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甜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表现在叶片。叶片皱缩,叶面凹凸不平,叶片边缘叶脉产生淡褐色坏死,植株顶端叶片产生深绿相间的花叶斑驳。设施甜瓜生产早期靠近风口的植株发病比较严重,主要为设施外侵入的飞虫带毒传播。

发病条件:病毒在多年生宿根作物或杂草根上越冬,病毒通过种子、蚜虫、摩擦接触和伤口等方式传播。

甜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甜瓜品种。

2.种子处理。播前选晴天晒种3-5小时后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分钟,再用60-65℃温水处理72小时,以钝化病毒。

3.利用蚜虫的趋避性。采用银灰色地膜覆盖,或设施内挂黄板,可有效防治蚜虫;在风口处加盖防虫网,也可有效地防治带病毒的飞虫侵入。Zw59.coM

4.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注重水分的调节,培育壮株,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经常检查,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田内毒源。

6.药剂防治。蚜虫、温室白粉虱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根治蚜虫、温室白粉虱,减少传播媒介,对防治病毒病有特效,药剂选用10%吡虫啉1000倍液、0.36%苦参碱1000倍液、25%噻虫嗪2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结合防治虫害,发病初期可喷施病毒钝化剂,控制病害,药剂选用2%宁南霉素200倍液、20%病毒A500倍液、1.5%植病灵1000倍液、5%菌毒清300倍液等药剂进叶面行喷雾防治。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注意轮换交替用药。配合使用98%磷酸二氢钾4000倍液或叶绿壮浓缩叶面肥3000倍液,防治效果更好。

编辑推荐

甜瓜花叶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甜瓜花叶病毒病在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黄绿与浓绿镶嵌的花斑,叶片变小,叶面皱缩,凹凸不平、卷曲。主蔓扭曲萎缩,植株矮化,瓜小,果面有浓淡相间斑驳,或轻微鼓突状凸起。

发病原因:

花叶病毒病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其发病原因主要有:

(1)种子带病毒。

(2)瓜田及其周围杂草多,病害(主要是蚜虫)传播厉害。

(3)在高温干旱、日照强、缺水、缺肥、管理粗放、有机肥腐熟不好等不良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均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

对于甜瓜病毒病,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1)做好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5℃的热水浸种40分钟,杀死种胚内的病毒。

(2)彻底清除杂草。及早将田间及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防止昆虫寄生。瓜田要尽量远离菜园。

(3)狠抓栽培管理。施足腐熟的农家肥,增施磷、钾肥,补施锌、硼微肥。苗期少浇水,勤中耕增强土壤透气性。开花后适时浇水追肥,防止早衰,增强植株抗病性。整蔓时,对健株和病株要分别进行操作,一般先整理完健株后再整理病株,以防止汁液病毒传播。利用地膜覆盖,适当早播可减轻发病程度。

(4)药剂防治。在蚜虫迁飞前,可用10%吡虫啉1000倍液喷洒进行预防。在苗期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可用病毒A300倍液加0.2%高锰酸钾加0.2%硫酸锌或300倍液病毒K加0.2%高锰酸钾加0.01%硫酸铜或300倍液小叶敌加丰收一号1000倍液加0.2%硫酸亚铁进行喷雾防治。每7天喷一次,轮换使用,一般1~3次即可控制病情。对个别植株发病时,可用上述药液灌根1~2次,每次每株250~500毫升。

花卉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病毒病是危害花卉植物的一类特殊病害,近几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其在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与一般病害差异较大,为了便于正确识别、防治,现将诊断识别及防治要点分别细叙如下。

一、诊断识别

1.症状诊断花卉病毒病症状特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变色:包括“花叶”、“斑驳”、“碎色”3个类型。“花叶”指病叶上出现深浅绿相间的斑块。“斑驳”指病叶上有褪绿斑点,点较大,边缘不明显,分布不均匀。“变色”现象表现在花瓣上称为“碎色”。

(2)褪绿、黄化:全株或部分器官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3)斑点、条纹:常发生于叶、茎、果实等部位,表现为坏死斑、坏死条纹、褪绿斑或褪绿条纹。

(4)环斑、栎叶:二者多出现在叶片上,同心纹形的斑称为“环斑”。沿叶脉有栎树叶状变色纹的称为“栎叶”。

(5)明脉、黄脉、脉带:明脉和黄脉为花叶症状的前期,先为叶脉透明称“明脉”,继而叶脉变黄称“黄脉”,“脉带”是沿叶脉变深绿色。

(6)皱叶、卷叶: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变形。叶脉生长受抑制,叶肉仍然生长,叶片变皱,叶缘向上或下卷。

(7)丛生、矮化:病株顶芽受抑制,侧芽大量萌发,枝条丛生者称“丛生”或“丛枝”。节间缩短,植株均匀变矮称“矮化”。

(8)耳突:病叶背面叶脉上产生突起,形似耳朵状,称为“耳突”。

2.田间观察与分析田间现场观察分析对于病害诊断意义较大。病毒病害在症状特点上易与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空气污染等所引起的病害相混淆。受病毒侵染植株在田间分布多为零星分散,病株附近有健株。植株发病后往往不能恢复。非侵染性病害多数为成片发病,这种病害通过增加营养和改善环境条件可恢复健康。花卉病毒病只有明显病状而无病征,病毒病症状中多为花叶、黄化,且常常表现为系统侵染,较少有腐烂、萎蔫症状。当然,病毒病状有时也易发生变化,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寄主种类及品种上,会有差异,有些病毒病会因温度等变化而出现隐症。3.利用内含体诊断植物细胞经病毒感染后会产生与其他细胞结构不同的微小个体,这些个体的形状与组成都各不相同,称为“内含体”。通过显微镜观察具有特殊形状的内含体,可以诊断病毒病,但单纯用内含体诊断也并不可靠。

二、传染方式

1.汁液传染汁液传染通常只发生于花叶型病毒病。在自然界中,有些病毒病可以通过病株、健株的枝叶间相互摩擦或人为接触摩擦发生传染。其他管理操作如移苗、整枝、抹头、插花、切取无性养殖材料等,使手指或工具沾染病汁而传播病毒。

2.媒介传染以昆虫为主,尤其以蚜虫、叶蝉最常见,其次为土壤线虫及真菌。

3.无性养殖材料传染由于病毒病为全株性侵染,一旦感染病毒,寄主植物和各个部位一般都带有病毒。如块茎、球茎、鳞茎、块根、走茎、插条、接穗、接芽、苗木等都可以传播病毒病。

4.土壤传染土壤传染实际是土壤生物与寄主植物间的接触传染,分为两种,一是土壤中的线虫、真菌传播,二是土壤中带病毒的有机物传播。

5.种子及花粉传染种子中的胚及花粉常常会带有病毒,因而通过播种及花粉能传播病毒。

6.菟丝子传播由于菟丝子与多株寄主植物的维管束连在一起,因而传播病毒非常容易。

三、防治方法

1.消灭及减少侵染源随着国际间花卉业交往日益频繁,许多病毒会带到一些新的地区或传播到一些新的植物上。所以,首先应加强花卉病毒病检疫。其次,选留无病毒种子及无性养殖材料,或进行茎尖脱毒,第三,铲除杂草寄主。

2.防治传毒媒介用各种方法消灭蚜虫、叶蝉、线虫,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毒病的发生。

3.采取有效的栽培措施栽培措施包括适期播种、保护地栽培、人工基质的配制、科学肥水管理等系列措施。花卉生产力求精耕细作,田间卫生。在进行栽培操作如摘心、剥芽、扦插时,工具应经常消毒,尽量避免通过手指及工具传播病毒。

4.热处理钝化病毒利用某些病毒受热以后的不稳定性,使病毒失去活性而获得无毒苗。可采用温汤浸渍处理及热空气处理。热处理法去除病毒,只需简单的恒温设备即可,时间也短。但是高温处理不当会影响植物生长,严重者使植物死亡,且病毒去除率也并非百分之百。

5.药剂防治近几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研制出很多对蔬菜病毒有效的药剂,如植病灵、菌毒清、病毒灵、病毒特以及912钝化剂、抗毒剂1号等,但用于花卉的报道还不多。

小麦常发生的病毒病防治


小麦常发生的病毒病有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和土传花叶病等。其共同特点是叶片黄花、花叶、植株丛生、畸形等。

(1)农业防治。小麦播种前进行耕翻、精细整地,彻底消灭杂草,可有效地压低虫源,减轻发病。实行麦棉、麦烟套种的地区,播种前一定要拔棉柴、烟柴,然后及时耕翻整地播种,清除麦田附近杂草,如地边、路边、沟边、坟地、井台要清除,留作春田的秋作田也要随收随耕。适期播种,加强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能力。水攻麦田适时浇灌冬水、返青水,对飞虱也有较大杀伤作用。

(2)药剂防治。防治小麦丛矮病重点是防治灰飞虱。用75%三九一一乳剂种子量的0.2%-0.3%拌种防治灰飞虱,并能兼治地下害虫和田鼠。没有拌种的早、中茬麦田小麦3叶期,晚茬小麦返青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40%乐果乳剂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1.5%乐果粉剂每667平方米2--2.5千克喷粉防治传毒虫源。小麦黄矮病的防治重点是防治传毒介体蚜虫。药剂防治一是种衣剂或药剂拌种,二是苗期治蚜,秋苗期重点防治没有拦种的早播麦田,春苗重点防治晚播麦田,可用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每667平方米75千克药液喷雾。

平菇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平菇病毒病为平菇重要病害,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可造成明显减产。它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病原物为球形病毒颗粒。

平菇菌丝感染病毒后没有明显症状。因为病毒寄生在细胞内,只是菌丝生长速度有所变缓,菌落边缘往往不整齐;到了出菇期,感染病毒后,有的子实体菌柄肿胀呈近球形或烧瓶形,不会形成菌盖或只会出现很小的菌盖,或只在近球形的子实体顶面保留菌盖的痕迹。

后期就会产生裂缝,露出白色菌肉;有的菌柄变扁或弯曲,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瘤状突起,菌盖变小畸形,有深的缺刻和呈波浪型;有的菌盖及菌柄上出现明显的水渍状条纹或条斑。发病严重的子实体,不能形成担孢子。有的因发育受阻,菇型矮化,盖厚、柄短或盖小。

简单的讲,平菇病毒病的症状如下:

①菌柄肿大近球形或烧瓶型,无菌盖或很小的菌盖;

②菌柄扁平弯曲,表面凸凹不平或有瘤状凸起,菌盖有深缺刻并呈波浪形;

③菌盖和菌柄上出现明显的水渍状条纹或条斑。

平菇的球形病毒是通过担孢子和菌丝的互相融合而传播的,使用了带病毒的菌种或带有病毒的担孢子飘落在菇床上,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体带有病毒粒体,可通过健康菌丝和染病菌丝间的交织融合来传播。其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大量的证据表明:菌丝是传播病毒的主要途径。

防治方法:

①选育抗病、耐病的菌株,选育无病毒的菌种;

②严格把好母种关。凡生长异常,特别是菌丝不整齐的母种要剔除;原种、生长种在培养阶段要经常检查,凡菌丝有缺刻或花斑块的要坚决淘汰;

③菇棚、培养室、接种工具要用菌室消毒王、金星消毒液等药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④对出菇中发现感染病毒病的平菇菌袋要挑出隔离并烧毁。生产结束后对患病的菇房进行严格的消毒,将菇床架拆开进行清洗,防止携带病毒粒子的孢子和菌丝潜伏在架缝中。

⑤当菌袋或子实体出现病毒病症状时,用强力病毒清600倍液喷洒,间隔4天左右喷洒一次,治愈率达94%。

⑥栽培结束后,对发生病毒病严重的床架和菇房应使用菌室消毒王进行严格的熏蒸消毒处理,以防染病的孢子和菌丝体长期潜伏。

香蕉黑星病发生与防治


中山市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适宜种植香蕉。近年来,中山市香蕉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种植面积为1.68万亩,年产量约24万吨,其已成为中山市种植业的支柱产业。 香蕉产业的发展除了受市场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外,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影响也很大。近几年,中山市香蕉一些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若防治不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成为制约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因素。香蕉黑星病就是一种令蕉农感到头痛的难以防除的病害。今年,中山市香蕉黑星病普遍发生较重,目前成为除香蕉叶斑病外最主要的香蕉病害。以前,农民多用多菌灵、百菌清、灭病威等药剂防治香蕉黑星病,效果不甚理想。香蕉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初侵染源来自病叶及病果,每年春雨季节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感染叶片及果实。人工接种组培苗叶片,潜育期10-15天。每年春夏期间,高湿的季节发病较重。网蝽为害的叶片,花蓟马为害的青果,往往发病较多。 香蕉黑星病主要为害叶片、果轴和果实,导致病叶早衰,影响产量;病果的外观差,导致商品价值明显降低。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叶面散生或集生许多小黑点,逐步向中、上层叶片发展,但嫩叶及未完全转绿的叶片很少发病。挂果后,果皮逐渐出现许多小黑点,成熟后,每堆小黑粒的周缘形成椭圆形的褐色小斑,潮湿天气时病果的小黑粒上散出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果穗外侧发病多于内侧。防治黑星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保证的方针。农业防治就是每年春季到来之前,清除蕉园的病、枯叶,及时割除衰老的病叶,以降低侵染菌源。在栽培管理方面,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以增加植株抗性;及时施药防治网蝽和花蓟马,减少这两种虫为害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染的机会,方法是现蕾时用吡虫啉1500-2000倍或阿克泰2000-3000倍喷施一次,隔5-7天再喷一次。药剂防治结合套袋保果进行,一般在现蕾前15天、抽蕾期、断蕾前和蕉果套袋前各施用30%爱苗一次,使用浓度1500-2000倍,喷药间隔期为15-20天。喷药后,用塑料薄膜套果,既能加强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又能保证蕉果的质量。 30%爱苗乳油是瑞士先正达公司研发出一种高效杀菌剂,对香蕉黑星病有较好的防效。一经使用,很受中山市蕉农的欢迎,当前已成为中山市农民防治香蕉黑星病的首选药剂。30%爱苗乳油具有杀菌谱广、杀菌力强、杀菌速度快、内吸传导好、渗透吸附能力强、兼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等特点。此处,该药剂除了能有效防除香蕉黑星病外,还能对香蕉叶斑病有较好的兼治作用。由于渗透和吸附能力强,施药2小时后遇降雨天气,无需补喷,因此特别适合中山市夏秋季雨水多时抢晴施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豇豆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当前在长清等地,地膜种植的豇豆出现大范围的枯萎症状,要及时防治以减少危害,降低损失。

豇豆枯萎病一般从开花初期开始显症。病株先由下部叶片变黄,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到下中部叶片变黄时突然全株枯萎,或雨后转晴、浇水后遇晴日,病株萎蔫枯死,病株茎基部和主根部内部维管束组织变褐色或黑褐色。严重时病部外表变黑褐色,根部腐烂。湿度大时,病部表现粉红色霉层。

枯萎病为一种土传病害,在土温27℃-30℃、土壤偏酸性时易发生流行。多年连作地,高温高湿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抗病品种:如早翠、901、早丰3号等品种较抗枯萎病和耐枯萎病。2.实行3年以上轮作换茬。3.种子消毒处理:用种子重量的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25℃左右的温水浸种4-6小时,后用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催芽或不催芽播种。4.播种前土壤用药水浇灌消毒处理:可用普力克、恶霉灵、DT、DTM、双效灵、苯菌灵等药物。5.发病初期上喷下灌植株:喷雾时可加些喷施宝等叶面肥和0.2%洗衣粉。灌根时可单用药剂或轮换使用,用药种类很多:恶霉灵、DT、DTM、双效灵、甲基立枯磷、强力苯菌灵等。6.病叶等要及时摘除,拿到田外深埋,病株严重时可拨出,株穴用生石灰消毒。7.抓好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浇水避开高温时段,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热雨后及时用小井水冲浇一次。浇水时顺水冲肥,三元复合肥每亩每次15公斤即可。叶面喷施喷施宝、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健壮植株,防止早衰。

姜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姜斑点病又名白星病、穿孔病、褐斑病、叶点霉斑等名称.在中国分布于吉林、辽宁、山西、河南、台湾、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为害轻微的次要植物病害。因常与蛙眼病、破烂叶斑病、赤星病等叶斑病混生,不易区分。那么姜斑点病的防治技巧有哪些呢?

一、发病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染病叶片出现黄白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大小约2-5毫米。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分散的黑色小粒点,干燥时病部开裂或穿孔,若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部分或全叶枯干。

二、病菌传播

此病是由一种称为姜叶点霉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病斑上所见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子实体分生孢子器,扁圆球状有孔口,湿度大时会从孔口释放出大量椭圆形、单细胞的分生孢子团,似挤牙膏状。

三、防治方法

姜斑点病应采取以加强和改善栽培控病措施为主,配合喷药保护的综防措施。

1、忌连作:因病残体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故播前应彻底搞好清园工作以及避免连作。与水稻轮作一年效果较好。

2、整地施肥:结合整地晒土起高畦,施足优质有机肥料,整平畦面以利灌排;避免单独或过量施速效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有增强抗性作用。

3、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可选喷:(1)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400倍液,隔7-8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发病规律

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二、影响发病因素

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性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

2.消灭初侵染源。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来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3%石灰水或50%多菌屡500倍液或采用500倍液强氯精浸种12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4.适时喷药防治。老病区或杂交稻种植集中的地区,或水稻在抽穗场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应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前2-3d及时喷药防治,一般每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70kg喷雾。或在始穗前6d左右每亩用50%甲基托布津加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花、果梗、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薄霜状白色粉状物,以后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势加重,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染此病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肥大,着色变差,失去商品价值。

二、发病规律白粉病以病菌残体在地上或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体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目光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菌残留、种苗携带病菌和其他传播途径而引发危害。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该病尤其在温室内发病严重。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

三、防治方法采用宝交早生、哈尼、全明星等对白粉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冬季清园,烧毁病叶。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要注意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发病初期可喷30%特富灵5000倍液,亦可喷四氟醚唑和硫磺悬浮剂。防治时期可大致掌握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匍匐茎发生期、定植后,保护地栽培在花期前后。

合欢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合欢又名绒花树、夜合花,出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华东、华南、西南以及辽宁、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均有分布。合欢作为观赏植物,树冠伞形,花序头状,多数,伞房状排列,腋生或顶生,对土壤及气候的适应性较强,对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较强抗性,适用于池畔、水滨、河岸和溪旁等处散植,故南北园林绿化中应用较多[1-3]。近年来,驻马店市对园林绿化越来越重视,合欢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面积和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合欢枯萎病严重危害,一旦发病,常造成部分枝干及整株死亡。

发生症状

合欢的幼树及大树均可遭受枯萎病危害,树木感病后,前期症状不明显。幼苗染病后,前期枝条上的叶下垂呈枯萎状,叶片变黄呈淡绿色或淡黄色,植物生长衰弱,后期叶片脱落,枝条开始枯死,根茎基部变软,易猝倒,最后全株枯死[4]。大树得病,地上部分萎蔫,病叶枯后脱落,枝条逐渐枯死,后全株枯死。在树的枝、干横截面上明显看到病部变为褐色或黑褐色。

水分输导是枯萎病病菌向地上枝干叶扩散的主要途径,枯萎病病菌扩散后,先表现为同侧枝条基部叶片变黄,逐渐失水萎蔫直至下垂脱落,枝干含水量增多,局部流出大量液体,有时流至地面,病症部位渗出白色泡沫状液体,并伴有轻微腐臭味道,易聚集金龟子和苍蝇,1周后树体失水干枯,枝条和树干枯死。秋季病树干、枝条上皮孔肿胀、破裂,出现黄白色至粉红色的疱状物,破裂后散发出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由枝、干伤口侵入,也可由昆虫传播。

病原

合欢枯萎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病原为尖孢镰刀菌的一个变型,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痤孢目镰刀菌属真菌,传染性强。在带菌土壤或土壤病残组织中存活时间较长,长达多年,可由地上、地下部分的伤口或地下根侵入,侵入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蔓延。常导致地上部分的枝叶和树干发病或在维管束内造成输导组织堵塞,并发生毒害作用,最终导致植株萎蔫至死。而且会以较快的速度传染给周边树木,如果防治不利,可造成大面积死亡。

发生原因

合欢整个生长季均可发生枯萎病,一般症状出现时间为5月,发病盛期为68月,病害可持续发展至10月。一般情况下,忽干忽湿、土壤黏重、缺肥少水、地势低洼、大水漫灌、排水不良、排水不及时、土层瘠薄、修剪造成伤口等会造成树势衰弱的田间不恰当管理均会增加病菌的侵入机会,增加树木的感染机会。病原菌的侵入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较容易,病原菌传播在灌溉及暴雨下比较容易,但干旱和缺水也会促进病害的发生。

综合防治措施

减少侵染来源

首先要加强植物检疫,严禁调运带病苗木。及时清除病枝、病株,集中销毁。用40%五氯硝基苯300倍液、50%多菌灵300倍液、70%百菌清300倍液对周围土壤灌注消毒。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栽植在适宜生长地合欢宜在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砂壤土里生长,对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尽量避免栽植。

做好病虫害预防

在冬季喷5B石硫合剂,杀死越冬病菌;在生长季节未出现症状前,可用50%托布津500倍液、5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40%五氯硝基苯500倍液浇灌根部,每隔30d浇灌1次,连续3~4次。同时,喷洒或涂抹植株枝干,要交替用药,每15d交替1次,连喷3~4次,并注意防治介壳虫、蚜虫、木虱等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在移栽前对根部进行杀菌消毒,可喷洒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杀菌消毒。

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定期松土,锄草,增加土壤通透性,注意防旱排涝,干旱要及时浇灌,积水要及时排涝。抓住生长旺盛期对合欢进行施肥,使树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伤口,少剪枝,剪后伤口要涂保护剂。

槐树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分布与危害

槐树白粉病分布在全国。主要危害玫瑰、月季、槐树等。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两面,叶面多于叶背,叶两面初现白色稀疏的粉斑,后不断增多,常融合成片,似绒毛状,严重的布满全叶,后期常现黑色小粒点,即病菌闭囊壳。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UncinulasinensisTaiWei称中国钩丝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叶两面生,以叶背为主,展生。子囊果散生或聚生,暗褐色,扁球形,大小90120m。附属丝1020根,直或弯,长为75160m,是子囊果直径0.81.25倍。具子囊48个,近球形或不规则卵形,有短柄或无,大小48.355.938.143.2(m),有46个子囊孢子,短圆卵形,大小17.822.910.215.2(m)。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芽鳞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大。

防治方法

(1)初期摘除病叶,秋季清除病叶。

(2)喷洒50%硫磺胶悬剂3000倍液,710天1次,连续23次。

(3)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

苦瓜白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苦瓜白斑病是由一种叫苦瓜尾孢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早期出现褪绿变黄的圆形小斑点,逐步扩展成近圆型或不规则型,直径约1-4毫米的灰褐色至褐色病斑,边缘较明显。病斑中间灰白色,多角形或不规则状,上生稀疏浅黑色霉状物,在潮湿时易看见。常常易造成病斑穿孔。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为翌年侵染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到苦瓜叶片上侵染,引起发病。由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继续传播发生侵染。高温多雨季节、缺乏有机肥、偏施化肥过多、土壤板结的瓜田发病较严重。

防治苦瓜白斑病,

一是要搞好田间清洁,清除销毁病残株,减少田间病源积累;

二是要施足有机肥,改良土质,增强肥力,保证苦瓜根深株壮,提高抗病力;

三是在苦瓜第一轮结瓜时及时追肥,保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获得足够营养,追施绿芬威、百施利或绿丰素等叶面肥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并适当疏摘侧芽,保证新芽枝叶能够叶厚色绿;四是定期喷杀菌剂防病。可选用艾菌托或安美托(70%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新而蒲或发生灵(65%可湿性粉剂)400-500倍,百可宁或百菌清(40%悬浮剂)600-700倍,一般每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甜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