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注意防治小麦叶锈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由于今年秋播期降雨特多,光照不足,低温高湿,土壤湿度过大,以及小麦冬前降温早,降温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气温偏低,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湿生性病害发生,导致我县小麦冬前苗期叶锈病发生田块普遍,发病程度重,播种早的旱塬晋麦系统麦田尤为严重。据我站普查,全县麦田小麦叶锈病病田率60%,平均病茎率13.7%、病叶率8.7%、严重度2.5%,严重田块占麦田12%,病茎率50-70%、病叶率40-50%、严重度5-10%,发生严重田块主要为播种早的旱塬晋麦系统麦田。越冬基数显著高于近年其它年份,属多年罕见的冬前重发年份,是我县有历史资料记载以来居1974年、1989年之后的第三个冬前重发年份。对此,希望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引起足够重视,密切关注小麦叶锈病冬前和越冬期发生动态,及早做好小麦叶锈病的防治准备工作,对达标田块及时开展防治,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争取防治工作的主动权,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生长安全。

小麦叶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侵害叶鞘,产生疱疹状病斑。发病初期,受害叶片正面出现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散生的红褐色夏孢子堆,少数可穿透叶片;后期在叶片背面或叶鞘表皮下长出排列散乱的黑色冬孢子堆。该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小麦收获后叶锈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并向邻近麦田传播。秋苗发病后,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小麦返青后,旬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时,病菌侵入新生叶片。温度回升早,并有雨露配合,叶锈病提早发展,发病重。小麦叶锈病病的发生流行同品种、菌源、天气等因素有关。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春季气温高、雨水多,尤其是小麦抽穗前后降雨多,或田间小气候湿度高,叶锈病往往容易流行。

小麦叶锈病防治方法:对小麦叶锈病病叶率达到10%的麦田,喷施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亩喷施药液量20-30千克,重病田块间隔10-15天再防一次。喷药时在药液中加入天达21161000倍液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正业海岛素)1000倍液,可显著提高防病、抗逆、增产效果。喷药时间选择晴天微风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为宜。

zW59.com

延伸阅读

大麦叶锈病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大麦叶锈病叶上的夏孢子堆孢子堆大小03~0.5×0.1~0.2(mm)。夏孢子单胞,近球形、淡黄色,大小20~30×17~22(μm),表面有小刺,散生芽孔7~10个。冬孢子单胞、偶有双胞,形状不等,表面光滑,顶端稍厚,有柄。

为害症状

被害部位散生圆形黄褐色隆起小圆点(夏孢子堆)。当大麦成熟时,其上产生较小的黑色近长方形的冬孢子堆,埋于表皮内。

传播途径

该菌属于转主寄主锈菌。

发病条件

夏孢子、冬孢子产生于大麦上,性孢子、锈孢子产生于百合科短穗虎眼万年青上。中国病菌以夏孢子在南.方冬大麦上越冬,夏孢子随季风向北扩散,在北方越夏后,秋季再传播至南方冬大麦上越冬。夏孢子萌发适温11~17℃,超过23℃极少萌发。

防治方法

(1)选用抗锈良种。如申麦1号。

(2)种植抗耐病品种如黄淮海地区种植陕农7859、冀5418、鲁麦1号、小偃6号、徐州21号等冬小麦品种。此外,近年新选育的抗叶锈冬小麦品种有:京冬1号、8号,京核3号(京核931),京411、北农白,皖麦26、27、28号,绵阳26号,百农64,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豫麦39(豫农8539),早麦5号,劲松49号,兴麦17号,滇麦19号,秦麦12号,冀麦48、40、冀92-3235、6021新系等;春小麦品种有:垦九5号、龙麦23号、龙辐麦7号、蒙麦30号、京引1号、陇春8139、定丰3号等。

(3)药剂防治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03%—0.04%(有效成分)叶锈特或用种子重量0.2%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②提供使用15%保丰1号种衣剂(活性成分为粉锈宁、多菌灵、辛硫磷)包衣种子后自动固化成膜状,播后形成保护圈,且持效期长。用量每kg种子用4g包衣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效果优异,且可兼治地下害虫。③于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可兼治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

(4)加强栽培防病措施适期播种,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雨季及时排水,上湿气滞留。

刚竹叶锈病防治


刚竹(Phyllostachysviridis)叶锈病为刚竹常见病害之一.

刚竹病害防治

症状

叶锈病初发病时,病叶上密生许多橘黄色针点斑,后叶背生出暗黄色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裸露,四周残存表皮。秋后形成黄褐色至深褐色冬孢子堆。

病原

PucciniakusanoiDiet.称草野柄锈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夏孢子堆生在叶背,浅肉桂褐色,夏孢子浅褐色,具小细刺,大小25~3322~26(m),有时出现侧丝。冬孢子堆暗褐色,也生在叶背面。冬孢子褐色,平滑,柄长,大小35~8216~23(m)。此外P.longicornisPat.Hur.、ChrysomyxabambusaTeng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冬孢子和菌丝在病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冬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一直延续到10月份。气温20~35℃,相对湿度高于70%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减少初始侵染源,及时修剪,并烧毁病枝、落叶。~早春喷洒波美23度石硫合剂。

(2)从5月初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隔15~20天1次,防治2~3次。

青杨叶锈病的防治方法


青杨叶锈病主要危害青杨、小叶杨、冬瓜杨、小青杨、北京杨、大关杨、群众杨等。从小苗到大树均能发病。罹病树因叶片布满夏孢子堆而阻碍光合作用,失水失养,提前落叶,枯梢,生长衰弱。

病原菌: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populinaKleb.在落叶松上产生精子和锈孢子,在杨叶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

发病规律:冬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4月下旬冬孢子遇湿萌发后产生大量担孢子,是初侵染源,被风卷起飘落在落叶松上,萌发芽管由气孔侵入针叶。经12~15天后落叶松叶背产生锈孢子器。

发病高峰期为5月底至6月中旬。锈孢子借风传到杨叶上,经9~11天产生夏孢子,为再侵染源,7月下旬到9月上旬病害严重。

症状:5月中旬落叶松针叶上出现淡绿色小段斑,叶表面有小疱,上生黑褐色小点状精子器,叶背面生黄色疱状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传播在杨树上发病,叶背先生淡绿色小斑,数天后出现黄粉状夏孢子堆。

8月在病叶正面出现多角形隆起铁锈色斑,为冬孢子堆。翌年春天,冬孢子遇湿萌发,在病落叶正面生出一层黄粉,为担孢子堆。

防治方法

1.杨树与落叶松造林要合理规划布局。绝不能营造杨树(青杨派杨树及其为亲本的杂种)与落叶松混交林。两者至少要有3公里隔离带。

2.选用抗锈品种。黑杨派和白杨派树种抗病。

3.五月初向落叶松苗喷1%波尔多液。落叶松发病时,喷15%粉锈宁500~1500倍液,20天1次,喷2次;或喷波美0.3~0.5石硫合剂、40%代森铵200倍液、40%多菌灵400倍液,10天1次,喷3~4次。6~8月对杨苗喷药防治,药剂同上。幼林用多菌灵或硫磺烟剂,每10天放烟1次,共3~4次。

杨树病害之杨叶锈病防治


杨叶锈病又名黄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嫩梢和冬芽。杨叶锈病在我国发生普遍,还可侵染新疆杨、河北杨和山杨等白杨派品种。主要危害幼苗和幼树,幼芽、叶片和嫩茎均可受害。严重时使病叶和病芽枯死,影响杨树生长。

杨树病害防治

[症状]

春天杨树展叶期,可看到树上布满黄色粉堆,形似一束黄色绣球花的畸形病芽。严重受害的病芽经3周左右即干枯。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染后,形成黄色小斑点,叶背面产生散生的黄色粉堆,即病菌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夏孢子堆可以联合成大块,且叶背柄部隆起。受侵叶片上有时形成大型枯斑,病叶提前脱落,甚至枯死。嫩梢受害后,其上产生溃疡斑。

[病原]

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栅锈属(Melampsora)的马格栅锈菌(M.magnusianaWagn.)和杨栅锈菌(M.rostrupiiWagn.)。夏孢子堆黄色,,散生或聚生。夏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可橙黄色,表面有刺状突起,直径21~30m。冬孢子梭柱形,褐色,大小37~5010~15m。该菌的转主寄主在我国尚不清楚。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冬芽和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杨树萌芽时,菌丝发育形成夏孢子堆,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夏孢子萌发后,可直接穿透角质层侵入,借风传播。5、6月为第一次侵染高峰,9月为第二次侵染高峰。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5~20℃。种植密度过大,气温高,降雨多,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幼苗和幼树易感病。

[防治方法]

(1)早春清除病芽。必须注意,操作时避免孢子飞散,否则将达不到预期效果。

(2)选育抗病强的品系育苗或造林。

(3)药剂防治:叶片发病初期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代森锌100倍液,50%退菌特500~1000倍液,0.2~0.3%石硫合剂。

柠条叶锈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柠条叶锈病主要危害柠条幼苗和林木的叶子,尤以苗圃幼苗得病重,病叶提早脱落,幼苗得病严重时,会使枝梢枯死。

症状柠条病叶最初在背面长出赤褐色粉末状小点,严重时连接成块状,呈赤褐色锈粉堆,布满于整个叶子的背面。秋后,在叶子正面上又长出突起黑褐色锈斑,这些就是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发生规律夏孢子在当年生长季节中靠风力传播到健康的苗木上,使之感染发病。或在柠条、花棒上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危害直至秋后,冬孢子随着落下的病叶在地上越冬。翌年又随风传播到柠条、花棒的叶上,进行初次侵染危害。

防治方法

1、营林措施:选择好苗圃地,避免重茬育柠条苗,对土地进行消毒处理后再造林。

2、做好检疫工作,严防病苗调入新造林区。

3、机械物理防治: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掉,可以减少侵染源。

4、化学防治:发现病疑苗木。应集中后喷撒1次5度石硫合剂,进行处理后才能用于造林;柠条展叶后,每隔半月喷1次160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连续喷2次,即可预防柠条叶锈病的发生。若发现叶上已出现锈粉时,可连续喷2-3次(间隔期10天)0.4-0.5度石硫合剂,或用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喷洒防治。

红皮云杉叶锈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本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四川、河北、山西、山东、台湾、青海等省(区)。自八十年代末期,在黑龙江省的伊春市汤旺河、乌伊岭、新青等林区流行成灾。天然幼壮云杉林、人工云杉幼林,以及苗圃1~4年生的云杉幼苗都遭到为害。幼林重病株次年延迟发芽或不发芽,枝梢长度逐年缩短,生长衰退。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一般6月下旬红皮云杉当年生嫩叶上出现淡黄色的段斑,其上成行排列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小点顶部有淡黄色密滴珠。数日后在性孢子器之间或对面,产生桔黄色微隆起椭圆形,或长条状锈孢子器。病叶逐渐变为淡黄色,密生桔黄色锈孢子器,发病严重的林分远望整个树冠呈现一片枯黄色。锈孢子器成熟后,包被膜陆续破裂,飞散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9~10月份病叶干枯脱落。

病原

杜鹃金锈菌(ChrysomyxarhododendriDeBary)是长循环型生活史转主寄生锈菌。在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阶段寄生在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当年新叶上,偶尔也生在鱼鳞云杉上。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寄生在兴安杜鹃叶上。

性孢子器生于嫩叶皮层下,黄褐色丘形小点,直径0.15~0.24mm,高0.1~0.13mm,内含受精丝和性孢子,其顶部分泌蜜汁。性孢子为长椭圆形。无色,大小为5.1~8.3m3.1~4.6m。

锈孢子器桔黄色,扁长柱形,长0.5~1.1mm,宽0.3~0.5mm,高0.8~1.2mm,锈孢子卵圆形,桔黄色,串生,大小为20.3~27.5m16.8~22.4m。表面具有疣,电镜下可见表面分为疣区和光滑区,疣呈塔形,平顶刺疣,光滑区似U字型,占孢子表面积约1/4~1/3左右。

夏孢子堆散生或密集生于叶背表皮下,后外露,尖塔形,有似包被。基部直径0.3~1.5mm,高1.2~2.0mm。夏孢子广卵形,桔黄色,串生,具疣,大小为21.2~28.7m17.0~21.5m。

冬孢子堆扁圆形,初生于叶表皮下后外露,棕红色,直径0.3~0.5mm,有的相连汇合成大冬孢子堆。冬孢子单细胞,无色、光滑,短圆柱形,串生,大小为10~20m10~16m。冬孢子串链长达40~80m,松散地连合成堆。

担孢子鲜黄色,不规则圆形,表面具有短平顶疣,疏密不均,大小为22.0~24.7m16~21m。

香椿病虫防害之叶锈病防治


1.分布与危害香椿产区多有发现。苗木发病较重,感病后,生长势下降,叶部出现锈斑,叶片早落。此病还常危害臭椿、南酸枣、猪李等树木。

2.病原致病菌为担子菌亚门锈菌屈的香椿花孢锈菌。夏孢子堆多产生于叶背面,常扩及全叶,黄色,夏孢子球形:或卵形,表面有细瘤,几乎无色,芽孔不明显。冬孢子亚球形或球状三角形,暗褐色,具褐色刚刺22~30个,柄五色,不脱落,表面粗糙。

3.发病规律以夏孢子侵染危害严重。夏孢子自晚春开始形成,萌发后形成双核菌丝体。数天以后,菌丝体又产生新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因此,全生长季均可发生,秋季干旱,则发病更为严重。

4.发病症状感病植株,叶片最初出现黄色小点,后在叶背出现疮状突起(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金黄色粉状物(夏孢予)。至秋季后渐生黑色疣状突起(冬孢子堆),破裂后产生黑色冬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上冬孢子堆很多,冬孢子布满叶背面,使叶变黄、早落。

5.防治方法

(1)冬季及时扫除落叶,烧毁,减少侵染源。

(2)药剂防治当夏孢子初具时,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每15天喷1次,每次每亩用药100公斤左右,连喷2~3次,有良好的效果。

怎样正确防治枣叶锈病的发生


枣叶锈病是枣树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枣树叶部的主要病害。因该病遇多雨潮湿天气易大最发生,群众又叫雾病;又因被害的叶片呈现枯萎状态,又叫搭叶病。要注意及时防治这种病害发的发生。

1.发病特征:枣叶锈病只发生在叶片上。初发病时在叶子背面散生淡绿色如针尖大小的小点点,而后逐渐变为黄褐色凸起的夏抱子堆,夏抱子多分布在中主脉两侧、叶片的两头易积水处。严重时连成条状。

枣叶被害以后,变黄先落,落叶期一般在8月份。枣叶脱落以后,只剩下枣吊和未成熟的果实。因充叶片制造养分,果实发育不良,在新郑枣区仅能收点黄皮瘦枣,内黄枣区因扁核酸品种成熟期晚,晒不成红枣,造成严重减产。

枣叶锈病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栅锈菌科,层诱菌属。夏抱子12--20x1.4--1.6微米,球形或椭圆形,黄色Y-淡黄色,表面着生短刺。冬抱子8--12x6--20微米,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光滑,顶端壁厚,下端稍薄,上部栗揭色,基部色较淡。

2.发病规律:据植保站观察,夏抱子侵染期有两次:第1次为6月28日至7月2日,6月30日为高峰。第2次自8月2日到采果期,8月3日、7日和15日出现3次高峰,潜育期14天左右。在落下的病叶上产生冬抱子堆,黑色稍凸起,但不破裂,不散出抱子。

目前对病菌的越冬方式、场所和周期循环等情况,尚待调查研究。每年发病时期的早晚和程度的轻重,与大气湿度和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雨季来的早,气温高,湿度大的年份,和地势低洼、排水和通风透光不良的枣园,发生早、为害也重。反之,干旱的年份,地势高燥和通风透光好的枣园,则发病轻或不发病。

3.防治方法

(1)清园:冬季收集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病源。

(2)喷药保护: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或8月上旬,如降雨或灌水后,则应各喷一次180倍的倍蛋式波尔多液,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若天气干旱,枣园内空气湿度小(如未灌水),也可不必喷药.但为了科学用药,应进行捕捉夏抱子,观察其侵染时期和程度,再结合空气湿度,决定用药与否和喷药时间,比较可靠。

(3)改善风光条件:对于树冠过密的枣树,应进行修剪,疏除过密枝,回缩过长枝,打开层次,疏通光路。枣粮间作,不能种高秆作物。低洼地的枣园,做好排水工作。新建园时,采取宽行密株的栽植方式,缩小树冠,实行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

(4)在夏抱子传播期,适当控制灌水,降低枣园内湿度。

(5)选育抗锈病的品种。要仔细挑选枣树品种,尽可能选择抗锈病的优良品种。

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治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农业防治

①适期播种,适当晚插,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②肖除自生麦。

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

④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药剂防治

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我国先后使用对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敌锈钠、氟钡制剂、氨基碘酸钙、氟硅脲、萎锈灵、灭菌丹、代森锌等。近年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

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

②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667m2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g,对水50—80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施药方法:由于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主要着生在小麦叶片的背面,故喷药时应以叶片为主,为提高药液在叶面的粘着力,可在配药液时加少量洗衣粉,与药液充分搅匀后喷雾。

红皮云杉叶锈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分布与危害

本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四川、河北、山西、山东、台湾、青海等省(区)。自八十年代末期,在黑龙江省的伊春市汤旺河、乌伊岭、新青等林区流行成灾。天然幼壮云杉林、人工云杉幼林,以及苗圃1~4年生的云杉幼苗都遭到为害。幼林重病株次年延迟发芽或不发芽,枝梢长度逐年缩短,生长衰退。

症状

一般6月下旬红皮云杉当年生嫩叶上出现淡黄色的段斑,其上成行排列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小点顶部有淡黄色密滴珠。数日后在性孢子器之间或对面,产生桔黄色微隆起椭圆形,或长条状锈孢子器。病叶逐渐变为淡黄色,密生桔黄色锈孢子器,发病严重的林分远望整个树冠呈现一片枯黄色。锈孢子器成熟后,包被膜陆续破裂,飞散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9~10月份病叶干枯脱落。

病原

杜鹃金锈菌(ChrysomyxarhododendriDeBary)是长循环型生活史转主寄生锈菌。在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阶段寄生在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当年新叶上,偶尔也生在鱼鳞云杉上。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寄生在兴安杜鹃叶上。

性孢子器生于嫩叶皮层下,黄褐色丘形小点,直径0.15~0.24mm,高0.1~0.13mm,内含受精丝和性孢子,其顶部分泌蜜汁。性孢子为长椭圆形。无色,大小为5.1~8.3m3.1~4.6m。

锈孢子器桔黄色,扁长柱形,长0.5~1.1mm,宽0.3~0.5mm,高0.8~1.2mm,锈孢子卵圆形,桔黄色,串生,大小为20.3~27.5m16.8~22.4m。表面具有疣,电镜下可见表面分为疣区和光滑区,疣呈塔形,平顶刺疣,光滑区似U字型,占孢子表面积约1/4~1/3左右。

夏孢子堆散生或密集生于叶背表皮下,后外露,尖塔形,有似包被。基部直径0.3~1.5mm,高1.2~2.0mm。夏孢子广卵形,桔黄色,串生,具疣,大小为21.2~28.7m17.0~21.5m。

冬孢子堆扁圆形,初生于叶表皮下后外露,棕红色,直径0.3~0.5mm,有的相连汇合成大冬孢子堆。冬孢子单细胞,无色、光滑,短圆柱形,串生,大小为10~20m10~16m。冬孢子串链长达40~80m,松散地连合成堆。

担孢子鲜黄色,不规则圆形,表面具有短平顶疣,疏密不均,大小为22.0~24.7m16~21m。

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病原菌以夏孢子阶段的菌丝在常绿灌木兴安杜鹃叶上越冬,病部叶表面呈暗棕红色病斑,第二年春逐渐发育。5月下旬~6月上旬,形成微隆起暗棕红色冬孢子堆。6月中、下旬冬孢子成熟,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传播,侵染云杉当年生嫩叶。云杉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发病显症状。7月中旬至8月下旬,锈孢子器陆续成熟破裂,释放锈孢子。锈孢子随风传播,侵染兴安杜鹃。在叶背产生桔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飞散重复侵染杜鹃。秋末,以夏孢子阶段菌丝过冬。

2.流行条件:此病原菌在我国是1928年在辽宁省凤凰山首次发现,现分布全国10个省份,但都未引起云杉叶锈病流行成灾。由于阔叶红松林大量采伐,寄主红皮云杉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比例大量增加,中间寄主兴安杜鹃大量繁殖遍山分布。病原菌经过几十年,也大量积累,因此具备了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终于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云杉叶锈病进一步发展蔓延流行成灾。

3.病害与光照的关系:天然红皮云杉幼、壮林,尤其是分布在公路两侧平坦、河谷地上,受光照时间较长的云杉林分病重,可能是云杉属阴性树种不宜长日照,致使抗病力减弱。

4.病害与林分类型的关系:云杉纯林比各种云杉混交林发病重,一般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幼林比壮龄林重。

鱼鳞云杉比红皮云杉有较强的抗病性,天然鱼鳞云杉很少发病。

防治方法

1.清除中间寄主减少侵染源:在兴安杜鹃开花后,及时连根铲除,特别是苗圃附近。

2.营造云杉与其他树种的混交林。

3.苗床上用塑料薄膜做拱棚,直接阻隔病原菌的侵染,侵染期过后撤除拱棚,可以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4.苗圃和人工幼林在侵染期内,及时喷药剂防治,可用97%敌锈钠0.25%的药液,加上0.2%洗衣粉或20%的粉锈宁200倍,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

小麦锈病防治有妙招


目前小麦正处于冬眠期,过完寒冷的冬季,小麦就会暂露头角,绿油油的一片,被风吹的翻滚着墨绿色的波浪,没有声音,只有风吹过耳际的呼呼声。然而绿油油的下面却市场隐藏着一些病虫害,破坏了这绿色的叶子,使美丽的麦田有了缺陷。小麦锈病是小麦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病害,严重侵蚀了小麦的叶、杆、穗部,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使小麦减产。

小麦锈病主要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条锈病:国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以及西南的四川、云南等地。山东则发生在鲁西南、鲁南、鲁中南等内陆麦区。叶锈病:过去仅发生在西南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近年来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严重发生。山东则普遍发生,而且发生逐年加重,有些年份重于条锈病。秆锈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各省的冬麦区,以及东北、西北、内蒙等地的春麦区。山东则以胶东沿海、内陆湖区晚熟小麦发生较重。近几年,小麦锈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危害性极大。麦弄非常揪心,当遇到小麦锈病时,该如何防治为好,成为了麦农一直寻找的答案。

实际上小麦锈病防治用药很简单,就是大家在市场上常见的苯甲丙环唑属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对梨黑星病、锈病类、白粉病类、苹果霉心病、葡萄褐斑病等病害具特效。内吸性极强、用量低、低毒、喷布后约2小时被植物组织吸收,其药效不受降雨影响。有很强的治疗作用,即使病菌已经侵入植物组织,也可将其杀死,病害不再发展。对水稻恶苗病、纹枯病,稻瘟病有较好的。适用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花生、水稻、香蕉。市场上常见的规格有:lOOml×40瓶、lOOOml×12瓶。

如果不想用农药防治,可以采取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小麦条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受气温偏高等因素影响,小麦条锈病在西北、西南等越冬区和冬繁区发生显著重于常年,表现发病基数较高,发病范围较广,见病早,程度重的特点。为有效预防条锈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田间识别

冬季及早春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下部叶片,在叶片正面形成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孢子堆,孢子成熟后呈粉状散落在其他叶片和地面,病叶易干枯死亡。成株期主要为害中上部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颖壳及麦芒。感病部位夏孢子堆沿叶脉呈虚线状整齐排列,呈鲜黄色。

二、防治技术

1、挑治。早春大田踏查时,发现单片病叶或发病中心,除摘除病叶外,在发病区域周围100米内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2、大田普治。拔节至孕穗期病田病叶率达2-4%,严重度达1%时,立即开展以统防统治为主的大面积防治。

3、防治药剂使用方法。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或腈菌唑、氟硅唑等。三唑酮(粉锈宁)类:亩用15%可湿性粉剂80克兑水30公斤喷雾,或20%三唑酮乳油60毫升/亩效果更好;腈菌唑类:亩用12.5%乳油3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烯唑醇类:12.5%可湿性粉剂,亩用30克对水30公斤喷雾。氟硅唑类:亩用福星40%乳油6-8毫升对水30公斤。

三、用药注意事项

使用前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不能随意改变用药量和对水量。喷雾时应均匀、周到,达到叶面湿透不滴水为止。慎用三唑酮复配制剂,以免因防效不好,错过防治适期,造成条锈病扩展和大的损失。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次防治。

《注意防治小麦叶锈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