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如何防治燕麦胞囊线虫》,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1、植物检疫

我国过去一直未见发生燕麦胞囊线虫的报告,目前仅是少数地区小面积发生,划为疫区,全力扑灭。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限制H.avenae向无病区扩散与传播,这是全国麦区的迫切任务。

2、农业栽培技术措施

(1)轮作通过与非寄主植物(如豆科植物大豆、豌豆、三叶草和苜蓿)和不适合的寄主作物轮作,可降低H.avenae的田间群体密度。而与非寄主作物—如豆科植物进行3年的轮作可使线虫数量大为降低,而且这样的轮作是经济有效且可行的。在澳大利亚,与豆科植物进行轮作的另一个好处是能改善土壤氮素缺乏的状况。

在我国病区实行与水稻、油菜、棉花等轮作是切实可行的。

(2)调节播期土壤温度对H.avenae的生活史及其对寄主的为害有着极大的影响,低温可以刺激卵内幼虫的孵化和抑制寄主根系的生长。在维多利亚和澳大利亚,提倡适时播种,一般在5月下旬土壤温度降至8~12℃时就播种,随着温度再降低幼虫大量孵化侵染时,小麦植株的根系已发育良好抗侵染能力增强,降低了线虫的为害程度。

编辑推荐

燕麦锈病如何防治


症状

该病包括冠锈、秆锈和条锈3种,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我国前两种受害重,且偏南燕麦区受害重。燕麦冠锈病主要发生在燕麦生长的中后期,病斑生在叶、叶鞘及茎秆上。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橙黄色椭圆形小五,后病斑渐扩展出现稍隆起的小疮胞,即夏孢子堆。当孢子堆上的包被破裂后,散发出夏孢子。后期燕麦近枯黄时,在夏孢子堆基础上产生黑色的、表皮不破裂的冬孢子堆。(图左)燕麦秆锈病夏孢子堆生在秆、叶和叶鞘上,长椭圆形,后期包被破裂。东北、内蒙古个别年份发病普遍且严重。

病原

燕麦冠锈病菌为Pucciniacoronataf.sp.avenaeEriess称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秆锈病菌为PucciniagraminisPers.var.avenaeEriks.etE.Henn.称禾柄锈菌燕麦变种。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禾冠柄锈菌能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且寄生性差异明显。据此,有关专家把它分做10个变种,其中侵染燕麦的为P.coronata.f.sp.avenaeErikss称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性孢子生于鼠李属植物的叶面,锈孢子器生于叶背,夏孢子堆生于燕麦叶背,椭圆形至长条形,大小1.2—2.0×0.8—1.2(mm)。夏孢子浅黄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8—25×15—21.3(μm),壁外具细刺,无侧丝。冬孢子堆生在叶背,椭圆形,大小0.6—1.1mm,包被不破裂。冬孢子深褐色,双细胞,棍棒状,大小33—62×14—25(μm),顶端具指状突起3—7个,状似皇冠,因此称为冠锈病。禾柄锈菌把寄生在燕麦、鸭茅等少数禾草上的秆锈菌定名为P.graminisPers.var.avenaeEriks.etE.Henn.称为禾柄锈菌燕麦变种或燕麦秆锈菌。性孢子器生于小檗叶的两面,锈孢子器生在隆起的、橙黄色斑点的背面,夏孢子堆生在燕麦秆、叶或叶鞘上,长椭圆形,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有细刺,浅褐色,大小18—40×15—25(μm),具芽孔4个。冬孢子堆黑色,椭圆形;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隆起或近圆形,大小28—64×14—24(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两种燕麦锈病流行规律与小麦锈病相似。在贵州、云南则以夏孢子阶段进行重复侵染,完成整个周年侵染循环;在山区或云贵高原,其发生期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延迟;低温地区始发于4月上旬,5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海拔2000m以上地区推迟20—30天。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永465,引进的哈里曼、海蒙、罗瑟尔、加拿大西部3号、盖密涅、加利、罗德纳等。此外哈里曼、永456、73—10等抗秆锈。

(2)提前播种,使大田锈病盛发期处在燕麦的生育后期,可减少损失。

燕麦红叶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植株染病后一般上部叶片先表现病症。叶部受害后,先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呈现紫红色或红色,逐渐向下扩展成红绿相间的条纹或斑驳,病叶变厚、变硬。后期叶片桔红色,叶鞘紫色,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现象,病株表现十分明显。近年该病间歇性地流行,有的年份造成很大损失。

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20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直径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65~70℃。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只能经麦蚜传染。传毒蚜虫有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麦长管蚜(Sitobionavs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dirhodum)、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maidis)等。这些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蚜虫获毒后10天内传毒率高,10天后下降,20天后仅有少数个体还能传毒。病毒由蚜虫传到燕麦植株后,经过一段时间潜育即发病。

病原介绍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20面体。病叶韧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直径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65-70℃。可侵染燕麦、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等。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改善栽培条件,加强管理。

3、播种前种子用75%甲拌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浸种,用药量为1kg对水100kg喷拌燕麦种子1000kg,晾干后播种,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防蚜措施。

燕麦散黑穗病如何防治


症状

燕麦散黑穗病是我国南、北方燕麦种植区常见传病害。主要侵害种子。大部分整穗发病,个别中、下部穗粒发病。病株矮小,仅是健株株高的1/3—1/2,抽穗期提前。病状始见于花器,染病后子房膨大,致病穗的种子充满黑粉,外被一层灰膜包住,后期灰色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厚垣孢子粉末,剩下穗轴。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四川、江苏、福建、台湾均有发生。

病原

Ustilagoavenae(Pers.)Rostr.称燕麦散黑偻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U.nigraTapke。病菌孢子堆生于花器中,一般只破坏部分小穗。穗轴和芒颖受害较轻。厚垣包子圆形至椭圆形,大小5—6×7—9(μm),橄榄褐色,表面具细刺,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厚坦孢子存在于颖片与种子之间或孢子萌发后,以菌丝潜伏在颖片与种子之间或孢子萌发后,以菌丝潜伏在颖片与种皮之间越冬或越夏。带病种子播种后,包子萌发或休眠菌丝恢复活动后,随之侵入幼苗。该菌是以双核菌丝从寄主幼苗的胚芽基部胚芽短于2.5cm时侵入,后随植株生长,向生长点和穗部扩展,在燕麦籽实里形成厚垣孢子。燕麦开花期,病株上的厚垣孢子散布降落在健株的花上,以菌丝体侵入护颖和种皮,使种子染病成为外观上看不出来的带菌种子。病菌在种子内越冬。病菌发育温限4—34℃,适温为18—26℃。生产上播种期降雨少,土壤含水量低于30%,幼苗出苗慢,生长缓慢,病菌侵入期拉长,当年易发病。播种过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二虎头莜麦、山西北部的五寨莜麦。

(2)温汤浸种用55℃热水浸种10分钟也可先用冷水预浸3小时,然后用52℃热水浸种5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备用。

(3)把40%福尔马林配成1%溶液,均匀喷到种子上,充分拌匀后盖上麻袋或塑料薄膜,永种5小时后马上播种;也可用280倍液40%福尔马林浸种60分钟后晾干播种。

(4)用5%皂矾液浸种4—6小时或用种子重量0.5%—1%的细硫磺粉拌种。

(5)因地制宜适时早播,把地整平,提高播种质量。

燕麦坚黑穗病如何防治


症状

燕麦坚黑穗病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主要发生在抽穗期。病、健株抽出时间趋于一致。染病种子的胚和颖片被毁坏,其内充满黑褐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其外具坚实不易破损的污黑色膜。厚垣孢子粘结较结实不易分散,收获时仍呈坚硬块状,故称坚黑穗病。有些品种颖片不受害,厚垣孢子团隐蔽在颖内难于看见。

病原

Ustilagolevis(Kell.etSwing)Magn.称燕麦坚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有U.hordeiKelletSw.;U.hordei(Pers.)Lagerh.孢子堆生在花器里。厚垣孢子球形至椭圆形,黑褐色,表面光滑无刺突,大小6—9μm。寄生于大麦和燕麦上。病菌发育温限4—34℃,适温为15—28℃。该菌有不同的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收获或打场时散出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或落入土壤及混在肥料中越冬或越夏。孢子抗逆性强,可在土中存活2—5年,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春播种子萌发时,冬孢子也随这发芽产生具3个横隔的圆棒形担子,在担子顶端产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小孢子,异宗小孢子萌发后相互质配,产生具双核的菌丝,侵入寄主的幼芽。后随植株生长而向上扩展。开花时进入花器中,子房被破坏,产生大量厚垣孢子,形成病穗。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4—34℃,适温为15—28℃。温度高、湿度大于发病。大莜麦、小莜麦、华北1号、尖莜麦、秃莜麦等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燕麦2号(品1163)、黑龙江海伦县2001品种、河北张北县2031野生种、新疆额敏2056品种、新疆沙弯2131、2132、2151品种、青海黄燕麦、黑珠子燕麦、竹子燕麦、红燕麦、苏联品种和苏联燕麦1号、苏联燕麦2号、苏维埃339、匈牙利君士坦、普遍野麦、澳大利亚夫尔马克、维多利亚品种阿缓等。

(2)药剂处理种子用种子重量065%—1%的细硫磺粉拌种或用1%福尔马林液均匀喷在种子上,充分拌匀后盖上草袋,放置5小时后马上播种。此外也可选用50%多菌灵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禾穗胺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防效优异。

(3)抽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至田外集中烧毁。

燕麦叶斑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灰绿色,大小1~2×0.5~1.2(mm),后渐变为浅褐色至红褐色,边缘紫色。病斑四周有一圈较宽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继续扩展达7~25×2~4(mm)系不规则形条斑。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从叶尖向下干枯。在中国南方燕麦区,该病常与锈病混合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1~4根,单生或丛生,具3~8个隔膜,大小65~210×8~12(μm);分生孢子圆柱状,两端圆,浅黄褐色,具3~9个横隔膜,脐明显内凹,大小65~130×15~20(μm)。子囊座烧瓶状,埋生在表皮下,外壁常附生分生孢子梗。子囊棍棒状,大小250~400×35~45(μm),内含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具3~6个横隔膜,1~4个纵隔膜,浅黄褐色,大小45~70×15~25(μm))。

传播途径

云南、贵州一带病菌以孢子囊、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上或病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从幼嫩组织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发病条件

土温低、湿度高,苗期易发病,生长期天气潮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1次或2次。

马铃薯金线虫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金线虫病又称马铃薯胞囊线虫病,是马铃薯毁灭性病害。马铃薯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马铃薯受金线虫为害后,植株生长不良,叶片上生斑点或黄化,叶丛萎蔫或死亡。扒开病根,可见金黄色的马铃薯胞囊线虫雌线虫死后形成的胞囊。主要分布在美、欧大部分国家和亚洲少数国家,是我国外检对象。

病原Globoderarostochiensis(Wollenweber)Behrens称马铃薯金线虫(金色球胞囊线虫),属线虫纲球形胞囊线虫属。异名HeterodorarostochiensisWollenweber。金线虫雌雄异形,雌虫球形或近球形,颈短小,成熟时金黄色,表面具刻点,后形成金黄色至褐色球形胞囊。雄虫线形,具交合刺1对,位于尾端部,无孢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胞囊在病薯块、病根及病土中越冬。翌春在寄主分泌物的刺激下,从土壤中休眠孢囊里的卵孵化出:龄幼虫侵入马铃薯根内,在根的组织里发育成3—4龄幼虫,发育成成虫以后钻出到根表面,雄虫回到土壤中,雌虫受精后仍然附着在根的表面上,并长成新的胞囊。雌虫胀破胞囊外露,内含卵数十至数百粒。雌虫刚钻出时为白色,以后4—6周为金黄色阶段,别于其他线虫。除为害马铃薯外,还可为害番茄。该虫抗逆性强。在干燥条件下,卵经9—25年不死。

防治方法(1)尚未发生地区要进行检疫,防止种薯、苗木、花卉鳞茎及土壤传播。供外运的种薯尽可能不带土,如带土要注意镜检泥土中是否有雌虫或胞囊。(2)在该病发生地区实行10年以上轮作。(3)选育抗病品种。

花卉线虫病该如何防治


花卉线虫病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花苞和花朵,导致叶片黄化、落叶、小叶或叶片畸形。心苞受害致枯心或空心,在开花时出现花腐。根部症状表现为根部肿大畸形呈鸡爪状,根组织变黑腐烂,有的根上产生球状根结。那么,当花卉发生线虫病害时该如何防治?

花卉线虫病主要在种苗的调运、土壤、灌溉水及施肥等农事活动传播。其中秋季发生线虫害的几率最大,到冬季自动减少。

花卉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1、对新引入的花卉品种,必须经检疫机构检疫合格后到指定的地点隔离试种。

2、选择无病地建立无病育苗圃,选用无病壮苗进行种植。

3、搞好苗圃的清洁卫生,清除已枯死的花卉和苗圃内外的杂草、杂树。

4、用地下水灌溉,改善排水设施,杜绝外来污染水流入苗圃。

5、抓好种苗和培养介质的消毒工作。

6、对成品花卉每隔30天用3%的米乐尔颗粒剂防治1次,用药量为每平方米6-9克,以品字形穴施。

7、地面覆盖黑色薄膜消毒。

8、应用滚动式栽培架。采取离地生产种植方式,可有效预防花卉线虫传播与发生。

罗汉果根结线虫如何防治?


罗汉果根结线虫主要危害根部,特别是细根、支根和须根。根尖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根瘤纺缍形或不规则形,近芝麻粒至绿豆粒大,初呈乳白色,后转呈黄褐色至黑褐色,根毛稀小。

严重时还可出现次生根瘤,使整个根系形成盘结带瘤的须根团(俗称“面饼根”),老根瘤腐烂,根系坏死。病株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树冠表现枝梢短弱,叶片黄化、脱落,甚至小枝枯死。如并发其他土传真菌性病害,才易造成病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原为根结线虫属不同的种(Meliodogynespp.)。病原线虫主要以卵和雌线虫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存活越冬,借水流、肥料、农具和入畜等而传播。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苗木的调运。

卵在卵囊内发育,孵出的1龄幼虫仍卷曲在卵内,蜕皮后成为2龄幼虫则破卵而出,落入土中成为2龄侵染性幼虫,侵入幼根,称为2龄寄生性幼虫,在皮层和中柱间危害,并刺激根组织过度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幼虫在根瘤内,经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成为定居型内寄生线虫。雌雄交尾产卵,卵聚集在梨形雌虫后端的胶质卵囊中,卵囊一端露于根瘤之外。

在广东5~6月一世代历期约47~49天,一年可发生多代,4~6和9~10月为当地根结线虫病两个发病高峰期,通常病高峰期都出现在植株发根高峰之后。砂壤土较粘质土发病重;土温在25~31℃时最适于线虫的侵染;有机质含量较高、酸碱度为PH值6~8的土壤线虫密度较大和危害较重;土壤水分孢和,或土壤易受涝或受旱则不利线虫活动;目前常见的栽培品种均可感病。

防治方法

(1)实施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

(2)选稻田设圃,培育无病苗木(播植前用3%呋喃丹或10%克线丹颗粒剂按60~75千克/公顷处理土壤)。

(3)病苗用48℃热水浸根15分钟或用40%克线磷乳油100倍液沾根。

(4)病树处理要抓好栽培管理、挖除病根和穴施药剂三个环节。后者可扒开表土,每株用10%益舒宝颗粒剂15~20克撒施,然后覆土灌水。施药的果园,勿间蔬菜、西瓜等短期作物。

小麦粒瘿线虫病如何防治


小麦粒瘿线虫病又名小麦粒线虫病,全国冬、春麦区都有发生,尤以长江下游和华北麦区为重,主要为害小麦,有时也为害黑麦。

症状

染病的小麦苗期至成熟期都有症状表现,以在麦穗上形成虫瘿最为明显。受害麦苗叶片短阔、皱边、微黄、直立,严重者萎缩枯死。能长成的病株在抽穗前,叶片皱缩,叶鞘疏松,茎秆扭曲。孕穗期以后,病株矮小,茎秆肥大,节间缩短,受害重的不能抽穗,有的能抽穗但不结实而变为虫瘿。有时一花裂为多个小虫瘿。有时是半病半健,病穗较健穗短,色泽深绿,虫瘿比健粒短而圆,使颖壳向外开张,露出瘿粒。虫瘿顶部有钩状物,侧边有沟,初为油绿色,后变黄褐至暗褐色,老熟虫瘿有较硬外壳,内含白色棉絮状线虫,瘿粒外形与腥黑穗病粒相同,但黑穗病粒外膜易碎,内为黑粉孢子。

病原Anguinatritici(Steinbuch)Chitwood称小麦粒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雌雄成虫线形较不活跃,内含物较浓厚,具不规则膜肠状体躯,卵母细胞及精母细胞成轴状排列。雌虫肥大卷曲成发条状,首尾较尖,大小3-5×0.1-0.5(mm),雄虫较小,不卷曲,大小1.9-2.5×0.07-0.1(mm)。卵产于绿色虫瘿内,散生,长椭圆形,大小73-140×33-63(μm),1龄幼虫盘曲在卵壳内,2龄幼虫针状,头部钝圆,尾部细尖,前期在绿瘿内活动,后期则在褐色虫瘿内休眠。

发病特点

粒线虫以虫瘿混杂在麦种中传播。虫瘿随麦种播入土中,休眠后2龄幼虫复苏出瘿。麦种刚发芽,幼虫即沿芽鞘缝侵入生长点附近,营外寄生,为害刺激茎叶原始体,造成茎叶以后的卷曲畸形,到幼穗分化时,侵入花器,营内寄生,抽穗开花期为害刺激子房畸变,成为雏瘿。灌浆期绿色虫瘿内幼虫迅速发育再蜕3次皮;经3-4龄成为成虫,每个虫瘿内有成虫7-25条。雌雄交配后即产卵,孵化出幼虫在绿虫瘿内为害,后虫瘿变为褐色近圆形。2龄幼虫休眠于内。一个虫瘿内有幼虫8000-25000条。干燥气候,幼虫能存活1-2年。该线虫是小麦蜜穗病病原细菌(Corynebacteriumtritici)侵入小麦的媒介体。该线虫除侵染小麦外,还可侵染黑麦、大麦和燕麦。发病轻重与种材料中混杂的虫瘿量和播后的土壤温度。土温12-16℃,适于线虫活动为害。沙土干旱条件发病重,粘土发病轻。

防治方法

(1)加强检验,防止带有虫瘿种子远距离传播。

(2)设立无病种子田,种植可靠无病种子。

(3)实行3年以上轮作。

(4)防止虫瘿混入粪肥,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

(5)种子处理。

清水选麦种倒入清水中迅速搅动,虫瘿上浮却捞出,可汰除95%虫瘿。整个操作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防止虫瘿吸水下沉。

盐水选用20%盐水汰除虫瘿较清水彻底,但事后要用清水洗种子。

硫酸铵液选法用26%硫酸铵液汰洗即可。

药剂处理用50%甲基对硫磷或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量0.2%拌闷种子。每100kg种子用药200g对水20kg,混匀后,堆50cm厚,闷种4小时,即可播种。

(6)药剂防治用15%涕灭威颗粒剂每667m237.5-100g或10%克线磷200g、3%万强颗粒剂150g。

燕麦细菌性条斑病如何防治


症状

又称细菌性条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病斑浅褐色或红褐色,条状,沿叶脉扩展。

病原

Pseudomonasstriafaciens(Elliott)StarretBurkh.=PseudomonasavenaeManns称燕麦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杆状,大小1.8×0.6(um),单生、双生或链状,具极生鞭毛1—2根。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白色,具乳光,圆形,凸起,表面平滑具光泽,肉汁胨液中有菌膜。KB培养基上菌落白色,不产生荧光。能利用葡萄糖、半乳糖,甘油产酸但不产气。不能利用乳糖、麦芽糖、蔗糖。生长适温30—36℃,最高42℃,最低5℃,致死温度55—56℃。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雨季,从植株伤口或气孔侵入。高温高湿的雨季利其发生和扩展。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寄主抗病力。

(3)必要时可在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如何防治花卉线虫病及分类


花卉具有美化环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其种植的种类和面积逐年增加,但受到线虫的为害也越来越严重。

症状植物线虫主要为害菊科、报春花科、蔷薇科、凤仙花科、秋海棠科等花卉。此病为害根部、叶子、花芽和花。症状主要有两种类型:

1、地上部症状:此类症状以滑刀线虫,叶片表现出多角形的坏死斑、芽畸形,全株矮化,为害菊花、大丽花、早小菊等,虫体侵害叶和芽。茎线虫,表现为叶片变形,花卉矮化,甚至不能开花。为害郁金香、风信子、唐菖蒲、水仙等,虫体侵害球茎和块茎等。

2、根部症状:根部肿大畸形呈鸡爪状,根组织变黑腐烂,如为害牡丹、芍药、四季海棠、月季、凤仙花、仙客来等,虫体侵害植物根系。也有的根上产生球状根结。

发生特点线虫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花卉上,1年发生代数不同,一般几代至10多代,以卵、幼虫和成虫在病株和土壤中越冬。虫体借雨水、灌溉、工具、土壤、花苗、种球等传播。翌年春季土温上升后,卵孵化,幼虫从气孔、皮孔、伤口等处侵入。土壤温度在15-30℃时,有利于根结线虫和茎线虫发育与侵染。在适宜条件下,20-30天就可完成1个世代。一般沙质土壤发病严重。有的线虫还能传播病毒。从春到秋,种群数量呈递增趋势,群体结构呈多样化发展。

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对新引入的花卉品种,必须经检疫机构检疫合格后到指定的地点隔离试种。

2、采用无病壮苗选择无病地建立无病育苗圃,采用无病壮苗进行种植。

3、搞好花场苗圃的清洁卫生清除已枯死的花卉和苗圃内外的杂草、杂树。

4、采用清洁水采用地下水灌溉,改善排水设施,杜绝外来污染水流入花场苗圃。

5、抓好种苗和培养介质的消毒工作。

(1)种苗消毒:苗木在上盆前可用3%克百威颗粒剂(呋喃丹)30倍液浸根30分钟(克百威毒性高,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2)培养介质消毒:在上盆前20天把培养介质放进蒸煮锅中加水完全淹没,然后蒸煮致水干,取出施35%威百苗水剂50倍液,覆盖黑薄膜进行熏蒸。培养介质使用前揭开黑薄膜,透气7~10天,方可使用。

6、对成品花卉消毒每隔30天用3%米乐尔颗粒剂(克线磷)防治1次,用药量每平方米6~9克,品字形穴施。

7、地面覆盖黑薄膜消毒种植前可每亩施用35%线克水剂3~4千克进行地面消毒,然后覆盖黑薄膜3~5个月,防治效果较明显。

8、应用滚动式栽培架采取离地及硬底化种植方式,可有效预防线虫和其它病虫害的传播与发生。

马铃薯根腐线虫病如何防治


主要为害根部。严重的植株矮小,地上部黄化,薯块表面产生黑褐色小斑点或褐色溃疡斑,贮藏中病斑扩展后引起腐烂。线虫为害产生的伤口,为病菌侵染提供了条件,因此线虫发生重的地块会加重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病原Pratylenchuscoffeae(Zimmermarn)Filip.etScher.称咖啡短体线虫和P.vulnusAllenetJense称伤残短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成、幼虫均为圆筒形,蚯蚓状,唇部低且扁平,具很有力的吻针,雌线虫阴门位于虫体后部近尾端处,雄虫尾部发达。伤残短体线虫雌虫长0.46-0.91mm,雄虫较雌虫略短、稍细,形状两型相似,低龄线虫纤细,完全成熟后变宽,吻针15—18um,粗短较强壮,具圆形吻针基球,食道具1中食道球,窄,具瓣,雌虫的阴门位于体后,侧区有等距纵线4条,尾部逐渐变细,末端圆形无侧线,雄虫交合刺小,稍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前者雌成虫把卵产在根组织里,孵出的幼虫在附近为害,每个雌虫产卵20粒左右,温暖种繁殖适温25—30℃,寒冷种为25℃上下,在适温条件下,30一40天完成1代,年生多代。伤残短体线虫从2龄幼虫至成虫期均可侵入根系,其中4龄幼虫和雌成虫是重要侵染阶段,雌虫把卵产在块根里或土壤中,第1次脱皮在卵中进行,产生2龄幼虫,从卵中孵出的幼虫脱3次皮,产生3、4龄幼虫,幼虫在块根里移动和取食,生活历期25—50天,30℃时最短,土壤湿度高不利其成活。

防治方法(1)收获后立即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2)严格选种,种植无线虫种薯。(3)种植前每667m2施干燥鸡粪150一500kg,有较高防治效果。(4)实行2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最好实行水旱轮作。(5)用20%二溴氯丙烷(DBCP)颗粒剂于栽植前施药,在开沟时沟距60cm,沟深15cm,把药撤匀后覆土,用药量每m215—20g;也可用30%除线特乳剂,先开好播种沟,按667m2用药1.5—2.5kg,1份药对140—230份水稀释后淋浇,有较好防效。

《如何防治燕麦胞囊线虫》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