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稻瘟病的识别与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稻瘟病又叫稻热病。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以叶瘟和穗瘟影响最大。

叶瘟主要发生于秧苗四叶期和分蘖期,常见病斑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病斑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背面着生大量灰绿色霉状分生孢子,是病害流行的预兆。慢性型病斑梭形,湿度高时,病斑背面也可产生灰绿色霉,表示病害有扩散可能。节瘟使稻节变黑,茎易折断。穗颈发病即穗瘟(穗轴和枝梗上也可发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穗颈感病早的形成白穗,晚的秕谷增加,粒重减轻。谷粒瘟在谷粒上呈褐色小点或灰白色至暗灰色病斑,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在有病的稻草和谷粒上越冬。草堆上的病菌能存活1年以上,遇雨湿产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气温25℃-28℃时,阴雨多温,日照不足,穗期遇低温阴雨,肥水管理不当,又是种植的易感病品种,最易发病。

防治稻瘟病,关键是合理用药。要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抓住防治适期进行药剂防治。防治稻瘟病较理想的药剂有富士一号40%乳剂和三环唑20%可湿性粉剂,每亩每次用其中一种药剂50克-100克对水100公斤。

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多阴雨天气。且有1%的稻株剑叶上有病斑,宜分别在孕穗期和齐穗期各用药防治1次。施药时要保证亩用药液量不少于100公斤,做到均匀喷施,防止漏治,禾苗上下部、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药液。

小编推荐

农作物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


症状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

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病原Ph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称灰梨孢=PyriculariaoryaeCav.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蓖。有性态为Magnaporthegrisea9Hebert)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如早稻有:早58、湘早籼3号、21号、22号,86-44,87-156,皖稻61,赣早籼39号、42号、41号,博优湛19号,中优早81号,中丝2号,培两优288号,华籼占,汕优77;中稻有:七袋占1号,七秀占3号,培杂山青,三培占1号,滇引陆粳1号,宁粳17号,

宁糯4号,杨辐籼2号,胜优2号,杨稻2号、4号,东循101,东农419,七优7号,嘉45,秀水1067,皖稻28、32、34、36号、59号,汕优89号,特优689,汕优397,汕优多系1号,满仓515,泉农3号,金优63,汕优多系1号;晚稻有:秀水644,原粳4号,津稻308,京稻选1号,冀粳15号,花粳45号,辽粳244,沈农9017,冈优22,毕粳37,滇杂粳2号,冈优2号,滇籼13号、14号、40号,宁粳15、16号等抗稻瘟病品种。水稻旱种时可选用临稻3号、临稻5号、京31119、中国91等抗穗颈瘟品种。水稻进行旱

直播时可选用郑州早粳、中花8号等抗病品种。(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3)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4)种子处理。用56℃温汤浸种5分钟。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10-15℃浸6天,20-25℃浸1-2天,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静置,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5)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喷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上述药剂也可添加40mg/kg春雷霉素或加展着剂效果更好。叶温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

花卉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虫害种类花卉害虫种类繁多,根据害虫危害花卉的部位和方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食叶害虫类,刺吸害虫类,钻蛀害虫类,土培害虫类。一般通过检查粪便、虫卵和植物特征进行防治。

花卉害虫种类

花卉害虫种类繁多,根据害虫危害花卉的部位和方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食叶害虫类:这类害虫的口器是咀嚼式的,危害时大口大口地蚕食花卉叶片,造成叶片破损,严重时叶片可被全部吃光。常见的害虫有黄刺蛾、大造桥虫、金龟子等,还有蜗牛、蛞蝓、鼠妇等害虫。

2.刺吸害虫类:此类害虫口器如针管,可刺进花卉植物组织(叶片或嫩尖),吸食花卉植物组织的营养,使叶片干枯、脱落,受害叶片往往表现为失绿变为白色或褐色。这类害虫个体较小,种类繁多,有时不易发现。常见的有蚜虫类、介壳虫类、粉虱类、蓟马类、叶螨类等。此类害虫中有的可分泌蜜露,有的可分泌蜡质,不但污染花卉叶片、枝条,且极易导致煤污病;此类虫中的螨类能吐丝结网,其严重时网可粘连叶片和枝条。

3.钻蛀害虫类:这类害虫钻蛀在花卉的枝条与茎秆里面蛀食危害。它们可以将茎、枝蛀空,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如菊天牛、大丽花螟蛾、玫瑰茎蜂等。有的钻入叶片危害,叶片可见到钻蛀的隧道,可导致叶片干枯死亡。

4.土培害虫类:这类害虫一生生活在土壤的浅层和表层,常造成被害花卉植株萎蔫或死亡。如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

花卉害虫检查与识别

1.检查虫粪:可在放置花木的地面周围和枝上检查是否有虫粪。对钻入枝干的害虫,可检查排粪孔是否有粪便和木屑散落地面。天牛排出的虫粪和木屑多为丝状;木蠹蛾排出的粪则为粒状并粘连成串。

2.查排泄物与分泌物:可在花木的枝叶等部位检查有无油污,这些物质一般是有能分泌蜜露、蜡质等的害虫所致,主要是蚜虫类、蚧虫类、粉虱类刺吸口器害虫。

3.检查虫卵:大的卵粒、卵块肉眼可见,微小的卵可持放大镜查之。一般卵产在枝条、叶片、芽腋等处,如红蜘蛛卵多在叶背匿藏,天幕毛虫卵在枝条上,蚜虫卵在芽腋处,蝗虫卵在土壤中。

4.拍枝检查:对一些受惊扰即飞的害虫,拍动或晃动枝条叶片即可发现。红蜘蛛等较小,肉眼难辨,可选花卉栽种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放上白纸,然后拍动花枝检查是否有红蜘蛛。

5.检查被害状:花木叶片、枝条有无被啃咬坏的地方,如孔洞、缺刻、筛网状等。还可检查有无卷缩的叶片,在枝条上有无异物生长,有无枯尖或死枝。

6.查土壤内害虫:可查土表有无异样。如蝼蛄行走的地方土表面有突出痕迹。一些金龟子成虫在花卉根茎表土下潜伏,拨开表土就可找到。

花卉害虫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这种方法能保证引入的观赏花卉种子、种苗、盆花免受害虫的侵袭。

2.园艺防治:可采用土壤消毒和栽培管理的方法防治。

栽培管理:这是植物保护的一项基本措施,通过改善栽培、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避免有利害虫滋生的环境产生。

土壤消毒:堆置培养土要充分发酵,要经常清洁田园、清除杂草,消除害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越夏场所。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克制害虫。花卉害虫的天敌十分丰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等,要对其充分加以保护、繁殖和利用,以消灭害虫。以菌治虫是利用能使害虫致病的真菌、细菌、病毒或它们的代谢物来防治害虫。

4.物理机械防治:利用光、色诱杀。采用黑光灯可诱来具有趋光性的害虫。采用黄板粘胶可在花卉栽培地诱杀有翅蚜虫。采用热处理法在夏季曝晒盆土,消灭土壤内线虫。

植物害虫种类的识别与防治


一、虫害种类

花卉害虫种类繁多,根据害虫危害花卉的部位和方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食叶害虫类:这类害虫的口器是咀嚼式的,危害时大口大口地蚕食花卉叶片,造成叶片缺刻破损,严重时叶片可被全部吃光。常见的害虫有黄刺娥、大造桥虫、金龟子等,还有蜗牛、蛞蝓、鼠妇等有害动物。它们咬食叶片和嫩芽。

2.刺吸害虫类:此类害虫口器如针管,可刺进花卉植物组织(叶片或嫩尖)。吸食花卉植物组织的营养,使叶片干枯、脱落,受害叶片表现失绿、变为白色或褐色。这类害虫个体较小,种类繁多,有时不易发现。常见的有蚜虫类、介壳虫类、粉虱类、蓟马类、叶螨类等。此类害虫中有的可分泌蜜露,有的可分沁蜡质。不但污染花卉叶片、枝条,且极易导致煤污病、看上去叶片和枝条上如同生了一层厚厚的煤粉层。此类虫中的螨类能吐丝结网,其严重时网可粘连叶片和枝条,这时极易发现,此时也属虫害相当严重时期。

3.钻蛀害虫类:这类害虫钻蛀在花卉的枝条与茎秆里面蛀食危害。将茎、枝蛀空,使其死亡。如菊天牛、大丽花螟娥、玫瑰茎蜂等。有的钻入叶片危害,叶片可见到钻蛀的隧道,造成叶片干枯死亡。

4.土培害虫类:这类害虫一生生活在土壤的浅层和表层。花卉被害处常造成植株萎蔫或死亡,如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

二、检查与识别

1.检查虫粪:放置花木地面周围和枝上查其可有虫粪。对钻入枝干的害虫,可检查排粪孔是否有粪便和木屑散落地面。天牛排出虫粪和木屑多为丝状;木蠹娥则为粒状并粘连成串。

2.查排泄物与分泌物:可在花木的枝叶等部分检查有无油污,发现这些物质一般是能分泌蜜露、蜡质等害虫产生的,主要是蚜虫类、蚧虫类、粉虱类刺吸口器害虫。

3.检查虫卵:大的卵粒、卵块肉眼可见。微小的卵可持放大镜查之。一般卵产在枝条、叶片、芽腋等处,如红蜘蛛卵多在叶背匿藏;天幕毛虫卵在枝条上;蚜虫卵在芽腋处,蝗虫卵在土壤中。由于各种害虫生活习性不同,产卵部位各异,在其产卵场所寻找,以便进一步识别害虫种类危害,以示及早防治。

4.拍枝检查:对一些惊扰能飞的害虫,拍动或晃动枝条叶片,可发现之。红蜘蛛等较小,肉眼难辨,可选花卉几种具代表性地方,放上白纸,然后拍动,使其抖落白纸上,即可得知红蜘蛛发生有无。

5.检查被害状:花木叶片、枝条有无被啃咬坏的地方,如孔洞、缺刻、筛网状等。或有卷缩的叶片,或在枝条上有异物生长,枯尖或死枝。

6.查土壤内害虫:可查土表有无异样。如蝼蛄表土行走,土表面有突出痕迹。一些金龟子成虫在花卉根茎表土下潜伏,拨开表土就可找到。

三、防治方法

l.严格检疫:检疫是一个国家或一个行政机构用法规措施禁止或限制危险性害虫人为的从外部传入或传出,限制其传播扩散的一种措施。这样能保证我们引入观赏花卉种子、种苗、盆花时免受害虫的侵袭。

2.园艺防治

(1)栽培措施:这是植物保护的一项基本措施,依据一些病虫的发生危害情况,对外部环境条件、寄生情况等提出一定要求,通过改善栽培、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避免有利害虫滋生的环境产生。

(2)土壤消毒:无论何种栽植土壤,都要了解其特性,尽量选用植物所需要的土壤,堆置培养土要充分发酵、要经常清洁田园、清除杂草、消除害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越夏场所。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克制害虫。花卉害虫的天敌十分丰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等。要充分加以保护、繁殖和利用、以消灭害虫。化学防治时尽量避免伤害天敌。以菌治虫是利用能使害虫致病的真菌、细菌、病毒或它们的代谢物来防治害虫。以螨治螨是利用捕食螨在温室中防治花卉上的红蜘蛛。

4.物理机械防治:利用光、色诱杀。采用黑光灯诱来具有趋光性的害虫。采用黄板粘胶可在花卉栽培地诱杀有翅蚜虫。热处理法可在夏季曝晒盆土,消灭土壤内线虫。

花卉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病毒病是危害花卉植物的一类特殊病害,近几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其在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与一般病害差异较大,为了便于正确识别、防治,现将诊断识别及防治要点分别细叙如下。

一、诊断识别

1.症状诊断花卉病毒病症状特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变色:包括“花叶”、“斑驳”、“碎色”3个类型。“花叶”指病叶上出现深浅绿相间的斑块。“斑驳”指病叶上有褪绿斑点,点较大,边缘不明显,分布不均匀。“变色”现象表现在花瓣上称为“碎色”。

(2)褪绿、黄化:全株或部分器官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3)斑点、条纹:常发生于叶、茎、果实等部位,表现为坏死斑、坏死条纹、褪绿斑或褪绿条纹。

(4)环斑、栎叶:二者多出现在叶片上,同心纹形的斑称为“环斑”。沿叶脉有栎树叶状变色纹的称为“栎叶”。

(5)明脉、黄脉、脉带:明脉和黄脉为花叶症状的前期,先为叶脉透明称“明脉”,继而叶脉变黄称“黄脉”,“脉带”是沿叶脉变深绿色。

(6)皱叶、卷叶: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变形。叶脉生长受抑制,叶肉仍然生长,叶片变皱,叶缘向上或下卷。

(7)丛生、矮化:病株顶芽受抑制,侧芽大量萌发,枝条丛生者称“丛生”或“丛枝”。节间缩短,植株均匀变矮称“矮化”。

(8)耳突:病叶背面叶脉上产生突起,形似耳朵状,称为“耳突”。

2.田间观察与分析田间现场观察分析对于病害诊断意义较大。病毒病害在症状特点上易与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空气污染等所引起的病害相混淆。受病毒侵染植株在田间分布多为零星分散,病株附近有健株。植株发病后往往不能恢复。非侵染性病害多数为成片发病,这种病害通过增加营养和改善环境条件可恢复健康。花卉病毒病只有明显病状而无病征,病毒病症状中多为花叶、黄化,且常常表现为系统侵染,较少有腐烂、萎蔫症状。当然,病毒病状有时也易发生变化,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寄主种类及品种上,会有差异,有些病毒病会因温度等变化而出现隐症。3.利用内含体诊断植物细胞经病毒感染后会产生与其他细胞结构不同的微小个体,这些个体的形状与组成都各不相同,称为“内含体”。通过显微镜观察具有特殊形状的内含体,可以诊断病毒病,但单纯用内含体诊断也并不可靠。

二、传染方式

1.汁液传染汁液传染通常只发生于花叶型病毒病。在自然界中,有些病毒病可以通过病株、健株的枝叶间相互摩擦或人为接触摩擦发生传染。其他管理操作如移苗、整枝、抹头、插花、切取无性养殖材料等,使手指或工具沾染病汁而传播病毒。

2.媒介传染以昆虫为主,尤其以蚜虫、叶蝉最常见,其次为土壤线虫及真菌。

3.无性养殖材料传染由于病毒病为全株性侵染,一旦感染病毒,寄主植物和各个部位一般都带有病毒。如块茎、球茎、鳞茎、块根、走茎、插条、接穗、接芽、苗木等都可以传播病毒病。

4.土壤传染土壤传染实际是土壤生物与寄主植物间的接触传染,分为两种,一是土壤中的线虫、真菌传播,二是土壤中带病毒的有机物传播。

5.种子及花粉传染种子中的胚及花粉常常会带有病毒,因而通过播种及花粉能传播病毒。

6.菟丝子传播由于菟丝子与多株寄主植物的维管束连在一起,因而传播病毒非常容易。

三、防治方法

1.消灭及减少侵染源随着国际间花卉业交往日益频繁,许多病毒会带到一些新的地区或传播到一些新的植物上。所以,首先应加强花卉病毒病检疫。其次,选留无病毒种子及无性养殖材料,或进行茎尖脱毒,第三,铲除杂草寄主。

2.防治传毒媒介用各种方法消灭蚜虫、叶蝉、线虫,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毒病的发生。

3.采取有效的栽培措施栽培措施包括适期播种、保护地栽培、人工基质的配制、科学肥水管理等系列措施。花卉生产力求精耕细作,田间卫生。在进行栽培操作如摘心、剥芽、扦插时,工具应经常消毒,尽量避免通过手指及工具传播病毒。

4.热处理钝化病毒利用某些病毒受热以后的不稳定性,使病毒失去活性而获得无毒苗。可采用温汤浸渍处理及热空气处理。热处理法去除病毒,只需简单的恒温设备即可,时间也短。但是高温处理不当会影响植物生长,严重者使植物死亡,且病毒去除率也并非百分之百。

5.药剂防治近几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研制出很多对蔬菜病毒有效的药剂,如植病灵、菌毒清、病毒灵、病毒特以及912钝化剂、抗毒剂1号等,但用于花卉的报道还不多。

马铃薯甲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马铃薯甲虫又名马铃薯叶甲,是我国一类检疫性害虫。现将马铃薯甲虫害的识别与防治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这种昆虫原生活在美国西部洛基山脉东麓的野生茄科植物上,由于人工繁育的马铃薯能为这种甲虫提供良好的营养,加上马铃薯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和运输事业的发展,马铃薯甲虫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检疫对象。在我国,1993年首次在新疆伊犁地区发现,目前虽然仍被控制在新疆的局部区域,但在全国适宜发生的地域很广。各地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严防治。马铃薯甲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如下。

马铃薯甲虫比较好识别,成虫短卵圆形,长9.0~11.5毫米,整体以浅黄或黄褐色为基色,每个鞘翅纵向着生5条黑色条纹,前胸背板有十几个黑斑,中间两个最大,呈U或V形。幼虫暗褐色至橘黄色,两侧各有两行大的暗色骨片,腹部膨大而隆起,4龄幼虫长约15毫米。卵块产于叶背面,长卵圆形,淡黄色或深橘黄色。

马铃薯甲虫一年发生1~4代。一个显着的特点是它的成虫寿命长,平均可达1年之久,能在土壤中越冬,耐饥饿,能随风迁移上千米,也能藏匿在种薯、农产品、种子、苗木以及包装材料内乘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田间调查要选择晴天并不要在早晨和傍晚进行。

马铃薯甲虫的另一个特点是喜食马铃薯、番茄、茄子、烟草等重要农作物,它的成虫、幼虫专吃马铃薯叶片或顶尖,繁殖快,食量很大,常把叶片咬成缺刻,甚至吃光。

当前防治马铃薯甲虫的重点是严格执行调运检疫程序,严格把关,防止疫区的马铃薯块茎、活体植株调出。对来自疫区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装材料按规程进行检疫和除害处理。

对于马铃薯甲虫适生地区要加强疫情监测,健全制度。在已经发生区,要实行包括秋翻冬灌、与非茄科蔬菜、作物轮作、人工捕杀和药剂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使用毒死蜱(乐斯本)和菊酯类药剂,如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每亩30克、2.5%溴氰菊酯(敌杀死)每亩20~30克对水喷雾。由于马铃薯甲虫容易对有机磷与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可交替使用氟虫腈(锐劲特)、啶虫脒、吡虫啉,以及苏云金杆菌制剂。

国槐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国櫆性强健,萌芽力及抗污染能力都很强,且树冠宽广枝叶繁茂,寿命长,在我国南、北方广泛应用。但该树一旦遭受某些虫害,将会严重影响其生长,甚至导致死亡。根据多年来笔者对国槐的管理及专家访问,对国槐常见的害虫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

1.槐蚜:1年发生多代,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枝条嫩梢、花序及荚果上,吸取汁液,被害嫩梢萎缩下垂,妨碍顶端生长,受害严重的花序不能开死,同时诱发煤污病。每年3月上、中旬该虫开始大量繁殖,4月产生有翅蚜,5月初迁飞槐树上危害,五六月在槐上危害最严重,6月初迁飞至杂草丛中生活,8月迁回国槐上危害一段时间后,以无翅胎生雌蚜在杂草的根际等处越冬,少量以卵越冬。防治方法:(1)秋冬喷石硫合剂,消灭越冬卵。(2)蚜虫发生量大时,可喷40%氧化乐果、50%马拉硫磷乳剂或40%乙酰甲胺磷1000至1500倍液或喷鱼藤精1000至2000倍液,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000至4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3)在蚜虫发生初期或越冬卵大量孵化后卷叶前,用药棉蘸吸40%氧化乐果乳剂8至10倍液,绕树干一圈,外用塑料布包裹绑扎。

2.朱砂叶螨:1年发生多代,以受精雌螨在土块孔隙、树皮裂缝、枯枝落叶等处越冬,该螨均在叶背危害,被害叶片最初呈现黄白色小斑点,后扩展到全叶,并有密集的细丝网,严重时,整棵树叶片枯黄、脱落。防治方法:(1)越冬期防治:用石硫合剂喷洒刮除粗皮、翘皮,也可用树干束草,诱集越冬螨,来春集中烧毁。(2)化学防治:发现叶螨在较多叶片危害时,应及早喷药,防治早期危害,是控制后期虫害的关键。可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至1500倍液,也可用5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1500至2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i5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要均匀、细致、周到。如发生严重,每隔半月喷1次,连续喷2至3次有良好效果。

3.槐尺娥:又名槐尺蠖。1年发生3至4代,第一代幼虫始见于5月上旬,各代幼虫危害盛期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中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蛹在树木周围松土中越冬,幼虫及成虫蚕食树木叶片,使叶片造成缺刻,严重时,整棵树叶片几乎全被吃光。防治方法:(1)落叶后至发芽前在树冠下及周围松土中挖蛹,消灭越冬蛹。(2)化学防治:5月中旬及6月下旬重点做好第一、二代幼虫的防治工作,可用50%杀螟松乳油、80%敌敌畏乳油1000至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000至4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000至4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3)生物防治可用苏云金杆菌乳剂600倍。

4.锈色粒肩天牛:两年发生1代,主要以幼虫钻蛀危害,每年3月上旬幼虫开始活动,蛀孔处悬吊有天牛幼虫粪便及木屑,被天牛钻蛀的国槐树势衰弱,树叶发黄,枝条干枯,甚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1)人工捕杀成虫:天牛成虫飞翔力不强,受振动易落地,可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于夜间在树干上捕杀产卵雌虫。(2)人工杀卵:每年7至8月天牛产卵期,在树干上查找卵块,用铁器击破卵块。(3)化学防治成虫: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虫活动盛期,对国槐树冠喷洒2000液杀灭菊酯,每15天一次,连续喷洒二次,可收到较好效果。(4)化学防治幼虫:每年3月至10月为天牛幼虫活动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5至10倍液,然后用药剂拌成的毒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5)用石灰10公斤+硫磺1公斤+盐10克+水20公斤至40公斤制成涂白剂,涂刷树干预防天牛产卵。

5.国槐叶小蛾:1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树皮缝隙或种子越冬,七八月危害最为严重,幼虫多从复叶叶柄基部蛀食危害,造成树木复叶枯干、脱落,严重时树冠出现秃头枯梢,影响观瞻。防治方法:(1)冬季树干绑草把或草绳诱杀越冬幼虫。(2)害虫发生期喷洒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

黄姜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黄姜生长期间发生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又称茎腐病、枯萎病)、疫病、炭疽病和紫斑病等。根腐病多发生于黄姜出苗前、后的生长前期(3~5月),且较集中或连片发生,是黄姜的常见、多发病,通常导致整株死亡;疫病一般发生于生长前、中期(4~7月),虽然多为局部(较集中,与多雨、湿度大有关)发生,但也可导致整株死亡;炭疽病、紫斑病多发生于黄姜生长中、后期(6~9月),炭疽病在发病区较普遍发生,紫斑病一般少见(有时两病混合发生),危害(以叶片为主)程度一般均较轻(与多雨、荫蔽、湿度大有关)。

1.黄姜根腐病。又称茎腐病、枯萎病,是由真菌类病菌经姜种、土壤、未腐熟的农家肥、雨水、农具等带菌、传播;多雨、湿度大、受冻害、虫伤、连作、黄姜长势弱等均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蔓延。(1)症状识别。病菌主要侵染地下根状茎幼芽及苗茎基部,芽、茎受害处呈褐或暗褐色斑点(有时为短条斑),凹陷或开裂后腐烂(有时病斑环绕茎基部一圈,导致病斑以上植株萎蔫、枯死);地下根部新根少或无,地上植株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卷缩,最后枯死(多为整株,叶片一般不脱落),较轻时整株矮小、瘦弱。有时姜苗还未出土或出土不久即芽尖变褐腐烂、死亡。(2)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才能取得较好效果。①实行轮作倒茬,且前茬为葱、蒜类更好;重病区应进行2~3年轮作,切莫连作。②精细整地,沟厢配套,高垄栽培;施足已腐熟的农家肥,适时增施磷、钾肥或复合专用肥;雨后要及时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③连作地要及时清除植株残枝、叶(烧毁或深埋),并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可用绿亨一号3000~4000倍液淋施于种植沟(穴)及盖种土中(拌匀),或每667平方米用敌克松(或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2~3kg(可加重茬宝lOOg或世高40g)拌细土30~40kg沟施(垫、盖姜种)。对选留无病虫害、须根多、健壮的姜种,在播种前也应作药剂处理:可用50%多菌灵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可加根腐灵50g)浸泡姜种10分钟后,捞出晾干待种。④药剂灌根或喷雾(针对苗茎基部)。可选用70%根腐灵600~800倍液(宜于阴天或晴天傍晚用,可加适量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或绿亨一号4000~5000倍、53.8%可杀得2000的1000~1200倍、12%绿乳铜(或20%龙克菌)600~800倍、70%甲基托布津600倍、50%多菌灵500倍液等,间隔7~10天,连灌或喷雾2~3次。结合防治地下害虫、叶面喷绿芬威、高产宝等,可促进生长、提高植株抗性和防治效果。

另一类比较少见的是由细菌侵染导致的根腐病,其症状不同点是:受害处多软化、腐烂、有时可闻到臭味,病株病轻时叶片萎垂、卷曲、易落叶(黄化),病重时整株死亡。药剂防治可选用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或可杀得1000倍、龙克菌、绿乳铜600倍液等灌根,间隔7天、连治2~3次。对已死病株及时拔除,并铲除病土,撒石灰等消毒。

2.黄姜疫病。属真菌病害,病菌可经病株残体、种姜、未腐熟的农家肥等传带;雨水多、田间湿度大、连作等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蔓延。整体上发生程度低于根腐病,但也可导致整株死亡。(1)症状识别。常常是植株茎部(包括苗茎基部)受害,先是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有时呈条状),后变褐或变黑、病斑凹陷、甚至环绕茎一圈萎缩,引起病株一侧枝叶或病斑以上整株萎蔫,最后枯死(可较集中或成片发生);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暗绿色,湿度大时叶片软腐。(2)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其他措施同根腐病)可选用:64%杀毒矾粉剂5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500~600倍、69%安克锰锌800~1000倍、53.8%可杀得1000~1200倍、12%绿乳铜或20%龙克菌600~800倍、75%百菌清粉剂500倍液等,间隔7~10天、连治2~3次,并喷向整株茎(含基部)上及其地面。

3.黄姜炭疽病、紫斑病。均属真菌病害,病菌可经田间病株残枝、叶、种姜、未腐熟的农家肥等传带;多雨、田间荫蔽、湿度大、连作、氮肥过多、低洼地、积水等均有利于两病的发生、蔓延。其中炭疽病发生较普遍,而紫斑病一般较少见(有时两病混合发生),发生程度一般均不重。(1)症状识别。两病均以侵染叶片为主。炭疽病在叶片上先出现一些水渍状退绿小斑点,后渐扩大成近圆形病斑(直径多小于4mm),其中散布许多同心轮纹状小黑点,中央呈灰白色、边缘褐色。紫斑病早期症状与炭疽病相似(无同心轮纹),但后期许多病斑常连接或扩大成不规则形的大紫斑(直径多大于10mm),病斑呈深或暗紫色,且多从叶缘向中间扩展;茎上病斑多为小长条形、凹陷,呈红褐或黑褐色。(2)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其他措施见根腐病)可选用:53.8%可杀得2000的1000~1200倍液,或12%绿乳铜600~800倍、20%噻菌铜(龙克菌)500~700倍、10%世高1000~1500倍、70%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600~700倍、50%多菌灵500倍、75%百菌清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间隔7~10天、连治2~3次,若喷后遇雨应及时补喷。

茴香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1白粉病

1.1症状。为害植株地上部分,较成熟的部位先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出现白粉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互相融合,在茎、叶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白粉,严重时叶片褪色,坏死枯萎。

1.2防治方法。收获时,将收集的病残物烧毁,以减少菌源;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15%粉锈宁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75%百菌清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采用保护地栽培的茴香,亦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在发病初期喷撒,每亩1公斤。

2根腐病

2.1症状。主要为害根部,造成死苗或烂根,严重时植株成片坏死。发病初期根尖或幼根呈褐色水渍状,后变成黑褐色坏死病斑,逐渐发展使主根呈锈黄至锈褐色,腐烂,病株极易从土中拔起。潮湿时在根茎表面产生白色霉层。病株叶片由外向里逐渐变黄坏死,最后全株枯死。

2.2防治方法。播种前或移栽前,每亩用50%多菌灵2~3公斤,拌细土50~60公斤,沟施或穴施;在定植时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45%特克多1000倍液浇灌定植穴或灌根,每株(穴)灌药液0.25~0.5公斤。

3菌核病

3.1症状。主要为害茎、茎基及叶柄,被害植株外观呈凋萎状,病部呈褐色湿润状,后变软、腐烂,表面缠绕蛛丝状霉。后期病部表面及茎腔内产生黑褐色鼠粪状菌核。

3.2防治方法。重病地实行轮作,并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收集病残体烧毁。增施磷、钾肥,防止单一施用过量氮肥。对不易轮作的病茬地,定植时每亩用40%五氯硝基苯0.4公斤,加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撒施。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洒50%速克灵1500~20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

4灰霉病

4.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有时亦可为害球茎。多从衰老、坏死或结水的叶片或叶柄开始发病,引起枝叶坏死腐烂,在病组织表面产生灰色霉层。球茎染病初呈水渍状灰绿色至灰褐色坏死,以后软化腐烂,在病部表面产生灰色霉层。

4.2防治方法。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时深埋或烧毁;在种植或定苗前,用65%甲霉灵500倍液、50%多霉灵600倍液,对棚室土壤、墙壁、棚膜等喷雾,进行表面灭菌;发病初期,用65%甲霉灵600倍液、50%多霉灵700倍液、45%特克多800倍液或50%农利灵1000倍液喷雾。

番茄斑萎病的识别与防治


番茄斑萎病发病症状该病症状变化大。苗期染病,幼叶变为铜色上卷,后形成许多小黑斑,叶背面沿脉呈紫色,有的生长点死掉,茎端形成褐色坏死条斑,病株仅半边生长或完全矮化或落叶呈萎蔫状,发病早的不结果。坐果后染病,果实上出现褪绿环斑,绿果略凸起,轮纹不明显,青果上产生褐色坏死斑,呈瘤状突起,果实易脱落。成熟果实染病轮纹明显,红黄或红白相间,褪绿斑在全色期明显,严重的全果僵缩,脐部症状与脐腐病相似,但该病果实表皮变褐坏死别于脐腐病。

番茄斑萎病的识别与防治

寄主寄主范围很广,涉及双子叶、单子叶植物34科271种,重要寄主包括番茄、辣椒、花生、烟草等作物。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蓟马传毒引起,此外,汁液可接种,种子也能传染,田间管理差、农事操作、病健株相互摩擦易引发此病。此病毒可以通过一些野生植物品种来越冬。但是,病毒流行水平主要依赖于虫口密度。最主要的介体昆虫蓟马的成虫藏在土壤中,春季土壤温度上升后,害虫会迁移到杂草上。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2.发病地区要及时铲除苦苣菜,野大丽花及田间杂草。3.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4.农事操作中涉及到的工具要进行消毒处理。物理防治。可用蓝板进行防治蓟马。化学防治。该病主要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可用药剂有:阿维菌素+吡虫啉;腚虫脒+阿维菌素。

粟瘟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粟的叶、叶鞘、穗颈、小穗柄和籽粒各部均可被害。叶片上典型病斑为梭形,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潮湿时,叶背面生灰霉状物;叶鞘上病斑亦呈梭形,较大,严重时茎节变黑,易折断。穗颈和小穗柄被害时,均为暗褐色,组织坏死,致使上部谷穗或小穗失去养分供给而成为死穗或死码。在华北地区粟出苗2~3片真叶时,即能引起苗枯,而在东北苗期发病极少。

病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5根束生,无色或基部淡褐色,不分枝,2~3个隔膜,顶端稍尖,有时屈膝状,孢痕显著;分生孢子洋梨形或梭形,无色透明,基部饨圆至较圆,有小突起,顶端较尖,2个隔膜。

发病特点

病菌在病草、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以病草最重要,病草体内的菌丝体在室外干燥环境堆放,经过两年仍有72%存活率。田间残留病残组织越冬后,组织内的菌丝尚有40%以上存活率。种子带菌侵染率极低,田间发病后,叶片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本病发生发展的适温为25℃左右,阴雨多雾,空气湿润时为害严重。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有较大差开;氮肥过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良种。

(2)及时处理病草、病残株,进行种子消毒,以减少菌源。带病谷草远离田间,最好堆在棚(室)内,进行探耕灭茬,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方法同粒黑穗病。

(3)合理密植,勿过量施用氮肥。

(4)有条灯件的地方,于叶瘟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或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①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对水喷雾;②0.4%春雷霉素粉剂2-2.5公斤,喷粉。⑧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0倍喷雾。需施药两次,间隔7天。

粟瘟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粟瘟病使粟的叶、叶鞘、穗颈、小穗柄和籽粒各部均可被害。要注意一旦发现粟瘟病便需采取措施及时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症状

叶片上典型病斑为梭形,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潮湿时,叶背面生灰霉状物;叶鞘上病斑亦呈梭形,较大,严重时茎节变黑,易折断。穗颈和小穗柄被害时,均为暗褐色,组织坏死,致使上部谷穗或小穗失去养分供给而成为死穗或死码。在华北地区粟出苗2~3片真叶时,即能引起苗枯,而在东北苗期发病极少

2、病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5根束生,无色或基部淡褐色,不分枝,2~3个隔膜,顶端稍尖,有时屈膝状,孢痕显著;分生孢子洋梨形或梭形,无色透明,基部饨圆至较圆,有小突起,顶端较尖,2个隔膜。

3、发病特点

病菌在病草、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以病草最重要,病草体内的菌丝体在室外干燥环境堆放,经过两年仍有72%存活率。田间残留病残组织越冬后,组织内的菌丝尚有40%以上存活率。种子带菌侵染率极低,田间发病后,叶片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本病发生发展的适温为25℃左右,阴雨多雾,空气湿润时为害严重。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有较大差开;氮肥过多,加重发病。

4、防治方法

(1)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良种。

(2)及时处理病草、病残株,进行种子消毒,以减少菌源。带病谷草远离田间,最好堆在棚(室)内,进行探耕灭茬,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方法同粒黑穗病。

(3)合理密植,勿过量施用氮肥。

(4)有条灯件的地方,于叶瘟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或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①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对水喷雾;②0.4%春雷霉素粉剂2-2.5公斤,喷粉。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0倍喷雾。需施药两次,间隔7天。

桃类花木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春夏季节,危害桃类(桃、碧桃、山桃、花桃、紫叶桃等)花木的害虫种类主要有蚜虫、叶螨、叶蝉、潜叶蛾、介壳虫等,现简要叙述如下:

一、蚜虫类

危害桃类花木的蚜虫有三种,即桃蚜(见图1、图2)、桃粉蚜(见图3)、桃瘤蚜(见图4),其危害症状、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见下表。

桃蚜

桃粉蚜

桃瘤蚜

危害症状

在嫩梢和叶背危害,被害叶片向背面作不规则的卷曲,严重时整个嫩梢扭曲成团。在叶背主要沿中脉两侧危害,叶片一般不变形,严重时向背面略作对合状,叶背具大量白色蜡粉。被害叶边缘向背面纵卷并肿胀,形成伪虫瘿,被害处淡绿至紫红色,最后变黄枯萎。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4~2.0毫米,体较小,黄绿至赤褐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0~2.5毫米,体绿色,较细长,体表覆盖白粉。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1毫米,体黄褐色,体较圆胖。

生活习性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食性广,其越冬寄主除桃类外,还危害李、杏、梅、樱花等,夏季可危害多种草本植物,在温室内常年发生。以卵在木本植物上越冬。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食性广,其越冬寄主除桃类外,还危害红叶李、美人梅、榆叶梅等,夏季危害香蒲、芦苇等。以卵在木本植物上越冬。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食性广,其越冬寄主除桃类外,还危害梅花、榆叶梅、樱花等,夏季危害艾等。以卵在木本植物上越冬。

防治措施:

(1)早春桃类花木发芽前,喷洒5度(波美度)石硫合剂,用以杀卵。

(2)在4、5月份上述害虫的发生危害盛期,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3%莫比郎乳油2000~2500倍液、25%阿克泰悬浮剂3000~5000倍液、0.2%苦参碱水剂稀释100~300倍液。

图1图2图3图4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桃类、樱花、梅花忌用乐果、敌敌畏防治害虫,因该类花木对上述两种药剂敏感,极易产生药害,造成叶片发黄而大量脱落。

(3)保护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蚜小蜂等天敌。

二、山楂叶螨

山楂叶螨又称山楂红蜘蛛,火龙虫,除危害桃类花木外,还可危害樱花、贴梗海棠、西府海棠、榆叶梅、石榴、山楂、锦葵等花木。

1.危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在初萌芽或展开的叶片背面刺吸危害,芽被害后不能继续萌发;叶片受害后,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大量失绿乃至变黄的小斑点(在所有的刺吸害虫造成的失绿斑点中,以红蜘蛛类引起的的斑点最小),后期斑点连片,使叶片呈黄绿色(见图5)。严重时,叶片黄枯、脱落,枝条及叶片上具大量丝网状物。

2.形态特点

(1)成虫:雌成虫体长0.5~0.6毫米,长椭圆形,背隆起,有皱纹,足黄白色。有冬型、夏型之分,冬型体色鲜红,夏型体色暗红。雄成虫体长0.4毫米,末端尖,黄绿或橙黄色,背面两侧具黑绿色斑纹。

(2)卵:圆球形,光滑,橙红色。

3.生活习性

以受精的雌成虫在树干、主侧枝的粗皮缝隙、树干基部附近的土壤裂缝以及落叶、杂草的根际等处越冬。次年树芽萌动膨大时,越冬雌螨开始活动,先危害芽,随着叶片的展开,转而危害叶片,造成叶片黄枯,并在危害部位结网。高温、干燥、少雨时发生危害最重。

4.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杂草。

(2)药剂防治:可选用50%溴螨酯乳油1000倍液、25%增效喹硫磷乳油800倍~1000倍液、20%阿波罗悬浮剂20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1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

三、桃一点斑叶蝉

1.危害症状

桃一点斑叶蝉,又称桃小绿叶蝉、桃浮尘子。主要危害桃类花木,也危害梅花、海棠、月季、樱花等,以成虫、若虫在叶片上吸取汁液,被害叶片出现大量失绿斑点(见图6),严重时,叶片呈苍白色,提早脱落,影响树势。

2.形态特点

(1)成虫:体长3.1~3.3毫米,全体绿色,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蜡质,头顶具一黑点,翅绿色半透明。

(2)卵:长椭圆形,长0.7~0.8毫米,乳白色,半透明。

3.生活习性

以成虫在龙柏、侧柏、马尾松以及柑橘、荔枝、龙眼等常绿树上越冬。翌年随桃类花木现蕾萌芽时,由越冬寄主开始向桃树上转移,全年中以7~9月份危害最重。

4.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铲除杂草,剪除受害严重的虫枝。

(2)害虫发生期,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40.7%乐斯本乳油1500~2000倍液。

四、桃潜叶蛾

1.危害症状

桃潜叶蛾又名桃叶潜蛾,可危害桃、杏、李、樱桃等花木。以幼虫在上下表皮的叶肉串食危害,在叶表形成黄白色、不规则的弯曲虫道(见图7),潜道随虫体的长大而变粗,虫道内有黑色斑点(虫粪)。发生严重时,叶面虫道连片,苍白,并致使叶片大量脱落。

2.形态特点

(1)成虫:体长3毫米,翅展6毫米,体及前翅银白色。前翅狭长,先端尖,附生3条黄白色斜纹,翅先端有黑色斑纹。前后翅都具有灰色长缘毛。

(2)卵:扁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极薄而软,大小为0.330.26毫米。

(3)幼虫:老熟体长6毫米,头小,胸淡绿色,体稍扁。有黑褐色胸足3对。

(4)茧:扁枣核形,白色,茧两侧有长丝粘于叶上。

3.生活习性

该虫以蛹在被害叶上结一白色绿茧越冬。来年桃展叶后,成虫羽化,将产卵于叶下表皮内。幼虫孵化后,在叶组织内潜食为害,串成弯曲隧道,并将粪粒充塞其中,叶受害后枯死脱落。幼虫老熟后在叶背吐丝结白色薄茧化蛹。5~9月份危害重。

4.防治措施

(1)晚秋落叶季节,及时清除落叶,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蛹。

(2)药剂防治: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氯菊酯乳油1500倍液。

五、桑白蚧

1.危害症状

桑白蚧又称桑盾蚧、桑介壳虫、桃介壳虫,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枝干上吸食养分,偶有在果实和叶片上为害的,造成树势衰弱。严重时,会使得枝条或树体死亡。

2.形态特点

(1)雌成虫:橙黄或桔红色,宽卵圆形扁平,雌虫介壳圆形,直径2~2.5毫米,略隆起有螺旋纹,灰白至灰褐色;壳点黄褐色。

(2)雄虫:体长0.65~0.70毫米,橙色至桔红色,眼黑色;足3对,细长多毛。腹部长。雄虫介壳细长,约1毫米,白色,背面有三条纵脊,壳点橙黄色,位于壳的前端。

(3)卵:椭圆形,长径0.25~0.3毫米,初呈淡粉红色,渐变淡黄褐色,孵化前为杏红色。

(4)若虫:初孵若虫淡黄褐色,扁卵圆形,雌性形状与雌成虫相似。

3.生活习性

以受精雌成虫于枝条上越冬,桃树萌动之后开始吸食为害,4月底5月初为越冬雌成虫的产卵盛期。卵孵化为若虫后,四处活动,寻找合适的场所固着刺吸危害,严重时虫体连片(见图8),极大地削弱树势。

4.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可用硬毛刷或细铜丝刷,刷掉枝干上虫体。结合整形修剪,剪除被害严重的枝条。

(2)早春桃类花木萌芽前,喷洒5度(波美度)石硫合剂。

(3)9、10月份,桃类花木叶片老化后,喷洒含油2%~3%的柴油乳剂。

(4)若虫孵化活动而尚未固定危害前,采用药剂防治,即喷洒40.7%乐斯本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氯菊酯乳油1500倍液。

六、桃红颈天牛

1.危害症状

桃红颈天牛可危害桃、杏、李、梅花、樱桃、樱花等多种花木,以幼虫在皮层和木质部蛀隧道,造成树干中空,皮层脱离,树势弱,且常常引起树体死亡。

2.形态特点

(1)成虫:体长28~37毫米,宽8~10毫米,黑色,前胸大部分棕红色或全部黑色,有光泽。前胸两侧各有1刺突,背面瘤状突起(见图9)。

(2)卵:长圆形,乳白色,长6~7毫米。

(3)幼虫:体长50毫米,黄白色。前胸背板扁平方形,前缘黄褐色,中间色淡。

(4)蛹:淡黄白色,长36毫米。前胸两侧和前缘中央各有突起1个。

3.生活习性

该虫在北方地区2~3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过冬。来年春越冬幼虫恢复活动,在皮层下和木质部钻蛀不规则的隧道,并向蛀孔外排出大量红褐色虫粪及碎屑,堆满树干基部地面,5、6月间危害最重,严重时树干全部被蛀空而死。5~6月老熟幼虫粘结粪便、木屑在木质部作茧作蛹,6~7月成虫羽化。卵多产在主干、主枝的树皮缝隙中,以近地面3厘米范围内较多。幼虫孵化后,头向下蛀入韧皮部,先在树皮下蛀食,经过停育过冬,翌春继续向下蛀食皮层,至7、8月份当幼虫长到体长30毫米后,头向上往木质部蛀食。再经过冬天,到第三年5~6月老熟化蛹,蛹期10天左右羽化为成虫。幼虫一生钻蛀隧道总长50~60厘米。

4.防治措施

(1)树干涂白:成虫发生前,在树干及树枝上涂白涂剂(生石灰10份、硫磺1份、水40份),防止成虫产卵。

(2)捕杀成虫:6、7月份的成虫发生期,利用其中午静息于枝条的习性,进行人工捕捉。

(3)刮除虫卵:成虫产卵期,检查树体,发现产卵刻痕要及时刮除。

(4)钩杀或挖除幼虫:经常检查树干,发现虫粪,及时用铁丝钩杀或挖除幼虫。

(5)消灭蛀道内幼虫:4、5月份害虫的危害盛期,发现有新鲜的虫粪时,在虫孔内塞入沾有50%敌敌畏乳油的棉球,以毒杀幼虫。

《稻瘟病的识别与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