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桑芽枯病的病害防治六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桑芽枯病是桑树枝干上较常见的病害之一,大多发生在虫蛀、冻害、生长衰弱的枝条上,常与桑拟干枯病等枝干病害并发。该病主要危害冬芽,一般在早春桑树发芽前后发生,造成桑树发芽率降低,春叶减产,影响春蚕的饲养。

一、症状

桑芽枯病多发生在枝条上的冬芽附近,围绕冬芽出现暗褐色、油渍状、菱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斑的枝皮干皱,在多雨潮湿情况下,皮层腐烂,容易剥离,并散发出酒精味。发病不久,病斑上出现橙红色小颗粒,围绕冬芽作环状排列,致使冬芽不能萌发。如病情继续发展,多个病斑互相连接并围绕枝条一周时,病斑以上枝条便全部枯死。

二、病因

(一)桑芽枯病的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2.5℃左右,因而该病多发生在春季。

(二)秋季摘叶动作粗暴,或因虫害及其他伤害而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导致翌年严重发病。

(三)夏秋叶采摘过度、剪梢过早、偏施氮肥等不合理措施,也可引起桑树生长衰弱而导致发病。

(四)在品种中,湖桑38号、沙2等抗病性差,容易发病,而桐乡青、选792等抗病性较强。(五)在相同条件下,幼龄桑树比壮龄桑树容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一)选栽抗病品种。在桑芽枯病多发地区,应选栽抗病力强的品种,如桐乡青、选792等。

(二)树体消毒。发病严重的桑园,可在冬季用4~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树干,进行树体消毒,防止再次浸染,减轻春季病情的发展。

(三)清除病源。冬季及时整枝修剪,减少越冬菌源。早春发现病斑、病枝时,要及时刮除或剪掉并烧毁,剪口用1%的硫酸铜溶液消毒。发病严重的桑园,可进行全园春伐。

(四)合理采摘夏秋叶,晚秋蚕结束后,桑树枝梢要保留5~6片桑叶,以利于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养分,充实枝干,抵抗冻害的发生。

(五)合理施肥。桑园施肥要注意氮、磷、钾三元素的配合比例,增施有机肥,秋肥不可施用过晚,以免造成桑树秋后徒长,降低抗寒、抗病能力。

(六)防止树体创伤,减少病原浸染。夏、秋季采叶要留叶柄,忌捋叶,撕破皮层。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虫害伤口,使病原不能入侵枝干。

小编推荐

西红柿芽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西红柿芽枯病发生部位一般在植株第二、第三穗果的着生处附近。发病株腋芽处出现纵缝,形成裂痕,呈竖一字形或Y形,裂痕边缘有时不整齐,但没有虫粪,芽枯病发生严重的植株,生长点枯死不再向上生长,而是出现多分枝向上长的情况。

防治措施:

1、西红柿定植后及时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同时注意中午放风,不使棚室内温度超过35℃;或及时采用遮阳网覆盖,以降低光照强度,避免造成高温危害;也可以在高温的中午,在叶面喷洒清水,以降低周围温度。

2、在番茄生长期实行配方施肥技术,并适当增加硼、锌等微肥的施用,适时中耕除草,合理浇水,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同时在开花结果期及时喷施菜果壮蒂灵增强花粉受精质量,提高循环坐果率,促进果实发育,防裂果、畸形果发生,使西红柿品质提高,连连丰产。

3、芽枯病发生后,要注意培养出新的结果果穗,去掉一些徒长枝杈,并喷施新高脂膜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入;同时在适当的位置留一穗生长较好的花序,用它代替失去的果穗,以减少产量损失,必要时用浓度为0.1%至0.2%的硼砂溶液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对植株进行叶面喷洒,每隔7至10天一次,连喷2至3次,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板栗芽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板栗又名栗、中国板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现将板栗芽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板栗芽枯病为害症状

该病危害芽、叶片、新梢和花穗。全年发病时期为4月至7月下旬左右。栗芽绽开时,病芽呈水渍状,后变褐枯死。幼叶发病,产生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以后整个小叶变黑褐色,枯死。

叶片发病,产生水渍状小斑点,不久变成褐色,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叶脉发病,叶片呈扭曲状,最后叶片变褐,向内卷曲。叶柄也可受害。主脉和叶柄发病,往往蔓延到着生的新梢上。新梢发病时,往往引起花穗枯死、脱落,在新梢上留下疮痂状痕迹。

2、板栗芽枯病发病规律

病菌在枝梢病组织中越冬,借助雨水传播。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差别。

3、板栗芽枯病防治方法

1、栽培抗病品种,剪除病梢,收集病叶,集中烧毁。

2、发芽前往树上喷洒1:1:160倍波尔多液。

3、生长季节,于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50~100ppm。

花生芽枯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花生又名落花生,属蝶形花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生被人们誉为植物肉除供食用外,还用于印染、造纸工业,花生也是一味中药,现将花生芽枯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花生芽枯病毒病主要发生在、广西,最高发病率达20%。病株顶端叶片出现很多伴有坏死的褪绿环斑或黄斑,常沿叶柄或顶端表皮下的维管束变为褐色坏死或导致顶端枯死,顶端生长受抑,严重的节间短缩、叶片坏死,植株矮化明显。

病原:

Tomatospotwiltvirus,简称TSWV,称番茄斑萎病毒。病毒粒体系带有一层脂蛋白双膜的球状物,大小70-90nm,钝化温度45-50℃,体外保毒期5-6小时,稀释限点1000-10000倍,可系统侵染花生、绿豆、大豆、豌豆、田菁、蕃茄、辣椒、普通烟、芝麻等,引致花叶、环斑、坏死等症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由花生田烟蓟马(Thripstobaci)等4种蓟马传毒。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毒病品种。如道花28、花37、鲁花9号、14号、豫花1号、海花1号、山花2000、徐系1号、徐花3号、徐州68-4、冀油2号、89-6花生、大花生H花-3等。

(2)选用无病毒花生种子。从无病区调种,也可建立无病留种田或距病田100-400m建立隔离地带,繁殖后用于大面积生产,基本上可以控制花生条纹毒病和黄花叶病。用轻病田留的种子也可减少发病。

(3)使用脱毒剂1号或2号处理种子,或用种子重0.5%的35%种衣剂4号拌种。

桑卷叶枯病的防治


桑卷叶枯病又称桑叶枯病。辽宁、内蒙古、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桑叶。春季嫩叶发病时,桑叶边缘现深褐色连片大病斑,后随叶片生长发育,叶身向叶正面卷缩。夏秋发病时,枝条顶端叶片的叶尖和附近叶缘褐变,逐渐扩展致叶片的前半部出现黄褐色大病斑;下部叶片受害,叶脉间及叶缘产生梭形大斑,病健部分界明显。干燥时病斑裂开,吸水后易烂腐。病叶易脱落或干枯。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暗蓝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从HormodendrummoriYendo称桑单胞枝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鼠褐色,初单条,后形成丛梗,大小235—290×5—7(um),具隔膜6一10个,丛梗的顶端或隔膜处分枝长出数个细长细胞,多为单胞,具隔膜l一3个,分生孢子梗顶端与这种细胞之间明显收缩。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至柠檬形,暗褐色,从各个细长细胞的顶端长出,大小6~l0×4—6(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暖后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桑叶上,引起初侵染,发病后不断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江苏、浙江一带每年4一l0月发病,尤其夏秋高温多湿易流行。该菌在萌发和入侵桑叶时不能缺水,但侵入后即使天气干燥也可产生大病斑。阴雨条件下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该病大流行。天气干燥时孢子形成少,该病处于停滞状态。品种间感病性差异明显:团头荷叶白、剪刀桑、红顶桑、荷叶白易感病;育2号、新一之濑较抗病。

防治方法

(1)晚秋落叶后,及时收集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2)合理密植,适度采叶,保持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夏伐后喷洒波美4°一5°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树体消毒。

油桐芽枯病的防治方法


1、症状

危害3年桐先年顶芽。病芽鳞片先呈红褐色病斑,然后扩展,全芽变赤褐色水渍状腐烂,产生有粘性的液体,然后失水干枯。病害发生严重时,由顶芽向枝梢蔓延,病枝梢2~6厘米处皮层腐烂,失水绉缩,变紫褐色枯死。后期,在病芽表面产生一层灰绿色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2、病原

(1)形态特征:由半知菌亚门中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侵染所致。病菌分孢子梗更长,单枝或叉状分枝,顶端细胞如丝状或膨大成球形,球状细胞上生小梗,其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或灰色,单孢,卵圆形或球形,聚生于小梗上成葡萄状,群体成灰色粉末。

(2)形态学特征:病菌在8~18℃叶生长迅速,25~30℃培养下,病菌培养时易产生黑色米粒状菌核,抗逆性较强。

3、发生规律

(1)越冬与传播: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以分生孢子传播危害。

(2)扩展与蔓延:一般3月上旬开始发生,3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病严重。7~8月趋向停止。9~11月,温度降低,雨水较多时,病害又出现高潮。11月下旬停止发病。

(3)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苗圃地势低洼,苗木过密,发病重;温度低、雨水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4、防治方法

(1)加强苗圃管理:注意排灌,适当间苗或打下叶,使其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2)减少侵染来源:剪除病部,消灭侵染源。

(3)药剂防治:发病期间使用50%退菌特500倍液,50%托布津600倍液,25%多菌灵500、1000倍液或叶枯净400倍液,每隔15天喷洒1次,连续2次效果明显。

如何防治油桐芽枯病


1、症状

危害3年桐先年顶芽。病芽鳞片先呈红褐色病斑,然后扩展,全芽变赤褐色水渍状腐烂,产生有粘性的液体,然后失水干枯。病害发生严重时,由顶芽向枝梢蔓延,病枝梢2~6厘米处皮层腐烂,失水绉缩,变紫褐色枯死。后期,在病芽表面产生一层灰绿色霉状物。

2、病原

(1)形态特征:由半知菌亚门中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侵染所致。病菌分孢子梗更长,单枝或叉状分枝,顶端细胞如丝状或膨大成球形,球状细胞上生小梗,其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或灰色,单孢,卵圆形或球形,聚生于小梗上成葡萄状,群体成灰色粉末。

(2)形态学特征:病菌在8~18℃叶生长迅速,25~30℃培养下,病菌培养时易产生黑色米粒状菌核,抗逆性较强。

3、发生规律

(1)越冬与传播: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以分生孢子传播危害。

(2)扩展与蔓延:一般3月上旬开始发生,3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病严重。7~8月趋向停止。9~11月,温度降低,雨水较多时,病害又出现高潮。11月下旬停止发病。

(3)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苗圃地势低洼,苗木过密,发病重;温度低、雨水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4、防治方法

(1)加强苗圃管理:注意排灌,适当间苗或打下叶,使其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2)减少侵染来源:剪除病部,消灭侵染源。

(3)药剂防治:发病期间使用50%退菌特500倍液,50%托布津600倍液,25%多菌灵500、1000倍液或叶枯净400倍液,每隔15天喷洒1次,连续2次效果明显。

黑松芽枯病的防治方法


黑松及油松芽枯病又名流脂病或丛枝病,有时称为衰退病或枯梢病。大部分受害幼林高生长停止,呈丛枝状。湿地松受害时,常流脂。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黑松芽枯病的症状

病株症状因发病程度和树种不同而异。

1、芽枯型:黑松及油松发病初期,顶芽由绿变褐,并常有松脂溢出,最后内部组织全部变褐僵化,芽鳞呈灰褐色或棕褐色。

2、丛枝型:油松主梢及轮生枝顶芽枯死后,其侧芽在次年春天尚能抽出短枝,以后短枝上的顶芽又枯死,侧芽又抽出短枝,2~3年后,在主梢及轮生枝的顶端,形成丛枝状。

3、梢枯型:黑松主梢及轮生枝的顶芽坏死后,侧芽大多丧失萌发力。病梢上针叶由深绿变灰绿,最后褐色干枯脱落。病株在2~3年内由上而下枯死。丛枝严重的病株,最后枯梢,死亡。

黑松芽枯病的病原

由土壤缺硼引起。在河南,此病发生区的土壤含硼水平均低于全国标定的含硼临界值0.5mg/kg,因黑松需硼量高于油松,所以黑松发病更多。

据观察,缺硼区发病的诱导因素是干旱。松梢害虫和色二孢菌与芽枯和流脂无关。

黑松芽枯病的发病规律

芽枯病发生的轻重,与林地成土母质、树种、树龄、修枝间伐及雨水多等因子有相关性。黑松发病最重,油松次之,马尾松不发病。同一树种不同树龄,其发病也不同,小于10年生的黑松及油松不发病或发病很轻,10年生以后,病情逐渐加重,随着树龄增长需硼量增加,最后出现植株缺硼现象。

芽枯病与抚育管理水平有关,凡栽植密度大(每亩600株以上),未适时修枝和透光伐的林地,根部营养面积小,自然整枝严重,芽枯病发生普遍。相反,适时间伐、修枝,郁闭度保持0.5的林地,其芽枯病轻,健芽率或抽梢率可提高36%或56%。据多年观察,雨水少的年份芽枯病发生重,雨水多的年份则发病轻。

黑松芽枯病的防治方法

发病区在5、6月份,叶面喷5硼砂水溶液,或者根施硼砂,每株20~25g,施后灌水,有防病效果,病区进行松土、透光伐及合理修枝,也可减轻病情。在缺硼地区,应栽植耐瘠薄、干旱的马尾松。

油松针枯病的病害防治


油松针枯病的症状:油松针枯病又名落叶病,该病原菌除危害油松外,还危害马尾松、黑松等。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脱落。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第二年的春天在各种病叶上就会产生典型症状:即先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约0.2至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中央有一纵裂缝,显露出乳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遇雨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8月后病叶陆续脱落。分生孢子一般无再侵染作用。4、5月份雨水渐多、湿度大,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于每年的秋季油松老叶脱落较多的10月中旬以后,人工摘除清扫落叶并烧毁,消灭病原菌。

3.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硫酸铜:生石灰:水=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1∶1000倍碱式硫酸铜或用9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10至15天喷1次连续喷3次,如果发病较重,可增加喷药次数加以控制。

黄瓜蔓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蔓枯病是黄瓜常见病害之一,对黄瓜威胁较大,接下来介绍一下黄瓜蔓枯病的防治方法。

危害症状

该病可发生在茎、蔓各个部位,多在近节部的地方先发病。也危害叶片和果实。病部初时为椭圆形或棱形、稍凹陷、黄褐色病斑,并有琥珀色树脂物分泌出来,后期病部扩展至较长一段,干缩、表面散生许多小黑点,发病部位茎叶萎蔫枯死,一般不出现全株枯死,维管束不变色,瓜条、叶片均能受害,叶片上产生10~35毫米甚至更大的在叶边缘呈V字形或半圆形的病斑,上面也生许多小黑点。

后期病部叶片多破碎,果实受害,产生近圆形、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上面生有小黑点,后多干燥星状开裂,病斑下果肉干腐,稍发黑,瓜条受病瓜尾变细,有2~3条纵沟,纵剖从尖部向内果肉变褐色干腐。

防治技术

1、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晒透,最好不要与瓜类连作。

2、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避免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中耕,适当控水,全生育期应多次追肥并施以多种微量元素增加抗病力,防止早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黄瓜定植前,大棚内没有栽培作物时,可用300毫升福尔马林对等量水,加热熏蒸37立方米容积的棚室,每次熏蒸6小时。

药剂防治:可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3天;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15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7~10天;或12.5%腈菌唑乳油2500倍液喷雾;或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8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4天。

豇豆青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青枯病发病多从抽蔓上架初花期开始,即植株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转折期。现将豇豆青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表现

病株叶片青绿就凋萎下垂,中午烈日当空时最为明显。初期病株早晚尚可恢复正常,稍后不再恢复,终致全株枯死。拔起病株不易断头;部检根茎部可见褐色病变;切取病变部薄片(半米粒大)用夹玻片法对光观察,可见薄片周围渗出乳白色混浊液(菌脓),可作为确诊本病的佐证。

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粪肥也可带菌。病菌借助雨水、灌溉水、施肥,甚至人畜活动等而传播,从根茎伤口侵入,在寄主维管束内繁殖扩展。

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条件,土壤偏酸、植地连作和高温高湿特别是时晴时雨的天气易诱发本病。病菌有生理分化。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一些一般表现较强抗病性的豇豆品种是否也抗青枯病,有待于各地进一步调查鉴定。

防治方法

(1)在常发病地区注意寻找抗病良种。

(2)重病田勿连作,最好水旱轮作,至少也要引水浸田一段时间(20天以上)再整地种植。

(3)适当增施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

(4)常发病地区提倡药土营养杯育苗并带杯移植(20%喹菌酮可湿粉∶肥土=1∶50O配成药土),或穴播时用药土护种(苗)。

(5)出苗后至初花期,淋喷药液预防控病。可试用青枯颉颃菌MA-7或NOE-104(南京农大培育)淋苗,或用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以上均按说明书使用),或77%可杀得500~800倍液,或50%代森胺1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连淋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淋足喷透(0.25~0.5千克/株)。

(6)管好水,切勿深灌或大水漫灌。

柳杉赤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柳杉栽植越来越广,近年来由于赤枯病的危害,有些地区造成苗木大量死亡,已成为我国严重的林木病害之一。现将柳杉赤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柳杉赤枯病主要危害1~4年生苗木的枝叶。一般要苗木下部首先发病,初为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并变成暗褐色。病害逐渐发展蔓延到上部枝叶,常使苗木局部枝条或全株呈暗褐色枯死。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会产生许多稍突起的黑色小霉点,这便是病菌的子座及着生在上面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害也可直接危害绿色主茎或从小枝、叶扩展到绿色主茎上,形成暗褐色或赤褐色稍下陷的溃疡斑,如果发展包围主茎1周,则其上部即枯死。有时主茎上的溃疡斑扩展不快,但也不易愈合,随着树干的直径生长逐渐陷入树干中,形成沟状病部。这种病株虽不一定枯死,但易遭风折。

2、病原

(1)分类地位及形态:柳杉赤枯病由真菌中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的CercosporasequoiaeEv.(C.cryptomeriaeShirai)所引起,分生孢子梗聚生于子座上,稍弯曲,黄褐色。分生孢子鞭状,但先端较钝,有3~5个分隔(少数有6~9个分隔),淡褐色,表面有微小的疣状突起。

(2)病菌生态学特性:孢子于15~30℃下发芽良好,25℃为发芽最适温度;在92%~100%的相对湿度下才能萌发。

3、发生规律

(1)越冬、传播与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萌发后经气孔侵入,约3周后出现新的症状,再经7~10天左右病部即产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2)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柳杉赤枯病发展快慢除和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外,主要和当年大气湿度和降雨情况密切相关。春夏之间降雨持续时间长的年份,发病常较重。在梅雨期和台风期最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另外,苗木过密,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或氮肥偏多等,都易促使苗木发病。柳杉赤枯病在1~4年生的实生苗上最易发生。随着树龄的增长,发病逐渐减轻,7~10年生以上便很少发病。扦插苗一般较实生苗抗病力强。

4、防治方法

(1)清除侵染来源,如果是连作或邻近有病株,必须尽可能彻底清除和烧毁原有病株(枝),或冬春深耕把病株(枝)叶埋入土中,新区发现病苗,应立即烧毁,减少初次侵染来源,严格禁止病苗外调。

(2)合理施肥,培育无病状苗:施肥要合理,氮肥不宜偏多,提高苗木抗性,培育无病状苗。

(3)药剂防治:发病期间用0.5%的波尔多液、401抗菌剂800倍液及25%的多菌灵200倍液,每2周喷1次。

芦笋枯梢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芦笋枯梢病在国内外芦笋栽培地区均可发生。1954年葡萄牙首先报道此病,接着美国、新西兰、瑞士、法国、日本等国均有报道。现将芦笋枯梢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在拟叶、分枝及茎秆上形成小斑点。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长出黑色霉状物。在嫩茎上形成的病斑顔色较浅。病拟叶提前早落,嫩梢枯死,潮湿时枯死嫩梢呈黑褐色腐烂症状。

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葱叶枯匐柄霉Stemphyliumvesicarium侵染引起。分生孢子梗暗色,单生或丛生,短小,偶有分枝,梗顶端膨大,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至长方圆形,大小为13-56微米7-29微米。分生孢子均由多个细胞组成。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有横、竖隔膜3-4个。分隔处稍缢缩,中部隔膜的缢缩更明显。孢子橄榄褐色,表面有小瘤突。病菌有性世代为Pleosporaherbarum。病菌除为害芦笋外,还可为害洋葱、大葱、紫苜蓿及番茄等。

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芦笋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洋葱、大葱等寄主作物上越冬。开春气温回升后,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入芦笋的嫩茎或茎秆、分枝及拟叶出现症状,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潮湿多雨及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病害发生。各种不同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芦笋田内或邻近洋葱、大葱等作物有利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主要采取化学药剂防治。早在1985年瑞士报道使用代森锌、代森锰锌、百菌清及扑海因等防治效果良好。国内报道,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有防治效果好。防治主要是搞好冬春季清园工作,注意田间通风透光,在芦笋大田内或附近不要种植洋葱及大葱。

《桑芽枯病的病害防治六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