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真菌性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盆景植物的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盆景植物的病虫害有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生理性病害一般可通过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条件来改变。而侵染性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微生物引起,危害性较大,除通过改善环境降低发生率外,还必须进行化学防治。

盆景树木中最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煤烟病、梨桧锈病等。

1、白粉病

发病时树木的叶片、枝条、嫩芽上出现一层白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致叶片凹凸不平,萎缩干枯,新梢畸形,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紫薇、三角枫中较为多见。

白粉病菌以菌丝在寄生主的病芽、病枝条或落叶上越冬。春天温度合适时生长发育,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和侵染。6~8月遇高温又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扩大再侵染。分生孢子落在叶片上,发芽生出菌丝,在叶表面生长,并长出吸胞从叶片气孔插入组织内,吸取叶片的养分。

了解了白粉病菌的发生规则和侵染过程,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治:

(1)将盆景放置于通风透光的环境。减少盆景摆放密度,适当疏剪枝叶;

(2)人为降低环境温度、湿度;

(3)剪除病枝叶,将病枝叶集中焚毁;

(4)喷药保护。早春发芽前,喷波美度3~4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现白粉病,及时喷洒杀菌剂,可选用①50%代森铵1000倍液;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③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④25%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

2、煤烟病

煤烟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伴随蚜虫、介壳虫而发生。蚜虫与介壳虫的排泄物是病菌的培养基。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少量烟煤状霉层,以后逐渐扩大并增厚,严重时枝、叶均被覆盖,造成植株长势衰弱。在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的环境中发生严重。常为害紫薇、山茶、海桐等植物。防治措施为:

(1)给植株创造通风透光的条件;

(2)降低空气湿度;

(3)用毛刷蘸水擦洗病斑;

(4)及时消灭蚜虫和介壳虫;

(5)喷药保护。6~8月每隔10~14天喷1次120~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

3、梨桧锈病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圆形病斑,病斑上有细小的褐黄色粒点。严重时造成全株叶片枯死。贴梗海棠、垂枝海棠是病菌的专性寄主,桧柏等针叶树是其转株寄主。病菌以冬孢子和菌丝体在转株寄主罹病组织上越冬,次年温度、湿度合适时传播到贴梗海棠等专性寄主上为害。防治梨桧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将贴梗海棠等盆景与桧柏远离放置;

(2)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并焚毁;

(3)喷药防治:每年3月下旬当病菌小孢子将会由桧柏上传出时,在贴梗海棠等树木上喷施波尔多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保护其免受侵害。生长季节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加1%肥皂粉以增加附着力),或25%粉锈宁湿性粉剂1500倍液。

盆景虫害防治

盆景中一旦发生虫害,轻则影响长势和观赏,重则危及植株生命,必须重视防治。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人工灭杀和化学防治。

人工灭杀:采用人工捕捉、刮除、冲刷、击杀等方法消灭害虫。优点是简单易行,无污染。适用于盆景数量不多,虫害发生较轻的情况。

化学防治:针对不同的害虫,选用不同的化学药物进行防治。优点能迅速、大量地杀死害虫,能有效控制虫情。

各种害虫的为害方式不同,刺蛾、袋蛾、卷叶蛾、金花虫等害虫具咀嚼式口器,其为害方式主要是食叶。宜选用具有胃毒作用、触杀作用的农药,如敌敌畏、马拉松、亚胺硫磷等。

蚜虫、介壳虫、红蜘蛛、花网蝽、粉虱、叶蝉、蓟马等害虫,具刺吸式口器,其为害方式是刺吸植物汁液。宜选用具有内吸、触杀作用的农药,如氧化乐果等。

天牛、螟蛾等属蛀干性害虫,宜选用具有熏蒸作用的农药,如敌敌畏等。

不同的树种,发生的虫害不同,下面是常见的盆景树种易发生的主要虫害。

五针松介壳虫、袋蛾。

黑松介壳虫、袋蛾。

真柏红蜘蛛、袋蛾、介壳虫。

桧柏红蜘蛛、袋蛾。

地柏红蜘蛛、袋蛾。

金钱松袋蛾。

罗汉松蚜虫、介壳虫。

枷椤木红蜘蛛、介壳虫。

黄杨介壳虫。

榆红蜘蛛、介壳虫、金花虫、蚜虫。

雀梅蚜虫、介壳虫、红蜘蛛、袋蛾。

朴树介壳虫、蚜虫。

六月雪蚜虫、介壳虫。

紫薇蚜虫、介壳虫、刺蛾。

杜鹃花网蝽、红蜘蛛、袋蛾。

贴梗海棠花网蝽、刺蛾、介壳虫、红蜘蛛。

西府海棠花网蝽、刺蛾、介壳虫、红蜘蛛。

三角枫刺蛾、介壳虫。

红枫刺蛾、袋蛾。

紫藤袋蛾、红蜘蛛、介壳虫。

梅花蚜虫、介壳虫、刺蛾、天牛。

火棘介壳虫、蚜虫、袋蛾、红蜘蛛。

桂花粉虱、介壳虫。

构骨介壳虫。

柽柳介壳虫、蚜虫。

栀子花介壳虫。

榕蓟马、介壳虫。

石榴介壳虫、袋蛾。

碧桃蚜虫、叶蝉、刺蛾。

小叶女贞介壳虫。

龟甲冬青介壳虫。

枸杞蚜虫、野蛞蝓。

蜡梅介壳虫、袋蛾。

小叶栒子木花网蝽。

面对各种虫害,大家普遍反映最难防治的是介壳虫和红蜘蛛。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同样是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的。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对虫下药,选择幼小的防治药物。二是要了解虫害发生规律及特点,掌握治虫适期。三是要浓度合适,喷布周到。这里不妨费些笔墨,专门谈谈介壳虫和红蜘蛛的防治。

(1)介壳虫属刺吸汁液害虫。当盆景数量不多或发生并不严重时,可用牙刷将虫体刷除,然后再用清水清洗。化学防治可选:①40%氧化乐果1000倍液;②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③25%亚胺硫磷1000~1500倍液;④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⑤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由于介壳虫体表遍布蜡质,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应抓住介壳虫刚刚孵化,尚未形成蜡壳的时机喷药防治。介壳虫的孵化盛期一般为6月中旬,但由于孵化期不齐,故宜于5月下旬~7月中旬每隔10天喷药一次,防治效果较理想。如介壳虫已形成介壳,也可采用具有渗透性的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喷杀。

(2)红蜘蛛属刺吸汁液害虫。非药物防治可采用高压水枪冲刷,尤应冲刷叶片背面。化学防治可选:①发芽前,可喷20%螨卵脂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杀灭越冬虫卵;②三氯杀螨醇1000~1500倍液(对成虫、若虫、卵均有杀伤作用,但无内吸作用。)③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对成虫、若虫有效,但对卵无效。);④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⑤34%杀螨利果2000倍液。

红蜘蛛防治适期为:①花序分离期;②花落以后;③夏季高温前。因红蜘蛛附着于叶背面,故喷洒药液时无须周到,尤其应喷洒树叶背面。

对于蛀干性害虫,人工灭杀可用铁丝插入虫孔,将幼虫刺死。化学防治可用注射器将药液(1﹕20敌敌畏、煤油混合液)由上方虫孔注入树体内,再用棉球或泥土堵塞所有虫孔,熏杀幼虫。

在施用化学药剂时,应注意氧化乐果对梅花、樱花、榆叶梅、桃、杏等有药害。

防治盆景病虫害,环境因素十分重要。除了掌握病虫害防治知识,还要对环境因子多加关注,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极为重要。

延伸阅读

兰花主要生理性病害防治方法


兰花栽培中常发生一些生理性病害,应注意及时防治。

1、日灼:又名日烧,主要是受盛夏强烈阳光直射灼伤所致。可以用遮阳网遮挡,确保没有直射阳光射入。更多绿色尽在

2、植株软弱:由于光线不足所致,患病兰株茎叶徒长,叶片变薄,呈黄绿色。防治措施:可将患病株移至光线充足之处,使其更多地获得适当的光照。

3、根腐:主要是由于浇水过多所致,植株萎蔫,根系被水泡坏,造成不同程度的烂根。防治方法:立即暂停浇水,将病株倒出,先剪去烂根,然后换上新土重栽。

4、落花落蕾:通常是环境条件剧变所致,如温度、光照突然变得过低或过高,或者长期没有浇水而干旱过度等。防治方法:改善室内环境,注意通风或保温,切忌太热或太冷。此外,保持高湿度和充足的浇水也是防止落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5、植株皱缩:主要是由于干旱缺水导致,表现为肉质气根干枯起皱,假鳞茎干瘪,叶片失去光泽。防治方法是立即补充水分,使兰株充分吸水后恢复原样。

6、冻伤:表现为叶片、假鳞茎、气根等组织冻坏后呈水渍状坏死。防治方法是将受冻害的枯根、败叶立即剪除,停止浇水,置于15℃以上的温暖处养护。

7、叶尖或叶缘枯焦:主要是因阳光照射过度,或者浇水不足或盆体太小造成根系相互纠缠一起所致,表现为叶尖或叶缘枯焦发黑,严重时枯焦面不断扩大,使叶片大部分枯焦。防治方法:先将枯焦部分的叶片剪除,注意浇水时喷洒植株,以提高湿度。盆体太小者应及时换盆,以使根系舒展生长。

兰花怎么养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兰花生理性病害又称非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以外不适宜的栽培环境与养护措施所引起的病害。如气温过高过低,光线过强过弱,水肥失调,元素缺乏,用药不当,空气中有害气体、地面上有毒物质污染等等。兰花常见生理性病害的类型、症状主要有:

寒害与暑害冬末春初偶遇风雪寒流与持续低温,超过了兰株所能承受的耐寒限度,致兰花组织或器官受到冻害,轻则损伤兰叶,重则整株死亡。酷暑盛夏气温在35℃以上,兰叶受到烘烤灼伤,叶色退绿或变黄,兰根干瘪。

过阴与日灼兰株长期在兰棚或兰室莳养,因光照不足致兰叶淡绿徒长,生命力不旺。盛夏兰盆在露天放置或兰棚遮光度太小,发生日灼现象,造成兰叶发黄。

干旱与水涝若水分不足,空气干燥,造成兰株生长缓慢,矮小,叶黄,甚至萎蔫枯死。浇水过频,水量太大,致盆内积水、土壤缺氧,造成兰叶发黄、脱落,严重时烂根死亡。

营养元素缺乏即缺素症。有资料表明,植料营养元素中氮肥不足,会致新叶淡绿,老叶黄化,植株早衰;缺磷兰叶暗绿,生育期推迟;缺钾叶尖枯焦,叶面产生斑点;缺铁脉间失绿,甚至淡黄或发白;缺铜幼叶萎蔫,出现白斑。

中毒受有害气体污染,土壤含有毒素,兰株生长不良,叶片灼伤,根系受损。

找准原因,对症施治,弥补不足,过头矫正,是兰花生理性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要求在栽培养护中,尽可能提供兰花生长所需的各方面的条件,努力创造适合兰花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即按不同季节、不同生长期及时调节光照、温度、湿度、酸碱度,科学浇水,合理施肥,注意通风透气,尽量避免或减少造成病害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发生。只要这些方面把握好了,就不会有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即使偶有一方面管理不当,出现了病症,亦不难控制与康复。

蘑菇的生理性病害与防治


蘑菇对环境的反应较为敏感,不良的栽培环境,会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产生各种异常现象,导致蘑菇减产、质量降低。蘑菇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菌丝徒长、硬开伞、薄皮早开伞或出现地蕾菇、空根白心菇等。现介绍如下:

一、菌丝徒长

症状:菇床覆土调水以后,蘑菇绒毛菌丝会持续不断地往细土表面生长,严重时会形成一种细密的、不透水的菌被,从而推迟出菇时间,降低蘑菇的产量。

发生原因:多是由于土层调水较轻、较快,菇房温度超过22摄氏度、湿度超过90%、通风不良所造成。

预防措施:1、尽量不用气生菌丝生长过于旺盛、过于浓密的菌种。2、覆土后,土层调水不宜过急,喷水应在早、晚天气阴凉时进行,同时加大菇房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3、要立即重新覆土,并适当多喷些水,促使菌丝及时结成子实体,也可在小菇蕾形成之前把覆土表面轻轻耙破,并增加通风量,减少相对湿度。

二、地蕾菇(顶泥菇)

症状:主要出现在出菇初期,子实体着生部位低,通常在培养料内、料表或粗土层下部发生,长大后破土顶泥而出。

发生原因:1、培养料内混有泥土或覆土层干湿不均,当料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条件适宜子实体生长时,就会导致菌丝围绕泥土扭结变粗形成原基。原基分化后向上生长即顶泥而出,若向上条件不适,还会掉头向床下生长形成床底菇。2、粗土调水时间过长,调水后菇房通风过多、菇房温度降低都会抑制菌丝向粗土内生长,促使结菇过早;细土覆盖过迟、过厚,调水不及时,调水过快、过急或调水后通风时间过长,土层湿度不够,菌丝迟迟不上细土,都会压低出菇部位。3、结菇喷水过早、过急或喷水量过大,会抑制土层菌丝向上生长,迫使菌丝在粗土粒之间扭结,从而降低出菇部位,造成出菇稀、结菇部位不正常,地蕾菇增多。

预防措施:1、铺培养料时,应拣净料内混入的土块。2、覆土要均匀,尽量在粗土层尚未形成小菌蕾时覆盖细土。3、土层调水要均匀,并适当通风,调水后要减少通风。4、在土层菌丝培养阶段要控制好菇房温度,防止温度偏低,并保持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促使菌丝向土层内生长,吊高菌丝生长部位,适时适量喷好结菇水,防止结菇早、结菇部位过低。

三、空根白心菇

症状:蘑菇菌柄组织不充实,内部出现白色疏松的髓部,菇体干燥后或煮熟后髓部收缩或脱落成中空状。

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水分管理不当,如果菇房空气湿度低、土层湿度小,尤其是粗土层含水量不足,正在迅速生长的子实体便不能从土层中得到充足的水分,进而营养的输送补给也会减少,加上菇体自身水分不断蒸发,就会造成菌柄中间缺水、组织不紧密,从而产生空根白心的现象。

预防措施:1、粗土调水以及喷洒结菇水和出菇水时,水量要充足,防止土粒出现假湿。2、出菇后要尽量喷一次出菇水,以保证粗土层在整个出菇盛期能够不断地得到水分的补充。3、长菇阶段要经常在菇房内喷雾增湿,菇房空气相对湿度要达到90%。气温较高时,应在早晚或夜间通风降温,以防止水分散失过快。

四、硬开伞

症状:蘑菇子实体在尚未成熟时菌盖与菌柄就分离裂开,并裸露出淡红色的菌褶。

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温变化急剧(温度在18摄氏度以下,温差在10摄氏度左右),造成料温、土层温度与气温之间的温度反差,菇柄的营养代谢与生理代谢发生紊乱,使扎根于土层内的菌柄和暴露于土层表面的菌盖因生长不平衡而发生开裂。

预防措施:加强菇房内的保温措施,夜间不宜通风,不让冷风吹进菇房。同时,调节好空气相对湿度,促进菇体各部位均衡生长。

五、薄皮早开伞

症状:子实体柄细盖薄,提早开伞。

发生原因:出菇密度过大,菇房温度偏高,空气相对湿度不够,床面土层偏干,子实体生长快等,都会形成薄皮早开伞。

预防措施:适当控制出菇部位,菇房通风时间宜选在早、晚,降低菇房温度,适当增加床面土层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病害循环(diseasecycle)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

(一)病害发生前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病原物越冬、越夏以及病原物从越冬越夏场所传播到寄主植物体表的阶段。

1、指病原物越冬、越夏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

病株残体

田间的病株

土壤

粪肥

昆虫

温室内或贮藏窖内

(2)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

休眠

腐生

寄生

(3)影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因素

2、越冬、越夏后病原物的传播

(1)人为传播

(2)气流传播

(3)昆虫传播

(4)雨水和流水

3、病原物和寄主接触病原物从接触寄主植物开始到侵入寄主之前的一段时间称为接触阶段。

(二)病害在寄主植物个体中的发展阶段

1、侵入和抗侵入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植物到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侵入阶段。

(1)各类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途径和特点不同。

(2)影响病原物侵入的条件

(3)寄主的抗侵入

2、展和抗扩展从病原物侵入到寄主开始表现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潜育期(incubationperiod)。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

(2)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

(3)潜伏侵染和症状隐藏

(4)寄主的抗扩展

(5)影响潜育阶段的条件

3、发病寄主开始显症的阶段称为发病阶段。

(三)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个体上初次侵染发病后,在植物体中进行再次侵染和进一步发展直到病害停止发展或作物成熟收获为止。

病原物侵染寄主有初侵染(primaryinfection)和再侵染(secoudaryinfection)。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第一次侵染寄主称为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产生新的繁殖体进行再次侵染称为再侵染。

(四)病害或病原物的延续阶段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发展达到高峰或作物被收获后病害或病原物怎样延续下去呢?一年生的作物收获后,病原物即转入越冬或越夏阶段,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引起病害。

作物生理性和传染性病害的简易区别


在实际生产中,作物生理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常易混淆,一旦误诊,可能延误最佳防治时间,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者滥用农药,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对人畜带来残毒为害,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准确、及时的诊断鉴定,是搞好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生理性病害三性一无

植物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

突发性病害在发生发展上,发病时间多数较为一致,往往有突然发生的现象。病斑的形状、大小、色泽较为固定。

普遍性通常是成片、成块普遍发生,常与温度、湿度、光照、土质、水、肥、废气、废液等特殊条件有关,因此无发病中心,相邻植株的病情差异不大,甚至附近某些不同的作物或杂草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症状。

散发性多数是整个植株呈现病状,且在不同植株上的分布比较有规律,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环境条件,植株一般可以恢复健康。

无病征生理性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征。

传染性病害三性一有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可以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因而又称侵染性病害。

循序性病害在发生发展上有轻、中、重程度的变化过程,病斑在初、中、后期其形状、大小、色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田间可同时见到各个时期的病斑。

局限性田块里有一个发病中心,即一块田中先有零星病株或病叶,然后向四周扩展蔓延,病、健株会交错出现,离发病中心较远的植株病情会有减轻现象,相邻病株间的病情也存在着差异。

点发性除病毒、线虫及少数真菌、细菌病害外,同一植株上,病斑在各部位的分布没有规律性,其病斑的发生是随机的。

有病征除病毒和类菌原体病害外,其他传染性病害都有病征。如细菌性病害在病部有脓状物,真菌性病害在病部有锈状物、粉状物、霉状物、棉絮状物等。

当然,不管是生理性病害还是传染性病害,在进行诊断鉴定时,为了更加准确,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验室鉴定,才能更进一步取得比较准确的鉴定结果。

番茄五种主要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生理性病害是由于非生物因素(即非侵染性病原)的作用造成食用菌的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也叫非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不会传染,一旦环境改善,病害症状便不再继续,能恢复正常状态。非侵染性病害最常见的症状是畸形、变色。那么番茄主要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一、番茄脐腐病

危害症状:青果最易发病。病斑发生在果实顶端脐部,即花器残余部位及其附近,故称脐腐病。病部初期呈水浸状暗绿色,发病部位的果肉组织崩溃收缩呈显著扁平状。受害果实的健全部位提前变红。病部在潮湿条件下,往往被腐生菌侵染,在病斑上产生墨绿色、黑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

发病条件:番茄的幼果和未成熟绿果容易发病,果实成熟后一般不发病。

在多雨季节过后接着干旱,或前期灌水过多、后期不灌水,植株骤然遭受干旱的情况下常严重发病。番茄根系发育不良,或根部受伤,不能正常吸收水分,也易诱发脐腐病。如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或施肥过浓引起烧根,从而影响水分的正常吸收,发病常严重。砂质土壤或粘重土壤,会使土壤中水分变化过大,土壤碱性过重,影响根系吸水能力,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加强管理,保证植株水分的均匀供应,特别在初夏温度急剧上升时,须注意掌握水分的供应,田间浇水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

选择保肥水力强、土层深厚的砂壤土种番茄。对土壤过粘或含砂过多,应结合深耕多施有机肥料,如堆肥、绿肥等,改良土壤性状,增强其保肥水能力。

合理施肥。避免使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料,或施用肥料浓度过高,烧伤根系。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施,勿过多偏施氮肥。在番茄开始座果后30天内,适当增施钙素肥料,可用1%过磷酸钙、0.1%氯化钙或0.1%硝酸钙进行根外追肥,从初花期开始喷1次,隔15天再喷1次,能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二、番茄筋腐病

番茄筋腐病,是保护地番茄栽培中常发生的生理病害,病果率可达20%~35%。

危害症状:番茄筋腐病是一种危害果实的生理性病害,主要症状是果实着色不匀,横切后可见果肉维管束组织呈黑褐色。发病较轻的果实,部分维管束变褐坏死,果实外形虽没有变化,但维管束变褐部位不转红。发病较重的果实,果肉维管束全部呈黑褐色,病果胎座组织发育不良,部分果实伴有空腔发生,果实表面呈明显的红绿不均,严重时发病部位呈淡褐色,表面变硬。除轻微发病的果实外,均无商品价值。发病植株的茎、叶没有明显症状。

番茄筋腐病的发病时期,由于栽培方式的不同而所差别。越冬栽培的番茄多在第二、第三穗果大量发生,冬春栽培的番茄多在第一、第二穗果大量发生。病果在转红期暴露病症。

发病原因和条件:主要是日照不足、低温、多肥、过湿、缺钾、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结等因素造成的。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目前西粉三号和早丰病果率较低,可作为重发地区的主栽品种,但在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注意轮作换茬。大棚栽培作物种类较少,轮作换茬比较困难,对于轮作换茬一般也不重视。重发病大棚实行轮作换茬尤为必要,以利于缓和土壤养分的失衡状态。

提高管理水平。保护地蕃茄栽培,要避免光照不足、多肥、土壤供氧不足等现象。要注意改善光照条件,增加保护地覆盖材料的透光率。

幼苗定植不要过密和生长不要过于繁茂,冬春茬栽培苗龄不小于60天。适量施用化肥,氮、磷、钾肥配合适当,避免偏施氮肥,尤其注意不要过量施用氨态氮肥。增施钾肥,多施用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保水、排水能力和通透性。适当灌水,一次不要灌水过多,保持土壤适宜湿度。雨后注意排水。

果实坐果后,15~20天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复合微肥,连施2~3次。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最大限度提高光合作用。

三、番茄空洞果

危害症状:在果肉部与果腔部之间出现空隙。程度轻的空洞果尚可有商品性,程度重的无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要尽可能地多供应同化养分,使果实得到充足的营养,减少空洞果的发生。

花蕾易脱落的苗,一般根部的发育较差,根的数量也少,同化作用较弱,使用生长激素促使坐果,容易产生空洞果。如果减少坐果数,空洞果的发生将会减少。

植株具有好的花芽,由于移植时受伤,形成老化苗,在大田定植根系发育不好,容易引起叶的老化,同化作用减弱。要根据植株的生长势,按比例地坐果,并促使果实慢慢地膨大,供给充足的养分,减少空洞果的发生。

叶面积少的时候,第一花序大量坐果,植株底部的果实,所需的同化养分是由全株供给的,空洞果较少。但上部果实得到的同化养分就少了,就会形成空洞果。同化养分不足时,果实就不能很好地膨大,养分极少时就根本不能坐果。

在同一花序中,从第一朵花到第五、六朵花的开花时间不集中,就会引起果实间对同化养分的争夺,迟开花的果就会形成空洞果,因此在同一花序上,要所同时开花的3~4朵花一起用生长刺激素处理。

土壤中氮肥多、水分多、夜间温度高的时候,开花日期容易不齐。相反,在土壤稍微干燥、夜间温度又低时,开花较整齐。夜间温度高,特别是施了氮肥和浇了水时,同化养分大都分配给植株,而果实却分配得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行摘心。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为了要增大叶面积,可摘掉一部分果实来增加叶片数,以使同化养分增加,防止空洞果的出现。

少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坐果,以人工授粉为主,辅以用生长调节剂。在保证一定坐果数的情况下减少使用生长调节剂的次数,减少进入植物体内的生长调节剂的量,最好不用高浓度的生长调节剂来处理未成熟的花朵。

四、番茄裂果

危害症状:成熟时,在果蒂附近发生放射状的裂痕,为放射性裂果。在果肩部出现同心状的龟裂,为同心状裂果,很多裂果是两种裂果现象同时出现的混合型裂果,从栽培类型来说,夏天露地栽培的番茄和秋季塑料薄膜温室栽培的番茄裂果发生较多。高温干燥时期也易发生。

防治方法:预防裂果的方法,主要是防止果实的老化,以及由于降雨造成土壤水分含量的急剧增加。避免雨水与果面的直接接触也是很重要的。

果皮的老化是由日光直射果皮引起的。番茄坐果后的叶片可对果实起到遮荫保护的作用。如果阳光很强,也可在花序上用报纸做成纸筒套在花序上。在果实的上方如能有大的叶片把果实遮住,防病效果较好。在摘心栽培中,对一些上部果实和叶片较小的品种要多加注意,及时采取防止裂果的措施。

土壤中钙和硼含量少也易引起果皮的老化。应充分供应钙肥和钾肥,并使植株很好吸收。

在干燥情况下,钙的吸收变差,在多肥多钾的情况下,钙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要注意土壤深耕并施上适当数量的基肥,使根能充分地生长,很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另外,要注意经济灌水,避免干旱后下雨造成土壤中水分的急剧增加。加强土壤管理,使根能向深部扩伸。

五、番茄日烧病

危害症状:田间多见日烧病发生于果实上,形成日烧果。多是膨大期绿果出现日烧。果实的向阳面出现大块褪绿变白的病斑,与周围健全组织界限比较明显,病斑部后期变干、革质状、变薄、组织坏死。有时叶片也可出现日烧,初期叶的一部分褪绿,以后变成漂白状,最后变黄枯死。

防治方法:注意合理密植,适时、适度整枝打杈,使茎叶相互掩蔽,果实不受阳光直射。注意作物行向,一般南北行向日烧病发病较轻。

温室、大棚温度过高时,及时通风、促使叶面果面温度下降,或及时灌水,降低植株体温。阳光过强时,可隔畦覆盖帘子或覆盖遮阳网。喷施85%比久(B9)可溶性水剂2000~3000ppm,或0.1%硫酸锌或者硫酸铜,增加番茄抗日烧能力。

怎样防治苗木侵染性病害


常见的苗木侵染性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叶斑病。这类病害发生快,互相传染,常造成缺苗断垄,要注重防治。

1、栽培防病坚持轮作制,不在同一块圃地连续培育同一种苗木,不在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作苗圃,苗圃地要有相应的排灌设施。精细整地,适时播种,注意播种深度,盖土不过厚,使种子能迅速萌发出苗,可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料,满足苗木对各种营养元素的要求,使苗木健壮生长。

2、种子消毒播种前精选种子,淘汰弱种,因弱种发芽率低,而且往往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用0.5%的福尔马林液喷洒种子,拌匀后覆盖堆焖2小时,然后摊开,待福尔马林气体跑干净后再行播种。或者先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湿4~6小时,然后放入49~50℃的温水中浸10分钟,取出晾干后再播种。

3、土壤处理在播种前2~3周将土壤耙松,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40毫升对水1~3公斤(加水量随土壤湿度而定),浇湿后覆盖薄膜4~5天,揭膜后约经2周待药挥发完再播种,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0%甲基托布津或50%福美双或70%三氯硝基苯等杀菌剂,每平方米用药8~10克,加拌干细土10~15公斤,拌成药土,在播种前先将三分之一药土均匀撒施作垫土,播种后再将剩下的三分之二药土作为覆土,并保持土壤湿润。

4、药剂治疗对于根病,如果在苗圃中发现少数病株,拔除后可喷铜氨合剂消毒。其配方是:硫酸铜2份、碳酸铵11份或硫酸铜2份、硫酸铵15份、消石灰4份,充分混合,密闭24小时。使用时取1份药加400份水喷施,7~10天后再喷一次。喷药后土面湿度过高时,可撒草木灰降低湿度。对叶斑病等地上部病害,可选用1%波尔多液、50%代森铵、代森锌等杀菌剂喷施,每隔7~10天喷一次,直至控制住病害为止。

法桐幼苗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法桐幼苗侵染性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叶斑病、炭疽病等。这些病往往会在短期内造成法桐苗木大量死亡,给苗农带来很大损失。现介绍几种综合防治措施,可供参考。

一、选好圃地。应选水源较好而地势较高的轻粘壤土或沙壤土作圃地,坚持轮作制,不在同一块圃地连续培育同一种法桐苗木,苗圃土壤要事先消毒。

①福尔马林消毒。每平方米苗圃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10公斤均匀喷洒地表,然后用塑料薄膜或草袋覆盖,闷10天左右揭开覆盖物,使气体挥发,两天后可播种。

②多菌灵消毒。用50%的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拌1.5克。也可按1:20的比例配制成药土撒在苗床上,均能有效防治苗期病害。

③五氯硝基苯消毒。每平方米苗圃地用75%五氯硝基苯4克、代森锌5克,混合后再与12公斤细土拌匀,播种时下垫上盖,对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菌核病等有特效。

④硫酸亚铁消毒。用3%的硫酸亚铁溶液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药液0.5公斤,可防治针叶花木的苗枯病,桃、梅的缩叶病,兼治花卉缺铁引起的黄化病。圃地最好冬季深翻,第二年播种时浅翻一次。

二、种子消毒。播前应精选种子,淘汰病、弱种。

播种时要将种子进行药物处理:可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0.5~1小时或将种子用50℃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将下沉的种子取出用0.2%的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分钟,取出后再闷2小时。也可用0.5%~1%硫酸铜溶液浸种1~2小时,然后捞起种子用清水冲净药液,阴干后适时播种。播种时注意深度,盖土不宜过厚,以便种子萌发出苗。

三、药剂治疗。

从出苗期开始,每隔7~10天每苗苗床用0.5%~1%的波尔多液50~75公斤喷洒林木幼苗,使幼苗外部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入。同时,要把好施肥关,肥料应以施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垃圾肥、堆肥和厩肥可能带病菌,应堆置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

发病后,及时清除病苗,在病苗穴周围撤石灰粉,以防止蔓延。并每隔10~15天施药1次,可每亩用敌克松500~800倍液100公斤,或65%的代森锌300~800倍液100公斤喷雾,也可用1:100的甲基硫化砷药土150公斤,或8:2的草木灰石灰粉混合后适量撒施于苗床上,进行治疗。也可用铜铵合剂喷施治疗。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防治


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特点是;病原生物可向各种方向在一定条件下由点到面、传播英延,因此侵染性病害是在具有病原生物和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系统传染过程而产生的。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病原、传播、侵入寄主和发病四个

过程。

1.病原物的来源

主要是指寄主被侵柒以前病原物存在的场所,也是植物发病的起源池为此,了解和举捏病原物的来源,在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1)病株发生病害的植株称为病株,是病原物的寄主帜又是产生病原物的基地。因此病株不仅是当年的病原物的来源,而且是病原物休眠、越冬的场所。很多病原物可以在休眠或枯死的病株上潜伏越4,翌年再蔓延危害,所以处理病株,清洁园圃等都是消灭病原物来源防止发病的重要措施。

(2)种子很多病害是由带病种子传授的,有的病原物潜伏在种子内部,有的病原物附着在种于外部,有的混在孙广之间,如线虫病的虫樱、英丝子的种子等常和种子混杂在一起s以上三种带病的种子,均能成为翌年的侵染来源,田J.L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项预防措施。

(3)土壤病原体和病株的残体,都很容易落到地面,混入土壤,有的即以土壤为存在场所,并可越冬继续保持侵染能力,例如很多真菌的冬袍子、苗核导可以在土壤里生存很久,有些经过多年还有生命力。

(4)肥料用病株制成的堆肥,如未经充分发酵就有可船台有很多话的病原体。此外有些病原苗随着饲料,通过家畜的消化道而混在粪便中。还有一些病原油可以在肥料中生活和繁衍。因此堆肥必须充分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

2.病原物的传帽

任何一种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帆都能借各种途径进行传摄。有些病原物能借本身的运动进行传汛例如:真菌的游动袍子和生有鞭毛的病原细菌在水中均能游动,病原线虫也能蛹行。在环境因素动力的传播中,风力、水力、昆虫的活动是植物病原体传播的三个最主要因素。

3、病原物的人摄

病原物通过以上种种传格途径接触奇主核物后,在适宜的条件7,开始入侵镇物组织中,其入侵方法因病原物种类而异,主要有伤口入侵,自然孔入侵和穿透入侵王种。

(1)伤口入侵植物表皮破伤以后,很多病原寄生留和病毒等可由伤口入侵。由伤口入侵后,生长在孔的组织上,而后再蔓延到活的组织中。因此保费植物不受益少受伤害,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

(2)自然孔的入侵有些病原物可以从气孔、皮孔、水孔、花柱等自然孔入侵。

(3)穿透入侵很多病族构,能宜接穿进窃主表皮面入倪例如线也是以锋利的吻针刺破表皮入侵。

4.宙主关系的建立和病宫症状的出现

病原体入侵寄主体后的第一步即为生长扩民这种扩展可能引致两种结免一种是由于密主植物的强烈抵抓致使扩展中止;另一种结果是病原物战胜了种种抵抗,与寄主植物建立寄主关系,在一定部位上织范。病原构在寄主体上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使寄主植物表现出一定的症状。病原物从侵入寄生到症状出现,要经过一段潜育期,窃主植物由于病原物的寄生,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首先51起生理机能的失讽继而51起组织结构上的改变,最后在植株上表现出种种症状。症状不仅显露在外表,同时也出现在内部。各类病原物所致酌症椒区别很大,总的说久其茵性病害症状的特点是:发病初期在病组织中即可发现茵丝体,后朗在发病部位上往往出现由真菌繁殖体所构成的霉层、粉状物、锈状物、小黑点、小颗粒和肢状抱子氓等。纫茵性病害在受害部位内能观察到病原纫鼠但外部一般很难看到症状,只有在颧湿的气候T,后期病部湿润或涌出细菌流浓。病毒病害一般是散发性的病害。线虫病富有较明显的虫体。寄生性种子植物所引起的病害,在寄主体上可以看到寄生的植物体。

症扰的出现,主要表现是粉霉、黑粉、斑点、枯萎.腐烂、褐色、救叶、倡果、癌肿、脱落、疮颓、畸形等。

什么叫花卉生理性病害?怎么办?


花卉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缺少某些营养元素,或者因土壤过酸、过碱,或者温湿度过高、过低,光线过强、过弱,以及污染等原因造成的病症,叫生理性病害。

常见花卉生理性病症有:

(1)新叶和基干生长太慢甚至不长,植株下部叶片下垂,叶色发淡,是缺少肥料引起的,补充氮肥数次后,可使症状改善。

(2)枝条纤细徒长,节间拉长,叶片瘦弱,大而且薄,颜色淡,是光照不足所致,应逐步增加日照时间。

(3)植株下部叶片卷曲,新生叶长不大,是光照过强之故,适当遮阳或搬到光照较弱处。

(4)叶片萎软,叶梢发枯,下部叶片脱落,是缺水所致,检查盆土中是否板结,根部是否被害虫咬断影响吸水,对症处理,同时注意每次浇水要浇足浇透,杜绝拦腰水。

(5)枝叶萎蔫,颜色发暗甚至逐渐霉烂,是盆中水分过多,根部缺少空气引起的。检查盆底水孔是否堵塞,控制浇水次数。保证排水孔通畅。

(6)叶缘卷皱,枯梢,甚至整片叶枯萎,是因空气太干燥,或温度过高,应常向叶面喷水,并将花盆放入含水的沙槽中或向花盆四周的地面上常洒些水,增湿降温。

(7)叶片正对阳光处出现黄褐色斑块.向外渐谈,中间有白色泡状,是阳光灼伤造成的,应遮阴防晒。

(8)枝叶徒长,孕蕾少,瓦盆_L出现青苔,是氮肥过多造成的,应减少施肥次数,孕蕾期间不施氮肥只施磷、钾肥。

(9)植株生长不良,叶片萎缩、腐烂、脱落、花盆沿口及干后表土上有白霜,是碱性过重,将有白霜的表土除去,先浇少量水溶解土中盐分,半小时后,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盐分,或用醋水(一碗水加一小勺醋)中和碱分。

(10)盆内根须外露,盆底根须钻出,浇水后不久即出现萎蔫现象,新叶小而少,或落花落果,可能是长时间未换盆或盆小的原因,这时应更换稍大些的花盆。

昼夜温差加大早防蔬菜生理性病害


近期冷空气袭来,蔬菜生理性病害多发,如黄瓜流胶、番茄裂果等。需要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改变管理方法,以预防各种突发状况发生。

温差过大的弊端

近期蔬菜生理性病害多发,主要是由于棚室昼夜温差过大、干湿变化剧烈造成的。近段时间,白天棚内最高温度能达到30℃,夜间最低温度只有10℃左右,而且很多菜农仍然按照夏季的管理套路,不关通风口,昼夜前后通风,这样粗略一算,温差在20℃以上。有的菜农提出疑问,报纸上不是一直提倡拉大温差求高产吗?现在正是好时候,怎么又不行了?

拉大温差求高产,的确不错,但这里的温差指的是适当的温差10℃~15℃,超过15℃则温差过大,就会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以黄瓜为例,昼夜温差超过20℃后,净光合效率提高,有机营养积累增加,瓜肉生长速度快,但是瓜皮生长速度慢,瓜皮被撑破,形成一些细小裂口并流出胶粒。特别是早晨瓜条结露的时候,一阵凉风吹过,瓜条表面干湿变化剧烈,也会产生微小裂口。

转变管理方式

合理通风:目前不可再像夏季一样昼夜前后通风,夜间需适当关闭通风口或拉小通风口,以免夜温过低,造成昼夜温差过大。晴天白天时可早通风,并逐渐加大通风量,以免棚温达到30℃再通风导致温、湿度变化大的情况发生。

适时浇水冲肥:浇水冲肥可选择晴天上午进行,目前秋茬蔬菜已进入结果期,冲肥以高钾水溶肥为主,为避免早衰,间隔两水再冲一遍氮磷钾平衡型水溶肥。

喷药注意浓度和时机:近期黄瓜蔓枯病、番茄灰叶斑病陆续发生,部分菜农用药浓度较大,药害频发,也容易造成裂果、皴皮流胶等。因此,建议喷药时相同药量多加一喷雾器水来喷完,虽然费工,但不易发生药害,且有利于药液吸收,防治效果更好。喷药尽量选择晴天下午进行,以太阳落山前药液变干为宜。

遇到连阴骤晴的天气,切莫急于喷药防病。很多菜农在连阴骤晴后的上午就喷施大量杀菌剂,结果由于果皮承受不了过多的药剂而发生药害,出现裂果或皴皮流胶等。因此,在连阴天过后晴天的情况下,喷药前先给植株一个缓慢适应的过程,然后再喷药防病。

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非侵染性病害最普遍的表现是黄化、花叶、畸形、落花、落果等其他不正常的表现,有时也表现为落叶、枝枯和叶片上的枯斑等现象。没有病征,而且通常是全株性的。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主要有营养失调、水分失调、温度失调、光照失调、生境遭受污染和破坏这五个方面。

一、营养失调:土壤中缺少某些营养物质就会植物就会患缺素症,引起失绿、变色、变形和组织坏死。

(一)缺镁(Mg)症:叶片脉间黄化,从老叶叶尖开始,叶片出现坏死枯斑。常在酸性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

1、症状:主要发生在老叶上,尤其以挂果多的老年树,其结果母枝的老叶为甚。最初表现为老叶顶端及两侧的叶片出现轻微的黄化,主脉附近少许叶片呈绿色,严重时仅叶片主脉基部呈楔形绿色区、其余部分黄化,甚至全叶黄化,提早脱落,新梢不能正常转绿。

2、防治方法:

(1)在酸性土壤,按1吨/公顷或1-2公斤/株的用量增施钙镁磷肥。

(2)在各次新梢抽发前及叶片转绿前分别喷1次0.5%硫酸镁或硝酸镁肥,或每株施100克硫酸镁。

(二)缺铁(Fe)症:症状类似于缺镁,但先从幼叶开始,叶片黄化甚至白化,常发生在碱性土壤内。有时可导致顶叶脱落,出现梢枯现象,亦称黄化病。

1、症状:初期新梢顶叶呈淡绿色,幼嫩叶叶尖失绿,进而叶脉间的叶肉黄化,仅叶脉网状绿色,叶片失绿黄化失去光泽,与严重缺氮症相似,但同树老叶仍为正常绿色。叶片早落,果实变小,幼果果皮绿色变淡。刺桐、法国梧桐、苹果、桃等都是对缺铁很敏感的树种。

2、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是解决缺铁症的有效措施。

(2)发病初期,喷0.2%硫酸亚铁加0.1%柠檬酸液,或加0.3%柠檬铁铵有一定效果。

(3)在紫色土中施入硫磺粉,也可促进根系对铁的吸收。

(三)缺氮(N)症:植株矮小、分枝或分蘖少,叶小、窄而稀疏、色淡或黄化、早落,在酸性强、腐殖质缺乏的土壤中容易发生缺N现象,砂质土上长期大雨也容易引起幼树缺氮症。

1、症状:从叶脉间到全叶黄化,且先从老叶或下部叶片出现症状,然后向上部叶片或嫩叶发展,最后直至整个树冠黄化,老叶叶脉及叶柄可现微红色。

2、防治方法:

(1)苗期管理:进行移植,对侧根少的树种,可进行2次切断主根移植。

(2)在生长季节,追施尿素、硝酸胺等氮肥。

(3)喷洒0.3%0.5%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施肥。

(四)缺钾(K)症:老叶或下位叶先发病,发病初期,在老叶叶尖和上部叶缘开始发黄,逐步向叶片中部发展。常在砂质土或有机质少的土壤的果园发生。

1、症状:叶缘卷曲或叶片扭曲畸形、不规则黄化,最后叶尖和叶边缘焦枯,叶中还出现褐色的坏死组织斑点。新梢长势弱,果小而皮厚,味淡而酸。若严重缺钾,嫩叶也会发生症状。同时,根系发育不良,根细弱常呈褐色。

2、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实行配方施肥。

(2)生长期用喷施0.5%硫酸钾数次,或冬季、初春每株根施硫酸钾120-150克。

(五)缺锌(Zn)症:生长受抑制,容易发畸形,表现为叶丛生成簇状或小叶病(如桃树小叶)。常在酸性砂质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

1、症状:植株新枝节间短,叶片变小且呈黄色、新生老熟叶片的叶肉出现淡绿色或黄色斑点。小枝顶枯,根系发育不良,结果少,果实偏小、僵硬,汁少味淡。

2、防治方法:

(1)在新梢抽出1/3-1/2时和叶片转绿前,叶面各喷1次0.2%硫酸锌+0.1%熟石灰,或在春芽萌发前1个月用3%硫酸锌注射树干。

(2)施用石灰调整土壤至微酸性,并可在树盘内株施100-150克硫酸锌。

(六)缺锰(Mn)症:发病初期叶片黄化症状与缺锌相似,且缺铁症状常隐藏于缺锰症,因此缺锰症不易判断,常被误为缺锌症。春季早旱容易发生缺锰症。

1、症状:缺锰症黄化程度较轻,主、侧、细叶脉附近叶肉多不黄化,且新梢叶片大小正常。如苹果树缺锰时,新梢中部叶片开始失绿、向上部叶和下部叶扩展,从叶缘向叶脉发展,叶片大部分变为黄色,但主脉和中脉为绿色,且较缺铁颜色深。

2、防治方法:

(1)叶面喷施0.3%硫酸锰,或0.05%高锰酸钾,或0.3%硫酸锰加0.1%熟石灰。还可用0.3%的硫酸锰涂抹枝干。

(2)需施用石灰调整土壤至微酸性,并可在土壤内每株施放50-100克硫酸锰。

(七)缺钙(Ca)症:嫩叶卷曲或嫩芽枯死,病状多表现在生长点附近。土壤中大量施用酸性化肥或土壤中钾、硼元素含量过多,在干旱时造成元素不均衡,易诱发缺钙症。

1、症状:缺钙时,表现为植株矮小,未老先衰。新梢幼叶先出现症状,嫩叶的叶缘处先产生黄色或黄白色,主、侧脉间及叶缘黄化,但主、侧脉及附近叶肉绿色,嫩叶窄小黄化,不久脱落;幼叶卷曲而脆弱,叶中有坏死组织,叶面黄化产生枯斑。根尖和生长点细胞逐渐死亡而导致组织腐烂,严重枝条端部枯死。病果小而畸形,有的植物果实顶部腐烂,生理落果严重。常在酸性土和砂质土的果园发生。

2、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料,少施含氮和钾的酸性化肥;酸性土壤施用500-800公斤/公顷的石灰来调节土壤酸度。

(2)喷施钙肥,刚出现症状时在新叶期树冠上喷施0.3%磷酸氢钙或硝酸钙溶液。

(八)缺硼(B)症:顶梢或分生组织分解死亡,叶片增厚、易碎。多在土壤含钙过多或施石灰过多的果园发生。

1、症状:最明显的症状是生长点死亡,不能形成或形成不正常的生殖器官;其次是根系腐烂,形成心腐病和落花落果。发病嫩叶上产生不规则的黄色水渍状斑点,叶小畸形,老熟叶片叶脉肿大,主侧脉木栓化,叶尖向内卷曲,易脱落,枝条干枯;幼果皮出现白色条斑,果变形、小而坚硬、皮厚汁少,严重时大量落果。

2、防治方法:

(1)施用含硼较高的草木灰或种植绿肥(如藿香蓟)。

(2)在花期、幼果期喷施1-2次0.2%硼砂或硼酸来防治。

(九)缺磷(P)症:生长受抑制。

1、症状:叶片深绿灰暗无光、具紫色,老叶先发病;植株生长迟缓、矮小,幼芽及根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根细弱而长,侧芽成休眠状态或死亡。成熟推迟、果少而小。

2、防治方法:在植株开始出现症状时,对叶面喷施1%的过磷酸钙澄清液,或0.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0.6%1.0%的磷酸胺水溶液23次,间隔时间710天。

二、水分失调

(一)水少:干旱可致植株地上部分焉萎,叶尖、叶缘或叶脉间枯黄,早期落叶、落花、落果,可使木本植物的叶子黄化、红化或产生其他色变,随后落叶。受旱害植物的叶间组织出现坏死褐色斑块,叶尖和叶缘变为干枯或火灼状。严重时可引起树木(尤其是苗木和幼树)发生萎焉死亡。受旱树木枝条下部小枝和叶片先死、逐步发展至梢部,当植物因干旱而达永久萎蔫时,就出现不可逆的生理生化变化,最后导致植株死亡。

(二)水多:因根部窒息而引起根部变色腐烂,地上部分发黄,花色浅。涝害的症状是叶子黄化、植株生长柔嫩,根和块茎及有些草本茎有胀裂现象,有时也可使器官脱落。

三、温度失调

(一)高温:引起灼伤。

1、症状:植物在高温下常出现光合作用受阻,叶绿素破坏,叶片上出现死斑,叶色变褐、变黄,未老先衰以及染色体配子异常,花序或子房脱落等异常生理现象。植物和干热地表接触可造成茎基热溃疡,使苗木茎基部出现萎缩、倒伏等现象。高温还可造成氧失调,如由土壤高温高湿引起的缺氧,可使植物根系腐烂和地上部分萎蔫。强烈的日光亦可灼伤树皮引起茎腐。

2、防治方法:可采取遮荫及用水灌溉等方法降温。

(二)低温:对作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

1、症状:冷害的常见症状是色变、坏死或表面出现斑点;木本植物则出现芽枯、顶枯,自顶部向下发生枯萎、破皮、流胶和落叶等现象,如低温的作用时间不长,伤害过程是可逆的。

冻害的症状是受害部位的嫩茎或幼叶出现水渍状病斑,后转褐色而组织死亡;也有的整株成片变黑,干枯死亡;还可造成乔、灌木的黑心和霜裂、多年生植物的营养枝死亡,以及芽和树皮的死亡等。冬春之交昼夜温差大,可使树干阳面发生灼伤和冻裂,如毛白杨破腹病。

2、防治方法:白涂剂是保护树木免受日灼和冻伤的有效措施。

四、光照失调

(一)缺少光照时,植物常发生黄化和徒长,叶绿素减少,细胞伸长而枝条纤细等现象,并提早落叶落花,阳性植物尤为显著。

(二)强光下则可使阴性植物叶片发生黄褐色或银灰色的斑纹。急剧改变作物的光照强度,易引起暂时落叶。

五、生境遭受污染和破坏

可分为四大类:土壤毒化、空气污染、酸雨以及人为破坏。

(一)土壤毒化

1、多盐毒害:又称碱害,是土壤中盐分,特别是易溶的盐类,如氯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等过多时对植物的伤害,其症状是植株萌芽受阻和减缓,幼株生长纤细并呈病态、叶片褪绿,不能达到开花和结果的成熟状态。

含盐碱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也低,使营养元素的吸收比例下降。土壤碱性强,使钙和根系分泌物中和,阻碍了铁的溶解吸收,引起黄叶病。土壤pH值低于5.5时易使铝、铁、锺等变为可溶性而导致过量,而磷、钙则贫乏,当pH值下降到4以下时,这些元素可溶性的过量和贫乏对园林树木的根系常造成毒害。

多数树种根系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在6.5-7.5,对硝化细菌(pH6.5),固氮菌(pH7.5)生长有利,耐酸性土壤的园林树木pH值也不应低于5.0,例如:柑桔,pH5.0-6.5时根毛生长最好。通常把适宜在pH6.8以下的土壤中生长的园林树木称为酸性植物,如山茶、棕榈、提子、柑桔、杨梅、批把、栾树等。

2、元素过量:

(1)硼过量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量减少;叶缘卷曲、变黄白;叶片相对透性增大。硼过量时,其下部叶的中毒症状和生理变化比上部叶明显。用锌肥就可以解决硼过量的问题。因为锌在植物体内与硼是一个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利用的平衡体,当硼缺乏时,锌可以暂时的替补硼的作用,当硼过量的时候,只要提高锌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就可以共同地提高二者的作用而表现出增产作用。反之亦然。还可增施施氮肥平衡,尤以硝酸钙最佳。还可灌水淋洗土壤,酸性土壤还可施用石灰,但土壤pH不要超过6.5。

(2)锰过量:症状发生在老叶上,叶上产生褐色斑点,叶形变小,叶缘黄化并出现褐斑坏疽,严重扩及叶脉及叶柄,造成异常落叶,出现顶芽死亡等生理必缺钙现象。可用硅肥解决猛过量的问题。还可结合施有机肥,增施石灰。

(3)铜过量:有时会出现缺铁失绿黄化症状,或引起树皮开裂和流胶。土壤中的铜浓度提高至某一阀值时,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出现部分落叶,果实变小,产量降低。严重时,发生大量落叶,大量落叶时,先是老叶脱落,许多小枝枯死,并引起减产、枝梢枯萎,甚至全树死亡。铜的毒害首先表现为对根的毒害,根系生长受抑制,根系发黑,无侧根发生或出现狮尾根,侧根增粗而呈褐色,严重时根腐烂死亡。作物和苗木有叶片发黄、叶片细小、普遍失绿,植株不同程度弯曲、倒伏现象。此外,还抑制果树新枝的生长。当铜过量时,可叶面喷施硫酸亚铁溶液,结合地面施石灰,将土壤pH值提高到7左右。或施用过磷酸钙等含磷或含钙的肥料,可降低铜的毒性。对铜过量土壤可种植我国原生的铜耐/富集植物:海州香薷(ElsholtziasplendensL.)、鸭跖草(Commelinacommunis)等植物。

(4)铝过量:含量多时可抑制铁、钙的吸收,并强烈干扰磷代谢,阻碍磷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运转,还会抑制根的生长,使根尖和侧根变粗呈棕色,地上部生长受阻,叶子呈现暗绿色,茎呈现紫色。使苗木根尖弯曲、呈不规则的勾状,根冠脱落或使根的表皮细胞体积变小;使幼苗茎高生长受到抑制,使幼叶变小,沿叶缘卷曲,叶片变黄。N、P、Ca对铝离子具有拮抗作用。苹果酸根、草酸根、柠檬酸等有机酸可以减轻铝毒害。

(5)铁过量: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主根的生长受到抑制,阻碍锰的吸收,容易引起缺锰。叶片主要表现在老叶尖端出现白色,严重时,出现红褐色锈斑、坏死斑点(出现小孔),叶片和果实异常脱落。施用碱性肥改变土壤PH值,叶面喷施浓度为0.05%~0.1%硫酸锰可减轻症状。

(6)锌过量:生长发育受阻,还会阻碍铁、锰的吸收。锌中毒时的植物表现:植株矮小,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黄化,叶片收缩上卷,严重时枯死。土壤锌过剩时,在土壤pH高的碱性或石灰性土壤,以施用过磷酸钙为宜。pH值低的酸性土壤用石灰较好。施后,应浇水或灌溉,促使过磷酸钙或石灰的溶解,加快解毒作用,并可淋洗和稀释土壤中锌的作用。磷对锌有拮抗作用,可叶面喷施0.3%0.5%的磷酸钙,松土引进蚯蚓,利用紫花茉莉(MirabilisjalapaL.)持续提取土壤中的锌。

(7)钙过量:土壤中钙过多时,土壤呈碱性,使锰、铁、锌、硼等营养元素成为不能被树体吸收利用的状态,易诱发这些元素的缺素症。叶片含钙量超过6%为钙过剩。应施用硫酸铵、硫酸钾等生理酸性肥料。

(二)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既可以引起病害,也可以造成急性伤害、慢性毒害和削弱植株的生长势。

1、二氧化硫:当空气中含硫量大于0.05ppm时,就可以对植物造成毒害和伤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

由气孔侵入。针叶树针叶从先端开始发黄枯死,阔叶树叶脉间先为水渍状失绿斑,后期变为褐色或灰白色枯斑,病、健交界处明显,受害植物生长降低或停滞,严重者全株枯死。常绿阔叶树对二氧化硫的抗性大于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树。女贞、剌槐、垂柳、银桦、夹竹桃、棕榈、法国梧桐等抗性较强。雪松、柑橘对硫化物敏感。

急性中毒伤害时呈现不规则形的脉间坏死斑,伤斑的形状呈点、块或条状,伤害严重时扩展成片。嫩叶最敏咸,老叶的抗性较强。

2、氟化物:氟化物的毒性是二氧化硫的1020倍。空气中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炼铝厂、磷肥厂、钢铁厂、玻璃厂等。植物对氟化物的敏感性因种类和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在低水平氮和钙的条件下,坏死现象较少发生;在缺钾、镁或磷时,则影响特别严重。女贞、垂柳、剌槐、油茶、银桦、油杉、夹竹桃、白栎、苹果等抗性较强,桃、枣、板栗、杨树、柑橘等对氟化物敏感。

针叶受害后,由顶部向基部坏死。阔叶树受害后,一般在叶尖和叶缘出现红棕色病斑,然后扩展,脉间可形成穿孔。病、健组织间分界明显,交界处有一棕红色带纹。严重时,坏死组织成片脱落。

3、臭氧:空气中来自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厂的碳氢化合物与在紫外线辐射下的氮化合物发生反应产生。臭氧浓度在0.050.07ppm时持续2至4小时,便开始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受害植物叶片栅栏组织被破坏,原生质分离。有时会在嫩枝或嫩叶上产生白色散生性的斑点,有时叶片在夏末即可全部落光。

4、氯气。对植物的叶肉细胞有很大的杀伤力,能很快破坏叶绿素,产生褪色伤斑,严重时全叶漂白、枯卷甚至脱落。受伤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无明显界线,同一叶片上常相间分布不同程度的失绿、黄化伤斑。

5、氨气。在高浓度氨气影响下,植物叶片会发生急性伤害,使叶肉组织崩溃,叶绿素解体,造成脉间点、块状褐黑色伤斑,有时沿叶脉两侧产生条状伤斑,并向脉间浸润扩展,伤斑与正常组织间有明显界线。

6、乙烯。低浓度乙烯是植物激素,但浓度太高会抑制生长,毒害作物。棉花最敏感。行道树和温室作物也常受害,产生缺绿、坏死、器官脱落等症状。

(三)酸雨:PH值低于5.6的雨水被称为酸雨。酸雨PH值可降至4.5PH左右,有的甚至可达1.5。

酸雨通过低PH和硫酸根、硝酸根的毒性直接破坏表面蜡质层,使组织中的钙离子和钾离子淋溶而影响新陈代谢,叶片受伤,破坏叶缘产生很多污斑,叶片变黑;慢性症状会使叶片出现白化,不时落叶。酸雨还可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

(四)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对植物施加的影响通常大于微生物病原菌和害虫。

1、建设类危害:主要表现为侵占植物空间,损伤根系,地面硬覆盖造成根部呼吸困难和窒息等。造成萎蔫,落叶,枯枝,甚至死亡的现象。

2、施肥和农药使用不当引起的毒害。药剂浓度过高、剂量过大,容易产药害。急性症状表现为:焦枯,变红,变褐,落叶等;慢性症状表现为:叶畸形,茎叶硬化,根系异常分枝,肿大等。

《盆景植物的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真菌性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