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黍稷霉点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危害症状

该病发生在生长衰弱或接近枯死的植株上。发病叶片生许多暗褐色霉点,大小约1~2mm,严重时可连成片,没有明显的边缘。

病原形态特征

AlternariatenuisNees称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淡榄褐色至绿褐色,屈曲,顶端孢痕多个,大小5~125×3~6(m)。分生孢子10个呈长链生,有喙或无,椭圆形至卵形或圆筒形至倒棍棒形,平滑或有瘤,具横隔膜1~9个,纵隔0~6个,淡榄褐色至深榄褐色,大小7~70.5×6~22.5(m),51~58.5×1.5~7(m)。

浸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菌寄生性虽不强,但寄主种类多,分布广泛,在其它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也是黍生长期中该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一般成熟老叶易染病,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利于该病扩展。

发生规律

连作地、田间几四周杂草多、管理粗放、肥力不足、长势衰弱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植株柔嫩易发病。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易发病。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翌年高温、高湿、多雨或长期连阴雨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穴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9)地膜覆盖栽培;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

(10)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防止病菌、病毒从害虫伤害的伤口进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温干旱时应经常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二、化学防治:

(1)拌种剂:

2%立克秀干拌种剂或5%速保利拌种剂、12.5%纹霉清、50%多菌灵、40%拌种双、70%甲基托布津或15%粉秀灵可湿性粉剂,其中一种药剂用种子重的0.2—0.4%加适量水混匀拌种,拌匀后即可播种。

(2)喷施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隔7—15天1次,防治2~3次。

精选阅读

黍稷灰斑病如何防治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长椭圆形或梭形至不规则形,长4—13mm,宽2—3mm,多发生在叶脉之间,中央灰褐色,边缘暗褐色至红褐色,有时整个斑块呈暗绿色,上生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Phaeoramulariafusimaculans(Atkinson)LiuetGuo称黍色链隔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ercosporafusimaculansAtk.称梭斑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多生在叶背。分生孢子梗簇生,浅榄褐色,生小孢痕。分生孢子无色,常串生,近3—4个隔膜,大小22.5一100×1.9—3.1(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合理密植。

发病初期,可用农药5%井冈霉素水剂100g/亩、20%稻保乐可湿性粉剂(三环唑·多菌灵·井冈霉素)l00~l20g/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5.5~50g/亩、4.5%井冈霉素·硫酸铜水剂90ml/亩、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40g/亩对水40~50kg,用粗喷雾器喷施。

黍稷根腐病如何防治


黍稷根腐病症状侵害幼苗的根部,引起死苗,多发生在幼苗的2—4叶期。发病初期病苗变黄色或深紫色,根部变褐,不久即萎蔫枯死,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

病原Fusarium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和Fusariumnioale(Fr.)Ces.var.setariaeYuetLou称雪腐镰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F.monilifore

形态特征

F.nioale在PS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薄绒状或成粘孢团,粘孢层肉色至蜜黄色。分生孢子桔瓣状,顶胞三角形,楔形,0—4个隔,大小5.8—34.5×2.1—6(Ftm),多为1—3隔,大小11—23.4×3.1—4.4(um)。此菌有人主张移入Gerlachia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在土壤中生存或越冬,是土传病害。一般5、6月气温低、多雨的年份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

(2)选择高燥易排水的地块栽培谷子。

(3)播种前药剂拌种。

黍稷黑穗病如何防治


症状:

又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是我国糜、黍生产上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北方糜、黍产区。为害糜子花序,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抽穗迟,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病穗才抽出心叶。病株矮小,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变成一团黑粉。孢子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所有分蘖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个病瘦,病瘿外包一层由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最后残留丝状物。

病原:

Sphacelothecadestruens(Schl.)Stevens.etA.G.Johns.称程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堆初在叶鞘里,后伸出,长3—5cm,孢子块混有丝状的寄主组织。冬孢子球形至卵形,长径6.5—10um,壁红褐色,平滑或有细点。主要为害糜、黍。此外有报道,S.manchurica(Ito)Wang称黍小包黑粉菌,也是该病病原。两种病原菌所致症状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病菌孢子大小和膜的形态。前者孢子堆呈长椭圆形、圆柱状或角状,暗褐色,表面有微刺。后者孢子堆长4cm,宽3c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时呈不规则形,具棱角,直径6—8um或9—10×6—7(um),表面平滑,暗褐色,厚垣孢子内夹杂有透明无色、表面平滑的不育性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厚垣孢子粘附在种子上或遗落在土壤中传播。种子萌发时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产生小孢子,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幼芽鞘,在组织内蔓延至穗部而发病。据试验,湿土中播种较干土中发病重。甘肃农民经验,将糜种贮藏于潮湿处较挂藏发病重。浸种后阴干较晒干的发病重。地温较高的砂地和下午播种者较地温稍低或上午播种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甘肃会宁的保安红糜子,内蒙的慢慢红黍子,狼山462,米仓155等品种,均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2)糜子成熟前在田间选大穗单收挂藏作为种子,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在糜黍抽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病源。(4)种子处理一般可采用清水洗种、温汤浸种、开水炸种,都有一定防病效果。农药拌种可参照其它禾谷类黑穗病拌种方法,可有效控制为害。

黍稷吸浆虫如何防治


学名StenodiplosispaniciPlotnikov属双翅目,瘿蚊科。别名黍蚊、黍吸浆虫。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宁夏、河南等地糜子种植区。

寄主糜子、稗草。

为害特点幼虫蛀食花器,造成子房不能正常授粉或发育,形成空壳秕粒,受害穗颖呈灰白色失水风干状,籽粒的内颖、外颖褪色变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2.5mm。体暗红色。复眼黑色,触角14节灰黑色,翅浅灰色半透明,被密毛,缘毛长且密,翅脉3条。胸部背面黑色,侧片桔红色。足细长。腹部背面黑色,腹面桔红色。卵长卵形,白色半透明。幼虫蛆形,桔红色,头很小,体表光滑,中胸没有剑骨片。蛹长2mm,桔红色,后色变深。

生活习性年生3—4代,以者熟幼虫在糜子或稗子壳内结茧越冬,越冬期长达9一10个月,直到翌年7月化蛹,蛹期3—4天,7月底羽化,8月中旬进入盛期,交配后雌虫把卵产在糜子苗上,产卵量10一60多粒,成虫寿命3—5天,8月底9月初第二代成虫出现,交配、

产卵,孵化的幼虫为害复种的糜子,幼虫期8—11天,9月中旬出现第三代,幼虫老熟时,于9月中下旬在糜子壳内结茧越冬。完成一代需20多天。成虫不活泼可短距离飞行。靠带虫的秕糜、稗粒混在种子或糜草中传播。

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抽穗整齐的品种,适当早播。

(2)播种前进行泥水选种,汰除混入种子中的虫粒。

(3)合理轮作倒茬,避免重茬。

(4)在成虫羽化产卵期喷撤2.5%敌百虫粉,每667m21.5kg。

(5)发生重的可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黍稷立枯病如何防治


学名为黍(PanicummiliaceumL.),禾本科(Gramineae)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粳者古称稷、穄,现称稷子、糜子;糯者古称黍,现称黍子、粘糜子或黄粟。一种早熟、耐旱的粮食和饲料作物。黍稷的播种时间因栽培地区而异,有晚春播、夏初播和麦茬播之分。播种过早,气温低、日照长,使营养体繁茂、分孽增加,旱熟黍稷受鸟害,播种过晚则气温高,日照短,植株变矮,分孽少、分枝成穗少、穗小粒少、产量不高。中国黍稷的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有食味极佳的糯性类型、一小穗两花结实的双粒品种、千粒重9克以上的特大粒种、皮壳率在10%以下的薄壳类型等。黍稷子粒还是家禽的精饲料。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方法:

根据前茬区域病害症状,对表土活跃病原进行不间断检测,早期进行病原培养分析,制定目标施药方案。有效利用生物菌肥,转化菌群,变有害为有益,指导农户进行有效的早期防治。

农业防治详细说明:

①选土:不要选用施用未腐熟肥料的营养土。

②浇水:阴湿多雨利于病菌入侵。浇水过多容易使土壤成为泥糊状、种芽不透气,待水充分渗下后才能播种。

③排水:地势较低处,妥善处理排水措施。

④选种:选用抗病好种。

⑤播种:主要苗间距,过密栽培,幼苗长大以后容易造成地面不通风,地面潮湿,再加上光照不足,如遇雨季,高温高湿,容易引起立枯病。

2.农药防治:

立枯病的防治不仅是幼苗发病后的防治,苗床消毒和农药拌种也是重要的一关。在幼苗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抑制病害的继续发生。

农药防治详细说明:

①苗床消毒:杀菌剂恶霉灵1200-15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1500-2000倍液

②农药拌种:恶霉灵600-8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800-1000倍液

③药剂防治:发生立枯病病害后,①喷洒恶霉灵1200-1500倍液,不仅能够土壤消毒,而且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移动极为迅速。在根系内移动仅3小时便移动到茎部,24小时移动至植物全身。②甲霜恶霉灵叶面喷施稀释1500-2000倍液,药效被土壤吸收,通过根系吸收,可移到叶缘,并发挥作用,且药效持久。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用药总结:

①苗床消毒:恶霉灵、甲霜恶霉灵

②农药拌种:恶霉灵、甲霜恶霉灵

③幼苗发病防治:恶霉灵、甲霜恶霉灵

黍稷丝黑穗病如何防治


症状

又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是我国糜、黍生产上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北方糜、黍产区。为害糜子花序,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抽穗迟,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病穗才抽出心叶。病株矮小,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变成一团黑粉。孢子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所有分蘖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个病瘦,病瘿外包一层由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最后残留丝状物。

病原

hacelothecadestrue(Schl.)Steve.etA.G.Joh.称程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堆初在叶鞘里,后伸出,长3?5cm,孢子块混有丝状的寄主组织。冬孢子球形至卵形,长径6.5?10um,壁红褐色,平滑或有细点。主要为害糜、黍。此外有报道,S.manchurica(Ito)Wang称黍小包黑粉菌,也是该病病原。www.nongye.com收录两种病原菌所致症状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病菌孢子大小和膜的形态。前者孢子堆呈长椭圆形、圆柱状或角状,暗褐色,表面有微刺。后者孢子堆长4cm,宽3c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时呈不规则形,具棱角,直径6?8um或9?10×6?7(um),表面平滑,暗褐色,厚垣孢子内夹杂有透明无色、表面平滑的不育性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厚垣孢子粘附在种子上或遗落在土壤中传播。种子萌发时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产生小孢子,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幼芽鞘,在组织内蔓延至穗部而发病。据试验,湿土中播种较干土中发病重。甘肃农民经验,将糜种贮藏于潮湿处较挂藏发病重。浸种后阴干较晒干的发病重。地温较高的砂地和下午播种者较地温稍低或上午播种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甘肃会宁的保安红糜子,内蒙的慢慢红黍子,狼山462,米仓155等品种,均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糜子成熟前在田间选大穗单收挂藏作为种子,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在糜黍抽穗后,发现47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病源。

(4)种子处理一般可采用清水洗种、温汤浸种、开水炸种,都有一定防病效果。药剂拌种可参照其它禾谷类黑穗病拌种方法,可有效控制为害。

黍稷丝黑穗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黍稷丝黑穗病又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是我国糜、黍生产上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北方糜、黍产区。现将黍稷丝黑穗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

为害糜子花序,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抽穗迟,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病穗才抽出心叶。病株矮小,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变成一团黑粉。孢子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所有分蘖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个病瘦,病瘿外包一层由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最后残留丝状物。

病原

hacelothecadestrue(Schl.)Steve.etA.G.Joh.称程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堆初在叶鞘里,后伸出,长3?5cm,孢子块混有丝状的寄主组织。冬孢子球形至卵形,长径6.5?10um,壁红褐色,平滑或有细点。主要为害糜、黍。此外有报道,S.manchurica(Ito)Wang称黍小包黑粉菌,也是该病病原。

两种病原菌所致症状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病菌孢子大小和膜的形态。前者孢子堆呈长椭圆形、圆柱状或角状,暗褐色,表面有微刺。后者孢子堆长4cm,宽3c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时呈不规则形,具棱角,直径6?8um或9?106?7(um),表面平滑,暗褐色,厚垣孢子内夹杂有透明无色、表面平滑的不育性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厚垣孢子粘附在种子上或遗落在土壤中传播。种子萌发时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产生小孢子,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幼芽鞘,在组织内蔓延至穗部而发病。据试验,湿土中播种较干土中发病重。甘肃农民经验,将糜种贮藏于潮湿处较挂藏发病重。浸种后阴干较晒干的发病重。地温较高的砂地和下午播种者较地温稍低或上午播种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甘肃会宁的保安红糜子,内蒙的慢慢红黍子,狼山462,米仓155等品种,均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糜子成熟前在田间选大穗单收挂藏作为种子,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在糜黍抽穗后,发现47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病源。

(4)种子处理一般可采用清水洗种、温汤浸种、开水炸种,都有一定防病效果。药剂拌种可参照其它禾谷类黑穗病拌种方法,可有效控制为害。

黍吸浆虫如何防治


为害特点

幼虫蛀食花器,造成子房不能正常授粉或发育,形成空壳秕粒,受害穗颖呈灰白色失水风干状,籽粒的内颖、外颖褪色变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2.5mm。体暗红色。复眼黑色,触角14节灰黑色,翅浅灰色半透明,被密毛,缘毛长且密,翅脉3条。胸部背面黑色,侧片桔红色。足细长。腹部背面黑色,腹面桔红色。卵长卵形,白色半透明。幼虫蛆形,桔红色,头很小,体表光滑,中胸没有剑骨片。蛹长2mm,桔红色,后色变深。

生活习性

年生3—4代,以者熟幼虫在糜子或稗子壳内结茧越冬,越冬期长达9一10个月,直到翌年7月化蛹,蛹期3—4天,7月底羽化,8月中旬进入盛期,交配后雌虫把卵产在糜子苗上,产卵量10一60多粒,成虫寿命3—5天,8月底9月初第二代成虫出现,交配、产卵,孵化的幼虫为害复种的糜子,幼虫期8—11天,9月中旬出现第三代,幼虫老熟时,于9月中下旬在糜子壳内结茧越冬。完成一代需20多天。成虫不活泼可短距离飞行。靠带虫的秕糜、稗粒混在种子或糜草中传播。

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抽穗整齐的品种,适当早播。

(2)播种前进行泥水选种,汰除混入种子中的虫粒。

(3)合理轮作倒茬,避免重茬。

(4)在成虫羽化产卵期喷撤2.5%敌百虫粉,每667m21.5kg。

(5)发生重的可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黍蚜如何防治


黍蚜,学名Phopalosiphumpadi(Linnaeus)同翅目,蚜科。别名粟缢管蚜、小米蚜、麦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分布全国各地。第一寄主桃、李、榆叶梅;第二寄主小麦、大麦、水稻、高粱、玉米及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吸食叶片、茎秆和嫩穗的汁液,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还会传播病毒病。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1.9mm,宽卵形。活体黑绿色,嵌有黄绿色纹,被有薄粉。腹管基部四周具锈色纹。触角6节,黑色,长超过体之半。中胸腹岔无柄。中额瘤隆起。喙粗壮较中足基节长,长是宽的2倍。腹管长椭圆形。尾片长圆锥形,具4根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1mm,长卵形,活体头、胸黑色,腹部深绿色,具黑色斑纹。第7、8节腹背具中横带。腹管黑色。触角第3节具圆形次生感觉圈19—28个,第4节2—7个。

生活习性

年生10一20代。北方寒冷地区禾谷缢管蚜产卵于稠李、桃、李、榆叶梅等李属植物上越冬,翌春繁殖后迁飞到禾本科植物上。属异寄主全周期型。在温暖麦区则可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冬麦田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营不全周期生活,冬季天暖仍在麦苗上活动。夏秋季主要在玉米上为害。麦收后转移到黍子和自生麦苗上,北方秋后迁往草丛中越冬,在冬麦区或冬麦、春麦混种区,秋末小麦出土后,迁回麦田繁殖。禾谷缢管蚜在30℃左右发育最快,喜高湿,不耐干旱。天敌同麦长管蚜。

防治方法

参见麦长管蚜。该蚜发生重的地区,要在苗期或拔节期注意防治虫源基地的蚜虫,穗期防治要在小麦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达到防治指标,益害比小于1:120,近日无大风大雨时及时进行防治。

小麦雪霉叶枯病如何防治


症状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后期多数病叶枯死。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病原Gerlachianivalis(Ces.exSacc.)GamsandMull.称雪腐格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G.nivale(Ces.)W.GamsetE.Mull.、Fusariumnivale(Fr.)Ces.。病菌在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座,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新月形,两端钝圆,无脚胞,无色,具隔膜0~3个,以1个隔膜居多,大小11.3~22.8×2.3~3.3(μm)。有性态为Monographellanivalis(Schaffnit)E.Mull.子囊壳埋生,珠形至卵形,大小160~250×90~100(μm),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子囊壳壁厚具内外两层。子囊棒状至圆柱状,大小40~70×3.5~6.5(μm)。子囊里具子囊孢子6~8个。子囊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具隔1~3个,大小10~18×3.6~4.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如:郑州3号、花培28、小偃6号、周麦10号、阿勃、西农88、西农881、丰产3号、秦麦12号等较抗病。由无病咱子田留种。(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3)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草坪腐霉枯萎病如何防治


草坪腐霉枯萎病(Pythiumdiseases),又称油斑病、绵腐病或者絮疫病,是冷季型草坪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如土壤含氮量高或碱性强,易加重病害的发生,严重时能在一夜之间毁坏大面积的草坪,对景观效果破坏较为严重。

症状该病能侵染草坪的各个部位,从种子到成株都会受害,染病时间越早,危害越大。种子萌发时如感染此病,胚芽会发霉而不能出苗;如出苗后染病,会使幼苗猝倒;成株后发病,在早晨有露水或大雨过后的清晨,草坪病株上离地面2-3厘米处可见一层绒毛状的白菌丝,干燥后菌丝体消失。叶片枯萎失水后变成干稻草色,形成一个个枯死圈。这时如果修剪或灌水,将加速病毒传播,导致大面积的草坪染病,严重时植株腐烂枯死,危及整块草坪。

发病规律高温高湿、草坪积水是腐霉菌侵染和发病的最适条件,该病的主要危害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高温高湿季节,特别是在7月中下旬,8月上旬发病尤为严重。

防治措施1.建立良好的立地条件在建植草坪前要注意平整土地,防止草坪积水,所植草坪要有20-30厘米深的优质土层,深耕后,应清除石块等杂质,做到质地一致,床面整成龟背形,使排水畅通;草坪面积过大时,应设置积水井埋管排水,尽量减少地表积水,防止草坪受涝。

2.选择抗病品种冷季型草坪中各品种的特性不一,早熟禾对腐霉病的抗性较强、草质好,但成坪慢,幼草期与杂草竞争能力太弱;黑麦草色泽好,只要密度合适,草坪也较细腻,管理粗放,成坪快,但易感染该病;高羊茅的特性和黑麦草相似,但草质粗,抗该病能力和黑麦草相近,也为易感病品种。因此,在建植草坪时,最好采用混播方式:即以早熟禾60%、黑麦草15%、高羊茅25%的比例进行搭配混播,发挥各自的优势,既有利于防治腐霉枯萎病,又能使草坪质量好、成坪快、成本低。另外,草种在播种前可选用杀毒矾、代森锰锌、消菌灵等800倍液消毒苗床;也可将种子浸泡24小时后,晾干水分待种子表皮稍湿时,用代森锰锌250-500克,拌种500克消毒,对防治前期病害极为有利。

3.合理管理首先做到均匀施肥,看草坪的颜色、土壤肥瘦、草坪密度及草龄长短来定施肥。对旺长草坪宜少施,颜色发黄、土壤贫瘠、4年以上的衰老草坪宜多施,在施肥时做到春季增施磷钾肥,以增强坪草的抗逆性。其次是合理浇水,避免夜间或傍晚灌水,定期对草坪打孔、梳草,防止土壤板结,提高浇水后土壤的保水能力。在病害高发季节,灌水尤其要注意不能积水而诱发病害大面积发生。

4.抓住四次喷药时期第一次喷药在5月上中旬,第二次喷药在6月上旬或中旬,第三次喷药在7月中旬,第四次喷药在8月中旬,喷施的药剂为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倍液,两者交替使用,预防效果会更好。

如何防治草坪喙孢霉叶枯病


该病又叫云纹斑病,病原为喙孢属(Rhynchosporiumspp.)喙孢霉叶枯病广泛分布在温带地区,是我国常见病害之一。据贵州报道,主要危害羊茅、早熟禾、鸭茅、黑麦草和翦股颖等多种草坪草。

一、症状表现:主要危害叶片、叶鞘。病叶呈煮熟水浸状,有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后期叶片枯萎死亡,干后呈云纹状。早熟禾、黑麦草上常为长条形、不规则形褐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两端有与叶脉平行的深褐色坏死线,中间枯黄色至灰白色。病斑上有霉层产生。后期多个病斑汇合呈云纹状,病叶常由叶尖向基部逐渐枯死。叶鞘病斑可绕鞘一周,导致叶片枯黄死亡。

二、发病规律:病原菌喜冷凉,生长适温为20-12℃,夏季高温干旱不利病害发生,秋季病情又会加重。在贵州发病期为5~10月,高峰期6月中旬和8月底9月初。该菌寄生专化性强,禾草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草坪管理不当,修剪不及时,都会使病情加重。

三、病害防治:

(1)把好种子关,播种抗病和耐病的无病种子,提倡不同草种或品种混合种植。

(2)适时播种,适度覆土,加强苗期管理以减少幼芽和幼苗发病。合理使用N肥,特别避免在早春和仲夏过量施用,增加P、K肥。

(3)浇水应当在早晨进行,特别不要傍晚灌水。避免频繁浅灌,要灌深、灌透,减少灌水次数,避免草坪积水。

(4)及时修剪,保持植株适宜高度。如绿地草坪最低的高度应为56cm。

(5)及时清除病残体和修剪的残叶,经常清理枯草层。

(6)化学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重量0.2%~0.3%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草坪发病初期用必菌鲨、25%敌力脱乳油,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喷雾。喷药量和喷药次数,可根据草种、草高、植株密度以及发病情况不同,参照农药说明确定。

《黍稷霉点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