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荞麦立枯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此病初在茎基部生红褐色凹陷斑,影响荞麦生长发育,严重时引致死亡。该菌分为三大群,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μm,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

形态特征

该菌分为三大群,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μm,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μ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该菌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

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病菌除为害荞麦外,还可为害多种农作物。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提倡施用移栽灵混剂,杀菌力强,且能促进植物根系对不良条件抵抗力,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95%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延伸阅读

高粱立枯病如何防治


主要为害幼苗。多发生在2~3叶期,病苗根部红褐色,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幼苗枯萎死亡,引致缺苗。

为害症状

7~8月生育中后期个别地块也有发生,为害根部,引致高粱烂根。

形态特征

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缢缩,老熟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

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是土壤传播病害。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大豆、甜菜、陆稻等多种作物的幼苗或成株,引致立枯病或根腐病。

发病条件

5、6月份多雨的地区或年份易发病,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在根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区,应采用含杀菌剂的种衣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处理,或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对于镰刀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也可以用卫福拌种剂直接拌种。对于腐霉菌根腐病,则应选择杀卵菌药剂,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绿亨1号拌种剂等药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

黍稷立枯病如何防治


学名为黍(PanicummiliaceumL.),禾本科(Gramineae)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粳者古称稷、穄,现称稷子、糜子;糯者古称黍,现称黍子、粘糜子或黄粟。一种早熟、耐旱的粮食和饲料作物。黍稷的播种时间因栽培地区而异,有晚春播、夏初播和麦茬播之分。播种过早,气温低、日照长,使营养体繁茂、分孽增加,旱熟黍稷受鸟害,播种过晚则气温高,日照短,植株变矮,分孽少、分枝成穗少、穗小粒少、产量不高。中国黍稷的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有食味极佳的糯性类型、一小穗两花结实的双粒品种、千粒重9克以上的特大粒种、皮壳率在10%以下的薄壳类型等。黍稷子粒还是家禽的精饲料。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方法:

根据前茬区域病害症状,对表土活跃病原进行不间断检测,早期进行病原培养分析,制定目标施药方案。有效利用生物菌肥,转化菌群,变有害为有益,指导农户进行有效的早期防治。

农业防治详细说明:

①选土:不要选用施用未腐熟肥料的营养土。

②浇水:阴湿多雨利于病菌入侵。浇水过多容易使土壤成为泥糊状、种芽不透气,待水充分渗下后才能播种。

③排水:地势较低处,妥善处理排水措施。

④选种:选用抗病好种。

⑤播种:主要苗间距,过密栽培,幼苗长大以后容易造成地面不通风,地面潮湿,再加上光照不足,如遇雨季,高温高湿,容易引起立枯病。

2.农药防治:

立枯病的防治不仅是幼苗发病后的防治,苗床消毒和农药拌种也是重要的一关。在幼苗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抑制病害的继续发生。

农药防治详细说明:

①苗床消毒:杀菌剂恶霉灵1200-15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1500-2000倍液

②农药拌种:恶霉灵600-8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800-1000倍液

③药剂防治:发生立枯病病害后,①喷洒恶霉灵1200-1500倍液,不仅能够土壤消毒,而且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移动极为迅速。在根系内移动仅3小时便移动到茎部,24小时移动至植物全身。②甲霜恶霉灵叶面喷施稀释1500-2000倍液,药效被土壤吸收,通过根系吸收,可移到叶缘,并发挥作用,且药效持久。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用药总结:

①苗床消毒:恶霉灵、甲霜恶霉灵

②农药拌种:恶霉灵、甲霜恶霉灵

③幼苗发病防治:恶霉灵、甲霜恶霉灵

金凤花立枯病如何防治?


金凤花属热带树种,喜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耐寒力较低,遇长期5-8℃的低温,枝条受冷害,忌霜冻,华南南部的广州、南宁等地,正常年份可在露地安全越冬,寒冷年份有冻害,华南北部以至华北的广大地区。

金凤花只能盆栽,冬季移入温棚或室内,室温不宜低于10℃,喜光,不耐荫蔽,耐烈日高温,宜种植于阳光充足处,对土壤的要求不苛刻,沙质土或粘重土均宜,喜酸性土,较耐干旱,亦稍耐水湿。下面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金凤花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症状:

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传播途径:

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严格选用无病菌新土配营养土育苗。

2、药剂拌种,用药量为干种子重的0.2%~0.3%。

3、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荞麦钩翅蛾改如何防治


荞麦钩翅娥,学名SpicaparallelangulaAlpheraky鳞翅目,钩蛾科。分布在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区),甘肃平凉山区也有发生。

寄主

荞麦。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为害嫩叶叶肉,残留表皮,叶片受害处呈薄膜状,后幼虫吐丝卷叶,藏在其中,把叶片食穿。1997年延安市植保站调查受害株率20%一30%,减产25%左右。大发生的减产40%以上。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mm,翅展30一36mm,头、胸、腹、前翅均淡黄色,肾形纹明显,顶角不呈钩状突出,从顶角向后有一条黄褐斜线,有3条向外弯曲的“”形黄褐线。后翅黄白色,中足胫节有一对距,后足胫节有两对距。卵椭圆形、扁平,表面颗粒状。幼虫体长20一30mm,污白色,背面有淡褐色宽带,有腹足4对,尾足l对,有少数趾钩。蛹体长约11mm,红褐色,梭形,两端尖,臀棘上有4根刺。

生活习性

陕西延安市、宁夏固原、隆德等地年生1代,以蛹越冬。甘肃平凉一带成虫于6月下旬一8月中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羽化盛期为7月中旬,成虫寿命10一15天,羽化后马上交尾,成虫有趋光性。7月下旬一8月上旬成虫把卵产在叶片背面,卵数十粒至百余粒排列成块,上覆有白色长毛,卵期7—10天。初孵幼虫喜群居,后分散为害,幼虫活泼,稍触动即吐丝下垂,幼虫期25—28天,共5龄,老熟后入土化蛹。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利用幼虫假死性,可以人工捕杀。方法是一手拿筛子,一手拍打植株,让其落在筛子里,集中消灭。

2、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以前,用BT粉800~1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2000-25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荞麦草地螟如何防治


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网锥额野螟、甜菜网螟、黄绿条螟等。

1分布与发生时期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北方城市各地均有分布,一般年发生1代~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冬。越冬代成虫一般5月上、中旬出现,6月上、中旬盛发,1代幼虫危害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一般年份危害较轻。自1996年开始,草地螟又进入了一个发生活跃期。

2田间调查和防治适期

依据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中的系统调查决定防治适期,依据系统调查决定幼虫普查时间,并依据普查结果确定防治范围和面积。

系统调查在每个世代成虫出现高峰前后,解剖雌蛾卵巢,当3-4级雌蛾占50%以上时,由此向后推迟9~12d(卵期3~5d,1龄期2~5d,2龄期2~3d,3龄期2~3d),即可做出防治适期预报。同时,立即开始对本地区适宜草地螟发生的作物及地边杂草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即一般在各代成虫发生盛期、田间(1—3)龄幼虫大量出现时)。普查面积不少于当地寄主作物播种面积的3%,普查时每块田随机选取5个点,密植作物和杂草每点取33cm×33cm,稀植作物每点(5—10)株,可以把作物和杂草上的幼虫拍打在塑料布上,统计塑料布上的虫量,最后把查到的虫量按行距和株距折算成每平方米虫量。由普查结果确定出防治田块。

在每代幼虫发生盛期或防治后3天,要对当代受害作物和草场进行一次残虫量及危害损失普查,方法同上,查清样点内幼虫数量,最后按株距和行距折算成每平方米虫量,按下述公式计算每代草地螟幼虫总虫量;统计当地各类作物发生面积,估算危害损失情况。

各代幼虫总虫量计算公式:

G2=∑(S╳d2)

式中:G2――某代幼虫总虫量,万头;

S——某代某种作物发生面积,hm2;

d2——某种作物田平均幼虫密度,头/m2。

各世代防治结束时还应对防治情况及挽回损失进行调查估计,统计各代幼虫发生危害情况、损失情况,结果记入附录2表1中。统计全年防治面积、估算挽回损失,结果记入附录2表2中。

3防治目标

通过采取综防统治措施,控制草地螟一代幼虫不发生大规模迁移危害。应急防治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尽量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4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

4.1防治策略

草地螟防治策略是“以药剂防治幼虫为主,结合深耕冬灌压低农田越冬基数、灯光诱杀成虫、除草灭卵,挖防虫沟或打药带阻隔幼虫迁移危害”。应急防治区应以药剂普治三龄以下幼虫为主,组织好统防统治,注意对“五边地”的防治,及时检查防效,防止迁移危害。应注意对幼虫聚集危害的地块进行喷药挑治。

4.2技术措施

准确预报是适时防治草地螟的关键。各地要严格执行《草地螟测报调查规范》,及时掌握草地螟发生情况,汇总、分析虫情,并在电视广播上发布虫情预报,宣传防治技术,提高虫情信息入户率,指导农民及时开展防虫。

4.2.1种植非喜食作物,实行生态控制

在以坡梁地为主靠近荒坡、草滩的农牧交界带,尽量种植荞麦、糜黍等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减轻受害程度。

4.2.2诱杀成虫

用频振式杀虫灯结合诱杀其它害虫的同时诱杀草地螟成虫,每盏灯控制面积50亩左右。灯应安置在视线较开阔,周围无遮挡物,种植玉米、豆类、向日葵、苜蓿等作物田附近的场所。应充分利用原有线路及电杆,高度以灯底高出周围主要作物顶部20cm为宜。

4.2.3除草灭卵

对于非喜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马铃薯等,可于卵盛期前除净田间杂草。对于喜食作物如麻类、豆类、向日葵等可于卵盛期结合中耕除草灭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挖坑埋掉;同时除掉田边地埂和夹荒地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如大部分卵已孵化,须先打药后除草。在幼虫已孵化的田块,一定要先打药,后除草,以免加快幼虫向农作物转移而加重危害。

4.2.4挖沟、打药带隔离以及田间防治,阻止幼虫迁移危害

在未受害或田内幼虫量少的地块和某些幼虫龄期较大虫量集中危害的地块,实行挖沟、打药带、立膜阻隔(集中打药)的方法,防止扩散危害。当幼虫在田间分布不均匀时,一般不宜全田普治,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实行挑治。还要特别注意对田边、地头幼虫喜食杂草的防治。这样既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效,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当田间幼虫密度大,且分散危害时,应实行农户联防,进行大面积统治。

4.2.5田间用药

在幼虫3龄前进行,即防治应在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进行为宜。当幼虫分布不均时,应选择虫量集中处实行挑治,同时注意对田边、地头、撂荒地幼虫的防治。药剂应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组织形式上实行连片防治,以防止幼虫迁移再次危害。要注意有选择的使用农药,尽可能的保护天敌。

药剂选用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推荐用药:

溴氰菊酯乳油;

氯氰菊酯乳油;

氰戊菊醋乳油;

晶体敌百虫(高粱、豆类上禁用、玉米上要注意);

敌敌畏乳油(高粱、月季花上禁用,玉米、豆类、瓜类幼苗上使用浓度﹤800mg/Kg);

辛硫磷乳油(高粱、玉米上不能喷雾,仅能使用颗粒剂;黄瓜、白菜、大豆应按规定使用量施用,喷雾浓度不能过高,一般应低于500mg/Kg,且不可用于幼苗期喷雾)。

4.2.6深耕冬灌

晚秋或早春(秋季作物收获和末代幼虫入土后、春季成虫羽化前)对农区有越冬虫源的区域进行深耕,耕深要求17—21cm。对虫源集中的田块应实施深耕冬灌。

4.2.7防效调查

防治后3天需对防治田进行防效调查。检查幼虫密度,并与防前同一类型田的虫量对比,计算防效。如幼虫密度仍大于防治指标,则需进行再次补治。

5注意事项

使用前认真阅读农药标签上的使用注意事项,严格按照标签的使用说明使用。

5.1施用农药时应避开高温天气,喷药要均匀周到;

5.2不同类别的药剂应交替使用或混用,减缓抗药性产生,药剂混用时要随配随用;

5.3施用时应远离有益生物饲养场所或注意使用方式和选药,避免杀伤有益生物和害虫天敌;

5.4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则,做好个人防护;

5.5菊酯类农药不宜与碱性物质混用(易于水解),有机磷类农药使用时注意对作物的药害。

牡丹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牡丹立枯病分布广泛,在牡丹种植区都有发生,寄主有牡丹、含笑、大丽花、翠菊、菊花、吊兰等种苗,尤其是松叶牡丹极易感病。

症状种苗茎基部受害后,表面变为褐色,后颜色逐渐加深,发生严重时,根部成黑褐色腐烂,韧皮部被破坏。导致叶片黄化,植株萎蔫,甚至枯死,但不倒状。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会叶枯,边缘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呈不规则水渍状,并逐渐蔓延,潮湿时病部可见褐色菌丝体和附着的小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菌丝呈蛛网状,围绕寄生的组织,有横隔,初期无色多油点,呈锐角分枝,老化后菌丝为黄褐色,并呈直角分枝,小枝与主枝相连处不缢缩。立枯丝核菌生长适温为13-26℃,在pH2.6-6.9之间都能发病。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通过带菌土壤进行传播,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该菌喜高湿的环境,所以在夏季雨季易发生,雨量大时发生严重,多年连作地发病常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提高植株抵抗力,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适当温湿度,晴天要遮荫,以防土温过高,灼伤苗木,造成伤口。秋末冬初将病残物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

(2)选择较抗病品种栽培。

(3)扦插前,对土壤消毒,用福尔马林50毫升/平方米,加水8-12公斤浇灌于土壤中,1周后进行播种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8-10克/平方米,处理土壤。

芍药苗期立枯病的防治


症状

芍药受害后,病苗多从上土表侵入幼苗的茎基部,发病时,先变成褐色,后成暗褐色,受害严重时,韧皮部被破坏,根部成黑褐色腐烂。此时,病株叶片发黄,植株萎蔫,枯死,但不倒状。此菌也可侵染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引起叶枯,边缘产生不规则、水渍状、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很快波及全叶和叶柄,造成死腐,病部有时可见褐色菌丝体和附着的小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残留的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或长期生存。带菌土壤是主要侵染来源,病株残体、肥料也有传病可能,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天气潮湿适于病害的大发生,反之,天气干燥病害则不发展。多年连作地发病常较重。

防治方法

1、严格控制苗床及扦插床的浇灌水量,注意及时排水;注意通风;晴天要遮荫,以防土温过高,灼伤苗木,造成伤口,使病菌易于侵染。

2、注意庭园清洁卫生,及时处理病株残余,不使用带病菌的腐熟肥料。

3、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

4、对被污染的苗床,如继续用于扦插育苗,或用于扦插的其他土壤,在扦插前,可用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8-12公斤浇灌于土壤中,浇灌后隔1周以上方可用于播种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混合粉剂8-10克,撒施土中,并与土拌和均匀。

5、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500倍,或75%氯硝基苯600榈,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或用64%杀森锌按1:2混合后600倍,或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每平方米用药液3升。

白术立枯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在白术育苗中经常发生,为害较重,往往造成幼苗成片死亡。

症状在病苗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地上部出现叶片萎蔫现象,而后病斑很快延伸和绕茎,茎基部组织坏死收缩变细,幼苗倒伏死亡。

病原病原菌的无性时期为RhizoctoniaKuhn,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无孢目。立枯丝核菌不产生分生孢子。菌丝早期无色,后期逐渐变成淡褐色,菌丝呈锐角分枝,分枝处有明显缢缩现象,离分枝处不远产生1个隔膜,此种特性可作为确定丝核菌的重要依据。病原菌的有性时期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胶膜菌目。

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可以为害多种草本和木本药用植物。

侵染循环立枯丝核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寄主残余组织上越冬。遇到适当的寄主又可侵入为害。

发病条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适温为15~18℃,土壤潮湿时容易发病。

防治

1.选择矿质土壤种植。

2.春季多雨时,雨后要及时松土并做好开沟排水工作,以降低田间湿度。

3.发病初期用5%石灰水淋灌,每7天1次,连续3~4次。也可用地灰和石灰(1:1)撒施厢面,每7天撒1次,连续2~3次即可。

三七立枯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云南、湖北等地。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三七幼苗的茎基部,通常在距土表4~6cm处发病。幼茎上病斑黄褐色凹陷状,长条形。严重时,病斑深入到幼茎内部组织,病部折断,幼苗倒伏死亡。

病原RhizoctoniasofaniKuhn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在PDA上,菌落前期淡灰色,后期褐色,菌丝分枝有隔,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常有一隔膜。生长后期,菌丝部分细胞膨大呈酒坛状,相互连接形成菌核。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和土壤中越冬,菌丝侵入植株后向四周扩散,菌核可借助雨水、人事操作进行远距离传播。

发病条件此病在4~5月低温多雨季节为害严重,7月份以后高温干燥发病少。三七种植过密,田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或偏施化肥,病害加重发生。

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整地做床质景,以利幼苗出土和生长健壮。出苗后及时调节天棚高度或宽度,保持田园30%~35%透光度为宜。及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发病初期用40%立枯灵1:1000倍液,50%利克菌1:800倍液浇灌病株基部。

棉苗立枯病防治


棉花立枯病是苗期经常发生的、分布广泛而且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各棉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发生较重。严重发生时,病苗率高达90%以上,死苗可达30%40%,引起大面积毁种。

【棉苗立枯病症状】

棉花棉苗立枯病为害幼苗症状

棉苗立枯病主要为害棉苗,幼苗出土前可造成烂种。出土后,幼茎基部初现纵褐条纹,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绕茎一周,缢缩变细,出现茎基腐或根腐:棉苗失水较快。病死苗易从土中拔出,其基部或根系上可见到稀疏的细丝和粘附其上的小土粒。侵染子叶及幼嫩真叶形成不规则褐色坏死斑,后干枯穿孔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稀疏白色菌丝体,并有褐色的小菌核黏附其上。

【病原】

Rhizoctoniasolani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带病种子也是初侵染来源。第二年可直接侵入幼茎为害幼苗。病死植株的皮层组织充满菌丝和菌核,不久散入土中,可借流水、地下害虫、农事操作致菌丝蔓延传播,进行再侵染。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幼苗出土1个月内,如土温在15℃左右,阴湿多雨,立枯病会严重发生,造成大片死苗。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幼苗生长缓慢,排水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耐病品种种植,提倡采用脱绒包衣棉种。播种前精选种子,晒种、脱绒、淘汰不成熟的及有病虫的棉籽,可明显提高出苗质量,减轻发病。对棉田进行秋季深翻,可以将带病残枝败叶翻入土中,减少来年菌源;播前应精选种子并晒种,做到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早间苗,适时早中耕。

播种前药剂处理棉种,可以防止棉籽受病菌侵染:出苗后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蔓延。种子处理,播前先用硫酸脱绒,再用下列药剂:45%溴菌腈五氯硝基苯粉剂225360g/100kg种子;40%五氯硝基苯粉剂400600g/100kg种子;40%五氯硝基苯福美双粉剂200400g/100kg种子;20%甲基立枯磷乳油200300ml/100kg种子;15%福美双拌种灵悬浮种衣剂200250g/100kg种子;26%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悬浮种衣剂1:4050(药种比);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50375g/100kg种子;400g/L萎锈灵福美双悬浮剂160200ml/100kg种子;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50200g/100kg种子;15%甲枯立枯磷福美双乳油1:4060(药种比);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200ml/100kg种子;70%恶霉灵种子处理干粉剂100150g/100kg种子;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210g/100kg种子,进行拌种,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出苗后病害发生初期,可用下列药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500600倍液,灌根。或用下列药剂:80%乙蒜素乳油8001000倍液;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6008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均匀喷施,间隔78天,连喷23次。

青海苗木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苗木立枯病又称幼苗猝倒病,在我国各地苗圃中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主要危害松、落叶松、杉等幼苗,在短时间内引起苗木大量死亡。有些阔叶树幼苗也能受害。还可危害许多农作物。

一、立枯病分布及危害

世界各地经常发生,可危害阔叶树种和针叶树,除针叶树的柏树有较强的抗性外,都为感病的。以针叶树受害为重,可为害杉属、松属、落叶松属、榆属、臭椿、香椿、样木、剌槐等。

1.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危害一年生以下的苗木,特别是出土一个月苗龄时的苗木受害最重,与前做物(马铃薯、瓜类、茄科植物、大豆等感病植物)关系密切,雨天操作,圃地过于粗糙、苗床过低、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播种不及时等都可造成危害。

2.病原物:有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类。

非侵染性病原:土壤粘重、板结、土壤积水过多;地表温度过高。

侵染性病原:镰刀菌属(Fusariumspp)、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p)、腐霉属(Pythiumspp)如:P.debaryanum德氏腐霉和P.alhanidertum瓜果腐霉。少数为交链孢属(Alternariatenuis绿色交链孢霉可为害马尾松苗)。腐霉在土温12~23度时严重。丝核菌4~20度时严重。镰刀菌在20~30度时严重。交链孢菌在13~22度时严重。

3.防治措施

(1)选好圃地,推广山地育苗,因为新垦山地土壤中病菌少,苗木很少生病;或排水良好,利于轮作的圃地,前期作物是易感病植物的,不宜作圃地。

(2)土壤消毒:因猝倒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播种前土壤的消毒可以抑制和杀死病菌;

(3)合理施肥,以腐熟的农家基肥为主,适时追肥。

(4)细致整地,做到三耙三犁。改土抗病,适当覆土,厚度要小于1.5cm,

(5)及时播种,避病生长;

(6)药剂防治:五氯硝基苯、代森锌、敌克松等混合使用,75%五氯硝基苯每平方米4~6g/亩。黑矾2%~3%水溶液每平方米9L;

(7)发病后:对于苗木立枯,主要是及时松土,使苗木根系生长发育良好,增强苗木抗病性。发病后可用65%敌克松,每平米4g,与细黄心土拌匀后,撒于苗木颈部,再松土一次,使药剂与苗木根部接触,可抑制病害扩展。或70%敌克松500倍喷雾后,无论何种药剂,都要用清水喷洗。如有茎叶腐烂则可用1:1:120~170的波尔多液,10~15d一次喷施。

厚朴立枯病防治方法


厚朴立枯病病原有非侵染性和侵染性两类。非侵染性发病主要是因为圃地积水、土壤板结、覆土过厚及以烈日曝晒等引起,使种芽腐烂,苗根窒息腐烂或日灼性猝倒。侵染性发病主要是病菌所致。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早春播冻后就开始活动,在土壤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侵染幼苗;另一方面病苗又为病菌提供养分,使其大量繁殖,从而继续传染。早涝霜冻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或在幼苗出土后2个月内连续下雨、土壤含水量太大或土温过高时发病均重。

此外,前茬种棉花、马铃署、花生、番茄、大豆、瓜类的园地或老苗圃地做苗床时易于发病;使用没有充分发酵的堆肥、厩肥,施用过量的氮肥,种子处理不当或采用遮阴育苗措施等亦易引起病害。

立枯病的症状,有4种类型:种腐烂型,主要发生在幼苗尚未出土时,种子或幼芽产生腐烂现象;第二种梢腐型,发生在幼苗出土后茎梢腐烂,幼苗死亡;第三种猝倒型,发生在幼苗出土后1个月左右,在接近地面的苗茎基部腐烂变成褐色,使苗木倒状;第四种根腐型,发病时苗木根部腐烂、枝茎生暗黑斑纹,继而全株枯死。立枯病常发生于苗期,并多发生在梅雨季节。苗木发病后蔓延迅速,常造成成片死亡。

其防治方法主要是提高育苗技术,把好三关,即土壤关、种子关、水肥关。

土壤关就是要选好苗圃地,不用过于阴湿地作苗圃地,圃地应设置良好的排水体系,防止积水,并做好苗圃地的土壤消毒工作。土壤消毒,每平方米可用1%~3%硫酸亚铁液4.5千克喷洒或撒施11~15克硫酸亚铁粉末后翻土;也可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6~12千克浇灌浇完后用草袋覆盖10天。

水肥关就是在苗木生长过程中要做好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工作,防止旱涝发生,促使幼苗健壮生长。

在防治病害时可采用化学药剂预防,常用1:1:100的波尔多液(即由1份硫酸铜、1份生石灰加100份水配制而成),每平方米用药液112克,在苗木出土后,每隔10天左右喷洒1次,连续4~5次,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化学药剂防治是一项重要的防治措施,但绝不可代替一系列的培育壮苗的技术措施。发现病株后,应立即将病株拔掉并烧毁,同时挖出带病菌的土,回填新土。每平方米用1.5克70%五氯硝基苯拌土37.5克撒到带病菌的地上或撒生石灰消毒,以防止蔓延。同时要多施钾肥如草木灰类增强苗木抗病能力。用50%托布津1000倍~1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1500倍液浇灌病株根部;也可用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还可用浓度为2%~3%的硫酸亚铁药液进行喷洒,过10分钟至30分钟后再喷1次清水,洗掉叶面上的药液,以免发生药害。

《荞麦立枯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