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山药绿盲蝽蟓的虫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山药绿盲蝽蟓为山药常见虫害之一,对山药的危害较大,现将山药绿盲蝽蟓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山药绿盲蝽蟓为害特点

绿盲蝽蟓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枣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的汁液。被害叶芽先呈现失绿斑点,随着叶片的伸展,小点逐渐变为不规则的孔洞,俗称破叶病、破天窗,严重时春天枣树叶芽迟迟不能萌发,树体光秃。

花蕾受害后,停止发育,枯死脱落,重者其花几乎全部脱落。幼果受害后,有的出现黑色坏死斑,有的出现隆起的小疱,其果肉组织坏死,大部分受害果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山药绿盲蝽蟓生活习性

该虫1年发生4~5代,以卵在植物枝茎、皮缝或卵穴中越冬,翌年3~4月份,平均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达70%左右时,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是第1个危害盛期,主要危害枣芽。

第2代发生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枣花及幼果,是影响枣树产量最为严重的一代。第3、4、5代发生时期分别为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该虫世代重叠,成虫飞翔力较强,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取食,受惊速迁,故此不易发现。

山药绿盲蝽蟓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冬季彻底清除杂草及病残体,以减少越冬卵量。

(2)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10%的吡虫啉1500~2000倍液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5%啶虫脒3000~3500倍液混合喷施,喷药时间要选择上午10时以前下午16时以后,但温度不要太低,否则影响药效。由于绿盲蝽蟓白天一般在树下杂草及行间作物上潜伏,夜晚上树危害,因此,喷药要着重树干、地上杂草及行间作物,做到树上树下喷严、喷全,达到根除目的。

延伸阅读

芝麻田烟盲蝽的虫害防治方法


田烟盲蝽以成、若虫为害叶片、花蕾、花,受害叶失绿变黄,品质下降,蕾、花受害易脱落,影响种子质量。晚熟芝麻及晚熟烟草品种受害重。现将烟草田烟盲蝽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3.5mm,细长,体被细毛。头部绿色,头顶前端有黑斑。复眼黑色,大而突出。前胸背板为绿色,有环状沟。半翅鞘细长,淡黄色。触角4节,第一节最短,第二节最长。卵长0.72-0.75mm,香蕉形,卵盖一侧具稍向内弯的呼吸角1个,初产时白色透明,后变黄。若虫龄共5龄。体纺锤形,绿色。

末龄若虫头部近圆形,前胸背板梯形,翅芽绿色.伏腹部第四、五节。发生规律年生3-4代,以成虫或卵在杂草上越冬,翌年4月若虫孵化,多栖息在叶背面主脉两侧,活动力弱,长大渐活泼,6月开始在芝麻上为害。成虫主要在叶背活动,把卵散产在植株中部叶背主脉或叶柄表皮下。产卵处略凹陷,每雌产卵5-13粒。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选用早熟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早播,与害虫发生高峰期错开,减轻为害;秋冬季铲除野生宿主,消灭越冬寄主和宿主烟草,减少来菌源。

(3)药剂防治。发生期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l000-15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25%多杀菊酯3000倍液、50%二溴磷乳油l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

赤须盲蝽如何防治


寄主

玉米、高粱、谷子、小麦、棉花等。

为害特点

赤须盲蝽成、若虫在玉米叶片上刺吸汁液,进入穗期还为害玉米雄穗和花丝,致叶片初呈淡黄色小点,稍后呈白色雪花斑布满叶片。严重时整个田块植株叶片上就象落了一层雪花,致叶片呈现失水状,且从顶端逐渐向内纵卷。心叶受害生长受阻,展开的叶片出现孔洞或破叶,全株生长缓慢,矮小或枯死。该虫1997年在北京为害小麦,1998年又大面积为害玉米,为害严重,生产上应注意。

防治方法

(1)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清除枯茬杂草,减少越冬卵。药剂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等药剂1000至1500倍液喷雾;喷粉可用2.5%敌百虫粉剂,每667米2用药2千克。赤须盲蝽还是禾本科牧草的重要害虫,应做好发虫草场的防治,减少虫源。

(2)据资料介绍赤须盲蝽9月下旬开始产卵越冬,而高碑店市去年11月份田间尚有大量成虫,可见初冬气候偏暖,延长了赤须盲蝽发生时期。

(3)查看害虫时注意调查早播麦田,靠近沟渠、道边的麦田及靠近棉田的麦田。用药时将这些地方也喷上药。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啶虫脒1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注意防治棉花盲蝽象


7月1日至3日,我站在棉花病虫普查时发现,今年我县棉花盲蝽象发生早、发生田块普遍而危害偏重。据调查,目前,棉花处于蕾期,棉花盲蝽蟓虫田率100%,被害株率80%。同时,棉花蚜虫虫田率100%、有蚜株率30%、卷叶株率5%、百株三叶蚜量3000头,轻于去年同期。棉盲蝽是抗虫棉的最主要害虫,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4月份以来雨水持续偏多,田间、地头杂草丛生,气候和生态环境利于其发生,造成今年棉花盲蝽象发生早、发生田块普遍而危害偏重。棉盲蝽以成、若虫刺吸危害棉花的顶尖、嫩叶、花蕾和幼龄,可造成棉株顶芽焦枯变黑,形成多头棉或枝叶丛生疯长,棉叶破碎,蕾铃脱落,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很大,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时,棉花蚜虫发生数量较大,应注意及时进行防治,确保棉花生长安全。

注意防治棉花盲蝽象

防治技术措施:(1)对棉盲蝽象应采取发现一株治一圈、发现一点治一片的办法,围歼防治。药剂选用48%乐斯本1500-2000倍、30%乙酰甲胺磷500倍、20%丁硫克百威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宜在早晨或傍晚,注意要喷匀打透,从外围向中心喷,亩喷药液30-40千克,喷药间隔期7-10天,连防2-3次。(2)对棉蚜选用20%丁硫克百威1500-2000倍、1%苦参碱1000倍液喷雾防治,对棉叶螨选用15%哒螨灵1500-2000倍、25%三唑锡1000倍液喷雾防治,亩喷药液30-40千克,喷药间隔期7-10天,连防2-3次。

赤须盲蝽害虫的的防治方法


赤须盲蝽成虫、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的叶、嫩茎等汁液。受害植物的部位初期呈淡黄色小点,后呈现苍白色斑点布满叶片,严重时叶面一片白色,好像落了一层雪,逐渐枯萎死亡。

寄主

棉花、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燕麦、黑麦、甜菜等农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近年发现为害玉米严重。

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年生3代,以卵越冬。翌年第1代若虫于5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羽化。第2代若虫6月中旬盛发,6月下旬羽化。第3代若虫于7月中下旬盛发,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雌虫在杂草茎叶组织内产卵越冬。该虫成虫产卵期较长,有世代重叠现象。每雌产卵一般5—10粒。初孵若虫在卵壳附近停留片刻后,便开始活动取食。成虫于上午9时至17时前活跃,夜间或阴雨天多潜伏在植株中下部叶背面。

发生规律

以卵在草坪草的茎、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天,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为孵化高峰。成虫白天比较活跃,傍晚和早晨气温较低时不活跃,阴雨天常常隐藏于草的叶背面。秋天雌成虫开始陆续在茎、叶上产卵越冬。

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叶片汁液或嫩茎及穗部,受害叶初现黄点,渐成黄褐色大斑,叶片顶端向内卷曲,严重的整株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

1.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清除枯茬杂草,减少越冬卵。

2.加强磷钾肥的管理,提高草坪草的抗性,抑制害虫发生。

3.发生量大时,若虫期喷施6%吡虫啉乳油3000至4000倍液,5%啶虫脒乳油5000至10000倍液喷雾;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

4.靠近沟渠、道边的麦田及靠近棉田的麦田也喷上药。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啶虫脒1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三点盲蝽病害防治


分布:辽宁及华北、西北等地,新疆和长江流域发生较少。

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除各种草坪草外,还危害苜蓿、草木犀等豆科牧草及棉花、蔬菜、禾谷类和油料作物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毫米,黄褐色,被黄毛。前胸背板后缘有1黑色横纹,前缘有3个黑斑。小盾片及2个楔片呈明显的3个黄绿色三角形斑。触角黄褐色,约与体等长,第2节顶端黑色,足赭红色。卵:淡黄色,长1.2毫米,卵盖上的一端有白色丝状附属物,卵盖中央有2个小突起。若虫:5龄若虫体黄绿色,密被黑色细毛触角第2、3、4节基部青色,其余褐红色。翅芽末端黑色,达腹部第4节。

发生规律在河南1年发生3代,以卵在刺槐、杨、柳等树干上有疤痕的树皮内越冬。越冬卵4月下旬开始孵化,初孵若虫借风力迁入邻近草坪、苜蓿地、棉田、豌豆田内危害,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2代若虫6月下旬出现,若虫期平均15天,7月上旬第2代若虫羽化,7月旬孵出第3代若虫,若虫期15、5天。第3代成虫8月上旬羽化,从8月下旬在寄主上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选择若虫初孵盛期或若虫期防治,可有2.5%敌百虫粉剂、1.5%乐果粉剂或2.5%甲敌粉剂喷粉,用量30千克/公顷,也可用40%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枇杷荔枝蝽的虫害防治方法


枇杷荔枝蝽是枇杷常见虫害之一,对枇杷危害较大,现将枇杷荔枝蝽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枇杷荔枝蝽发病规律

多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在土壤中或以卵在寄住枝干内越冬。若虫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为害数年,老熟若虫在雨后傍晚钻出地面,爬到树干及植物茎杆上脱皮羽化。

成虫栖息在树干上,夏季不停地鸣叫,8月为产卵盛期。以卵越冬者,翌年6月孵化若虫,并落入土中生活,秋后向深土层移动越冬,来年随气温回暖,上移刺吸为害。

枇杷荔枝蝽生活习性

该虫23年发生一代。一般未孵化的幼虫在树枝上越冬。被害枝条上的黑蚱蝉卵于次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初为卵孵化盛期,6月下旬终止。

若虫(幼虫)随着枯枝落地或卵从卵窝掉在地上,孵化出的若虫立即入土,在土中的若虫以土中的植物根及一些有机质为食料。若虫在土中一生蜕皮5次,生活数年才能完成整个若虫期。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以020厘米的土层居多,占若虫数的60%左右。有些则能达到30厘米或者一米多甚至更深。

生长成熟的若虫于傍晚由土内爬出,多在下完雨且柔软湿润的晚上。掘开泥土。凭着生存的本能爬到树干、枝条、叶片等可以固定其身体的物体上停留,以叶片背面居多,不食不动,约经半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静止阶段后,其背上面直裂一条缝蜕皮后变为成虫,初羽化的成虫体软,色淡粉红,翅皱缩,后体渐硬,色渐深直至黑色,翅展平,前后经67小时(即将天亮),振翅飞上或爬上树梢活动。

一年当中,6月上旬老熟若虫开始出土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上旬终止。若虫出土羽化在一天中,夜间羽化占90%以上。尤以夜间810时最多。另外凌晨46时羽化一次。成虫经1520天后才交尾产卵,6月上旬成虫即开始产卵,6月下旬末到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9月后为末期。卵主要产在12年生、枝条的直径在0.20.6厘米之间的枝上,一条枝条上卵穴一般为2050穴,多者有146穴。每穴卵18粒,多为56粒。

枇杷荔枝蝽防治方法

由于黑蚱蝉成虫发生量大,危害时期长,成虫易受惊扰而迁飞,因此在防治上连片果园种植区统一行动,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

1、彻底清除园边寄生植物。黑蚱蝉最喜苦楝、香椿、油桐、桉树等树上栖息,园边寄主树须彻底消除,避免招惹入园或断绝该虫迁栖转移,便于集中杀灭。

2、结合冬季和夏季修剪,剪除被产卵而枯死的枝条,以消灭其中大量尚未孵化入土的卵粒,剪下枝条集中烧毁。由于其卵期长,利用其生活史中的这个弱点,坚持数年,收效显著。此方法是防治此虫最经济、有效、安全简易的方法。

3、老熟若虫具有夜间上树羽化的习性,然而足端只有锐利的爪,而无爪间突,不能在光滑面上爬行。在树干基部包扎塑料薄膜或是透明胶,可阻止老熟若虫上树羽化,滞留在树干周围可人工捕杀或放鸡捕食。

4、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雌虫未产卵时,夜间人工捕杀。振动树冠,成虫受惊飞动,由于眼睛夜盲和受树冠遮挡,闯落地面。另外用稻草或是布条缠裹长的果柄(如沙田柚)或是果实套袋可避免成虫产卵危害。

5、化学防治。①5月上旬用50%辛硫磷500600倍浇淋树盘,毒杀土中幼虫。②成虫高峰期树冠喷雾20%甲氰菊脂2000倍,杀灭成虫。

花卉虫害梨网蝽的防治方法


花卉在养护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虫害梨网蝽的危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梨网蝽属同翅目,网蝽科。主要为害樱花、贴梗海棠、杜鹃、羊踯躅(闹羊花)等花卉。以成虫、若虫在寄主叶片背面刺吸为害,被害叶正面出现苍白斑点,叶片背面因虫所排出的粪便成黑灰色斑点似雀斑,极易识别。受害重的叶片,极易早期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毫米,扁平,暗褐色;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向后延伸成三角形,盖住中胸,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片状,褐色细网纹。前翅略呈长方形,具黑褐色斑纹,静止时两翅叠起,黑褐色斑纹呈X状,前翅半透明,具褐色细网纹。若虫身体上下极扁平。体缘具黄褐色的刺状突起。

发生规律

北方1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枝干翘皮及裂缝、杂草及土、石缝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飞到寄主上取食为害。产卵于叶片背面靠主脉两侧的组织内。5月中旬以后各虫态同时出现。世代重叠。以7-8月为害最重。10月中、下旬以后,成虫寻找越冬场所越冬。初孵若虫不甚活动,有群集性。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枯枝、落叶、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②栽植寄主处,夏季宜遮荫,适当喷水,可减轻为害。

③发生初期,特别是在第一代成虫发生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筛豆龟蝽的虫害有效防治方法


筛豆龟蝽,别名豆平腹蝽,属半翅目龟蝽科,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主要为害菜豆、扁豆、大豆、绿豆等豆科作物,以及刺槐、杨树、桃等多种其他植物,如何有效防治筛豆龟蝽?

形态特征

成虫:近卵圆形,体长4.3~5.4毫米,宽3.8~4.5毫米,淡黄褐或黄绿色,具微绿光泽,密布黑褐色小刻点,复眼红褐,前胸背板有1列刻点组成的横线,小盾片基胝两端色淡,侧胝无刻点;各足胫节整个背面具纵沟,腹部腹面两侧具辐射状黄色宽带纹,雄虫小盾片后缘向内凹陷,露出生殖节。

卵:略呈圆桶状,长0.6~0.7毫米,宽约0.4毫米,横置,一端为微拱起的假卵盖,另一端钝圆,从背面看,中部具纵凹陷,3条凹陷之间各呈窄纵隆起,初产乳白后转肉黄色。

若虫:共分5龄,末龄若虫体长4.8~6.0毫米,淡黄绿色,密披黑白混生的长毛,其中以两侧的白毛为最长,3龄后体形龟状,胸腹各节(后胸除外)两侧向外前方扩展成半透明的半圆薄板。

发生特点

筛豆龟蝽在浙江年发生3代,江西南昌年发生1~2代,以2代为主,世代重叠。以成虫在寄主植物附近的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中旬开始交尾,4月下旬陆续迁入春大豆田,5月中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进入孵化盛期,6月中旬为第1代若虫高峰期,7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高峰,夏大豆7中旬出现迁入高峰并产卵,7月底至8月初为卵高峰,8月中旬为第2代若虫高峰期,8月下旬为第2代成虫高峰期,9月上旬出现第3代卵高峰,9月中旬出现第3代若早虫高峰,10月上旬为第3代成虫高峰。11月下旬起陆续越冬。

筛豆龟蝽成虫产卵于菜豆等作物的叶片、叶柄、托叶、荚果和茎杆上,平铺斜置呈2纵行,共10~32枚,成羽毛状排列。成、若虫均有群集性,均在茎秆、叶柄和荚果上吸食汁液,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造成植株早衰,叶片枯黄,茎秆瘦短,豆荚不实,百粒重下降。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和杂草,并带出田外烧毁,消灭部分越冬成虫。

②药剂防治:在成虫、若虫为害期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广谱性杀虫剂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或24%万灵水剂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500~20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或2.5%天诺一号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歼灭乳油1500~2000倍液等。

水稻稻绿蝽如何防治


水稻稻绿蝽,学名Nezaraviridula(Linnaeus)半翅目,蝽科。别名稻青蝽。分布在我国东部吉林以南地区。寄主32科150种以上,包括水稻、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豆类蔬菜作物。

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吸食汁液,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成虫全绿型[formatypica(Linnaeus)]体长12一16mm,宽6.0一8.5mm。长椭圆形,青绿色(越冬成虫暗赤褐),腹下色较淡。头近三角形,触角5节,基节黄绿,第3、4、5节末端棕褐,复眼黑,单眼红。咏4节,伸达后足基节,末端黑色。前胸背板边缘黄白色,侧角圆,稍突出,小盾片长三角形,基部有3个横列的小白点,末端狭圆,超过腹部中央。前翅稍长于腹末。足绿色,跗节3节,灰褐,爪末端黑。腹下黄绿或淡绿色,密布黄色斑点。卵杯形,长1.2mm,宽0.8mm,初产黄白色,后转红褐,顶端有盖,周缘白色,精孔突起呈环,约24—30个。若虫一龄若虫体长1.1一1.4mm,腹背中央有3块排成三角形的黑斑,后期黄褐,胸部有一橙黄色圆斑,第2腹节有一长形白斑,第5、6腹节近中央两侧各有4个黄色斑,排成梯形。二龄若虫体长2.0-2.2mm,黑色,前、中胸背板两侧各有一黄斑。三龄若虫体长4.0-4.2mm,黑色,第1、2腹节背面有4个长形的横向白斑,第3腹节至末节背板两侧各具6个,中央两侧各具4个对称的白斑。四龄若虫体长5.2—7.0mm,头部有倒“T”形黑斑,翅芽明显。五龄若虫体长7.5—12mm,绿色为主,触角4节,单眼出现,翅芽伸达第3腹节,前胸与翅芽散生黑色斑点,外缘橙红,腹部边缘具半圆形红斑,中央也具红斑,足赤褐,跗节黑色。

生活习性北方地区年发生1代,四川、江西年发生3代,广东年生4代,少数5代。以成虫在杂草、土缝、灌木丛中越冬。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若虫为11.6℃,有效发育积温为668日度。卵成块产于寄主叶片上,规则地排成3—9行,每块60一70粒。1—2龄若虫有群集性,若虫和成虫有假死性,成虫并有趋光性和趋绿性。

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田园杂草地被,消灭部分成虫。(2)灯光诱杀成虫。(3)成虫和若虫为害期,喷洒广谱性杀虫剂。

泡桐娇驼跷蝽的虫害防治方法


泡桐娇驼跷蝽以若虫群集嫩梢、嫩叶吸食汁液为害,受害嫩枝流出褐色粘液,逐渐萎缩,停止生长。嫩叶受害后,出现褐色小点,导致叶片萎缩不能正常展开,或展开后在斑点处破裂。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4.2毫米,体狭长,黄褐色或灰褐色,形似大蚊。头顶圆鼓,向前伸。头部至胸部腹面呈黑色纵纹。触角褐色细长,第1节端部膨大,第4节纺锤形;末端为白色,各节具黑色环纹。黄色喙,伸达后胸足基节之间。前胸背板发达,向上隆起,具粗糙点刻,后缘中央及侧角上有3个显著的圆锥形突起。小盾片弯曲呈直立长刺。后胸两侧各具一个向后弯曲的长刺。足细长,其上具黑色环纹,各足腿节顶端膨大呈棒状。前翅黄白色,膜质透明,有紫色闪光。腹部纺锤形,黄绿色,背面具黑色斑块。

卵:长0.6毫米,宽0.2毫米,长椭圆形,顶端有两个突起,表面有纵行刻纹,乳白色至黄白色。

若虫:共5龄。老龄幼虫体黄绿色,细长,腹部中间膨大,端部尖细,稍向背上翘起,末端黑色。触角和足细长,各节上均具黑色轮纹。翅芽泡状,末端灰黑色。

2、发生规律

娇驼跷蝽有世代重叠现象,1年发生3代。以第3代成虫在苗圃、林地附近地埂、杂草和落叶下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泡桐发芽后取食幼芽嫩叶危害。成虫在夜间羽化,5-7天即行交配。成虫不活泼,较稳定,严重受惊逃飞苗下,多在均在苗木上部的大片叶子背面取食活动,中部次之。

4月开始产量卵,卵单粒,将卵散产于植株上部叶子背面主侧脉间的毛茸中,或背面边缘处。刚孵化的若虫在叶柄附近栖息。2龄若虫较活泼,多集中在苗木幼嫩梢的顶端或嫩叶上取食,3龄后稍有分散,可在叶子、叶柄上等处活动。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飞到泡桐大树上危害,4月下旬又飞到大田泡桐幼苗上危害;5月至6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和若虫危害高峰期;7月中旬出现第2代若虫高峰;8月中、下旬出现第3代成虫高峰。9月份以后,成虫逐渐转移到苗圃、林地边缘的小树叶片上。品种中兰考桐、秋叶桐危害重,白花桐、川泡桐次之,台湾泡桐、米氏泡桐较抗虫害。娇驼跷蝽的天敌有草蛉、蚂蚁等。

3、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虫品种栽培,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抵抗力。结合冬耕,清除地面落叶、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3)化学防治在5月中旬即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之前,喷洒20%杀灭菊酯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

山药病虫害防治方法


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以为害茎。发病初期在叶上产生略有下陷的褐色小点,不久扩大成黑褐色病斑,中部有不规则的轮纹,上面着生小黑色,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茎基部发病后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略向内陷,造成枯茎落叶。

防治方法:①冬季收集田间病残体销毁,减少初侵染来源。②在病害进入盛发期前,施药防治。药剂选用波尔多液、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广谱杀菌剂。

灰斑病(又叫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茎蔓也可受害。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mm,黄色,边缘不清晰。后期,病斑周缘褐色并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边缘。在叶面长出为数众多的白色小点是分生孢子盘上大量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脱落。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避免连作。②清洁田园,扫除枯枝残叶,减少越冬菌源。③从6月初开始,喷洒1:1:200~300的波尔多液,发病严重时,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立枯病:山药出苗后发棵期(5月份)发病,首先表现为顶端萎蔫,呈低头状。后地上部萎蔫倒伏,茎基部的地下部分腐烂,呈黑褐色。个别田块病株率达7%。

防治方法:①挑选健壮无病种栽,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min,起垄种植,足墒下种,苗期不浇水;②出苗后,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茎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连续喷雾;10%世高1000倍液喷雾。

丝核菌叶枯病:发病初期,地上茎部形成褐色斑点,后扩大形成灰色或褐色、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导致病部以上茎叶枯萎。病原菌还侵染叶片,产生长椭圆形病斑,多位于叶片中部,常多个病斑围绕叶基呈扇形排列,少数接近叶缘。初为青灰色,水渍状,后为枯白色,病健交界处褐色。病菌侵染叶柄,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防治方法:①采用搭架栽培。②连阴雨天气来临之前,及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叶蜂:幼虫常群集与叶背,取食叶片,严重时将整株叶片大部和全部叶片食尽。防治方法:①零星发生时,人工捕杀幼虫。②在幼龄期用药防治。药剂用敌百虫、敌敌畏、溴氰菊酯等。

甜菜夜蛾: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小孔。3龄后,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和叶柄。年发生5代,以3、4代为主危害。若7~9月份天气干旱,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甜菜夜蛾有可能暴发。

茶黄螨:以成螨和幼螨集中在山药幼嫩部位刺吸汁液。叶片受害后,叶背呈油浸状,并逐渐变成黄褐色,叶缘向下卷曲。受害严重时,植株形成秃尖,生长停滞。茶黄螨发育适温18~25℃,相对湿度为80%~90%。常年6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为害高峰,年发生25代左右。

地下害虫:包括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主要危害根和茎,容易使根系受伤,把块茎咬成孔洞,影响山药产量和品质。蛴螬以暗黑金龟子为优势种,年发生1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为害高峰。蝼蛄主要是非洲蝼蛄,年发生1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形成第一次为害高峰。金针虫以沟金针虫为主,2~3年发生1代。

杜仲茶翅蝽象的虫害防治方法


目前发现的杜仲刺吸类害虫是茶翅蝽象。茶翅蝽象属半翅目,蝽科。又名臭板虫、臭大姐。主要危害杜仲嫩梢和杜仲果实。那么杜仲茶翅蝽象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发生规律

在河南省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墙缝、石缝,树洞和草堆等处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活动,先危害杜仲幼嫩顶梢,6月中旬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背,常20余粒排列成一卵块。卵期4~5天,若虫孵化后,先静伏于卵壳周围或上面,以后分散危害。

成虫及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嫩梢和果实的果柄;危害嫩梢时被害株率可达100%,被害株高生长或新梢生长量下降:危害果实,严重时被害果率可达25%以上,使杜仲果实大幅度减产,也影响杜仲种子的质量和发芽率,7月中旬出现当年成虫,发生不整齐。8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尚有产卵,9月上旬仍能危害果实。9月下旬以后当年成虫飞向房屋、石缝及其他场所潜伏越冬。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毫米左右,宽8毫米左右。体扁平,略呈椭圆形。全体黄褐色至茶褐色。触角褐色,5节,第4节的两端和第5节的基部为黄褐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黄褐色排列斑。小盾片有5个小黄斑,两侧的斑点明显。卵短圆筒形,顶平坦,中央稍鼓起,周缘环生短小刺毛。卵初产时乳白色,接近孵化时变褐色,常20余粒排列成块。若虫形似成虫,无翅。初孵化时体为白色。腹背有黑斑,体长约2毫米,胸部及腹部第l~2节两侧有刺状突起。腹部第3~5节各有一红褐疣突。

茶翅蝽象食性根杂,除危害杜仲外,还危害梨、苹果、桃、李、杏、樱桃、山楂、石榴、柿、梅、柑桔、榆、桑等树种。广泛分布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江苏、安徽、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省(市)。

危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吸含平茬幼树和嫁接苗幼嫩顶梢、果实果柄部位的汁液。嫩梢被誉后顶梢,干枯变黑,顶梢暂时停止生长,10~15天后由危害部俭以下侧芽萌发2~4个新梢,呈丛生状;危害杜仲果实,主要从果柄处刺吸果实汁液为主,被刺吸危害的果实逐渐干缩变黑,甚至脱落。

防治方法

1、虫越冬期在集中发生地进行人工捕捉。

2、季在炎热的中午前后,该虫多群集于杜仲枝干背阴处,也可采取人工捕杀。

3、翅蝽象危害杜仲嫩梢或果实较轻时,一般不进行化学防治。当危害果实严重时,喷施50%氧化乐果800~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山药绿盲蝽蟓的虫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