和大田翻耕前,用生石灰100kg/亩撒施,然后进行翻土耙平,以达到“治秧田、保大田”的目的。

2.在幼虫为害初期进行根区土层施药,用50%辛硫磷160毫升/亩或4.5%高效氯氰菊酯180毫升/亩或48%毒死蜱100毫升/亩,兑水1.5公斤稀释后均匀喷在30公斤细土中拌匀制成毒土,于大田排水后(田间保持3厘米以下浅水层),均匀撒施在大田中,注意控制田间水量,确保药剂防治效果。

3.成虫盛发期用眼子菜等诱集成虫,产卵后集中烧毁或深埋。

4.在为害初期进行根区土层施药,茶子饼粉,每667m2撤20kg,也可用50%辛硫磷颗粒剂,每667m23kg或50%辛硫磷乳油160ml,对水1.5kg稀释后均匀喷在30kg细干土中制成毒土于午后或傍晚撒在放净水的田中,翌日放水深为3.3cm润田,3天后恢复正常水浆管理。

椰心叶甲的危害如何防治


椰心叶甲寄主植物识别

1.椰子(CocosnuciferaLinn.)

别名:可可椰子,属棕榈科,椰子属。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地区,特别是海岸生境,在中国主要产于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台湾及云南南部热带地区。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树干挺直,高15-30m,单项树冠,整齐。叶羽状全裂,长46m,裂片多数,革质,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宽3-4cm先端渐尖;叶柄粗壮,长超过1m。佛焰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雄花具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革质,卵状长圆形,长1-1.5cm;雄蕊6;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革质,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15-25cm,内果皮骨质,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粒;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汁的空腔。

2.大王椰子(Roystonearegia(Kunth)O.F.Cook)

别名:王棕、文笔树。原产地中美、古巴、牙买加、巴拿马,中国南部热带地区常见栽培。

形态特征:单干高耸挺直,可达15~20公尺,干面平滑,上具明显叶痕环纹,茎基部会有不定根伸展,中央部分稍肥大,膨大部分是含水多的地方,乃为适应旱地生活所产生;羽状复叶长可达3~4公尺,羽片呈4列排列,小叶披针形,叶鞘绿色,环抱茎顶,肉穗花序着生于外侧的叶鞘着生处,花乳白色,雄花:花萼3片、花瓣3瓣,雄蕊6~12,雌花:花瓣镊合状排列,不完全雄蕊6枚,呈齿牙状突起,子房3室,柱头3,果为浆果,含种子一枚。

3.假槟榔(Archontophoenixalexandrae(F.Muell)H.Wendl.etD)

别名:亚历山大大椰子,槟榔葵。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有栽培。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20厘米;干有梯形环纹,基部略膨大。羽状复叶簇生干端,小叶2列,条状披针形,背面有灰白色鳞秕状覆被物,侧脉及中脉明显;叶鞘绿色,光滑。花单性同株,花序生于叶丛之下。果卵球形,红色。

4.鱼尾葵(CaryotaochlandraHance)

别名:孔雀椰子,假桄榔,长穗鱼尾葵,单生鱼尾葵。棕榈科,鱼尾葵属。原产亚洲热带,亚热带及大洋洲。我国海南五指山有野生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均有栽培。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高可达20米。单干直立,有环状叶痕。二回羽状副叶,大而粗壮,先端下垂,羽片厚而硬,形似鱼尾。花序长达约3米,多分枝,悬垂。花3朵聚生,黄色。果球形,成熟后淡红色。花期7月。

5.三药槟榔(ArecatriandraRoxb.exBuch.-Ham.)

小乔木,茎丛生,高4~17m,具灰白色、灰褐色宽环状叶痕,上端有短叶鞘形成的冠茎;叶长1.5~2.5m,羽状全裂,椭圆状披针形,亮绿色,有时羽片合生。

6.金山葵(Syagrusromanzoffiana(Cham.)Glassm.)

别名:皇后椰、女王椰、皇后葵、山葵、克利巴椰子。

乔木,茎单生,直立,高17~18m,中上部稍膨大,光滑有环状叶痕;叶长2.5~4.5m,羽状全裂,线状披针,从叶轴两侧成多列伸出,中部以上下垂披散状。

7.刺葵(PhoenixhanceanaNaud.)

茎通常丛生,有时单生,高1.8~5m或更高;叶长2~3m,苍白色,羽状全裂,约有羽片90对,单生或2~3片聚生,在叶中轴上常排成4列。

8.国王椰子(Ravenearivularis)

别名:佛竹、密节竹。

小乔木,茎单生、粗壮,成株高9~12m,灰色,表面光滑,树干基部膨大,向上渐渐变细,密布环状叶痕;叶聚生于茎端,初时直立,后稍弯,长1~3m,羽状全裂,叶色亮绿;叶柄光滑,边缘有纤维。

小麦黄斑叶枯病防治方法


小麦黄斑叶枯病又称小麦黄斑病,在全国各麦区均有发生,除寄生小麦外,还可以寄生大麦、黑麦、燕麦以及冰草、雀麦等50余种禾本科草。

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初生黄褐色斑点,后扩展为椭圆形至纺锤形大斑,病斑中央色深,有不大明显的轮纹,边界不明显,外围生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融合,致叶片变黄干枯。有时此病与其他叶斑病混合发生。大麦和燕麦抗病,被侵染后仅形成微小黑点型病斑。

病原

Drechsleratritici-repentis(Died)Shoem称小麦德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tritici-vulgarisNisikado。有性态为Pyrenophoratritici-repentis(Died)Drechsler。子囊孢子无色至黄褐色,长椭圆形,具横隔膜3个,纵隔0-1个,大小42-69×14-29(μm)。无性态分生孢子浅色至枯草色,圆柱形,直或稍弯,顶端钝圆,下端呈蛇头状尖削,脐孔腔型凹陷,具离壁隔膜1-9个,大小80-250×14-20(μm)。

发病特点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田间杂草和病株产生的种子也可带菌传病。翌年小麦生长期子囊孢子侵染,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病原菌萌发和侵染的范围较宽,但叶面需保持湿润12小时以上。叶面保持湿润的时间越长,发病也越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有:豫麦21号、郑州8915、西农88号、西农881、秦麦12号、西农1376。

(2)改善耕作制度。提倡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选用无病种子,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

(3)加强田间管理。秋翻灭茬,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减轻苗期发病;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合理灌水,控制田间湿度。

(4)种子处理①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335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也可用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0.1%-0.3%拌种。小麦用三唑酮拌种影响小麦出苗严重的地区或品种,提倡用三唑酮与增产菌混用拌种可消除三唑酮对小麦出苗影响,用量每100kg麦种用三唑酮按种子量有效成分0.02%-0.03%,增产菌40-60g,增立菌代谢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中,含有类似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成分,可解除三唑酮对赤霉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促进种子萌发。②用50%退菌特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36小时,防效80%以上。

(5)农药防治成株期当初穗期小麦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且多雨时,喷洒70%代森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或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000-4000倍液,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生育期该病的扩展。

《黄斑长跗萤叶甲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如何养护叶仙植物”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