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类植物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针叶树松针褐斑病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针叶树松针褐斑病可危害湿地松、火柜松、日本黑松、马尾松、黄山松等针叶树种。

症状

在感病针叶上,最初产生退色小斑点,多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后变为褐色,并稍扩大,直径1.5-2.5mm。2、3个病斑联接也可造成3-4mm的褐色段斑,发病重时,在同一针叶上常有较多的病斑,就会形成绿、黄、褐色相间的斑纹。在发病盛期,病斑产生数日后,病斑中即产生黑色小疱状的病症病菌的无性子实体,初埋生于针叶表皮下,成熟时黑色分生孢子堆破表皮外露,当针叶枯死后,无病斑的死组织上也能产生子实体。

当年生针叶感病,多于第2年5-6月枯死脱落,新生嫩叶感病,常不表现典型病斑,针叶端部迅速枯死,不久在枯死部产生黑色小点状的子实体,病害自树冠下部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重病松树常只有顶部2-3轮枝条梢头保持部分绿色,不久即行整株枯死。

马尾松和黄山松一般只有少数针叶感病,产生不如上述典型的褐色段斑,在林间较少产生子实体,但在人工保湿下较易产生。少数感病重的马尾松,发病针叶上病斑接近典型症状,也可使针叶端枯死。

病原子囊菌中松针座腔菌Scirrhiaacicola(Dearn)Siggers,但它的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为半知菌黑盘子孢目的松针座盘孢菌Lecanostictaacicola(Thiim)sydow。

分生孢子在12-32℃下均能萌发,但在20-28℃下萌发良好,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2-32℃,20-28℃下生长良好,菌落生长缓慢,在25℃时,单孢分离4天后出现白色菌落,直径0.7-0.9mm。5天后菌落底部变淡褐色,10天后菌落表面变淡墨色,同时形成黑色子座,11-12天后子座上长满漆黑色的分生孢子堆。18天后的菌落直径约7mm。

发病规律

病菌的子实体可以在树上病叶或落叶上越冬,病组织中的菌丝体也能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冲溅飘扬而传播,据测定日降雨量在1.7mm以下时,没有孢子释放。降雨量达6.7mm时,雨水中即含有大量孢子。

分生孢子在水中约束48小时后达最高萌发率,芽管自气孔侵入,潜育期在20天以上。林间发病率自3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增长,但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展迅速,9-10月增长也较快。7月中旬至8月中旬因气温偏高,雨量少,湿度低,所以病发展缓慢。

防治措施

1检疫。我省湿地松和火炬松造林面积逐年扩大,范围广,目前松针褐斑病发病尚不普遍,因此,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扩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检疫对象主要是苗木,最好进行产地检疫。种子园应防止接穗带病。感病松柴(枝)应就地处理,不能外运。

2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小片隔离林分可以抑制病害蔓延,小片之间相距可在100m以上,营造国外松林时,应清除林地及其附近原有可能成为侵染的各种松树。对最初的发病中心,应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或同时进行修枝以清除和减少侵染来源。重病林分应选其他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

3化学防治据室内药效测定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退菌特和百菌清等对松针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极好的抑制作用。前三种杀菌剂对菌落生长抑制作用也很强。用多菌灵作林间喷洒防治试验也有一定效果。但在应用于生产防治时还需作进一步试验。化学防治试验宜在苗圃和幼林中进行,于4-6月施药3-4次,9-10月施药12次。

4抗病优树选择在严重发病的湿地松林中,常发现有些植株感病极轻或不感病,选择抗病优树的枝条作接穗,通过嫁接建立抗病种子园是防治松针褐斑病很有前途的一种措施,应努力扩大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及早应用于生产上。

精选阅读

针叶树云杉树苗毡枯病防治措施


【分布及危害】该病发生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和伊春林区,为害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16~21年生人工林,在被害林分中,天然更新的臭松(Abiesnephrolepis)、红松(Pinuskoraiensis)幼树也感病。在枝和叶上生长毡状菌丝层,引起凋萎和毡枯。从树冠下部向上蔓延,沿主干呈锥形扩展。树冠下部四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50%以上;树冠下部三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30%~50%;树冠二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在30%以下。被害严重时,几乎整个树冠枝叶被害萎黄枯死。

【症状】病初在树冠下部稠密处的枝和叶上生长蛛网状菌丝体,缠绕叶和小枝,逐渐形成菌丝。在枝和叶基部下面形成一层毡状菌丝层,厚约1~2mm,逐渐向绿色的枝叶蔓延。初灰白色,渐变为灰色,被害枝上表面,形成黑色霉层。剥开菌丝层、皮层组织仍为绿色,输导组织完好,因此顶部枝叶正常。当被害严重时,小枝和叶完全被毡状菌丝层覆盖,形成一个菌丝套膜,甚至在皮下也能形成菌丝膜,使皮孔和气孔堵塞窒息,引起枝叶枯黄凋萎死亡,其后在菌丝层内或上面,成群或并生黑色球状物,即病菌子囊壳。

【病原】为拟蔓毛座坚壳菌(RoselliniaherpotrichioidesHeptingDavidson)。子囊壳群生或并生,密集于毡状菌丝层上或埋在菌丝层内。近球形,暗褐色,炭质,直径501~855m,有明显的黑色乳头状孔口。子囊圆柱形,有短柄,顶端加厚,中间有一小孔道和一个淀粉质的顶环(塞子)。用Melze液染色变蓝,180~207m10.5~13.6m。子囊孢子单行斜列,单胞,不等边椭圆形至方形,在一侧有芽缝,有时两端尖,内含1~2个油球,20~24m8.5~10m。子囊孢子在水滴内不萌发,但在2%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营养液内可以萌发,改用2%麦芽糖琼脂膜作孢子萌发试验,萌发率显著增高。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在寄主菌丝层内越冬。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来源,通常附生于寄主体表。当苗木或林分过密、夏季连雨、高湿时,该菌可迅速生长,繁殖和蔓延,对寄主造成为害。据在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调查同一立地条件下,红皮云杉人工林中,郁闭度越大,阴坡、坡下、林内和未经抚育的林分,发病都重。

【防治措施】对过密的林分及时采取清林、修枝和透光伐等营林措施,可减清病害,其中以透光伐防病效果显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明显下降,防治效果可达91.2%。有条件时,用75%百菌清烟剂防治,用药量为15kg/ha,具有一定防治效果。

针叶树落叶病的防治


针叶树落叶病为害油松、马尾松和黄山松,构成前期落叶,影响松树生长。

一般危害2年生针叶,(有的发生于当年生针叶上),在马尾松上,开端针叶上出现很小的黄色斑斓或段斑,至晚秋全叶发黄坠落;在黑松叶黄色段斑上还有褐色斑纹,后期也变黄坠落;在油松针叶上初病斑不明显,针叶的色彩由暗绿变为灰绿,今后变成红褐色而坠落。

本病的发生与寄主的生长情况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当针叶细胞的膨压降低时,最易感染。细胞膨压降低的缘由很多,如林相损坏,林地干旱,土壤瘠薄,林木遭受病虫害和处理不良等,全部影响树木水份供应平衡和降低针叶细胞膨压的要素都会推动病害的发生。近来国外报导松落针病的发生和空气污染有关,如日本赤松落针病的发生与SO2有关,北美白松落针病的发生与臭氧污染有关。

防治方法

1、加强松林的抚育处理,前进树木的抗性;对小面积人工林、庭园林木及苗圃等地,在子囊孢子飞散前清除病叶焚毁或埋入土中,以减少初度侵染来历,合理营建混交林也可减少发病。

2、在子囊孢子飞散期间喷1%的波尔多液,0.3-0.5度的石硫合剂,或70%可湿性菲美铁1000-1600倍液,可可湿性什特来400-800倍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代森锰500倍液,50%退菌特、70%敌克松、500-700倍液等共2-3次,如降雨数多应增加喷药次数。在可湿性药液中如参与恰当的粘着剂,能够前进药效,减少喷药次数。据报导,于子囊孢子发出期施放621烟剂2次对落针病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针叶树落叶病的发生及防治


针叶树落叶病为害油松、马尾松和黄山松,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松树生长。

症状

本病初期症状因树种而稍有差异。通常危害2年生针叶,(有的发生于当年生针叶上),在马尾松上,最初针叶上出现很小的黄色斑点或段斑,至晚秋全叶发黄脱落;在黑松叶黄色段斑上还有褐色斑纹,后期也变黄脱落;在油松针叶上初病斑不明显,针叶的颜色由暗绿变为灰绿,以后变成红褐色而脱落。通常于第二年春,病落针上都会产生典型的后期症状特征,即先在病落针叶上出现纤细的黑色横线,将针叶分割成若干段,(有的落针病叶上不产生黑色细横线),在横线间产生椭圆形黑色小点,长径约0.2-0.3mm,为分生孢子器;以后又产生较大的黑色长圆形突起的颗粒,长径约1-1.5mm,具油漆光泽,中央有条纵裂缝,为病菌的子囊盘,有些地方子囊盘可能出现在秋未冬初,偶有尚未脱落的针叶只有先端一段感病,枯死的针叶上在秋未冬初也可能产生子囊盘和成熟的子囊孢子。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本病的病原菌为散斑壳属真菌LophodermiumpinastrierFrchev属子囊菌的星裂盘菌目。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子囊盘)在落叶上越冬,第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间子囊孢子陆续成熟,在雨天或潮湿的条件下,子囊盘吸水膨胀而张开,子囊孢子从子囊中放射出来后,子囊孢子放射时间常因不同的落针病病菌和不同地点而有差异。借风力飞散,落于针叶上萌发自气孔侵入,约经1-2个月以上的潜育期,才出现明显的症状。一般认为,由于分生孢子萌芽力极差,在病害蔓延上不起什么作用,故此病无再次侵染。但子囊孢子放射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所以侵染时间也延续很长。病菌主要侵染2年生以上的针叶,但到侵染的后期,当年针叶逐渐成长,仍可能有极少受侵染。有的落针病病菌可能主要侵染当年生针叶。

在子囊孢子放射期间,如降雨次数多、湿度大,则有利于子囊孢子的散放和萌发侵入。因此能促进病害的发生。

本病的发生与寄主的生长情况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当针叶细胞的膨压降低时,最易感染。细胞膨压降低的原因很多,如林相破坏,林地干旱,土壤瘠薄,林木遭受病虫害和管理不良等,一切影响树木水份供应平衡和降低针叶细胞膨压的因素都会促进病害的发生。最近国外报导松落针病的发生和空气污染有关,如日本赤松落针病的发生与SO2有关,北美白松落针病的发生与臭氧污染有关。

防治措施

1加强松林的抚育管理,提高树木的抗性;对小面积人工林、庭园林木及苗圃等地,在子囊孢子飞散前清除病叶烧毁或埋入土中,以减少初次侵染来源,合理营造混交林也可减少发病。

2在子囊孢子飞散期间喷1%的波尔多液,0.3-0.5度的石硫合剂,或70%可湿性菲美铁1000-1600倍液,可可湿性什特来400-800倍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代森锰500倍液,50%退菌特、70%敌克松、500-700倍液等共2-3次,如降雨数多应增加喷药次数。在可湿性药液中如加入适当的粘着剂,可以提高药效,减少喷药次数。据报导,于子囊孢子散发期施放621烟剂2次对落针病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莲藕褐斑病防治


【莲藕褐斑病症状】

莲藕褐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莲藕褐斑病叶片发病,死病斑,周围具有黄色晕圈,初在叶片上产生绿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红褐色至暗褐色圆形至不规则形坏后期病斑常相互汇合成大的斑块,致病部变褐干枯。

【病原与发生规律】

Corynesporacassiicola称山扁豆生棒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病害由气流或借风雨传播。一般在高温多雨特别是雨后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管好水肥,培育壮藕,增强抗病力;暴风雨来临前灌深水减少风害;收获后将藕叶和病残体收集烧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20%硅唑咪鲜胺水乳剂20003000倍液;20%苯醚咪鲜胺微乳剂25003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60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20003000倍液;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3000倍液;喷雾,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丁香褐斑病防治


【分布】上海、杭州、南昌、大连、丹东、青岛、济南、南京、武汉。

【症状】主要在叶片上形成褐斑,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心淡褐色,直径5~10毫米,上生绒状黑色小点,严重时布满褐斑,提早落叶,全株仅留少量叶片。

【病原】病原为真菌,丁香尾孢(Cercosppralilacis),子座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分生孢子线状或细棍棒形,无色或近无色,多分隔,基部细胞倒圆锥状、钝圆或近平切。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在病落叶中越冬,翌年5~6月进行侵染,在多雨潮湿条件下,病菌反复传播侵染危害,因此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秋季多雨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秋冬季清除病叶,生长期及时修剪整形,控制枝叶密度,以利通风透光。平时管理要做到合理施用水肥,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展叶后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以防治此病。或7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10至15天1次,连喷3至4次效果较好。

芦笋褐斑病防治


芦笋,学名石刁柏,别名龙须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以嫩茎为食的特种蔬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因此很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受褐斑病的危害较重。芦笋褐斑病是影响芦笋品质和产量的重要病害,各地发生普遍。

【芦笋褐斑病症状】

芦笋褐斑病茎部发病症状

褐斑病是芦笋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茎杆、侧枝及拟叶柄。枝杆发病产生圆形至椭圆形中间淡褐色边缘深褐色或红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枝杆。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枝杆,植株干枯死亡,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

【病原与发生规律】

Cercosporaasparagi称石刁柏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栽培密度较大,土质黏重,土壤痔薄,管理粗放,连续阴雨天多,雨后易积水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择抗耐病品种,收获结束后及时清出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2、选择土质较疏松肥沃的壤土地栽培,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3、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适时适时浇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50%腐霉百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嘧霉百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0%异菌脲环己锌乳油90012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0%福嘧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隔710天1次。

苹果褐斑病防治


苹果褐斑病又称绿缘褐斑病,是引起苹果树早期落叶的最重要病害之,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该病害不仅影响苹果的品质、质量及产量,而且导致树势衰弱。苹果各品种中,红玉、富士、金帅、倭锦、香蕉、元帅、红星、国光易感病;鸡冠、祝光、大珊瑚、翠玉较抗病;小国光抗病。

【苹果褐斑病症状】

苹果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果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小点,以后发展成3种类型病斑。

①同心轮纹型:病斑圆形,中心为暗褐色,四周为黄色,周围有绿色晕圈,病斑中出现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病斑背面暗褐色,有时老病斑的中央灰白色。

②针芒型:病斑似针芒状向外扩展,病斑小,布满叶片,后期叶片渐黄,病斑周围及背部绿色。

③混合型:病斑多为圆形或数斑连成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上散生无数黑色小粒,边缘有针芒状索状物。后期病叶变黄,而病斑周围仍为绿色。果实受害,果面上先出现淡褐色的小粒点,逐渐扩大成黑褐色病斑,表面散生黑色有光泽的小粒点。病部果肉褐色,疏松干腐,一般不深入果内。

【病原与发生规律】

Marssoninamali称苹果盘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丝、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落地的病叶上越冬,经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叶的正面或背面侵入,以叶背面为主,一般从5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为发病盛期。冬季潮湿、春雨早且多的年份利于病害发生流行,特别是春秋雨季提前且降雨量大的年份,病害易大流行。地势低洼、树冠郁闭、弱树、老树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冬季耕翻可减少越冬菌源。土质黏重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排水,同时注意整形修剪,使果树通风透光。苹果树落叶后及时清除病叶,结合修剪,剪除树上病残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前注意喷施保护剂。从发病始期前10天开始,喷第1次药。以后根据降雨和田间发病情况,从5月中旬到8月中旬,间隔10~15天,连喷34次。未结果幼树可于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中旬各喷1次,多雨年份8月结合防治炭疽病再喷1次药。

苹果褐斑病发病前期,注意用保护剂和适量的治疗剂混用。可以用下列药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以后每隔1020天,连续喷35次。

在大量叶片上出现病斑时,应及时进行治疗,可以施用下列药剂: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霉威(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0%多戊唑(多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腈菌锰锌(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等,在防治中应注意多种药剂的交替使用。

桂花褐斑病防治方法


桂花褐斑病是十分普遍的病害,严重的导致全株落叶,影响开花和观赏,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出现小黄斑,后渐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扩展而呈多角斑状。病斑直径210毫米,外有一黄色晕环。

病部在潮湿天气产生黑色霉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桂花褐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每年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开始初侵染,分生孢子由气流和雨滴传播,可直接或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老叶比嫩叶感病。褐斑病在410月均有发生,11月后病情消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摘除病叶,清除地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连续二年,必有效果。

2.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注意通风透光。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0%嗪氨灵500--8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

杨梅褐斑病防治


杨梅褐斑病是危害果园杨梅叶片的主要病害,有的果园果树的发病率可达80%以上,病树10月份开始落叶,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使杨梅产量大减。笔者在有多年的杨梅种植经验中积累了一套防治杨梅褐斑病的方法,效果很好,现推荐给大家:

杨梅褐斑病症状:受病菌感染叶片,先在叶面上出现针头大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园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红褐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中央变成浅灰白色并可密生灰黑色的细小粒点,进而形成斑块,叶片干枯脱落。枝条半干枯到干枯,最后死亡。

杨梅褐斑病防治

发病主要原因:1、雨量过多。与57月份雨水多少密切相关,多则易发病,雨水少则反之。2、土壤疗瘠薄。在缺少翻耕和有机肥的情况下,果树生长差易发病;排水不良的粘重土易得病。3、阳光不足,透光条件差的果园发病重。4、地势坡向也可至病。一般山脚比山腰、山顶发病重,阴坡比阳坡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择排水良好,通风透光处建园。2、加强栽培管理,园地土壤深翻,保持土层疏松,促进根菌活动;多施有机肥和含钾量高肥料。3、做好清园管理,剪除病枝叶,清扫果园落叶残枝,集中烧毁。4、果树密度过高时应进行间伐,枝条过密的给予疏枝。5、5月份每隔7-10天喷洒1:2:200的波尔多液,连续喷2-3次。6、采果后各喷1次65%代森锌600倍液和力克菌1500-20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

慈姑褐斑病防治


【慈姑褐斑病症状】

慈姑褐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慈姑褐斑病主要为害慈姑叶片和叶柄。慈姑褐斑病叶片发病初期产生圆形暗褐色斑,后扩展成中间灰白色,边缘暗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大斑块导致叶片枯死;叶柄发病产生暗褐色梭形凹陷斑,发病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致叶柄倒伏。

【病原与发生规律】

Ramulariasagittariae称慈菇座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座在种球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溅射传播为害。

栽培密度大,施用氮肥过量,连续高温多雨天多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适当稀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40%多硫悬浮剂600800倍液;68.75%恶唑菌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银杏褐斑病防治方法


银杏(GinkgobilobaL.),别名白果、公孙树。属银杏科落叶乔木。多栽培在各地庭院。以种子(白果)入药,具滋阴补肾、润肺止咳、平喘防虫等功效。从广东至辽宁,东起浙江,西至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均有人工栽培。

症状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初生红褐色有暗色边缘的圆形斑,后沿脉扩展,许多小病斑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斑。病斑两面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病原褐斑病病原为PestalotiasinensisShen.称银杏褐斑盘多毛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初埋生在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久露,大小100180m,聚生,黑色。分生孢子5胞,呈弯曲纺锤形,分隔处略缢缩或不缢缩,大小152479(m),中间的细胞为褐色,两端的细胞无色;顶端细胞圆锥形,有816m长的刺毛23根。

发生规律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银杏褐斑盘多毛孢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残体中越冬。来年春季在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叶片上萌发侵入,引起发病;病部新产生的分生孢子经传播可引起多次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褐斑病的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褐斑病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中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水滴中萌发后侵入叶片,形成新病斑。夏季高温高湿的白果园易发褐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银杏园的管理,秋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从施足腐熟有机肥做起,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2、褐斑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进行防治。常用一般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桂花褐斑病防治技术


桂花褐斑病是十分普遍的病害,严重的导致全株落叶,影响开花和观赏,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出现小黄斑,后渐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扩展而呈多角斑状。病斑直径210毫米,外有一黄色晕环。

病部在潮湿天气产生黑色霉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桂花褐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每年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开始初侵染,分生孢子由气流和雨滴传播,可直接或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老叶比嫩叶感病。褐斑病在410月均有发生,11月后病情消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摘除病叶,清除地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连续二年,必有效果。

2.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注意通风透光。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0%嗪氨灵500--8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

《针叶树松针褐斑病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针叶类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