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燕麦散黑穗病的病害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燕麦散黑穗病是我国南、北方燕麦种植区常见传病害。主要侵害种子。大部分整穗发病,个别中、下部穗粒发病。病株矮小,仅是健株株高的1/31/2,抽穗期提前。病状始见于花器,染病后子房膨大,致病穗的种子充满黑粉,外被一层灰膜包住,后期灰色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厚垣孢子粉末,剩下穗轴。

1、病原

Ustilagoavenae(Pers.)Rostr.称燕麦散黑偻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U.nigraTapke。病菌孢子堆生于花器中,一般只破坏部分小穗。穗轴和芒颖受害较轻。厚垣包子圆形至椭圆形,大小5679(m),橄榄褐色,表面具细刺,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厚坦孢子存在于颖片与种子之间或孢子萌发后,以菌丝潜伏在颖片与种子之间或孢子萌发后,以菌丝潜伏在颖片与种皮之间越冬或越夏。带病种子播种后,包子萌发或休眠菌丝恢复活动后,随之侵入幼苗。

该菌是以双核菌丝从寄主幼苗的胚芽基部胚芽短于2.5cm时侵入,后随植株生长,向生长点和穗部扩展,在燕麦籽实里形成厚垣孢子。燕麦开花期,病株上的厚垣孢子散布降落在健株的花上,以菌丝体侵入护颖和种皮,使种子染病成为外观上看不出来的带菌种子。病菌在种子内越冬。病菌发育温限434℃,适温为1826℃。生产上播种期降雨少,土壤含水量低于30%,幼苗出苗慢,生长缓慢,病菌侵入期拉长,当年易发病。播种过深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二虎头莜麦、山西北部的五寨莜麦。

(2)温汤浸种用55℃热水浸种10分钟也可先用冷水预浸3小时,然后用52℃热水浸种5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备用。

(3)把40%福尔马林配成1%溶液,均匀喷到种子上,充分拌匀后盖上麻袋或塑料薄膜,永种5小时后马上播种;也可用280倍液40%福尔马林浸种60分钟后晾干播种。

(4)用5%皂矾液浸种46小时或用种子重量0.5%1%的细硫磺粉拌种。

(5)因地制宜适时早播,把地整平,提高播种质量。

延伸阅读

燕麦坚黑穗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燕麦坚黑穗病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主要发生在抽穗期。病、健株抽出时间趋于一致。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染病种子的胚和颖片被毁坏,其内充满黑褐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其外具坚实不易破损的污黑色膜。厚垣孢子粘结较结实不易分散,收获时仍呈坚硬块状,故称坚黑穗病。有些品种颖片不受害,厚垣孢子团隐蔽在颖内难于看见。

病原

Ustilagolevis(Kell.etSwing)Magn.称燕麦坚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有U.hordeiKelletSw.;U.hordei(Pers.)Lagerh.孢子堆生在花器里。厚垣孢子球形至椭圆形,黑褐色,表面光滑无刺突,大小69m。寄生于大麦和燕麦上。病菌发育温限434℃,适温为1528℃。该菌有不同的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收获或打场时散出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或落入土壤及混在肥料中越冬或越夏。孢子抗逆性强,可在土中存活25年,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春播种子萌发时,冬孢子也随这发芽产生具3个横隔的圆棒形担子,在担子顶端产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小孢子,异宗小孢子萌发后相互质配,产生具双核的菌丝,侵入寄主的幼芽。后随植株生长而向上扩展。开花时进入花器中,子房被破坏,产生大量厚垣孢子,形成病穗。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434℃,适温为1528℃。温度高、湿度大于发病。大莜麦、小莜麦、华北1号、尖莜麦、秃莜麦等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燕麦2号(品1163)、黑龙江海伦县2001品种、河北张北县2031野生种、新疆额敏2056品种、新疆沙弯2131、2132、2151品种、青海黄燕麦、黑珠子燕麦、竹子燕麦、红燕麦、苏联品种和苏联燕麦1号、苏联燕麦2号、苏维埃339、匈牙利君士坦、普遍野麦、澳大利亚夫尔马克、维多利亚品种阿缓等。

(2)药剂处理种子:用种子重量065%1%的细硫磺粉拌种或用1%福尔马林液均匀喷在种子上,充分拌匀后盖上草袋,放置5小时后马上播种。此外也可选用50%多菌灵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禾穗胺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防效优异。

(3)抽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至田外集中烧毁。

燕麦坚黑穗病如何防治


症状

燕麦坚黑穗病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主要发生在抽穗期。病、健株抽出时间趋于一致。染病种子的胚和颖片被毁坏,其内充满黑褐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其外具坚实不易破损的污黑色膜。厚垣孢子粘结较结实不易分散,收获时仍呈坚硬块状,故称坚黑穗病。有些品种颖片不受害,厚垣孢子团隐蔽在颖内难于看见。

病原

Ustilagolevis(Kell.etSwing)Magn.称燕麦坚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有U.hordeiKelletSw.;U.hordei(Pers.)Lagerh.孢子堆生在花器里。厚垣孢子球形至椭圆形,黑褐色,表面光滑无刺突,大小6—9μm。寄生于大麦和燕麦上。病菌发育温限4—34℃,适温为15—28℃。该菌有不同的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收获或打场时散出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或落入土壤及混在肥料中越冬或越夏。孢子抗逆性强,可在土中存活2—5年,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春播种子萌发时,冬孢子也随这发芽产生具3个横隔的圆棒形担子,在担子顶端产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小孢子,异宗小孢子萌发后相互质配,产生具双核的菌丝,侵入寄主的幼芽。后随植株生长而向上扩展。开花时进入花器中,子房被破坏,产生大量厚垣孢子,形成病穗。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4—34℃,适温为15—28℃。温度高、湿度大于发病。大莜麦、小莜麦、华北1号、尖莜麦、秃莜麦等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燕麦2号(品1163)、黑龙江海伦县2001品种、河北张北县2031野生种、新疆额敏2056品种、新疆沙弯2131、2132、2151品种、青海黄燕麦、黑珠子燕麦、竹子燕麦、红燕麦、苏联品种和苏联燕麦1号、苏联燕麦2号、苏维埃339、匈牙利君士坦、普遍野麦、澳大利亚夫尔马克、维多利亚品种阿缓等。

(2)药剂处理种子用种子重量065%—1%的细硫磺粉拌种或用1%福尔马林液均匀喷在种子上,充分拌匀后盖上草袋,放置5小时后马上播种。此外也可选用50%多菌灵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禾穗胺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防效优异。

(3)抽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至田外集中烧毁。

小麦散黑穗病要如何防治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等,在我国许多小麦产区都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严重可达10%以上。近年来,特别是在农民自留麦种的地区,小麦散黑穗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症状:主要危害穗部,茎和叶等部分也可发生。穗部受害形成一包黑粉,外部包有一层浅灰色薄膜,随后表皮破裂,黑粉散出,最后残留一条弯曲的穗轴。有时穗的上部有少数健全小穗,下部变为黑粉。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株主杆及分蘖全部抽出病穗,但有时部分分蘖未受到病菌的危害而生长正常。茎部受害在田间不易看到,病部多发生在邻近穗轴的基部,孢子堆成疱状和条纹状,灰黑色。叶部受害,症状多出现在叶片的基部,其症状类似于茎部,发生也很少。散黑穗病菌侵染小麦后,除外部表现典型的症状外,其内部组织也发生变化,使细胞增大,气孔增大且数目增多,叶肉栅栏组织变得紧密,细胞变短。

预防小麦散黑穗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药剂处理:50%和穗安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量的0.2%拌种均能收到良好效果。上述处理后的种子和包衣剂混合然后拌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有些药剂在拌种时注意不要超过规定量,以免发生药害。

二、物理消毒

1、温汤浸种:

变温浸种:先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4—6小时使菌丝萌动,在49℃的水中浸1分钟,然后在52—54的水中10分钟。此方法防治效果较好,但需严格掌握温度,且操作较繁,大面积推广应用不太方便。

恒温浸种:将种子于44—46℃水中浸3小时,然后捞出,冷却并晾干备用。恒温浸种比较安全,并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将发病率降低到0.5%以下,便于大面积处理。

2、生理杀菌处理:用生石灰和消石灰0.5公斤,加清水50公斤,可浸麦种30—50公斤,水温在20℃时浸3—4天,25℃时浸2—3天,35℃时只需1天。浸完后晾干播种。此方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效力也很高,明显优于温汤浸种。在浸种过程中,麦种不易不过多,以种子厚度2尺为宜,以防底部种子发热霉变。

三、石灰水浸种的菌丝作用,是一种生理杀菌。种子在无氧的情况下,产生乙酸或乙醛,杀死潜伏在种子内部的菌丝体。在处理过程中,石灰只起防腐作用,与杀死种子内潜伏的病菌并无关系。

四、繁殖无病种子:在良种场或种子繁殖基地繁殖无病种子。种田距离大田至少在100米以外,所用种子,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保证全部无病。做好无病种子的繁殖工作是防治此病的根本措施,可以免去种子处理的繁重工作。

五、选育抗病品种:小麦散黑穗病菌生理小种变异速度较为缓慢,小麦对散黑穗病抗性是单基因显性遗传,抗原也丰富,有利于抗原品种的选育。在选育抗病品种中,可以利用病菌不能进入胚内,或进入胚内但在分生组织发育上有差异,以及闭花授粉避病的特点进行选育工作。

小麦散黑穗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乌麦等。在冬、春麦区均有发生。小麦散黑穗病是发生在小麦穗的一种病害,变现为病穗上部表出腥黑穗,下部为散黑穗。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并散出黑粉,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

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小麦同时受腥黑穗病菌和散黑穗病菌侵染时,病穗上部表出腥黑穗,下部为散黑穗。散黑穗病菌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在其上长出条状黑色孢子堆。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外表不显症。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付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侵入穗原基。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厚垣孢子随风落在扬花期的健穗上,落在湿润的柱头上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产生4个细胞分别生出丝状结合管,异性结合后形成双核侵染丝侵入子房,在珠被未硬化前进入胚珠,潜伏其中,种子成熟时,菌丝胞膜略加厚,在其中休眠,当年不表现症状,次年发病,并侵入第二年的种子潜伏,完成侵染循环。刚产生厚垣孢子24小时后即能萌发,温度范围5-35℃,最适20-25℃。厚垣孢子在田间仅能存活几周,没有越冬(或越夏)的可能性。小麦扬麦化期空气湿度大,常阴雨天利于孢子萌发侵入,形居病种子多,翌年发病重。

防治方法

建立无病种子田

由于散黑穗病菌依靠空气传播,其传播的有效距离有100-300米,故无病繁种田,应设在大田300米以外。繁种田的种子应使用严格处理后的无菌种子。及早拔除病株,在小麦抽穗前,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穗立即拔除,以减少病菌传播,减轻下一年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

①变温浸种先将麦种用冷水预浸4-6小时,涝出后用52-55℃温水浸1-2分钟,使种子温度升到50℃,再捞出放入56℃温水中,使水温降至55℃浸5分钟,随即迅速捞出经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

②恒温浸种把麦种置于50-55℃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3小时后捞出,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石灰水浸种用优质生石灰0.5kg,溶在50kg水中,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kg,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cm,种子厚度不超过66cm,浸泡时间气温20℃浸3-5天,气温25℃浸2-3天,30℃浸1天即可,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中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3)冷水温汤浸种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4-6小时后,捞出放到49度的热水中浸1分钟,然后放到54度的热水中浸10分钟,随即取出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却后捞出晾干。此法杀菌效果较好,但要求严格掌握规定的浸种温度和时间。

(4)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63%的7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08%-0.1%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也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0.1kg,拌麦种50kg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kg,对水5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6小时,可兼治腥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病害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是玉米的重要病害。由于该病的病菌是在玉米出芽时开始侵入,玉米播种后气温低,出苗慢,很容易造成该病的大面积发生危害。今年玉米播种时期,气温较往年明显偏低,这为该病的发生创造了合适的条件。请各位农民朋友注意,对发生玉米丝黑穗病的田块,要尽早掰下发病的雌穗和雄穗或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者烧毁,以降低田间病源菌量,减轻明年防治压力。

一、发病症状

1、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可表现症状,分蘖增多呈丛生

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则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2、成株期病穗有三种类型:①雌穗短粗、无花丝、上尖底圆近似球形,内部充满黑粉;②有些雌穗颖片受病菌侵染后生长失调,变形成管状长刺,形似刺猬头;③雄穗全部或部分小花受侵染后变为黑粉包、刺猬头等畸形症状;看到后一定要及时掰除。

许多地区常将本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种病实际上是由不同病菌所产生的不同病害,应加以区别。

二、防治方法

用药剂处理种子是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方法有拌种、浸种和种衣剂处理三种。

(1)用25%三唑酮按照0.3%剂量拌种,防治效果不错,或用0.3%的氧环宁缓释剂拌种,防效可达90%以上。

(2)用50%矮壮素液剂加水200倍,浸种12h(小时),或再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拌种。

(3)选用包衣种子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燕麦红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燕麦红叶病是燕麦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症状

植株染病后一般上部叶片先表现病症。叶部受害后,先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呈现紫红色或红色,逐渐向下扩展成红绿相间的条纹或斑驳,病叶变厚、变硬。后期叶片桔红色,叶鞘紫色,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现象,病株表现十分明显。近年该病间歇性地流行,有的年份造成很大损失。

2、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20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直径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65~70℃。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只能经麦蚜传染。传毒蚜虫有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麦长管蚜(Sitobionavs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dirhodum)、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maidis)等。这些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蚜虫获毒后10天内传毒率高,10天后下降,20天后仅有少数个体还能传毒。病毒由蚜虫传到燕麦植株后,经过一段时间潜育即发病。

4、病原介绍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20面体。病叶韧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直径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65-70℃。可侵染燕麦、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等。

5、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改善栽培条件,加强管理。

(3)播种前种子用75%甲拌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浸种,用药量为1kg对水100kg喷拌燕麦种子1000kg,晾干后播种,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防蚜措施。

黍稷丝黑穗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黍稷丝黑穗病又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是我国糜、黍生产上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北方糜、黍产区。现将黍稷丝黑穗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

为害糜子花序,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抽穗迟,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病穗才抽出心叶。病株矮小,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变成一团黑粉。孢子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所有分蘖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个病瘦,病瘿外包一层由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最后残留丝状物。

病原

hacelothecadestrue(Schl.)Steve.etA.G.Joh.称程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堆初在叶鞘里,后伸出,长3?5cm,孢子块混有丝状的寄主组织。冬孢子球形至卵形,长径6.5?10um,壁红褐色,平滑或有细点。主要为害糜、黍。此外有报道,S.manchurica(Ito)Wang称黍小包黑粉菌,也是该病病原。

两种病原菌所致症状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病菌孢子大小和膜的形态。前者孢子堆呈长椭圆形、圆柱状或角状,暗褐色,表面有微刺。后者孢子堆长4cm,宽3c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时呈不规则形,具棱角,直径6?8um或9?106?7(um),表面平滑,暗褐色,厚垣孢子内夹杂有透明无色、表面平滑的不育性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厚垣孢子粘附在种子上或遗落在土壤中传播。种子萌发时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产生小孢子,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幼芽鞘,在组织内蔓延至穗部而发病。据试验,湿土中播种较干土中发病重。甘肃农民经验,将糜种贮藏于潮湿处较挂藏发病重。浸种后阴干较晒干的发病重。地温较高的砂地和下午播种者较地温稍低或上午播种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甘肃会宁的保安红糜子,内蒙的慢慢红黍子,狼山462,米仓155等品种,均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糜子成熟前在田间选大穗单收挂藏作为种子,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在糜黍抽穗后,发现47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病源。

(4)种子处理一般可采用清水洗种、温汤浸种、开水炸种,都有一定防病效果。药剂拌种可参照其它禾谷类黑穗病拌种方法,可有效控制为害。

薏苡黑穗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本病在吉林、河北、山东、四川、贵州、福建等省薏苡产区发生普遍。因黑穗病的为害,产量下降,历年受到一定损失。

症状在苗期一般不表现典型症状,在植株有9~10片叶,穗分化期后,植株叶部开始发病,而常在上部2~3片嫩叶上。叶片上及叶鞘上形成单一或成串的瘤状突起,呈紫红色,以后逐渐干瘪呈褐色,内含有黑粉。在花序、子房上都有症状表现,受害子房膨大成近圆形或卵圆形,顶端稍尖细,部分隐藏在叶鞘内;最初带紫红色,以后逐渐变暗褐色,内部被黑粉状孢子充满,外有子房壁包围,壁不易破裂。凡患病植株,无论主茎及分蘖茎,其每个生长点都变成1个黑粉病疱,病株多不结实而成菌瘿。

病原UstilagocoicisBref.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黑粉属真菌。冬孢子散生,卵圆形至椭圆形,有时稍呈不规则形,其大小为7~12m6~10.5m。壁厚,密生小瘤或刺,呈黄褐色。冬孢子萌发产生有隔的初生菌丝。从初菌丝的1个细胞上侧生及顶生出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次生担孢子。本菌只侵染薏苡,不侵染玉米和高粱。

侵染循环以冬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当土温上升至10~18$时,遇到土壤湿度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侵人薏苡幼芽,以后菌丝随植株生长达到穂部,最后侵人种子,破坏组织,变成黑穗。黑穗上的小褐疱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随风传播到其他种子上或落人土壤中,引起翌年薏苡发病。连作、常年土壤不翻耕,有利发病

防治

1.种子处理:用50%多菌灵、80%粉锈宁、50%托布津等农药,按种子重量的0.4%~0.5%进行拌种;变温处理种子:用70℃温水浸种4小时(水量为种子重量的4倍),温度随时间降下来,晾干后播种。

2.建立无病留种田,在无病植株上采种。

3.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发现红色瘤状体的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

4.避免施用带菌瘘的肥料,同时也勿用未腐熟的堆肥和厩肥。

禾草腥黑穗病-检疫性病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名称:禾草腥黑穗病-检疫性病害

症状:分布前苏联(格鲁吉亚、高加索、土耳其斯但)、土耳其、挪威、芬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前面斯拉夫、然腊、摩洛哥、毛里塔尼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华盛顿、蒙大拿、俄勒冈、爱达荷、内华达、怀俄明、内布拉斯加、犹分、科罗拉多、加利福尼亚、密苏里)、阿根廷。寄主寄生在多种野生与栽培的雀麦属(Bromusspp.)羊茅属(Festucaspp.)及早熟禾(poaspp.),早熟埃若禾(Airapraecox)等。识别特征羊茅草罹病后植株矮化,花序、小花都变短,较易识别,黑色的病粒在颖片内很明显,并从内外稃间突出,不易脱落,而健株种子成熟后很快掉落。罹病的雀麦草与健株难区分,最显著的特点是花序稍紧密,小穗变宽,病粒包裹在内外稃之中很饱满,而健株种子较细长。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真菌。属担子菌棕色腥黑粉病(TilletiafuscaEllEv.)。发生特点病菌通过种子或土壤传播。秋季温湿度适宜时孢子萌发,侵染出土的寄主幼苗,使之发病。

防治办法:严格履行检疫法。绝对杜绝从病区引种,严格进行种子检验。

小麦黑穗病如何防治


小麦黑穗病又称腥乌麦、黑麦、黑疸。病症主要有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

病原病原菌有二种,一种是Tilletiacaries(DC.)Tul.小麦网腥黑偻菌,另一种是Tilletiafoetida(Wallr.)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有报道TilletiacontraversaKühn称小麦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发生。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大小14—20μ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2—4μm。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14—18μm,具网纹,网脊高2—3μm,网目直径3—4.5μm,有的可达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胶质鞘。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当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萌发适温16—20℃。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最适9—12℃。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常年发病较重地区用2%立克秀拌种剂10—15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kg麦种混匀,晾干后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15%—0.2%的20%三唑酮(粉锈宁)或0.1%—0.15%的15%三唑醇(百坦、羟锈宁)、0.2%的40%福美双、0.2%的40%拌种双、0.2%的50%多菌灵、0.2%的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0.2%—0.3%的20%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和闷种,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对带菌粪肥加入油粕(豆饼、花生饼、芝麻饼等)或青草保持湿润,堆积一个月后再施到地里,或与种子隔离施用。(3)农业防治春麦不宜中过早,冬麦不宜播种过迟。播种不宜过深。播种时施用硫铵等速效化肥做种肥,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侵染机会。冬麦提倡在秋季播种时,基施长效碳铵1次,可满足整个生长季节需要,减少发病。

大麦黑穗病如何防治


大麦黑穗病俗称旦疽,每年大麦黑穗病平均发病率均在10%以上,是我国大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发病症状

发生在大麦上的有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病株常较健株略矮。坚黑穗病发病病穗上的小花、小穗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状物,外被一层银白色至灰白色薄膜,有的残存芒,膜较坚硬,风吹不坏,孢子间具油脂类物质相互粘结着。散黑穗病刚发病的病穗外面包一层灰色的薄膜,但薄膜很快会破裂,黑粉随风吹散,只剩下光秃的穗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系幼苗侵染型病害,每年只在苗期侵染一次,主要靠种子带菌传播。每年大麦收获脱粒时,散出的冬孢子粘附在麦粒上,播种后,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从大麦幼芽鞘侵入,后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麦苗生长向上扩展。大麦抽穗前,病菌为害花器或种子,又形成大量冬孢子,出现病穗。这时湿度适宜,部分孢子很快萌发,用先菌丝侵入颖壳及种皮内,以休眠状态越夏或越冬。

防治方法

主要采取种子处理,多菌灵浸种或伴种,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水125千克和麦种70千克,浸种48小时,捞出后即可播种。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水5千克搅匀后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125千克麦种上,堆闷6小时,干后即可播种。

燕麦锈病如何防治


症状

该病包括冠锈、秆锈和条锈3种,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我国前两种受害重,且偏南燕麦区受害重。燕麦冠锈病主要发生在燕麦生长的中后期,病斑生在叶、叶鞘及茎秆上。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橙黄色椭圆形小五,后病斑渐扩展出现稍隆起的小疮胞,即夏孢子堆。当孢子堆上的包被破裂后,散发出夏孢子。后期燕麦近枯黄时,在夏孢子堆基础上产生黑色的、表皮不破裂的冬孢子堆。(图左)燕麦秆锈病夏孢子堆生在秆、叶和叶鞘上,长椭圆形,后期包被破裂。东北、内蒙古个别年份发病普遍且严重。

病原

燕麦冠锈病菌为Pucciniacoronataf.sp.avenaeEriess称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秆锈病菌为PucciniagraminisPers.var.avenaeEriks.etE.Henn.称禾柄锈菌燕麦变种。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禾冠柄锈菌能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且寄生性差异明显。据此,有关专家把它分做10个变种,其中侵染燕麦的为P.coronata.f.sp.avenaeErikss称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性孢子生于鼠李属植物的叶面,锈孢子器生于叶背,夏孢子堆生于燕麦叶背,椭圆形至长条形,大小1.2—2.0×0.8—1.2(mm)。夏孢子浅黄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8—25×15—21.3(μm),壁外具细刺,无侧丝。冬孢子堆生在叶背,椭圆形,大小0.6—1.1mm,包被不破裂。冬孢子深褐色,双细胞,棍棒状,大小33—62×14—25(μm),顶端具指状突起3—7个,状似皇冠,因此称为冠锈病。禾柄锈菌把寄生在燕麦、鸭茅等少数禾草上的秆锈菌定名为P.graminisPers.var.avenaeEriks.etE.Henn.称为禾柄锈菌燕麦变种或燕麦秆锈菌。性孢子器生于小檗叶的两面,锈孢子器生在隆起的、橙黄色斑点的背面,夏孢子堆生在燕麦秆、叶或叶鞘上,长椭圆形,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有细刺,浅褐色,大小18—40×15—25(μm),具芽孔4个。冬孢子堆黑色,椭圆形;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隆起或近圆形,大小28—64×14—24(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两种燕麦锈病流行规律与小麦锈病相似。在贵州、云南则以夏孢子阶段进行重复侵染,完成整个周年侵染循环;在山区或云贵高原,其发生期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延迟;低温地区始发于4月上旬,5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海拔2000m以上地区推迟20—30天。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永465,引进的哈里曼、海蒙、罗瑟尔、加拿大西部3号、盖密涅、加利、罗德纳等。此外哈里曼、永456、73—10等抗秆锈。

(2)提前播种,使大田锈病盛发期处在燕麦的生育后期,可减少损失。

《燕麦散黑穗病的病害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