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大豆顶枯病发生与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大豆顶枯病为豆田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使发病地块60%~70%的大豆植株折倒,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至绝产,损失严重。

1、症状

大豆顶枯病属病毒性病害,病原为SMV。此病今年在五大连池地区的发生时间持续较长,从苗期开始到鼓粒期都有发生,以花期后发病最重。

症状表现为幼苗子叶上产生褐色环班、生长点坏死,有的苗随即枯死。在田间以点块发生为主。开花前期感染的植株,病株节间延长,其茎的顶端延长,顶芽变褐,弯曲成钩状,植株开始变脆、易折倒。

从开花至鼓粒期,如果遇到一场3级左右的风,病株很容易顺风向一面折倒。今年受害最严重的地块全部是这种症状。开花后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叶易落,靠近分枝的茎节部和髓部变褐,结荚很小,发育不好,荚内子粒不饱满,常延期成熟,直至收获前一直保持绿色。

2、病害多发的原因

(1)大豆种子带病。大豆顶枯病毒在种子中保持活力的时间随种子贮藏期的温度条件而异。

(2)土壤带毒。调查中发现,品种相同,前茬不同,耕翻条件不同的地块,发病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3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确认是大豆顶枯病大面积发生时,当采取药剂防治。

大豆花期发病时,经五大连池镇龙泉村试验,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表明,杀毒矾的防效最好,为86.7%,百菌清次之,为82.3%,代森锰锌为63%。因大豆顶枯病的发病时间较长,药剂防治较困难,因此提倡预防为主。

(2)选用抗性品种。调查中发现:黑1544、黑1526、北9395、北9411等品种为抗性品种,生产中可选用,并要经常更换,不宜沿用时间过长。

(3)采用无病种子。加强种子检疫工作,杜绝带病种子播种。同时点片发生的地块要拔除病株。

小编推荐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一、发病原因

1.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调查,前茬为菜豆的大豆田,发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发病率为41.7%;其次是前茬豆角地,发病率为8.7%。前茬为向日葵的大豆田,每平方米含菌核可达6.18g;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出2050个百分点。

2.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3.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以2002年为例,红兴隆地区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较高与6月份降水量大有直接关系,6月份降水量为136mm,比历年同期多57.5mm,再加上7月份的低温、寡照,潮湿的土壤引发了菌核病病菌的萌发,造成再次侵染大豆,致使许多地块大豆大面积死亡。

4.整地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

5.种植密度及施肥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二、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

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措施是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不能与菌核病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马铃薯、油菜、向日葵等轮作,避免重茬,减少迎茬,可减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2.改进土壤耕作措施

对发病的地块进行深耕,深度不小于15cm,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可抑制菌核萌发,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

3.合理施肥与密植

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红兴隆地区主要采用三垄栽培法种植大豆,种植密度以每公顷保苗2531万株为宜。

4.消灭菌源

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生产用种需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施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液量600kg/hm2,可降低发病率。

农事大全草莓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草莓叶枯病又称紫斑病、焦斑病,我国发生比较普遍。主要侵害叶片,是草莓叶部常见病害之一,有时相当严重,叶柄、果梗亦可染病显症。

病原及症状

病原为凤梨草莓褐斑病菌Marssoninapotentillae(Desmazieres)Magn,有性阶段为Diplocarponearliana(ElletEV.)Wolf属子囊菌亚门,分生孢子盘在叶面散生或聚生。叶枯病主要在春秋发病。侵害叶、叶柄、果梗和花萼。叶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扩大成直径3~4毫米的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与周缘颜色变化不大。病斑有沿叶脉分布的倾向,发病重时叶面布满病斑,后期全叶黄褐至暗褐色,直至枯死。在病斑枯死部分长出黑色小粒点,叶柄或果梗发病后,产生黑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病部组织变脆而易折断。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生器在植株病组织或落地病残物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空气扩散传播、侵染发病,并由带病种苗进行中远距离传播。本病为低温性病害,秋季和早春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侵染发病。肥足苗壮发病轻,缺肥苗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注意清园,及早摘除病老叶片,减少传染源。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但不要过多施用氮肥。采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于秋季降温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50%苯菌灵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200倍液,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布,隔7~10天喷1次都有好的防病效果,而且还能兼治其他病害。

大豆豆天蛾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大豆在养护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虫害豆天蛾的威胁,要注意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豆天蛾以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吃成网孔状和缺刻状,三龄以后幼虫可以把豆叶全部吃光,使植株不能结荚,对于产量影响极大。

2、发生规律

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危害盛期,9月上旬以浅黄色老熟幼虫入土越冬。

3、生活习性

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迁移性强。夜间交尾,交尾后3天即产卵,卵多散产于豆叶背面,一般1片叶上产1~2粒卵,卵期7天左右可孵化成幼虫。

幼虫:幼虫有背光性,白天多在叶背或枝茎上,夜间取食强烈,阴天可整日取食。1~2龄幼虫食量小,一般不转株危害,4龄后有转移危害习性,5龄幼虫食量暴增,其食量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幼虫期30~35天。

4、发生条件

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以早熟品种受害较重。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发生就重。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

5、防治方法

诱杀成虫: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减少豆田的落卵量,减轻危害。

药剂防治:防治豆天蛾幼虫的适期应掌握在3龄前,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喷雾,每亩喷药液50公斤。由于幼虫有昼伏夜出习惯,喷药时间应选在下午5时以后。

红枫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红枫叶枯病,是红枫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严重的会导致病株死亡。

症状

初发病时,叶尖及叶片上部的叶缘产生水渍状褪绿小斑点,此后随着病情发展,病部出现枯焦状,并逐渐向叶片下部和内部扩展,叶片上半部枯死。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呈赤褐色,中为深赤色,最后整个叶片的3/4枯死,仅叶片基部呈绿色,枯死的部分叶尖卷曲,呈灰白色,全株叶片似火烧。由于叶片失去了叶绿素,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衰弱,失去观赏价值。

发生规律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单干槭叶点霉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侵染,特别是地面反溅的雨水,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由于病害发生与雨水关系较为密切,多雨时节会反复侵染。一般710月发病最重,另外土壤排水性能差、湿度大以及偏施氮肥等情况下,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夏秋之交,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植株暴晒,叶片受灼伤,会加剧病害的发展。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在施肥上,忌偏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浇水不宜过量,更不能让盆土长时间积水,同时要结合施肥,经常松土,增强花盆透气性,确保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吸收功能。

秋末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夏秋高温季节,要将花盆置于散射光下和通风良好的阴凉处,严防暴晒。

2、化学防治

病初尚未蔓延前先剪去病叶,减少再侵染源,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福美锌1000倍液或45%代森锌800倍液,每1015天交替喷雾1次,连喷23次。

芹菜斑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又叫叶枯病。自植株下部向上发展,初时病斑圆形浅黄色,水浸状,边缘明显,以后发展为不规则形。斑块颜色由浅黄色变灰白色,其上布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柄及茎受害时病斑椭圆形,颜色稍深,微凹陷。病斑周围常有一圈黄晕,分生孢子器多发生在斑纹周围,拥挤一起。病害严重时,造成叶枯。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附着在种子上、病残体或在采种母根上越冬。潜伏在种皮内的菌丝存活1年以上,附在种子表面病菌存活2年以上,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存活8-11个月。病菌遇环境适宜,即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借风雨、人畜、工具等传播,遇有水滴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穿透皮层侵入。此病在气温20-25℃、多雨或湿度大的较冷凉气候环境条件下易流行。昼夜温差大,夜间结露,持续时间比较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做到从无病地、无病株上采种。使用两年内的种子,要用48-49℃温水浸30min,边浸边搅拌,然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实行2-3年轮作,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保护地做好通风排湿。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5∶200波尔多液或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或石灰硫酸铜硫磺粉(石灰30份、硫酸铜10份、硫磺粉10份)等,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

沿阶草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沿阶草,别外书带草、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长势强健,耐阴性强,植株低矮,根系发达,覆盖效果较快,是良好的地被植物,可成片栽植于风景区的阴湿空地和水边湖畔做地被植物。叶色终年常绿,花亭直挺,花色淡雅,清香宜人,是良好的盆栽观叶植物。近年来,由于冬春季干旱气候的频发使沿阶草叶枯病极易发生。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症状

沿阶草叶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发的一种常见病。这种病不仅发病猛,传播快,而且对沿阶草属其他植物也可造成危害。麦冬叶枯病主要发生在叶尖。在叶片上,病菌由叶尖向下侵染,叶片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发病在叶缘时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灰褐色至灰白色,最后会形成灰白色枯死,病健交界明显,在枯死的叶片上还可以看到散生或近似轮生的小黑点。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核在寄生植物病残体上越冬,借雨水、浇水传播。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华北地区5至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1.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提高磷钾肥的施用量。

2.春季植株萌芽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喷克600-800倍等喷施进行预防,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3至4次,可有效防止该病发生。

3.发病期禁止喷灌,及时排除积水。

4.如有病害发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连喷3至4次,每次间隔10天,雨后要注意补喷。

丁香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症状

丁香叶枯病(又名丁香疫病、花斑病)。该病害能危害叶片、嫩枝及花芽,但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侵染,往往自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先产生淡绿色圆点,然后圆点中心变褐色、枯死,进而病斑中心转变为灰白色,此时,病斑周围产生黄色晕圈。若圆形病斑继续发展,其边缘延伸出1至多根褐色的线条,尤如星芒状。病斑能再进一步扩大,呈现不太明显的环纹,仍然中心灰白色,周围暗色,放射出波状线纹,最终叶片枯焦变形,但不落叶,严重时全株叶片枯焦卷曲挂于树上,犹如火烧一样。嫩枝感病,产生黑色条状纹,从整个枝条一侧变黑色。花芽染病完全变黑,扭曲状。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病菌在感病的枝条、叶片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合时病原菌大量繁殖,并借气流传播,病菌自微小的伤口或气孔侵入叶片,再从叶片侵入嫩枝,也可直接经过气孔或皮孔侵入。潮湿、温暖的条件发病很快。密植的植株发病也重。

白花丁香较易感病,而带色的品种则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养护管理,结合修剪,除去病枝或过密的枝条;栽植时不宜密度太大,要注意植株的通风透光,减少发病。

2.注意合理施肥,不要施高浓度的氮肥或施肥过多,避免植株徒长、组织柔嫩,以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

3.开始发病时,喷洒1:1:160倍的波尔多液,或在丁香灌丛中,直径约2米的范围内,撒漂白粉或硫磺粉,按植株计每株约100g。

茶园茶胴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茶园茶胴枯病又称枝枯病。是茶树当年生枝干病害。发病初期在茶树中上部半木质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浅褐色至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成环状,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发病重的,水分输送受阻,地上部叶片蒸发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叶枯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从新梢侵入。该病多在5月盛发,7和8月出现枝叶枯死。茶树衰老或地势低洼茶园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锄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衰老的茶树要进行修剪或台刈。采用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使茶树生长健壮。

(2)发病初期春茶采摘前及时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冬季可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一800倍液。

鹅掌柴灰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鹅掌柴灰枯病主要危害鹅掌柴。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叶上病斑多发生于叶缘,呈不规则圆形大斑,褐色,扩大后变灰白色,边缘红褐色,斑上生较粗的小黑点,散生或呈不明显轮纹状排列。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pestalotiasp.属真菌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盘形或垫形,直径90-170微米,黑色.分生孢子纺锤形,有隔膜4个,14-26*5.5-6.6微米,中部细胞橄榄色,长10-14微米,两端细胞无色,顶端鞭毛2-3根,间或4根,长10-24微米,常分枝.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越冬。

发生规律

病菌弱寄生菌,多从伤口和死芽等部位侵入寄主.一般春季开始发病,夏季病重。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秋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清理病残体;春天及时摘去病叶。浇水时应从盆边浇入,勿喷浇;以酸性山泥作栽培土,减少人为和日灼伤口。增施有机鱼杂肥和磷钾肥,能提高植株抗病力。

(2)药剂防治:新梢抽出即喷1%波尔多液,以防初次侵染。发病时,喷洒65%代森锌600-800倍液或70%炭疽福美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或75%百菌清7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连续多次。

姜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姜斑点病又名白星病、穿孔病、褐斑病、叶点霉斑等名称.在中国分布于吉林、辽宁、山西、河南、台湾、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为害轻微的次要植物病害。因常与蛙眼病、破烂叶斑病、赤星病等叶斑病混生,不易区分。那么姜斑点病的防治技巧有哪些呢?

一、发病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染病叶片出现黄白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大小约2-5毫米。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分散的黑色小粒点,干燥时病部开裂或穿孔,若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部分或全叶枯干。

二、病菌传播

此病是由一种称为姜叶点霉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病斑上所见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子实体分生孢子器,扁圆球状有孔口,湿度大时会从孔口释放出大量椭圆形、单细胞的分生孢子团,似挤牙膏状。

三、防治方法

姜斑点病应采取以加强和改善栽培控病措施为主,配合喷药保护的综防措施。

1、忌连作:因病残体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故播前应彻底搞好清园工作以及避免连作。与水稻轮作一年效果较好。

2、整地施肥:结合整地晒土起高畦,施足优质有机肥料,整平畦面以利灌排;避免单独或过量施速效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有增强抗性作用。

3、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可选喷:(1)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400倍液,隔7-8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发病规律

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二、影响发病因素

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性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

2.消灭初侵染源。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来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3%石灰水或50%多菌屡500倍液或采用500倍液强氯精浸种12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4.适时喷药防治。老病区或杂交稻种植集中的地区,或水稻在抽穗场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应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前2-3d及时喷药防治,一般每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70kg喷雾。或在始穗前6d左右每亩用50%甲基托布津加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玉米疯顶病如何防治


疯顶病是玉米的全株性病害,病株雌、雄穗增生畸形,结实减少,严重的颗粒无收。

玉米全生育期都可发病,症状因品种与发病阶段不同而有差异。早期病株叶色较浅,叶片卷曲或带有黄色条纹。病株变矮并分蘖增多,有的株高甚至不到l米,不及健株的一半,分蘖多者可达6~10个。

抽雄以后症状明显,类型复杂多样。最常见的症状是雄穗增生畸形,小花叶化,即雄穗小花都变为叶柄较长的变态小叶,大量小叶簇生,使雄穗变为刺猬状。有的病株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增生畸形,呈圆形绣球状。由于病株雄穗增生疯长,故称“疯顶病”。

雌穗变态也较常见。有的病株雌穗不抽花丝,苞叶尖端变态,成小叶状簇生,但有时雌穗苞叶前端小叶状为品种特点,需注意区分。有的籽粒位置转变为苞叶,雌穗叶化,穗轴多节茎状。发病的雌穗结实很少,籽粒秕小。也有的雌穗分化出许多小雌穗,无花丝,全不结实。

另一种症状类型表现为上部叶片异常。病株较正常植株高大,无雌穗和雄穗,上部茎秆节间缩短,叶片对生,叶片变厚,有明显的黄色条状突起。还有的病株心叶卷曲缠绕,直立向上,成牛尾状,病株不抽雄。但是心叶卷曲成牛尾状,还可由其他原因引起,应注意鉴别。

在田间还经常看到疯顶病菌与瘤黑粉病菌复合侵染,病株既表现疯顶病的畸形特征,又出现瘤黑粉病的肿瘤。

防治方法: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据各地调查,发病率低或不发病的有沈单7号、中单2号、掖单19和掖单4号等。掖单13和太合1号较为感病。

(2)使用无病种子不在发病地区、发病地块制种。不使用病田种子,不从发病地区调种。

(3)加强栽培管理病田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和杂草,集中销毁,并深翻土壤,促进土壤中病残体腐烂分解,或实行玉米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玉米苗期严格控制浇水量,防止大水漫灌,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

(4)药剂拌种利用杀卵菌的药剂,例如甲霜灵、甲霜灵·锰锌、杀毒矾等,于播种前拌种。

《大豆顶枯病发生与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