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大樱桃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近几年大樱桃产区不少园片发生严重的褐斑病,叶片产生褐斑、变黄,并很快脱落,对樱桃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这就是褐斑病的危害,所以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防治。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该病菌在被害叶片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或水滴传播,侵染叶片。七八月份发病最重,甚者可造成早期落叶,还常导致在8-9月份出现二次开花现象。

一般发病的轻重与树势、降水量和管理水平等均有关系,树势弱、降水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以及用药不及时或不对路,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

1.打好前期基础。增施磷、钾肥、有机肥,以增强树势。现可用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如萌芽初期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后喷代森锰锌等保护剂的基础上,中晚熟品种采前15-20天与果实全部采完后,要喷有内吸作用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2.发病期喷好治疗药。七八月份发现病斑渐多或趋重时,最好喷对病菌具有铲除作用的药剂,如戊唑醇或世高等。若有苹果小卷蛾、舞毒蛾、害螨等为害,可加喷乐斯本、灭幼脲和阿维菌素。

3.喷好未病预防药。果实收获后7-10天,每10-14天喷一次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防治褐斑病,现仍可用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褐斑病,每7-10天喷洒一次,应用3次最好。

WWW.zw59.com

扩展阅读

莴笋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莴笋地上茎可供食用,茎皮白绿色,茎肉质脆嫩,幼嫩茎翠绿,成熟后转变白绿色。茎、叶中含莴苣素,味苦,有镇痛的作用,莴笋的适应性强,可春秋两季或越冬栽培,以春季栽培为主,夏季收获。现将莴笋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特点

莴苣、莴笋褐斑病的发病特点: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多雨潮湿天气有利于病菌发育,偏施氮肥生长过旺的植株抗性弱易发病。

危害症状

莴苣、莴笋褐斑病的为害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一种是受害叶开始出现水渍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褐色至暗灰色。另一种是出现深褐色病斑,边缘周围具水渍状晕圈。潮湿时斑面上生暗灰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致叶片变褐干枯。

防治方法

一、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

二、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中耕,增加土壤通透性,避免偏施氮肥,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

三、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D-菌霉素1号,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至15天1次,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扁豆淡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扁豆淡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颜色较褐斑病浅,中央灰褐色,边缘暗灰褐至浅黑褐色,微具轮纹,后期上生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形态特征

AscochytapisiLibert.称豌豆壳二孢,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二孢属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100~180)(100~120)m,器壁膜质,孔口圆形,成熟时释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圆形,双胞,无色,大小(10~14)(3~5)m,每个细胞里具1个油点。

侵染循环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随同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子叶或幼茎上出现病痕和分生孢子器,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潜育期6~8天。田间15~20℃及多雨潮湿易发病。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低温、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5)早春多雨或霉雨来早、气候温暖空气湿度大;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或寒流来早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4)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5)育苗移栽,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6)适时早播,早移栽、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移栽时汰除病、弱苗。

(7)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9)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10)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11)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2)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13)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

二、物理防治:

把种子在冷水中浸4~5小时后,置入50℃恒温水中浸5分钟,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播种。

三、化学防治:

(1)设施灭菌:对旧架杆,应在插架前用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喷淋灭菌

(2)种子灭菌: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30分钟,然后冲净晾干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粉剂或0.2%的50%四氯苯醌、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发病时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珍珠梅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珍珠梅是一种灌木类、落叶阔叶灌木类植物,性喜阳光并具有很强的耐阴性,耐寒、耐湿又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一般土壤中即能正常生长,而在湿润肥沃的土壤中长势更强。生长较快,萌蘖力强,耐修剪。以茎、枝条和果穗入药。具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分布在东北、华北、内蒙古及陕西等地。

珍珠梅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褐斑病的危害,要注意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

珍珠梅褐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上散生褐色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色深,与健组织分界明显,后期在叶片背面着生暗褐色至黑褐色稀疏的小霉点,即病原菌子实体。

珍珠梅褐斑病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受害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邻近植株上,一般在树势衰弱或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珍珠梅褐斑病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2)秋末初冬收集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翌年菌源。

(3)79月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菌灵乳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补血草褐斑病病害防治


分布与危害危害补血草。症状叶、茎及花茎的侧叶上发病。叶上病斑初生水浸状不鲜明的淡黄色斑点,病斑周边黄褐色,内部灰褐色,后呈茶褐色。老病斑周边呈紫红色。病斑直径约2-5毫米。茎部病斑与此相似。

病原为尾孢菌CercosporainsulanaSacc,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束生。分生孢子无色,鞭形,具3-7个隔膜。大小30-983.4-4微米。本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37℃以上或5℃以下停止发育,致死温度为45℃,10分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6-31℃,最适相对湿度98%-100%,以水滴状最好。

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气候条件适宜时,在菌丝块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从叶片气孔部位侵入为害。潜育期9-10天,继在病部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再次侵染。旬平均气温19-25℃之间,平均最低温度在13℃以上。

防治方法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国光英纳(50%多锰锌可湿粉)500倍液或国光必鲜(25%咪鲜胺乳油)500-600倍液或国光丙环唑1500倍液叶面喷雾,一般连用2-3次,间隔7-10天。

丁香花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丁香,为木犀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丁香花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及病理变化

主要在叶片上形成褐斑,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心淡褐色,严重时布满褐斑,提早落叶,全株仅留少量叶片。

二、病原

其病原为真菌,丁香尾孢,子作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分生孢子线状或细棍棒形,无色或近无色,多分隔,基部细胞倒圆锥状、钝圆或近平切。

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在病落叶中越冬,第二年5~6月进行侵染,在多雨潮湿条件下,病菌反复传播侵染危害,因此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秋季多雨时,发病严重。

三、防治方法:

1、秋冬季清除病叶,生长期及时修剪整形,控制枝叶密度,以利通风透光。平时管理要做到合理施用水肥,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展叶后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以防治此病。

草坪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在温热气候环境中草坪常见的病害,是一种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所有草坪病害中分布最广的病害之一,可危害多种草坪,能侵染所有的已知的草坪草,如早熟禾、羊茅、黑麦草、剪股颖、狗牙根、野牛草和结缕草等250多种草坪草,其中尤以冷季型草坪草中的禾本科草受害最重。它发病时主要是造成草坪草的大面积枯死,极大地降低草坪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1.发病症状:褐斑病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由于死细胞溶液外渗引起的),黑红色或紫色,后期病斑深褐色,病斑上长有不规则的很小的菌核,呈红褐色。叶上的病斑呈椭圆形或者多少有点儿不规则的长条形,严重的可造成叶腐、叶鞘腐、基腐、根腐,甚至整株枯死。在湿润、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尤其是排水不良和氮肥使用过多时很容易发病,形成大大小小的病斑,如立地的气候能及时变得干燥凉爽,草坪草又可以恢复;但如果长时间处于湿润、炎热的不良气候条件下,则可继续危害茎、根,造成草坪草枯死。由萎蔫的新病株的水浸过的绿色到灰褐色的边缘,在清晨有露水或暖湿条件下形成一层散布白色真菌的白膜,危害严重时可产生大到50cm的圆形褐斑。斑中植株恢复生长,外观像青蛙的眼睛,因此又叫蛙眼病。病原菌为单性寄生性真菌,以小的紫褐色到黑色的菌核和菌丝体在活或死的植物体内或表层(1.5cm)的土壤中越冬。另外,褐斑病的症状表现变化很大,往往受草种类型(如冷季型或暖季型)、不同品种组合、不同立地环境、不同养护管理水平、不同气候条件和病原菌的不同株系等的影响,不一定都表现为典型症状。

2.发病条件:褐斑病的流行性很强,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只要有一株草坪草受害,如任其发展,病害很快就会在草坪内大面积蔓延,造成秃斑。病菌的最适发病温度为21~32C,当土壤温度升到15~201时,菌核开始大量萌发,菌丝开始生长,直至气温达到30C,同时空气湿度较高、夜间温度较高时,病菌开始明显地侵染草坪草屑,特别是冷季型草坪草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长较弱,抗病能力较低,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当然,枯草层较厚、坪床不平整、氮肥施用过多、超低修剪、灌水不当等都易引发此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合理灌溉,避免漫灌,改良草坪排水情况,在发病初期应在早晨及时去掉草坪草叶片上的露水。去掉较厚的枯草层,及时运走剪下的草,保持草坪的清洁。对过密的草坪要及时打孔通气、疏草。合理施肥,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来临时要尽量少施或不施氮肥,可施少量的磷钾肥,以增强草坪草的抗病能力。在播种前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在发病初期用甲華硫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敌菌灵等药物进行防治,如防治较晚,则必须加大药剂的浓度,并且效果会降低。

桂花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江苏、上海、陕西、广东、湖南等地。

症状: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毫米,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病原为真菌,木犀生尾孢(Cercosporaosman-thicol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尾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病菌的子座褐色、近圆形,分生孢子梗成束着生其上,橄榄褐色,无分枝,少有隔膜;分生孢子倒棒形,近无色至淡榄褐色,直或微弯曲,大小15~582.8~3.7微米。以此侵染传播。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团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进行侵染,北方室外养护春末至中秋间发病最为严重。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病株残体、病叶并及时销毁,引入的苗木应剪除病叶,重病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施高锰酸钾1000倍液,药剂防治参照桂花叶枯病。

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莳养环境要通风透光,发病期不宜喷淋,避免雨淋。切忌土壤积水。

3.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

4.秋末入室前喷两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

梅花褐斑病的病害防治四法


梅花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植物,梅花原产于中国,后来引种到韩国与日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现将梅花褐斑病的病害防治四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害后,先产生紫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略带轮纹,边缘呈紫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或褐色,后期偶尔在病斑两面有灰褐色霉状物,染病组织脱落后形成穿孔,穿孔后孔的边缘整齐,病斑多的叶片易脱落。

二、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枝梢病组织内越冬或以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次年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也有的是子囊孢子萌发侵染。子囊壳生于落叶上,球形或扁球形。子囊圆柱形或棍棒形,子囊孢子纺锤形。一般6月开始发病,8至9月发病重,雨水多,梅花弱,有利于病害发生。

三、防治四法

1、冬季结合修剪,清除重病枝,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保持梅花的清洁卫生。因梅花褐斑病开始发病时间早,温度高,应对平常产生的落叶、败枝、病叶、病枝打扫干净,防止病叶、病枝在夏季梅园成为初侵染源。

3、整理好梅园的灌排系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因梅花褐斑病在夏秋季节雨水充沛时才侵染,雨水多是梅花褐斑病发生侵染的有利条件之一,整理好排灌系统能有效地控制雨水,抑制病害发生侵染。

4、在冬季或早春梅花发芽前,喷波美2至4度的石硫合剂。或在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至6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粉500至600倍液。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又称细菌性鞘腐病,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现将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症状

叶片染病: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缍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不见菌脓。

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短条状,后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后期中央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

穗轴、颖壳等部受害:产生近圆形褐色小斑,严重时整个颖壳变褐,并深入米粒。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叶枯病混淆,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

病原

Pseudomonassyringaepv.syringaeVanHoll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单生,大小1-30.8-1.0(m),极生鞭毛2-4根。肉汁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表面光滑,后呈环状轮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种子和病组织中越冬。从伤口侵入寄主,也可从水孔、气孔侵入。细菌在水中可存活20-30天,随水流传播。暴雨、台风可加重病害发生。偏施氮肥,灌水过多或灌串水,易发病。偏酸性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病种子的调入和调出。

(2)浅水灌溉,防止田水串流。采用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处理带菌稻草。

(3)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此外,每667m2还可选用10%氯霉素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L喷洒。也可在5叶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500倍液1次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每667m2用量为25-50g,对水50kg喷雾。

花生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花生,是我国产量丰富、食用广泛的一种坚果,又名“长生果”、“落花生”。主要分布于巴西、中国、埃及等地。可用于制皂和生发油等化妆品的原料。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花生褐斑病的防治技巧。

轮作

花生叶斑病的寄主比较单一,只侵染花生,与其它作物轮作,使病菌得不到适宜的寄主,可减少为害,有效的控制病害的发生。轮作周期2年以上。

清除病原

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叶,使用有病株沤制的粪肥时,要使其充分腐熟后再用,以减少病源。

品种选择

虽然生产上还没有高抗叶斑病的品种,但品种间的耐病性差异较大,一般叶片厚,叶色深的品种较抗病,在河南重病区宜选用豫花1号、海花1号、豫花4号和豫花7号等耐病性较强的品种。

加强管理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采取有效措施,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应开始第一次喷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烩剂600倍——800倍液;或抗枯宁700倍液;或波美0.3度——0.5度的石硫合剂等。以后每隔10天——15天喷药1次,连喷2次——3次,每次每亩喷药液50千克——75千克。由于花生叶面光滑,喷药时可适当加入粘着剂,防治效果更佳。抗枯宁对褐斑病效果较佳,代森锰锌对网斑病也有较好防治效果,多菌灵在叶斑病与锈病混发区,不宜使用。

豌豆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豌豆是农家的一种家常菜,豌豆褐斑病是豌豆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情况影响豌豆的产量和质量,那么如何防治豌豆褐斑病呢?

1、豌豆褐斑病危害特征

豌豆褐斑病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班,边缘明显,病斑上有针尖大小的黑点。茎染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稍凹陷。发病原因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15℃―20℃及高湿环境易发病。

2、豌豆褐斑病传播途径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随同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子叶或幼茎上出现病痕和分生孢子器,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潜育期6~8天。

3、豌豆褐斑病防治方法:

(1)重病田与非豆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2)选留无病种子,同时要进行种子消毒,或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4~5小时后,置入50℃温水中浸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播种。

(3)选择高燥地块,合理密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抗病力。

(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进行深翻,减少越冬菌源。

(5)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悬浮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1次,连喷2―3次。硫悬浮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香泡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香泡褐斑病是香泡常见一种病害,各地都有发生。危害香泡叶片,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脱落,妨碍香泡生长和观赏。

症状

危害香泡的老叶和嫩叶,在叶片正面的边缘或主脉两侧出现黄褐色斑,进一步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3~5mm4~10mm。病斑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后期病斑内密生细小黑褐色霉点。病斑透过背面,仅背面颜色稍淡。每叶上生有1个至多个病斑,常引起早期落叶。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病原为真菌,尾孢菌。病原菌在树上或落地的病叶内越冬,在广东和河北的温室内可常年侵染,在河北石家庄地区温室内4月初即可见到病菌子实体。整个生长季节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植株过密、通风不良、多雨、潮湿或者遭受冻害生长不良时,发病往往严重,造成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

(1)经常检查香泡,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同时捡拾地面落叶一并装入塑料袋中,带出园外集中焚烧或深埋。

(2)发病初期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视病情喷2~3次。

《大樱桃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