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翠菊叶斑病的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翠菊叶斑病是翠菊的一种常见叶部病害,在北京、东北地区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导致全株枯萎。

症状: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出现近圆形大小不一的褪绿斑点,病斑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其上出现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上病斑较多时,全叶变黄干枯。该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

翠菊叶斑病的防治

病原:病原为翠菊壳针孢菌(SeptoriacallistephiGloy),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器成熟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侵染危害。高温多雨,发病严重。植株种植过密时,易于发病。

防治:①减少侵染来源: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秋末收集病落叶和病残体集中销毁。②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种植。种植密度要适当。③选择抗病品种。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喷2-3次。

编辑推荐

花卉叶斑病如何防治


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8-9月)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症状:

①鸡冠花叶斑病,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叶上病斑圆形,后扩大呈不规则状大病斑,并产生轮纹,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茎和叶柄上病斑褐色、长条形。

②鱼尾葵叶斑病。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圆斑,后扩大或病斑连片呈不规则大斑块,边缘略微隆起,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③君子兰叶斑病。叶上有椭圆型、长条形浅红褐色病斑,周围有退绿圈,后扩大呈不规则大斑块,病斑上产生黑点。

发病规律: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

②轮作(温室内可换土)。

③不宜对植株喷浇。

④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燕麦叶斑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灰绿色,大小1~2×0.5~1.2(mm),后渐变为浅褐色至红褐色,边缘紫色。病斑四周有一圈较宽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继续扩展达7~25×2~4(mm)系不规则形条斑。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从叶尖向下干枯。在中国南方燕麦区,该病常与锈病混合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1~4根,单生或丛生,具3~8个隔膜,大小65~210×8~12(μm);分生孢子圆柱状,两端圆,浅黄褐色,具3~9个横隔膜,脐明显内凹,大小65~130×15~20(μm)。子囊座烧瓶状,埋生在表皮下,外壁常附生分生孢子梗。子囊棍棒状,大小250~400×35~45(μm),内含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具3~6个横隔膜,1~4个纵隔膜,浅黄褐色,大小45~70×15~25(μm))。

传播途径

云南、贵州一带病菌以孢子囊、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上或病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从幼嫩组织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发病条件

土温低、湿度高,苗期易发病,生长期天气潮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1次或2次。

山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1)危害病状:

山药叶斑病常见有的煤斑病(赤斑病)、褐缘白斑病(斑点病)、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4种,其中以煤斑病发生较多。

①煤斑病是在叶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界限的病斑,大小约1~2cm,有时汇合成大斑。②褐缘白斑病的病斑穿透叶的表面,斑点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周缘赤褐色,微凸,中部褐色,后转为灰褐色至灰白色。③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的病斑与褐缘白斑病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以上4种叶斑病的病斑背面均生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其中以煤斑病产生的霉状物较多,其他的叶斑病产生的霉状物则较小。

山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山药四种叶斑病均是由鼠尾孢属的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块(霉层)附着在豇豆植株的病残体上在田间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即可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以后在田间可多次侵染,引起不断发病。当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易引起发病。保护地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露地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均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重茬地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当加大行距,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保护地栽培要采用高畦定植,地膜覆盖,适时通风降温排湿,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保持田间清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拉秧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②药剂防治:突出早字,发病初其可用1:1:200波尔多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的甲霜灵-猛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雾,每隔5~6d喷一次,连喷3次。

防治芹菜叶斑病


芹菜是近年来设施保护地种植较多的叶类蔬菜,但随着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芹菜叶斑病为害逐年加重。近日,据大兴区植保站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发现大部分芹菜田均已发生叶斑病。若不及时防治,将会影响菜农的经济收入。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老叶比新叶易感病。病斑初为黄绿色水浸状,以后发展为圆形、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枯死。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灰色绒状霉层。茎、叶柄上的病斑椭圆形,直径3-7毫米,灰褐色,稍凹陷,病害严重时全株倒状,高湿时病部表面长出灰色霉层。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种子用50度温水恒温浸种30分钟,晾干后播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5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或晾干直接播种。

(2)高温季节育苗要遮阴,防暴雨,培育壮苗。

(3)实行两年以上轮作。

(4)适当密植,及时间苗、锄草,注意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严禁大水漫灌。

(5)收获后马上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400倍液,7天-10天左右喷1次,连续2次-3次。

注意防治花生叶斑病


综述: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几种病斑多混合发生于同一叶片上,往往不至收获季节叶片就提前脱落,这种早衰现象被误认为是花生早熟的象征,花生一般减产10-20%,甚至减产30%以上。目前我省花生产区调查显现,叶斑病已不同程度发生,如气候条件适宜,可能会加重发生,提醒农民朋友积极预防叶斑病。

一、症状:

1、褐斑病:发生早,初花期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初为褪绿小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叶正面呈暗绿褐色或茶褐色,叶背面呈褐或黄褐色,病斑周围有亮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灰褐色粉状霉层。

2、黑斑病:发生晚于褐斑,下针期开始,叶片正反面病斑颜色相近,病斑周围没有黄色晕圈,叶背面病斑上通常产生许多小黑点呈同心轮纹状,并有一层灰色霉层。

3、网斑病:花期侵染,先浸染叶片,初沿主脉产生圆形于不规则形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围有退绿晕圈,后在叶片正面出现边缘呈网纹状不规则褐色斑,叶背病斑不明显,叶正面病部可见粟褐色小点,阴雨天病斑较大,干燥条件下病斑易破裂穿孔。

二、发病规律:

1、多雨、气候潮湿病重,少雨气候干旱年份病轻,25-28℃适合发病低于10℃或高于37℃均不能发病。

2、土壤贫瘠易发病;老龄化器官发病重。

3、直立品种较蔓延品种和半蔓延型抗病。

4、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

三、防治指标:

当病叶率达20%时需防治。

四、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2、轮作倒茬,因该病菌只侵染花生,可以用轮作方式防治;

3、化学防治:自始花期根据病情预防病害,10-15天一次,喷2-4次。

前期预防药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或57.6%冠菌清(氰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000倍喷雾防治。

后期治疗性药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30%苯甲丙环唑亩用2000-3000倍、25%咪鲜胺乳油1000倍、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或43%戊唑醇悬浮剂4000-6000倍喷雾防治,间隔7-10天,防治2-3次。

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苞叶。病斑不规则、透光,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上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座。主要发生地区:吉林、辽宁、河南等省。

玉米叶斑病也分很多种,首要要学会如何区分不同的叶斑病:

区分几种病害可以着重观察以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病斑的大小和形状。玉米大斑病的病斑最大,长梭形,长5~10厘米,其他几种病害的单个病斑都比较小,如小斑病病斑长度只有1~2厘米、灰斑病和弯孢霉菌叶斑病的斑长度0.5毫米至3厘米,呈椭圆形,锈病和炭疽病的病斑更小,只有几毫米。不过,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几个病斑愈合在一起,形状和大小也就很不规则了。从病斑的颜色看,褐斑病最深,为褐色或紫褐色,锈病夏孢子堆黄褐色,灰斑病病斑浅灰色,后期变成灰褐色或黄褐色,其他几种多为病斑中间枯白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生长后期病斑都能产生一些传播病害的器官,如炭疽病的病斑上会长出许多小黑点(可以产生分生孢子),锈病散出黄褐色粉末(夏孢子粉),褐斑病组织破裂,散出褐色粉末(休眠孢子囊),天气潮湿时几种病斑背面都能长出颜色各异的霉层,大斑病的黑色,小斑病的褐色,灰斑病的灰色。

几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大体相似,病菌都以病残体越冬,借风雨传播,病害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因此可以统一采用以下措施防治:

一、选用抗病品种。

二、清除病株残体,包括发病早期摘除下部病叶、收获季节清除田间秸秆和深耕灭茬。

三、实行轮作,合理密植,适时早播,增施有机肥,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四、发病初期及时采取药剂防治。可以轮换使用以下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以及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丙环唑、噁醚唑(世高)、咯菌清(适乐时、蓝宝石)等药剂。

黄瓜叶斑病的防治措施


黄瓜叶斑病的防治措施

近年常有叶斑病危害,严重影响黄瓜产量与品质,为此我们对黄瓜叶斑病进行了调查与防治。

一、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现大型水浸状斑,中部色较浅,后渐干枯,四周具浅绿色水渍状晕环,病斑大小15~20毫米;后期病斑中间呈薄纸状,浅黄色,易破碎,病斑上可见数量不多、不大明显的小黑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多发生在生长后期。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条件分生孢子萌发,经气孔或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致病情扩展。该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温25~28℃,相对湿度高于85%的棚室易发病,尤其是生产后期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实行2年以上轮作,覆盖地膜可减少初侵染。

(2)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每667平方米施惠满丰多元素复合液肥400毫升,对水稀释500倍喷洒叶面,可增强抗病性。

(3)合理灌溉适时适量控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必要时打去下部叶片,以增加通透性。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妨蚧切?〖?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花卉病害叶斑病的防治


症状

①鸡冠花叶斑病(又称褐斑病),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叶上病斑圆形,后扩大呈不规则状大病斑,并产生轮纹,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茎和叶柄上病斑褐色、长条形。

②鱼尾葵叶斑病(亦称黑斑病)。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圆斑,后扩大或病斑连片呈不规则大斑块,边缘略微隆起,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③君子兰叶斑病(枯斑病)。叶上有椭圆型、长条形浅红褐色病斑,周围有退绿圈,后扩大呈不规则大斑块,病斑上产生黑点。

发病规律

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8-9月)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

②轮作(温室内可换土)。

③不宜对植株喷浇。

④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的1000倍、40%胶悬剂600-800倍),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唐菖蒲叶斑病的防治


唐菖蒲全国各地广为栽培,贵州及云南一些地方常逸为半野生,在我国北方,用于秋末将球茎自地中挖出,放在室内干燥处过冬。唐菖蒲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其球茎可入药,味苦,性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腮腺炎、淋巴腺炎及跌打劳伤等。唐菖蒲叶斑病的防治。

一、为害症状:唐菖蒲叶斑病主要为害叶部,多从叶缘侵人,产生紫红色或褐色条斑,呈云纹状,有的条纹从叶基向上扩展至叶尖,为害重。湿度大时可见橄榄色毛状霉层。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Cladosporiumcladosporioides(Fresen.)deVries,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弯,个别具分枝,有隔膜,褐色,向上变浅至近五色,梗端和梗基部膨大成小球形,梗长65.3-232微米,粗2.7-5.4微米。分生孢子生在梗端的小球状体上,易脱落。分生孢子椭圆形,多为单胞,一端尖,一端平截,少数为柱状,内生油球,隔膜1-3个,大小4.1-21.63.2-5.4(微米),有的孢子基部具刺突。

三、发病特点: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先侵害寄主的下部叶片,后逐渐向上扩展,7-8月雨季该病发生较重。

四、防治方法

(1)发病前喷洒200倍式波尔多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2)发病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防治唐菖蒲叶斑病,就是以上的两种药剂防治方法,希望种植们能从文中得到一些启示,种植出高品质的唐菖蒲。更多花卉病虫害防治技术,请关注。

玉米叶斑病应该如何防治


玉米叶斑病病症:

玉米叶斑病,目前国内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者减产50%左右。大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很少发生,后期逐渐加重,发病叶片上形成梭形大斑,病斑黄褐色或青灰色,中部色浅,边缘色深,长5-10厘米、宽1.2-1.5厘米,严重时几个病斑互相连接,叶片提早枯死。

玉米小斑病,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生较重,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70%左右。小斑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后期发生较重。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偶而也危害叶鞘、包叶和子粒。病斑小,表现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病斑为椭圆形,中央黄褐色、边缘紫色或深褐色,空气湿度高时,病斑表面生灰褐色稀疏霉层,后病叶变黄枯死。

第二种类型,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较大,中央灰褐色或浅黄色,一般无明显边缘,后期稍显轮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表面生灰褐色霉层。叶片病斑数量多时,很快萎蔫枯死。

第三种类型,叶片上形成黄褐色坏死小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表面霉层极少,叶鞘和包叶病斑较大,呈纺锤形,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果穗受害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果穗腐烂。

防治方法:

A、选用抗病品种,注意与其他作物轮作,轮作面积越大越好。

B、播种时每20公斤种子,用25克“天达2116”(浸拌种型)+5克96%天达恶霉灵,兑水0.75公斤拌种,阴干后播种。

C、注意增施有机肥料,增施磷钾肥、锌肥和生物菌肥,追施足量氮肥,保障玉米植株健壮,提高抗病性能。

D、玉米3--4叶时喷洒800倍“壮苗灵”+6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7-10叶时,喷洒800倍“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70%代森锰锌、或800倍“粮宝”+800倍72%杜邦克露药液,每7天1次,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地防治大小叶斑病。喷药时加入1000倍3%蚜虱速克或1500倍啶虫脒可以兼防蚜虫、飞虱、瑞典蝇等害虫发生,并能防治玉米纹枯病、粗缩病等病害,增产玉米15%左右。

锦灯笼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锦灯笼叶斑病PhysalisalkekengiL.var.franchetii(Mast.)Makino别名挂金灯、金灯、灯笼果、红姑娘、泡泡草等,属茄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以带宿萼的果实、根及全草入药,具清热利咽、化痰利尿之功效,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叶斑病是酸浆生产中重要病害,各种植区广泛发生,危害严重。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锦灯笼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外苞叶。叶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边缘具不明显轮纹。大小3-5mm。病斑中间有时出现灰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实外苞叶染病,病斑形状不规则,浅黑色,当中现黑色小点或霉丛。一般绿色苞叶不易发病,当苞叶变红时易发病。

病原

CercosporaphysalidisE11.称酸浆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孢子梗短,有隔,呈曲膝状弯曲,丛生;分生孢子无色,鞭状,有隔膜4-7个。子实体生在叶片的正面。

发病特点

锦灯笼叶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或随落叶留在土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夹竹桃上,萌发的孢子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3-7月发生,苗木生长过密或细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湿气滞留;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来年菌源。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孔雀竹芋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孔雀竹芋,竹芋科,肖竹芋属。同属植物约150余种,原产于热带美洲及印度洋的岛域中。为多年生草本,高可达60厘米,具根茎,长而窄的矛状的叶直接从根部长出,植株呈丛状;叶上有深浅不同的绿色斑纹,叶背部多呈褐红色。性喜半阴,不耐直射阳光,适应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叶斑病使叶片逐渐干枯、萎缩,以致脱落而死。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叶片上生黄褐色近圆形或相连成不规则病斑,其外围有晕圈。

病原半知菌德氏霉发生孢子。

发生规律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植株摆放过密,栽培环境中杂草、烂叶多,氮肥施用过多,植株徒长。组织幼嫩者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竹竽类喜温暖多湿以及半阴环境,不耐寒冷。生长适温为20-30℃,气温小于7℃或大于35℃均不利于生长,夏季阳光直射易灼伤叶片,空气湿度高利于叶片舒展。宜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一般泥炭土与腐叶土等量混合即可。生长季节要充分浇水,保持盆土湿润,但不能过湿积水,否则易烂根,甚至全株死亡。虽喜于低光度或荫蔽下生长,但也不宜长期置于室内、过阴不见阳光,秋冬季节要接受阳光,以保持叶片特有光彩。冬季保持干些,过湿则易烂根或基部叶片变黄。生长期每半月施稀薄液肥1次,炎热盛夏和冬季不要施肥。发现病叶及时清除。

(2)发病初期喷洒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农药防治。

《翠菊叶斑病的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