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槐树烂皮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槐树烂皮病

①发病症状。由镰)9菌引起的烂皮病多发生在2-4年生苗的绿色主茎及大树的1-2年生绿色小枝上。病斑初为水渍状,黄褐色,近圆形,后发展成梭形,长径1-2cm,较大的病斑中内稍下陷,有酒味,呈现典型的湿腐状,病斑尚未环切树干,则当年病斑均能愈合,以后一般不再发展。但个别病斑由于愈合很差,则翌春由老斑处周围继续扩展。这样的病斑周围没有隆起的愈伤组织。由有性态小穴壳菌所致的烂皮病状与前者相似,病斑初呈现圆形,黄褐色,但色较浅,边缘紫红色或黑褐色,病部下陷或开裂,当年一般不再发展,但四周很少产生愈伤组织,次年仍有复发现象。

②致病病原。为镰)J菌Fu.sariumsp.,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镰)9菌属。我国尚未发现其有性态。

③发病规律。镰刀菌所致烂病病约在3月中旬至4月末为发病盛期。此时病害发展迅速。直径I-2cm茎或枝,可在半个月左右被病斑所环切,5-6月病部产生近橘红色分生孢子座。至6-7月病斑一般停止发展,并形成愈伤组织,从孢子堆出现,到病斑完全被愈伤组织所覆盖,约需1个月。在5-6月时,虽有大量分生孢子产生,但未发现有新的侵染发生。由小穴壳菌引起的腐烂病、发病较晚。病菌主要从因某种原因而坏死的皮孔处侵入,亦可从断枝、残枝、叶蝉危害的伤口、死芽等处侵入,潜育期约1个月。

④防治方法。对叶蝉发生危害期,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以防虫造成侵染的伤口。及时剪除病死枯枝,刮除主干上的病斑并且在伤口上涂以o.1%升汞液进行消毒,然后再涂以白涂剂以保护伤口。对发病较重的绿色主干,在3月初用涂白剂涂刷,可阻止其侵染危害。

扩展阅读

杨树的烂皮病及防治方法


烂皮病又称腐烂病,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它主要危害杨树树木的枝干,传染性极强,病害一旦流行,往往造成林木大片死亡,损失很大。近年来由于杨树大面积栽植,此病各地时有发生,单一的杨树品种栽植,会给此病大发生创造条件,如不加严格防治与控制,有大发生的可能。

防治与控制方法:

1.地区内林木多品种栽植,如果单一发展杨树品种,不利于病害防治与控制,多栽植混交林(如杨刺混交),不利于病害传播。

2.面积较大的成片杨树林,每隔一定距离(如400米左右)设置刺槐或榆树隔离林带,具有阻碍病菌传播的作用,一旦发生病害可做区域性控制,不至于全部被传染。如果杨树片林较小,也可以在其周围设置隔离林带。

3.栽植林木时应注意适地适树,优选抗病品种,使用经验合格无菌的优良苗木。起苗时减少伤根,运输过程中避免失水、创伤、栽植时注意保护苗木,减少损伤。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如除草、松土、抹芽、及时排灌、禁止放牧、防治病虫害等。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尽量避免雨季修枝。

4.秋末或春初进行树干涂白,以防止冻裂、日灼、防病、防虫。

5.有条件的或有病害大发生可能的地区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在秋冬季节统一组织病源枝条、病害林木的清除工作。清除的病树、病枝一律烧毁,消灭菌源。春夏季节林木所有者应随时自检自查,发现病株、病枝,及时清除销毁。这样做到预防为主,可以把损失控制在较小的范围。

6.多年的老苗圃或蔬菜保护地后改的苗圃,易发生此病害。如发现此病害应换地倒茬,在此地块栽植杨柳以外的其他品种。如实在无地可倒,育苗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和杨树插穗消毒。

7.对于幼树树干发病,根部没有发现病菌的,可进行平茬处理,并用药剂消毒(如50%的多菌灵)。对成树病患部进行治疗时,先用刀将病斑全部挖掉,露出木质部,用药剂消毒,施用10%的碱水或25倍多菌灵或托布津。

杨树烂皮病的防治措施


杨树烂皮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杨属和柳、榆等树种危害极大。该病是潜伏侵染性病害。当出现干旱、水涝、日灼、冻害等恶劣条件,以及苗木移植或强度修剪后不易恢复树木生机时,病害便迅速发生,轻者影响树木生长,出现放叶晚、叶片变小、枯枝、枯干等病状,重者造成树木成片死亡。

病害症状:病害发生在杨树、柳树等枝干皮部。病初,皮部出现不规则隆起,触之较软,剥皮则有淡淡酒精味。隆起斑块渐渐失水,随之干缩下陷,甚至产生龟裂。剥皮观看时,可见皮下形成层腐烂,木质部表面出现褐色区。病皮不断扩大,以春、秋两季扩大速度最快,纵向发展较横向快。在下陷的病皮上,出现密集的小黑丘疹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座。

遇雨或湿度过大时,由黑点顶端挤出乳白色浆状物,并逐渐变为桔黄色,即病菌的孢子角。孢子角边挤边干,形成细长的卷须。分生孢子器座有时呈同心环状排列。干后病皮极易剥离,可见皮层腐烂成乱麻样的纤维丝条。若病皮环干一周时,自此以上的枝干,便干枯形成枯枝。

小枝发病时无明显溃疡斑,在粗皮部分发病时也无明显的溃疡斑,也无卷须状孢子角,但有琥珀色的分生孢子块。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皮中连年存活生长,4月形成分生孢子,5月产生量最多。分生孢子角在雨后或潮湿天气下更多,借雨水溶开孢子角后,孢子借风、雨、昆虫、鸟类传播,从无伤的死皮侵入定居潜育。在北方地区自3月中旬开始发病,5月是病害盛发期,7月病势缓和,9月停止发展。

杨树烂皮病与冻害、日灼伤、虫害、盐害、旱害有正相关性,在树种方面,银白杨、胡杨最抗病,小叶杨、加杨、钻天杨次之,青杨类最易感病。

栽植用苗木过大、移植时根系受伤,移植次数过多,假植太久的大苗或幼树,在移植后不易恢复生机,因而易病。在城乡绿化树木上,因整枝技术不佳、修剪过强、机械伤害多时,均有利于发病。在防护林和片林中,迎风面因常受风沙袭击,也易发病。由于密度过小或整枝过多,受光量过大发生日灼伤时,也易发病。

防治措施

1、保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本病的主要途径。栽植时要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选择抗冻、抗虫、抗日灼的树种和品种,保护根系。栽植后加强抚育管理,防治蛀干害虫,合理整枝并不留残桩,保护伤口。初冬树干要涂白,以防冻害和日灼。成林后要改善林分卫生状况,清除衰弱枝条及全株。防护林应设计营造半透风式结构,迎风侧应栽小灌木。

2、化学防治时可选用10%碱水、2%康复剂843(1:3倍液)、10%双效灵(1:10倍液)、松焦油柴油(1:1)、10%碳酸钠液、多菌灵(1:25倍)、托布津(1:25倍)、石硫合剂,但以双效灵(1:10倍液)为优选药剂。因为用该剂效果好、成本低、药源充足、易推广、无药害,用法以涂干和喷干为好。使用以上几种药剂,在涂药后5天,如在病斑周围再涂50~1ooppm赤霉素,可促使产生愈合组织,病斑不易复发。

香樟烂皮病的防治措施


香樟烂皮病又名香樟溃疡、香樟腐皮病、香樟干腐病。每年4月上旬至5月期间以及9月下旬为病害发生高峰。至10月底,病害逐渐停止蔓延。该病蔓延比较快,尤其在干旱的环境下,植株迅速枯死,但长势较好的香樟一般不会发生该病。是一种全株性传染病,不仅为害小苗木,也能为害大树。主要发生于江苏、广东、陕西、云南、浙江、湖南、安徽等地。传播途径一般有伤口、病苗、病残体、昆虫、林事操作、气流、风雨等。病害一般会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感病的植株会呈现出树皮的脆化,脱落,整个树干或半边树干发黑,该病害会引起整株植株死亡,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主要防治措施:

1.设立苗木检验制度,绿化工程苗一律要检验合格后,才可定植。

2.药剂防治:对定植前已流行香樟烂皮病的地块,在定植前应选用10%克线丹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至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淋,用以防治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病菌传染和本土病菌的传染危害。

3.香樟烂皮病发病后,可选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淋或浇灌。对发病初期的香樟树体,还可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倍至100倍液涂抹其病部,一周内应连续用药3至4次。对病情特别严重的,应及时清除染病植株。

怎么防治香樟烂皮病


香樟烂皮病又名香樟溃疡、香樟腐皮病、香樟干腐病。每年4月上旬至5月期间以及9月下旬为病害发生高峰。至10月底,病害逐渐停止蔓延。该病蔓延比较快,尤其在干旱的环境下,植株迅速枯死,但长势较好的香樟一般不会发生该病。是一种全株性传染病,不仅为害小苗木,也能为害大树。主要发生于江苏、广东、陕西、云南、浙江、湖南、安徽等地。传播途径一般有伤口、病苗、病残体、昆虫、林事操作、气流、风雨等。病害一般会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感病的植株会呈现出树皮的脆化,脱落,整个树干或半边树干发黑,该病害会引起整株植株死亡,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主要防治措施:

1.设立苗木检验制度,绿化工程苗一律要检验合格后,才可定植。

2.药剂防治:对定植前已流行香樟烂皮病的地块,在定植前应选用10%克线丹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至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淋,用以防治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病菌传染和本土病菌的传染危害。

3.香樟烂皮病发病后,可选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淋或浇灌。对发病初期的香樟树体,还可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倍至100倍液涂抹其病部,一周内应连续用药3至4次。对病情特别严重的,应及时清除染病植株。

杨树烂皮病的预防和防治


防治措施

1.坚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本病的主要途径。栽植时要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选择抗冻、抗虫、抗日灼的树种和品种,维护根系。栽植后加强抚育管理,防治蛀干害虫,合理整枝并不留残桩,维护伤口。初冬树干要涂白,以防冻害和日灼。成林后要改善林分卫生状况,清除衰弱枝条及全株。防护林应设计营造半透风式结构,迎风侧应栽小灌木。

2.化学防治时可选用10%碱水、2%康复剂84313倍液)10%双效灵(110倍液)松焦油柴油(1110%碳酸钠液、多菌灵(125倍)托布津(125倍)石硫合剂,但以双效灵(110倍液)为优选药剂。因为用该剂效果好、本钱低、药源充足、易推广、无药害,用法以涂干和喷干为好。使用以上几种药剂,涂药后5天,如在病斑周围再涂501ooppm赤霉素,可促使发生愈合组织,病斑不易复发。

杨树烂皮病是罕见病和多发病,对杨属和柳、榆等树种危害极大。该病是潜伏侵染性病害。当出现干旱、水涝、日灼、冻害等恶劣条件,以及苗木移植或强度修剪后不易恢复树木生机时,病害便迅速发生,轻者影响树木生长,呈现放叶晚、叶片变小、枯枝、枯干等病状,重者造成树木成片死亡。

病害症状

病害发生在杨树、柳树等枝干皮部。病初,皮部呈现不规则隆起,触之较软,剥皮则有淡淡酒精味。隆起斑块渐渐失水,随之干缩下陷,甚至发生龟裂。剥皮观看时,可见皮下形成层腐烂,木质部外表呈现褐色区。病皮不断扩大,以春、秋两季扩大速度最快,纵向发展较横向快。下陷的病皮上,呈现密集的小黑丘疹状物,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座。

遇雨或湿度过大时,由黑点顶端挤出乳白色浆状物,并逐渐变为桔黄色,即病菌的孢子角。孢子角边挤边干,形成细长的卷须。分生孢子器座有时呈同心环状排列。干后病皮极易剥离,可见皮层腐烂成乱麻样的纤维丝条。若病皮环干一周时,自此以上的枝干,便干枯形成枯枝。

小枝发病时无明显溃疡斑,粗皮局部发病时也无明显的溃疡斑,也无卷须状孢子角,但有琥珀色的分生孢子块。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皮中连年存活生长,4月形成分生孢子,5月发生量最多。分生孢子角在雨后或湿润天气下更多,借雨水溶开孢子角后,孢子借风、雨、昆虫、鸟类传达,从无伤的死皮侵入定居潜育。南方地区自3月中旬开始发病,5月是病害盛发期,7月病势缓和,9月停止发展。

杨树烂皮病与冻害、日灼伤、虫害、盐害、旱害有正相关性,树种方面,银白杨、胡杨最抗病,小叶杨、加杨、钻天杨次之,青杨类最易感病。

栽植用苗木过大、移植时根系受伤,移植次数过多,假植太久的大苗或幼树,移植后不易恢复生机,因而易病。城乡绿化树木上,因整枝技术不佳、修剪过强、机械伤害多时,均有利于发病。防护林和片林中,迎风面因常受风沙袭击,也易发病。由于密度过小或整枝过多,受光量过大发生日灼伤时,也易发病。

杨树烂皮病的防治与控制


杨树烂皮病又称杨树腐烂病,主要危害树木的枝干,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此病传染性极强,病害流行,往往造成林木大片死亡,损失很大。近年来由于杨树大面积栽植,此病各地时有发生,单一的杨树品种栽植,会给此病大发生创造条件,如不加严格防治与控制,有大发生的可能。

防治与控制方法:

1.地区内林木多品种栽植,如果单一发展杨树品种,不利于病害防治与控制,多栽植混交林(如杨刺混交),不利于病害传播。

2.面积较大的成片杨树林,每隔一定距离(如400米左右)设置刺槐或榆树隔离林带,具有阻碍病菌传播的作用,一旦发生病害可做区域性控制,不至于全部被传染。如果杨树片林较小,也可以在其周围设置隔离林带。

3.栽植林木时应注意适地适树,优选抗病品种,使用经验合格无菌的优良苗木。起苗时减少伤根,运输过程中避免失水、创伤、栽植时注意保护苗木,减少损伤。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如除草、松土、抹芽、及时排灌、禁止放牧、防治病虫害等。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尽量避免雨季修枝。

4.秋末或春初进行树干涂白,以防止冻裂、日灼、防病、防虫。

5.有条件的或有病害大发生可能的地区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在秋冬季节统一组织病源枝条、病害林木的清除工作。清除的病树、病枝一律烧毁,消灭菌源。春夏季节林木所有者应随时自检自查,发现病株、病枝,及时清除销毁。这样做到预防为主,可以把损失控制在较小的范围。

6.多年的老苗圃或蔬菜保护地后改的苗圃,易发生此病害。如发现此病害应换地倒茬,在此地块栽植杨柳以外的其他品种。如实在无地可倒,育苗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和杨树插穗消毒。

7.对于幼树树干发病,根部没有发现病菌的,可进行平茬处理,并用药剂消毒(如50%的多菌灵)。对成树病患部进行治疗时,先用刀将病斑全部挖掉,露出木质部,用药剂消毒,施用10%的碱水或25倍多菌灵或托布津。

红松烂皮病的症状及防治


红松烂皮病也叫垂枝病、软枝病、枯枝病、枯梢病,是一种枝干溃疡病类,主要危害松属的树种。

症状

该病危害红松幼树的枝干皮部,严重时也能发生在干基部,引起溃疡病。感病部位以上松针变成黄绿色至灰绿色,并逐渐变成褐色至红褐色。被害枝干由于失水而收缩起皱,针叶脱落痕处稍显膨大。侧枝基部发病时,侧枝便向下垂曲。小枝基部发病,便显示枯枝病状。主干发病时,病部流脂,发生溃疡呈烂皮状,病皮逐渐干缩下陷,流脂加剧。4月起病部皮层产生裂缝,从其中生出黄褐色的盘状物,为病原菌的子囊盘,子囊盘1-数个成簇,逐渐发育长大后,颜色变深,遇雨伸开呈盘状拥挤成丛。干燥后干缩变黑,其边缘由两侧或3个方向向中心卷曲。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为铁锈薄盘菌(CenangiumferruginosurnFr.exFr.),隶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

该病危害4年以上的幼树枝干。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感病植株病皮内越冬,第二年春出现松针枯萎病状,3-4月上、中旬,由皮厂生出子囊盘。子囊盘5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熟,并释放孢子。子囊孢子可持续放散3个月左右。孢子借风力、雨水传播,在水湿条件下萌发后由伤口侵入植株皮中,越冬后再显病状。病原菌常在树木的下层侧枝上生存,积极分解枯枝上的死皮,促进天然整枝,所以又称之为修枝菌。当松树因旱、涝、冻、虫、栽植过密或土壤瘠薄,导致生长衰弱时,它便能侵染衰弱的枝干皮部,引起烂皮病状。此外,因蚜虫和蚧类的危害或雪压,造成幼树生长衰弱时,该病就急速扩展,造成巨大损失。

防治方法

①适地适树,及时抚育,合理整枝,清除枯立木和病树。

②防治蚜、松干蚧等害虫。

③可用1:1:100波尔多液或波美2度石硫合剂喷干,也可用松焦油或0.2%升汞柴油液涂枝干治疗。

红松烂皮流脂病的防治措施


红松烂皮流脂病为红松常见病害之一。此病在东北三省的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林内均有发生,吉林省延边地区的延吉、珲春、和龙、汪清、敦化、安图、龙井等市(县)发病较重,一般发病率20%~30%,重病林分发病50%~60%,延吉市帽儿山林场个别林分,发病率高达98.6%。更多绿色尽在

危害

病菌侵害红松幼树干部和侧枝的韧皮部和形成层,甚至深达边材表层木质部,使组织褐色腐烂而死,严重影响病树生长,有的导致枯死。据调查,重病树高生长损失51.1%,胸径生长损失42.4%。因树干病部凹陷造成木材缺陷,影响成材,是为害红松人工幼林的重要病害。

症状

病菌为害树干和侧枝从皮部伤口侵入。侧枝被侵染后,韧皮部变褐色腐烂,开始形成局部病斑,全枝外观无任何变化,削皮检查才能发现。病菌很快扩展全枝,针叶变黄绿色,第二年春天全枝枯死,在病健交界处有流脂滴。主干初发病部位多在发病侧枝基部的干皮或受机械损伤处。发病初期,病部表皮无明显变化,削开韧皮部呈现黄褐色。达韧皮部深处后,从皮孔不断溢出许多松脂,滴沾挂于树皮上。病部横向扩展绕树干一周成环状烂皮,并向上下方向和皮层深处发展。被侵染幼树连续发病多年,随着病史的延长,溢出的流脂越积越多,以至病部表皮覆盖一层流脂。连续发病数年的重病树,病部可长达50~60cm,甚至达1m以上。由于病部形成层受到破坏,失去增生能力,使树干病部逐渐凹陷隘细,烂皮干缩开裂粗糙呈褐色。最严重时,树干呈上粗下细畸形。当环状烂皮部位的形成层完全烂死后,重病幼树便枯死,在4、5月份显枯死病状。到6月中旬,在病枯枝、干皮上密生乳突状褐色的假子座和分生孢子器。自然病枯枝、干皮上产生的多为有性子实体。有性、无性混生一起,肉眼不易区分。重病活立木病部干皮,也散生无性和有性子实体,而以无性为多,被流脂覆盖,削去流脂层仔细检查可见。

病原

病原菌的有性型Leucostomakunzei(Fr.)Munk形成假子座,为平顶的圆锥形,初埋生于皮内,后突破表皮孔口外露,内由污白色疏松组织构成,有4~30多个卵形具长颈的子囊壳近环状紧密排列于底部。颈部聚集一起,乳头状的孔口露于树皮外形成盘状的外子座。假子座与寄主组织间界限明确,基缘具黑色线带。假子座宽为882~1311m。高694~977m,外子座宽为240~700m。子囊壳卵形具长颈,革质,成熟为绿褐色或褐色,大小244~330m289~366m,颈长599~688m,粗3355m。子囊棒状,壁薄,无色,中部略粗,顶端钝圆,下端渐细,无柄,大小21.3~27.5m4.3~5.0m。内有8个子囊孢子,成不规则的双行或三行排列。子囊孢子腊肠形,单孢,无色,大小7.0~7.8m1.0~1.5m。

无性型的分生孢子器为球形或扁球形,褐色炭质,初埋生于皮内,后突破表皮,仅孔口外露。器腔为不规则的多室相通,具一共同孔口。大小宽为696~1035m,高614~864m。分生孢子梗在器腔内周生,枝状,具1~3次二岐分枝,顶端渐细,无色,无分隔,大小长19.4~32.4m,粗1.1~1.6m。分生孢子腊肠形,单孢、无色,大小为3.0~5.1m0.6~0.9m。

该菌在PDA等多种培养基上孢子萌发及菌落生长较快,常规方法用组织及孢子分离易获得纯菌。菌落初为白色毡状,老熟变棕褐色。于23~27℃侧光培养25天左右,菌落表面产生粒状分生孢子器,多为单生,初白色,再经10~20天成熟变褐色,从孔口溢出乳浊色分生孢子角。

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15~30℃,最适20~25℃。菌落生长的温度范围5~35℃,最适25℃。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3.5~8.5,最适4.5~6.0。菌落生长的pH值范围3.0~8.0,最适3.5~4.0。孢子萌发率与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用清水悬滴培养不发芽。在25℃培养48小时,培养基用2%琼脂,发芽率为53%;用琼脂2%加松皮汁98%,发芽率为78.6%;用琼脂2%加土豆汁78%,再加松皮汁20%发芽率为91.8%。营养充足时分生孢子发芽时变圆形,子囊孢子成葫芦形。营养差,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时呈长椭圆形或变粗伸长,从孢子两端或一端长出芽管。

国槐烂皮病病因及防治措施


国槐烂皮病又名腐烂病。分布河南省各地。危害国槐、龙爪槐的苗木、幼树和大树;常引起枝枯或使苗木枯死。

该病有两种症状类型,分别有两种病原菌引起。

一是镰刀菌型腐烂病,为害2-4年生大苗的绿色主干和大树的绿色小枝,病斑多发生在剪口或坏死皮孔处,病斑初期呈浅黄褐色,近圆形,后扩展为梭型或环茎一周,长1-5cm,黄褐色湿腐状,稍凹陷,有酒糟味;以后病斑上长出红色分生孢子堆如病斑未环割树干,则病部当年能愈合,以后无复发现象。个别病斑如当年愈合不好,则来年从老病斑处向四周蔓延。

二是小穴壳菌型腐烂病,初期症状与前一种相似,但病斑颜色稍浅,且有紫褐色边缘,长可达20cm以上,并可环割树干,后期病斑内长出许多小黑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部后期逐渐干枯下翘或开裂成溃疡状,但病斑周围很少产生愈合组织,故来年仍有复发现象。

病原

(1)国槐镰刀菌Fusariumtricinctum(corcla)Sacc属半知菌类。

(2)国槐小穴壳菌DothiorellagregariaSacc属半知菌类,球壳孢目,小穴壳属。

发病规律

镰刀菌型腐烂病发生期比小穴壳菌型为早。3月上旬至4月末为发病盛期,1-2cm粗的绿茎,半月左右即可被病斑环切,5-6月长出红色分生孢子座中,病斑停止扩展。病菌主要从剪口处侵入,也可以从断枝、死芽、大绿叶蝉产卵痕及坏死皮孔等处侵入,潜育期约为一个月,具有潜伏侵染现象,即在夏秋季侵染至次春发病。个别老病斑,次春也可复发。剪口过多,树势衰弱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经解剖观察,可发现粗短菌丝在皮孔,叶痕和健皮较浅的皮层组织细胞间潜伏。当树皮膨胀度小于85%时,树条上的溃疡病斑急剧增多,60%达最多,如连续失水,则枝条枯死。病害的潜育期大约1个月

防治措施

1大苗移栽时,避免伤根剪枝过重,并应及时浇水保墒,增强其抗病力。

2春秋两季对苗本和细树绿干及剪口,涂汉尔多浆或硫制白涂剂,防止病菌綅染。

3及时剪除病枯枝,集中烧掉,减少病菌侵染来源。

4堆浮尘子发生严重区,应及时治虫,减少危害。对发病严重的行道林木可喷涂40%乙磷铝,40%多菌灵悬浮剂200-300倍液。

槐树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槐树白粉病分布在全国。主要危害玫瑰、月季、槐树等。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两面,叶面多于叶背,叶两面初现白色稀疏的粉斑,后不断增多,常融合成片,似绒毛状,严重的布满全叶,后期常现黑色小粒点,即病菌闭囊壳。

病原

uncinulasinensistaiwei称中国钩丝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叶两面生,以叶背为主,展生。子囊果散生或聚生,暗褐色,扁球形,大小90120m。附属丝1020根,直或弯,长为75160m,是子囊果直径0.81.25倍。具子囊48个,近球形或不规则卵形,有短柄或无,大小48.355.938.143.2,有46个子囊孢子,短圆卵形,大小17.822.910.215.2。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芽鳞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大。

防治方法

初期摘除病叶,秋季清除病叶。

喷洒50%硫磺胶悬剂3000倍液,710天1次,连续23次。

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

国槐树苗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国槐根腐病主要危害国槐小苗,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国槐树支根和须根感病,并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新叶首先发黄,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国槐树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该病常与沤根症状相似,属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也易发病。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伤口多,有利病菌的侵入。在此环境下,不仅采取播种、扦插的草本花卉易受害,采取扦插、分株、压条繁殖的月季、木芙蓉、扶桑等木本花卉也易发病。。

发病途径:

①种子带菌率1.2%14.2%,经种皮传播。

②病菌主要在土壤内或遗留在土壤内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根腐病在土壤中可终年以菌素不断蔓延为害。根腐病是土传病害,主要通过雨水土壤灌溉,地下昆虫和线虫活动、人、畜或农机具的携带传播。

③病菌直接穿透侵入或由伤口或气孔侵入。

发病条件:

①菌床土低温高湿(持水量高于92%发病最重)、光照不足。

②苗床土粘性大,多年化肥施用量多,土壤板结,通气、排水不良。

③病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5℃。

④除草剂的使用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

⑤其它病虫害,尤其是腐烂病的严重危害导致植株根系衰弱。

发病特点

此病可由腐霉、镰刀菌、疫霉等多种病原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根茎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积水、连作及棚内滴水漏水、植株根部受伤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春季多雨、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精选品种:选好并整好育苗地块。选择优质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浸种+种衣剂处理,并适期播种。

2.种子、插穗消毒:播种前,种子可用种子重量0.3%的退菌特或种子重量0.1%的粉锈宁拌种,或用80%的402抗菌剂乳油2000倍液浸种5小时;插穗基部也可用同样浓度药液浸1小时后扦插。

3.苗床土壤消毒,可使用甲霜恶霉灵、多菌灵等进行土壤消毒,且可兼治猝倒病、立枯病。

4.田间管理:①精耕细整土地,悉心培育壮苗,在移植时尽量不伤根,精心整理,保证不积水沤根,施足基肥。②定植后要根据气温变化,适时适量浇水,防止地上水分蒸发、苗体水分蒸腾,隔绝病毒感染。③分别在花蕾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磷肥,增强植株营养匹配功能,使果蒂增粗,促植株健康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5.药剂防治。可使用铜制剂或甲霜恶霉灵进行防治

发病时:可用甲霜恶霉灵或铜制剂进行灌根。

6.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的危害。

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②轮作换茬。③粘土中混掺砂子。④精细整地,清沟沥水,阴雨天水不上畦,沟无积水。双打低洼积水田块,应高畦深沟,及时降低土壤湿度。⑤少用化肥,多用腐熟有机肥。

2、物理措施:在夏季翻耕土壤,用薄膜覆盖,使地温升至50℃,以高温杀死病菌。

3、化学措施:①每平方米使用50%多菌灵1.5%克,或75%五氯硝基苯3克,翻入土中。②40%根腐宁1000倍或80%402乳油1500倍灌根。③使用氯化苦熏蒸剂,几乎能够杀死一切细菌、真菌、病毒、害虫及老鼠,防治多种土传病害,防治重返茬,改善土际环境。

4、生物措施:①使用500倍魔方牌壳寡糖柠檬酸盐+3%印楝素浸种、浸菌。防治病菌、病毒、有害真菌、害虫,增加土壤中乳酸菌、放线菌等有益菌菌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恢复生态平衡。②使用1000倍海藻精灌根大量杀灭有害真菌、细菌、病毒,增强土壤肥力,促进根系生长。

杨树烂皮病防治


杨树烂皮病即杨树腐烂病。我国杨树栽培区都有发生,但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是公园、绿地、行道树和苗圃杨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引起行道树大量枯死,新移栽的杨树发病尤重。

症状

烂皮病主要发生在杨树的主干和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枯梢两种症状类型。

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侧枝上。发病初期出现褐色水肿状病斑,病部皮层腐烂变软,随后失水下陷,有时发生龟裂,病斑边缘明显呈黑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针头状小突起,病部皮层腐烂,纤维组织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深达木质部,使边材变色。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不断扩展,当病部横向扩展包围树干一周时,病部以上枝条即枯死。

枯梢型主要发生在小枝上。小枝感病后迅速枯死,但无明显的溃疡症状,直至枝条皮层裂缝中长出橘红色卷丝状的分生孢子角时,方能发现已感病。

病原

病菌在4至35℃范围内可生长,但以25℃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4。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的适温均为25至30℃。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孢子借风、雨和昆虫等媒介传播,自各种伤口或死亡组织侵入寄主。潜育期一般为6至10天。

烂皮病每年自3至4月开始发生,5至6月为发病盛期。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发病迟早略有差异,京、津地区该病每年自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东北地区则稍晚。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寄主生长状况、栽培管理措施以及土壤条件等均有密切关系。

防治措施

实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树木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手段。因地制宜选用适应性强的杨树品系用于绿化和造林;修剪要适度,剪口应涂药保护;风景林及行道树春、秋时节树干涂白,以防日灼和冻伤,还能增加观赏性。

及时清除病死枝条和植株,结合修剪去掉其他枯枝或生长衰弱的植株及枝条。

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200倍液,50单位内疗素、843康复剂或723神农液涂抹病斑,均有较好的效果。涂药前若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病斑老皮再涂药,可提高防治效果,涂药后5天,再用50至100倍赤霉素涂于病斑周围,可促进产生愈合组织,防治病斑复发。

《槐树烂皮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