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茄子疙瘩病的防治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日光温室温度过低时,茄子常会出现疙瘩果,疙瘩主要集中在果实前端,表现为指状高0.5~1厘米的突起。掰开果实发现,长疙瘩的地方,果皮与果肉间有较大的空隙。

发病原因

棚温过低,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气,连续3天白天棚温低于25℃、夜温低于15℃时,根系活动减弱,吸收的营养不能满足果实的正常生长需求,植株抗逆能力降低,易出现疙瘩果。

天气晴好时,虽然外界气温很低,但只要光照好,揭开草苫子后,棚内气温升得很快。由于果皮先受热,所以在上午9~10时,果皮与果肉温度相差很大。

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果皮生长速度势必超过果肉,也会导致果实长疙瘩。此外,若赤霉素用量过大,常导致点花后果实发育速度很快,对外界的抗逆能力变差,也容易出现疙瘩果。

预防措施

针对这些原因,建议在管理时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棚室保温,尤其是保持夜间温度不低于15℃,以免造成根系活动能力变差。晴天时,拉开草苫子后1小时再给棚室放风,给棚室一个缓慢升温的过程,以免造成果实温度变化剧烈。

2、注意调整点花药中赤霉素的用量,一般2~3毫升对0.5公斤水即可。注意叶面肥的应用。可喷洒全营养型叶面肥或甲壳素等增强植株抗逆能力的叶面肥。

小编推荐

茄子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白绢病属土传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无性阶段称齐整小菌核菌(ScleerotiumrolrsiiSace.),有性阶段为罗代阿太菌[Atheliafolfsii(Curiz)TuKimbiough]。此病寄生广泛,仅蔬菜就有20种以上,如黄瓜、西瓜、苦瓜、南瓜、茄子、番茄、辣(甜)椒、韭菜、菜豆、扁豆、胡萝卜、马铃薯、黄花菜、百合、魔芋、菊花等。

白绢病在南方多见,在北方发生较少。2000年春季,河南西部温室中茄子白绢病发生较重,病株率达10%~20%,实属少见。为此笔者对温室白绢病做了调查,同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防治,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

1症状及发病条件

白绢病主要为害茄子茎基部。病株茎基部表皮褐色腐烂,并产生白色具光泽的绢丝状菌丝状及黄褐色油菜籽状的小菌核。发病后,植株叶片、叶柄凋萎,一般叶片不脱落。有的叶片枯黄,也有的始终青绿,最后整株枯死,但根系一般完整。

病害主要靠地表菌丝的放射状伸延传播。该病有中心病株,发病适温30℃,相对湿度95%以上,即高温高湿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2000年春季本市气温较常年偏高,其中3月上旬至4月中旬平均气温12.4~13.4℃,较常年偏高2.1~3.1℃,温室内常出现28~30℃的高温,定植后连续2次大水,温度及湿度条件有利于白绢病发生。通过调查看出,凡整地不细,突击定植,管理粗放,浇水过多,不适时放风,未施腐熟有机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不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消毒处理病穴等的温室发病重。

2防治技术

(1)合理施肥浇水。定植前要施足腐熟有机肥。定植要选用大苗、病壮苗。定植后3~4d选择晴天上午浇1次水,并及时排湿,直到门茄瞪眼再开始浇水追肥。

茄膨大前需水少,不浇水,门茄膨大后需要水,要多浇水。一般随采收5~6d浇1次混水(即追肥水),然后再浇1次清水,浇水必须在晴天上午,小水勤浇,浇后中耕,使土壤透气,利于根系生长。按此法管理的5座温室,茄子白绢闰发病株率均在1%以下,而突击定植的8座温室病株率达10%~20%。

(2)拔除中心病株。中心病株是病害发生的信号,要准确识别,及早拔除,进行深埋或火烧,并用三石灰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1∶120比例拌细土,撒施病穴及周围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对病田可选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每667平方米加农用硫酸链霉素4克加15%恶霉灵水剂4毫升喷洒地面、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d1次。

(3)加强栽培管理。栽培管理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要按大小苗分别定植。选择晴天上午热土移栽,对移栽苗营养钵提前浇水,使土块成团,不分根。整地要细致,做畦平直,放腐熟有机肥,适时放风排湿,交换气体。定植穴用细土封实,早揭苦、晚盖苫,增加光照时间,阴雨天要揭苫,争取散射光等。采用这些管理技术,可促进植株长势好,提高抗病力。

茄子白粉病的防治


茄子白粉病

病原

茄白粉菌单丝壳白粉菌Oidiumsp.属子褒菌亚门真菌。

寄主

茄子。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现不定形褪绿小黄斑,相应的叶背面则出现不定形白色小霉斑,边缘界限不明晰,仔细观察可见霉斑近乎放射状扩展。以后,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霉斑数童增多,斑面上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粉斑相互连合成白粉状斑块,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可被粉状物所覆盖,外观好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叶背面、叶柄、果梗及花萼上均出现霉斑。

病原物

(1)形态:菌丝体无色,叶表寄生,在菌丝上立生分生孢子梗,.当孢梗长到4~5个细胞以后,分隔处缢缩形成分生孢子,孢子成熟后脱落,因此往往呈现出串生的状态、分生孢子无色,圆柱形或腰鼓形,(18~30)mx(12~18)m。(2)特性:发病温限16~24℃。

茄子白粉病-2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闭埃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无性孢子扩大蔓延,引致该病流行。

发生因素

温暖多湿,低洼潮湿,株间郁闭,易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用肥,避免密植,改善田间通风条件。(2)药剂防治:①发病初期喷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15%三唑酮WP1000500倍液,或20%三唑酮EC2000倍液,或40%多硫SC或36%甲基硫菌灵SC500~600倍液,或50%硫磺SC300倍液。保护地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

茄子褐纹病的防治措施


茄子褐纹病,又叫干腐病,茄子褐纹病是真菌性病害,该菌只侵染茄子。在茄子的整个生长时期都可发病,给茄子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为害特点

幼苗受害,多在近地上的茎基部构成近似梭形水渍状病斑,今后变为暗褐色,洼陷并缩短。条件适合时,病斑扩展盘绕茎部,麦苗猝倒。

叶片受害,先从底部叶发病,逐渐向上部开展,开始发作水渍状褐色,中心呈灰白或浅褐色,中心轮生许多小黑点。枯燥时病斑易开裂,阴雨天易构成穿孔。茎部受害,病斑为不确定形,有时为水渍状梭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心灰白色,上生许多小黑点,病斑逐渐洼陷干腐,并连接成较长的坏死区。

果实受害最严重,病初在果面上发作黄褐色病斑,稍洼陷,圆形或椭圆形,扩展很快,果实呈半软腐状,后期轮生许多小黑点,最终病果腐朽掉落或在枝上干缩成僵果。

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在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是麦苗发作猝倒病、立枯病的主要原因,也是远距离传达病菌的途径。田间主要靠雨水、昆虫、田间作业传达延伸。发病适合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85%以上。

华北地区7-8月份高温多雨,或高温高湿,发病严峻。培养密度过大时也易引起发病。别的,连作、排水不良、土质黏重、氮肥过多及早春茄子定植过晚,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①种子处理:可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15分钟,取出后用清水洗净,也可用升汞水1000倍液浸种10分钟。

②农业防治:与其它科蔬菜实施轮作2-3年。进行苗床消毒,五代合剂每平方米8-10克,或50%多菌灵10克,加细土20克拌匀,播前1/3撒在畦面上,播后用2/3药土掩盖。加强培养办理即N、P、K肥要合作运用,施足基肥,发现病株、病叶,病果要及时铲除。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茄子白粉病的病害防治


在茄子的养护管理过程中出现茄子白粉病如不及时防治,严重影响茄子产量,减少经济收入。

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褪绿黄色小斑,叶背相应部位则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病斑数量增多,白色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白粉状斑可相互连合,扩展后遍及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最后致叶组织变黄干枯。

白粉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无性孢子扩大蔓延,引致该病流行。一般在偏施氮肥、田间阴蔽、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易发病严重。白粉病进入秋季开始发生,温度16-24℃适宜发病。

防治上,以农业防治为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田间通风、降湿,及时清除病、老叶和病残体,防止和减少病害发生。

发病前,可选用50%硫磺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

发病初期,可选用15%三唑酮(粉锈宁)乳油8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400克/升氟硅唑乳油4000-5000倍液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即可。

温棚茄子疙瘩果的预防措施


日光温室温度过低时,茄子常会出现疙瘩果,疙瘩主要集中在果实前端,表现为指状高0.51厘米的突起。掰开果实发现,长疙瘩的地方,果皮与果肉间有较大的空隙。

发病原因

棚温过低,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气,连续3天白天棚温低于25℃、夜温低于15℃时,根系活动减弱,吸收的营养不能满足果实的正常生长需求,植株抗逆能力降低,易出现疙瘩果。

天气晴好时,虽然外界气温很低,但只要光照好,揭开草苫子后,棚内气温升得很快。由于果皮先受热,所以在上午910时,果皮与果肉温度相差很大。

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果皮生长速度势必超过果肉,也会导致果实长疙瘩。此外,若赤霉素用量过大,常导致点花后果实发育速度很快,对外界的抗逆能力变差,也容易出现疙瘩果。

预防措施

针对这些原因,建议在管理时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棚室保温,尤其是保持夜间温度不低于15℃,以免造成根系活动能力变差。

晴天时,拉开草苫子后1小时再给棚室放风,给棚室一个缓慢升温的过程,以免造成果实温度变化剧烈。

注意调整点花药中赤霉素的用量,一般23毫升对0.5公斤水即可。注意叶面肥的应用。可喷洒全营养型叶面肥或甲壳素等增强植株抗逆能力的叶面肥。

茄子叶霉病的防治方法


茄子叶霉病是茄子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茄子的叶和果实,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褐孢霉,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植株栽植过密,株间生长郁闭,田间湿度大或有白粉虱为害易诱发此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茄子叶霉病的防治方法吧!

危害症状

茄子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干。叶片染病初在叶背面产生白色霉斑,然后霉斑逐渐扩大,颜色初为褐色,后变成棕黑色,病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差压很大,叶片正面略褪绿。病情严重时,叶片正面也现霉层,产生褪绿色浅黄斑点或者斑块,后期病斑融合枯死。

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地面越冬,翌年气候条件适宜时,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萌发后从伤口或直接侵入,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植株栽植过密,株间生长郁闭,田间湿度大或有白粉虱为害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栽植密度应适宜,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栽植密度应适宜,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降低田间湿度。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10%世高(恶醚唑)2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新星(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每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茄子绵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茄子绵疫病,又称烂茄子,在各菜区普遍发生,露地茄子、保护地茄子均可危害。初夏多雨或梅雨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果实大量腐烂,直接影响产量。现将茄子绵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果实。果实染病,多以下部老果较多,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果实内部变黑腐烂且易脱落。病果落地后,由于潮湿可使全果腐烂,遍生白霉(菌丝体及孢子囊),最后干缩成僵果。

叶片被害,病部水浸状,褐色,有明显轮纹,潮湿时边缘不明显,扩展极快,病斑上生有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干燥时病斑停止扩大,病部组织干枯。花染病,常在发病盛期,呈水浸状褐色湿腐。嫩茎染病,变褐腐烂、缢缩,易折断,上部叶片萎蔫下垂。幼苗染病,常发生猝倒现象,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

2、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寄生疫霉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Dast.和辣椒疫霉菌P.capsiciLeon.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经雨水反溅侵染果实,在果实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产生芽管进行再侵染。

病菌喜高温、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气候条件为温度25~30℃,相对湿度9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茄子绵疫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茄子绵疫病感病生育期为座果期至采收期。

高温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高、定植过迟、偏施氮肥、管理粗放、重茬及长果型品种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初夏多雨或梅雨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

3、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高燥地块栽培;及时清除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性;与瓜类、豆类等蔬菜实行3~4年轮作。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用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倍,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或56%靠山可湿性粉剂500倍,或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或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喷雾防治。

大棚茄子黄萎病防治方法


大棚茄子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黄萎病的危害,现将大棚茄子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病害症状

黄萎病又称半边疯、凋萎病。主要为害叶片,在茄子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病,以结果期发病最重。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叶脉间产生淡黄色斑点,并逐渐发展到半边叶或整叶变黄。初期病叶晴天白天枯萎,晚上及阴雨天气可以恢复,颜色由黄变褐,叶缘向上卷曲,最后叶片枯死脱落。病害向上扩展,可以发展到全株发病,叶片大量脱落,有时也在半边叶或半边植株上发病。发病植株矮小,果实小且少,内部有褐色条纹,维管束变褐。

二、防治技术

要坚持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加强栽培管理为中心,以药剂防治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防治茄子黄萎病。

1.轮作倒茬。发病田最好与十字花科蔬菜或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

2.选用抗病品种。凡叶片长圆形或尖形,叶缘有缺刻,叶面茸毛多,叶色浓绿或紫色的品种较抗病。

3.嫁接育苗。利用托鲁巴姆、野生赤茄作砧木,可大大提高抗黄萎病的能力。

4.药剂防治。在定植时,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搅拌细土20公斤做成药土,撒在定植穴内,作预防处理。

定植后,可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喷洒根部和地面,或作灌根处理。一般每10~15天施药1次。

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9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灌根处理,每株250毫升,每隔7~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灌根可只灌发病株及其周围株,不必全田都灌。

茄子凹凸果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凹凸茄俗称空泡果。塑料大棚栽培的茄子较常见。茄子果实为浆果,开花受精后由子房膨大发育而成,果肉则由果皮和胎座及心髓等构成。其中胎座特发达,由海绵组织组成用于贮存养分和水分,是供食用的部分。

这种果实从外表上看,表面不光滑,有凹凸感,重量轻,用手捏发软。剖开后可见果肉和表皮之间有空洞或空泡。

茄子凹凸果的原因:这是果实各部发育不平衡引起的。

一是施肥过多,尤其是施用氮肥过量造成生长过旺。

二是土壤贫瘠,温度低,光照不足,浇水过多生长较弱。

三是温度管理不当,昼夜温差小,光合作用制造的碳水化合物输送不均匀,积累少。

四是激素处理不当:浓度过高,或花过小时处理早了,致茄子出现凹凸果。

茄子凹凸果防治措施

(1)选择果肉比较致密的圆形、卵圆形果实的品种。

(2)适时播种、育壮苗,避免用过小苗、小老苗定植。定植缓苗后,加强管理,促使茄株扎根发棵,维持健壮长势。

(3)避免过量施肥,特别要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氮、磷、钾肥配合,比例要适宜。初期灌水宜少,后期应稍多。灌水要均匀,不要过多、过少,或忽干忽湿。

(4)给予充足光照。温度不宜过高、过低,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养分向果实均匀运输和积累。

(5)疏枝摘叶不易过早,以免果实各部分发育不平衡。

(6)激素处理花,要严格按要求处理,不能随意加大浓度,或反复处理。

(7)发生凹凸果,应适时提早采收。

茄子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灰霉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该病流行时一般减产20%30%,重者可达50%。其适发季节一般在夜间室内外温差小,浇水量较大的春天。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花、果、叶片,病菌从茄子残花部位侵入,进而危害幼果,在果实萼叶处造成腐烂,并产生灰色霉层。叶片染病产生褐色坏死斑,直径11.5厘米。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机残体越冬,靠气流、农事操作传播。适发条件为温度1820℃,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连阴雨天气,光照弱时,如不及时放风则易诱发该病。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经常擦拭棚膜,增强棚室内的光照避免连阴雨天浇水,浇水应选择晴天的上午,同时,密闭棚室,增温至30℃时再放风排湿。白天应尽可能延长放风时间,防止湿度过大,叶面结露。室外最低气温为8℃以上时,夜间不要关闭风口。湿度特别高时应开启前部放风口,加强排湿。连阴雨天气也要坚持适量放风。

(2)清除病株残体。及时清除病叶、病花、病果。为防止病菌分生孢子散飞传播,可用塑料袋套摘发病的叶、花、果,带出室外深埋,防止再侵染。及时摘除生命力衰弱、败谢且仍留在果实上的花冠,防止病菌趁虚侵染。

(3)药物防治。适宜的药物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以及相应品种药物的烟雾剂。为增强防治效果,应将不同药剂轮换施用,喷雾、熏烟同时进行,每35天喷雾1次,白天喷雾,夜晚用烟雾剂。另外,在保果激素中加入适量的药物喷花,可提高防治效果。

茄子僵果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茄子我们都不陌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之一,在全面种植极广,但随着茄子的种植面积,茄子僵果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而且还越来越严重,给农户造成极大的损失,也阻碍茄子种植业的发展。那么造成茄子僵果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防治?一起来看看吧。

1、种植环境

在茄子苗期时如果遭遇高温高湿以及光照不足的环境时,会导致植株生长缓慢,还易导致花柄细弱、花柱短小,造成植株生长弱势,发育不良,而没有足够的养分供期开花结果,而结果也易出现僵果现象。

防治方法:在茄子整个生长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温度,一般白天温度在30度以下,不宜超过35度高温,而夜晚温度要在15-20度左右,不得低于14度,尤其开花前后,如果遭遇阴雨天气,可增加光照强度,及时排水防涝。

2、水分不足

在茄子结果期对于水分需求较大,而这时干旱缺水,气温较低,缓苗不好造成植株生长不良,也是为日后僵果提供了有利条件。

防治方法:在茄子果期要及时的、适量的进行浇水,但是不易浇水过多,以免造成土壤积水过多而引发根系生长问题,浇水一定要浇匀、浇透,浇水后加强通风,在阴雨天气要及时排水。

3、施肥不当

在种植过程中如果一味的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植株因氮素造成营养过剩,僵果出现的几率较大,另外在施肥钾肥施用过量,会导致植株徒长,而养分却没有运输到果实内,使果实养分不足而造成僵果。

防治方法:施肥时要掌握正确的施肥技术,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基肥一定要施足,在追施肥料时,注意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此外还要注意钙等微量元素,如果出现少量僵果现象,可喷施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减少僵果数量。

4、药物影响

有些农户在种植时为了增加坐果率,提高产量,常常使用药物激素处理,增加坐果率,坐果率虽然增加了,但是植株却供应不上果实生长发育的营养,形成僵果。另外一些保花保果以及防落素使用剂量过大、浓度较高也会导致僵果现象的发生。

防治方法:正确的使用这些药物,不宜过量、过浓的施用,发现出现僵果现象要及时将老叶和僵果摘除,避免养分的消耗,减少僵果数量。

茄子的茄黄斑螟虫害防治方法


茄黄斑螟,别名茄螟、茄白翅野螟、茄子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南方地区茄子的重要害虫,也能危害马铃薯、龙葵、豆类等作物。主要分布在台湾、华南、华中、华东和西南地区。怎么防治茄黄斑螟?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5~10毫米,翅展约25毫米。体、翅均为白色,前翅具4个明显的黄色大斑纹,翅基部黄褐色,中室与后缘之间呈一个红色三角形纹,翅顶角下方有一个黑色眼形斑。后翅中室具一小黑点,并有明显的暗色后横线,外缘有2个浅黄斑。栖息时翅伸展,腹部翘起,腹部两侧节间毛束直立。

卵:长约0.70.4毫米,外形似水饺,卵上有2~5根锯齿状刺,大小长短不一,有稀疏刻点;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灰黑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18毫米,多呈粉红色,低龄期黄白色;头及前胸背板黑褐色,背线褐色;各节均有6个黑褐色毛斑,呈两排,前排4个,后排2个,各节体侧有1个瘤突,上生2根刚毛。腹末端黑色。

蛹:长8~9毫米,浅黄褐色,腹第三、四节气孔上方有一突起。蛹茧坚韧,有内外两层,初结茧时为白色,后逐渐加深为深褐色或棕红色。茧形不规则,多呈长椭园形。

发生特点

在长江中下游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残株枝叉上及土表缝隙等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上旬至6月上旬越冬代羽化结束,5月份开始出现幼虫为害,7~9月为害最重,尤以8月中下旬为害秋茄最烈。

成虫白天不活动,多躲在阴暗处,受惊后在植株行间作1~2米低空飞行,在夜间活动极为活泼,可高飞,成虫趋光性不强,具趋嫩性。每雌蛾产卵80~200粒,卵散产于茄株的上、中部嫩叶背面。幼虫为害蕾、花,并蛀食嫩茎、嫩梢及果实,引起枯梢、落花、落果及果实腐烂。秋季多蛀害茄果,一个茄子内可有3~5头幼虫;夏季茄果虽受害轻,但花蕾、嫩梢受害重,可造成早期减产。夏季老熟幼虫多在植株中上部缀合叶片化蛹,秋季多在枯枝落叶、杂草、土缝内化蛹。

茄黄斑螟属喜温性害虫,发生危害的最适宜气候条件为20~28℃,相对湿度80%~90%,浙江及长江流域发生危害盛期7~9月。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及时剪除被害植株嫩稍及茄果;茄子收获后,要清洁菜园,及时处理残株败叶,以减少虫源。

②药剂防治:幼虫孵化始盛期防治,药剂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乳油30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茄子疙瘩病的防治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