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短额负蝗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Boliva直翅目,蝗总科。别名中华负蝗、尖头炸锰、括搭板。分布在甘肃、青海、安微、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主要为害水稻、小麦、玉米、烟草、棉花、芝麻、麻类外,还为害甘薯、甘蔗、白菜、甘蓝、萝卜、豆类、茄子、马铃薯等各种蔬菜及农作物。

为害特点

成虫及若虫食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30mm,头至翅端长30一48mm。绿色或褐色(冬型)。头尖削,绿色型自复眼起向斜下有一条粉红纹,与前、中胸背板两侧下缘的粉红纹衔接。体表有浅黄色瘤状突起;后翅基部红色,端部淡绿色;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端部约1/3。卵长2。9—3.8mm,长椭圆形,中间稍凹陷,一端较粗钝,黄褐至深黄色,卵壳表面呈鱼鳞状花纹。卵粒在卵块内倾斜排列成3—5行,并有胶丝裹成卵囊。若虫共5龄:1龄若虫体长0.3一0.5cm,草绿稍带黄色,前、中足褐色,有棕色环若干,全身布满颗粒状突起;2龄若虫体色逐渐变绿,前、后翅芽可辨;3龄若虫前胸背板稍凹以至平直,翅芽肉眼可见,前、后翅芽未合拢盖住后胸一半至全部;4龄若虫前胸背板后缘中央稍向后突出,后翅翅芽在外侧盖住前翅芽,开始合拢于背上;5龄若虫前胸背面向后方突出较大,形似成虫,翅芽增大到盖住腹部第三节或稍超过。

生活习性

我国东部地区发生居多。在华北一年1代,江西年生2代,以卵在沟边土中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7—8月羽化为成虫。喜栖于地被多、湿度大、双子叶植物茂密的环境,在灌渠两侧发生多。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短额负蝗发生严重地区,在秋季、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贿不能出土。

②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时,每667m2喷撤敌马粉剂1.5~2.0kg,也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15ml,兑水400kg喷雾,其他药剂还可选用:敌杀死、高氯菊酯等。

③保护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④人工捕杀。,

编辑推荐

水稻中华稻蝗如何防治


水稻中华稻蝗,学名Oxyachinensis(Thunberg)属直翅目,蝗科。分布在中国南、北方各稻区。害主水稻、茭白及其他禾本科植物,豆科、旋花科、锦葵科、茄科等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成、若虫食叶成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光,仅残留叶脉。

形态特征成虫雄体长15—33mm,雌虫19—40mm,黄绿、褐绿、绿色,前翅前缘绿色,余淡褐色,头宽大,卵圆形,头顶向前伸,颜面隆起宽,两侧缘近平行,具纵沟。复眼卵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略向后倾斜,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雄虫尾端近圆锥形,肛上板短三角形,平滑无侧沟,顶端呈锐角。雌虫腹部第2—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呈刺状,有的第3节不明显。产卵瓣长,上下瓣大,外缘具细齿。卵长约3.5mm,宽1mm,长圆筒形,中间略弯,深黄色,胶质卵囊褐色,包在卵外面,囊内含卵10—100粒,多为30粒左右,斜列2纵行。若虫5—6龄,少数7龄。1龄灰绿色,头大高举,无翅芽,触角13节;2龄绿色,头胸侧的黑褐色纵纹开始显现,触角14一17节;3龄浅绿色,头胸两侧黑褐色纵纹明显,沿背中线淡色中带明显,触角18—19节,微露翅芽;4龄翅芽呈三角形,长未达腹部第一节,触角20一22节;末龄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触角23—29节。

生活习性浙江、湖南以北年生1代,以南2代,各地均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4cm深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广州3月下旬一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南昌5月上中旬,湖北汉川5月中下旬,北京6月上旬,吉林省公主岭7月上中旬;广州6月上中旬羽化,南昌7月上中旬,汉川7月中下旬,北京8月上中旬,公主岭为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区二代成虫多在9月羽化,各地大体相同。成虫寿命59—113天,产卵前期25—65天,一代区卵期6个月,二代区第一代3—5个月,第二代近1个月,若虫期42—55天,长者80天。喜在早晨羽化,羽化后15—45天开始交配,一生可交配多次,夜晚闷热时有扑灯习性。卵成块产在土下,田埂上居多,每雌产卵1—3块。初孵若虫先取食杂草,3龄后扩散为害英白、水稻或豆类等。天敌有晴蜒、螳螂、青蛙、蜘蛛、鸟类。

防治方法(1)稻蝗喜在田埂、地头、渠旁产卵。发生重的地区组织人力铲埂、翻埂杀灭蝗卵,具明显效果。(2)保护青蛙、蟾除,可有效抑制该虫发生。(3)抓住3龄前稻蝗群集在田埂、地边、渠旁取食杂草嫩叶特点,突击防治,当进入3—4龄后常转入大田,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应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5%氯氰灵乳油1000—2000倍液。均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4)大面积发生时应使用飞机防治。

黄星蝗如何防治


黄星蝗,学名Aularchesmiliarisscabiosus(Fab.)直翅目,蝗总科。别名尖头黄星蝗。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是西南地区的主要土蝗之一。

寄主

玉米、水稻、甘蔗及禾本科牧草、芒果、摈榔、椰子、板栗、木麻黄、枫香、油桐、油茶、八角、棕树、油杉、孢桐、松、杉、桉、抽木、臭椿等多种农作物、果树和林木。

为害特点

黄星蝗以成虫和若虫食害寄主的叶片、嫩芽、花朵、小枝。为害逐渐加重。

形态特征

雄成虫体长37—48mm,前翅长36—45mm;雌虫体长49—58mm,前翅长39—50mm。体较粗大,黑色或黑褐色。触角丝状黑色。头部背面黑褐色,复眼棕红色,在复眼之下具较宽的黄色斑纹。前胸背板的背面棕黑色,前后缘黄色,前缘的一对瘤状隆起桔红色,侧片的下端具l条宽约3—5mm的黄色纵条纹,与复眼下方的黄色斑相连,中后胸的腹面黄色或桔红色。前翅黄褐色,散布有许多近似圆形的橙黄色斑,大小不等,一般有70一82个;后翅黑褐色,近顶端稍淡。腹部前6节的前半部黑色,后半部桔红色。雄虫尾须下生殖板与雌性尾须、产卵瓣黄色。头大而短。颜面向后倾斜,颜面隆起,仅中眼之上明显具纵沟。头顶宽短三角形,侧缘隆起明显,前端的纵沟和颜面隆起的纵沟相连接,无头侧窝。雄性触色双爪。前翅黄色,翅脉明显;盘室近四边形。腹背、腹中央及两侧均生有纵黑斑。雄蚊腹部棒状。雌蚊腹部纺锤形。卵长0.75mm,长椭圆状,黑色。末龄幼虫体长22—26mm,浅灰褐色。头色暗,半缩在前胸内,咀嚼式口器。后气门上下有软指状突起3对,体背生刚毛。离蛹形状与幼虫相似。蛹前胸背有短管状呼吸孔1对,腹部各节背板、腹板后缘具刺l排。

生活习性

辽宁年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下20一25cm处越冬,翌年5月化蛹、羽化为成虫,6月产卵,7月上旬至8月中旬进入幼虫活动期,8月中旬至下旬化蛹、羽化,进入9月初又产卵、孵化为幼虫,10月幼虫进入老熟状态,入土化蛹。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人工挖除卵块,及时捕打跳蝻与成虫。

(2)化学防治:在掌握蝗情的基础上,于初龄若虫群集阶段,喷撒3%的敌百虫粉剂进行毒杀;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2000~3000倍液喷杀。

谷子负泥甲如何防治


谷子负泥甲,学名Oulematristis(Herbst)属鞘翅目,负泥甲科。别名粟叶甲、谷子负泥虫、粟负泥虫。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南达长江沿岸。主要寄身于粟(谷子)、糜子、小麦、大麦、高粱、玉米、陆稻等。

为害特点

成、幼虫均为害。成虫沿叶脉啃食叶肉,成白条状,不食下表皮。幼虫钻入心叶内甜食叶肉,叶面现宽白条状食痕,造成叶面枯焦,出现枯心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4.5mm,宽约1.6—2mm,体黑蓝色具金属光泽。胸部细长,略似古钟状,鞘翅上有10列纵行排列刻点,青蓝色,小盾片、前胸背板及腹面钢蓝色,触角基半部较端半部细,黑褐色。足黄色,基节钢蓝色,前财节黑褐色,前胸背板长于宽,基部、横凹显著,中央处有1个短纵凹,刻点密集在两侧和基凹里。鞘翅平坦,基部刻点稍大,每1行刻点在纵沟处。卵长0.8—1.5mm,椭圆形,黄色。末龄幼虫体长5—6mm,圆筒形,腹部稍膨大,背板隆起。头部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口器、单眼深红褐色。前胸背板具1排不规则的黑褐色小点,中、后胸和腹部各节生有褐色短刺。裸蛹长5mm,黄白色。

生活习性

北方年生1代,以成虫潜伏在谷茬、田埂裂缝、枯草叶下或杂草根际及土内越冬。翌年5—6月成虫飞出活动、食害谷叶或交尾,中午尤为活跃,有假死性和趋光性。6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把卵散产在1—6片谷叶的背面,2—3片叶最多,卵期7—10天,初孵幼虫常聚集在一起啃食叶肉,有的身负粪便,幼虫共4龄,历期20多天,老熟后爬至土中1一次处作茧化蛹,茧外粘有细土,似土茧,蛹期16—2l天。羽化出来的成虫于9月上中旬陆续进入越冬状态。该虫在干旱少雨的年份或干旱年份的淤土地或雨涝年份的旱坡地易受害,早播春谷较迟播谷、重茬地较轮作地受害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重茬,秋耕整地,清除田间地边杂草,适时播种。

(2)播种前用35%呋喃丹胶悬剂或50%甲胺磷乳油或50%甲基1605乳油按种子重量0.2%药量拌种。也可在播种时每667m2用3%映喃丹颗粒剂2kg处理土壤。

(3)喷撒2.5%敌百虫粉或1.5%甲基对硫磷粉剂或3%速灭威粉剂,每667m21.5—2kg。

(4)谷子出苗后4—5叶或定苗时,喷洒5%高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2000倍液、25%菊乐合酯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L。

十四点负泥甲如何防治


十四点负泥甲,学名Criocerisquaturordecimpunctata(Scopoli)属鞘翅目,负泥虫科。别名芦笋叶甲、细颈叶甲。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陕西、广西。主要为害小麦、石刁柏、文竹等。

为害特点

成、幼虫啃食小麦嫩茎或叶肉,影响小麦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北方的成虫体长5.5—6.5mm,南方体长6.1—7.1mm,宽2.5—3.2mm,体棕黄色或红褐色,并具黑斑,头前端、眼四周、触角均黑色,其余褐红色。头部带黑点,触角ll节,短粗。前胸背板长略大于宽,前半部具l字形排列的黑斑4个,基部中央1个,小盾片黑色舌形,每个鞘翅上具黑斑7个,其中基部3个,肩中部2个,后部2个。体背光洁,腹部褐色或黑色。卵长l一1.25mm,宽0.25mm,初乳白色至浅黄绿色,后变深褐色。幼虫寡足型,初孵化时,虫体灰黄色至绿褐色,头、胸足、气孔黑色。2龄后乳黄色。老熟幼虫体长6mm,腹部肥胖隆起,体暗黄色光亮。3龄幼虫以后,头胸部变细,腹背隆起膨大,肛门在背面,体外常具泥状粪便,故名14点负泥虫。离蛹长5—6mm,宽2.5—2.9mm,鲜黄色,可见触角、足、翅等。土茧椭圆形。

生活习性

在山东、华北年生3—4代,天津年生4—5代,陕西5代,以成虫在麦株四周的土下或残留在地下的麦茬里越冬。翌春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出土活动,4月中旬产卵。卵期3—9天。一代发生于5月中旬至7月下旬,6月中旬进入卵孵化盛期,7月初为幼虫为害期。幼虫期7—10天,共4龄。二代发生于6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是卵孵化盛期和幼虫为害高峰期。三代于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发生。秋季气温高,降雨少的年份可发生第四代。据观察日均温20℃,预蛹期3天,蛹期6—8天,成虫寿命50多天,个别百余天。成、幼虫世代重叠,成虫具假死性,能短距离飞行。幼虫行动慢,4龄进入暴食期,老熟后钻入土中2cm处结茧化蛹。成虫交尾3—4天后可产卵,散产在叶茎交界处或嫩叶上。

防治方法

1、对于成虫和幼虫可采用人工防治,在春季的出笋期更应如此。

2、如果数量较大,可在当日收获结束后喷施,0.75%--1%鱼藤酮粉剂、0.6%无名霸(苦参烟碱醇液)1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并注意安全间隔期(一般为7--9d)。3.在育苗田,发生数量较多时,可在幼虫幼龄期喷洒上述药剂,或其他触杀性农药(如50%滴滴畏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18%杀虫双8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40%马拉硫磷1000倍液等),效果均不错。

大豆红褐斑腿蝗的虫害防治方法


红褐斑腿蝗属直翅目蝗科,食性很杂,主要为害豆科,分布较广。现将大豆红褐斑腿蝗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32?~34毫米,前翅长26~27毫米,雄虫体长24~27毫米,前翅长19~22毫米,红褐色至灰褐色。头短,长约前胸背板的1/2,头顶短而平,与颜面隆起形成圆角。后头部具不明显中障线,颜面略倾斜,具粗大刻点,中眼以上平,以下凹,颜面侧隆线几乎直,复眼长卵形,触角丝状。

发生特点

年发生约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卵多产于较潮湿的向阳坡地及田埂上。成、若虫多在秋季发生,将作物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口,降低产品质量。

防治要点

一般不考虑单独防治,必须防治时见如下的方法。

①农业防治:在冬前发生量多的沟、渠边,利用冬闲深耕晒垡,破坏越冬虫卵的生态环境,减少越冬虫卵。

②保护天敌:保护利用青蛙、蟾蜍等捕食性天敌,一般发生年均可基本抑制该虫发生。

③药剂防治:发生较重的年份,可在7月初至中下旬进行喷药防治,以后则视虫情隔10天防治1次。药剂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或2.5%天诺一号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好乐士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大康乳油2000~3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000~1500倍液,或攻蛾悬浮剂800~1200倍液,或20%绿得福微乳剂600~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40%新农宝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一点突额秆蝇


分布与危害一点突额秆蝇(TerusafrontataBecker)别名钻心虫、竹秆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国内河南、山东有发现,主要为害甜竹、斑竹、淡竹、刚竹等。

幼虫钻蛀嫩尖,致上部嫩尖枯萎变白,形成枯心。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mm,翅展5mm。橙黄色,复眼褐色,头顶中央有一个大的黑褐色圆斑和前面的一个小圆斑。前胸背面有3条褐色纵纹。腹部各节背面有黑褐色横条斑纹,腹末有2个褐色刺。幼虫淡绿色,近纺锤形,口钩黑褐色,尾端有一对突起,体长4mm左右。蛹浅褐色,体长4mm,腹部背面稍弓起,尾部有一对突起。发生规律以蛹在土中或部分在被害竹尖内过冬。翌年4月初成虫羽化,性极活泼,产卵于嫩尖叶鞘上,最喜在甜竹上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嫩尖内,向下蛀食,2-3日后,上部嫩尖枯萎变白,形成枯心。6、7月份高温多雨季节,繁殖最快,为害最重。尤其对幼苗顶尖影响最大。在此期间,由于各代幼虫交替连续侵害,顶尖一直得不到向上生长;成竹群尖受害后,均呈白色。老熟幼虫在被害尖内化蛹。蛹体在心髓内直立,头部向上。秋季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在被害尖上向外咬一孔钻出,落地入土化蛹。少数留在枯心内化蛹过冬。

防治方法

(1)加强林区管理。

在苗圃地,经常检查幼苗,当发现嫩尖被害时,及时剪除烧毁,以消灭其中的幼虫或蛹。

(2)药剂防治。

当成虫开始出现时,及时喷洒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这时还可结合防治锈病与波尔多液混用。

舒城县秋季黄脊竹蝗发生及防治


毛竹是舒城县主要的经济树种,竹林面积达10.1万亩,集中分布在晓天、五显、张母桥、万佛湖、庐镇和舒茶等乡镇。竹业年产值达1亿多元。八月中旬以来,舒城县林检局技术人员结合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对全县毛竹黄脊竹蝗的发生情况再次开展了全面调查。调查中发现由于今年6月上中旬万佛湖、五显等乡镇对黄脊竹蝗若虫曾进行化学防治,有效控制了虫情的发展,目前全县黄脊竹蝗发生范围小并且程度轻。经调查统计全县共发生黄脊竹蝗400亩,均为轻度。主要发生在万佛湖、五显、张母桥等上半年已轻度发生跳蝻而未及时进行化学防治的竹林。舒城县2015年秋季黄脊竹蝗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面积:亩)乡镇发生地点计轻度中重万佛湖友谊、廖冲200200五显韦洼、江冲150150张母桥林业、农林5050合计400400鉴于轻度发生且成虫多已上大竹现状,暂不必采取化学防治。

建议有关乡镇今冬明春组织竹农积极开展综合防治:

1、组织竹农在10月底前深挖垦复竹园,清除杂灌;合理砍伐,保持适当密度;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2、明年在跳蝻出土未上大竹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组织竹农手持竹扫把,在小竹、杂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

3、利用跳蝻群集为害的习性,明年5月中旬-6月中旬组织竹农用背负式喷雾器,以除虫菊酯类或其他生物农药8001000倍液喷洒竹蝗栖身的小竹(蓼叶)或灌丛进行防治。

4、利用跳蝻和成虫有嗜好咸味和人尿的习性,明年5-7月,3龄跳蝻至成蝗迁飞前,将剖开的竹筒(50-100厘米)或器皿,选择晴天的上午将其投放到竹林中山谷部位,将事先准备好的新鲜人粪尿和18%的杀虫双水剂按照100:1的比例倒入竹槽中,每亩1-2个,跳蝻和成虫舔食后毒亡。或按90%晶体敌百虫50克+100斤人尿比例混合,将药尿用塑料壶带上山,盛于剖开的竹筒或器皿中,分散放置在有虫区竹林里,诱使跳蝻和成虫前往吸吮,杀灭。或按100kg尿加入2~3kg5%敌百虫粉比例,拌匀浸透稻草,在竹林中分散堆放诱杀;亦可在竹园内堆放稻草,然后洒上人尿或盐水,引诱竹蝗集中杀灭。

5、保护、利用天敌。

短棒蒲桃Syzygium baviense


    中文学名短棒蒲桃拉丁文名Syzygiumbaviense二名法Syzygiumbaviense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科桃金娘科属蒲桃属种短棒蒲桃分布区域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短棒蒲桃(学名:Syzygiumbaviense)是桃金娘科、蒲桃属的植物。分布在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的地区,见于低地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短棒蒲桃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圆形,干后灰白色。叶片薄,干后近纸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9-15厘米,宽3.5-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上面暗晦,下面无毛,侧脉14-19对,脉间相隔6-8毫米,以75度交角缓斜向边缘,脉间常有小脉与第一次侧脉相平行,边脉离边缘3-4毫米;叶柄长5-6毫米。伞房花序腋生,长1.5-2厘米,有花4-9朵,总梗长5毫米;花梗长3-4毫米,花蕾长1-1.2厘米,萼管短棒状,长6-8毫米,基部狭窄;萼片4,短三角形,长1毫米;花瓣连合;雄蕊长3-4毫米;花柱长3毫米。果棒形或长卵形,长1厘米,宽5毫米。

生长环境

短棒蒲桃常见于海拔200米以下低地雨林中。

分布范围

短棒蒲桃产于云南河口一带。分布于越南北部。

短穗柯Lithocarpus brachystachyus Chun


    中文学名短穗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brachystachyusChun别名短穗石栎、短穗椆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   分布区域产自海南西南部。

短穗柯(学名:Lithocarpusbrachystachyus)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1,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地杂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3-8米,芽鳞及嫩叶干后常有暗褐色半透明油润的树脂,小枝干后暗褐色至褐黑色,皮孔稀少或不显,枝、叶无毛。叶硬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7厘米,宽1-3厘米,顶部短突尖或尾状或长渐尖,端钝或圆,基部有时一侧稍偏斜,全缘,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7-10条,成长叶干后暗棕色,叶背有苍灰色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不超过1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少有2-4穗聚生,长3-5厘米,花序轴纤细,粗1-2毫米;雌花序轴长很少超过5厘米,有灰色毡毛状鳞秕层;有花3-10朵,花单朵散生,基部有长约1毫米、结果时长4-7毫米的果柄,花柱3枚,长不及1毫米。壳斗浅碗状或碟状,高2-5毫米,宽10-15毫米,包着坚果的底部或约1/3,小苞片甚小或隐约可见的三角形,中部以下的常略连生成圆环,仅顶端钻尖部分略明显,坚果扁圆形或圆锥形,高10-14毫米,宽12-16毫米,顶端中央有明显凸起的柱座,无毛,底部平坦,果脐凹陷,深约1毫米,口径7-10毫米。花期10-11月或2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800-1000米山地杂木林中。有高达15米、胸径50厘米的大树,生于岩石旁的常生成灌木状,其叶片甚小,长3-4厘米,宽1-1.6厘米。

分布范围

产自海南西南部。

短梗冬青Ilex buergeri Miq


    中文学名短梗冬青拉丁文名IlexbuergeriMiq别名布格冬青崇阳冬青华东冬青毛枝冬青矮梗冬青波氏冬青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卫矛目Celastrales亚目卫矛亚目Celastrineae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短梗冬青 I.buergeri 分布区域中国,日本

短梗冬青,学名IlexbuergeriMiq,冬青科冬青属植物。生于杉木林中,海拔100~700m,目前尚未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高(1-)7-15米,胸径30厘米;树皮光滑,黑褐色。

小枝圆柱形,具纵棱脊和槽,密被短柔毛,老枝变无毛,叶痕新月形,稍突起;顶芽近卵形,芽鳞密被短柔毛。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革质,卵形,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1.7-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钝或阔楔形,边缘稍反卷,具疏而不规则的浅锯齿,叶面深绿色,具光泽,除沿主脉被微柔毛外,余无毛,背面淡绿色,无毛,主脉在叶面凹陷,背面隆起,侧脉每边7-8条,干时在叶面微凹入,背面稍突起,网状脉不明显;叶柄长4-8毫米,上面具槽,被短柔毛,背面半圆柱形,具皱纹和微柔毛。

花序簇生于生枝的叶腋内,每束具4-10花,束的单个分枝具单花,花序基部之苞片肾形,被短柔毛及缘毛,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被短柔毛;花梗短,长约2-3毫米,被短柔毛,近基部具2枚卵状披针形、具缘毛的小苞片;雄花:花萼盘状,直径约2毫米,4裂,裂片三角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具缘毛;花冠直径6-7毫米,淡黄绿色,花瓣4,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毫米,先端具缘毛,基部稍合生;雄蕊4,较花瓣长,花药长圆形;退化子房圆锥形,直径约1毫米,顶端4裂。雌花:花萼似雄花;花瓣分离,与子房等长或稍短,具缘毛;退化雄蕊与花瓣等长或稍短,败育花药卵形;子房卵球形,长约2.5毫米,直径约1.75毫米,柱头盘状。

果球形或近球形,直径4.5-6毫米,成熟时红色,表面具小瘤点,宿存柱头盘状,4裂,宿存花萼平展,直径2-2.5毫米,4裂片三角形,具缘毛;果柄很短,长约1毫米。分核4,近圆形,长约3毫米,背部宽约3毫米.背面具纵的4-5条掌状细棱及宽的浅槽,侧面具皱纹及槽,内果皮石质。

花期4-6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700米的山坡、沟边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

分布范围

产于安徽南部(祁门)

浙江(杭州、云栖、宁波、四明山、天童、丽水、龙泉、庆元、泰顺、景宁、温州)

江西(吉安、修水、新丰、武宁、婺源、庐山、广丰、广昌)

福建(浦城、泰宁、柘荣)

湖北(崇阳)

湖南东部(长沙、江华、资新、宜章)

广西(临桂、永福)

分布于日本。

主要品类

冬青属,冬青科,约400种,分布于南北美、热带和温带亚洲,数种产欧洲和大洋洲,我国约118种,长江以南各省盛产之,有些种类的木材可为雕刻和家具用,有些供庭园观赏用,有些种类的叶煎汁可为纸浆的糊料。

阿里山冬青IlexarisanensisYamam.两广冬青IlexaustrosinensisC.J.Tseng短叶冬青Ilexbrachyphylla(Hand.-Mazz.)S.Y.Hu纸叶冬青IlexchartaceifoliaC.Y.Wu无毛纸叶冬青(变种)IlexchartaceifoliaC.Y.WuexY.R.Livar.glabraC.Y.WuexY.R.Li纸叶冬青(原变种)IlexchartaceifoliaC.Y.Wuvar.chartaceifolia铁仔冬青IlexchunianaS.Y.Hu灰冬青IlexcinereaChamp.exBenth.密花冬青IlexconfertifloraMerr.密花冬青(原变种)IlexconfertifloraMerr.var.confertiflora广西密花冬青(变种)IlexconfertifloraMerr.var.kwangsiensisS.Y.Hu珊瑚冬青IlexcorallinaFranch.铜光冬青IlexcupreonitensC.Y.Wu弯尾冬青IlexcyrturaMerr.毛枝冬青IlexdasycladaC.Y.Wu滇贵冬青IlexdianguiensisC.J.Tseng双果冬青IlexdicarpaY.R.Li龙里冬青IlexdunnianaH.Lév.凤庆冬青IlexfengqingensisC.Y.Wu榕叶冬青IlexficoideaHemsl.台湾冬青IlexformosanaMaxim.台湾冬青(原变种)IlexformosanaMaxim.var.formosana大核台湾冬青(变种)Ilexformosanavar.macropyrenaS.Y.Hu景东冬青IlexgintungensisH.W.Li团花冬青IlexglomerataKing纤枝冬青IlexgracilisC.J.Tseng广南冬青IlexguangnanensisC.J.Tseng&Y.R.Li中型冬青IlexintermediaLoes.昆明冬青IlexkunmingensisH.W.Li头状昆明冬青(变种)IlexkunmingensisH.W.Livar.capitataY.R.Li昆明冬青(原变种)IlexkunmingensisH.W.Livar.kunnungensis大柱头冬青IlexmacrostigmaC.Y.Wu麻栗坡冬青IlexmarlipoensisH.W.Li墨脱冬青IlexmedogensisY.R.Li小核冬青IlexmicropyrenaC.Y.Wu云中冬青IlexnubicolaC.Y.Wu上思冬青IlexpeiradenaS.Y.Hu平和冬青IlexpingheensisC.J.Tseng平南冬青IlexpingnanensisS.Y.Hu点叶冬青IlexpunctatilimbaC.Y.Wu粗脉冬青IlexrobustinervosaC.J.TsengexS.K.Chen&Y.X.Feng微香冬青IlexsubodorataS.Y.Hu异齿冬青IlexsubrugosaLoes.灰叶冬青Ilextetramera(Rehder)C.J.Tseng无毛灰叶冬青(变种)Ilextetramera(Rehder)C.J.Tsengvar.glabra(C.Y.Wu)T.R.Dudley灰叶冬青(原变种)Ilextetramera(Rehder)C.J.Tsengvar.tetramera细脉冬青IlexvenosaC.Y.Wu假枝冬青IlexwangianaS.Y.Hu假香冬青IlexwattiiLoes.

水稻长肩棘缘蝽和短肩棘缘蝽的防治


学名长肩棘缘蝽Clketustrigonus(Thunberg)和短肩棘缘靖C.pugnator,均属半翅目,缘蝽科。分布在长江流域、江苏、河南、云南、贵州等省。

寄主稻、苋菜、刺宽、莲子草、土荆芥、草萄、玉米、大豆等。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水稻等汁液或为害草萄浆果。

形态特征长肩棘缘蝽成虫体长7.58.8mm,宽45mm;触角第13节深褐色,等长,第4节黑褐色,末端红祸色。前胸背板前半部色浅,侧角呈细刺状向两侧伸出,不向上翘,黑色,革片内角翅室的白斑清晰。小盾片刻点粗,前足、中足基节各具2个小黑点,后足基节1个,体下色浅,腹部有4个黑点,中间2个小或不明显。卵近菱形,初乳白色,后渐变黄,半透明。末龄若虫黄褐色,腹部背面有小黑纹,前胸背板侧角向后偏外延伸成针状,翅芽达第3腹节后缘。短肩棘缘蝽与长肩棘缘蝽近似,体长均在9mm以下,但短肩棘缘蝽前胸背板侧角刺短,侧角间宽度小于体长之半,可以区别。

生活习性长江流域年生2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或枯草丛中越冬,翌年34月间开始产卵,卵多产在叶、穗或茎上。

防治方法参见稻棘缘熔。

短梗菝葜植物【知识详解】


    学名:Smilaxscobinicaulis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百合目Liliflorae百合亚

    学名:Smilaxscobinicaulis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百合目Liliflorae

    百合亚目SubordoLiliineae

    百合科Liliaceae

    菝葜族Smilaceae

    菝葜属Smilax

    菝葜组Sect.Coprosmanthus

    形态特征:

    茎和枝条通常疏生刺或近无刺,较少密生刺(只见于湖北、河北、四川),刺针状,长4-5毫米,稍黑色,茎上的刺有时较粗短。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干后有时变为黑褐色,长4-12.5厘米,宽2.5-8厘米,基部钝或浅心形;叶柄长5-15毫米。总花梗很短,一般不到叶柄长度的一半。雌花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9毫米。其他特征和上种非常相似。花期5月,果期10月。

    产地分布:

    产河北(西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陕西(秦岭以南)、甘肃(东南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贵州、云南(东南部至西北部)。生于海拔600-2000米的林下、灌丛下或山坡阴处。

    植物价值:

    根状茎和根是一种中药,在河北、陕西称威灵仙,祛风湿,治关节痛。

    植物图片:

    《短额负蝗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