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甘蔗黄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甘蔗黄斑病又称甘蔗黄点病、赤斑病,是使甘蔗受害较重的叶部病害。分布在华南、华中及西南蔗区。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发病症状

幼嫩蔗叶染病,病斑为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边缘不整齐,初发病时叶尖处病斑居多,较分散,黄色,病情扩展时病斑相互融合,渐变为红色,有时黄、红斑并存,成熟病斑表面常生灰白色毛茸状物,背面尤多。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里越冬,条件适宜时,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落至叶片上,在有露水或雨水条件下,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经潜育形成病斑。

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多次再侵染。高温、多湿利其流行,7~9月气温高、雨量多易发病。每年发病迟早及严重度与台风和暴雨有关,台风刮得早,发病也早;暴风雨频繁,发病重;反之,发病晚且轻。此外,重施偏施氮肥、生长茂密、通风透光不良、地下水位高发病重。品种间差异明显。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建立蔗田排灌系统,及时排除积水,有效地调节蔗田湿度。

③加强管理。高温多雨季节及时剥去病叶、老叶,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源。采用甘蔗配方施肥技术,注意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严防偏施、过施氮肥,病区在雨季到来之前,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

④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喷洒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00倍式波尔多液,隔7天喷1次,共防3~4次。

小编推荐

甘蔗宿根矮化病的防治方法


甘蔗宿根矮化病

英文名

SugarcaneRatoonStuntingDisease

病原

木质棍状杆菌木质亚种Clavibacterxylisubsp.xyliDavisetal.

危害

世界性的重要病害,病害造成损失的程度随宿根年数的增加而增加。

分布

普遍发生。在干旱地区和种植发病品种的地区所造成的损失尤其严重。

为害症状

无典型外部病状,发病后蔗株变矮蔗茎变细,生长迟滞,宿根发株少。病蔗如遇土壤缺水,则生长迟滞更为突出,严重者出现凋萎状态,或叶尖顺缘干枯。但纵剖幼茎梢头,在生长点之下km左右的节部变成橙红色。在成熟蔗茎的节部,维管束变色,尤其以蜡粉带附近变色最明显,颜色从黄色到橙红色及至深红色。纵剖面上变色的维管束呈点状或逗点状,有的延伸成短条状,这些维管束的变色部分不延伸至节间,也有些发病蔗株并不呈现这些内部病状。

病原物

(1)形态:菌体呈直或微弯的细长棒状,有的中部或一端膨大,内有间体。大小(0.12~0.5)mx(0.1~10)m之间。(2)特性:病原细菌寄生于蔗株的维管束中,在蔗株中分布不均匀,茎基部含菌量较大,往上逐渐减少。

甘蔗宿根矮化病-2

侵染循环

病原细菌在已收获的留作种苗的蔗茎中或在残留于土壤的蔗头中度过收获季节,主要通过种苗和耕作机具如蔗刀、收获机、斩种机等传播蔓延。病菌传播性极强,蔗汁稀释至10000倍仍具有传染力,蔗汁在室内放置14天才失去传染作用,蔗刀受污染后放在阴暗处7天仍有传染力,嚼食过病蔗的老鼠再嚼食健蔗也可传播此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建立无病苗圃,实施耕作刀具的隔离和消毒。刀具可用70%酒精捸拭,也可用火焰灼烧进行消奉。(2)物理防治:①用50t:热水浸种2小时,宜采用成熟但不太老的中间节段作种苗,双芽苗为好。②热空气处理。维持电热鼓风恒温箱温度在54~58℃,热处理蔗种8小时。必须采用全茎苗进行处理,不可斩成双芽苗。③混合空气蒸气处理。把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输人处理箱中使箱内温度保持在54℃或53℃处理4小时。

玉米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病毒病被称为玉米癌症,是当今国内外难以攻克的绝症之一。在我国,病毒病的种类主要有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在大多数玉米主产区两病混合发生。

(一)玉米病毒病的特点

首先,病毒病的发生来势猛,上升速度快,发病面积大,危害严重。有的地区前一年只有零星病害发生,而次年就呈大发生态势,每667平方米(1亩)病株率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八九十不等,有些地块甚至毁种。

第二,在发病田中,春玉米普遍重于夏玉米。播期对病毒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早播春玉米粗缩病严重,而矮花叶病则随播期推迟而加重。不同的地块由于作物、耕作制度和茬口不同,发病情况也不一样,总的来说是亲本田重于制种田,制种田重于大田;间作套种田重于平播田,贴茬田重于灭茬田;前茬口是菜田或棉田改种玉米的发病严重。

周围环境对病毒病的发生影响也很大,邻近田边、菜地、果园、路边和渠边以及低洼地带的玉米发病率明显偏高。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和土壤肥力低、出苗弱的地块玉米也易感病。

(二)造成玉米病毒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原因

1.品种抗病性差,种子带毒率增加。当前生产中使用的许多当家品种基本上都不抗病毒病,如沈单7、掖丹系列、农大60、西玉3、丹玉13等。它们的种植面积占玉米栽培面积的一半。由于它们的亲本也高感病毒病,所以造成了自交田和制种田发病比大田还要严重的状况。

另外,种子带毒率的增加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由于制种田发病严重,种子带毒率显著高于80年代初的0.1%。据甘肃省1996年对121份材料的调查,有29个材料发现种子带毒现象,占总份数的24%,其中种子带毒率最高达6.52%。

2.一些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有利于媒介昆虫的传毒和发生。是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个体经营的迅速推广,为了实现高产稳产,争分夺秒抢种玉米已经成为增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复种指数普遍增加,间作、套种和贴茬抢种玉米的面积迅速扩展,由于田间作物食物链衔接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传毒昆虫的存活率,使玉米一出苗就受到危害,发病严重。

二是一些周年性生产的地块,如温室蔬菜面积的加大,增加了传毒昆虫的越冬空间,有利于它们的越冬与繁殖。同时,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为蚜虫和灰飞虱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扩大了它们的栖息场所。三是许多地区不合理施肥,忽视农家肥,造成土壤严重缺少锌等微量元素,这也是玉米容易感病的重要原因。

3.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近几年连续的暖冬对传毒昆虫的越冬十分有利,玉米生长前期的春旱又促进了传毒昆虫的繁殖,但对玉米生长却有抑制作用,造成弱苗,容易感病。夏季多雨使气温降低,玉米受涝延长了作物感病敏感期,进一步加重了病毒病的发生。

(三)综合治理对策

1.压缩感病品种,加强种子处理。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田要因地制宜逐步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抗病耐病品种。二是严把药剂拌种关,推广种子包衣剂,大力提倡呋喃丹种子包衣和吡虫啉等药剂拌种,在重病地区实施种子统供、统一配方、统一拌种包衣,早期防治传毒昆虫。三是对亲本田和制种田通过除草除虫等措施减少病情,尽可能在无病毒病发生的地区制种,压低种子带毒率。

2.注重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第一,提倡覆膜栽培,在夏玉米矮花叶病常发区要适时进行早播,保玉米齐苗壮苗,提高苗期抗病性,结合尽早定苗,拔除病株,消除田间病源。第二,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田除草,减少传毒昆虫栖息繁衍场所。第三,加强健身栽培,合理调节水肥,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叶面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3.进行药剂防治,尽早除虫防病。苗期根据预测预报对灰飞虱和蚜虫要尽早进行药剂防治,具体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对沟边、道旁和杂草多的地块要重点防治,注意防治套作、间作玉米田,减少传毒昆虫的为害;对已经感病的玉米,可在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剂,如病毒A,宁南霉素等进行喷雾,对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开展协作研究。

目前,玉米病毒病的致病机制、毒源种类和株系以及病害的流行消长规律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品种抗病性的筛选鉴定和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应深入开展,各科研和推广部门应把研究和调查、监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有效的监测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手段,尽快使病毒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紫菜丝状体黄斑病的防治措施


紫菜是在海中互生藻类的统称。紫菜属海产红藻。叶状体由包埋于薄层胶质中的一层细胞组成,深褐、红色或紫色。同时紫菜还可以入药,制成中药。那么栽培期间紫菜丝状体黄斑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该病原体是一种好盐性病菌。当光线偏强,盐度上升,温度升高或环境多变时易发生此病。

发病时先在贝壳边缘或磨损处的壳面上生出2~5毫米的黄色针状小斑,以后逐渐增多和扩大,互相连成大斑,大黄斑边缘变红,中心发白,可导致紫菜丝状体全部死亡,危害极大。

防治措施

1、对培养紫菜丝状体的海水要做到充分黑暗沉淀,光线、盐度要在适宜范围内。

2、保持室内池水清洁,及时消毒,同时避免贝壳表面丝状体受伤。

治疗方法

1、用100毫克/升对氨基苯磺酸和25毫克/升的对硝基酸浸泡15~20小时。

2、用2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泡15小时,或用2~5毫克/升的有效氯海水浸泡5~7天。

3、如果在丝状体的膨大藻丝与双分孢子期,可用盐度为13的海水浸泡两天治疗;如果是丝状藻丝期发病,可用淡水浸泡一天后改换新的沉淀海水,有明显治疗效果。

黄斑蝽 茶翅蝽综合防治技术是什么


近几年黄斑蝽、茶翅蝽在我市发生普遍,不但危害苹果、梨、桃、杏等果树不套袋果实,对套塑膜袋、纸袋的果亦有一定危害。苹果被害后果面形成指甲形凹陷虫斑,梨、桃等形成疙瘩果鬼头果,严重影响品质及外观,卖不上好价钱,影响经济效益。前人虽提出一些防治方法,但由于存在着单一用药和盲目用药的弊病,造成防治成本高,效益低,为寻求一套简单经济有敢的综合防治措施,我们通过近3年的系统观察试验,推广应用,较详细地掌握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总结出―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蝽蟓生物学特性

1、成虫期和产卵期:通过3年调查观察得出:茶翅蝽和黄斑蝽4月上旬出蜇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为出蜇盛期,5月上旬成虫开始交尾,黄斑蝽较茶翅蝽早活动5--7天。越冬代成虫平均生活历期为38.85天,最短为25天,最长为65天,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重叠发生。第1代成虫生活历期平均为31天,其中雌成虫为32.2天,雄成虫为25.5天,此代冬前平均生活天数为37.38天,最短为5天,此代成虫不交尾产卵。

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为6月下旬,第1代产卵高峰期为8月上旬,8月底产卵结束,大部分成虫产完卵不久即死亡。8月中旬以后羽化的成虫,冬前不交尾产卵而越冬。每头茶翅蝽平均产卵46.4粒,最多为71粒,最少为28粒。

2、卵期观察:通过对40块113粒茶翅蝽和5块60粒黄斑蝽蟓观察得出,6--7月份卵孵化率最高,茶翅蝽几乎100%,黄斑蝽83%--94%,8月份卵孵化率较低,―般在50%左右。茶翅蝽卵期平均为4.76天,黄斑蝽为6.8天。茶翅蝽卵每块为28粒,黄斑蝽卵每块为12粒,这说明不同蝽蟓产卵习性不同。刚产下的卵鲜绿色,有光泽,两天后失去光泽,5天后变浅褐色,卵盖底边上有一黑线,线上有一对对称的小红点的是茶翅蝽的卵,有两对对称的小红点的是黄斑蝽的卵。

在观察卵的同时发现两种卵均被一种小蜂寄生不能孵化,卵被寄生率平均为38.89%,7月份卵寄生率高,8月份寄生率低。

3、若虫期及特性:蝽蟓若虫孵化后头向里尾向外围绕卵壳整齐排一圈,不食不动3--5天,若虫从二龄开始危害。危害时将口针刺入寄主皮下,吸食汁液,口针鞘的长度等于体长1/2--1/3,不取食时贴于胸腹下面。

4、蝽蟓成虫越冬时期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黄斑蝽比茶翅蝽越冬早,9月10日至20日为越冬盛期,茶翅蝽为9月27日至10月5日,可占越冬数的50%,越冬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在下午两点29℃--38.5℃时开始进入越冬部位,23℃时大部分成虫开始越冬,在20℃以下全部处于越冬状态。

二、蝽蟓为害时期调查

通过在4个试验园定树采取不套袋果、套袋果、全年不喷药的树分别调查得出,蝽蟓自出蛰后到果实采收都在进行危害。主要为害期为5月30日至8月20日,重点是6月20日至7月20日,此期受害果率占总数的54.8%,还得出全年套袋果受害率很轻为5.88%--8.6%,定期套袋、解袋的虫果率为15.9%--37.74%,全年不套袋果虫果率为37.5%--62.03%,并且每个果上平均有4.6个青疔,最多的有10个,失去经济价值。

三、蝽蟓扩散能力观察

在早春和冬前人工捕捉黄斑蝽4070头,茶翅蝽8450头,在前胸背板点小红点为标记后放飞,然后在不同距离设点进行捕捉成虫,共收集到标记蝽蟓92头。结果表明,黄斑蝽可飞翔2公里以上。蝽蟓这种扩散能力较强的特性,决定了只有在较大的范围内采取同时防治策略,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四、两种蝽蟓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变化规律

经过对梨、桃、苹果、泡桐和杨、榆等不同寄主的定期、定株调查,结果得出,不同时期不同寄主上的蝽蟓数量不等。5月下至7月上旬泡桐树上虫量占总量的67.7%--78%,而同期桃树上占8.4%--31.7%,7月中旬后梨树上虫量逐渐增加,从30.2%增加到76.4%。苹果、杨、榆树上的占的比例较小。由此看来,防治这种多寄主害虫需要联防的同时,将果树连同林木一起防治为好,且在前期防治更为重要。

五、蝽蟓口针长度与为害的关系

蝽蟓成虫、若虫均以锋利的口针刺穿植物表皮而吸取汁液造成为害。通过对成虫、若虫的身体大小和口针长短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得出:随着虫龄增大口针随之加长,茶翅蝽5龄时口针长7mm,成虫长8mm,黄斑蝽口针均长2mm,所以果实套袋后也不能完全阻止其为害。调查中发现,果袋越小贴果越近,受害越重,套大袋的梨果被害轻。

六、综合防治技术

根据几年来对黄斑蝽和茶翅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果实套袋:套袋是减少蝽蟓为害的有效措施,果袋要根据品种特性,采用大型袋,如苹果袋长x宽不小于21cmx19cm,使果在袋中悬空生长,使果与袋有2cm的空隙,防止隔袋危害。

2、人工捕杀:在入蛰前9月上旬,制作人工越冬场所进行诱捕,或在出蛰前进行人工捕捉。

3、药物熏杀:冬季在果园内及附近无人居住的房屋内进行药物熏杀,选用50%辛硫磷或80%敌敌畏及其它烟雾杀虫剂均可,与锯末1:3混合点燃熏烟,每立方米用药5--10g,须将屋内门窗关闭24小时以上为宜。消灭越冬成虫是一简便、效果好的方法。

4、利用寄生蜂杀灭:在6--7月份发生盛期,喷对天敌无害的农药防治,保护天敌,如:灭幼脲、杀铃脲、赛丹等农药对天敌无害。

5、药剂防治:在6--8月份若虫发生季节连续用药3--4次,以联防效果好。4--6月份主要寄主是泡桐、桃树及果园周围的用材林,6--9月份主要是梨、苹果树。若虫期可用杀铃脲2000倍,或灭幼脲3号1500倍或赛丹1500倍,对成虫若虫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且保护天敌。7--8月份成虫发生盛期,用虫多杀1000--1500倍,灭扫利2000倍,对成虫速杀效果明显。

6、联防:在连片果园及周围的林木同时喷药防治,是提高防治效果的有效措施。

梨树黑点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梨树黑点病被果农称为黑屁股病,病原为粉红聚端孢菌,主要危害绿宝石、大果水晶、黄金、金二十世纪等品种上,鸭梨也有危害。

一、症状表现

黑点病又被称为黑屁股病。据研究鉴定,黑点病病源为粉红聚端孢菌,病原菌极易随雨雾、药液沿果柄进入梨袋,集结在萼洼处,套袋后袋内湿度较大,透气性差,非常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主要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雨季进入发病高峰。发病初期在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尖大的小黑点,随症状发展,果点直径逐渐扩大,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可形成围绕皮孔的近圆形凹陷斑,病斑只发生在果实表皮,不会引起果肉溃烂,生长后期和贮存期黑斑扩大,并稍凹陷。该病主要发生在绿宝石、黄冠等梨树上。

二、致病因素

据研究调查表明,黑点病发病早晚轻重与当年6、7月份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空气湿度与袋内湿度过高是造成黑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阴雨天多、降水量大发病重,相反病情较轻或不易发生;通过田间调查发现,果袋的透气性越差,黑点病发生率越高,果园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密闭严重、偏施氮肥的果园,黑点病发生率越高。

三、防治方法

黑点病的治疗在于搞好预防工作,加强果园管理。

1.加强果园清园,清园使用广谱性杀菌剂猛富利(80%代森锰锌)或纯斑轮(80%戊唑醇)全树喷雾;果园病残枝要清理干净。

2.搞好果园修剪,改善果园的透光性和透气性,降低园内湿度;

3.幼果期补钙,果实套袋前喷施有机钙,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4.搞好药剂预防,花后及时使用猛富利600-800倍液预防,套袋前使用高效杀菌剂,套袋前喷药间隔期不要超过10天,此时可使用叶惠美(25%嘧菌酯)1000-1500倍液,此次喷雾一定要保证质量,均匀周到,果面、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到。

5.及时套袋,套袋时要选择透气性、透光性好的果袋。

甘蔗梢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甘蔗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属C4作物。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出产甘蔗,最大的甘蔗生产国是巴西、印度和中国。甘蔗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梢腐病的危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主要病状:梢腐病菌最初是侵入生长点附近的嫩叶,出现缺绿黄化,继而形成死尾蔗,最后梢部坏死,生长点的病菌从蔗梢一边向下侵害,被害蔗茎的组织大部分变黑褐色腐烂,没有受害的一边继续生长,致使节间弯曲变形。

(2)发病规律:甘蔗梢腐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落到梢头心叶上,便萌发侵入幼嫩叶基部,再侵入生长点附近的蔗茎,随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高温、高湿天气,种植过密,过量施氮肥,生长过旺,组织柔嫩,均有利于病害流行。久旱遇雨或干旱后灌水,

(3)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对甘蔗稍腐病抗性较好的有台糖134、选3,粤糖63-237发病也较少。

②施肥要注意氮肥、磷肥、钾肥适当搭配,磷肥、钾肥全部与有机肥混合做基肥。在甘蔗生长期,视生长情况适施氮肥,避免过多施用或迟施速效氮肥。

③不在发病蔗地留种,尤其不留感病植株的蔗茎做种,以减少带菌传染。

④及时剥叶、排水、降低蔗地湿度。

⑤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的蔗地在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喷雾心叶。选择晴天用药,如喷后24小时内遇大雨,需补喷1次。

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小麦全蚀病典型症状为“黑根白穗”。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发病症状

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表面和内部腐烂,根表有病菌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早春病苗返青迟缓,黄叶增多,无效分蘖增多或枯死。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腐烂加重,植株矮化。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抽穗灌浆期茎基部黑变腐烂愈益明显,形成典型“黑脚”症状,病部叶鞘易于剥离,叶鞘内侧和茎基表面形成灰黑色菌丝层,用放大镜检查,可见叶鞘内表皮上长满黑色菌丝囊和串生的菌结。近收获时尚可见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由于根部和茎基腐烂,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秕瘦。

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潜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病株根茬上虽有大量的子囊壳,子囊孢子也能侵染,但实际作用甚小。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残体的土类和种子亦能传病,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叶以及根颈下的节间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12~18℃的土温有利于侵染。因受温度影响,冬麦区有年前、年后两个侵染高峰,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期越早,发病越重,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小麦、大麦等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严重,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和玉米复种,有利于病菌的传递和积累,土质轻松,碱性,有机质少,氮、磷缺乏的土壤发病均重。不利于小麦生成和成熟的气象条件,如冬春低温和成熟期的干热风,都使小麦受害加重。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一般表现为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四个阶段,达到病害高峰期后,继续种植小麦和玉米,全蚀病衰退,一般经1~2年即可控制为害。

防治方法

无病区应防止传入,初发病区要采取扑灭措施,挖除病株,深翻倒土,改种非寄主植物,老病区需实施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积极调节作物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零星病区和小麦面积较小的地区应调整作物布局,搞好短期轮作,坚持1—2年换种一次非寄主作物,稻麦两熟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薯类、甜菜、蚕豆、豌豆、胡麻以及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均好。复种指数高的老病区应调节生态环境,促进全蚀病自然衰退。对即将衰退麦田和衰退麦田,要保持小麦连作或小麦玉米复种。

(2)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可促进拮抗微生物发展,减轻发病。增施磷肥,保持氮磷平衡,能减轻损失,促进病害衰退。铵态氮也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3)加强田间管理深耕细耙,精细整地。春麦区麦收后及早浅耕灭茬,尽早深翻、晒土、蓄水。冬麦返青拔节期适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加强水肥管理,灌浆期及时灌水降温,减轻干势成为害,不用病残物积肥,施用净肥。经常到麦田观察,发现病株,立即整株连根拔掉,集中深埋,不可随地丢弃。

(4)收获期防治:封锁区内的小麦收割时要做到单收单打,指定收割机收割。收割机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到封锁区外作业。消毒办法:首先清除收割机械上沾附的泥土,然后用500倍粉锈宁喷湿机械进行消毒处理。

(5)药剂防治种子处理可用20%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75%,对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凉干后播种,可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粉锈宁拌种有轻度为害,特别在墒情较差的条件下,可抑制出苗。一般推迟出苗两天左右,成穗数也有减少,历而应抢墒或造墒播种,播种量可加大10%左右,亦可用敌务脱,治萎灵拌种,效果亦较好。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若需防治,则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亩用药量150~2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亩用药量100—150克),对水50~60千克喷浇麦苗。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使用20%三唑酮悬浮剂300倍(即1斤药对水300斤)灌根。方法:去掉喷片,顺垄喷洒。要做到同一时间,统一用药,连喷三次。用药时间:第一次3月15日—3月22日,第次3月24日—3月8日,第三次4月1日—4月5日。

苹果早期落叶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苹果早期落叶病主要由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褐斑病菌所引起。造成病害大发生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降雨,高温高湿的恶劣气候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特点是侵染后即可发病,并很快造成落叶,主要危害幼嫩叶片。斑点落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落叶、病枝等残体或在芽鳞中越冬。褐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器)在病叶、被害枝、果实上越冬,主要危害老叶片。

早期落叶病造成叶片大量提早脱落,使当年处于膨大着色的果实发育受阻,果实商品率大大下降;其次,正在进行的花芽分化由于营养供给不足受到严重影响,来年开花不整齐,坐果率降低,二、三茬花较多;落叶造成营养贮备不足,使树体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抗逆性均下降,特别是导致腐烂病病害流行发生,给苹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早期落叶病的防治重在预防。早期预防,则事半功倍,待叶片发病后再喷药防治,效果则不佳,所以一定要切实抓紧,早防,早治,群防群治,把病菌控制在初侵染前,效果更佳。

(1)加强肥水管理,沃土养根,实行3.6.9施肥理念。增强树势,提高树体营养贮藏水平是根本。首先要有充足丰富的养分,使其自身健壮生长,激活内源活力,提高抗御高温,抵御病菌侵袭的能力是根本。

一是早施、重施基肥,始终遵循早、饱、全、深、匀和实行四肥一调理技术要求,将基肥尽早施入。时间中熟苹果采收后,晚熟苹果采收前施入,秋施基肥大力提倡和推广在除袋前20~25天施入,越早越好。

二是加强叶面肥。每次结合喷药或7~10天单喷优质叶面肥,如天达2116、生化有机海源钾、天赐宝、稀土绿霸王400~500倍,精品磷酸二氢钾、CA2000果氨宝等,特别是天达2116,它能调节生长,修复受损细胞,使叶片健壮,表现大、黑、厚、发亮,且形成中短枝多,无大小年结果。

三是坚持20~30天定期涂干,可用CA2000果氨宝、探路先锋氨基酸、天达2116、天赐宝。四是在套袋前或在套袋后7-8月份,加大冲施肥,选用利百农含氨基酸水溶液冲施肥每桶对水300千克+精品磷酸二氢钾200克10袋+5千克氨基酸,三者混合进行冲施,用追肥枪多点施入,效果佳。按照以上管理,可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寒、抗旱、抗逆、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为丰产、优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行阳光树冠。确保树体行间作业带在1.2~1.5米。树高占到行间70%,亩留枝量7万~9万条。并做到三稀三密,即大枝稀,小枝密,外稀内密,上稀下密,树冠下保持20%的光斑,上午下午各照射4~5个小时左右,以利通风透光,形成花芽。

(3)科学防治。斑点落叶病在春梢期(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和秋梢期(6月底至7月中下旬)发病重;褐斑病在6-8月均可发病。7-8月为发病高峰期,早期落叶病的侵染与流行,除与高温高湿的恶劣气候关系密切之外,更主要是树体营养,只要树体健壮,叶片光合能力强,制造养分多,树势强健各种病害相对减少。

只要按照科学配方防治,一般9月底至10月中旬保叶率在90%以上。套袋后,重点是防治早期落叶病、褐斑病,防治该病必需采取预防+治疗+铲除的防治新思路。每次喷药安排在降雨前,把病菌抑制住,防止病菌扩散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每次喷药间隔12~15天,坚持雨多多喷,无雨定期喷施的原则。

首选药剂为绿云、中达43%~45%悬浮剂戊唑醇、贝博微乳剂、25%丙环唑乳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己唑醇悬浮剂、40%氟环多菌灵悬浮剂、60%超卓(锰锌+腊菌唑)可湿性粉剂、20%戊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另外,6%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75%蒙特森水分散粒剂等都有良好的防治功效,以上保护剂+治疗剂+铲除剂+优质叶面肥轮换喷药,防治效果更佳。

豌豆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豌豆是农家的一种家常菜,豌豆褐斑病是豌豆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情况影响豌豆的产量和质量,那么如何防治豌豆褐斑病呢?

1、豌豆褐斑病危害特征

豌豆褐斑病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班,边缘明显,病斑上有针尖大小的黑点。茎染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稍凹陷。发病原因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15℃―20℃及高湿环境易发病。

2、豌豆褐斑病传播途径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随同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子叶或幼茎上出现病痕和分生孢子器,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潜育期6~8天。

3、豌豆褐斑病防治方法:

(1)重病田与非豆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2)选留无病种子,同时要进行种子消毒,或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4~5小时后,置入50℃温水中浸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播种。

(3)选择高燥地块,合理密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抗病力。

(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进行深翻,减少越冬菌源。

(5)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悬浮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1次,连喷2―3次。硫悬浮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葱类紫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葱类(大葱、洋葱)紫斑病又称黑斑病,主要危害大葱、洋葱的叶片和花梗,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作为种子繁殖的葱类种株花梗发病率高,植株受害后常造成种子皱缩,不能充分成熟而影响质量。

1、主要症状

紫斑病主要危害叶和花梗。多从叶尖和花梗中部发病向上蔓延,出现紫褐色小斑点或纺锤形稍凹陷斑。病斑初期呈水渍状白色小点,后变为淡褐色圆形或纺锤形,继续扩大呈褐色或暗紫色。

湿度大时病部长满深褐色或黑灰色霉状物,呈粉色,常排列成同心轮纹状。病斑继续扩展,数个病斑交接形成长条形大斑,叶片和花梗受病部位软化易折断,严重时叶大量枯死。该病在温暖多湿的条件下易发生,沙土、旱地或缺肥条件下发病较重。

2、发生规律

葱紫斑病是由葱格孢菌所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多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体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成为初侵染来源。

翌年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萌发后,靠气流、水流和农事操作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寄生,在24~27℃最适发病,低于12℃则不易发病。该病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一般温暖多湿、连阴雨天发病较重;重茬地、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肥力不足、植株生长衰弱的地块和葱蓟马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3、综合防治

①实行轮作:实行2年以上轮作。

②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或发病较轻的地里选留种。

③种子消毒:种子可用40%甲醛300倍液浸种3小时进行消毒,浸后及时冼净。鳞茎可用40~45℃温水浸90分钟消毒。

④田间管理: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的壤土种植,在施足腐熟优质有机肥作底肥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磷钾肥和控制灌水,以增强作物抵抗力。

⑤清洁田园:经常检查病害发展情况,及时拔除病株或摘除老叶、病叶、病花梗,并将其深埋或烧毁,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深耕。

⑥药剂防治:重茬地移栽前使用农抗120、百菌清、多菌灵喷雾后带药移栽。田间发病始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毫克/千克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4次。

魔芋白绢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魔芋地下块茎为扁球形,个大,叶柄粗壮,圆柱形,淡绿色,有暗紫色斑,掌状复叶。株高约40~70公分,地下有球茎,一株只长一叶,羽状复叶,叶柄粗长似茎,开花紫红色,有异臭味,地下球茎圆形。魔芋白绢病防治方法如下。

症状:

主要为害茎或叶柄基部及球茎。叶柄基部或茎基染病,初呈暗褐色不规则形斑,后软化,致叶柄/呈湿腐状。湿度大时,病面或茎基四周长出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和菜籽粒状小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黄褐色或棕色。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Atheriarolfsii(Curzi)Tu.and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种芋中,或以菌核在土壤或病球茎里越冬。菌核萌发17小时即可侵入植株,2—4天后病菌分泌大量毒素及分解酶,使基部腐烂。该病借灌溉水传播蔓延,带菌种芋可做远距离传播。土壤湿度大,高温高湿发病重;平均气温25—28℃,雨后转晴易流行。

防治方法:

(1)实行2年以上轮作。

(2)选择干燥、不积水地块种植。

(3)挑选健康种芋晒1—2天后用硫酸链霉素500mg/kg浸种1小时,晾干后播种。

(4)发病初期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此外也可用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每mm20.5g土表喷撒,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900倍液喷雾,均有较高防效。

茶树胴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茶胴枯病又称枝枯病,是茶树当年生枝干病害。发生在茶树枝干和枝梢上,以为害一年生枝条为主,对幼龄茶园和苗圃的危害较大,常引起茶树局部枝条和茶苗枯死。除茶树外,还可为害山茶。

茶叶胴枯病发病特征

发病初期在茶树中上部半木质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浅褐色至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成环状,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重的,水分输送受阻,地上部叶片蒸发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叶枯死。

茶胴枯病加害茶树枝干,以一年生枝条发病最普遍,发病初期在红色枝条基部出现稍凹陷的暗色小斑块,卵形,以后逐渐向上下扩展,大小约2~3厘米1厘米,其上有很多白色或粉红色的孢子堆。在放大镜下可见树皮上有许多白色圆形小斑,每个小斑各有1个黑环(病菌孢子堆)。另一种症状表现为树皮变黑,直至根颈部,木质部呈现均匀黑色。后期树皮上出现很多小裂缝,并产生黑色小粒点,茎基部形成环状愈伤组织。为害老枝干,在表面产生稍突起纵条,树皮易剥落,露出黑色木质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从新梢侵入。该病多在5月盛发,78月出现枝叶枯死。茶树衰老或地势低洼茶园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茶叶胴枯病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

及时中耕锄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衰老的茶树要进行修剪或台刈。采用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使茶树生长健壮。

(2)减轻发病机会

合理采摘,防止强采及捋采,以免造成伤口,减少侵染机会;修剪后喷施杀菌剂保护伤口,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春茶采摘前及时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7~10天),以抑制病害发展。;冬季可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一800倍液。

《甘蔗黄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