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油莱白锈病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油莱白锈病,叶片、茎、角果均可受害,般发病率为5%10%,重病田达72%100%,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油莱白锈病症状】

油菜白锈病叶片正面受害症状

油莱白锈病油菜整个生育期的地上部分各器官均可感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叶片染病初在叶片正面产生浅绿色小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渐变黄呈圆形病斑,叶背面病斑处长出白色漆状疤状物,疤斑破裂后散出白粉,严重时病叶枯黄脱落。花梗染病顶部肿大弯曲,呈龙头状,花器受害,花瓣畸形、膨大,变绿呈叶状,久不凋萎,亦不结实。茎部病斑为长椭圆形白色疤斑,病部肿大弯曲。系统侵染时产生龙头拐症状,不同与油菜霜霉病。

【病原与发生规律】

Albugocandida称白锈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油菜白锈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中或混在种子中间越夏,据试验每克油菜种子中有卵孢子641个,多者高达1500个,把卵孢子混入油菜种子中播种,发病率大幅度提高,且多引起系统侵染。越夏的卵孢子萌发产出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油菜引致初侵染。在被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进行再侵染。冬季则以菌丝和孢子囊堆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升高,孢子囊借气流传播,遇有水湿条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侵染油菜叶、花梗、花及角果进行再侵染,油菜成熟时又产生卵孢子在病部或混入种子中越夏。白锈菌产生孢子囊适温810℃,萌发适温713℃,低于0℃或高于25℃一般不萌发,湿度要求95%100%。潜育期约12天。生产上连续降雨23天孢子囊破裂达到高峰。在46片真叶的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及抽薹至盛花期出现2个高峰期。此病适于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薪重,浇水过多,昼夜温差大,结露水重,偏施氮肥过多的地块发病均较高。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芥菜型油菜抗性最强,甘蓝型次之,白菜型易感病。有不少高抗的品种,可因地制宜选用。与禾本科作物轮作12年或水旱轮作。严格剔除病苗,当出现龙头时,及时剪除,集中烧毁。合理施肥、清沟排渍。

油菜抽薹期,可用下列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150岁亩;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g/亩;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75g/亩,对水4050kg均匀喷施,每710天1次,喷23次,可有效的预防病害的发生。

在开花初期,可喷施下列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配好的药液6070kg,连续防治23次,每次间隔710天,对白锈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ZW59.Com

延伸阅读

甘草锈病防治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春季幼苗出土后即在叶片背面生圆形、灰白色小疱斑,后表面破裂呈黄褐色粉堆,为病菌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发病后期整株叶片全部被夏孢子堆覆盖,致使植株地上部死亡,茎基部与根或茎连接处韧皮组织增生,潜伏芽萌动,植株表现为从生、矮化。夏孢子再侵染后,叶片两面散生黑褐色冬孢子堆,并散出黑褐色冬孢子粉末。该病是栽培甘草的主要病害,遍布各甘草产主产区,是影响密植的主要因素。

分类属性: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真菌

分布区域:各主要甘草产区

发病特点:病菌为单主要寄生锈菌,以菌丝及冬孢子在植株根、根状茎和地上部枯枝上越冬,翌春产生夏孢子。栽培甘草发病率高野生甘草。如上年秋季多雨,来年春天气温回升较快则有利其发生。在伊克昭盟,两年生栽培甘草夏孢子病株发生盛期在5月中旬,病株率10%左右,6月下旬为发病株死亡盛期,死亡率达90%以上。冬孢子病株发生盛期为7月中旬。

防治方法: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选未感染锈病、生长健壮的植株留种;冬春水、秋季适时割去地上茎叶,以减轻病害的发生。早春初期喷洒20%粉锈宁1500倍液或97%敌锈钠300倍液2-3次。

常用药剂:20%粉锈宁。

山楂锈病防治症状


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新梢、果实及果柄。叶片发病,初生橘黄色小圆斑,直径1~2毫米,后扩大至4~10毫米;病斑稍凹陷,表面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性孢子器;发病后1个月叶背病斑突起,产生灰色至灰褐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破裂后散出褐色锈孢子。最后病斑变黑,严重的干枯脱落。叶柄发病,初病部膨大,呈橙黄色,生毛状物,后变黑干枯,叶片早落。

山楂锈病

2.发生规律

由担子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桧柏针叶、小枝及主干上部组织中越冬,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潜伏期6~13天。5月份降雨早、雨量大,发病重。展叶20天以内的幼叶易发病;展叶25天以上的叶片一般不再受侵染。

3.防治方法

(1)山楂园附近2.5~5公里范围内不宜栽植桧柏类针叶树。若有应及早砍除。

(2)不宜砍除桧柏时,山楂发芽前后,可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以除灭转主寄主上的冬孢子。

(3)药剂防治。冬孢子角胶化前及胶化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喷2~3次50%硫悬浮剂4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隔15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桧柏锈病防治技术


桧柏锈病在我国普遍发生,除对桧柏造成危害外,还直接导致多种果树受害、减产。

一、病菌

1.梨胶锈菌寄主是柏科的桧柏,还有欧洲刺柏、翠柏、龙柏等,其中以桧柏,欧洲刺柏和龙柏最易感病。转主寄主是梨树、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山楂等。

2.山田胶锈菌它除危害桧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希腊桧,矮桧、翠柏及龙柏外,转主寄主是苹果、沙果、海棠等。

二、症状

1.梨胶锈菌桧柏染病后,起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稍肿大。次年二三月间,渐次突破表皮露出单生或数个聚生的圆锥形角状物,红褐色至咖啡色,此即病菌的冬孢子角,同时该部位膨胀显著。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成舌状胶质块,橙黄色,干燥时收缩成胶块。

2.山田胶锈菌桧柏染病后,在小枝一侧或周围形成直径3至5厘米的瘿瘤。病部呈黄色,起初表面平坦,至春季,菌瘿中心隆起破裂,露出深褐色鸡冠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大,呈胶质花瓣状。桧柏受害严重时,小枝枯死。

三、发病特点

1.梨胶锈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病菌侵入桧柏后,10至12月出现症状,呈黄色小斑。至第二年二三月间,症状才明显,冬孢子角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3月下旬以后冬孢子才逐渐成熟。气温在5℃以上时,冬孢子角遇雨即胶化,冬孢子萌发黄粉状的担孢子,它不能危害桧柏,只能危害转主寄主如梨树等,而在转主寄主上形成的性孢子和锈孢子不能再危害梨树等,转而侵害桧柏的嫩叶或新梢,形成新的侵染循环。

2.山田胶锈菌在桧柏上以菌丝体在菌瘿中越冬,翌春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遇雨或空气潮湿时膨大,萌发大量淡黄褐色的担孢子,随风传到转主寄主如苹果等树上,侵染叶片、叶柄、果实及新梢,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随风飘至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

葡萄果锈病防治


【葡萄果锈病症状】

葡萄果锈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

葡萄果锈病主要由茶黄蜡为害引起。发生在果实上,形成条状或不规则锈斑锈斑只局限在果皮表面,为表皮细胞木栓化所形成,严重时果粒开裂,种子外露。

【病原】

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latus),成螨个体很小,雌螨体躯阔卵形,腹部末端平截,淡黄至橙黄色,半透明,有光泽。雄螨近六角形,腹部末端圆锥形。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幼螨近椭圆形,淡绿色若螨是一静止阶段,外面罩有幼螨的表皮。

【发生规律】

茶黄螨以雌成螨在枝蔓缝隙内或土壤中越冬。葡萄上架发芽后逐渐开始活动,落花后转移到幼果上刺吸为害,使果皮产生木栓化愈伤组织,变色形成果锈。

【防治方法】

在葡萄萌芽前喷一次23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雌成螨。

在幼果发病初期喷杀蜡剂可防治果锈,有效药剂有:20%氰戊菊酯乳油20002500涪液;10%联苯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10002000倍液;5%唑螨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等,间隔1015天喷1次,连喷3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混加增效剂或洗衣粉等,并采用淋洗式喷药。

油葵锈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一、发病症状

油葵锈病是油葵的主要病害,大流行年份减产40%-80%。叶片、叶柄、茎秆、葵盘等部位染病后都可形成铁锈般的孢子堆。叶片染病,初在叶片背面出现褐色小孢是病菌的夏孢子堆,表面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后病部生出许多黑褐色的小孢,即病菌的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发生严重的致叶片早期干枯。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寒冷地区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幼叶,形成性子器,后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器内锈孢子飞散传播,萌发后也从叶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接近收获时,在产生夏孢子堆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该病发生与上年累积菌源数量、当年降雨量关系密切,尤其是幼苗和锈孢子出现后,降雨对其流行有重要作用。进入夏孢子阶段后,雨季来的早,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常引起该病流行。7-8月多雨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并进行药剂拌种,可用2%或6%戊唑醇拌种,以减轻发病。

2、可用80%A式多菌灵1200倍液或43%戊唑醇4000倍喷雾进行防治。

向日葵锈病防治


向日葵锈病发生普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我国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发生较重。大流行年份减产40%一80%,严重地块甚至颗粒无收。感染锈病的向日葵种子大小、重量和含油量都显著降低,而皮壳率增加。

【向日葵锈病症状】

向日葵锈病为害叶片症状

向日葵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出现褐色小疱是病菌夏孢子堆,表面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严重时夏孢子堆布满全叶,使叶片提早枯死。叶柄、茎秆、葵盘及苞叶上也可形成很多夏孢子堆。近收获时,病部出现黑色裸露的小疱,内生大量黑褐色粉末,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及冬孢子。

【病原与发生规律】

Pucciniahelianthi称向日葵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幼叶,形成性子器。不久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器内充满锈孢子。锈孢子飞散传播,也萌发侵染叶片,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向日葵接近成熟时,在产生夏孢子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56月份多雨发病重。7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水多,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采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合理增施磷肥,勒中耕.可减少发病注意田间卫生,清除病残株,收获后深翻土地。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25%三唑醇种子处理干粉剂3045g/100kg种子拌种。

发病初期可用下列药剂防治:20%萎锈灵乳油150200ml/亩;25%邻酰胺悬浮剂200320ml/亩;30%醚菌酯悬浮剂3050ml/亩;25%肟菌酯悬浮剂2550ml/亩;20%三唑酮乳油4045ml/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6一32g/亩;12.5%氟环唑悬浮剂4860ml/亩;40%氟硅唑乳油7.59.4ml/亩;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g/亩;5%己唑醇悬浮剂2030ml/亩;25%丙环溴乳油3040ml/亩;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70g/亩,对水4050kg,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2次。

刚竹叶锈病防治


刚竹(Phyllostachysviridis)叶锈病为刚竹常见病害之一.

刚竹病害防治

症状

叶锈病初发病时,病叶上密生许多橘黄色针点斑,后叶背生出暗黄色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裸露,四周残存表皮。秋后形成黄褐色至深褐色冬孢子堆。

病原

PucciniakusanoiDiet.称草野柄锈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夏孢子堆生在叶背,浅肉桂褐色,夏孢子浅褐色,具小细刺,大小25~3322~26(m),有时出现侧丝。冬孢子堆暗褐色,也生在叶背面。冬孢子褐色,平滑,柄长,大小35~8216~23(m)。此外P.longicornisPat.Hur.、ChrysomyxabambusaTeng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冬孢子和菌丝在病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冬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一直延续到10月份。气温20~35℃,相对湿度高于70%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减少初始侵染源,及时修剪,并烧毁病枝、落叶。~早春喷洒波美23度石硫合剂。

(2)从5月初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隔15~20天1次,防治2~3次。

水蜡锈病防治方法


水蜡锈病为水蜡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于叶片部,严重时也会侵害叶柄。

症状:

水蜡锈病发病初期在叶子正面产生褪色圆形病斑,直径约310毫米。后病斑部叶面下凹,相应地叶背突出,且病部叶肉增厚,颜色逐渐转深,成酱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许多杯状的锈孢子器。叶柄受害后稍肿大。患病后,不仅形成病斑,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外观美,严重时还可使叶片变畸形,造成枯叶、落叶现象。

水蜡锈病防治方法

发生规律:

水蜡锈病一般发生于春、夏间暖和、潮湿季节,并常在46月间盛发。但在江南一带冬季气温不太低,也可部分植株上发病。在初夏或初冬发病中、后期,可见叶上长有成熟的锈孢子器,其中有多角形或近圆形的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遇适宜的温湿度就萌发,再次侵染。

防治方法:

1、清除落叶,摘除病叶可减少侵染来源。

2、加强养护治理,适当施钾肥可增加植株抗病力。

3、在春夏及初冬,用0.30.5Be石硫合剂或等量式100倍波尔多液喷施女贞、水蜡树冠23次,可预防发病。

小麦锈病防治有妙招


目前小麦正处于冬眠期,过完寒冷的冬季,小麦就会暂露头角,绿油油的一片,被风吹的翻滚着墨绿色的波浪,没有声音,只有风吹过耳际的呼呼声。然而绿油油的下面却市场隐藏着一些病虫害,破坏了这绿色的叶子,使美丽的麦田有了缺陷。小麦锈病是小麦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病害,严重侵蚀了小麦的叶、杆、穗部,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使小麦减产。

小麦锈病主要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条锈病:国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以及西南的四川、云南等地。山东则发生在鲁西南、鲁南、鲁中南等内陆麦区。叶锈病:过去仅发生在西南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近年来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严重发生。山东则普遍发生,而且发生逐年加重,有些年份重于条锈病。秆锈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各省的冬麦区,以及东北、西北、内蒙等地的春麦区。山东则以胶东沿海、内陆湖区晚熟小麦发生较重。近几年,小麦锈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危害性极大。麦弄非常揪心,当遇到小麦锈病时,该如何防治为好,成为了麦农一直寻找的答案。

实际上小麦锈病防治用药很简单,就是大家在市场上常见的苯甲丙环唑属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对梨黑星病、锈病类、白粉病类、苹果霉心病、葡萄褐斑病等病害具特效。内吸性极强、用量低、低毒、喷布后约2小时被植物组织吸收,其药效不受降雨影响。有很强的治疗作用,即使病菌已经侵入植物组织,也可将其杀死,病害不再发展。对水稻恶苗病、纹枯病,稻瘟病有较好的。适用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花生、水稻、香蕉。市场上常见的规格有:lOOml×40瓶、lOOOml×12瓶。

如果不想用农药防治,可以采取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牛膝白锈病的病害防治


牛膝为苋科牛膝属的植物,在种植养护管理牛膝的过程中,如出现白锈病的危害要注意及时防治,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白锈病病原:属真菌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白锈菌科,白锈菌属。

2、牛膝白锈病症状:植株地上部分均可受害叶片被害,叶面出现淡黄绿色斑块,相应背面长出色疱状突起,直径1-2mm,表皮破裂后散出白色有光泽粘滑性粉状物。疱斑发生多时病叶枯黄变褐。发生在叶柄幼芽等部位上,产生淡黄色斑点,后成白色疱斑,病茎往往肿大扭曲。

3、牛膝白锈病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被害组织中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以后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生出芽管,从气孔侵入寄主引起发病。寄主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此外,菌丝体也可在留种株上越冬,产生孢子囊传播为害。

白锈病通常是低温高湿病害加重。孢子囊和卵孢子萌发适温为10℃,最低为1℃,最高为20℃,在高温(25℃以上)或干旱时,孢子囊和卵孢子不能萌发。若气温日夜温差较大,有露水凝结,有利于孢子囊的萌发侵入。春、秋阴雨连绵的天气及排水不良田块,白锈病容易发生为害。

4、牛膝白锈病防治措施。主要从改进栽培技术着手进行预防。

(1)注意轮作,深耕和清除病残组织。

(2)春寒多雨季节,开沟排水降抵田间湿度。

(3)从3月上旬开始喷洒40%乙磷铝200-300倍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用甲霜灵、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

如何防治菊花的白锈病?


菊花白锈病具有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危害程度重等特点,切花菊一旦染病几乎完全失去观赏作用和商品价值,尤其是在切花菊种植户那,有谈锈色变之称。

发病症状

首先在染病叶的叶背产生很小的变色白斑,然后隆起呈灰白色的脓包状突起,蜡粉状渐渐变为淡褐色,叶正面则为淡黄色至黄绿色的斑点,且轻微凹陷,病症严重时整叶布满病斑,造成叶片早期枯死;如果控制不当,会导致大面积发生。

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

病原菌能在5℃至35℃存活,最适合温度为12℃至24℃,高于24°C时难萌发,所以夏季较少发生;湿度高于85%非常利于该病发生和传染;该病原物对强光照比较敏感,在弱光下发生非常严重;故此,在早春时节、密闭大棚、通风不畅、阴雨连绵的环境下极易发生。

防治办法

根据病原菌的习性,秋冬季越冬前夕,将枯枝和地面杂草等清理,消灭大部分病源。种植密度不可过密,增加光照,保持通风良好。(此方法还可防治蚜虫爆发,很多花友抱怨蚜虫频繁,这也是重要原因)

发病后治疗

尤其是南方春季雨水潮湿,应做到及时发现,并将病叶等摘除。喷洒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等等杀菌药即可。

刚竹秆锈病防治方法


刚竹秆锈病主要为害刚竹、淡竹、箭竹、苦竹等多种竹子的竹秆。5~6月间,多从竹秆基部或中、下部的竹节两侧产生椭圆形或长梭形黄褐色粉质垫状物,严重的扩展到小枝上。后期病斑呈黑褐色枯斑,造成竹秆变黑或倒折,影响观赏。

病原

Stereostratumcorticioides(Berk.etBr.)Magnus称竹毡锈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夏孢子堆生在茎的角质层下,椭圆形至长圆形,大小0.5~1.50.3~0.5(mm)。夏孢子近球形,单胞无柄,有刺,浅黄褐色,大小19~2715~20(m)d冬孢子堆群生在茎的角质层下,后裸露隆起。冬孢子广椭圆形,双细胞,淡黄色,大小25~4519~32(m),柄细长,200~400m,无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不成熟的冬孢子或菌丝体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冬孢子堆充分吸水后,气温10~25℃条件下,冬孢子萌发,冬孢子堆于4~5月间雨后吸水脱落。夏孢子堆产生在冬孢子堆下,每年只产生1次。5~6月进入夏孢子发生期,借风雨传播,侵入竹杆,它是该病的接种体,潜育期7~19个月。夏孢子萌发必须有水滴,萌发适温17~32℃,适为21~25℃。竹林生长过密;林地湿度大、湿气滞留、不透风易发病。竹种有抗病性差异,刚竹、桂竹发病轻,早竹、毛竹次之,淡竹发病重。

防治方法

(1)3月前,在密林处砍伐4年生以上老竹、病竹,砍除时竹桩要低。对发病率不超过10%的竹林,结合常规采伐即可控制该病发生。

(2)对病竹林附近500m内的竹子必须同时涂药防治,以免夏孢子传播蔓延。重病竹林,涂药后需进行抚育。涂药方法发病率在10%以上时,需于每年3月上中旬,用重柴油或20%三唑酮10倍液涂在病株的冬孢子堆上,1年1次。切忌漏涂。对新发病株要仔细查找,每块病疤上药液要充足;坚持3、4年,至老病竹被逐渐砍除为止。

《油莱白锈病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