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梨锈病发生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现将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即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即性孢子,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菌及传播途径

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从灰黄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锈孢子。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

防治措施

1、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

2、铲除越冬病菌:在3月上中旬(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然后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

3、药剂防治:①在3月上中旬进行,对转生寄主桧柏进行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50倍,喷药1-2次。

②对梨树施药保护: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3、4月份勤检查,发现叶片上有橙黄色病斑时开始喷药,连续喷2-3次。有效药剂有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2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硫黄胶悬剂200倍液等。

精选阅读

红皮云杉叶锈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分布与危害

本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四川、河北、山西、山东、台湾、青海等省(区)。自八十年代末期,在黑龙江省的伊春市汤旺河、乌伊岭、新青等林区流行成灾。天然幼壮云杉林、人工云杉幼林,以及苗圃1~4年生的云杉幼苗都遭到为害。幼林重病株次年延迟发芽或不发芽,枝梢长度逐年缩短,生长衰退。

症状

一般6月下旬红皮云杉当年生嫩叶上出现淡黄色的段斑,其上成行排列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小点顶部有淡黄色密滴珠。数日后在性孢子器之间或对面,产生桔黄色微隆起椭圆形,或长条状锈孢子器。病叶逐渐变为淡黄色,密生桔黄色锈孢子器,发病严重的林分远望整个树冠呈现一片枯黄色。锈孢子器成熟后,包被膜陆续破裂,飞散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9~10月份病叶干枯脱落。

病原

杜鹃金锈菌(ChrysomyxarhododendriDeBary)是长循环型生活史转主寄生锈菌。在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阶段寄生在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当年新叶上,偶尔也生在鱼鳞云杉上。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寄生在兴安杜鹃叶上。

性孢子器生于嫩叶皮层下,黄褐色丘形小点,直径0.15~0.24mm,高0.1~0.13mm,内含受精丝和性孢子,其顶部分泌蜜汁。性孢子为长椭圆形。无色,大小为5.1~8.3m3.1~4.6m。

锈孢子器桔黄色,扁长柱形,长0.5~1.1mm,宽0.3~0.5mm,高0.8~1.2mm,锈孢子卵圆形,桔黄色,串生,大小为20.3~27.5m16.8~22.4m。表面具有疣,电镜下可见表面分为疣区和光滑区,疣呈塔形,平顶刺疣,光滑区似U字型,占孢子表面积约1/4~1/3左右。

夏孢子堆散生或密集生于叶背表皮下,后外露,尖塔形,有似包被。基部直径0.3~1.5mm,高1.2~2.0mm。夏孢子广卵形,桔黄色,串生,具疣,大小为21.2~28.7m17.0~21.5m。

冬孢子堆扁圆形,初生于叶表皮下后外露,棕红色,直径0.3~0.5mm,有的相连汇合成大冬孢子堆。冬孢子单细胞,无色、光滑,短圆柱形,串生,大小为10~20m10~16m。冬孢子串链长达40~80m,松散地连合成堆。

担孢子鲜黄色,不规则圆形,表面具有短平顶疣,疏密不均,大小为22.0~24.7m16~21m。

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病原菌以夏孢子阶段的菌丝在常绿灌木兴安杜鹃叶上越冬,病部叶表面呈暗棕红色病斑,第二年春逐渐发育。5月下旬~6月上旬,形成微隆起暗棕红色冬孢子堆。6月中、下旬冬孢子成熟,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传播,侵染云杉当年生嫩叶。云杉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发病显症状。7月中旬至8月下旬,锈孢子器陆续成熟破裂,释放锈孢子。锈孢子随风传播,侵染兴安杜鹃。在叶背产生桔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飞散重复侵染杜鹃。秋末,以夏孢子阶段菌丝过冬。

2.流行条件:此病原菌在我国是1928年在辽宁省凤凰山首次发现,现分布全国10个省份,但都未引起云杉叶锈病流行成灾。由于阔叶红松林大量采伐,寄主红皮云杉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比例大量增加,中间寄主兴安杜鹃大量繁殖遍山分布。病原菌经过几十年,也大量积累,因此具备了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终于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云杉叶锈病进一步发展蔓延流行成灾。

3.病害与光照的关系:天然红皮云杉幼、壮林,尤其是分布在公路两侧平坦、河谷地上,受光照时间较长的云杉林分病重,可能是云杉属阴性树种不宜长日照,致使抗病力减弱。

4.病害与林分类型的关系:云杉纯林比各种云杉混交林发病重,一般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幼林比壮龄林重。

鱼鳞云杉比红皮云杉有较强的抗病性,天然鱼鳞云杉很少发病。

防治方法

1.清除中间寄主减少侵染源:在兴安杜鹃开花后,及时连根铲除,特别是苗圃附近。

2.营造云杉与其他树种的混交林。

3.苗床上用塑料薄膜做拱棚,直接阻隔病原菌的侵染,侵染期过后撤除拱棚,可以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4.苗圃和人工幼林在侵染期内,及时喷药剂防治,可用97%敌锈钠0.25%的药液,加上0.2%洗衣粉或20%的粉锈宁200倍,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

蔷薇锈病的症状及防治


锈病可危害多种花卉,依寄主不同可分为蔷薇锈病、芍药锈病、菊花锈病、萱草锈病等。

症状

蔷薇锈病主要危害玫瑰、蔷薇、月季。植株受害后,叶正面出现小黄点,背面出现小黄斑,外围有褪色环。随病情发展,病部产生粉红色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器,以后叶背又产生多角形的较大病斑,约3~5mm,并着生黄粉状夏孢子堆。秋末,病斑上产生棕黑色粉状冬孢子堆。嫩梢、叶柄、果实受害后病斑隆起。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蔷薇锈病由多孢锈属真菌引起:玫瑰多孢锈菌Phragmidiumrosaerugosaekasai;玫瑰短尖多孢锈菌P.mucronatum(Pers)schtecht。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冬孢子在病芽、病枝上越冬,次年产生担孢子,从气孔侵入寄主植物幼嫩部位开始感染,一般9~27℃萌发侵染率最高。温暖多雨、潮湿多雾、偏施氮肥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精细管理,合理施肥,培育抗病植株;保护地栽培时应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结合修剪及时清除病体烧毁。

2.药剂防治:早春萌芽前喷洒波美3~4度石硫合剂;展叶后可选喷25%粉锈宁1500~20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波美0.2~0.4度石硫合剂、75%氧化萎锈灵3000倍液等。

菊花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也为害茎杆,菊花患病初期叶面产生淡黄色斑点,然后隆起呈淡褐色至铁锈色的疱疤状物,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而叶正面则为淡黄色斑点,且较微凹陷,不久疱疤突起开裂,在生长中后期的锈褐色粉(病菌?孢子堆)散出,散发出大量黄褐色粉末状孢子。严重时,菊叶上布满病斑、叶片卷曲,叶色黄褐,植株生长不良、衰弱。

病原及发生规律: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至纺锤形,黄褐色,顶部圆形成尖突、双细胞,分离处微缢缩,茎部狭窄,表面平滑。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引起。

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繁殖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9至12月发生较多,6℃以下或31℃以上温度不易浸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够、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至24℃条件下最易发生,以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

防治方法:

①母本植株应保证无病虫害,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穗,可预防插穗带菌传播。

②发病期间喷洒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至10天喷1次,交替使用,连喷3至4次,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③选择抗锈病品种和无病母株。避免密植,控制肥水,不使土壤过于潮湿。遇降雨天气,应排清田间积水,以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花后要彻底清除病株叶,并集中烧毁,消灭侵染源。

桧柏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病原】

1.梨胶锈菌寄主是柏科的桧柏,还有欧洲刺柏、翠柏、龙柏等,其中以桧柏,欧洲刺柏和龙柏最易感病。转主寄主是梨树、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山楂等。

2.山田胶锈菌它除危害桧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希腊桧,矮桧、翠柏及龙柏外,转主寄主是苹果、沙果、海棠等。

【症状】

1.梨胶锈菌桧柏染病后,起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稍肿大。次年二三月间,渐次突破表皮露出单生或数个聚生的圆锥形角状物,红褐色至咖啡色,此即病菌的冬孢子角,同时该部位膨胀显著。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成舌状胶质块,橙黄色,干燥时收缩成胶块。

2.山田胶锈菌桧柏染病后,在小枝一侧或周围形成直径3至5厘米的瘿瘤。病部呈黄色,起初表面平坦,至春季,菌瘿中心隆起破裂,露出深褐色鸡冠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大,呈胶质花瓣状。桧柏受害严重时,小枝枯死。

桧柏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发生规律】

1.梨胶锈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病菌侵入桧柏后,10至12月出现症状,呈黄色小斑。至第二年二三月间,症状才明显,冬孢子角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3月下旬以后冬孢子才逐渐成熟。气温在5℃以上时,冬孢子角遇雨即胶化,冬孢子萌发黄粉状的担孢子,它不能危害桧柏,只能危害转主寄主如梨树等,而在转主寄主上形成的性孢子和锈孢子不能再危害梨树等,转而侵害桧柏的嫩叶或新梢,形成新的侵染循环。

2.山田胶锈菌在桧柏上以菌丝体在菌瘿中越冬,翌春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遇雨或空气潮湿时膨大,萌发大量淡黄褐色的担孢子,随风传到转主寄主如苹果等树上,侵染叶片、叶柄、果实及新梢,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随风飘至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2.剪除菌源冬季剪除桧柏上的菌瘿和重病枝,集中烧毁。

3.果树喷药打断转主循环。两种锈菌的传播范围一般在2.5至5公里,对于离桧柏近的苹果树和梨园,应在苹果树发芽后到幼果期,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在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喷药保护。可用石灰倍量式160至200倍波尔多液或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一二次,均有较好防效。

4.桧柏喷药10月中旬至11月底,桧柏喷施0.3%五氯酚钠以杀除传到桧柏上的锈孢子,如用0.3%五氯酚钠混合1度石硫合剂则效果更好。3月上中旬,在桧柏上喷施3至5度石硫合剂一二次,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有效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蚕豆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蚕豆锈病主要为害叶和茎,是蚕豆的一种主要病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为害症状

初期仅在叶两面生淡黄色小斑点,直径约1mm,后颜色逐渐加深,呈黄褐色或锈褐色,斑点扩大并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飞散出黄褐色的夏孢子,后产生新的夏孢子堆及夏孢子扩大蔓延,发病严重的整个叶片或茎都被夏孢子堆布满,到后期叶和茎止的夏孢子堆逐渐形成深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冬孢子堆,其表皮破裂后向左右两面卷曲,散发出黑色的粉末即冬孢子。

形态特征

夏孢子堆生于叶两面或叶柄和茎上,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呈褐红色,大小0.2~1.0mm。夏孢子淡褐色,有刺,球形至椭圆形,大小22~3316~27(um),壁厚1.5~2.5缈,具3~5个芽孔。冬孢子堆生于叶两面或叶柄及茎上,长1~5mm,黑褐色或黑色。冬孢子椭圆形,顶部圆或平,下部略窄,大小22~4215~30(um)。

传播途径

中国北方以冬孢子附着在蚕豆病残株上越冬。萌发时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传播到寄主叶面,萌发时产出芽管,直接侵入蚕豆,后在病部产生性子器及性孢子和锈子腔及锈孢子,然后形成夏孢子堆产出夏孢子,借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中国南方以夏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并完成侵染循环。锈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品种及播种期等有密切关系。

发病条件

锈菌喜温暖潮湿,气温14~24℃,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气温20~25℃易流行,所以多数蚕豆产区都在3~4月气温回升后发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云南省冬春气温高,早播蚕豆年前即开始发病,形成发病中心,翌年2~3月后,雨日多,易大发生。从土质和地势看,低洼积水、土质粘重、生长茂密、通透性差发病重。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早熟品种生育期短,可避病。

防治方法

要采用综合防治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适时播种,防止冬前发病,减少病原基数,生育后期避过锈病盛发期。

(2)选用早熟品种,在锈病大发生前收获或接近成熟时收获。

(3)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整枝,降低田间湿度。

(4)不种夏播蚕豆或早蚕豆,减少冬春菌源;冬播时清水洗种也可减轻发病。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云杉芽锈病的症状及防治


云杉芽锈病是我国北方林区新发现的病害,在大小兴安岭的天然林区中有报道,国外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瑞典等国家,危害白云杉、黑云杉和欧洲云杉,为害苗木、幼树和大树的顶芽和侧芽,严重影响苗木质量和人工林的正常生长。

症状:5月下旬新叶开始生长时显症。在同时期内,病芽比健康芽生长的快而长,但不久又停止生长。从病芽长出的病叶初为灰白色,渐变黄色或紫红色.病叶肿大成圆形,长度仅9mm左右,不足健康叶的一半,新生病枝最长为6.5cm。新抽出的病枝叶似一朵花,常被误认为云杉球果。在病叶的尖端开始生长稍突起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性孢子器。逐渐向下部扩展生出性孢子器。随后生出桔黄色长条状小疙,为病菌的春孢子器,在叶的内侧多呈双行排列,在叶的外侧呈单行排列。春孢子成熟后、破囊散发出许多黄色粉状春孢子,在病叶上留下很短的白色膜状包被。病芽很快枯死,干缩成黑色。顶芽爱害后,苗木呈分权状。连年受害后则成丛枝状。

病原:ChrysomyxaworoniniiTranz.称伏鲁宁金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多生在叶的中上部。叶基部很少,大小为10.0-17.5m10.0-14.0m。性孢子无色,圆形或椭圆形,1.0-1.2m3.0-3.5m。春孢子单胞,黄色,椭圆形或圆形,串生,表面有疣,大小为19.5-46.9m13.7-38.5m。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在病芽内越冬,5月下旬开始发病。随着病叶的生长产生性孢子器,后生春孢子囊和春孢子、春孢子在6月初开始放散,6月中、下旬病枝芽开始枯死。发病期仅30d左右。在林冠下的苗木和幼树比没有遮阴的发病率高,阴坡的大树比阳坡发病率高。就一株树而言。多数情况下是阴面枝条顶芽发病率高。6月中、下旬病枝芽枯死,发病期仅30天左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造林时,选择可疑寄主少的地块造林;在苗圃内,5月下旬检查苗木是否染病,一旦发现病害,剪掉病枝芽,装入塑料袋内、带到圃地外深埋或烧掉,防止春孢子扩散。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向苗木喷洒75%百菌清600-1000倍液或敌锈钠500倍液防治。

芙蓉树锈病的症状及防治


芙蓉树锈病危害芙蓉树苗木,苗圃发病率高的可达50%--80%,嫩梢受害后即枯死。移栽后的幼树及大树发病较轻。芙蓉树锈病分布于山东、江苏、湖南、江西、四川、贵州及东北等芙蓉树种植区。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芙蓉树锈病在枝梢、叶柄上病斑近圆形、椭圆形或棱形,直径2~5mm。嫩梢及叶柄扭曲呈弯形,重者枯死。幼树主干病斑梭形下陷,长径2.8~4.5cm,横径2.0~2.5cm,呈曲型溃病斑。荚果上病斑多数为扁圆形,直径0.3~1.0mm,叶上病斑很小,近圆形,直径0.3~1.0mm,上述病斑初期均产生黄褐色粉状物,为病原菌夏孢子堆,后期在病斑上又产生大量而密集黑色粒状物,为病原菌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可伸延至病斑以外的表面。

病原

病原菌为日本伞锈菌。叶上夏孢子堆近圆形,直径0.3~1.0mm,夏孢子椭圆形或卵形,淡褐色,有短刺,有芽孔4个,无侧丝。冬孢子堆球状为凸镜形,初无色,后深褐色,平滑,每一球径上有孢子5~10个,在侧面互相连接,孢子下方生有无色透明的囊体,卵圆形,柄无色,易脱落。

发病规律

此病于8月份在叶、嫩梢上出现浅黄色病斑,其上有很多粉状物夏孢子。夏孢子在气温20℃,25℃,30℃,有水滴条件下,它们的发芽率分别为4%,10%,2.7%,32℃则不发芽,夏孢子在18~23℃下人工接种于幼苗叶上,侵入途径为气孔或直径侵入,潜育期8~13天。圃地湿度大、苗木稠密、通风透光差,有利夏孢子多次侵染,病情加重。9月上、中旬在夏孢子堆下菌丝体开始产生冬孢子堆,至10月底落叶前病斑上不断产生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

1、应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间苗,注意圃地通风透光、改良环境条件。

2、科学施肥,合理灌水,增强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3、8月初喷洒1:1:100倍波尔多液或20%粉锈宁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1~2次。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山楂锈病防治症状


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新梢、果实及果柄。叶片发病,初生橘黄色小圆斑,直径1~2毫米,后扩大至4~10毫米;病斑稍凹陷,表面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性孢子器;发病后1个月叶背病斑突起,产生灰色至灰褐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破裂后散出褐色锈孢子。最后病斑变黑,严重的干枯脱落。叶柄发病,初病部膨大,呈橙黄色,生毛状物,后变黑干枯,叶片早落。

山楂锈病

2.发生规律

由担子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桧柏针叶、小枝及主干上部组织中越冬,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潜伏期6~13天。5月份降雨早、雨量大,发病重。展叶20天以内的幼叶易发病;展叶25天以上的叶片一般不再受侵染。

3.防治方法

(1)山楂园附近2.5~5公里范围内不宜栽植桧柏类针叶树。若有应及早砍除。

(2)不宜砍除桧柏时,山楂发芽前后,可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以除灭转主寄主上的冬孢子。

(3)药剂防治。冬孢子角胶化前及胶化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喷2~3次50%硫悬浮剂4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隔15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花卉苗木锈病病因及防治措施


锈病是花卉和景观绿化树木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类病害,世界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多有发生。锈病种类很多,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松科、柏科和杨柳科等近百种花木。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1症状特点

病株大量出现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在叶、茎等部位,先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锈褐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夏孢子堆;有的成橘红色到黑色小粉堆,为冬孢子堆;也有生蜜黄色到暗褐色点或粒状,为性孢子器;还有的生许多淡黄色、灰黄色到灰褐色稍隆起或刺毛状物,为锈子器、枝干上生肿瘤、丛枝和粗皮等,果实畸形或开裂。

2病原菌及其生活史

2.1病原菌种类

锈病由锈菌寄生引起。锈菌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锈菌目,侵染花木常见的锈病有以下几种。

2.1.1柄锈菌属(puccinia)

如引起萱草锈病,草坪禾草秆锈病、叶锈病、条锈病和冠锈病,结缕草锈病,鸢尾锈病,菊花柏锈病和黑锈病,紫菀锈病,向日葵锈病,天竺葵锈病和蜀葵锈病等10多种。

2.1.2单孢锈菌属(uromyces)如引起唐菖蒲锈病,香石竹锈病和紫菀单胞锈病等。

2.1.3多孢锈菌属(phragmidium)有玫瑰、蔷薇和月季等锈病。

2.1.4胶孢锈菌属(gymnosporangium)有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苹果属、梨属等20多种锈病,桧柏、龙柏等多种柏树锈病。

2.1.5柱锈菌属(cronartium)有牡丹、芍药锈病、松瘤锈病、红松疱锈病、樟子松疱锈病等。

2.1.6鞘锈菌属(coleosporium)有紫菀锈病、红松松针锈病、油松松针锈病和樟子松松针锈病等。

2.1.7层锈菌属(phakospora)有菊花褐锈病等。

2.1.8栅锈菌属(melampsora)有毛白杨锈病,落叶松-杨锈病,胡杨锈病等。

2.2生活史

2.2.1孢子种类

锈菌的生活史最简单的只有冬孢子(代表符号Ⅲ),最复杂的有五种类型孢子,即性孢子(○)、锈(春)孢子(Ⅰ)、夏孢子(Ⅱ)、冬孢子和担孢子(Ⅳ)。

2.2.2生活史型

典型的锈菌要顺序经历5个不同发育阶段,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才能完成全部发育过程,有的锈菌则有变异,缺少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孢子类型。

圆柏梨锈病防治方法


圆柏梨锈病危害及病原

为害圆柏及其变种如龙柏、塔柏、偃柏等以及刺柏属的铅笔柏,在刺状叶,绿色小枝和木质小枝上,于春季长出褐色锥形胶质物即冬孢堆,受害的木质小枝常肿大呈梭形,上聚生许多冬孢子堆。冬孢子堆成熟后遇雨膨大胶质,呈桔黄色如黄花状,后干缩,受害小枝可枯死。转主有梨属、山楂属多种果树及木瓜、贴梗海棠、日本海棠等观赏树,主要为害叶,也为害梨和山楂幼果,病叶正面出现许多橙黄色小斑点即性孢子器,后扩大增厚,半月后斑背面出现成丛的黄白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叶柄、果柄和幼果受害后,病部肿胀变黄,也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

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haraeanumSyd.。异名为G.asiaticum和G.chinense。冬孢子堆圆锥形或扁楔形,咖啡色,高2-5mm,冬孢子椭圆至长椭圆形,双细胞,大小为33-75m14-28m,黄褐色,柄无色,极长。性孢子器瓶状,性孢子单胞、无色,8-123-3.5m。锈孢子器管状,长5-6mm,锈孢子橙黄色,近球形,单胞,18-20m19-24m。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在梨园或苹果园周围2.5-5km范围内不宜栽植圆柏类或刺柏类树木,即可避免果园发生锈病。在栽植圆柏刺柏的公园、庭院或绿化道路附近,不栽植贴梗海棠、海棠花、石楠、杜梨等观赏植物和苹果属梨属果木树,避免圆柏、刺柏等发生锈病。

(2)药剂防治。

在已发病地区,3、4月间圆柏上的冬孢子堆未成熟前,喷3-5石硫合剂或0.3%五氯酚钠液等铲除剂,可抑制冬孢子萌发,在梨、苹果、海棠、石楠等展叶期和叶片成长期,喷1:2:200倍波尔多液或代森锌、萎锈灵等有机杀菌剂1-2次,可保护幼叶、幼果。

常用药剂石硫合剂、五氯酚钠、波尔多液、代森锌、萎锈灵。

黄栌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为黄栌树种的一种系统浸染的毁灭性病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山东青岛、济南等地的黄栌开始出现枯萎病现象。如今,全国范围内该病呈现出扩散的态势,被感染植株逐年增加。

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目的大丽轮枝孢菌,是一种土壤习居性真菌,通过土壤传播,从寄主植物根部侵染进入植物体,沿导管扩散至植物各个部分,导致植物水分、矿物质等吸收、运输出现障碍,从而使寄主植物出现枯萎、衰弱,甚至死亡的症状。其寄主范围极为广泛,除了漆树科黄栌属植物外,还有栾树等超过26个属70余种的木本植物,可造成植株大量黄叶、落叶,最后整株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的具体症状表现形式多样。首先,叶部一般出现两种萎蔫类型:一种是绿色萎蔫型(不落叶型),初期叶片表现失水状萎蔫,自叶缘向里逐渐干缩并卷曲,但不失绿,不落叶,约两周后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一种是黄色萎蔫型或落叶型,先自叶缘起叶肉变黄,逐渐向内发展至大部或全叶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部分或大部分落叶。未落的叶干缩、卷曲,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其次,植物根、茎横切面上有褐色病斑,形成完整或不完整环形。剥皮后可见褐色病线,有时病线不在皮下而在木质部,这是由于浸染发生后,次生生长形成的新组织将受害部位包在里面。发病严重时导致整个植株生长势衰弱或死亡;在发病过程中,可能或引起植株整株或部分枝杈迅速死亡,也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影响植株,减缓生长速度。

感病特点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的损害首先在于对植物叶部的损毁以及对树木形态的影响;其次是高病死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对于黄栌来说,从病害中恢复过来的可能性不足30%,而且不足5年的树苗只要感染枯萎病通常会全部死亡,对于那些生长年代较长的黄栌,虽不会完全死亡,但也会使得树木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植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可单独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次年6、7月份借浇水、中耕、地下害虫等传播浸染,通过伤口侵入或根部直接浸染,发病程度与根系所分布的土壤层中的病菌数目成正比。在土壤温度20℃左右且湿度较大的微碱性土壤中易于浸染发病,过量氮肥会加重病害,增施钾肥可缓解病情。

向日葵锈病的症状表现及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向日葵锈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地向日葵产区。其他零星种植地区也有发生。除为害向日葵外,还为害菊芋等植物。

症状

向日葵各生育期都能发生,特别是叶片发生最显著。苗期在子叶及第一对真叶正面出现黄色病斑,其中产生微细小黑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随后在叶背面病斑处,生出许多黄色小粒点,即病菌的锈孢子器。夏初叶背面散生褐色小疱,小疱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病原

本病由向日葵锈菌(PucciniahelianthiSchw.)真菌侵染所引起。

发生规律

病原菌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在向日葵植株上形成。冬孢子在病叶和花盘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初次侵染向日葵幼苗,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锈孢子传播到叶片或其他部分进行侵染,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一般在向日葵开花以后的子实形成期间气温在20-22℃、相对湿度100%,夏孢子就大量形成和传播,造成锈病流行,向日葵迅速枯死。一般食用型向口葵感病重,油用型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如白葵杂1号、辽葵杂1号、沈葵1号;清除病株残体烧掉,并深翻土地。

2.约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用2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20%萎锈灵乳油400600倍液喷雾。

《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