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该如何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大麦条纹病该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

各大麦栽培区均有发生。大麦地上部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幼苗染病,1、2片幼叶即可发病,但4—5片叶以后发生较多。初生浅黄色斑点或短小的条纹,后随叶片生长,病斑逐渐扩展。分蘖期形成了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病斑由黄色变为褐色。至拔抽穗期,多数病斑中部草色,边缘褐色;湿度大的长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株提前枯死或矮小,不能抽穗或弯曲畸形,不能结实或不饱满。

病原

Drechsleragraminea(Rabenh.)Shoem.HelminthosporiumgramineumRabenh.称禾内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Pyrenophoragraminea(Rabenh.)ItoetKurib.称麦类核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3—5个丛生,梗基部膨大,灰色至榄褐色,大小90—180×7.5—12(μm)。梗上顶生或侧生1—4个分生孢子,直或略弯,基部常较上端略宽,基细胞呈半球形,大小50—125×14—22.5(μm),具隔膜1—7个,表面光滑,脐部宽3—6μm。次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较常见,寄生在大麦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菌丝潜伏在种子里越冬,一般可存活5年。播种后随种子发芽休眠菌丝开始长出芽管侵入幼芽,后随植株生长进入幼叶,后达到穗部造成剑叶破坏包裹穗部,致不能抽穗或畸形。播种时地温低、湿度高,利于病菌侵染。春大麦早播或冬大麦晚播,生长前期气温低,湿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立大麦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子。播种前精选种子,选择籽粒饱满,生活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播种后迅速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2)播种晒种1—2天,可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早出苗。

延伸阅读

大麦条纹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大麦条纹病在各大麦栽培区均有发生。大麦地上部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

症状

幼苗染病,1、2片幼叶即可发病,但45片叶以后发生较多。初生浅黄色斑点或短小的条纹,后随叶片生长,病斑逐渐扩展。分蘖期形成了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病斑由黄色变为褐色。至拔抽穗期,多数病斑中部草色,边缘褐色;湿度大的长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株提前枯死或矮小,不能抽穗或弯曲畸形,不能结实或不饱满。

病原

Drechsleragraminea(Rabenh.)Shoem.HelminthosporiumgramineumRabenh.称禾内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Pyrenophoragraminea(Rabenh.)ItoetKurib.称麦类核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35个丛生,梗基部膨大,灰色至榄褐色,大小901807.512(m)。梗上顶生或侧生14个分生孢子,直或略弯,基部常较上端略宽,基细胞呈半球形,大小501251422.5(m),具隔膜17个,表面光滑,脐部宽36m。次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较常见,寄生在大麦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菌丝潜伏在种子里越冬,一般可存活5年。播种后随种子发芽休眠菌丝开始长出芽管侵入幼芽,后随植株生长进入幼叶,后达到穗部造成剑叶破坏包裹穗部,致不能抽穗或畸形。播种时地温低、湿度高,利于病菌侵染。春大麦早播或冬大麦晚播,生长前期气温低,湿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立大麦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子。播种前精选种子,选择籽粒饱满,生活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播种后迅速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2)播种晒种12天,可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早出苗。

青稞条纹病如何防治


条纹病又名条斑病,属系统侵染病害,自幼苗至成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出苗后1~2个叶子时,幼叶上产生淡黄色斑点或与叶脉平行的短小条纹,以后逐渐扩展;至分蘖期,从叶片基部直到尖端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病斑颜色逐渐由黄变褐,至拔节抽穗期,大多数老病斑中央草黄色,边缘褐色,并长出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病叶逐渐干枯,沿叶脉破裂。受害病株一般矮小,多不能抽穗,少数抽穗,但不能结实,抽穗结实的,粒粒瘦秕。

防治方法

条纹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传染,因此带菌种子是发病的初次侵染源,一年侵染1次。因此,在防治上应播种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为主,辅以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建立青稞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子

青稞播种前精选种子,选择籽粒饱满、生活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播种后采取促进植株尽快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及时拔除感病植株等措施。

2、种子处理

晒种播种前晒种1~2d,可提高青稞发芽势和发芽率,早出苗。

1%石灰水浸种用生石灰浸种,对青稞条纹病防效较好,而且对青稞种子的发芽和出苗有促进作用。浸种方法为:生石灰1kg,加水100kg,浸种60kg。水温30℃时,浸种24h;27~28℃,浸种48h;水温24℃时,浸种72h,然后晾干播种。

温汤浸种用52~54℃温水浸种5~10min,然后立即将青稞种子捞出晾干播种。

冷水温汤浸种先将青稞种子在冷水中浸4~5h,然后移入53~54℃温水中浸5min,浸后立即捞出来摊开冷却,晾干后播种。

3、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青稞种子量0.10%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30%的粉铬宁拌种,防效可达90%以上,且有增产作用,或用0.10%的适乐时拌种进行防治。

药剂喷施青稞条纹病发病严重的地区,防治的关键时期是青稞抽穗至灌浆阶段。第1次喷药在抽穗期至盛花期,第2次及第3次的喷药时期,根据药剂的药效水平、残效长短及病情的发展趋势决定,常用的药剂为多菌灵、托布津、灭菌丹等。

青稞黄矮病、条纹病如何防治?


青稞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大麦种,称为裸大表。青稞黄矮病,即大麦黄矮病由病毒侵染所引起,通过蚜虫为传毒介体。大麦黄矮病在中甸高原地区主要侵染青稞、小麦、燕麦、禾本科牧草及杂草。其危害症状为:植株黄化、红化、矮化、分蘖增多,叶片变硬变脆,从叶尖开始发黄,逐渐沿叶脉扩展到叶片基部。重发生年份可造成青稞减产40%以上,局部村社可造成60----90%减产。中等发生年份可造成20---30%的减产,轻发生年份一般损失10%左右。

如何防治黄矮病:

消除介体寄主,减少虫源。利用冬闲时间对田边地角的植物残体、杂草及枯枝进行清除焚烧,特别是对酸模(阿崩叶)应彻底清除,以减少蚜虫的越冬场所。

加强田间管理,促进青稞生长,增强青稞自身的抗病虫性。小中甸镇田间土质属砂壤土和高山草甸土,土壤贫瘠肥力不足,所以播种前要施足底肥(腐熟的农家肥2500kg/亩),精细整地,在分蘖期和拔节期施用尿素5kg/亩,出苗后要加强田间管理,以促作物健壮生长,增加对病虫的抵抗能力。

使用病毒抑制剂。在青稞出苗后2---3叶期,选择病毒抑制剂---多元微肥喷雾,从而加强植株自身抗病力,预防黄矮的发生。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青稞3---4叶期,用云大120或多效唑喷雾,促进青稞分蘖,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

青稞条纹病

条纹病又名条斑病,属系统侵染病害,自幼苗至成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出苗后1~2个叶子时,幼叶上产生淡黄色斑点或与叶脉平行的短小条纹,以后逐渐扩展;至分蘖期,从叶片基部直到尖端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病斑颜色逐渐由黄变褐,至拔节抽穗期,大多数老病斑中央草黄色,边缘褐色,并长出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病叶逐渐干枯,沿叶脉破裂。受害病株一般矮小,多不能抽穗,少数抽穗,但不能结实,抽穗结实的,粒粒瘦秕。

【青稞条纹病防治方法】

条纹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传染,因此带菌种子是发病的初次侵染源,一年侵染1次。因此,在防治上应播种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为主,辅以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建立青稞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子

青稞播种前精选种子,选择籽粒饱满、生活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播种后采取促进植株尽快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及时拔除感病植株等措施。

2、种子处理

晒种播种前晒种1~2d,可提高青稞发芽势和发芽率,早出苗。

1%石灰水浸种用生石灰浸种,对青稞条纹病防效较好,而且对青稞种子的发芽和出苗有促进作用。浸种方法为:生石灰1kg,加水100kg,浸种60kg。水温30℃时,浸种24h;27~28℃,浸种48h;水温24℃时,浸种72h,然后晾干播种。

温汤浸种用52~54℃温水浸种5~10min,然后立即将青稞种子捞出晾干播种。

冷水温汤浸种先将青稞种子在冷水中浸4~5h,然后移入53~54℃温水中浸5min,浸后立即捞出来摊开冷却,晾干后播种。

3、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青稞种子量0.10%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30%的粉铬宁拌种,防效可达90%以上,且有增产作用,或用0.10%的适乐时拌种进行防治。

药剂喷施青稞条纹病发病严重的地区,防治的关键时期是青稞抽穗至灌浆阶段。第1次喷药在抽穗期至盛花期,第2次及第3次的喷药时期,根据药剂的药效水平、残效长短及病情的发展趋势决定,常用的药剂为多菌灵、托布津、灭菌丹等。

大麦斑点病如何防治


大麦斑点病又称根腐病或黑点病。东北、华北、西北、浙江均有发生。各生育期不同部位均可发病,病菌主要为害大麦、小麦、燕麦及其他禾本科杂草。

大麦斑点病症

状幼苗出土后,幼叶、叶鞘近地面处产生褐色病斑,渐向茎基部及茎部扩展,引致根及茎基腐烂,病苗矮小、分蘖增多。叶片染病形成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中部呈深褐色,边缘不规则,色浅,故称斑点病。叶鞘染病病斑较大,长形,灰色,其中杂有褐色斑点,边缘不明显。穗部染病几个小穗梗和颖片呈褐色。

病原Cochliobolussativus(ItoetKurib.)Drechsl.称禾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菌为异宗配合种,雌雄同株。自交不孕。该菌在麦秆浸汁琼脂培养基上,pH6-65,以透析袋为培养物,24℃培养7天,移至20℃培养14天可形成子囊座。无性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丛生,从寄主表皮间生出,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一般为圆筒形,直或弯曲,两端略细,褐色,大小60-120×150-30(μm),具隔膜3-10个。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有的生理小种对幼苗为害严重,有的为害大麦成株。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病残组织内越冬或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在以上部位越冬。种子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率很高,其内菌丝能直接为害幼苗。病菌从幼苗芽鞘侵入,然后蔓延到幼叶及根冠。机械伤、虫伤利于病菌侵入。当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成株叶、茎及穗发病。品种抗病性有差异,连作、遭受冻害易诱发该病。土壤瘠薄、施肥不足、麦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大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形态特征

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u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u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um)。子囊壳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传播途径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发病条件

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选用早熟3号、早熟5号、黄金爪、关东中生等抗病品种。

大麦斑点病如何正确防治


症状又称根腐病或黑点病。东北、华北、西北、浙江均有发生。各生育期不同部位均可发病。幼苗出土后,幼叶、叶鞘近地面处产生褐色病斑,渐向茎基部及茎部扩展,引致根及茎基腐烂,病苗矮小、分蘖增多。叶片染病形成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中部呈深褐色,边缘不规则,色浅,故称斑点病。叶鞘染病病斑较大,长形,灰色,其中杂有褐色斑点,边缘不明显。穗部染病几个小穗梗和颖片呈褐色。

病原Cochliobolussativus(ItoetKurib.)Drechsl.称禾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菌为异宗配合种,雌雄同株。自交不孕。该菌在麦秆浸汁琼脂培养基上,pH6—65,以透析袋为培养物,24℃培养7天,移至20℃培养14天可形成子囊座。无性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丛生,从寄主表皮间生出,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一般为圆筒形,直或弯曲,两端略细,褐色,大小60—120×150—30(μm),具隔膜3—10个。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有的生理小种对幼苗为害严重,有的为害大麦成株。病菌主要为害大麦、小麦、燕麦及其他禾本科杂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病残组织内越冬或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在以上部位越冬。种子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率很高,其内菌丝能直接为害幼苗。病菌从幼苗芽鞘侵入,然后蔓延到幼叶及根冠。机械伤、虫伤利于病菌侵入。当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成株叶、茎及穗发病。品种抗病性有差异,连作、遭受冻害易诱发该病。土壤瘠薄、施肥不足、麦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大麦黄花叶病如何防治


大麦黄花叶病是我国江淮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30%以上,严重达50%以上,甚至无收成。

发害症状

初发病时心叶上现与叶脉平行排列的浅黄绿色短线条状至椭圆形不规则形小病斑。二棱大麦染病现锈褐色坏死斑,后病斑不断增多扩大现黄色花叶,严重的病叶变深黄色至橙黄色,似生理性发黄;后期黄色花叶转成黄色条斑,粗叶脉呈绿色,有的剑叶鞘、颖壳也生黄斑。病株略矮,易早枯或不抽穗。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能通过病根、病土及病田水流等传染。传毒介体是禾谷多粘菌,田间主要借病土传染,病田10厘米以内的表土传病力强。病土距种子10厘米以内发病率高,距种子30厘米也能染病。田间感染主要在出苗后1个月,3月中旬病株显症。大麦苗期10厘米表土土温高于8.5℃开始发病,土温低于5.5℃则不发病。品种抗病性有差异;多棱大麦发病轻,二棱大麦、早播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浙农7号、驻大麦3号、沪麦16、雨麦2号。

②实行4年以上大面积轮作,大麦黄花叶病菌只侵害大麦青裸,因此与其它作物小麦、油菜倒茬轮作。

③适时晚播,根据各地经验,适时晚播(至土温9℃以下,比当地播期推迟10天左右)可避开多粘菌传毒高峰,可达到减轻发病,增加产量的效果。

④深耕翻土30厘米,将表土翻入深层,可防正病土转移或扩散。

⑤合理施肥在发病初期及时施用速效氮肥,可促使大麦冬前不旺长,病株不早枯,平稳健壮生长,既可防病,又可达到增产效果。

大麦细菌条斑病如何防治


大麦细菌条斑病,属细菌域、普罗特斯门、γ普罗特斯纲、黄单胞菌目、黄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发病初期现水浸状条斑后变为褐色坏死条斑。颖片、麦粒染病·出现类似的症状,湿度大时,常有较多菌脓溢出。

【症状】:

地理分布:北京、山东、新疆、西藏等地

主要寄主:大麦

危害部位:叶片、叶鞘

传播因子:种子、土壤、病残体

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现水浸状条斑后变为褐色坏死条斑。颖片、麦粒染病.出现类似的症状,湿度大时,常有较多菌脓溢出。

形态特征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菌体大多数单生或双生,个别链状。大小1~2.5×0.5~0.8(μm),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

【病原】:

传播途径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或在种子上越冬,翌春从寄主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经3~4天潜育即发病,在田间经暴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在新疆5~7月大的暴风雨次数多,造成叶片产生大量伤口,致细菌多次侵染,易流行成灾。

发病条件

生产上冬麦较春麦易发病,冬麦中新冬2号、中引4号、75—149、74—56发病重,而新冬7号、4B一10一5发病轻。春麦中白欧柔发病重,阿勃次之,赛洛斯发病轻。一般土壤肥沃,播种量大,施肥多且集中,尤其是施氮肥较多,致植株密集,枝叶繁茂,通风透光不良则发病重。

发生规律

连作地、田间几四周杂草多、管理粗放、肥力不足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植株柔嫩易发病。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易发病。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翌年低温、多雾、结露或春雨多、日照少有利于发病,如长期低温、连阴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提倡轮作,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

(3)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或大雪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虫的重要措施。

(4)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杀虫的药土。

(5)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

(6)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不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采取“测土配方”技术,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重施基肥、有机肥,培育壮苗,有利于减轻虫害。

(7)氮肥不可施用过多,致使冬前生长过旺,冬末易受冻害而降低抗病能力。

(8)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二、生物防治:

(1)浸种剂:80%抗菌剂402乳油50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捞出用清水冲净,晾干即可播种。

(2)喷施用药: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

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

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2500倍液

三、化学防治:

20%龙克菌悬浮剂600~800倍液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

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6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2~3次

大麦黑穗病如何防治


大麦黑穗病俗称旦疽,每年大麦黑穗病平均发病率均在10%以上,是我国大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发病症状

发生在大麦上的有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病株常较健株略矮。坚黑穗病发病病穗上的小花、小穗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状物,外被一层银白色至灰白色薄膜,有的残存芒,膜较坚硬,风吹不坏,孢子间具油脂类物质相互粘结着。散黑穗病刚发病的病穗外面包一层灰色的薄膜,但薄膜很快会破裂,黑粉随风吹散,只剩下光秃的穗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系幼苗侵染型病害,每年只在苗期侵染一次,主要靠种子带菌传播。每年大麦收获脱粒时,散出的冬孢子粘附在麦粒上,播种后,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从大麦幼芽鞘侵入,后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麦苗生长向上扩展。大麦抽穗前,病菌为害花器或种子,又形成大量冬孢子,出现病穗。这时湿度适宜,部分孢子很快萌发,用先菌丝侵入颖壳及种皮内,以休眠状态越夏或越冬。

防治方法

主要采取种子处理,多菌灵浸种或伴种,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水125千克和麦种70千克,浸种48小时,捞出后即可播种。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水5千克搅匀后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125千克麦种上,堆闷6小时,干后即可播种。

白粉病该如何防治?


农作物和果树最容易得的病害就是白粉病,为什么这样这样说呢?在农村的人都下过地,许多作物叶片都会出现一层白粉,当然果树叶片上也是出现一层白粉的。许多老百姓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所以很容易忽略这个病的存在。作物不像我们人,人病了知道哪里难受就会去医院看看,作物是需要人去观察的,它不会告诉您“我哪里难受,也不知道哪里疼”。所以说作物病害需要人去注意观察才能发现,发现病害就马上进行治疗,只要把病害治疗好了,作物和果树才能够帮助您创造更大的利益。下面就简单说什么是白粉病。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那么白粉病如何防治呢?

1)栽培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随时保持土壤湿润。

3)药剂防治:使用广谱型的杀菌剂土巴克品牌三刹稀释800-1000倍液,叶面均匀喷雾即可。(如果作为还苗期,用量减半即可)

茶树膏药病该如何防治


症状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常见的有灰色膏药病、褐色膏药病两种。主要发生在枝条和根茎部,在枝干上形成厚菌膜。灰色膏药病初生白色绵毛状物,后转为暗灰色,中间暗褐色。稍厚,四周较薄,表面光滑。湿度大时,上面覆盖一层白粉状物。褐色膏药病在枝条或根茎部形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厚菌膜,象膏药一样贴附在枝条上,栗褐色,较灰色膏药病稍厚,表面丝绒状,较粗糙,边缘有一圈窄灰白色带,后期表面龟裂,易脱落。

病原灰色膏药病病原Septobasidimpedicellatm(Schw.)Pat.称柄隔担耳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有两层,初生菌丝具分隔,无色,后期变为褐色至暗褐色,分枝茂盛相互交错成菌膜。子实层上先长出原担子,后在原担子上产生无色圆筒形担子,初直,后弯曲,大小20一405?8(m),具分隔3个,每个细胞抽生一小梗,顶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大小12?243.5?5(m)。

褐色膏药病病原SeptobasidimtanakaeMiyabe称田中隔担耳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褐色具隔,也有二层,交错密集成厚膜,多从菌丝上直接产生担子,担子无色,棍棒状,具分隔3个,直或弯,大小27一538一11(m),侧生的小梗上各生1担孢子。担孢子无色,长椭圆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枝干上越冬,翌年春末夏初,湿度大时形成子实层,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气流和蚧壳虫传播蔓延,菌丝迅速生长形成菌膜。土壤粘重或排水不良,隐蔽湿度大的老茶园易发病,蚧虫为害严重的茶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1)发病重的茶园,提倡重剪或台刈,剪掉的枝条集中烧毁。(2)防治茶树蚧壳虫至关重要。具体方法参见茶树害虫有关蚧虫防治法。

大麦坚黑穗病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冬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5~9μm,褐色,半边色较浅,表面光滑无刺。冬孢子萌发适温20℃,52℃温水中15分钟致死。该菌有5个生理小种,其中C-1、C-2分布很广。

为害症状

病株常较健株略矮。病穗上的小花、小穗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状物,外被一层银白色至灰白色薄膜。有的残存芒,膜较坚硬,风吹不坏,孢子间具油脂类物质相互粘结着。

防治方法

用2%立克秀拌种剂(德国拜耳公司)10g拌大麦种子10kg。

传播途径

该病系幼苗侵染型病害,每年只在苗期侵染一次,主要靠种子带菌传播。

发病条件

每年大麦收获脱粒时,散出的冬孢子粘附在麦粒上,播种后,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分成4个细胞,每个细胞的近隔膜处产生一个担孢子,由担孢子萌发产生次生小孢子。小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不同性别的菌丝结合形成双核侵染菌丝,从大麦幼芽鞘侵入,后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麦苗生长向上扩展。大麦抽穗前,病菌为害花器或种子,又形成大量冬孢子,出现病穗。这时湿度适宜,部分孢子很快萌发,用先菌丝侵入颖壳及种皮内,潜伏在其中越夏或越冬。

《大麦条纹病该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多肉植物该如何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