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豇豆病毒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不少农户在栽秧豇豆时会遇到豇豆病毒病,那么豇豆病毒病应该怎样防治呢?

该病为系统性症状,叶片出现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可见叶绿素聚集,形成深绿色脉带和萎缩、卷叶等症状。

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oAMV)和蚕豆萎蔫病毒(BBWV)侵染引起。三种病毒在田间主要通过桃蚜、豆蚜等多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病株汁液摩擦接种及农事操作也可传播。

防治方法:

①选用耐病品种如之豇28-2、红嘴燕等。

②及早防治蚜虫。

③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④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或20%抗病盛乳油500--800倍液,或60%病毒A片剂(15kg水中加2片),或20%万毒清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病毒克或20%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8%病毒1号600--800倍液,或复方克病神500倍液加植保素500倍液,或病毒王500倍液加平衡剂300倍液,或病毒速克灵乳油500倍液加克旱寒增产剂(黄腐殖酸锌)500倍液喷洒,每7--8d喷1次,连喷3--4次。

延伸阅读

玉米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病毒病被称为玉米癌症,是当今国内外难以攻克的绝症之一。在我国,病毒病的种类主要有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在大多数玉米主产区两病混合发生。

(一)玉米病毒病的特点

首先,病毒病的发生来势猛,上升速度快,发病面积大,危害严重。有的地区前一年只有零星病害发生,而次年就呈大发生态势,每667平方米(1亩)病株率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八九十不等,有些地块甚至毁种。

第二,在发病田中,春玉米普遍重于夏玉米。播期对病毒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早播春玉米粗缩病严重,而矮花叶病则随播期推迟而加重。不同的地块由于作物、耕作制度和茬口不同,发病情况也不一样,总的来说是亲本田重于制种田,制种田重于大田;间作套种田重于平播田,贴茬田重于灭茬田;前茬口是菜田或棉田改种玉米的发病严重。

周围环境对病毒病的发生影响也很大,邻近田边、菜地、果园、路边和渠边以及低洼地带的玉米发病率明显偏高。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和土壤肥力低、出苗弱的地块玉米也易感病。

(二)造成玉米病毒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原因

1.品种抗病性差,种子带毒率增加。当前生产中使用的许多当家品种基本上都不抗病毒病,如沈单7、掖丹系列、农大60、西玉3、丹玉13等。它们的种植面积占玉米栽培面积的一半。由于它们的亲本也高感病毒病,所以造成了自交田和制种田发病比大田还要严重的状况。

另外,种子带毒率的增加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由于制种田发病严重,种子带毒率显著高于80年代初的0.1%。据甘肃省1996年对121份材料的调查,有29个材料发现种子带毒现象,占总份数的24%,其中种子带毒率最高达6.52%。

2.一些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有利于媒介昆虫的传毒和发生。是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个体经营的迅速推广,为了实现高产稳产,争分夺秒抢种玉米已经成为增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复种指数普遍增加,间作、套种和贴茬抢种玉米的面积迅速扩展,由于田间作物食物链衔接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传毒昆虫的存活率,使玉米一出苗就受到危害,发病严重。

二是一些周年性生产的地块,如温室蔬菜面积的加大,增加了传毒昆虫的越冬空间,有利于它们的越冬与繁殖。同时,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为蚜虫和灰飞虱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扩大了它们的栖息场所。三是许多地区不合理施肥,忽视农家肥,造成土壤严重缺少锌等微量元素,这也是玉米容易感病的重要原因。

3.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近几年连续的暖冬对传毒昆虫的越冬十分有利,玉米生长前期的春旱又促进了传毒昆虫的繁殖,但对玉米生长却有抑制作用,造成弱苗,容易感病。夏季多雨使气温降低,玉米受涝延长了作物感病敏感期,进一步加重了病毒病的发生。

(三)综合治理对策

1.压缩感病品种,加强种子处理。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田要因地制宜逐步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抗病耐病品种。二是严把药剂拌种关,推广种子包衣剂,大力提倡呋喃丹种子包衣和吡虫啉等药剂拌种,在重病地区实施种子统供、统一配方、统一拌种包衣,早期防治传毒昆虫。三是对亲本田和制种田通过除草除虫等措施减少病情,尽可能在无病毒病发生的地区制种,压低种子带毒率。

2.注重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第一,提倡覆膜栽培,在夏玉米矮花叶病常发区要适时进行早播,保玉米齐苗壮苗,提高苗期抗病性,结合尽早定苗,拔除病株,消除田间病源。第二,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田除草,减少传毒昆虫栖息繁衍场所。第三,加强健身栽培,合理调节水肥,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叶面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3.进行药剂防治,尽早除虫防病。苗期根据预测预报对灰飞虱和蚜虫要尽早进行药剂防治,具体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对沟边、道旁和杂草多的地块要重点防治,注意防治套作、间作玉米田,减少传毒昆虫的为害;对已经感病的玉米,可在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剂,如病毒A,宁南霉素等进行喷雾,对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开展协作研究。

目前,玉米病毒病的致病机制、毒源种类和株系以及病害的流行消长规律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品种抗病性的筛选鉴定和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应深入开展,各科研和推广部门应把研究和调查、监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有效的监测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手段,尽快使病毒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西葫芦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为了有效防治西葫芦病毒病菜农在生产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品种选择:西葫芦不同品种间对病毒病的耐病力有很大的差异注意选择较耐病毒病的品种栽培。

二、季节选择:珠三角地区西葫芦栽培一般在秋冬季春季栽培的面积很小。可播期为9月中下旬至1月上旬佳播期为10月上旬至12月中下旬左右早播易发病。

三、种子消毒:为消灭种子携带病毒可用新高脂膜100倍液浸种20-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催芽播种。

四、实行轮作:3-5年进行轮作(以水旱轮作为好)尽量避免在前作是番茄、辣椒、马铃薯及烟草等茄科作物及其他瓜类作物的地块种植以减少土壤中病毒的积累。加强肥水管理避免早衰。

五、培育壮苗严把定植关:培育壮苗提高幼苗抗逆性。移栽时避免伤根传染病毒病幼苗移栽后,及时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快速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尽量采用直播方法。

六、消灭蚜虫及白粉虱:及早防治蚜虫及白粉虱是有效预防病毒病的关键措施。可挂银灰膜驱避蚜虫还可用800倍液新高脂膜配合2.5%的溴氰菊酯或连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连喷3-4次间隔7-10天。

七、合理稀植加强田间管理减少接触传毒:栽培上应适当加大株行距尽可能减少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

八、药剂防治:苗期喷施新高脂膜500倍液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可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加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毒剂1号300倍液每7-10天一次连喷3-4次药剂交替使用。

南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南瓜病毒病由多种病毒引发,症状表现复杂,但很容易与其他真菌、细菌类病害区分开。现将南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病原

CMV(黄瓜花叶病毒)、WMV(西瓜花叶病毒)、TRSV、ZYMV

2、症状

该病多表现出花叶特征,发病初期叶片上大叶脉之间的叶肉变为淡绿色或黄绿色,随病情发展,花叶症状趋于严重。有时茎及叶柄也出现褪绿斑块,还可能表现为叶片黄化。果实发病时,多表现为皱缩,或在果面出现斑驳花斑。

3、发病规律

病毒在菜田中的多种寄土上越冬,种子也能带毒。借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露地栽培的南瓜一般从6月初开始发病,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什利于病害流行。

4、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将种子放在10%的磷酸二钠溶液中浸种2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再播种。有条件时,也可将干燥的种子置于70℃恒温箱内,进行干热处理72小时,可杀火种子上所带的病毒。

②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及时追肥、浇水,防止植株早衰。在整枝、绑蔓、摘瓜时要先健后病,分批作业。接触过病株的工具,要用肥皂水洗净。清除田间杂水,消火毒源,切断传播途径。

③防治蚜虫:从苗期开始喷药防蚜,可喷20%灭扫利乳汕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汕3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6000倍液等药剂,重点喷展开的大叶片的背面和嫩叶等蚜虫隐蔽处。物理防蚜,覆盖银灰色避蚜纱网或挂银灰色尼龙薄膜条避蚜,或进行黄板诱蚜(在棚室内悬挂黄色木板或纸板,其上涂抹机油,吸引蚜虫并将其黏住)。露地栽培时,6月底至7月初进入雨季后,蚜虫就不会再造成严重危害了。

菠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菠菜病毒病,又叫花叶病。近年来有所发展,局部地区危害比较严重。现将菠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

菠菜病毒病表现被害植株心叶萎缩或呈花叶状,老叶提早枯死脱落,植株卷缩成球形。受黄瓜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表现为叶形细小、畸形,节间缩短,呈丛生状,新叶黄化;被芜菁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叶片形成不规则、浓淡相间的大花斑;叶缘向上卷;感染甜菜花叶病毒的植株,叶脉透明,新叶变黄,产生斑驳和向下卷曲。

二、发病规律

病原体在越冬菠菜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田间传病主要靠蚜虫。秋季干旱年份,根茬菠菜和保护地菠菜发病较重。早春温暖,春菠菜发病重。早播地、窝风地、靠近萝卜和黄瓜地的菠菜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在保护地挂银灰色布条,可起到避蚜作用。

2、综合防治。

一是栽培措施:选择通风良好,远离萝卜、黄瓜的地块种植菠菜;遇到春旱和秋旱,应多浇水,可减轻发病;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二是清洁田园:在冬季和早春应将田间、地边及垄沟的杂草清除干净,并彻底清除病株,并将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三是药剂防治:及时用药剂防治蚜虫,特别是在菠菜苗期。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的菌毒清水剂300倍液、抗毒剂1号300倍液,增强免疫力。

长豇豆褐色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长豇豆褐色病斑通常在叶片背面发生星星点点黄白色小斑点,渐为黄褐色、中央隆起、黄褐色夏孢子堆,密布整张叶片。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在叶正面相对应的部位形成褪绿发黄白斑点。

后期,夏孢子堆转变成紫黑色冬孢子堆,或叶片上长出冬孢子堆,病斑常密集,连合成斑块,造成叶片变形早落。严重时,叶片枯黄、皱缩、脱落,植株矮小,荚少而小,生育期缩短,最后枯瘦而死。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用种子重量0.4%的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消毒。重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科学浇水,及时排除田间渍水。

合理密植,高畦或半高畦地膜覆盖栽培,提早播种或晚播种躲过高温重发病期。及时打掉病叶及底部老叶。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2.生物防治

病害刚发生时,用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150倍液,隔5天喷一次,连喷3至4次。

3.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50%硫黄悬浮剂2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至2500倍液、20%咪鲜胺乳油1500至20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500至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至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至20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等轮换喷雾。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续2至3次。

茼蒿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茼蒿病毒病是茼蒿在养护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特点

全株发病,全生育期皆可发生。早发病的,全株明显矮缩;迟发病的,植株生长受抑制,生育迟缓。病株叶片有的表现褪绿或叶色浓淡不均,呈轻花叶或重花叶;有的叶片表现畸形、皱缩、卷曲;有的叶片变得窄细,呈条状或线状;甚至有的病株出现为顶芽或腋芽簇生状。

2、病原及发病特点

本病病原为病毒,由菊花B病毒(简称CVB)和黄瓜花叶病毒(简称CMV),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两种病毒寄主较广,均可借助汁液和介体昆虫传毒而致病,种子和土壤则不传毒。菊花B病毒传毒虫媒为桃蚜和马铃薯蚜,作非持久性传毒。黄瓜花叶病毒传毒虫媒主要是桃蚜和棉蚜,也作非持久性传毒(即不能终生传毒,需重新获毒才再具有传毒能力)。当高温干旱的天气或环境条件有利于蚜虫繁殖时,病害亦普遍而严重。

3、防治方法

(1)加强肥水管理。高温干旱年份尤应注意适时适度浇水、追肥,并运用叶面喷施营养剂等办法,改善田间生态条件,促植株早生快发,增强抗耐病能力,可减轻发病。

(2)及早灭蚜防病,尤应掌握当地有翅蚜迁飞高峰和蚜虫点片发生阶段,及时喷药毒杀(用药参照蚜虫的防治方法)。有条件采用银灰色薄膜避蚜和黄板诱蚜。

(3)发病初期喷药控病。可喷施20%病毒A可湿粉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抗病毒剂1号水剂250~300倍液,隔7天1次,2~3次或更多。

丝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丝瓜,为葫芦科攀援草本植物,丝瓜根系强大。茎蔓性,五棱、绿色、主蔓和侧蔓生长都繁茂,茎节具分枝卷须,易生不定根。中国内外均有分布和栽培,果为夏季蔬菜,所含各类营养在瓜类食物中较高。

丝瓜病毒病:丝瓜病毒病可通过蚜虫、农事操作及汗液接触传播。

丝瓜病毒病症状:感病叶片呈浅绿与深绿相间的褪绿色小环斑,老叶感病呈现黄色环状斑或黄绿相间的花叶,叶脉抽缩致使叶片歪扭,果实发病后扭曲,呈螺旋状畸形,叶上生褐绿色病斑。发病严重时叶片变硬发脆,叶缘缺刻加深,后期产生枯死斑。

丝瓜病毒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危害丝瓜幼嫩叶片,为多种病毒所致,以黄瓜花叶病毒、烟草环斑病毒侵入寄主较多,病毒能在许多杂草上越冬,春季蚜虫把病毒传播到丝瓜上危害。当年蚜虫发生严重,丝瓜病毒病发生就重。

丝瓜病毒病的防治方法:栽种前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铲除田间和周围杂草,打顶、打权时将病株拔除,在接触病株后用肥皂水洗手再接触健株。(1)选用耐病品种。(2)培育无病壮苗,适当提早定植;(3)及时防治蚜虫;(4)发病初期可喷洒20%病毒A可温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也可用15%植病灵1000倍液、农用链霉素300-400倍液喷施。

豇豆青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青枯病发病多从抽蔓上架初花期开始,即植株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转折期。现将豇豆青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表现

病株叶片青绿就凋萎下垂,中午烈日当空时最为明显。初期病株早晚尚可恢复正常,稍后不再恢复,终致全株枯死。拔起病株不易断头;部检根茎部可见褐色病变;切取病变部薄片(半米粒大)用夹玻片法对光观察,可见薄片周围渗出乳白色混浊液(菌脓),可作为确诊本病的佐证。

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粪肥也可带菌。病菌借助雨水、灌溉水、施肥,甚至人畜活动等而传播,从根茎伤口侵入,在寄主维管束内繁殖扩展。

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条件,土壤偏酸、植地连作和高温高湿特别是时晴时雨的天气易诱发本病。病菌有生理分化。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一些一般表现较强抗病性的豇豆品种是否也抗青枯病,有待于各地进一步调查鉴定。

防治方法

(1)在常发病地区注意寻找抗病良种。

(2)重病田勿连作,最好水旱轮作,至少也要引水浸田一段时间(20天以上)再整地种植。

(3)适当增施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

(4)常发病地区提倡药土营养杯育苗并带杯移植(20%喹菌酮可湿粉∶肥土=1∶50O配成药土),或穴播时用药土护种(苗)。

(5)出苗后至初花期,淋喷药液预防控病。可试用青枯颉颃菌MA-7或NOE-104(南京农大培育)淋苗,或用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以上均按说明书使用),或77%可杀得500~800倍液,或50%代森胺1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连淋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淋足喷透(0.25~0.5千克/株)。

(6)管好水,切勿深灌或大水漫灌。

豇豆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黑斑病主要为害结荚期叶片,对豇豆危害较大,现将豇豆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叶片正、背面均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具不很明显的同心轮纹,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斑直径2~6毫米不等,一叶散生十多个至数十个病斑。潮湿时病斑上长有细微的黑色霉点,叶背面较正面明显,即分生孢子丛。

2、发病规律

北方、寒冷地区,两种病菌均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南方冬天温暖地区,病菌在寄主上辗转传播为害,不存在越冬现象。温暖多雨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植株过密、通风差、湿度高的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合理密植,通风降湿。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收获后清洁田园,病残物集中烧毁等。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7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也可选用烟熏剂熏烟,或喷撒粉尘剂。

瓠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瓠瓜病毒病是瓠瓜常见病害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保护地促早栽培发生轻,秋季露地栽培发病重。

危害症状

定植初期发病,造成植株矮小,叶片皱缩,植株无法正常生长,严重时后期叶片枯黄或死亡。成株期发病,叶片上呈现深绿色和浅绿色斑驳,往往植株顶部连续几张新叶发病,造成植株生长缓慢。重病株上部叶片畸形皱缩,病株结瓜数减少,瓜面出现黑色小斑点且畸形,失去商品性。

主要表现为:①花叶型:在新抽的幼叶上症状最为明显,老熟叶片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在新叶上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叶片成熟后变小、皱缩、边缘卷曲。在果实上表现为瓜条出现深浅绿色相间的花斑,染病后瓜条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畸形。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茎节间缩短,使植株萎蔫。

②皱叶型:多出现在成株期,叶片出现皱缩,产生暗绿色斑驳隆起,边缘难于开展,同时叶片变厚、叶色变浓,引起植株矮化。

③蕨叶型:黄瓜植株生长点新叶无法正常开展,而后变细皱缩成蕨叶状,叶缘向内卷曲,多变成鸡爪状,植株生长点受到严重抑制,达不到正常的生长高度。

发生特点

该病由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甜瓜花叶病毒(MMV)等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所引起。病毒在芹菜、菠菜、宿根性杂草上越冬,主要通过蚜虫和种子传毒,田间可通过农事操作及病健植株接触摩擦汁液传播。一般在高温干旱季节,肥水不足,管理粗放,蚜虫危害重的田块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瓠瓜病毒病有春季5~6月和秋季9~11月两个发生盛期,一般秋季重于春季。

防治要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②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的0.4%的20%病毒A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清水冲洗后晾干再播。

③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苗期遇高温干旱季节,必须勤浇水,降温保湿,使植株根系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④及时防治蚜虫:具体防治方法参照瓜蚜。

豇豆白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白粉病除为害豇豆外,还可侵染豌豆、蚕豆、扁豆、菜豆、甘蓝、芹菜、番茄等多种蔬菜。此病在南方蔬菜种植区发生普遍,发病严重时对产量影响很大。现将豇豆白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豇豆白粉病主要危害成株叶片,也可侵害茎蔓和荚。叶片发病初期在背面产生圆形黄褐色小斑,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紫色或褐色病斑,并在叶背或叶面产生白粉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和无色透明的菌丝体,后期病部霉层老熟,呈灰褐色,霉层间产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

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沿叶脉扩展成粉带,叶面也形成病斑,颜色由白色转为灰白色至紫褐色并遍布全叶,致叶片迅速枯黄脱落。茎蔓和荚染病,产生白粉状霉层,可使茎蔓干枯,豆荚干缩。叶片染病,出现圆形至不规则形的紫色或褐色病斑,其上着生白粉状霉层

2、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蓼白粉菌ErysiphepolygoniDC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由气流或雨水反溅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进行初侵染,然后在病斑上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气流飞散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逐步加重危害。后期病部霉层老熟,呈灰褐色,霉层间产生黑色小点。

3、发病条件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5~35℃,田间发病最适温度20~30℃,相对湿度40%~95%。豇豆的最易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荚中后期,发病潜育期3~7天。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豇豆白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1月。温度偏高、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干湿交替或昼夜温差大、夜间叶面易结露的天气发病重,多年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沿叶脉扩展成粉带

4、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选用之豇28-2、秋豇512等抗逆性强的豇豆品种;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打去老病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间集中销毁,减少田间菌源。棚室栽培要加强通风换气。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000~1500倍液,或50%翠贝干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喷雾,或30%好力克悬浮剂5000倍液等,隔5~7天喷一次,连续2~3次。

③棚室栽培的可应用烟熏剂。

莴苣巨脉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莴苣巨脉病是露地栽培时的常发病害,最初呈明脉状,脉间叶组织变得凹凸不平,呈疱状或产生斑驳;叶脉粗大,竖立、皱缩;叶脉失绿变白,出现明显的亮绿色至苍白色脉带,叶脉四周部分透亮,伸向叶片基部。

脉带是该病特有症状,称为巨脉病或大叶脉,后期病叶卷曲、皱缩,病株矮小,生长受阻,不能形成正常叶球,失去商品价值。

病原形态特征

Lettucebigveinvirus简称LBVV称莴苣巨脉病毒。有报道最近发现了该病毒的RNA,确定为该病毒原。LBVV寄主范围较窄,仅限于几种菊科植物,致死温度65℃经30分钟,稀释限点200000倍。此外有认为MLO称类菌原体也可引起巨脉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靠土壤中芸薹油壶菌的游动孢子传播,侵入根部以后释放病毒,经4~5周显症,该菌传播的巨脉病毒可从豌豆、菠菜、韭菜、大黄和车钱等植物上分离到。

油壶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育苗时,如基质带毒,莴苣染病后4周显症,一般不易发现。但病株如栽植到营养液膜系统中,油壶菌会产生大量游动孢子,迅速传播蔓延。此外,汁液接种到根部也可传毒。气温14℃症状严重,24℃时则潜隐,连作地易发

防治方法

(1)该病在经常种植莴苣的地块易发生,生产上应实行2~3年轮作。

(2)苗床消毒播前苗床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消毒,每m2用药8~9克,与筛好的堰土充分拌匀,撒在床面上,后进行育苗,有一定防治作用。

(3)采用无土栽培的,可在营养液中加入0.1%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也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4)田间可采用遮阳网,降低田间温度,切忌温度过高。

《豇豆病毒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