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黑莓害虫斑须蝽防治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黑莓是世界粮农组织(FAO)1993年向世界推荐的第三代水果之一。1995年由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兴农种子公司从美国引种成功,1997年被市科委、市财政局列为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因营养好、风味独特,适于鲜食和加工果汁、罐头等,果品供不应求。黑莓的病虫少,发生也轻,大田栽培一般不需要农药,因而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绿色食品。近几年来,在薛城区南石镇黑莓生产园发现,斑须蝽在不同程度地危害黑莓,现将斑须蝽在黑莓园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发生危害情况:斑须蝽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根部土缝、距黑莓园较近的建筑物缝隙、树皮缝隙等背风向阳处越冬。越冬后于5月中旬开始陆续迁入黑莓园,在黑莓上完成2个世代。5-7月份是危害盛期。成、若虫喜栖息于果穗间刺吸果汁,有时一果上有多头成、若虫争食现象。在4月-5月份,斑须蝽危害植株嫩芽,造成幼叶枯死、新梢破头疯。青嫩幼果受害,造成果粒不能正常发育膨大,成为畸形果。成熟果被刺吸汁液,晴旱天果粒萎瘪,果粒无光泽;遇雨水果粒褪色变质,成白化果,口感变差,失去商品价值。一般造成减产5%,严重可达15%左右。

防治技术:在4-5月份防治危害嫩梢、芽、叶的斑须蝽,可用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在将果成熟前期(6月-7月份),斑须蝽成、若虫在果穗间栖息危害,当密度达到防治指标2头/穗时,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一般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在果穗上。如用80%敌敌畏2000-3000倍液防治时,要注意在距采收前3天以上进行;如用90%晶体敌百虫800-1200倍液防治时,要距采收前7天以上进行;如用20%氢戊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或20%的灭扫利3000-4000倍液防治时,要掌握距采收前15-20天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果实采收时的安全性,防治效果一般达85%以上。

延伸阅读

赤须盲蝽害虫的的防治方法


赤须盲蝽成虫、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的叶、嫩茎等汁液。受害植物的部位初期呈淡黄色小点,后呈现苍白色斑点布满叶片,严重时叶面一片白色,好像落了一层雪,逐渐枯萎死亡。

寄主

棉花、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燕麦、黑麦、甜菜等农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近年发现为害玉米严重。

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年生3代,以卵越冬。翌年第1代若虫于5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羽化。第2代若虫6月中旬盛发,6月下旬羽化。第3代若虫于7月中下旬盛发,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雌虫在杂草茎叶组织内产卵越冬。该虫成虫产卵期较长,有世代重叠现象。每雌产卵一般5—10粒。初孵若虫在卵壳附近停留片刻后,便开始活动取食。成虫于上午9时至17时前活跃,夜间或阴雨天多潜伏在植株中下部叶背面。

发生规律

以卵在草坪草的茎、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天,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为孵化高峰。成虫白天比较活跃,傍晚和早晨气温较低时不活跃,阴雨天常常隐藏于草的叶背面。秋天雌成虫开始陆续在茎、叶上产卵越冬。

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叶片汁液或嫩茎及穗部,受害叶初现黄点,渐成黄褐色大斑,叶片顶端向内卷曲,严重的整株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

1.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清除枯茬杂草,减少越冬卵。

2.加强磷钾肥的管理,提高草坪草的抗性,抑制害虫发生。

3.发生量大时,若虫期喷施6%吡虫啉乳油3000至4000倍液,5%啶虫脒乳油5000至10000倍液喷雾;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

4.靠近沟渠、道边的麦田及靠近棉田的麦田也喷上药。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啶虫脒1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赤须盲蝽如何防治


寄主

玉米、高粱、谷子、小麦、棉花等。

为害特点

赤须盲蝽成、若虫在玉米叶片上刺吸汁液,进入穗期还为害玉米雄穗和花丝,致叶片初呈淡黄色小点,稍后呈白色雪花斑布满叶片。严重时整个田块植株叶片上就象落了一层雪花,致叶片呈现失水状,且从顶端逐渐向内纵卷。心叶受害生长受阻,展开的叶片出现孔洞或破叶,全株生长缓慢,矮小或枯死。该虫1997年在北京为害小麦,1998年又大面积为害玉米,为害严重,生产上应注意。

防治方法

(1)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清除枯茬杂草,减少越冬卵。药剂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等药剂1000至1500倍液喷雾;喷粉可用2.5%敌百虫粉剂,每667米2用药2千克。赤须盲蝽还是禾本科牧草的重要害虫,应做好发虫草场的防治,减少虫源。

(2)据资料介绍赤须盲蝽9月下旬开始产卵越冬,而高碑店市去年11月份田间尚有大量成虫,可见初冬气候偏暖,延长了赤须盲蝽发生时期。

(3)查看害虫时注意调查早播麦田,靠近沟渠、道边的麦田及靠近棉田的麦田。用药时将这些地方也喷上药。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啶虫脒1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黄斑蝽 茶翅蝽综合防治技术是什么


近几年黄斑蝽、茶翅蝽在我市发生普遍,不但危害苹果、梨、桃、杏等果树不套袋果实,对套塑膜袋、纸袋的果亦有一定危害。苹果被害后果面形成指甲形凹陷虫斑,梨、桃等形成疙瘩果鬼头果,严重影响品质及外观,卖不上好价钱,影响经济效益。前人虽提出一些防治方法,但由于存在着单一用药和盲目用药的弊病,造成防治成本高,效益低,为寻求一套简单经济有敢的综合防治措施,我们通过近3年的系统观察试验,推广应用,较详细地掌握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总结出―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蝽蟓生物学特性

1、成虫期和产卵期:通过3年调查观察得出:茶翅蝽和黄斑蝽4月上旬出蜇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为出蜇盛期,5月上旬成虫开始交尾,黄斑蝽较茶翅蝽早活动5--7天。越冬代成虫平均生活历期为38.85天,最短为25天,最长为65天,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重叠发生。第1代成虫生活历期平均为31天,其中雌成虫为32.2天,雄成虫为25.5天,此代冬前平均生活天数为37.38天,最短为5天,此代成虫不交尾产卵。

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为6月下旬,第1代产卵高峰期为8月上旬,8月底产卵结束,大部分成虫产完卵不久即死亡。8月中旬以后羽化的成虫,冬前不交尾产卵而越冬。每头茶翅蝽平均产卵46.4粒,最多为71粒,最少为28粒。

2、卵期观察:通过对40块113粒茶翅蝽和5块60粒黄斑蝽蟓观察得出,6--7月份卵孵化率最高,茶翅蝽几乎100%,黄斑蝽83%--94%,8月份卵孵化率较低,―般在50%左右。茶翅蝽卵期平均为4.76天,黄斑蝽为6.8天。茶翅蝽卵每块为28粒,黄斑蝽卵每块为12粒,这说明不同蝽蟓产卵习性不同。刚产下的卵鲜绿色,有光泽,两天后失去光泽,5天后变浅褐色,卵盖底边上有一黑线,线上有一对对称的小红点的是茶翅蝽的卵,有两对对称的小红点的是黄斑蝽的卵。

在观察卵的同时发现两种卵均被一种小蜂寄生不能孵化,卵被寄生率平均为38.89%,7月份卵寄生率高,8月份寄生率低。

3、若虫期及特性:蝽蟓若虫孵化后头向里尾向外围绕卵壳整齐排一圈,不食不动3--5天,若虫从二龄开始危害。危害时将口针刺入寄主皮下,吸食汁液,口针鞘的长度等于体长1/2--1/3,不取食时贴于胸腹下面。

4、蝽蟓成虫越冬时期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黄斑蝽比茶翅蝽越冬早,9月10日至20日为越冬盛期,茶翅蝽为9月27日至10月5日,可占越冬数的50%,越冬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在下午两点29℃--38.5℃时开始进入越冬部位,23℃时大部分成虫开始越冬,在20℃以下全部处于越冬状态。

二、蝽蟓为害时期调查

通过在4个试验园定树采取不套袋果、套袋果、全年不喷药的树分别调查得出,蝽蟓自出蛰后到果实采收都在进行危害。主要为害期为5月30日至8月20日,重点是6月20日至7月20日,此期受害果率占总数的54.8%,还得出全年套袋果受害率很轻为5.88%--8.6%,定期套袋、解袋的虫果率为15.9%--37.74%,全年不套袋果虫果率为37.5%--62.03%,并且每个果上平均有4.6个青疔,最多的有10个,失去经济价值。

三、蝽蟓扩散能力观察

在早春和冬前人工捕捉黄斑蝽4070头,茶翅蝽8450头,在前胸背板点小红点为标记后放飞,然后在不同距离设点进行捕捉成虫,共收集到标记蝽蟓92头。结果表明,黄斑蝽可飞翔2公里以上。蝽蟓这种扩散能力较强的特性,决定了只有在较大的范围内采取同时防治策略,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四、两种蝽蟓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变化规律

经过对梨、桃、苹果、泡桐和杨、榆等不同寄主的定期、定株调查,结果得出,不同时期不同寄主上的蝽蟓数量不等。5月下至7月上旬泡桐树上虫量占总量的67.7%--78%,而同期桃树上占8.4%--31.7%,7月中旬后梨树上虫量逐渐增加,从30.2%增加到76.4%。苹果、杨、榆树上的占的比例较小。由此看来,防治这种多寄主害虫需要联防的同时,将果树连同林木一起防治为好,且在前期防治更为重要。

五、蝽蟓口针长度与为害的关系

蝽蟓成虫、若虫均以锋利的口针刺穿植物表皮而吸取汁液造成为害。通过对成虫、若虫的身体大小和口针长短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得出:随着虫龄增大口针随之加长,茶翅蝽5龄时口针长7mm,成虫长8mm,黄斑蝽口针均长2mm,所以果实套袋后也不能完全阻止其为害。调查中发现,果袋越小贴果越近,受害越重,套大袋的梨果被害轻。

六、综合防治技术

根据几年来对黄斑蝽和茶翅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果实套袋:套袋是减少蝽蟓为害的有效措施,果袋要根据品种特性,采用大型袋,如苹果袋长x宽不小于21cmx19cm,使果在袋中悬空生长,使果与袋有2cm的空隙,防止隔袋危害。

2、人工捕杀:在入蛰前9月上旬,制作人工越冬场所进行诱捕,或在出蛰前进行人工捕捉。

3、药物熏杀:冬季在果园内及附近无人居住的房屋内进行药物熏杀,选用50%辛硫磷或80%敌敌畏及其它烟雾杀虫剂均可,与锯末1:3混合点燃熏烟,每立方米用药5--10g,须将屋内门窗关闭24小时以上为宜。消灭越冬成虫是一简便、效果好的方法。

4、利用寄生蜂杀灭:在6--7月份发生盛期,喷对天敌无害的农药防治,保护天敌,如:灭幼脲、杀铃脲、赛丹等农药对天敌无害。

5、药剂防治:在6--8月份若虫发生季节连续用药3--4次,以联防效果好。4--6月份主要寄主是泡桐、桃树及果园周围的用材林,6--9月份主要是梨、苹果树。若虫期可用杀铃脲2000倍,或灭幼脲3号1500倍或赛丹1500倍,对成虫若虫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且保护天敌。7--8月份成虫发生盛期,用虫多杀1000--1500倍,灭扫利2000倍,对成虫速杀效果明显。

6、联防:在连片果园及周围的林木同时喷药防治,是提高防治效果的有效措施。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悬铃木方翅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害虫,方翅网蝽成虫寿命大约1个月,它的繁殖量非常大,每只成虫能产卵200-300个,每年发生4-5代,而一只成虫的最远飞行距离可达到20公里。该虫主要为害悬铃木属,被认为是具有为害潜能的危险入侵物种,2007年3月被国家林业局外来有害生物管理办公室公布为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悬铃木方翅网蝽通常于悬铃木树冠底层叶片背面吸食汁液,最初造成黄白色斑点和叶片失绿,严重时叶片由叶脉开始干枯至整叶枯黄、青黑及坏死,从而造成树木提前落叶、树木生长中断、树势衰弱至死亡;同时携带危险病菌间接为害,从而产生更大的间接潜在为害。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技术

二、发生情况

悬铃木方翅网蝽原产北美,2006年,在我国武汉、襄樊等地首次发现该虫。该虫可借助风力近距离传播,人为调运带虫的苗木或带皮原木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我省郑州市、开封市、周口市、漯河市等地市自2008年以来也相继发生。2011年9月,我县点片发生悬铃木方翅网蝽,今年7月份,该虫在我县较大面积发生。

三、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秋季刮除疏松树皮皮层并及时收集销毁落地枯叶可减少越冬虫的数量。

2、化学防治:在发生期,对树冠喷施10%吡虫啉600-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800-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根据为害程度连喷2-3次,即可达到防治效果。

西北麦蝽如何防治


西北麦蝽学名AeliasibiricaReuter半翅目,蝽科。分布比较广泛,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可以为害麦类、水稻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刺吸寄主叶片汁液,受害麦苗出现枯心或叶面上出现白斑,后扭曲成辫子状,出现白穗和秕粒。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1mm,黄褐色,具黑白纵条纹,头向下倾,前端尖且分裂。小盾片特发达似舌状,长度超过腹背中央。卵馒头形,红褐色。若虫体大部乃至全体黑色,复眼红色,腹节之间为黄色。(图左)

发生规律

宁夏年生2-3代,以成虫在芨芨草基部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初迁进麦田为害麦苗,5月上旬在麦苗下部叶尖或地表的枯枝残叶上产卵,11-12粒排成单列,5月中旬孵化成若虫继续为害,小麦成熟时成虫又飞回越冬杂草上,进入10月间开始潜伏越冬。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抗虫品种。

(2)在越冬虫恢复活动以前,清除麦田附近的芨芨草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虫源。

(3)农药防治。在成虫为害高峰期,向麦苗或芨芨草上喷撒2.5%敌百虫粉,每667m2用1.5-2kg。10天后再喷1次,消灭初孵若虫。必要时可喷洒2.5%保得乳油2500倍液,或用2.5%敌百虫粉1kg,拌细砂20kg,撒入草丛。

葡萄长须卷叶蛾防治


葡萄长须卷叶蛾(Sparganothispilleriana)属鳞翅目,卷蛾科。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寄主于葡萄、棠梨、茶、油桐、大豆等。幼虫卷缀叶片如筒状,在其中蚕食。

【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黄色或淡黄色,有金属光泽,翅上有3条明显的横带,褐色或暗褐色,中带由前缘的1/3斜伸到后缘的1/2处,端纹宽大,外缘界线不清,外缘区呈黄褐带;后翅较小,灰褐色;唇须特别长,直向前伸。雌蛾唇须稍短,前翅颜色淡且横带不甚明显。卵初产时淡绿色,渐变淡黄,孵化时变深褐色,卵壳透明,卵粒较小,椭圆形。初孵幼虫淡黄色,头部黑色,老熟时暗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黑褐色,胸背各节横向排列4个毛瘤,臀棘8枚。蛹长椭圆形,暗棕色,臀棘8枚,末端弯曲。

【发生规律】

东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幼龄幼虫于地表落叶、杂草等被物下结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羽化后不久即交配、产卵。低龄时多于梢顶幼叶簇中吐少量丝潜伏其中为害,稍大便吐丝卷叶为害。食料不足时常转移为害。老熟幼虫于卷叶内结茧化蛹。幼虫受惊后有迅速倒退或弹跳的习性。

【防治方法】

幼虫卷叶后,可摘除卷叶,消灭幼虫。

成虫产卵盛期,或幼虫孵化盛期喷施下列药剂:75%硫双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8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

粟缘蝽如何防治


粟缘蝽,学名LiorhyssushyalinusFabr.半翅目,缘蝽科。分布全国各地。主要寄生高粱、粟、玉米、水稻、烟草、向日葵、红麻、青麻、大麻等。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刺吸谷子、高粱穗部未成熟籽粒的汁液,影响产量、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体草黄色,有浅色细毛。头略呈三角形,头顶、前胸背板前部横沟及后部两侧、小盾片基部均有黑色斑纹,触角、足有黑色小点。腹部背面黑色,第5背板中央生1卵形黄斑,两侧各具较小黄斑1块,第6背板中央具黄色带纹1条,后缘两侧黄色。卵长0.8mm,椭圆形,初产时血红色,近孵化时变为紫黑色,每l卵块有卵10多粒。若虫初孵血红色,卵圆形,头部尖细,触角4节较长,胸部较小,腹部圆大,至5—6龄时腹部肥大,灰绿色,腹部背面后端带紫红色。

生活习性

华北年生2—3代,以成虫潜伏在杂草丛中、树皮缝、墙缝等处越冬。翌春恢复活动,先为害杂草或蔬菜,7月间春谷抽穗后转移到谷穗上产卵,每雌产卵40一60粒。卵期3—5天,若虫期10一15天,共6龄。2—3代则产在夏谷和高粱穗上,成虫活动遇惊扰时迅速起飞,无风的天气喜在穗外向阳处活动。

防治方法

成虫发生期喷撒1.5%乐果粉剂,每667m21.5kg或喷洒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L。也可用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或40%灭抗铃乳油2000倍液。

高粱长蝽象如何防治


高粱长蝽象,学名Dimorphopterusspinolae(Signoset)属半翅目,长蝽科。又称高粱狭长蝽。分布河北、山东、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省。主要寄生于高粱、小麦、水稻、芦苇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汁液,严重时造成叶片枯黄,植株生长缓慢。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3.5—6.0mm,雄成虫4.5—5.0mm,体黑色,长方形,末端钝圆。头黑色,近棱形,具粗大刻点。触角、喙均4节,复眼红褐色,半圆形突出。单眼漆黑色。前胸背板近方形,肩角钝圆。小盾片三角形。腹部腹面黑褐色。前翅革质部具一大一小近三角形斑纹,膜质部具3—4条简单纵脉,后翅透明,膜质。卵长1—1.2mm,香蕉状,初乳白色,后变橙黄色,孵化前变为深红色。初孵若虫头、前胸和中胸背板、翅芽基部均为黑色,胸部和l、2腹节乳黄色,余腹节桔红色。若虫腹部较头胸部宽,各腹节具横排小黑点4—6个,末端黑色,随龄期长大,腹部变成灰褐色。

生活习性

湖南年生2代,以成虫在地下茎残秆、叶鞘处或2一3m深土表越冬。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5月上旬开始孵化,第一代若虫出现,6月中旬可见一代成虫。成虫交配后于6月下旬产卵,7月中、下旬出现二代若虫,9月中旬二代成虫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

在成、若虫发生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900一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700倍液、95%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kg。

稻棘缘蝽怎样防治


稻棘缘蝽的学名Cletuspunctiger(Dallas)属半翅目,缘蝽科。分布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西藏。

稻棘缘蝽的寄主水稻、小麦、稗、豆类、玉米、苹果、桑及其他禾本科植物。

稻棘缘蝽的为害特点

喜聚集在稻、麦的穗上吸食汁液,造成秕粒。

稻棘缘蝽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511mm,宽2.83.5mm,体黄褐色,狭长,刻点密布。头顶中央具短纵沟,头顶及前胸背板前缘具黑色小粒点,触角第1节较粗,长于第3节,第4节纺锤形。复眼褐红色,单眼红色。前胸背板多为一色,侧角细长,稍向上翘,末端黑。卵长1.5mm,似杏核,全体具珠泽,表面生有细密的六角形网纹,卵底中央具1圆形浅凹。若虫共5龄,3龄前长椭圆形,4龄后长梭形。5龄体长89.1mm,宽3.13.4mm,黄褐色带绿,腹部具红色毛点,前胸背板侧角明显生出,前翅芽伸达第4腹节前缘。

稻棘缘蝽怎样防治

稻棘缘蝽的生活习性湖北年生2代,江西、浙江3代,以成虫在杂草根际处越冬,江西越冬成虫3月下旬出现,4月下旬一6月中下旬产卵。第一代若虫5月上旬~6月底孵出,6月上旬~7月下旬羽化,6月中下旬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于6月下旬~7月上旬始孵化,8月初羽化,8月中旬产卵。第三代若虫8月下旬孵化,9月底~12月上旬羽化,11月中旬一12月中旬逐渐蛰伏越冬。广东、云南、广西南部无越冬现象。羽化后的成虫7天后在上午10时前交配,交配后45天把卵产在寄主的茎、叶或穗上,多散生在叶面上,也有27粒排成纵列。早熟或晚熟生长茂盛稻田易受害,近塘边、山边及与其他禾本科、豆科作物近的稻田受害重。

稻棘缘蝽的防治方法(1)结合秋季清洁田园,认真清除田间杂草,集中处理。

(2)在低龄若虫期喷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5000倍液、2.5%敌杀死(溴氰菊酪)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L。防治1次或2次。

水稻稻黑蝽如何防治


水稻稻黑蝽,学名Scotinopharalurida(Burmeister)属半翅目,蝽科。分布在河北南部、山东和江苏北部、长江以南各省区。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小麦、粟、玉米、甘蔗、豆类、马铃薯、柑桔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稻茎、叶和穗部汁液,受害处产生黄斑,严重的分蘖和发育受抑,造成全株枯死。近几年随农田生态环境变化,作物布局的改变,该虫为害逐年加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5—10mm,宽4.5—5mm,长椭圆形,黑褐色至黑色,头中叶与侧叶长相等,复眼突出,喙长达后足基节间。前胸背板前角刺向侧方平伸。小盾片舌形,末端稍内凹或平截,长几达腹部末端,两侧缘在中部稍前处内弯。卵近短桶形,红褐色,大小0,9×0.8(mm),假卵块圆突,四周有小齿状的呼吸精孔突40—50枚;卵壳网状纹上具小刻点,被有白粉。1龄若虫头胸褐色,腹部黄褐色或紫红色,节缝红色,腹背具红褐斑,体长1.3mm。3龄若虫暗褐至灰褐色,腹部散生红褐小点,前翅芽稍露,体长3.3mm。5龄若虫头部、胸部浅黑色,腹部稍带绿色,后翅芽明显,体长7.5—8.5mm。

生活习性

江苏、浙江年生1代,江西2代,广东2—3代。以成虫及少数高龄若虫在石块下、土缝内5-10cm处或杂草根际、稻桩间、树皮缝等处越冬。翌年初夏出蛰,群集在水稻上为害。成、若虫喜在晴朗的白天潜伏在稻丛基部近水面处,傍晚或阴天上到叶片或穗部吸食,把卵聚产在稻株距水面6—9cm处的叶鞘上,卵块多由14粒,排成2行。每雌产卵75粒。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的早播田,丘陵、山区垄田发生较重。天敌主要有稻蝽黑卵蜂、白僵菌、猎熔、蜘蛛、青蛙等。

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把卵产在近水面稻茎上和卵在水中浸孢24小时即不能孵化的特点,在产卵期先适当排水,降低产卵位置,然后灌水至10—13cm,浸孢24小时,隔3—4天再排灌1次,连续进行4—5次可杀死大量卵块。

(2)在低龄若虫期喷洒2.5%保得乳油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1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15天后再防1次。如用10%吡虫琳(一遍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见效虽然较慢,但持效期长达25—30天,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

大麦二星蝽如何防治


学名Eysacorisguttiger(Thunb.)半翅目,蝽科。异名Stolliaguttiger(Thunberg)。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东临滨海,西至内蒙古、宁夏、甘肃,折入四川、西藏。

寄主

麦类、水稻、棉花、大豆、胡麻、高粱、玉米、甘薯、茄子、桑、无花果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吸食寄主茎秆、叶穗部汁液,致植株生长发育受阻,籽粒不饱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5.6mm,宽3.3—3.8mm,头部全黑色,少数个体头基部具浅色短纵纹,咏浅黄色,长达后胸端部。触角浅黄褐色,具5节。前胸背板侧角短,背板的服区黑斑前缘可达前胸背板的前缘,小盾片末端多无明显的锚形浅色斑,在小盾片基角具2个黄白光滑的小圆斑。胸部腹面污白色,密布黑色点刻,腹部腹面黑色,节间明显,气门黑褐色。足淡褐色,密布黑色小点刻。

生活习性

山西年生4代,以成虫在杂草丛中、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3—4月开始活动为害,卵产于叶背面、穗芒上,数十粒排成1—2纵行,有的不规则,成虫有趋光性。江苏、福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成虫爬行在大豆英或叶柄上,不爱飞行。

防治方法

(1)成虫集中越冬或出蜇后集中为害时,利用成虫的假死性,震动植株,使虫落地,迅速收集杀死。

(2)发生严重的喷洒20%灭多威乳油1500倍液。

有效防治苦瓜病害须谨慎


苦瓜在栽培过程中,容易发生炭疽病、白粉病和枯萎病,若防治不及时,会使苦瓜生长不良而导致减产。下面介绍苦瓜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一、炭疽病苦瓜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从苗期到生长后期都会发生,特别是在高温多雨的6月~9月发生严重。苦瓜的叶、蔓和果实都会感染病害。叶上的病斑初呈黄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变成褐色或黑色的干型病斑,往往有同心轮纹,容易干枯裂开,病斑增多后叶片枯萎。蔓上的病斑呈长圆形,稍凹陷,初呈水渍状淡黄色,后变深褐色。病斑若继续扩展到围绕茎蔓一周,便使茎蔓枯萎。果实感染病害后,先在表面产生白色圆形凹斑,似针头大小,后扩大变成暗褐色,最后变黑褐色着生黑色小粒。病斑不深入果肉,中央常裂开,在潮湿情况下分泌粉红色粘状物。幼嫩果病害较少,其感病性随着果实的成长而增加,成熟果较容易染病。

有效防治苦瓜炭疽病的措施有:1.选种及种子消毒。留种时应从无病果中选取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种植前先将种子放入52℃~56℃的温水中浸种25分钟~30分钟,能收到较好的杀菌效果。2.注意选地,高畦深沟。高温多湿是炭疽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因此栽培苦瓜应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要高畦深沟,并注意排水,适当密植,疏剪老叶和病叶,使之通风透光,改变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湿度。并且要合理施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3.药剂防治。苦瓜在幼果期和高温多雨天气容易发病,要连续喷药防病,每隔7天~10天喷1次50%多菌灵500倍~600倍药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或用1∶15∶150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二、白粉病苦瓜白粉病属真菌性病害,发生在植株的叶、叶柄和茎上。病斑初为黄点,以后扩大为白色粉斑,后互相连接整个叶面,终至全叶发病布满白粉,以后病斑颜色变成灰白色或灰色,最后生成黑色小粒。叶片感染病害,变黄变弱,容易枯死。

诱发白粉病的重要因素是湿度和温度。春秋两季当温度在16℃~24℃,多雨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时,此病最易盛发流行。在高温干燥天气,能抑制病原菌的发育,此病会轻微发生。在旱季,如果晚上有充足的露水,此病仍能严重为害。防治白粉病的方法:首先实行轮作,不要和葫芦科蔬菜连种。适当施用氮肥,若氮肥过多,枝叶茂盛阴蔽,通风湿度大,容易发病。其次要降低田间湿度。雨天注意清沟排水,防止渍水,适当疏剪过密老叶,使之通风透光良好。再则要及时施用药剂防治。病害初发生时,及时喷施50%胶体硫100倍~15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8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600倍液,每隔5天~7天喷1次,连续2次~3次。

三、枯萎病此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主蔓茎节部。感病后初时发生水烫症状,病部很快向上下两头的节间扩展。以后旧病部变褐腐烂收缩,患部以上茎叶失水下垂枯萎。此病也能在地面根颈部位发生,染病后初时也呈现水烫症状,随后病部变褐腐烂收缩,地上部植株失水枯萎。此病应采用科学栽培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1.土壤处理。整地时把土壤翻晒3天~5天,让土壤充分晒白风化,再亩施石灰50公斤~75公斤,中和土壤酸性和抑制病菌生长。2.高畦深沟防止积水。高温多湿容易发生枯萎病,采用高畦深沟种植法,降低地下水位,防止雨后积水,使畦面土壤通风,可减少病害。3.剪疏茎部叶片。病害开始发生时,剪疏茎部叶片,使田间植株、畦面通风排湿,能抑制病菌的发育和传播,可减轻病害发生。4.药剂防治。病害开始发生时,速将病株拔除,同时喷75%百菌清500倍~8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倍~600倍液,或用70%敌克松原粉500倍~800倍液。每隔7天~10天喷1次,连续3次~4次。要注意把药液喷布在植株下半段的茎蔓上,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黑莓害虫斑须蝽防治技术》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