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龙眼褐边蛾蜡蝉的虫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龙眼褐边蛾蜡蝉为同翅目,蛾蜡蝉科。。主要为害龙眼、荔枝、柑桔、油梨、迎春花等。现将龙眼褐边蛾蜡蝉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习性及特征

龙眼褐边蛾蜡蝉成虫体长7毫米。头部黄赭色,顶极短,略呈圆锥状突出,中突具一褐色纵带。触角深褐色,端节膨大,前胸背片较长,约为头长的2倍;前缘褐色向前突出于复眼之间,后缘略凹陷呈弧形。中胸背片发达,左右各有2条弯曲的侧脊,有红褐色纵带4条,其余部分为绿色。腹部侧扁灰黄绿色,被白色蜡粉。前翅绿色或黄绿色,边缘褐色;在爪片端部有一显著的马蹄形褐斑,斑的中央灰褐色;网关脉纹明显隆起。后翅缘白色,边缘完整。前、中足褐色,后足绿色。

发生规律

在广西南宁、桂西南地区和福建南部一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在寄主茂密的枝叶间越冬。翌年2-3月天气转暖后,越冬成虫恢复活动,取食、交尾、产卵。第1代孵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若虫盛发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成虫盛发期5-6月。第2代孵化盛期于7-8月;若虫盛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9-10月陆续出现成虫,9月中、下旬为第2代成虫羽化盛期,至11月所有若虫几乎发育为成虫;然后随着气温下降成虫转移到寄主茂密枝叶间越冬。

成虫善跳能飞,但只作短距离飞行。卵产在枝条、叶柄皮层中,卵粒纵列成长条块,每块有卵几十粒至400多粒;产卵处稍微隆起,表面呈枯褐色。若虫有群集性,初孵若虫常群集在附近的叶背和枝条。随着虫龄增大,虫体上的白色蜡絮加厚,且略有三五成群分散活动;若虫善跳,受惊动时便迅速弹跳逃逸。

在生长茂密、通风透光差和间种黄豆的果园,夏秋雨季的多阴雨期间,发生较多。在冬期或早春,气温降至30C以下连续出现数天,越冬成虫大量死亡,虫口密度下降,翌年第1代发生相对较少。

病原

主要为害龙眼、荔枝、柑桔、油梨、迎春花等。成虫体长7毫米。头部黄赭色,顶极短,略呈圆锥状突出,中突具一褐色纵带。触角深褐色,端节膨大,前胸背片较长,约为头长的2倍;前缘褐色向前突出于复眼之间,后缘略凹陷呈弧形。中胸背片发达,左右各有2条弯曲的侧脊,有红褐色纵带4条,其余部分为绿色。

腹部侧扁灰黄绿色,被白色蜡粉。前翅绿色或黄绿色,边缘褐色;在爪片端部有一显著的马蹄形褐斑,斑的中央灰褐色;网关脉纹明显隆起。后翅缘白色,边缘完整。前、中足褐色,后足绿色。此虫生活习性与白蛾蜡蝉相似,每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各代出的时间与白蛾蜡蝉基本相同。秋、冬季剪除着卵枯枝,并烧毁。

防治方法

(1)秋、冬季剪除着卵枯枝,并烧毁。

(2)若虫群集为害时,可喷射40%乐果乳油1000倍液、10%扑虱灵1000倍液或5%锐劲特1000倍液。

延伸阅读

香椿树斑衣蜡蝉的虫害防治方法


香椿树是多年生的落叶乔木植物,树木可高达10多米。现将香椿树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的虫害斑衣蜡蝉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香椿树斑衣蜡蝉危害特点:

危害合欢、珍珠梅、海棠、桃、葡萄、石榴等多种植物,特别喜欢臭椿,成、若虫刺吸枝、叶汁液,栖息时头翘起,有时可见数十头群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条直线,排泄物诱致煤污病发生,削弱生长势,严重时引起茎皮枯裂,甚至死亡。

2、香椿树斑衣蜡蝉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干或附近建筑物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若虫孵化危害,5月上旬为盛孵期;若虫稍有惊动即跳跃而去。经三次蜕皮,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活动危害至10月。

8月中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的南方,或树枝分叉处。一般每块卵有40-50粒,多时可达百余粒,卵块排列整齐,覆盖自蜡粉。成、若虫均具有群栖性,飞翔力较弱,但善于跳跃。

3、香椿树斑衣蜡蝉防治方法:

(1)发生严重地区,注重摘除卵块。

(2)幼虫发生初期,喷洒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20%灭多威1500-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山茱萸虫害防治 斑衣蜡蝉的治理办法


斑衣蜡蝉LycormadelicatulaWhite.

别名红娘子,斑衣,椿皮蜡蝉,樗鸡等,属同翅目,蜡蝉科(Eulgonidae)

分布为害斑衣蜡蝉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安徽等省市。

成虫、若虫皆可在幼嫩枝条或叶片上刺吸汁液。被害处茎叶表面出现白色或黄色小斑点,逐渐变成黑褐色多角形枯死斑。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4~17mm,翅展40~45mm;雌虫体长18-22mm,翅展50~52mm。体隆起,头部小,头顶向上翘起,呈一短尖角状。触角在复眼下方,鲜红色,歪锥状,3节,柄节短,圆柱形,梗节膨大成卵形,鞭节极细小。前翅长卵形,基部2/3淡褐色,上具黑点20余个,端部1/3黑色,脉纹白色,后翅膜质、扇状,基部半红色,有黑点6~7个,翅中有倒三角形的白色区,翅端及脉纹为黑色。

卵:呈块状,表面覆1层灰色粉状疏松的蜡质,内为排列整齐的卵,每块卵约40~50粒。卵粒长圆形,长约3mm,宽1.5mm,卵背面两侧有凹入线,中部呈纵脊隆起,隆起前半部有长卵形之卵盖,隆起的前端呈角状突出,卵腹面平坦。

若虫:共5龄。1龄体长4mm,2龄体长7mm,3龄体长10mm,体皆呈黑色。4龄若虫体长13mm,宽6mm,体背淡红色,头部最前的尖角、两侧及复眼基部黑色。体皮基色黑,布有白色斑点。翅芽明显,由中胸和后胸的两侧向后延伸。5龄若虫形态似4龄,仅体较大,翅较长。

生活习性斑衣蜡蝉1年发生1代,以卵在寄主枝干、枝杈上越冬。次年4~5月份陆续孵化,并开始为害。

卵聚生于枝十阴面和枝杈下方,卵在不同寄主上孵化率差别很大。

成虫、若虫均有群集性,以叶柄部较多。该虫偶现假死性。蜡蝉肛门排泄物含糖量高,甘甜如蜜,故引诱蜜蜂及蝇类取食,并诱发煤污病。

防治

1.冬季刮除或用木锤击杀枝、干上的越冬卵块。

2.在若虫低龄阶段喷药防治:可用40%乐果乳剂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50%久效磷乳油2000~3000倍液。

茶树桑褐刺蛾的防治方法


学名Setorapostornata(Hampson)鳞翅目,刺蛾科。别名褐刺蛾。分布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寄主茶、桑、柑桔、桃、梨、柿、栗、白杨等。

为害特点幼虫取食叶肉,仅残留表皮和叶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8mm,翅展3l一39mm,全体土褐色至灰褐色。前翅前缘近2/3处至近肩角和近臀角处,各具1暗褐色弧形横线,两线内侧衬影状带,外横线较垂直,外衬铜斑不清晰,仅在臀角呈梯形。雌蛾体色、斑纹较雄蛾浅。卵扁椭圆形,黄色,半透明。幼虫体长35mm,黄色,背线天蓝色,各节在背线前后各具1对黑点,亚背线各节具1对突起,其中后胸及1、5、8、9腹节突起最大。茧灰褐色,椭圆形。

生活习性年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附近土中结茧越冬。3代区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出现,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多成块产在叶背,每雌产卵300多粒,幼虫孵化后在叶背群集并取食叶肉,半月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参见青刺蛾((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

黄蝉红蜡蚧的防治方法


黄蝉红蜡蚧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黄蝉、桂花、山茶、枇杷、荔枝、龙眼、柑桔等百种以上的花木、果木。以雌成虫和若虫刺吸枝、叶汁液,还可诱发煤烟病,致植株营养不良,树势衰弱,开花结果受阻,甚者可致枝条枯死。

黄蝉红蜡蚧的形态特征:雌雄成虫异型。雌成虫无翅,体呈椭圆形,暗红色,长约4毫米,高约2.5毫米,背面有厚蜡覆盖,整个介壳呈馒头状,红色。雄成虫翅1对,白色半透明,翅展2.5毫米。若虫椭圆形,暗红色,末龄(3龄)若虫蜡质增厚形如雌成虫介壳,体较小。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翌年5月、6月间为越冬雌虫产卵盛期,卵产于体下,产卵于体下,产卵期长达月余。初孵若虫离母体后即爬至新梢枝叶群聚吸食。天敌有多种小蜂。

黄蝉红蜡蚧的发生规律:红蜡蚧,1年发生1代,以受精卵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初孵若虫经一定时间爬行后固定于寄主上取食,一般固定6小时开始泌蜡,经15天能形成星芒蜡被,一旦形成蜡质层后再去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就不太理想。

黄蝉红蜡蚧的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发生初期,及时剔除虫体或剪除多虫枝叶,集中销毁。

(2)园艺防治:及时合理修剪,改善通风、光照条件,将减轻危害。

(3)药剂防治:5月下旬至6月,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用30%强力杀蚧600倍液、20%杀扑磷.噻800~1000倍液喷雾,连续3次。

(4)检疫防治:加强苗木引入及输出时的检疫工作。

(5)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蜡蚧扁角跳小蜂、单带巨角跳小蜂等

(6)第一次防治时间在5月底前结束,隔7~10天进行第二次防治。第一次防治药剂为10%吡虫啉2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第二次为10%吡虫啉2000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十30%强力杀蚧800倍液。

水稻褐边螟如何防治


水稻褐边螟,学名CatagelaadjurellaWalk鳞翅目,螟蛾料。国内分布北限为黄河以南,南至广东、广西、云南,东临滨海,西达四川。主要为害水稻、稗、鸭舌草、荆三棱等。

为害特点

幼虫钻茎而入,多从水稻剑叶叶鞘空隙处向下蛀入茎秆第一节,蠕行至白色柔嫩组织处蛀食,且转株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0mm左右,翅展20—123mm。前翅黄褐色,前缘褐色,从顶角到后缘具1褐色斜纹,翅中央具棕褐色小点3个,排列成等边三角形,外缘具棕褐色小点7个,缘毛浅黄色。后翅银灰色。卵乳白色至青黑色。卵块为长椭圆形,覆盖灰黄色鳞毛匀称,无杂色。末龄幼虫体长15—20mm,头深褐色,胸部、腹部主要是绿色,从腹部第2节后渐渐转黄。蛹长11—13mm,初黄绿色,后变浅黄色,羽化前变成黄褐色。茧白色。

生活习性

发生代数、发生期与三化螟相似,以末龄幼虫在寄主残留株或背风向阳的沟边杂草上越冬。卵成块产在稻叶上,初孵幼虫喜爬至叶尖处吐丝下坠,借风扩散,从茎上钻孔侵入。水稻孕穗或抽穗时,则从剑叶叶鞘空隙处向下钻入茎秆的第1节,爬至白色幼嫩组织处蛀害。有的转株为害,先把近水面的稻茎咬断后吐丝封口,咬断茎的另一端则形成囊状物,幼虫隐藏在其中浮在水面上,碰到新稻株后,爬至稻茎上向内蛀食,钻入新株后又吐丝遮住蛀孔。该虫喜在湿润的环境中生存,喜在旱秧田中为害,转株为害现象明显。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据各种稻田化蛹率;化蛹日期、蛹历期、交配产卵历期、卵历期,预测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蚁螟孵化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指导防治。

(2)农业防治①适当调整水稻布局,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②选用生长期适中的品种。③及时春耕沤田,处理好稻茬,减少越冬虫口。④选择无螟害或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作为绿肥留种田,生产上留种绿肥田因春耕晚,绝大部分幼虫在翻耕前已化蛹、羽化,生产上要注意杜绝虫源。⑤对冬作田、绿肥田灌跑马水,不仅利于作物生长,还能杀死大部分越冬螟虫。⑧及时春耕灌水,淹没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幼虫和蛹。⑦栽培治螟。调节栽秧期,采用抛秧法,使易遭蚁螟为害的生育阶段与蚁螟盛孵期错开,可避免或减轻受害。

(3)保护利用天敌。

山楂斑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斑蛾为山楂主要虫害之一,对山楂的危害极大,现将山楂斑蛾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山楂斑蛾为害特点

为斑蛾科,斑蛾属。危害山楂。幼虫食芽、叶,喜于贴叶间吐丝粘结,于其中食叶的表皮和叶肉,数日后被害叶干枯脱落。天敌:有寄生蜂、寄蝇。

山楂斑蛾生活习性

山西年生1代,以茧蛹越冬,多于树干基部附近的土石块下、枯枝落叶、杂草等地被物中,少数在树皮缝中。发生期不整齐。成虫发生期5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白天潜伏,多傍晚和夜间活动,交配后2天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背,块生,每块有卵一般40-50粒,卵粒相邻排列互不重叠,卵块多呈椭圆形,成虫寿命7-15天,每雌产卵1-3块。

卵期7-12天。6月中旬至l0月上旬为幼虫发生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害最烈。初孵幼虫群集叶背主脉两侧取食叶肉,l0-15天后陆续分散活动为害,多在傍晚和夜间取食,日间静栖叶背或叶间,受惊扰常吐丝下垂,幼虫体毛接触皮肤产生红斑和痛痒。幼虫期70-80天。8月下旬至l0月上旬老熟,多吐丝下垂落地,亦有爬下树者,寻找适宜场所结茧化蛹越冬。

山楂斑蛾防治方法

1.休眠期防治。早春刮树皮、堵树洞,重点以树杈部位以上为主,可消灭大部分越冬幼虫。

2.生长期防治。越冬幼虫出蛰盛期或梨树花芽膨大时药剂防治,可喷洒50%对硫磷乳油,或杀螟松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或2.5%功夫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以常规浓度,均可有效地控制此虫的危害。

3.保护天敌,注意园内管理,增强树势。

园林落叶乔木香椿斑衣蜡蝉的防治


1.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四川等香椿产区。危害臭椿,香椿,刺槐、苦楝、楸树,榆树、悬铃木,合欢class=blacklink_line合欢,女贞、杨树以及桃、杏、李、海棠,葡萄等树木。成虫和若虫吸食叶或嫩枝的汁液,被害部位形成白斑而枯萎,影响树木生长。同时,该虫还能分泌含糖物质,有利于煤污菌的寄生,使叶面蒙黑,妨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不利树木生长。

2.形态特征该虫属半翅目,蜡蝉总科,蜡蝉科昆虫。

(1)成虫雄虫体长14~17毫米,翅展40~45毫米,雌虫体长18~22毫米,翅展50~52毫米。前翅长卵形,基部2/3淡褐色,上布黑色斑点10~20余个,个体间差异很大,端部1/3为黑色,脉纹白色,后翅膜质,扇形,基部一半为红色,有黑斑6~7个,翅端及脉纹为黑色。体隆起,头部小,头顶前方与额相连处呈锐角。触角在复眼下方,鲜红色。

(2)卵呈块状,表面被一层灰色粉状疏松蜡质,内有五六行至十余行卵,每行10~30粒,排列整齐。卵粒长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1.5毫米。

(3)若虫1龄若虫长4毫米,宽约2毫米,头顶有脊起3条,体背有白色蜡粉所组成的斑点。2龄若虫体长7毫米,宽3.5毫米,体形似1龄若虫。3龄若虫体形似2龄若虫,白色蜡粉斑点显著,体长10毫米,宽4.5毫米。4龄若虫体长13毫米,宽6毫米。头部较以前各龄延伸,翅芽明显,由中胸和后胸的两侧向后延伸。

3.生活习性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于4月中、下旬后陆续孵化出若虫,并开始取食危害树木。脱皮4次。6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成虫开始交尾产卵,直至10月下旬。成虫寿命长达4个月。成虫与若虫均有群集性,常十数头,乃至数百头栖息于树干或枝叶上,以叶柄基部为多,蜡蝉飞翔力差,但跳越力颇强。取食时,口器插入植物组织深部,吸食汁液。对林木危害长达6个月之久。斑衣蜡蝉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秋季干旱少雨,蜡蝉猖獗,常易酿成灾害。假如8~9月雨量较大,蜡蝉寿命大减,来不及产卵而死亡,来年危害将大大减轻。

4.防治方法

(1)斑衣蜡蝉以臭椿为原寄主,产于臭椿的卵孵化率达80%之多,而产于槐、榆等树之卵,孵化率较低,只有2~3%。所以露地栽植香椿不要与臭椿混交,或与臭椿较近栽植。

(2)卵块集中,可用人工及时清除,烧毁。

(3)药剂防治可用20%磷胺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久效磷水溶液2000~3000倍,或5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采芽香椿切不可在采芽期间应用久效磷等剧毒农药杀虫,以防人们食芽引起毒害。

香樟树红蜡蚧的虫害防治方法


香樟树红蜡蚧为香樟树的主要刺吸类害虫。对香樟树的危害较大,现将香樟树红蜡蚧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形态特征

若虫初为淡红色,较扁平,后背部隆起,形成星状白色物质;雌成虫呈椭圆形,具暗红色蜡壳。

2、危害特点

以雌成虫和若虫群栖于芽梢、枝梢及新叶上,吮吸植株汁液。植株受害后新梢停止抽发,导致树势衰弱,渐至叶落枯枝,重者全株死亡。

3、生活习性

红蜡蚧一年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树干上越冬,6月初开始孵化,7月上旬停止,8月下旬化蛹,9月中旬羽化、交尾。

4、防治方法

(1)结合冬剪,剪除有虫枝条。

(2)消灭越冬代雌虫,冬季喷施1次10~15倍的松脂合剂或40~50倍的机油乳剂。

(3)消灭越冬代若虫,春季发芽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

(4)若虫期防治,对出土的初孵若虫,早春可在树根周围土面喷撒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对植株上若虫,抓住孵化盛期(6月初--7月上旬)。可喷速扑杀1500倍液或氧化乐果1500倍液,每隔1周1次,连续3~4次。

(5)保护天敌,各类小蜂多是该虫的天敌。

桑园桑斑褐毒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桑斑褐毒蛾属为鳞翅目、毒蛾科害虫,主要寄住在桑、苹果、梨、桃、山楂、杏、李、枣、柿、栗、海棠、樱桃、柳等,需要注意一旦发现及时进行防治。

1、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在桑叶背面取食叶肉,叶面现成块透明斑,三龄后分散为害形成大缺刻,仅剩叶脉。为害桑树春芽时,多由外层向内剥食,致冬芽枯凋,影响春蚕饲养。该虫毒毛触及蚕体致蚕中毒,诱发黑斑病。人体接触毒毛,常引发皮炎,有的造成淋巴发炎。

2、特征描述

成虫:雌体长18~20mm,雄体长14~16mm,翅展30~40mm。触角干白色,栉齿棕黄色;下唇须白色,外侧黑褐色;头、胸、腹部基半部和足白色微带黄色,腹部其余部分和脏毛簇黄色;前、后翅白色,前翅后缘有两个褐色斑,有的个体内侧褐色斑不明显;前、后翅反面白色,前翅前缘黑褐色。

卵:直径0.6~0.7mm,圆锥形,中央凹陷,桔黄色或淡黄色。

幼虫:体长25~40mm,第1、2腹节宽。头褐黑色,有光泽;体黑褐色,前胸背板黄色,具2条黑色纵线;体背面有一橙黄色带,在第1、2、8腹节中断,带中央贯穿一红褐间断的线;亚背线白色;气门下线红黄色;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向前突出的红色瘤,瘤上生黑色长毛束和自褐色短毛,其余各节背瘤黑色,生黑褐色长毛和白色羽状毛,第5、6腹节瘤橙红色,生有黑褐色长毛;腹部第1、2节背面各有1对愈合的黑色瘤,上生白色羽状毛和黑褐色长毛;第9腹节瘤橙色,上生黑褐色长毛。

蛹:长12~16mm,长圆筒形,黄褐色,体被黄褐色绒毛;腹部背面1~3节各有4个瘤。

茧:椭圆形,淡褐色,附少量黑色长毛。

3、发生规律

内蒙古大兴安岭年生1代,辽宁、山西年生2代,上海3代,华东、华中年生3~4代,贵州4代,珠江三角洲6代,主要以3龄或4龄幼虫在枯叶、树杈、树干缝隙及落叶中结茧越冬。2代区翌年4月开始活动,为害春芽及叶片。一、二、三代幼虫为害高峰期主要在6月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10月上旬前后开始结茧越冬。

成虫白天潜伏在中下部叶背,傍晚飞出活动、交尾、产卵,把卵产在叶背,形成长条形卵块。成虫寿命7~17天。每雌产卵149~681粒,卵期4~7夭。幼虫蜕皮5~7次,历期20~37天,越冬代长达250天。

初孵幼虫喜群集在叶背啃食为害,3、4龄后分散为害叶片,有假死性,老熟后多卷叶或在叶背树干缝隙或近地面土缝中结茧化蛹,蛹期7~12天。天敌主要有黑卵蜂、大角啮小蜂、矮饰苔寄蝇、桑毛虫绒茧蜂等。

4、防治方法

⑴冬季桑园刮净老树皮,剪掉锯口附近粗皮,消灭越冬幼虫。

⑵桑毛虫发生严重的桑园,应从人工摘除卵块入手,及时摘除窝头毛虫,即在低龄幼虫集中为害一叶时,连续摘除2~3次。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⑶掌握在2龄幼虫高峰期,喷洒科诺千胜系列Bt杀虫剂、桑毛虫多角体病毒,每ml含15000颗粒的悬浮液,每667m2喷20L。

⑷在秋蚕用完叶之后,及时喷洒2.5%敌杀死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或2.5%功夫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减轻下年为害,打好关门虫。

⑸在早春用叶前害虫出蛰完毕时喷洒50%混灭威乳油500~1000倍液或25%爱卡士乳油1000~1500倍液,即白条治虫。

⑹在春夏季及早秋饲蚕期间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60%双效磷乳油1500倍液。⑺必要时也可喷洒48%毒死蜱乳油13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锐劲特乳油1000倍液,其残效期为13天左右,对家蚕安全。

板栗栗实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栗实蛾(Laspeyresiasplendana)又名栗子小卷蛾、栎实卷叶蛾,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在栗产区均有发生。现将板栗栗实蛾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症状

幼虫取食栗蓬,稍大蛀入果内为害。有的咬断果梗,致栗蓬早期脱落。成虫体银灰色,前、后翅灰黑色,前翅前缘有向外斜伸的白色短纹,后缘中部有4条斜向顶角的波状白纹;后翅黄褐色,外缘为灰色。栗实蛾的防治方法是什么呢,接下来就给大家做一下讲解。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l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落叶或杂草中越冬。翌年6月化蛹,7月中旬后进入羽化盛期。成虫白天静伏在叶背,晚上交配产卵,卵多产在栗蓬刺上和果梗基部。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下旬幼虫孵化;9月上旬大量蛀入栗实内,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后,将种皮咬成不规则孔脱出,落入地面落叶、杂草、残枝中,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适时采收,清理果园。果实成熟后及时采收,拾净落地栗蓬。

2、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均可火烧栗园内的落叶杂草,消灭越冬幼虫。

3、人工防治栗实贮存场所宜用水泥地或地面铺以蓬布,以收集幼虫,集中消灭。

4、在7月中下旬,全树喷施下列药剂:50%水胺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2000倍液;50%喹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0%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等。

枇杷扁刺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枇杷扁刺蛾是枇杷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虫害,现将枇杷扁刺蛾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枇杷扁刺蛾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3--18毫米,翅展28--35毫米。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的颜色更深。前翅灰褐色、稍带紫色,中室的前方有一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斜伸。雄蛾中室上角有一黑点(雌蛾不明显)。后翅暗灰褐色。

卵:扁平光滑,椭圆形,长1.1毫米,初为淡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体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全体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体两侧各有10个瘤状突起,其上生有刺毛,每一体节的背面有2小丛刺毛,第四节背面两侧各有一红点。

蛹:长10-15毫米,前端肥钝,后端略尖削,近似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

茧:长12-16毫米,椭圆形,暗褐色,形似鸟蛋。

枇杷扁刺蛾发病规律

扁刺蛾在四川、广西等地1年发生2代;少数3代,江西1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干周围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4月中旬化蛹,成虫5月中旬至6月初羽化。

第一代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8月底,第二代发生期为7月中旬至9月底。少数的第三代始于9月初止于10月底。第一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盛期为6月初至7月初;第二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9月底,盛期为7月底至8月底。

成虫羽化多集中在黄昏时分,尤以1820时羽化最多。成虫羽化后即行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叶面,初孵化的幼虫停息在卵壳附近,并不取食,蜕第一次皮后,先取食卵壳,再啃食叶肉,仅留1层表皮。幼虫取食不分昼夜。自6龄起,取食全叶,虫量多时,常从一枝的下部叶片吃至上部,每枝仅存顶端几片嫩叶。

幼虫期共8龄,老熟后即下树入土结茧,下树时间多在晚8时至翌日清晨6时,而以后半夜2--4时下树的数量最多。结茧部位的深度和距树干的远近与树干周围的土质有关:粘土地结茧位置浅,距离树干远,比较分散;腐殖质多的土壤及砂壤土地,结茧位置较深,距离树干较近,而且比较集中。

枇杷扁刺蛾防治方法

①冬耕灭虫。结合冬耕施肥,将根际落叶及表土埋入施肥沟底,或结合培土防冻,在根际30cm内培土6~9cm,并稍予压实,以扼杀越冬虫茧。

②生物防治。可喷施每毫升0.5亿个孢子青虫菌菌液。

③化学防治。可喷施90%晶体敌百虫、50%马拉松、25%亚胺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1500倍液。发生严重的年份,在卵孵化盛期和幼虫低龄期喷洒1500倍25%天达灭幼脲3号液、或20%天达虫酰肼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0.5亿/毫升芽孢的青虫菌液。

槐树天杜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龙爪槐、国槐等豆科槐属植物近年来常受到槐树天杜蛾的侵害。槐树天杜蛾,别称槐羽舟蛾,属于鳞翅目、舟蛾科,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区,槐树天杜蛾时有发生,并会造成严重危害。

发生规律

槐树天杜蛾幼虫有着暴食植物叶片叶肉的习性。如果国槐、龙爪槐的叶片在遭受过槐树天杜蛾危害后,其叶片仅留下叶中脉和总叶柄。当槐树天杜蛾大暴发时,它能将整株树的叶片全部食光食尽。另外,槐树天杜蛾常常伴随国槐尺蠖一起发生,其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

在江苏地区,槐树天杜蛾一年通常会发生3代,其会以蛹的形态越冬。翌年4月下旬,槐树天杜蛾的成虫就会羽化并外出产卵,卵期6天至8天。5月上、中旬,第1代槐树天杜蛾幼虫孵化并开始危害树体。

槐树天杜蛾幼虫的虫体比较粗壮,但行动迟钝,食量不断增长。6月上旬,槐树天杜蛾幼虫老熟并下地化蛹,蛹期7天左右。第2代幼虫在6月下旬开始孵化并持续为害,一般到了7月中旬,第2代槐树天杜蛾幼虫再度老熟并开始下地化蛹。8月中旬,第3代槐树天杜蛾幼虫再次孵化,之后持续为害。9月下旬至10月初,第3代槐树天杜蛾幼虫陆续老熟并开始下地化蛹过冬。

防治方法

1.可采用人工方法对槐树天杜蛾幼虫进行捕杀,以控制其蔓延为害。此外,还应当注意保护利用好麻雀、凹眼姬蜂、细黄胡蜂、赤眼蜂、两点广腹螳螂、白僵菌等槐树天杜蛾的天敌。

2.在秋冬季节,可结合树木的养护管理工作,在树木附近、根下的土中、砖石处、杂草或灌木的根旁等处开展挖除槐树天杜蛾蛹的工作,对蛹要集中消灭。

3.利用黑光灯对槐树天杜蛾的成虫采取诱杀的方法。槐树天杜蛾的成虫有趋光性,可以在槐树天杜蛾成虫发生期里,选择采用黑光灯或者是频振式杀虫灯来对其成虫进行诱杀。

4.药剂防治:如果采用喷施药剂的方法来防治槐树天杜蛾时,应当选择以该虫的低龄幼虫期作为防治该虫害的关键时期。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防治槐树天杜蛾务必抓好对1至2代幼虫的防治,施药时还必须做到均匀。可选择喷施的药剂有生物制剂Bt乳剂600倍液,或20%灭幼脲1号胶悬剂7000至10000倍液,或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至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2000倍液,或45%丙溴辛硫磷1000至1500倍液,或50%啶虫脒3000至5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等。

《龙眼褐边蛾蜡蝉的虫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