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花卉虫害梨网蝽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花卉在养护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虫害梨网蝽的危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梨网蝽属同翅目,网蝽科。主要为害樱花、贴梗海棠、杜鹃、羊踯躅(闹羊花)等花卉。以成虫、若虫在寄主叶片背面刺吸为害,被害叶正面出现苍白斑点,叶片背面因虫所排出的粪便成黑灰色斑点似雀斑,极易识别。受害重的叶片,极易早期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毫米,扁平,暗褐色;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向后延伸成三角形,盖住中胸,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片状,褐色细网纹。前翅略呈长方形,具黑褐色斑纹,静止时两翅叠起,黑褐色斑纹呈X状,前翅半透明,具褐色细网纹。若虫身体上下极扁平。体缘具黄褐色的刺状突起。

发生规律

北方1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枝干翘皮及裂缝、杂草及土、石缝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飞到寄主上取食为害。产卵于叶片背面靠主脉两侧的组织内。5月中旬以后各虫态同时出现。世代重叠。以7-8月为害最重。10月中、下旬以后,成虫寻找越冬场所越冬。初孵若虫不甚活动,有群集性。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枯枝、落叶、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②栽植寄主处,夏季宜遮荫,适当喷水,可减轻为害。

③发生初期,特别是在第一代成虫发生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小编推荐

贴梗海棠网蝽防治方法


贴梗海棠网蝽:调查发现,危害海堂的网蝽主要为梨冠网蝽。主要危害叶片,造成海棠叶片枯黄早落。梨冠网蝽对海棠的危害率可达100%,且连年危害,调查发现除贴梗海棠外,还可以危害湖北海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樱花、日本樱花、毛杜鹃、桃、梨、苹果等观赏植物,且危害程度较为严重。

该虫较小,长约3.5mm,褐色,前翅大且长,超过身体,翅上有网纹。梨冠网蝽一般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叶片背面,以口针刺吸海棠汁液,危害较隐蔽,并可以诱发煤污病。被害叶片正面产生较多的褪绿斑点,叶片背面产生黄褐色粒点状物质,手摸有黏性,并可见深褐色虫体。1年可以发生4~5代,以6~9月危害较为普遍且严重。

贴梗海棠网蝽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春季,在贴梗海棠萌芽前喷2~4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可有效地减轻网蝽的为害程度。

蚜虫迁飞期以及蚜虫和网蝽发生危害期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7天喷1次;3%啶虫咪或莫比朗乳油2000~2500倍液喷雾,10~15天喷1次;40%乐果乳油500~1000倍液或0.5%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喷雾,7天喷1次,喷2~3次;50%抗蚜威或辟蚜雾4000~5000倍液喷雾,5~7天喷1次,喷2~3次进行喷雾防治。

重点防治叶片背面、嫩叶、嫩枝、嫩梢等害虫主要聚集的部位。优先选用吡虫啉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注意保护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等蚜虫的天敌。

法桐方翅网蝽的综合防治方法


方翅网蝽为法国梧桐的一种主要虫害,对法桐的危害较大。现将法桐方翅网蝽的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方翅网蝽形态特征

法国梧桐方翅网蝽成虫的主要特征是:虫体乳白色,在两翅基部隆起处的后方有褐色斑;体长3.2-3.7mm,头兜发达,盔状,头兜的高度较中纵脊稍高;头兜、侧背板、中纵脊和前翅表面的网肋上密生小刺,侧背板和前翅外缘的刺列十分明显;前翅显著超过腹部末端,静止时前翅近长方形;若虫体形似成虫,但无翅。

主要鉴别特征:侧背板及前翅外缘具成列小刺,且前翅前缘在基部强烈外弓,形成长方形翅。

二、方翅网蝽生物学特性

该虫1个世代大约30天左右,若虫共5龄,1年可发生2-5代或更多世代,世代重叠严重;成虫繁殖能力强,平均每个雌虫可产卵284个;该虫较耐寒,最低存活温度为-12.2℃,以成虫在寄主树皮下或树皮裂缝内越冬。该虫可借风或成虫的飞翔做近距离传播,也可随苗木或带皮原木做远距离传播。

三、方翅网蝽主要危害特点

(一)法桐方翅网蝽成虫和若虫以刺吸寄主树木叶片汁液为害为主,受害叶片形成分布均匀的褪色斑,且叶背面有黑斑,为害严重时叶片变枯黄。因此网蝽为害可抑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法桐苗圃植株正常生长,导致树势衰弱。

(二)受害严重的树木,叶片枯黄脱落,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三)传播悬铃木溃疡病和法国梧桐炭疽病。

(四)种群过大时可成群入侵办公场所和居民家中,干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四、方翅网蝽寄主

主要寄主:原寄主,悬铃木。在欧洲和韩国的寄主:三球悬铃木(法国梧桐)。

其他寄主:构树、杜鹃花科、山核桃属、白蜡树。

五、方翅网蝽防治建议

由于悬铃木方翅网蝽危险性大,且其危害具有隐蔽性,目前国内对该虫的研究尚不深入,因此防治和检疫难度较大。

(一)封锁疫情,加强检疫,严格调运和引种管理。

对已发现悬铃木方翅网蝽分布的地区进行封锁,不外调悬铃木种苗;对进境的所有种苗、繁殖材料、木竹制品及包装物加强检疫,发现疫情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应销毁;严禁从疫情发生地调运此虫寄主植物及加工品。

(二)组织人力加快除治,争取尽快扑灭疫情。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无公害防治方法,使用化学防治是普遍采用的方法。

1.使用万灵和吡虫林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使用高射程喷雾机整株喷施。喷药后用高枝剪选取枝叶,检查是否有漏喷叶片,有的话则再喷施一遍。杀虫剂只能杀死成虫,对若虫(虫卵)不起作用,因此在施药后的5-8天内再喷施一次,如此循环5次。

2.在树木生长和虫口繁殖季节的58月,采取内吸性化学农药涂抹树干药液涂抹包扎法防治:每次每株用氧化乐果原液20毫升,稀释为浓度1:25倍液后,用排刷将药液涂刷树干,涂刷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宜,在树干上涂刷成2030公分宽的药环,涂药后用有色塑料薄膜包扎57天后及时解膜,每隔2030天涂药一次,每次涂药的部位要错开,避免造成药害,全年施药45次,连续施药两年,可将该虫发生危害程度压到最低水平,或将其就地扑灭。此种方法的优点是:避免环境污染、不杀伤天敌昆虫、兼治多种食叶和枝干害虫。

(三)认真组织开展悬铃木方翅网蝽疫情普查。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造型法桐方翅网蝽疫情普查,了解其在行道树和林地的发生范围,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摸清我省的寄主树种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及时上报普查结果和发布警示通报。

(四)加强常规监测工作。

认真做好日常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森防部门汇报。植物检疫严格按照植物检疫的规定,限制从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疫区引种调入悬铃木属植物。

行道树种悬铃木虫害方翅网蝽的方法


悬铃木方翅网蝽系新近发现的入侵害虫,刺吸悬铃木汁液,并能传达悬铃木病害,造成树势衰退,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植物检疫严格依照植物检疫的规定,限制从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疫区引种调入悬铃木属植物。

物理和园艺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群集于悬铃木树皮内或落叶中越冬,疏松树皮和树下落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因此,秋季刮除疏松树皮层并及时收集销毁落地虫叶可减少越冬虫的数量。该蝽出蛰时对降雨敏感,可于春季出蛰结合浇水对树冠虫叶进行冲刷,也可在秋季采用树冠冲刷方法来减少越冬虫量。

适时修剪亦可减少发生世代数。经常修剪的悬铃木在春季和夏季都会萌发新叶并形成旺长枝,从而提供害虫的春季和夏季世代所需食物。而隔5至6年才修剪的树体主要形成花枝,只在春季萌发新叶,所以害虫只能发生春季世代。

化学防治目前通常采用的方式有树冠喷雾、树干喷雾和树干注射等。树冠喷雾多选择在若虫期和初量羽化成虫期施药,选择早上无风时进行高压喷叶,使药液穿透冠层并湿润叶片下表面,药剂以内吸剂为佳;树干喷雾在4月越冬害虫进去危害、10月下旬成虫寻找越冬场所时进行,药剂以触杀剂为佳。若考虑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采用效果较好、污染较小、用药次数较少的树干注射法进行施药。树干注射治虫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药剂剂型,以内吸性水剂为佳;二是单株用药量要足够。每株树注射用原药量按树木胸径而定:每厘米胸径用原药1毫升至3毫升,胸径10厘米以下树用原药量1毫升/厘米;胸径10厘米至25厘米树为2毫升/厘米;胸径25厘米以上的为3毫升/厘米。注药孔多少要因树木大小而定,胸径10厘米以下的树1孔;10厘米至25厘米的2孔;25厘米至35厘米的3孔;35厘米以上的4孔。这样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95﹪以上。

据笔者4年来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工作实践,化学喷雾防治使用效果较好的药剂有:吡虫啉1500倍至2000倍液、灭虫灵3000倍至4000倍液;树干注射可用25℅杀虫双水剂100倍液。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悬铃木方翅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害虫,方翅网蝽成虫寿命大约1个月,它的繁殖量非常大,每只成虫能产卵200-300个,每年发生4-5代,而一只成虫的最远飞行距离可达到20公里。该虫主要为害悬铃木属,被认为是具有为害潜能的危险入侵物种,2007年3月被国家林业局外来有害生物管理办公室公布为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悬铃木方翅网蝽通常于悬铃木树冠底层叶片背面吸食汁液,最初造成黄白色斑点和叶片失绿,严重时叶片由叶脉开始干枯至整叶枯黄、青黑及坏死,从而造成树木提前落叶、树木生长中断、树势衰弱至死亡;同时携带危险病菌间接为害,从而产生更大的间接潜在为害。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技术

二、发生情况

悬铃木方翅网蝽原产北美,2006年,在我国武汉、襄樊等地首次发现该虫。该虫可借助风力近距离传播,人为调运带虫的苗木或带皮原木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我省郑州市、开封市、周口市、漯河市等地市自2008年以来也相继发生。2011年9月,我县点片发生悬铃木方翅网蝽,今年7月份,该虫在我县较大面积发生。

三、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秋季刮除疏松树皮皮层并及时收集销毁落地枯叶可减少越冬虫的数量。

2、化学防治:在发生期,对树冠喷施10%吡虫啉600-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800-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根据为害程度连喷2-3次,即可达到防治效果。

杜鹃花的养殖方法 杜鹃花冠网蝽的防治方法


杜鹃花网蝽又名梨网蝽、梨花网蝽、花属半翅目、网蝽科。分布全国各地。以若虫、成虫危害杜鹃、月季、山茶、含笑、茉莉、蜡梅、紫藤等盆栽花木。

为害状成虫、若虫都群集在叶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背面出现很象似被溅污的黑色粘稠物。这一特征易区别于其它刺吸害虫。整个受害叶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很多苍白斑点,受害严重时斑点成片,以至全叶失绿,远看一片苍白,提前落叶,不再形成花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体形扁平,黑褐色。触角丝状,4节。前胸背板中央纵向隆起,向后延伸成叶状突起,前胸两侧向外突出成羽片状。前翅略呈长方形。前翅、前胸两则和背面叶状突起上均有很一致的网状纹。静止时,前翅叠起,由上向下正视整个虫体,似由多翅组成的X字形。

卵长椭圆形,一端弯曲,长约0.6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半透明,后变淡黄色。

若虫初孵时乳白色,后渐变暗褐色,长约1.9毫米。3龄时翅芽明显,外形似成虫,在前胸、中胸和腹部3-8节的两侧均有明显的锥状刺突。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代数在长江流域4-5代,华北地区3-4代,各地均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杂草、树皮裂缝以及土、石缝隙中越冬。4月上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集中到叶背取食和产卵。卵产在叶组织内,上面附有黄褐色胶状物,卵期半个月左右。初孵若虫多数群集在主脉两侧危害。若虫脱破5次,经半个月左右变为成虫。第一代成虫6月初发生,以后各代分别在7月旬、8月初、8月底9月初,因成虫期长,产卵期长,世代重叠,各虫态常同时存在。一斫中7-8月危害最重,9月虫口密度最高,10月下旬后陆续越冬。成虫喜在中午活动,每头雌成虫的产卵量因寄主不同而异,可由数十粒至上百粒,卵分次产,常数粒至数十粒相邻,产卵处外面都有1个中央稍为凹陷的小黑点。

防治方法

冬季彻底清除盆花、盆景园内周围的落叶、杂草。

药剂防治

对茎干较粗并较粗糙的植株,涂刷白涂剂。在越冬成虫出蛰活动到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的阶段,是药剂防治的最有利时机。可喷50%杀螟松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10-20%拟除虫菊酯类1000-2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枇杷荔枝蝽的虫害防治方法


枇杷荔枝蝽是枇杷常见虫害之一,对枇杷危害较大,现将枇杷荔枝蝽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枇杷荔枝蝽发病规律

多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在土壤中或以卵在寄住枝干内越冬。若虫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为害数年,老熟若虫在雨后傍晚钻出地面,爬到树干及植物茎杆上脱皮羽化。

成虫栖息在树干上,夏季不停地鸣叫,8月为产卵盛期。以卵越冬者,翌年6月孵化若虫,并落入土中生活,秋后向深土层移动越冬,来年随气温回暖,上移刺吸为害。

枇杷荔枝蝽生活习性

该虫23年发生一代。一般未孵化的幼虫在树枝上越冬。被害枝条上的黑蚱蝉卵于次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初为卵孵化盛期,6月下旬终止。

若虫(幼虫)随着枯枝落地或卵从卵窝掉在地上,孵化出的若虫立即入土,在土中的若虫以土中的植物根及一些有机质为食料。若虫在土中一生蜕皮5次,生活数年才能完成整个若虫期。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以020厘米的土层居多,占若虫数的60%左右。有些则能达到30厘米或者一米多甚至更深。

生长成熟的若虫于傍晚由土内爬出,多在下完雨且柔软湿润的晚上。掘开泥土。凭着生存的本能爬到树干、枝条、叶片等可以固定其身体的物体上停留,以叶片背面居多,不食不动,约经半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静止阶段后,其背上面直裂一条缝蜕皮后变为成虫,初羽化的成虫体软,色淡粉红,翅皱缩,后体渐硬,色渐深直至黑色,翅展平,前后经67小时(即将天亮),振翅飞上或爬上树梢活动。

一年当中,6月上旬老熟若虫开始出土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上旬终止。若虫出土羽化在一天中,夜间羽化占90%以上。尤以夜间810时最多。另外凌晨46时羽化一次。成虫经1520天后才交尾产卵,6月上旬成虫即开始产卵,6月下旬末到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9月后为末期。卵主要产在12年生、枝条的直径在0.20.6厘米之间的枝上,一条枝条上卵穴一般为2050穴,多者有146穴。每穴卵18粒,多为56粒。

枇杷荔枝蝽防治方法

由于黑蚱蝉成虫发生量大,危害时期长,成虫易受惊扰而迁飞,因此在防治上连片果园种植区统一行动,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

1、彻底清除园边寄生植物。黑蚱蝉最喜苦楝、香椿、油桐、桉树等树上栖息,园边寄主树须彻底消除,避免招惹入园或断绝该虫迁栖转移,便于集中杀灭。

2、结合冬季和夏季修剪,剪除被产卵而枯死的枝条,以消灭其中大量尚未孵化入土的卵粒,剪下枝条集中烧毁。由于其卵期长,利用其生活史中的这个弱点,坚持数年,收效显著。此方法是防治此虫最经济、有效、安全简易的方法。

3、老熟若虫具有夜间上树羽化的习性,然而足端只有锐利的爪,而无爪间突,不能在光滑面上爬行。在树干基部包扎塑料薄膜或是透明胶,可阻止老熟若虫上树羽化,滞留在树干周围可人工捕杀或放鸡捕食。

4、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雌虫未产卵时,夜间人工捕杀。振动树冠,成虫受惊飞动,由于眼睛夜盲和受树冠遮挡,闯落地面。另外用稻草或是布条缠裹长的果柄(如沙田柚)或是果实套袋可避免成虫产卵危害。

5、化学防治。①5月上旬用50%辛硫磷500600倍浇淋树盘,毒杀土中幼虫。②成虫高峰期树冠喷雾20%甲氰菊脂2000倍,杀灭成虫。

悬铃木方翅网蝽发生与防治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eSay):属半翅目网蝽科网蝽属,原产北美,主要危害悬铃木属树种,特别是对一球悬铃木(PlatanusoccidentalisL)的叶片危害尤为严重。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均是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适生地。

主要危害特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和若虫以刺吸寄主树木叶片汁液为害为主,受害叶片正面形成许多密集的白色斑点,叶背面出现锈色斑,从而抑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导致树势衰弱。受害严重的树木,叶片枯黄脱落,严重影响景观效果。资料表明,该害虫在欧洲可传播悬铃木溃疡病和法国梧桐炭疽病。该害虫还有成群入侵办公场所和居民家中的习性,干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形态特征

成虫的主要特征是:虫体乳白色,在两翅基部隆起处的后方有褐色斑;体长3.2至3.7毫米,头兜发达,盔状,头兜的高度较中纵脊稍高;头兜、侧背板、中纵脊和前翅表面的网肋上密生小刺,侧背板和前翅外缘的刺列十分明显;前翅显著超过腹部末端,静止时前翅近长方形;足细长,腿节不加粗;后胸臭腺孔远离侧板外缘。

若虫体形似成虫,但无翅。

发生规律

该虫1个世代大约30天左右,若虫共5龄,1年可发生2至5代或更多世代;繁殖能力强,平均每个雌虫可产卵284个;该虫较耐寒,最低存活温度为-12.2℃,以成虫在寄主树皮下或树皮裂缝内越冬。该虫可借风或成虫的飞翔做近距离传播,也可随苗木或带皮原木做远距离传播。

传播方式:

该虫可借助风力及成虫的飞翔造成近距离传播,人为调运带虫的苗木或带皮原木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生活习性

悬铃木方翅网蝽繁殖能力强、耐寒,成虫在寄主树皮下或树皮裂缝内越冬。

防治方法

(一)物理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群集于悬铃木树皮内或落叶中越冬,疏松树皮和树下落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因此,入冬前刮除疏松树皮层并及时收集销毁落地虫叶可减少越冬虫的数量。

(二)化学防治:目前通常采用的方式有树冠喷雾、树干喷雾和树干注射等。

化学喷雾防治使用效果较好的药剂有:吡虫啉1500倍至2000倍液加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加烟参碱1000倍液、灭虫灵3000倍至4000倍液;树干注射可用吡虫啉50-100倍液。

筛豆龟蝽的虫害有效防治方法


筛豆龟蝽,别名豆平腹蝽,属半翅目龟蝽科,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主要为害菜豆、扁豆、大豆、绿豆等豆科作物,以及刺槐、杨树、桃等多种其他植物,如何有效防治筛豆龟蝽?

形态特征

成虫:近卵圆形,体长4.3~5.4毫米,宽3.8~4.5毫米,淡黄褐或黄绿色,具微绿光泽,密布黑褐色小刻点,复眼红褐,前胸背板有1列刻点组成的横线,小盾片基胝两端色淡,侧胝无刻点;各足胫节整个背面具纵沟,腹部腹面两侧具辐射状黄色宽带纹,雄虫小盾片后缘向内凹陷,露出生殖节。

卵:略呈圆桶状,长0.6~0.7毫米,宽约0.4毫米,横置,一端为微拱起的假卵盖,另一端钝圆,从背面看,中部具纵凹陷,3条凹陷之间各呈窄纵隆起,初产乳白后转肉黄色。

若虫:共分5龄,末龄若虫体长4.8~6.0毫米,淡黄绿色,密披黑白混生的长毛,其中以两侧的白毛为最长,3龄后体形龟状,胸腹各节(后胸除外)两侧向外前方扩展成半透明的半圆薄板。

发生特点

筛豆龟蝽在浙江年发生3代,江西南昌年发生1~2代,以2代为主,世代重叠。以成虫在寄主植物附近的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中旬开始交尾,4月下旬陆续迁入春大豆田,5月中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进入孵化盛期,6月中旬为第1代若虫高峰期,7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高峰,夏大豆7中旬出现迁入高峰并产卵,7月底至8月初为卵高峰,8月中旬为第2代若虫高峰期,8月下旬为第2代成虫高峰期,9月上旬出现第3代卵高峰,9月中旬出现第3代若早虫高峰,10月上旬为第3代成虫高峰。11月下旬起陆续越冬。

筛豆龟蝽成虫产卵于菜豆等作物的叶片、叶柄、托叶、荚果和茎杆上,平铺斜置呈2纵行,共10~32枚,成羽毛状排列。成、若虫均有群集性,均在茎秆、叶柄和荚果上吸食汁液,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造成植株早衰,叶片枯黄,茎秆瘦短,豆荚不实,百粒重下降。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和杂草,并带出田外烧毁,消灭部分越冬成虫。

②药剂防治:在成虫、若虫为害期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广谱性杀虫剂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或24%万灵水剂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500~20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或2.5%天诺一号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歼灭乳油1500~2000倍液等。

泡桐娇驼跷蝽的虫害防治方法


泡桐娇驼跷蝽以若虫群集嫩梢、嫩叶吸食汁液为害,受害嫩枝流出褐色粘液,逐渐萎缩,停止生长。嫩叶受害后,出现褐色小点,导致叶片萎缩不能正常展开,或展开后在斑点处破裂。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4.2毫米,体狭长,黄褐色或灰褐色,形似大蚊。头顶圆鼓,向前伸。头部至胸部腹面呈黑色纵纹。触角褐色细长,第1节端部膨大,第4节纺锤形;末端为白色,各节具黑色环纹。黄色喙,伸达后胸足基节之间。前胸背板发达,向上隆起,具粗糙点刻,后缘中央及侧角上有3个显著的圆锥形突起。小盾片弯曲呈直立长刺。后胸两侧各具一个向后弯曲的长刺。足细长,其上具黑色环纹,各足腿节顶端膨大呈棒状。前翅黄白色,膜质透明,有紫色闪光。腹部纺锤形,黄绿色,背面具黑色斑块。

卵:长0.6毫米,宽0.2毫米,长椭圆形,顶端有两个突起,表面有纵行刻纹,乳白色至黄白色。

若虫:共5龄。老龄幼虫体黄绿色,细长,腹部中间膨大,端部尖细,稍向背上翘起,末端黑色。触角和足细长,各节上均具黑色轮纹。翅芽泡状,末端灰黑色。

2、发生规律

娇驼跷蝽有世代重叠现象,1年发生3代。以第3代成虫在苗圃、林地附近地埂、杂草和落叶下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泡桐发芽后取食幼芽嫩叶危害。成虫在夜间羽化,5-7天即行交配。成虫不活泼,较稳定,严重受惊逃飞苗下,多在均在苗木上部的大片叶子背面取食活动,中部次之。

4月开始产量卵,卵单粒,将卵散产于植株上部叶子背面主侧脉间的毛茸中,或背面边缘处。刚孵化的若虫在叶柄附近栖息。2龄若虫较活泼,多集中在苗木幼嫩梢的顶端或嫩叶上取食,3龄后稍有分散,可在叶子、叶柄上等处活动。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飞到泡桐大树上危害,4月下旬又飞到大田泡桐幼苗上危害;5月至6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和若虫危害高峰期;7月中旬出现第2代若虫高峰;8月中、下旬出现第3代成虫高峰。9月份以后,成虫逐渐转移到苗圃、林地边缘的小树叶片上。品种中兰考桐、秋叶桐危害重,白花桐、川泡桐次之,台湾泡桐、米氏泡桐较抗虫害。娇驼跷蝽的天敌有草蛉、蚂蚁等。

3、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虫品种栽培,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抵抗力。结合冬耕,清除地面落叶、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3)化学防治在5月中旬即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之前,喷洒20%杀灭菊酯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

园林植物香樟樟脊网蝽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危害】成虫、若虫群集叶背吸汁,被害叶正面呈浅黄白色小点或苍白色斑块,反面为褐色小点或锈色斑块。严重被害时,全株叶片苍白焦枯,无一幸免,对树势生长发育影响颇大,而对3m高左右的幼壮年树,为害更甚。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3.8mm,宽1.6~1.9mm,体扁平,椭圆形,茶褐色。头小,腹眼黑色,单眼较大,触角稍长于身体,黄白色。头卵形网膜状,其前端较锐,盖没头;前胸背板后部平坦,褐色;密被白色蜡粉,侧背板白色网膜状,向上极度延展;中脊亦呈膜状隆起,延伸至三角突末端。三角突白色网状。前翅膜质网状,白色透明有光泽,前缘有许多颗粒状突起,中部稍凹陷,翅中部稍前和近末端各有一个褐色横斑,翅末端钝圆。足淡黄色,跗节浅褐,臭腺孔开口于前胸侧板的前缘角上。胸部腹板中央有一长方形薄片状的突环。雌虫腹末尖削,黑色;雌虫较钝,黑褐色。

卵:长0.32~0.36mm,宽0.17~0.20mm。茄形,初产时乳白色,后期淡黄。

若虫:一龄体长0.5mm,宽0.2mm左右,椭圆形。初时乳白色,取食后为淡黄,腹背暗绿,各足基节黑色。头圆鼓,腹眼稍突出,红色;触角4节。头部前端具长刺3枚,呈三角形排列,头顶两侧及前、中胸侧角上各有长刺1枚,中胸背板上有短刺2枚,腹部背板上有短刺4枚,两侧缘各具长刺6枚。二龄体长0.9mm,宽0.3mm左右,腹部两侧缘的长刺变为枝刺,三龄体长1~1.2mm,宽0.4mm左右。任稍平扁,黄褐色,腹部墨绿色,触角第3节端部膨大,第4节略成纺锤形。前翅芽达第二腹节前缘。体上各刺均成枝刺。四龄体长1.4~1.5mm,宽0.5~0.6mm,黄褐色;翅芽和腹部墨绿色。触角第3、4节端部稍膨大。前胸背板后缘中部稍向后延。延伸部分的中央两侧各具白色短刺1枚。翅芽达第3腹节中部。五龄体长1.7~1.8mm,宽0.9mm,触角第2节极短,近圆形,第3、4节端部不膨大。前胸背板中央两侧各具长刺一枚。

【发生规律】一年4代,以卵在寄主的叶片组织内越冬,第1代若虫于4月下旬孵出,5月中旬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6月中旬成虫死亡(广东海南地区,3月下旬可完成第一代)。第二代若虫于6月上旬末至中旬孵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7月上旬至7月下旬产卵,8月上旬成虫死亡。第3代若虫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孵出,8月上旬至8月下旬羽化,8月中旬至9月中旬初产卵,9月中旬成虫死亡。第四代若虫8月下旬至9月下旬孵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羽化,9月底至11月中间产卵过冬,12月上旬成虫全部死亡。

成虫和若虫性喜荫蔽,不甚活泼,卵成行产于叶背主脉和第1分脉两侧的组织内,疏散排列,上覆灰褐色胶质或褐色排泄物。每叶有卵多达83枚。

【防治方法】5月上旬,喷施50%杀螟松1000~2000倍,或25%速灭威或25%西维因400~600倍。一般在喷药后全年得到控制,但仍应随时留心检查,如发现某一代虫口密度回升较快时,仍需防治一次。

山药绿盲蝽蟓的虫害防治方法


山药绿盲蝽蟓为山药常见虫害之一,对山药的危害较大,现将山药绿盲蝽蟓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山药绿盲蝽蟓为害特点

绿盲蝽蟓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枣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的汁液。被害叶芽先呈现失绿斑点,随着叶片的伸展,小点逐渐变为不规则的孔洞,俗称破叶病、破天窗,严重时春天枣树叶芽迟迟不能萌发,树体光秃。

花蕾受害后,停止发育,枯死脱落,重者其花几乎全部脱落。幼果受害后,有的出现黑色坏死斑,有的出现隆起的小疱,其果肉组织坏死,大部分受害果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山药绿盲蝽蟓生活习性

该虫1年发生4~5代,以卵在植物枝茎、皮缝或卵穴中越冬,翌年3~4月份,平均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达70%左右时,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是第1个危害盛期,主要危害枣芽。

第2代发生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枣花及幼果,是影响枣树产量最为严重的一代。第3、4、5代发生时期分别为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该虫世代重叠,成虫飞翔力较强,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取食,受惊速迁,故此不易发现。

山药绿盲蝽蟓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冬季彻底清除杂草及病残体,以减少越冬卵量。

(2)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10%的吡虫啉1500~2000倍液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5%啶虫脒3000~3500倍液混合喷施,喷药时间要选择上午10时以前下午16时以后,但温度不要太低,否则影响药效。由于绿盲蝽蟓白天一般在树下杂草及行间作物上潜伏,夜晚上树危害,因此,喷药要着重树干、地上杂草及行间作物,做到树上树下喷严、喷全,达到根除目的。

芝麻田烟盲蝽的虫害防治方法


田烟盲蝽以成、若虫为害叶片、花蕾、花,受害叶失绿变黄,品质下降,蕾、花受害易脱落,影响种子质量。晚熟芝麻及晚熟烟草品种受害重。现将烟草田烟盲蝽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3.5mm,细长,体被细毛。头部绿色,头顶前端有黑斑。复眼黑色,大而突出。前胸背板为绿色,有环状沟。半翅鞘细长,淡黄色。触角4节,第一节最短,第二节最长。卵长0.72-0.75mm,香蕉形,卵盖一侧具稍向内弯的呼吸角1个,初产时白色透明,后变黄。若虫龄共5龄。体纺锤形,绿色。

末龄若虫头部近圆形,前胸背板梯形,翅芽绿色.伏腹部第四、五节。发生规律年生3-4代,以成虫或卵在杂草上越冬,翌年4月若虫孵化,多栖息在叶背面主脉两侧,活动力弱,长大渐活泼,6月开始在芝麻上为害。成虫主要在叶背活动,把卵散产在植株中部叶背主脉或叶柄表皮下。产卵处略凹陷,每雌产卵5-13粒。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选用早熟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早播,与害虫发生高峰期错开,减轻为害;秋冬季铲除野生宿主,消灭越冬寄主和宿主烟草,减少来菌源。

(3)药剂防治。发生期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l000-15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25%多杀菊酯3000倍液、50%二溴磷乳油l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

《花卉虫害梨网蝽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