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玉米疯顶病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为害症状

疯顶病是玉米的全株性病害,病株雌、雄穗增生畸形,结实减少,严重的颗粒无收。

玉米全生育期都可发病,症状因品种与发病阶段不同而有差异。早期病株叶色较浅,叶片卷曲或带有黄色条纹。病株变矮并分蘖增多,有的株高甚至不到l米,不及健株的一半,分蘖多者可达6~10个。

抽雄以后症状明显,类型复杂多样。最常见的症状是雄穗增生畸形,小花叶化,即雄穗小花都变为叶柄较长的变态小叶,大量小叶簇生,使雄穗变为刺猬状。有的病株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增生畸形,呈圆形绣球状。由于病株雄穗增生疯长,故称“疯顶病”。

雌穗变态也较常见。有的病株雌穗不抽花丝,苞叶尖端变态,成小叶状簇生,但有时雌穗苞叶前端小叶状为品种特点,需注意区分。有的籽粒位置转变为苞叶,雌穗叶化,穗轴多节茎状。发病的雌穗结实很少,籽粒秕小。也有的雌穗分化出许多小雌穗,无花丝,全不结实。

另一种症状类型表现为上部叶片异常。病株较正常植株高大,无雌穗和雄穗,上部茎秆节间缩短,叶片对生,叶片变厚,有明显的黄色条状突起。还有的病株心叶卷曲缠绕,直立向上,成牛尾状,病株不抽雄。但是心叶卷曲成牛尾状,还可由其他原因引起,应注意鉴别。

在田间还经常看到疯顶病菌与瘤黑粉病菌复合侵染,病株既表现疯顶病的畸形特征,又出现瘤黑粉病的肿瘤。

传播途径

玉米疯顶病是系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玉米播种后,在饱和湿度的土壤中,卵孢子萌发,相继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后侵入寄主。高温高湿时,孢子囊萌发直接产生芽管而侵入。玉米幼芽期是适宜的侵染时期,病原菌通过玉米幼芽鞘侵入,在植株体内系统扩展而发病。

病株种子带菌,可以远距离传病,成为新病区的初侵染菌源。严重发病的植株结实很少,其籽粒的种皮、胚乳等部位都可能带有卵孢子和菌丝。有人发现在疯顶病病田中,外观正常植株所结出的籽粒带菌率很高,传病的危险性更大。发病地区所制玉米种子。完全有可能混有多数带菌种子。

病原菌侵染140余种禾本科植物,包括玉米、高粱、谷子、水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珍珠稷、甘蔗等作物以及多数禾草。田间多年生杂草病株也是疯顶病的初侵染来源之一。张中义等(1990)发现侵染玉米、水稻和小麦的大孢指疫霉形态、症状与致病性不同,可区分为3个变种,即玉蜀黍变种、水稻变种和小麦变种。

防治方法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据各地调查,发病率低或不发病的有沈单7号、中单2号、掖单19和掖单4号等。掖单13和太合1号较为感病。

(2)使用无病种子不在发病地区、发病地块制种。不使用病田种子,不从发病地区调种。

(3)加强栽培管理病田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和杂草,集中销毁,并深翻土壤,促进土壤中病残体腐烂分解,或实行玉米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玉米苗期严格控制浇水量,防止大水漫灌,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

(4)药剂拌种利用杀卵菌的药剂,例如甲霜灵、甲霜灵·锰锌、杀毒矾等,于播种前拌种。

编辑推荐

玉米霜霉病防治方法


玉米霜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原本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近些年在我国江苏、四川、云南、山东、宁夏、河北、辽宁、甘肃、山西、陕西等l8个省、市、区也有发生,在局部地区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失。

引起玉米霜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有4种,都属于真菌中比较特殊的卵菌,并且是专性寄生菌。其中高粱霜霉菌可以产生卵孢子,其他几种病菌主要依靠菌丝体随病株残体在土壤、粪肥中越冬,由于卵孢子和病残体可以随种子远距离传播并形成新的发病区,所以玉米霜霉病也是我国重要的入境和境内检疫对象。

据观察,不同病原菌在不同时间侵染引起的霜霉病症状会有较大差别。早期,特别是苗期侵染的病菌,可以经过叶片、叶鞘进入茎秆并到达生长点。这样就会出现整株的畸形病变,包括幼苗矮化、节间缩短、茎秆弯曲或扭曲、雌雄穗异常等,也有的病株徒长,叶片宽大,不抽雄或无花粉。通常病苗会枯死或者成株提前枯死。这种症状类似谷子白发病,因此也叫疯顶病。症状的另一个特点是叶片呈现白色条纹或黄绿相间的条纹,病叶背面产生白色霜霉,散出游动孢子囊。其可以借风雨传播,引起叶片和叶鞘发病。

由于病菌依靠游动孢子囊传播,而游动孢子囊的生成、存活、萌发、侵染都需要水,所以多雨年份和地势低洼的地方,玉米苗期淹水、积水田发病较重。北方一些地方反映重茬、麦套玉米地发病重,提高种植密度有利于病害发生。

玉米穗腐病防治方法


玉米穗腐病在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串株镰刀菌(F.moniliforme)青霉菌(Penicilliumspp)曲霉菌(Aspergilllusspp)、枝孢菌(Cladosporiumspp)、单瑞孢菌(Trichotheciumspp)等近20多种霉菌浸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Aflavus)不仅为害玉米等多种粮食,还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

症状

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蓖的菌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发病规律

病菌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浸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流行,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较重发生。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升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防治方法

①实行创作,清除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进早熟,注意虫害防治,减少伤口浸染的机会。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充分晒干后入仓贮存。②农药拌种及药剂防治,参照玉米干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感染的,粗缩病严重危害玉米的生长,那么玉米粗缩病如何预防呢?下面把玉米粗缩病防治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种植玉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朋友的经济收入。

玉米粗缩病症状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典型症状:植株严重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密集丛生。受害叶片比正常叶片黑绿、宽短、硬脆,叶背叶脉有隆起。

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剂防治,一旦发病基本上无产量。因此,治虫是防病的关键措施。

1.重视拌种或种子包衣。可用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包衣。同时加入2.5%适乐时或20%三唑酮(按种子量的0.1%拌种)兼防玉米黑粉等病害。

2.清除地头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产卵栖息的环境。

3.玉米出苗后集中防治一次灰飞虱,可亩用10%吡虫啉15~20克喷雾防治灰飞虱。同时可加入抗病毒药剂病毒A或植病灵2号30~50克(毫升)对水30公斤混合喷雾防治。7~10天一次,连喷2~3次。

4.成方连片的大田要喷四周形成保护带,保护带宽3~5米。插花田和靠近果园的地块要全田喷雾,同时注意对沟边、地边杂草的防治。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顶腐病病菌会对玉米的叶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为害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影响玉米的质量及产量,因此必须及早防治玉米顶腐病。

症状

玉米顶腐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可细分为镰刀菌顶腐病、细菌性顶腐病两种情况苗期侵染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条斑,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重病株枯萎或死亡;生长中、后期,叶基部腐烂、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导致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似刀削状的缺刻和黄化条纹;成株感病,出现不同程度矮化,顶部叶片短小、组织残缺或皱褶扭曲,茎基部节间短,常有似虫蛀孔道状开裂,纵切面可见褐变,轻度感病植株后期可抽雄结穗,但雌穗小,多不结实。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主根短、根毛多而细呈绒状,根冠腐烂褐变。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玉米顶腐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某些症状特点与玉米生理病害、虫害及玉米丝黑穗病的苗期症状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中应特别注意。

玉米顶腐病菌除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小麦、水稻、珍珠粟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杂草。玉米顶腐病为土壤习居菌,种子可带菌远距离传播,病菌兼有系统侵染和再次侵染的能力,与玉米其它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更大。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在生产上,种植抗病品种能够控制顶腐病的发生.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兑水叶喷.

3、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玉米枝孢穗腐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穴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9)地膜覆盖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及时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

(10)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防止病菌、病毒从害虫伤害的伤口进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温干旱时应经常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生物防治

(1)浸种剂:

80%抗菌剂402水剂50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2)发病时喷施:

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

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

(3)药土:

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份+适量杀螟丹粉剂+30份干细土

干旱缺水地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效80%左右

化学防治

(一)拌种剂:

用种子重量用种子0.2%的10%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拌种,堆闷24~48小时后播种。

用种子重量0.4%的50%萎锈灵或50%敌克松或甲基托布津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拌种。

拌种方法:先把药剂加适量水喷在种子上拌匀,再堆闷4—8小时后直接播种。

提倡使用玉米专用种衣剂20%福·克悬浮种衣剂、5%根保种衣剂拌种、2.5%咯菌腈种衣剂拌种。

(二)药土:

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适量杀螟丹粉剂+30份干细土。

干旱缺水地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效80%左右。

(三)喷施用药: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视病情防治1~2次,重点喷施穗部。

玉米苗枯病防治措施


麦茬直播夏玉米,苗期与雨季相吻合,易引起玉米苗枯病发生危害。

近几年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逐渐加重,特别是在降雨频繁、雨量大,夏玉米苗枯病发生较多,且发病更严重。病原菌在种子萌动期即可侵入,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变褐,后扩展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或根毛减少,次生根少或无,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并在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斑,引起茎部水浸状烂,易断裂,叶鞘也变褐撕裂。夏玉米从出苗至三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先造成玉米幼苗基部1~2叶发黄,叶尖和叶(缘)边干枯,由基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进而引起心叶卷曲,严重的植株外周叶片干枯,心叶青枯萎蔫,植株死亡。

发病原因

引起苗枯的病原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地势低洼,土壤贫瘠,黏土地、盐碱地发病重,播种过深也易发病。土壤积水的田块,苗期会形成芽涝现象,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使根系发育不良引发苗枯病。小麦、玉米是全国的主要轮作方式,近几年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玉米丝禾菌等病原菌积累,也加重了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且选用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的玉米种子。2、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天。药剂浸种用40%克霉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药液浸40分钟,晾干后播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克加水100毫升,拌种5公斤;或者25%戊唑醇2克,拌种5公斤,同时预防丝黑穗病。3、合理施肥,加强管理。种子肥或者苗期到拔节期追肥,一定要增施磷钾肥,以培育壮苗,尤其注意补充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使植株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4、在苗枯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者20%三唑酮1000倍,或者恶霉灵3000倍,连喷2次(每次用药间隔7天左右)喷药的同时可加入喷施农喜十乐素、蓝色晶典、壮汉、六高二氢钾高效营养调节剂,以促苗早发,以增强植株抗逆、抗病力,可有效防治和控制苗枯病。

玉米青枯病防治技术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发病率一般为10%~20%,严重的达30%以上。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当前,玉米青枯病已发展成玉米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

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现青枯症状,最后全株显症,很容易和健株区别。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尤为多见。从始见病叶到全株显症,一般需一周左右,短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有的果穗下垂,穗柄变柔软,不易剥离。包叶也呈青枯状。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变黑腐烂。剖茎检查,髓部空松,病穗籽粒排流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该病害土壤中的越冬菌源,在玉米播种后至抽穗吐丝期陆续由根系入侵,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遇高温高湿,雨后晴天常出现发病高峰。品种抗病性有显著差异。矮秆、早熟品种和双穗玉米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秸秆未经腐熟作肥料,将病菌带入田间,发病重。早播发病重,晚播发病轻。地势低洼、积水的地块发病也重。冰雹、虫害、各种原因造成的创伤等有利于病害发展。

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争论,各地分离的病菌不同,有三种看法:

1、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

2、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

3、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形成的。

以上这三种情况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不一。镰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浸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环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防治方法

1.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优良品种。

2.清除病残体。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结合深翻土地。

3.轮作。重病田应与其它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

4.适期播种。春玉米应适期晚播,能有效减轻青枯病的发生。

5.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及时中耕和排除积水等田间管理措施,能促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于玉米拔节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复合肥,防病效果较好。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纯氮13~15公斤,硫酸钾8~10公斤,加强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6.治虫防病。及时防治玉米螟、粘虫,能减轻病害发生。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防治方法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主要发生于中国辽宁。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危害叶片,从叶尖开始慢慢蔓延至整个叶片,且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严重者叶片干枯其上布满灰白色霉状物,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状。

为害症状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接菌)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果穗染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为害的穗上,籽粒上或籽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危害叶片,从叶尖开始慢慢蔓延至整个叶片,且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严重者叶片干枯其上布满灰白色霉状物,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状。

传播途径

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

发病条件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发生与寄主生育状况有关,寄主衰弱或受低温侵袭,相对湿度高于94%及适温易发病。地势低洼、栽植密度过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夏玉米不可栽植过密,注意玉米田通风。

(2)采用垄作或高、矮品种隔畦种植。

(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4)其他方法参见小麦灰霉病。

大豆顶枯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大豆顶枯病为豆田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使发病地块60%~70%的大豆植株折倒,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至绝产,损失严重。

1、症状

大豆顶枯病属病毒性病害,病原为SMV。此病今年在五大连池地区的发生时间持续较长,从苗期开始到鼓粒期都有发生,以花期后发病最重。

症状表现为幼苗子叶上产生褐色环班、生长点坏死,有的苗随即枯死。在田间以点块发生为主。开花前期感染的植株,病株节间延长,其茎的顶端延长,顶芽变褐,弯曲成钩状,植株开始变脆、易折倒。

从开花至鼓粒期,如果遇到一场3级左右的风,病株很容易顺风向一面折倒。今年受害最严重的地块全部是这种症状。开花后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叶易落,靠近分枝的茎节部和髓部变褐,结荚很小,发育不好,荚内子粒不饱满,常延期成熟,直至收获前一直保持绿色。

2、病害多发的原因

(1)大豆种子带病。大豆顶枯病毒在种子中保持活力的时间随种子贮藏期的温度条件而异。

(2)土壤带毒。调查中发现,品种相同,前茬不同,耕翻条件不同的地块,发病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3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确认是大豆顶枯病大面积发生时,当采取药剂防治。

大豆花期发病时,经五大连池镇龙泉村试验,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表明,杀毒矾的防效最好,为86.7%,百菌清次之,为82.3%,代森锰锌为63%。因大豆顶枯病的发病时间较长,药剂防治较困难,因此提倡预防为主。

(2)选用抗性品种。调查中发现:黑1544、黑1526、北9395、北9411等品种为抗性品种,生产中可选用,并要经常更换,不宜沿用时间过长。

(3)采用无病种子。加强种子检疫工作,杜绝带病种子播种。同时点片发生的地块要拔除病株。

苹果顶梢卷叶蛾的防治方法


苹果顶梢卷叶蛾又名苹果顶芽卷叶蛾、拟白卷叶蛾,是苹果食叶性害虫,能危害幼芽、叶虫,能危害幼芽、叶处及嫩梢,常以幼虫将苗木及幼树新梢顶端几张嫩叶卷成一团,吐丝作巢,潜伏其中食害叶片,影响幼树树冠形成和结果,也使苗木发育受阻。此虫除危害苹果外,还可危害海棠、山荆子、花红、白梨及洋梨。

苹果顶梢卷叶蛾病症:

以幼虫为害嫩梢,仅为害枝梢的顶芽。幼虫吐丝将数片嫩叶缠缀成虫苞,并啃下叶背绒毛作成筒巢,潜藏入内,仅在取食时身体露出巢外。为害后期顶梢卷叶团干枯,不脱落。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春梢,第二、三代幼虫主要为害秋梢,10月上旬以后幼虫越冬。

苹果顶梢卷叶蛾病原:

成虫体长6-8mm,全体银灰褐色。前翅前缘有数组褐色短纹;基部1/3处和中部各有一暗褐色弓形横带,后缘近臀角处有一近似三角形褐色斑,此斑在两翅合拢时并成一菱形斑纹;近外缘处从前缘至臀角间有8条黑色平行短纹。卵扁椭圆形,乳白色至淡黄色,半透明,长径0.7mm,短径0.5mm。卵粒散产。幼虫老熟时体长8-10mm,体污白色,头部、前胸背板和胸足均为黑色;无臀栉。蛹体长5-8mm,黄褐色,尾端有8根细长的钩状毛。茧黄色白绒毛状,椭圆形。

苹果顶梢卷叶蛾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一年发生2-3代。以2-3龄幼虫在枝梢顶端卷叶团中越冬。早春苹果花芽展开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早出蛰的主要为害顶芽,晚出蛰的向下为害侧芽。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团中作茧化蛹。在-年发生3代的地区,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在5月中旬至6月末;第一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在7月下旬至8月末。每雌蛾产卵6-196%粒,多产在当年生枝条中部的叶片背面多绒毛。

苹果顶梢卷叶蛾的防治方法:

1、冬季,看到顶梢有枯死而叶苞不落的,一律剪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

2、在生长季节,看到顶梢卷成一团的,用手捏死其中的幼虫。

3、在开花前越冬幼虫出蛰盛期和第-代幼虫发生初期,进行药剂防治,以减少前期虫口基数,避免后期果实受害。

4、可用下列药剂: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200-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40%三唑磷乳油1500-2000倍液;10%溴马(溴氰菊酯马拉硫磷)乳油2000-2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15田倍液;5%顺顷式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0%虫酰肼悬浮剂1500-2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5000-6000倍液;5%氟铃脲乳油1000-20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400-3呱赔液;5%虱螨脲乳油1000-2000倍液。

杉木缩顶病病因及防治方法


杉木缩顶病是我国南方杉木林中一种重要病害。病原菌危害杉木的主梢和侧枝,导致病株主、侧枝芽枯死,枝条丛生,严重影响生长。

症状

初期顶芽幼叶基部呈水渍状,后逐渐变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不久,顶芽呈半枯死或枯死状。在枯死部分的下方形成大量丛生枝。主梢顶芽坏死后,下方形成数个小溃疡斑,产生若干不定芽并相继感病,如此反复使主梢顶芽萎缩,短枝丛生,呈典型的缩顶病症状。剖开受害主梢,皮层与木质部局部变褐、坏死。有的植株主梢先端正常,在主梢的不定部位可见针叶小溃疡斑,这类病斑不扩展,不梢枯。当顶芽枯死后,病害下延时,才形成枯梢症状。病斑后期下陷,个别纵裂、流脂。

病原

杉木缩顶病病原菌主要是Pestalotiopsisguepinii(Desm.)Stey.,其次是FusariumoxysporumSchlech。这两种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和pH值的范围是28~30℃和pH6~7。它们的分生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所需的最适温度相似。

防治方法

分别单施钾肥、硼肥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及燃放多菌灵烟剂等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而采取在每年发病前(4月上旬)每株根施氯化钾150g、硼酸5g、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g,并与发病高峰前(6月初和9月上旬)燃放多菌灵烟剂2000g/0.066hm相结台的综合防治,其防病效果可达64以上。如果结合提前1~2a间伐,清除历史性病株和严重病枝梢,减少病菌数量,其防病效果可望更好。如在发病面积较大而林相较好的山坳年放烟3次(分别为发病前和两次发病高峰前)也能起到较好的防病作用。也就是说如能把单独放烟试验的第2次放烟时间从8月份提前至6月,防病效果可能更好。因为8月份放烟对第1次发病盛期已不能控制,而等第2次发病高峰时其药效已差不多散失。这也可能是造成2次放烟与3次放烟防病效果差异较大的原因。

多菌灵是从l2种杀菌剂中经室内毒力测定选择出来的既有内吸作用,又具保护作用,市场上容易买到的对杉术缩顶病两种病原菌都有效的1种光谱性杀菌荆。考虑到当前经济条件和林业经营水平,如采取农作物或经跻作物病害的防冶方法,即1个生长季数次喷洒杀菌剂,这样虽然能完全控制某病害的危害,而在大面积山区,树高坡陡,水源缺乏、经济收益不高的情况下,目前林业生产单位均承受不起。基于这种考虑,本研究选择了不用水,经济易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粟纹枯病防治方法


表现状态

英文名Milletsheathblight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的AG-1-IA菌丝融合群和AG-4菌丝融合群,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在自然界不常见。寄主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和棉花等43科263种植物。但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危害发病率可达10%~50%,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70%以上。分布各粟产区普遍发生。

为害症状

为害茎部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近地面叶鞘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云纹状病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董志平提出了粟纹枯病分级标准,发病高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0级,健株;1级,全株仅在茎基部轻微发病,其产量损失在5%以内;3级,植株从上至下有7~8片健叶,产量损失为10%左右;5级,植株从上至下有4~6片健叶,产量损失为25%左右;7级,植株从上至下有2~3片健叶,产量损失为40%左右;9级,全株发病或只有1片健叶,产量损失为50%左右。

病原物

参见玉米纹枯病。①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缴缩,近分枝处有隔膜。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②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③担子。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④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微米×(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发生原因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菌源数量大发病重;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如冀谷14号。(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合理密植。(3)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水剂0.5kg对水40kg,用粗喷雾器喷浇。

《玉米疯顶病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