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柑橘爆皮虫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柑橘爆皮虫如何防治?

柑橘爆皮虫别名柑橘旋皮虫、橘长吉丁虫、锈皮虫主要为害柑橘类。

分布较广泛,在我国各柑橘产区普遍存在。为害特点主要为害主干树皮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成虫取食柑橘嫩叶,幼虫在主干和主枝的皮层内蛀害许多蜿蜒虫道,造成千疮百孔,严重迫害韧皮部,大量流胶,虫道内塞满虫粪,使养分不能正常运输,树皮枯死,成片脱落或环状爆裂,导致全株枯死。老年树及树皮粗糙的橘树受害重,并且还可以诱发流胶病。

一年发生一代,也有二年一代,低龄幼虫在树干皮层下越冬,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越冬幼虫于2月中旬开始取食和老熟化蛹,4月下旬为盛期,同时开始羽化为成虫,开始活动,5月为盛期,成虫出洞后5-7天开始交尾,一生交尾2或3次,交尾后1-2天产卵。幼虫刚孵化后,在树皮浅处为害,受害处先出现分散芝麻状油滴,继后流褐色透明胶质物。此后幼虫向深层蛀食。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低抗力。结合修剪,刮除老、翘皮,彻底清除果园。

(2)在成虫活动前应彻底清除枯死树及死树。集中处理,消灭虫源。可用稻草绳捆扎为害严重和邻近被害橘树的主干,外涂稀泥,以防止成虫飞出和迁飞来树干上产卵为害。在8月下旬即可解除草绳,分别于3、6、9月削除流胶被害的树皮,以消灭卵、幼虫和蛹。

(3)保护和利用天敌。

(4)化学防治刮除被害部翘皮后,用40%氧化乐果、25%亚胺硫磷、80%敌敌畏乳油3-5倍液,涂抹被害部位,杀死虫、卵。也可用乐果、亚胺硫磷等5倍液涂抹全树干和主枝,以毒死出洞成虫和防止外来的成虫产卵。

延伸阅读

柑橘裂皮病如何防治?


柑橘的种类有很多,成熟的季节在10-12月。柑橘裂皮病又叫剥皮病,这种病主要是柑橘定值两年后发病。常见症状表现为树皮裂开,小分枝枯死,绿色叶肉黄花,落花落果严重。有些柑橘种类的症状表现为长黄斑,纵向裂开。这种病的传播途径可通过苗木或接穗传播,也可通过工具或菟丝子传病。那么,柑橘裂皮病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小编就教大家四个小妙招!

1、植物诱发法柑橘裂皮病具有一定的隐藏性,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柑橘苗有没有患病呢?我们可以通过土三七、矮牵牛、香橼等植物诱发柑橘苗的症状快速显现。如果该苗木带有病毒,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茎尖嫁接脱毒法,来培育无毒苗木。若不带有病毒,就可直接培育。

2、茎尖嫁接脱毒法茎尖嫁接脱毒法能够抑制病毒的繁殖,那么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呢?首先,要将茎尖剥离,这一步十分关键,大约取2-3cm的茎段,剥去大叶,水冲洗1h左右。其次,在切取茎块时,越小的茎块所带有的病毒可能性就越小,但并不意味着在切取茎块时越小越好,太小的茎块不易成活。

3、农具消毒法柑橘裂皮病的传播途径包括农具,所以在病树上用过的刀、剪等农具也具有传播病毒的作用,大家在使用完这些农具后,可以将漂白粉或酒精消毒。裂皮病具有传播性,大家要严格的实行检疫。

4、抗病砧木法对于一些有发病倾向的柑橘树,可采取桥接或通过更换抗病砧木的方法,恢复柑橘树的树势。常见的砧木品种的主要特征为茎皮厚,易嫁接,抗寒、抗寒等。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发现病原体,需做好隔离或远离有病的树种。

柑橘裂皮病如何防治就到这里结束了,裂皮病是危害柑橘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裂皮病可以传染许多橘类品种,造成果实裂开,产量下降等危害,所以果农们要做好防范措施哦!

米扁虫改如何防治


米扁虫,是一种锯谷盗科的昆虫,分布在中国大部分省区,华南尤为普遍。

露尾甲,米扁虫

简介

寄主:开始发霉的粮食、中药材等储藏品中。

为害特点:主要为害不洁净或开始发霉的粮食等储藏物。

地理分布: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华南尤为普遍。

特征描述

米扁虫

米扁虫成虫体长2.5mm,长卵形,红褐色;头五边形,前沿窄,具小刻点和淡色微毛,半缩入前胸内;复眼黑色外突;触角有细毛,共11节,末3节膨大成锤状;前胸背板近方形,布有小刻点和微毛,微毛向背中央倒伏,侧缘微向外突,具深色边和细齿,前侧角各具1向外突的圆形凸起,后侧角为直角,后缘具边,中部向后弯伸。小盾片色深且宽扁;鞘翅向上供,黄褐色,具排列成行的较大刻点和浅色倒伏的细毛;足赤褐色。幼虫体长3mm,灰白色,细长,两侧平行,后端较宽,头部、胸部褐色,前胸近方形,约长于中胸,6后胸之和,全体具稀毛。

发生规律

成虫寿命一年多,全年均可见到成虫,条件适合经20—30天可完成一个世代,成虫活泼,爬行迅速,能飞翔。成虫、幼虫喜食霉菌,开始发霉的各种储藏物中易发生此虫。

防治方法

保持仓库和储藏品干燥清洁,即可防止该虫发生。

玉米钻心虫如何防治


概述

玉米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其幼虫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能使玉米主茎折断,造成玉米营养供应不足,授粉不良,致使玉米减产降质。

玉米钻心虫狭义专指亚洲玉米螟,广义的指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的虫类,主要有:1、玉米螟,2、高粱条螟,3、桃蛀螟,4、大螟

在南京地区玉米钻心虫主要有下列3种即:玉米螟(PyraustanubilalisHubn.)、高粱条螟(DiatraeavenosataWalk.)、桃蛀螟(DichocrocispunctiferalisGuen.),各占百分率依次为3.22%,61.98%,34.8%,因此高粱条螟在南京地区为玉米钻心虫主要害虫。2.玉米螟在南京一年发生3代,各代发蛾高峯如下:第1化蛾高峯:5月31日-6月12日第2化蛾高峯:7月24日-7月28日第3化蛾高峯:8月24日-8月31日而其中以第3化蛾之高峯最盛。3.三种玉米钻心虫越冬耐寒力以玉米螟最强,高粱条螟次之,桃蛀螟最弱。

防治

为夺取玉米的丰产丰收,可采取两项措施防治。一是心叶期防治,这是前期防治玉米钻心虫第一代的最佳时期。主要采用撒颗粒剂的防治方法,常用药剂主要有50%的1605,每亩用药剂200克,对水适量,拌灰渣10公斤,灰渣大小要均匀,拌药后不宜过干或过湿,撒入叶心内。或者使用3%甲基异柳磷微粒剂撒施,一般每亩用量不超过1公斤,且宜在阳光充足、露水干后撒施。二是穗期防治,雌穗灌浆中后期防治钻心虫咬粒。这个时期的钻心虫已钻入雌穗内,可用50%敌敌畏乳油0.4公斤对水10公斤制成药液,或用50%甲胺磷乳油800~1000倍液,用棉球或毛刷将药剂均匀涂抹在雌穗顶端和花丝中,或用去掉针头的注射器把药剂注入雌穗内。

小麦金针虫如何防治


一、危害特点及发生条件

金针虫是叩头虫科幼虫的统称,主要有金针虫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三种,为多食性地下害虫,常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幼芽和幼苗,能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较大的玉米苗根茎部取食为害,造成缺苗断垄。金针虫每3年完成1代,以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越冬。幼虫可咬断刚出土的小麦幼苗,也可外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小麦抽穗以后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维管组织,呈碎屑状,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残留相对一面的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被害叶片干枯后,呈不规则残缺破损,并喜欢吮吸折断小麦麦茎秆中流出的汁液。

二、金针虫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①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平均在10-15℃时活动危害最盛,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机,土壤温度上升到20℃时,则向下移动,不再危害,冬季潜居于深层土壤之中越冬。越冬幼虫早春即上升活动为害,10厘米土温7-12℃时是为害盛期,超过17℃停止为害。细胸锥尾金针虫适宜于在较低温度下生活,越冬土层浅,早春回升为害期早,秋后也较耐低温,入蛰期迟。因此,一年内为害期长。对小麦一年两度为害(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而以早春正值越冬幼虫长期饥饿之后,所以受害严重。

②土壤湿度金针虫喜湿润环境,在干旱土壤里为害很轻。细胸锥尾金针虫不耐土壤干燥环境,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

③耕作栽培制度精耕细作地区一般发生较轻。麦收后及时伏耕,可加重机械损伤,破坏蛹室及蛰后成虫的土室,并可将部分成虫、幼虫、蛹翻至地表,使其遭受不良气候影响和天敌的杀害,增加死亡率。而耕作粗放地区或者是间作套种面积较大地区及荒地、杂草丛生的地段较多,耕翻机会少,滋生的金针虫各虫态能比较安全地完成生活史,这些地方金针虫普遍发生较重。

三、近年来豫北地区金针虫危害呈扩大趋势原因的分析

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结合近几年来豫北的实际情况,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小麦播种后至冬前这段时间气温偏高,有利于金针虫地下活动。

2、近年来10月份降雨偏少,土壤湿度利于其活动。同时由于受暧冬气候的影响,小麦越冬期间气温相对偏高,土壤温度有利于金针虫活动。

3、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全县秸秆还田面积大不断增大。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确实有一定的益处,但也给地下害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那些不能精耕细作的地块更是遭受危害严重。

4、土壤处理面积小。

5、广大农民朋友对金针虫发生条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进行防治。

四、防治措施

金针虫幼虫长期在土壤中栖息为害,防治较为困难。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及田间管理特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采取成虫防治与幼虫防治与结合,播种期防治和生长期防治相结合,人工诱杀与药剂治虫相结合,可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1、农业技术措施。

(1)精细整地,粗耕细耙,杀伤虫源;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轮作倒茬或水旱轮作。

(2)浇水可减轻金针虫为害。当土壤湿度达到35-40%时,金针虫即停止为害,下潜到15-30厘米深的土层中。在早春小麦拔节后,气温回升,金针虫开始活动并危害小麦的基部节间,此时也适逢小麦生长需水时期,因此及时进行浇水,可起到即防虫又能促进小麦高产的效果。

2、化学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采用目前高效无公害的拌种剂丰洽或者农洽三合一或者氟虫腈进行药剂拌种,减少危害。

(2)毒土、毒饵治虫。在黄昏时撤在田间麦行,利用地下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将其杀死。

(3)灌根。对于冬前小麦出现因金针早危害造成的死苗,要及早进行灌根,防止虫害的漫延。可用48%毒死蜱每100-150m1兑水100-150斤灌根或在浇地浇水的时候进行冲施。对于出现虫害的地段要适当增加灌根面积,提高防治效果。

3、灯光诱杀。

利用金针虫成虫趋光性,于成虫发生期在田间地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卵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冬前未进行用药防治的麦田,在返青期还要密切关注虫害,因为3月中下旬仍有一次虫害高峰期,一旦有虫害发生,要立即采取措施,尽快用药,早控制,尽量减轻损失。金针虫幼虫经过2至3年才能孵化为成虫,在地下活动的时间较长,所以还要克服松懈思想,对于出现危害的地段,应立即药剂灌根,严控虫害的扩大。

玉米旋心虫如何防治?


很多种植户都知道玉米旋心虫是玉米苗期比较常见的虫害,受害的玉米生长点损伤,引起植株矮化,叶片失绿,分蘖丛生,又称“君子兰”苗。

叶片心叶沿叶脉由下而上产生褪绿黄条斑,基部节间缩短变粗,扒开叶鞘可见蛀孔和裂痕。植株生长后期呈小老苗,基本上不结实。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以幼虫苗期为害为主,5月末6月初玉米旋心虫开始在地表面2-3厘米的根茎基部或交界处蛀入。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裂痕,呈褐色,土壤中有害病菌易从蛀孔侵染植株。6--8叶期受害最重,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色条纹,严重时个别叶片卷曲或出现排孔,心叶萎蔫。受害植株与玉米病毒病和缺锌症相似。区别在于有无褐色蛀孔或裂痕,幼虫转株性强,多顺垄为害。一般情况待植株出现明显症状后,害虫已转移为害。所以,很难见到幼虫。一般情况下,低洼地、砂土地、晚播田及多年重茬旋耕田受害重。

玉米旋心虫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实行轮作倒茬,避免连作。

2、使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剂拌种,如:克百威有效成分含量在8%以上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效果在95%以上。

3、药剂防治:用2.5%的敌百虫粉剂1-1.5公斤,拌细土20公斤,在幼虫危害初期(玉米幼苗期)顺垄撒在玉米根部周围、防治转株为害的害虫。也可在生长期用90%晶体敌百虫3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60-75公斤。

4、灌根防治:用40.7%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喷施植株下部或灌根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灌根,5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每亩用药液200公斤。

柑橘红蜘蛛该如何有效防治


红蜘蛛是柑橘三大害虫之一,它在我区一年发生约20代,世代重叠,危害极大,严重时果树叶片退绿黄化,大量脱落,阻碍了果树的正常生长。红蜘蛛的防治是一个令柑橘产区果农非常头痛的问题。如何高效防治红蜘蛛,成了许多果农关注的问题。本人经过14年的科研实践,得出了防治红蜘蛛的理想方法,使2004年我场36公顷柑橘园几乎没有发生红蜘蛛危害,也很难找到红蜘蛛。以下是本人总结出来的防治绝招,可供同行和果农参考:

1.选用无病虫害苗木是关键首先,我们所种植的果苗都是从正规的专业单位调运来的,苗木经过脱毒,生长健壮,大小高矮均匀,基本上无病虫害,这使我们在以后的管理当中省了很多麻烦。比如,2004年我们从广西柑橘研究所引进了22000株红肉暗柳橙,苗木非常健壮,也无病虫,种植后非常好管理,虽遇天气干旱,但是长势非常好,抗病虫能力很强。种下当年基本上都长了三至四个梢,健壮的树势大大提高了抗病虫的能力。

2.果苗入园前进行杀虫消毒我们的做法是:用40%的氧化乐果1000倍+爱诺虫清1500倍+50%多菌灵1000倍混合液浸泡果苗3~5分钟,除根系不浸泡外,其余所有枝叶都要全部浸泡到,以将果苗中的病虫杀死,减少病虫源。

3.日常管理在虫口密度每叶达到5头时用药。经笔者使用,效果最好的药物有三膦锡,敌死虫,爱诺虫清。本人2001年8月份曾经使用过10%三膦锡两次,基本上消除了红蜘蛛的危害,第二年只用药一次就控制了红蜘蛛的发生,节省了可观的开支和用药次数。1997年,我们用99%敌死虫(也称加德士机油乳剂)400倍液连续两次防治红蜘蛛,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要喷药喷到位,红蜘蛛就会死光,因为这种药是封闭红蜘蛛的气孔使其窒息而死的。它是一种无公害农药,可以大力推广。建议在第一次使用后,隔10天再使用一次,将虫口减低到最少限度,或者达到灭绝红蜘蛛的目的。在2004年管理过程中,我们在保梢时用5%的爱诺虫清1200倍液防治潜叶蛾的同时,起到兼治红蜘蛛的作用,效果非常好。

4.培养天敌果园适当留一些杂草,培养一定数量的天敌,也可以达到控制红蜘蛛的目的。要获得优质的无公害水果,应该提倡生草栽培,这样既可培养天敌,又可减少土壤流失,保持水肥,自动调节果园小气候环境。

多肉植物介壳虫如何防治


多菌灵只是预防,万一防不住霉菌爆发了,必须挑掉土,撒上多菌灵干粉,千万不要用多菌灵泡水喷撒,万一杀不掉这种菌类就会造成蔓延,最后整盆都是霉斑了,大棚不使用。

高锰酸钾用是用,但一般并不是用来浸土的,而是泡种子,仙人球等比较大的种子播种前泡半小时,然后清水再泡泡减低药浓度再播种,可防止种子发霉,女王芦荟、龟甲龙等大型种子亦可这样处理,这类种子发芽时间较长容易发霉(最近看到论坛有人将女王芦荟种皮磨破助发芽的,很不错,大家可以搜索相关帖子)。

大棚播种所用杀菌药一般是恶霉灵、小苗期也用链霉素等,土虫丹,表示从来没用过,大棚用的是呋喃丹,砍头扦插可以用托布津,提高成活率各种叶片花斑黑斑结痂病都可以用它解决(菌核病克星)。

以上药,大棚使用的都是价格低廉,效果又是最好的,唯一的坏处可能就是毒性大了点,使用时需带口罩。

最后提醒一下,以防为主,然后才是杀。每年3-4月温度10度以上时就可以先用一次药,8-9月,高温刚过,气温下降到35度以下时也可以防了,喷洒时间为晴天太阳刚下山时效果最好,最利于植物吸收。生长期一个月左右一次,如果错过打药时间用晚了没防住虫爆发,隔1周再用一次。

如何防治园林植物介壳虫


介壳虫群集于枝、叶和果实上,刺吸汁液,除虫害导致枝叶枯萎死亡外,还能诱发煤污病。一般药剂较难透过介壳虫的蜡层,加上有效防治若虫的时期较短,很容易错过防治机会,防治难度较大。因此,如不及时防治在园林植上发生的介壳虫害,将会大大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

近年来,用40%融介乳油(又名40%杀扑磷)防治园林植物上的多种介壳虫均有明显的防效,它具有良好的胃毒、触杀和渗透作用,可以溶解介壳虫的蜡质层,能渗透到植物组织内,持效期高达30天,一般药后30天,防效仍可达85%以上。还能兼治粉虱,蚜虫等危害园林花木的刺吸式害虫。具体使用方法是在第一代若虫孵化高峰期,用40%融介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喷雾防治。冬季或早春喷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清园,以消灭越冬介壳虫产的卵。介壳虫成虫发生高峰期时,用40%融介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加杰效利20毫升喷雾防治。一定要注意: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观赏类花木避免花期用;高温季节,对敏感植物必须先试验,再应用;喷雾时在早晨9点以前及下午6点以后为佳;喷雾时力求将树干树叶树枝喷周到,以有水点滴为佳。

介壳虫自身传播扩散能力差、虫口密度小时,可用刷子蘸农药直接涂抹在有虫的枝上,休眠期涂95%机油乳剂30倍至50倍液、45%结晶石硫合剂50倍液等。也可先刮去茎干表皮再涂药,在离地面50厘米处刮去一圈表皮,环宽10厘米左右,深度稍达韧皮部,再用利刀纵割数刀,深达木质部,而后把药刷在刮皮处,涂抹药剂有氧化乐果、吡虫啉等,每厘米胸径用10倍至20倍稀释液1.5毫升至2毫升。但要注意花木种类,做到安全施用。

还可以在根区埋药,具体做法是在植株周围细根最多的地方挖放射沟或弧形沟,或沿树冠垂直投影的外缘挖环形沟,沟内施15%铁灭克,每厘米胸径用5克,灌木按每厘米冠丛直径用5克;成片花木可在株行间开沟,每亩施4千克。介壳虫若虫孵化后,先群聚取食,爬行一段后即固定危害,一般固定3天至7天后就可形成介壳,介壳形成后的几天体壁柔弱,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可选用化学农药1.8%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2500倍至3000倍液,或50%杀螟松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等,喷施效果最佳。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在调运过程中,发现苗木上有介壳虫必须彻底清除,防止带入苗圃或种植园区。苗木移植时尽量稀植,并利用自然天敌小蜂类、瓢虫类等控制虫口密度。介壳虫喜阴湿,冬季花木修剪后通风透光性好,湿度降低,可控制介壳虫的繁殖。如果无法修剪,被害树又有明显的落叶休眠期,冬季可以试喷柴油液。柴油能直接破坏介壳虫的蜡壳,杀死介壳虫。另外,枝干冬季涂白也是简易有效的防治介壳虫的措施。

柑橘树柑橘花蕾蛆的防治方法


柑橘花蕾蛆Contariniacitri又名橘蕾瘿蝇,属双翅目瘿蚊科。浙西南各柑橘产区均有发生,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症状

柑橘花蕾蛆仅为害柑橘。成虫在花蕾直径2~3mm时,将卵从其顶端产于花蕾中,幼虫食害花器使其成黄白色不能开放的圆球形。

2.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5~1.8mm,翅展约2.4mm。暗黄褐色,周身密被黑褐色柔软细毛。头扁圆复眼黑色。前翅膜质透明披细毛,在强光下有金属闪光,翅相简单。触角14节念珠状,每节大部分有两圈放射刚毛。

雄虫略小,触角哑铃状黄褐色。卵长椭圆形无色透明,长约0.16mm。幼虫长纺锤形橙黄色,老熟时长约3mm,前胸腹面有一黄褐色丫状剑骨片。蛹黄褐色纺锤形,长约1.6mm。

3.生活习性

1年1代,个别2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柑橘现蕾时成虫羽化出土,刚出土成虫先在地面爬行至适当位置后白天潜伏于地面,夜间活动和产卵。花蕾直径2~3mm。顶端松软的最适于产卵,卵产在子房周围,幼虫食害花器使花瓣变厚,花丝花药成褐色,并产生大量黏液以增强其对干燥环境适应力。

幼虫在花蕾中生活约10天即爬出花蕾弹入土中越夏越冬。阴雨有利成虫出土和幼虫入土,故阴湿低洼果园、阴山果园和荫蔽果园、沙土及沙壤土有利于发生。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每年的2月底至3月初对树冠附近的浅土层进行浅耕,有利于减轻虫害。在成虫出土前地而用地膜覆盖,阻止成虫出土羽化与上树产卵,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地面喷药防治

成虫出土时进行地面喷药,是阻止花蕾蛆上树为害的最有效的办法,喷药的时间为花蕾顶端开始露白前的3~5天。可用的药剂有:20%速灭杀丁乳油3000~5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或20%中西杀灭菊酯3000~4000倍液、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等喷射地面,7~10天1次,连喷2次。

柿蒂虫防治


柿蒂虫(Stathmopodamassinissa)别名:柿实虫、柿食蛾、钻心虫,属鳞翅目,举肢蛾科。分布于华北、华中及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等地。近年来在河北中南部柿产区发生日趋严重,尤其在山区栽植分散、管理粗放的园区,柿蒂虫蛀果率达50%70%,有的园区甚至绝产。

柿蒂虫幼虫

【为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为害果实,多从柿蒂处蛀入,蛀孔处有虫粪并用丝缠绕,幼果被蛀早期干枯,大果被蛀比正常果早变黄20多天,俗称黄脸柿或红脸柿。被害果早期变黄,变软脱落,致使小果干枯,大果不能食用,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头部黄褐色,略有金属光泽,复眼红褐色,触角丝状;全体呈紫褐色,但胸部中央为黄褐色;前后翅均狭长,端部缘毛较长;前翅前缘近顶端处有1条由前缘斜向外缘的黄色带状纹;足和腹部末端呈黄褐色;后足长,静止时向后上为伸举。卵乳白色,近椭圆形;卵壳表面有细微小纵纹,上部有白色短毛。

幼虫:老熟幼虫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及臀板暗褐色,胴部各节背面呈淡暗紫色;中、后胸背面有X型皱纹,并在中部有1横列毛瘤,毛瘤上有白色细长毛;胸足淡黄色。

蛹全体褐色,化蛹于污白色的茧内。

茧椭圆形,污白色。

【发生规律】

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里或树干基部附近土里结茧过冬。越冬幼虫于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盛期在5月中旬。5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为害幼果,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老熟,一部分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一部分在树皮裂缝下结茧化蛹。第1代成虫在7月上旬到7月下旬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第2代幼虫自8月上旬至柿子采收期陆续为害柿果。自8月上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越冬。成虫自天多静伏在叶片背面或其他阴暗处,夜间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果蒂与果梗的间隙处。第1代幼虫孵化后,多自果蒂与果梗相连处蛀入幼果内为害,粪便排于蛀孔外。第2代幼虫般在柿蒂下为害果肉,被害果提前变红、变软,脱落。多雨高温的天气,幼虫转果较多,造成大量落果。

【防治方法】

1、冬季或早春刮除树干上的粗皮和翘皮,清扫地面的残枝、落叶、柿蒂等与皮一起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幼虫。

2、在幼虫为害期及时连同被害果的果柄、果蒂全部摘除,幼虫脱果越冬前,在树干及主枝上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季在刮皮时将草解下烧毁。

3、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清除树冠下杂草后,在树冠下地面撒施4%敌马(敌百虫马拉硫磷)粉剂0.40.7kg,10天后再施药1次,毒杀越冬幼虫、蛹及刚羽化的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正值幼虫发生高峰期,应各喷2次药,每次药间隔1015天。如虫量大,应增加防治次数。可用下列药剂:20%菊马(氰戊菊酯马拉硫磷)乳油15002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40%杀扑磷乳油150020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等,着重喷果实、果梗、柿蒂,毒杀成虫、卵及初孵化的幼虫,均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柑橘星天牛的防治


星天牛

为害特点:

辽宁以南、甘肃以东各省(区)都有分布。幼虫危害。每只雌性星天牛一次交配就可以产达200颗卵,而每颗卵都会被分开藏在树皮中。当幼虫孵化时,它会咀嚼入树内,造成一条通道用来结蛹。由产卵至结蛹及成虫为期可以达12-18个月。星天牛的虫患可以杀死多种不同的硬木树。幼虫蛀害树干基部和主根,严重影响到树体的生长发育。幼虫一般蛀食较大植株的基干,在木质部乃至根部为害,树干下有成堆虫粪,使植株生长衰退乃致死亡。成虫咬食嫩枝皮层,形成枯梢,也食叶成缺刻状。

形态特征:

此虫体长约4厘米,体型壮硕黑亮,翅鞘上有白色斑点,十分醒目。本种与光肩星天牛的区别就在于鞘翅基部有黑色小颗粒,而后者鞘翅基部光滑。触角呈丝状,黑白相间,长约10厘米。成虫:漆黑色具光泽,雄虫触角倍长于体,雌虫稍过体长。卵:长椭圆形,长约5-6毫米,宽约2.2-2.4毫米。初产时白色,以后渐变为浅黄白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8-60毫米,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褐色,长方形,中部前方较宽,后方溢入;额缝不明显,上颚较狭长,单眼1对,棕褐色;触角小,3节,第2节横宽,第3节近方形。前胸略扁,背板骨化区呈凸字形,凸字形纹上方有两个飞乌形纹。气孔9对,深褐色。蛹:纺锤形,长30一38毫米,初化之蛹淡黄色,羽化前各部分逐渐变为黄褐色至黑色。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后缘。

16.3发生规律:

在浙江南部一年发生1代,个别地区三年2代或二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寄主木质部内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3月以后开始活动,在浙江于清明节前后多数幼虫凿成长3.5-4厘米,宽1.8-2.3厘米的蛹室和直通表皮的圆形羽化孔,虫体逐渐缩小,不取食,伏于蛹室内,4月上旬气温稳定到15℃以上时开始化蛹,5月下旬化蛹基本结束。蛹期长短各地不一,台湾l0-15天;福建20天左右;浙江19-33天。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底6月上旬为成虫出孔高峰,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4-8天,待身体变硬后才从圆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寄主幼嫩枝梢树皮作补充营养,10一15天后才交尾,在浙江整天都可进行交尾,但以晴而无风的上午8时至下午5时为多;在福建成虫多在黄昏前活动、交尾、产卵,破晓时候亦较活跃,中午多停息枝端,晚上9时后及阴雨天亦多静止。雌雄虫可多次交尾,交尾后3-4天,于6月上旬,雌成虫在树干下部或主侧枝下部产卵,7月上旬为产卵高峰,以树干基部向上10厘米以内为多,占76%;10厘米到l米内为18%,并与树干胸径粗度有关,以胸径6-15厘米为多,而7-9厘米占50%。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深约2毫米,长约8毫米的T或人形刻槽,再将产卵管插入刻槽一边的树皮夹缝中产卵,一般每一刻槽产1粒,产卵后分泌一种胶状物质封口,每一雌虫一生可产卵23-32粒,最多可达7l粒。成虫寿命一般40-50天,从5月下旬开始至7月下旬均有成虫活动。飞行距离可达40-50米。卵期9一15天,于6月中旬孵化。7月中、下旬为孵化高峰,幼虫孵出后,即从产卵处蛀入,向下蛀食于表皮和木质部之间,形成不规则的扁平虫道,虫道中充满虫粪。一个月后开始向木质部蛀食,蛀至木质部2-3厘米深度就转向上蛀,上蛀高度不一,蛀道加宽,并开有通气孔,从中排出粪便。9月下旬后,绝大部分幼虫转头向下,顺着原虫道向下移动,至蛀入孔后,再开辟新虫道向下部蛀进,并在其中为害和越冬,整个幼虫期长达10个月,虫道长35-57厘米。

防治方法:

1.捕捉成虫:5-6月成虫活动盛期,巡视捕捉成虫多次。2.毒杀成虫和防止成虫产卵:在成虫活动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等,掺和适量水和黄泥,搅成稀糊状,涂刷在树干基部或距地在30-60厘米以下的树干上,可毒杀在树干上爬行及咬破树皮产卵的成虫和初孵幼虫,还可在成虫产卵盛期用白涂剂涂刷在村干基部,防止成虫产卵。3.刮除卵粒和初孵幼虫:6-7月间发现树干基部有产卵裂口和流出泡沫状胶质时,即刮除树皮下的卵粒和初孵幼虫。并涂以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等消毒防腐。4.毒杀幼虫:树干基部地面上发现有成堆虫粪时,将蛀道内虫粪掏出,塞入或注入以下药剂毒杀:用布条或废纸等沾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5-10倍液,往蛀洞内塞紧;或用兽医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也可用56%磷化铝片剂(每片约3克),分成10-15小粒(每份约0.2-0.3克),每一蛀洞内塞入一小粒,再用泥土封住洞口。用毒签插入蛀孔毒杀幼虫(毒签可用磷化锌、桃胶、草酸和竹签自制)。钩杀幼虫:幼虫尚在根颈部皮层下蛀食,或蛀入木质部不深时,及时进行钩杀。简易防治:利用包装化肥等的编织袋,洗净后裁成宽20-30厘米的长条,在星天牛产卵前,在易产卵的主干部位,将编织袋裁成条缠绕2-3圈,每圈之间连接处不留缝隙,然后用麻绳捆扎,防治效果甚好。通过包扎阻隔,天牛只能将卵产在编织袋上,其后天牛卵就会失水死亡。治疗受害树:在清明至立夏期间根系生长高峰期,选择晴天,挖开受星天牛为害树的根颈部土块,用锋利小刀刮除伤口残渣,使伤口呈现新鲜色泽,在伤口处涂上生根粉(不涂也可),然后将肥土堆放在伤口周围,并盖上薄膜块,薄膜块上端紧贴树干用麻绳捆扎牢实,下端铺开在肥土上,最后盖上挖出的泥土并压紧。不久,伤口即产生愈伤组织,重新发出新根,植株恢复生机。

杨树烂皮病防治


杨树烂皮病即杨树腐烂病。我国杨树栽培区都有发生,但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是公园、绿地、行道树和苗圃杨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引起行道树大量枯死,新移栽的杨树发病尤重。

症状

烂皮病主要发生在杨树的主干和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枯梢两种症状类型。

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侧枝上。发病初期出现褐色水肿状病斑,病部皮层腐烂变软,随后失水下陷,有时发生龟裂,病斑边缘明显呈黑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针头状小突起,病部皮层腐烂,纤维组织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深达木质部,使边材变色。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不断扩展,当病部横向扩展包围树干一周时,病部以上枝条即枯死。

枯梢型主要发生在小枝上。小枝感病后迅速枯死,但无明显的溃疡症状,直至枝条皮层裂缝中长出橘红色卷丝状的分生孢子角时,方能发现已感病。

病原

病菌在4至35℃范围内可生长,但以25℃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4。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的适温均为25至30℃。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孢子借风、雨和昆虫等媒介传播,自各种伤口或死亡组织侵入寄主。潜育期一般为6至10天。

烂皮病每年自3至4月开始发生,5至6月为发病盛期。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发病迟早略有差异,京、津地区该病每年自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东北地区则稍晚。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寄主生长状况、栽培管理措施以及土壤条件等均有密切关系。

防治措施

实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树木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手段。因地制宜选用适应性强的杨树品系用于绿化和造林;修剪要适度,剪口应涂药保护;风景林及行道树春、秋时节树干涂白,以防日灼和冻伤,还能增加观赏性。

及时清除病死枝条和植株,结合修剪去掉其他枯枝或生长衰弱的植株及枝条。

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200倍液,50单位内疗素、843康复剂或723神农液涂抹病斑,均有较好的效果。涂药前若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病斑老皮再涂药,可提高防治效果,涂药后5天,再用50至100倍赤霉素涂于病斑周围,可促进产生愈合组织,防治病斑复发。

《柑橘爆皮虫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