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茭白黑粉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茭白黑粉病是茭白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叶鞘和茭肉,导致茭白产量和品质下降。现将该病主要症状和综合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主要症状

叶鞘染病初期,病斑为深绿色小圆点,以后发展成椭圆形瘤状突起,后期叶鞘充满黑粉孢子团,使得叶鞘发黑。茭肉染病时黑粉菌充斥茭白组织,使得中间鼓胀突起,茭肉条体变短,外表面多有纵沟,粗糙,严重时茭肉不能食用。

茭白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方法

1、轮作。发生过茭白黑粉病的田块应与旱土作物实行隔年轮作,这样能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2、选留无菌种株。在无病田留种,坚持选用健壮不带菌的优良茭种育苗和栽种。

3、种苗处理。春季要将种苗老墩地上部割去,压低茭墩,以便降低分蘖节位。若引进的是有怀疑不可靠的种苗。要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600倍液浸蔸消毒处理,以消灭带菌种苗的病菌。

4、疏除过密分蘖。在茭白老墩萌芽初期,疏除过密分蘖,使养分集中,萌芽分蘖整齐一致,便于田间水层管理,减少发病概率。

5、加强肥水管理。施足腐熟有机肥或667平方米(1亩)施正丰生态颗粒肥100公斤作基肥。据试验,施正丰生态肥比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的病害发生少,而且持效期长。坚持科学灌水,按不同生育阶段管好水层,避免长期深灌,即根据促进茭白分蘖期、抑制后期分蘖期和促孕茭期的需要,做到分蘖前期灌浅水3-5厘米,并结合重施追肥,667平方米施三元复合肥30公斤,猛促分蘖生长;高温高湿期控制追肥防徒长,并且灌深水,抑制后期无效分蘖;孕茭期保持茭田湿润。

6、人工摘除病叶。结合中耕追肥等农事操作,及时摘除下部黄叶、病叶,并携出田外销毁,以增强通透性。

7、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早喷药,药剂可选用3%多氧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1.5:250的波尔多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3天),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600倍液(安全间隔期7天)交替喷雾,每隔7天喷雾1次,连续防治3-4次,若在多雨季节用药防治,注意雨后及时补喷。

延伸阅读

玉米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玉米黑粉病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随着农业的发展,种植玉米的面积不断地扩大,玉米黑粉病也在不断的扩散。据统计该病危害及其的严重,严重时可使整棵玉米枯死,颗粒无收。

玉米黑粉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分布广泛,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于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因此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失。

1.症状与诊断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的病害。植株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雄花及雌穗等幼嫩组织都可被侵害。被侵染的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成菌瘤,外包有寄主表皮组织形成薄膜,均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有的人称之为长蘑菇。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

田间幼苗高33厘米左右时即可发病,多在幼苗基部或根茎交界处产生菌瘿。病苗扭曲抽缩,叶鞘及心叶破裂觯紊乱,严重的会出现早枯。如叶片被感染,一般形成的菌瘿有豆粒或花生粒大小;如在茎或气生根上被感染,则形成的菌瘿如拳头大小;雌穗被侵染,多在果穗上中部或个别子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而畸形的菌瘤。

2.发生规律

玉米收获后,病菌以冬孢子在田间土壤中、地表、病残株上以及混在粪肥中越冬。这些带菌的土壤和病残体均可成为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到玉米的幼嫩组织上,萌发并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经由伤口侵入。菌丝在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局部组织的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产生大量的冬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在抽穗前后1个月内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

玉米黑粉病发病条件主要与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和环境条件有关。

(1)品种抗病性。一般杂交种也较为抗病。

(2)菌源数量。连作地和距村较近的地块由于有较大量的菌源,一般发病较重。在较干旱少雨的地区和缺乏有机质的沙性土壤中残留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保存活力,发病较重。

(3)环境条件。雨水多和湿度大有利发病。小雨干旱的年份也常发生较重,螟害、冰雹、暴风雨以及人工去雄造成的伤口,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方法

(1)栽培管理措施

①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进行秋翻地。在田间发病后及早割除菌瘤,带出田外进行深埋或烧掉。

②选用抗病品种。一般甜玉米最易感病,马齿型玉米较抗病,杂交种一般较自交系抗病。

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防止过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在抽穗前后易感病的阶段,必须保证水分供应。

④发病重的地块,可以采用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作物3年轮作的方法。

⑤及时彻底防治虫害,如玉米螟等。减少由于虫害而造成的伤口感染。

(2)药剂防治

①药剂拌种。可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镁双可湿性粉剂拌种,以减轻种子带菌造成的危害。

②在玉米出苗期地表喷施杀菌剂(除锈剂);在玉米抽穗前喷50%福镁双,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3)进行人工取除

在发病初期或玉米去雄后,应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进行人工取除,用袋子带出田外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切不可随意乱仍、乱到。

小麦杆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现将小麦杆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茎、叶和穗等。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孢子。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萌发后从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

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温有关,土温926℃均可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西北地区10月份播种的发病率高。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5号、阿勃、矮丰1号、矮丰2号。换用无病种子。

(2)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12年轮作。

(3)精细整地,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净肥,适期播种,避免过深,以利出苗。

(4)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或0.3%的50%福美双拌种。其他地区最好选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或0.015%0.02%有效成分的15%三唑醇等内吸杀菌剂拌种,具体方法参见小麦腥黑穗病。

水稻粒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水稻稻粒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1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1)实行检疫,严防带菌稻种传入无病区。

(2)注意明确当地老制种田土壤带菌与种子带菌两者作用的主次。以种子带菌为主的地区,播种前必用10%盐水选种,汰除病粒,然后进行种子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稻瘟病。

(3)实行2年以上轮作,病区家禽、家畜粪便沤制腐熟后再施用,防止土壤、粪肥传播。

(4)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制种田通过栽插苗数、苗龄、调节出秧整齐度,做到花期相遇。孕穗后期喷洒赤霉素等均可减轻发病。

(5)杂交制种田或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的地区或年份,于水稻盛花高峰末期和抽穗始期,各喷1次14%黑偻净胶悬剂2400倍液或灭黑1号胶悬剂250倍液。轻病年则于盛花高峰末期喷1次即可。此外也可选用30%百科乳油每667m275ml或50%可湿性粉剂50,40%灭病威胶悬剂200ml、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对水50L进行喷雾。

使用三酮时应避开花期,于下午施药,以免产生药害。此外也可在水稻穗期喷洒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能有效地防治本病,还可兼治纹枯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

(6)选用抗病品种。在杂交稻的配制上,要选用闭颖的品种,可减轻发病。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瘤黑粉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由于病菌主要侵染植株幼嫩部位,形成的黑粉瘤会消耗大量养分,并可能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一、症状识别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造成局部侵染。植株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雄花、雌穗等幼嫩组织都会受害。

受害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肿大成菌瘤,外包有寄主表皮组织形成的薄膜,均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菌瘤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病菌冬孢子)。

二、发生规律

瘤黑粉病病菌在玉米生长期间可进行多次侵染,玉米抽穗前后1个月为发病盛期。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易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病菌易侵入,发病重。

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播带病菌孢子,又能造成伤口,因而虫量高的田块易加重发病。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田间菌源充足,发病重。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1)摘除病瘤。在病瘤未变色时及早摘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焚毁,否则病瘤中的黑粉(病菌冬孢子)会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2)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10天,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喷雾,可减轻再侵染危害。

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


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的病害。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讲玉米瘤黑粉病该如何防治。

①选用对瘤黑粉病具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如中单2号、农大108、吉单342、沈单10号、郑单958、鲁玉16、掖单22等。

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科学肥水,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贪青徒长;缺乏磷、钾肥的土壤应及时补充,适当施用含锌、含硼的微肥。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防止干旱。

③减少菌源传播,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用作肥料是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玉米生长期在并流未变色时及早割除。

④拌种杀菌,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药量拌种,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的用药量拌种,以减少初侵染菌源。

高粱花黑粉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仅侵染穗的中下部少数小穗。病穗的子房全部变成冬孢子堆,为黑粉粒,有的混生在健粒中间。发病初期孢子堆外有浅褐色膜状物,孢子成熟后颜色变成褐色至深褐色。后期孢子堆外膜破裂,露出黑粉,黑粉不分散。病、健粒差异不大,病粒僵硬,内部无中轴。

形态特征

冬孢子堆在花器子房内,外生灰褐色被膜,无中柱。冬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大小4~7.6μm,壁褐色,冬孢子成熟后其壁表具细刺。

传播途径

侵染途径尚不十分明确。有人在高粱近开花时接种,可引起发病。侵染是在花的柱头及花药还没露到护颖外面时发生的,护颖张开2~3天后可见灰白色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变褐后不经休眠即可萌发。在室外可存活1.5年,在土壤中越冬后即失去活力,室内能存活3年。冬孢子萌发后生四胞的先菌丝,顶生或侧生小孢子。

发病条件

冬孢子萌发适温24℃,萌发最高温度35℃,最低温度10℃。相对湿度低于90%不利其萌发。冬孢子在24℃条件下,经3小时即可萌发。该病为花器局部侵染,侵染后当年发病,属局部侵染性病害。

防治方法

生产上主要应通过选育抗病品种解决。

玉米黑粉病如何防治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

为害症状

玉米雄穗上的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受害组织受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病瘤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叶片和叶鞘上瘤大小似豆粒,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果穗上瘤大如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或同一位置数个瘤聚在一起。植株茎秆多扭曲,病株较矮小。受害早,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该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形成肿瘤,破裂后散出黑粉,别于丝黑穗病。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并有杂乱的黑色丝状物。

形态特征

玉米黑粉病又称玉米瘤黑病,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尤其以抽穗期表现明显,被害的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初期病瘤外包一层白色薄膜,后变灰色,瘤内含水丰富,干裂后散发出黑色的粉状物,即病原菌孢子,叶子上易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物。雄穗上产生囊状物瘿瘤,其它部位则形成大型瘤状物。病原:称玉蜀黍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球形或卵形,黄褐色,表面具明显细刺,大小8~12um;厚垣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先菌丝,侧生4个无色梭形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芽殖产生的次生小孢子也能萌发产生侵染丝。玉米黑粉菌以异宗结合方式进行繁殖,在人工培养基上以连续芽殖方式形成菌落。该菌有多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春季气温回升,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等传播,引致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形成肿瘤,肿瘤破裂后厚垣孢子还可进行再侵染。该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直至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害。

发病条件

厚垣孢子萌发适温为26~30℃,最高38℃,最低5℃。担孢子萌发适温20~25℃,最高为40℃,侵入适温26.7~35℃。这两种孢子萌发后可不经气孔直接侵入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孢子萌发。寄主组织柔嫩,有机械伤口病菌易侵入。玉米受旱,抗病力弱,遇微雨或多雾、多露,发病重。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易发病。连作地或高肥密植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种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2)加强农业防治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实行3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注意防旱,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集中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以及防治方法介绍


一旦玉米染上瘤黑粉病,这个玉米棒就完蛋了,虽然这个家伙可以吃,玉米黑粉菌不仅可以食用,据《新华本草纲要》记载,它还可以入药,能益气养阴、补气安神、补中解毒,主治血虚气乏、口干舌燥、心神不安和失眠多梦,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病菌所形成的瘤体会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瘤体在果穗上会直接影响结实和籽粒饱满度,在茎秆发生能够导致植株空杆或籽粒发育不良,在雄穗上可以造成雄花不散粉。更重要的是,成熟后,多汁的玉米瘤会变成一包黑色的粉末,如果你在刨挖的时候不小心弄破了它,黑粉就会落入地里,并传染其他的玉米,来年玉米得病率还会增大!这种病瘤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高达30%~80%的产量损失。

玉米瘤黑粉病传播途径与发生条件:

玉米瘤黑粉病既是土壤传播病害,又是气流传播病害和种子传播病害,但种子传播的作用较小。田间菌源数量和发病条件决定了该病的发生程度。

1、头年玉米收获后,病原菌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主要初侵染源。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发,也不易失去活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有利于黑粉病病菌冬孢子存活,并且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后期降水偏多,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2、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

3、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

4、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

玉米瘤黑粉病发病症状:

该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膨大的肿瘤组织初为白色或粉包,渐变为灰白色,内部白色,肉质多汁。随着肿瘤的迅速长大,外表逐渐变暗,有时带紫红色,质地变软,内部则由大量黑粉所充满。当外表的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的黑色粉末。在果穗上发生侵染后,整个果穗变为瘤体或部分籽粒被瘤体取代。

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时,要考虑到兼抗其他病害,一般种植中度抗病品种,再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即可较好地控制病害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加强灌溉;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3、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翻地。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在发病初期或玉米去雄后,应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进行人工取除销毁

4、种子处理: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40-6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40克,兑水500毫升,拌种10千克

5、化学防治:发病较重的田块在玉米出苗后和拔节期各防治1次,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

茭白三种虫害的防治方法


茭白在养护管理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以下三种虫害的危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大螟,属鳞翅目夜蛾科。

①形态特征: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体粗壮,体长20~45mm,头部淡红色、体背淡紫红色,腹面淡黄色,比稻区大螟幼虫个体大。

②发生特点:本地区1年发生4代。卵多产于叶鞘内侧。初孵幼虫蛀食叶鞘,蛀入处有红褐色锈斑。3龄前后分散转移危害。幼虫从外部叶鞘逐渐向心叶侵入,并有虫粪排出株外,心叶受害,产生抽心死。幼虫可转株危害。被害植株茎秆外部可见较大的蛀孔及较多的虫粪,蛀孔多离水面10~30cm。

③防治方法:可选用32%丙溴磷氟铃脲乳油(骄子)45毫升/亩,或50%杀螟松乳油500~1000倍,或5%甲维盐乳油4000倍,或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雷通)2500倍,或5%虱螨脲乳油(美除)1000倍,或15%茚虫威悬浮剂(安打)3000倍。

2、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①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圆筒形,淡褐色,体背有5条暗褐色纵带。

②发生特点:本地区1年发生不完全4代。卵多产于叶背,分布全田,二化螟有原田产卵习性,没有大螟的边际危害现象。初孵幼虫有群集性,群集叶鞘内蛀食,造成枯鞘。幼虫共6~7龄,3龄开始分散转移,蛀入茎中造成枯心或蛀茭。蛀孔高度和大螟相仿,但无虫粪排出株外,蛀孔处也产生紫褐色水渍状斑块。

③防治方法:可选用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15000倍,或5%锐劲特悬浮剂1000倍,或32%骄子乳油45毫升/亩,或40%毒死蜱(或48%乐斯本)乳油600倍喷雾。

3、长绿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只危害茭白。

①形态特征:成虫体连翅长5~7mm,体绿色,体表具油状光泽,翅半透明。初孵若虫乳白色,稍透明,体光滑,无蜡粉,3龄后体变绿色。

②发生特点:1年发生5代。成虫和若虫有群集性,在心叶及嫩叶叶脉附近吸汁危害,危害后造成植株萎缩矮小,严重时叶片卷曲枯死,并诱发锈病等各种病害的发生。3~5月若气温偏高,越冬代发育后期缩短,发生提早。盛夏不热、晚秋温度偏高的年份发生重。

③防治方法:可选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允美)2000倍,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艾美乐)15000倍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必喜3号)7500倍,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壳虱)750倍,或10%烯啶虫胺水剂1000倍。

病虫害管理要点

1、清洁田园:夏茭采收结束后,清除田间残株残叶,冬季割茬时齐泥面去茭,并铲除田边、沟边杂草,集中烧毁,减少病虫害基数和来源。

2、选地轮作、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高温季节适当灌深水降低水温和土温,减少病害。大螟、二化螟化蛹后灌深水10~15cm,3~5天后可将蛹淹死。

3、化学防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要注意孕茭期慎用杀菌剂。

小麦秆黑粉病如何防治


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茎、叶和穗等。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孢子。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病原

UrocystistriticiKOrn小麦条黑粉菌,异名Urocystisagropyri(Preuss)Schrot.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冬孢子圆形或椭圆形,褐色,大小12-16×9-12(μm),由1-4个冬孢子形成圆形至椭圆形的冬孢子团,褐色,大小35-40×18-35(μm),四周有很多不孕细胞,无色或褐色。冬孢子萌发后形成先菌丝,顶端轮生3-4个担孢子。担孢子柱形至长棒形,稍弯曲。该菌存有不同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萌发后从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温有关,土温9-26℃均可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西北地区10月份播种的发病率高。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5号、阿勃、矮丰1号、矮丰2号。换用无病种子。

(2)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1-2年轮作。

(3)精细整地,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净肥,适期播种,避免过深,以利出苗。

(4)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或0.3%的50%福美双拌种。其他地区最好选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或0.015%-0.02%有效成分的15%三唑醇等内吸杀菌剂拌种,具体方法参见小麦腥黑穗病。

茭白常见病害害的防治方法


茭白在养护管理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以下四种病害的危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茭白锈病:是茭白的主要病害。

①危害症状:叶片受害,初生针头大小的小点,后变为黄褐色隆起的小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发出锈色粉状物。

②发生特点:病菌喜高温潮湿的环境,最适发病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85%。本地区一般在5月上旬开始发病,主要发病期6~9月。

③防治药剂:在苗高10~20cm时,用广谱性杀菌剂如80%代森锰锌(大生M-45或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隔5~7天1次。40%氟硅唑乳油(福星)8000倍,或43%好力克悬浮剂5000倍,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或灵动)1500倍喷雾。

2、茭白胡麻斑病:又称茭白叶枯病。

①危害症状: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展为褐色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大小如芝麻粒,故称为胡麻斑病。

②发生特点:病菌喜高温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范围为15~37℃,最适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5%左右。本地区一般在5月上旬开始发病,主要发病期6~9月。

③防治药剂:在苗高10~20cm时,用广谱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大生M-45或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隔5~7天1次。发病初期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7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等。

3、茭白纹枯病:秋茭分蘖盛期至结茭期最易发病。

①危害症状: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大成云纹状病斑,外观似地图或虎斑状。

②发生特点: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田间气温22℃时开始发病,以25~32℃又遇阴雨天发病最快。本地区主要危害期在6~8月,9月下旬后一般停止发病。

③在发病初期用药,药剂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800倍,或43%好力克悬浮剂50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等。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具体视病情而定。注意:孕茭期慎用杀菌剂。

4、茭白瘟病:又称灰心斑病,严重时全田似火烧状。

①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分急性、慢性、褐点3种类型。急性型病斑大小不一,小的似针尖,大的似绿豆,病斑暗绿色,两端较尖。慢性型病斑梭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白色,该型症状是在干燥条件下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的。湿度大时两种类型病斑背面皆可生灰绿色霉。褐点型是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产生的褐色斑点,老叶上易发生。

②发生特点: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病,随气温升高,病害迅速蔓延,7月中旬后因高温干旱病情发展缓慢。

③防治药剂: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700倍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茭白长绿飞虱的虫害防治方法


茭白长绿飞虱的成虫刺吸汁液,造成叶片卷曲,严重时致整株枯死,或植株变矮,明显影响茭白产量。

茭白长绿飞虱形态特征

雄成虫体长56.1mm,雌虫5.77mm,细长,体淡绿色,复眼、单眼黑色或红褐色;头顶突出在复眼前,细长,圆锥形,咏末端和后胫距齿黑褐色。

前胸背板、中胸小盾片各具纵脊3条,整个中胸的长度与头顶、前胸之和相等,雌虫外生殖器常分泌白绒状蜡粉状物。雄虫孢器细长,剑状。卵长0.7一lmm,香蕉状,初半透明,乳白色至灰黄色。若虫共5龄,初乳白色稍透明,1龄后有蜡粉,腹端拖出的5根蜡丝似白绒状物,1、2龄无翅芽,3龄后体变绿色,4龄前翅芽短于或接近后翅芽,5龄前翅芽完全覆盖后翅芽。

茭白长绿飞虱防治方法

(1)清除茭白残茬。越冬孵化前灌溉深水,压低虫口密度,降低害虫基数。

(2)药剂防治。宜在二、三龄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间隔期7~10天,连续喷雾防治2次,喷雾防治时应注意统防统治,可由外围向内绕圈喷药,如平行式来回喷药会赶走飞虱,降低防治效果。农药可选用5%蚜虱清粉剂1500倍液或25%扑虱灵粉剂1000倍液喷雾,药前药后保持1.5厘米水层,以提高药效。

《茭白黑粉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