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在茶园种植的植物。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茶园茶胴枯病的发生和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茶园茶胴枯病又称枝枯病。是茶树当年生枝干病害。发病初期在茶树中上部半木质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浅褐色至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成环状,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发病重的,水分输送受阻,地上部叶片蒸发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叶枯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从新梢侵入。该病多在5月盛发,7和8月出现枝叶枯死。茶树衰老或地势低洼茶园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锄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衰老的茶树要进行修剪或台刈。采用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使茶树生长健壮。

(2)发病初期春茶采摘前及时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冬季可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一800倍液。

小编推荐

茶树胴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茶胴枯病又称枝枯病,是茶树当年生枝干病害。发生在茶树枝干和枝梢上,以为害一年生枝条为主,对幼龄茶园和苗圃的危害较大,常引起茶树局部枝条和茶苗枯死。除茶树外,还可为害山茶。

茶叶胴枯病发病特征

发病初期在茶树中上部半木质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浅褐色至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成环状,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重的,水分输送受阻,地上部叶片蒸发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叶枯死。

茶胴枯病加害茶树枝干,以一年生枝条发病最普遍,发病初期在红色枝条基部出现稍凹陷的暗色小斑块,卵形,以后逐渐向上下扩展,大小约2~3厘米1厘米,其上有很多白色或粉红色的孢子堆。在放大镜下可见树皮上有许多白色圆形小斑,每个小斑各有1个黑环(病菌孢子堆)。另一种症状表现为树皮变黑,直至根颈部,木质部呈现均匀黑色。后期树皮上出现很多小裂缝,并产生黑色小粒点,茎基部形成环状愈伤组织。为害老枝干,在表面产生稍突起纵条,树皮易剥落,露出黑色木质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从新梢侵入。该病多在5月盛发,78月出现枝叶枯死。茶树衰老或地势低洼茶园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茶叶胴枯病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

及时中耕锄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衰老的茶树要进行修剪或台刈。采用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使茶树生长健壮。

(2)减轻发病机会

合理采摘,防止强采及捋采,以免造成伤口,减少侵染机会;修剪后喷施杀菌剂保护伤口,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春茶采摘前及时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7~10天),以抑制病害发展。;冬季可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一800倍液。

苗圃果树杏树的丰产技术胴枯病的防治方法


杏树胴枯病是杏树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小杏树或树苗易染病,呈枯死状。初在树干或枝的树皮上生稍突起的软组织,逐渐变褐腐烂,散发出酒槽气味,后病部凹陷,表面多处现出放射状小突起,遇雨或湿度大时,现红褐色丝状物,剥开病部树皮,可见椭圆形黑色小粒点。壮树病斑四周呈癌肿状,弱树多呈枯死状。小枝染病,秋季生出褐色圆形斑,不久则枝尖枯死。

病原Botryospheriaribis(Tode)Gross.etDugg.称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座散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黑色枕形,内含数个子囊壳,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壳壁黑褐色,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孔口外露;子囊黑褐色倒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梭形,无色透明,单胞,椭圆形,双列,大小16.8~26.47~10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树干或枝条内越冬,翌春孢子由冻伤、虫伤或日灼处伤口侵入,系一次性侵染,后病部生出子囊壳,病斑从早春至初夏不断扩展,盛夏病情扩展缓慢或停滞,入秋后再度扩展。小树徒长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科学施肥,合理疏果,确保树体健壮,提高抗病力。

(2)用稻草或麦杆等围绑树干,严防冻害,通过合理修剪,避免或减少日灼,心要时,在剪口上涂药,防止病菌侵入。

(3)及时剪除病枝,用刀挖除枝干受害处,并涂药保护,可用波美10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15~20倍液。其他药剂参见苹果干腐病。

茶梢蛾在山区茶园的发生及防治


1.危害性状茶梢蛾除危害茶树外,还危害油茶、山茶等。幼虫前期以潜食叶肉危害,后期由叶片迁至枝梢内蛀食嫩梢。被害叶片形成黄褐色圆斑,被害枝梢新芽萌发迟缓,持嫩性差,芽头细小瘦弱,茶芽减少,对夹叶增多。既影响茶叶产量,又影响茶叶品质,受害较重的茶园,大量枝梢中空枯死,影响茶园外貌和树势。

2.发生规律茶梢蛾在秦巴山区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梢虫道内越冬。次年5~6月化蛹,6~7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卵产于茶树中下部枝梢叶柄附近,7月上旬开始陆续孵化。幼虫孵化后爬至叶背潜入叶内,在上下表皮间啃食叶肉,形成虫斑。10月份以后,幼虫陆续从叶片移到枝梢上,从节间蛀入枝梢内危害并越冬,有时,转移的时间可持续至次年3月份。幼虫进入枝梢后,顶端芽叶常枯死,但不立即脱落,在茶丛中极为明显。幼虫在枝梢内的蛀食虫道长约10cm,枝梢上有圆形孔洞,下方的叶片上常有散落的黄色颗粒虫粪。茶梢蛾的发生量与茶树栽培方式、茶园管理水平及海拔高度具有一定关系。一般条植茶园、留养水平高的茶园及幼龄茶园发生较多;及时分批采摘的茶园及合理修剪的茶园发生较少。在海拔800m以下茶园中发生较多,危害程度也重,随着海拔的升高,茶梢蛾发生量减少。

3.防治措施(1)苗木检疫。调运苗木时要加强检验,防止传播蔓延。(2)农业防治。茶梢蛾在枝梢内越冬,在羽化前的冬春季节进行全园修剪,修剪的深度以剪除幼虫(枝梢有虫道的部位)为度,剪下的茶梢叶片要集中园外处理,进行烧毁或深埋。(3)保护天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尽可能少施化学农药,可以保护茶园中的茧蜂、小蜂、寄生蝇、蜘蛛、步行虫、蜻蜓等天敌,抑制茶梢蛾的发生。(4)化学防治。在幼虫孵化后(7月中下旬)至转蛀枝梢越冬前(10月份)及时进行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40%乐果、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和50%巴丹粉剂1500倍液。喷药时务必将有虫斑的叶背喷湿。

芹菜斑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又叫叶枯病。自植株下部向上发展,初时病斑圆形浅黄色,水浸状,边缘明显,以后发展为不规则形。斑块颜色由浅黄色变灰白色,其上布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柄及茎受害时病斑椭圆形,颜色稍深,微凹陷。病斑周围常有一圈黄晕,分生孢子器多发生在斑纹周围,拥挤一起。病害严重时,造成叶枯。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附着在种子上、病残体或在采种母根上越冬。潜伏在种皮内的菌丝存活1年以上,附在种子表面病菌存活2年以上,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存活8-11个月。病菌遇环境适宜,即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借风雨、人畜、工具等传播,遇有水滴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穿透皮层侵入。此病在气温20-25℃、多雨或湿度大的较冷凉气候环境条件下易流行。昼夜温差大,夜间结露,持续时间比较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做到从无病地、无病株上采种。使用两年内的种子,要用48-49℃温水浸30min,边浸边搅拌,然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实行2-3年轮作,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保护地做好通风排湿。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5∶200波尔多液或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或石灰硫酸铜硫磺粉(石灰30份、硫酸铜10份、硫磺粉10份)等,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

沿阶草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沿阶草,别外书带草、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长势强健,耐阴性强,植株低矮,根系发达,覆盖效果较快,是良好的地被植物,可成片栽植于风景区的阴湿空地和水边湖畔做地被植物。叶色终年常绿,花亭直挺,花色淡雅,清香宜人,是良好的盆栽观叶植物。近年来,由于冬春季干旱气候的频发使沿阶草叶枯病极易发生。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症状

沿阶草叶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发的一种常见病。这种病不仅发病猛,传播快,而且对沿阶草属其他植物也可造成危害。麦冬叶枯病主要发生在叶尖。在叶片上,病菌由叶尖向下侵染,叶片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发病在叶缘时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灰褐色至灰白色,最后会形成灰白色枯死,病健交界明显,在枯死的叶片上还可以看到散生或近似轮生的小黑点。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核在寄生植物病残体上越冬,借雨水、浇水传播。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华北地区5至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1.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提高磷钾肥的施用量。

2.春季植株萌芽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喷克600-800倍等喷施进行预防,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3至4次,可有效防止该病发生。

3.发病期禁止喷灌,及时排除积水。

4.如有病害发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连喷3至4次,每次间隔10天,雨后要注意补喷。

豌豆芽枯病发生与防治


症状又称湿腐病、烂头病。主要为害株端2?5cm幼嫩部位,初呈水渍状,在高湿或叶面结露条件下迅速扩展,呈湿腐状腐败,致茎部折曲。干燥条件下或阳光充足时,腐烂部位干枯倒挂在茎顶,夜间随温度下降湿度升高,病部又呈湿腐状。荚染病荚的下端蒂部先染病,初呈灰褐色湿腐状,后病荚四周长有直立的灰白色茸毛状霉层,中间夹有黑色大头针状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豆荚逐渐枯黄,病荚由蒂部向荚柄扩展,湿度大时可见许多半荚内有长灰白色茸毛半枯黄的豌豆,健部仍保持绿色。

病原Choanephoracucurbitarum(BerkeleyetRav.)Thaxter和Choanephoramandshurica(SaitoetNa8amoto)Tai称瓜笄霉和茄笄霉,均属接合菌亚门真菌。C.cucurbitarum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无色透明,无隔膜,不分枝,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孢囊,孢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40一50flm,小孢子囊生在球状孢囊上,小孢子囊大小13?1411?12(m),小孢子囊含2?5个孢子,多为3个,大小10一135?8(m),多为单胞,柠檬形至梭形,褐色或棕褐色,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双豆、烟草;辣椒外,还可侵染甘薯等。C.mandshurica大小孢子囊都产生,多生在同一菌丝上,大孢子囊生在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顶端,主轴顶端呈双叉状分枝,孢子囊直径30一60u4m,孢囊孢子两端各具一束纤毛。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的花器和果实。

豌豆芽枯病发生与防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豌豆的花和幼果。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棚室保护地栽植豌豆,遇有低温、高湿条件或浇水后放风不及时、放风量不够及日照不足、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和流行。露地豌豆该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结英期植株茂密程度、雨日的多少和雨量大小、阴雨连绵、田间积水等情况。生产上栽植过密,株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与非豆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采用高畦栽培、合理浇水,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防止湿气滞留。应及时摘除残花、病荚,集中深埋或烧毁。

(3)开花期开始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一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克露或克抗灵或克霜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可改用69%安克?锰锌1000倍液。

丁香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症状

丁香叶枯病(又名丁香疫病、花斑病)。该病害能危害叶片、嫩枝及花芽,但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侵染,往往自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先产生淡绿色圆点,然后圆点中心变褐色、枯死,进而病斑中心转变为灰白色,此时,病斑周围产生黄色晕圈。若圆形病斑继续发展,其边缘延伸出1至多根褐色的线条,尤如星芒状。病斑能再进一步扩大,呈现不太明显的环纹,仍然中心灰白色,周围暗色,放射出波状线纹,最终叶片枯焦变形,但不落叶,严重时全株叶片枯焦卷曲挂于树上,犹如火烧一样。嫩枝感病,产生黑色条状纹,从整个枝条一侧变黑色。花芽染病完全变黑,扭曲状。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病菌在感病的枝条、叶片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合时病原菌大量繁殖,并借气流传播,病菌自微小的伤口或气孔侵入叶片,再从叶片侵入嫩枝,也可直接经过气孔或皮孔侵入。潮湿、温暖的条件发病很快。密植的植株发病也重。

白花丁香较易感病,而带色的品种则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养护管理,结合修剪,除去病枝或过密的枝条;栽植时不宜密度太大,要注意植株的通风透光,减少发病。

2.注意合理施肥,不要施高浓度的氮肥或施肥过多,避免植株徒长、组织柔嫩,以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

3.开始发病时,喷洒1:1:160倍的波尔多液,或在丁香灌丛中,直径约2米的范围内,撒漂白粉或硫磺粉,按植株计每株约100g。

鹅掌柴灰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鹅掌柴灰枯病主要危害鹅掌柴。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叶上病斑多发生于叶缘,呈不规则圆形大斑,褐色,扩大后变灰白色,边缘红褐色,斑上生较粗的小黑点,散生或呈不明显轮纹状排列。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pestalotiasp.属真菌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盘形或垫形,直径90-170微米,黑色.分生孢子纺锤形,有隔膜4个,14-26*5.5-6.6微米,中部细胞橄榄色,长10-14微米,两端细胞无色,顶端鞭毛2-3根,间或4根,长10-24微米,常分枝.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越冬。

发生规律

病菌弱寄生菌,多从伤口和死芽等部位侵入寄主.一般春季开始发病,夏季病重。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秋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清理病残体;春天及时摘去病叶。浇水时应从盆边浇入,勿喷浇;以酸性山泥作栽培土,减少人为和日灼伤口。增施有机鱼杂肥和磷钾肥,能提高植株抗病力。

(2)药剂防治:新梢抽出即喷1%波尔多液,以防初次侵染。发病时,喷洒65%代森锌600-800倍液或70%炭疽福美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或75%百菌清7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连续多次。

大豆顶枯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大豆顶枯病为豆田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使发病地块60%~70%的大豆植株折倒,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至绝产,损失严重。

1、症状

大豆顶枯病属病毒性病害,病原为SMV。此病今年在五大连池地区的发生时间持续较长,从苗期开始到鼓粒期都有发生,以花期后发病最重。

症状表现为幼苗子叶上产生褐色环班、生长点坏死,有的苗随即枯死。在田间以点块发生为主。开花前期感染的植株,病株节间延长,其茎的顶端延长,顶芽变褐,弯曲成钩状,植株开始变脆、易折倒。

从开花至鼓粒期,如果遇到一场3级左右的风,病株很容易顺风向一面折倒。今年受害最严重的地块全部是这种症状。开花后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叶易落,靠近分枝的茎节部和髓部变褐,结荚很小,发育不好,荚内子粒不饱满,常延期成熟,直至收获前一直保持绿色。

2、病害多发的原因

(1)大豆种子带病。大豆顶枯病毒在种子中保持活力的时间随种子贮藏期的温度条件而异。

(2)土壤带毒。调查中发现,品种相同,前茬不同,耕翻条件不同的地块,发病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3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确认是大豆顶枯病大面积发生时,当采取药剂防治。

大豆花期发病时,经五大连池镇龙泉村试验,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表明,杀毒矾的防效最好,为86.7%,百菌清次之,为82.3%,代森锰锌为63%。因大豆顶枯病的发病时间较长,药剂防治较困难,因此提倡预防为主。

(2)选用抗性品种。调查中发现:黑1544、黑1526、北9395、北9411等品种为抗性品种,生产中可选用,并要经常更换,不宜沿用时间过长。

(3)采用无病种子。加强种子检疫工作,杜绝带病种子播种。同时点片发生的地块要拔除病株。

农事大全草莓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草莓叶枯病又称紫斑病、焦斑病,我国发生比较普遍。主要侵害叶片,是草莓叶部常见病害之一,有时相当严重,叶柄、果梗亦可染病显症。

病原及症状

病原为凤梨草莓褐斑病菌Marssoninapotentillae(Desmazieres)Magn,有性阶段为Diplocarponearliana(ElletEV.)Wolf属子囊菌亚门,分生孢子盘在叶面散生或聚生。叶枯病主要在春秋发病。侵害叶、叶柄、果梗和花萼。叶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扩大成直径3~4毫米的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与周缘颜色变化不大。病斑有沿叶脉分布的倾向,发病重时叶面布满病斑,后期全叶黄褐至暗褐色,直至枯死。在病斑枯死部分长出黑色小粒点,叶柄或果梗发病后,产生黑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病部组织变脆而易折断。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生器在植株病组织或落地病残物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空气扩散传播、侵染发病,并由带病种苗进行中远距离传播。本病为低温性病害,秋季和早春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侵染发病。肥足苗壮发病轻,缺肥苗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注意清园,及早摘除病老叶片,减少传染源。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但不要过多施用氮肥。采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于秋季降温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50%苯菌灵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200倍液,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布,隔7~10天喷1次都有好的防病效果,而且还能兼治其他病害。

红枫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红枫叶枯病,是红枫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严重的会导致病株死亡。

症状

初发病时,叶尖及叶片上部的叶缘产生水渍状褪绿小斑点,此后随着病情发展,病部出现枯焦状,并逐渐向叶片下部和内部扩展,叶片上半部枯死。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呈赤褐色,中为深赤色,最后整个叶片的3/4枯死,仅叶片基部呈绿色,枯死的部分叶尖卷曲,呈灰白色,全株叶片似火烧。由于叶片失去了叶绿素,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衰弱,失去观赏价值。

发生规律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单干槭叶点霉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侵染,特别是地面反溅的雨水,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由于病害发生与雨水关系较为密切,多雨时节会反复侵染。一般710月发病最重,另外土壤排水性能差、湿度大以及偏施氮肥等情况下,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夏秋之交,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植株暴晒,叶片受灼伤,会加剧病害的发展。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在施肥上,忌偏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浇水不宜过量,更不能让盆土长时间积水,同时要结合施肥,经常松土,增强花盆透气性,确保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吸收功能。

秋末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夏秋高温季节,要将花盆置于散射光下和通风良好的阴凉处,严防暴晒。

2、化学防治

病初尚未蔓延前先剪去病叶,减少再侵染源,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福美锌1000倍液或45%代森锌800倍液,每1015天交替喷雾1次,连喷23次。

花生发生青枯病的原因以及该如何防治


花生青枯病,俗称青症、死苗、发瘟、死藤,是花生产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地块发病率为10%~25%,严重的地块发病率达50%以上。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内都能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多。病菌主要侵染根部,先使主根尖变色软腐,初期使导管等组织变浅褐色,再至黑褐色,并从根部向地上部发展直到植株顶部。把病部横切时可见维管束变色坏死,用手挤压病根,可见乳白色浑浊细菌脓液滴。病株从感病到枯死约7~15天,初期症状不明显,3~4天后症状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午张开的晚,下午闭合的早;并在主茎顶端的第二片叶上首先表现失水萎蔫状,侧枝叶片下垂。再过2~3天后,整株枯死,但叶片仍保持浅绿色。?

防治方法:一是应选用抗病良种,如鲁花3号、皖花2号等。二是实行水旱轮作。近年来我们普遍采用水稻、花生轮作制,基本上控制了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在无水源的条件下最好采用隔两年轮作的方式。三是进行药剂防治。可在花生团棵期和初花期用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50%复方多菌灵悬浮剂500~800倍液防治两次;也可在花生地每隔30厘米挖直径10~17厘米的穴,每穴注入3毫升90%氯化苦液,踏实表土后覆盖塑料薄膜,7天后揭去薄膜。

《茶园茶胴枯病的发生和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适合在茶园种植的植物”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