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比利时杜鹃病害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比利时杜鹃,又名西洋杜鹃,木本植物,从比利时引种到我国。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花期可以控制。花色有(红,白,花蝴蝶,粉红,大红,国旗红)等。是世界盆栽花卉生产的主要种类之一。

比利时杜鹃常见病害中的生理性病变主要由产销地之间水质差异以及流通途中气温不适或家庭室内摆放时光照不足而引起。治理方法主要是按比利时杜鹃的生理习性调配好光照、灌溉用水的酸碱度和温度。

属于病理方面的常见病害有:

灰霉病

以疏苗、降湿、保温为治理的根本措施。药物治理可用扑海因(1500倍液)、代森锰锌(500倍液)、速克灵(150倍液)、百菌清(600倍液)等杀菌剂中任选一种喷施。一般用2-3次,间隔7-10天一次,轮换用药更好。

白绢病

白绢菌一般危害根部。应严格选用栽培基质,使用前采用暴晒或拌药等预防措施。药物治理可在生长期间用敌克松(500倍液)或五氯硝基苯(800倍液)灌根。一般施用2次可消除,间隔期10天左右。

茎腐病

茎腐病一般在苗床上发生,症状表现为苗株基部茎干腐烂。及时移栽小苗是治理的根本办法。药物防治以杀毒矾(600倍液)或杜邦克露(600倍液)灌根,效果较好。

常见虫害主要是螨虫类和红蜘蛛,药物防治用螨虫绝(1500倍液)或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施。一般喷2次可解决,7-10天一次。

小编推荐

迎红杜鹃的病害防治


迎红杜鹃也是杜鹃中的一种,它是一种落叶乔木,高度在1到2米之间,上面有很多分枝。一般都是在4到6月的时候开始开花,因为它花长得也很美丽,所以有着很不错的园艺价值。那如果它不小心发生病虫害,该怎么办呢?那就一起来看下吧。

1.叶肿病

它一般主要危害迎红杜鹃的花芽上面、嫩叶和新梢上。刚开始叶片的正面上会出现淡黄色半透明的圆形斑,之后就会变成黄色。还有点下陷。这样就会让叶子开始枯黄,就早早的落下了。严重的时候还会让叶柄上面形成片的病斑,变得非常畸形肥厚。

防治方法:在开始发病之前,尤其是在它抽梢展叶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农药喷洒,如果发现病叶还要给它马上就清理掉。在发芽之前发病的话,也是可以喷洒一些农药进行治理,发病后还要继续用其他的农药喷洒。

2.叶斑病和褐斑病

这两种病害都是直接影响它的叶片、叶柄和茎部。叶子上面的病斑是圆形的,之后就会开始渐渐扩大,呈现出来不规则的大病斑,还会产生一些轮纹,然后病斑就会从红褐色慢慢渐变成黑褐色的,中间是灰褐色。不论是哪一种病害,都可能让它的整个植株完全枯黄死掉。

防治方法:在5到8月份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些对应的农药,进行一定的配置之后,然后每隔上10天左右的时候,给它喷洒一次,前后一共喷洒7到8次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控制住病害的发展。为了不让一些叶片变黄,还可以增加其他的溶剂。

3.币厄病

听起来真的是一种很奇怪的病害。一般只要是受到伤害的嫩枝叶片的上面,就会马上布满了比较密的白色或者是粉红色的病害,其中大部分都是蚜虫造成的。

防治方法:首先要把那些病叶给清除掉,然后在对它喷洒一些药剂,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喷洒技巧,这样就可以让它不容易再有新的病害了。

杜鹃花的病害防治方法


1、杜鹃花灰霉病

症状灰霉病发生于杜鹃的叶和花部。冻害常是叶部发病的诱因。春季,在室内外栽培的杜鹃的花部常感染灰霉病。发病初期,花瓣上出现坏死斑点,扩展委快,并相互连接形成大型病斑。在湿度高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层,灰霉病因此而得名。

病原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exfr.]属半知菌亚门。病原菌的子实体从菌丝或菌核生出。分生孢子梗丛生,灰色,后转褐色,分生孢子卵形。其有性世代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eliana(debary)whetze],属子囊菌亚门。

2、杜鹃花褐斑病

症状杜鹃花褐斑病也称为叶斑病。起初,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展呈不规则状,病斑转变成淡红褐色,中部呈暗褐色。病叶过早脱落,严重时植株生长受阻。检查病叶,可在病斑上发现黑色小粒点,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温室栽植的杜鹃发病严重,湿度高时病情更重。

病原杜鹃壳针孢[septoriaazaleaevogl.]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寄主植物组织内或落叶上越冬,来年病叶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防治方法冬春及时扫除并烧毁落叶。植株展叶后,每隔半个月喷施波尔多液(1:1:100),可连续喷施2-3次,以防发病。在发病早期喷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次,以抑制病害发展。

杜鹃花的病害防治方法

3、杜鹃花缺铁黄化病

杜鹃缺铁黄化病又称黄叶病、褪绿病,是各地盆栽杜鹃常见的病害。

症状此病多发生在嫩梢新叶上。初期叶脉间叶肉褪绿,失去光泽,后逐渐变成黄白色,但叶脉保持绿色,使叶片上的绿色呈网纹状。随后黄化程度逐渐加重,除较大的叶脉外,全叶变成黄色、黄白色,严重时,沿叶、叶缘向内枯焦。

发病原因杜鹃缺铁黄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土壤缺铁或铁素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片变成黄绿色。在一般情况下,有下列几方面情况:在石灰质碱性土壤中,能被利用的可溶性二价铁,被转化为不溶性的三价铁盐而沉淀,使根部不能吸收;盆栽花卉浇水频繁,使土壤中的可溶性铁过多的淋洗流失;在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区,植株根系发育受影响,根部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进行,降低根部吸收铁素的能力。

防治方法杜鹃喜酸怕碱,要避免栽植在碱性和含钙质较多的土壤中;庭园露地种植,不要靠近水泥、砖墙或用过石灰的地方。盆栽杜鹃花宜用酸性土,若土壤偏碱可添换酸性土;苗圃地栽植杜鹃花,可施用堆肥、绿肥或其它有机肥料,这些肥料中产生的有机酸可溶解土壤中不溶性铁,使植株较易吸收。或者以硫酸亚铁混入在肥料中施用,其配制是:硫酸亚铁2.5-3公的,油粕5-7.5公的,粪10-15公斤,水200-250斤,混合后,待其腐熟成黑色后即可使用。此种方法效果良好。在偏碱性的土壤中,可浇0.1-0.2%磷酸二氢钾溶液,此溶液的ph值为4.7,能使碱性土壤变为酸性土壤,即可使嫩叶黄化现象得到治疗,同时酸酸二氢钾中还有磷、钾元素,利于开花和提高花量。经常浇施硫酸亚铁溶液,会使土壤中硫及有效铁成分过多,使植物中毒,可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14克,硫酸亚铁(化学纯)0.1克,混合溶入500毫升自来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叶片正、背面均要喷及,3天1次,持继数次,可获得良好效果。

4、杜鹃花冠网蝽

又名梨网蝽、梨花网蝽、花属半翅目、网蝽科。分布全国各地。以若虫、成虫危害杜鹃、月季、山茶、含笑、茉莉、蜡梅、紫藤等盆栽花木。

为害状成虫、若虫都群集在叶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背面出现很象似被溅污的黑色粘稠物。这一特征易区别于其它刺吸害虫。整个受害叶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很多苍白斑点,受害严重时斑点成片,以至全叶失绿,远看一片苍白,提前落叶,不再形成花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体形扁平,黑褐色。触角丝状,4节。前胸背板中央纵向隆起,向后延伸成叶状突起,前胸两侧向外突出成羽片状。前翅略呈长方形。前翅、前胸两则和背面叶状突起上均有很一致的网状纹。静止时,前翅叠起,由上向下正视整个虫体,似由多翅组成的x字形。卵长椭圆形,一端弯曲,长约。0.6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半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初孵时乳白色,后渐变暗褐色,长约1.9毫米。3龄时翅芽明显,外形似成虫,在前胸、中胸和腹部3-8节的两侧均有明显的锥状刺突。

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代数在长江流域4-5代,华北地区3-4代,各地均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杂草、树皮裂缝以及土、石缝隙中越冬。4月上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集中到叶背取食和产卵。卵产在叶组织内,上面附有黄褐色胶状物,卵期半个月左右。初孵若虫多数群集在主脉两侧危害。若虫脱破5次,经半个月左右变为成虫。第一代成虫6月初发生,以后各代分别在7月旬、8月初、8月底9月初,因成虫期长,产卵期长,世代重叠,各虫态常同时存在。一斫中7-8月危害最重,9月虫口密度最高,10月下旬后陆续越冬。成虫喜在中午活动,每头雌成虫的产卵量因寄主不同而异,可由数十粒至上百粒,卵分次产,常数粒至数十粒相邻,产卵处外面都有1个中央稍为凹陷的小黑点。

防治方法冬季彻底清除盆花、盆景园内周围的落叶、杂草。药剂防治对茎干较粗并较粗糙的植株,涂刷白涂剂。在越冬成虫出蛰活动到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的阶段,是药剂防治的最有利时机。可喷50%杀螟松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10-20%拟除虫菊酯类1000-2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西洋杜鹃常见病害及防治


西洋杜鹃的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对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喜酸好湿,畏冷怕晒,不耐肥水,稍有不慎,即生长异常,发生病害,应注意及时防治。

西洋杜鹃常见病害有:褐斑病、叶尖枯病、立枯病、红叶病和小叶病等。这些病害发生后,轻者叶片变形变色、花小色暗、花期缩短、生长速度减慢;重者整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观赏效果。

西洋杜鹃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一、褐斑病

1.识别特征:该病是西洋杜鹃较易发生的一种叶片病害,几乎所有栽培品种、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感病的叶片最初在表面产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不久扩展成圆形、长形或不规则病斑,直径约2毫米~10毫米,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稍隆起,后期病斑中部干枯,形成圆形小孔,邻近病斑相连可形成不规则大斑,严重时叶片枯死,中央散生小黑点。

2.发生特点:褐斑病是真菌病害,由叶点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病残体。越冬病菌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即可产生繁殖体,借气流传播,从植株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在25℃-28℃及高湿条件下发病普遍而严重。此外,土壤含水量大,肥料不足,植株生长衰弱时,都易诱发此病。

3.防治措施:

①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用腐熟或蒸汽灭菌的锯木屑作为栽培基质,可降低病菌侵染来源,保持土壤湿润、疏松、透气、不积水,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

②清洁盆土,摘除病叶。结合追肥清除残落的病叶于田外或深埋于地下,减少病源。

③适时喷施或浇灌800倍~1000倍硫酸亚铁溶液,调节土壤酸碱度。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保护,防止病害蔓延。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天~10天喷1次,共喷2次~3次。也可用多菌灵或百菌清与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降低病菌抗药性。

二、立枯病

1.识别特征:该病主要发生在刚扦插不久或一年生西洋杜鹃植株上。初发病时,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情发展较缓慢,随着病斑的扩展出现凹陷,当病斑绕茎一周时,茎基部缢缩、干枯。湿度大时,病部常有淡褐色蛛网状的菌丝,有时能结成大小不等、褐色的菌核。

2.发生特点:立枯病也是真菌病害,由丝核菌侵染所致。该病菌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株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气温回升后,在土壤含水量过高、光照不足、植株生长瘦弱的情况下,此病开始发生。如果浇水过多或遇雨排水不及时,造成栽培基质过于闷湿;或门窗开启不及时,使苗床土温变化幅度太大;或保温不良,造成床内土壤冷湿均易诱发该病。

3.防治措施:

①栽培基质准备。盆栽宜选择2/3吸水和排水能力较好的锯木屑和1/3的小石子作为基质,扦插前灭菌消毒,施足有机肥,增强肥力。

园林植物杜鹃花的病害防治


症状灰霉病发生于杜鹃的叶和花部。冻害常是叶部发病的诱因。春季,在室内外栽培的杜鹃的花部常感染灰霉病。发病初期,花瓣上出现坏死斑点,扩展委快,并相互连接形成大型病斑。在湿度高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层,灰霉病因此而得名。

病原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exFr.]属半知菌亚门。病原菌的子实体从菌丝或菌核生出。分生孢子梗丛生,灰色,后转褐色,分生孢子卵形。其有性世代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eliana(deBary)Whetze],属子囊菌亚门。

杜鹃花褐斑病

症状杜鹃花褐斑病也称为叶斑病。起初,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展呈不规则状,病斑转变成淡红褐色,中部呈暗褐色。病叶过早脱落,严重时植株生长受阻。检查病叶,可在病斑上发现黑色小粒点,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温室栽植的杜鹃发病严重,湿度高时病情更重。

病原杜鹃壳针孢[SeptoriaazaleaeVogl.]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寄主植物组织内或落叶上越冬,来年病叶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防治方法冬春及时扫除并烧毁落叶。植株展叶后,每隔半个月喷施波尔多液(1:1:100),可连续喷施2-3次,以防发病。在发病早期喷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次,以抑制病害发展。

杜鹃花缺铁黄化病

杜鹃缺铁黄化病又称黄叶病、褪绿病,是各地盆栽杜鹃常见的病害。

症状此病多发生在嫩梢新叶上。初期叶脉间叶肉褪绿,失去光泽,后逐渐变成黄白色,但叶脉保持绿色,使叶片上的绿色呈网纹状。随后黄化程度逐渐加重,除较大的叶脉外,全叶变成黄色、黄白色,严重时,沿叶、叶缘向内枯焦。

发病原因杜鹃缺铁黄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土壤缺铁或铁素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片变成黄绿色。在一般情况下,有下列几方面情况:在石灰质碱性土壤中,能被利用的可溶性二价铁,被转化为不溶性的三价铁盐而沉淀,使根部不能吸收;盆栽花卉浇水频繁,使土壤中的可溶性铁过多的淋洗流失;在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区,植株根系发育受影响,根部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进行,降低根部吸收铁素的能力。

杜鹃花常见的两种病害防治


杜鹃花常见的两种病害防治方法;

杜鹃花叶斑病

症状主要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为病斑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黑褐色。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黄、早落。

防治方法

1.秋季清除落叶并加以处理,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

2.栽植或盆花摆放密度要适宜,保证植株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夏季盆花放在室外阴棚内,以减少日灼和机械损伤等造成的伤口。3.开花后立即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10-14天喷一次,连续喷洒2-3次。

杜鹃花褐斑病

褐斑病是杜鹃花主要病害。初发时,叶片产生褐色小斑点,斑点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大斑,病斑成不规则状,正面色较深,反面色较淡。后期,病斑中部变成灰褐色,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或灰褐色。严重时,树枝完全裸露,植株衰弱。

防治方案发病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或波美0.4度石硫合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每隔10-14天喷1次,共喷4次。

杜鹃花的常见病害和防治方法


杜鹃花为著名的花卉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世界各公园中均有栽培,这么好看的杜鹃花遇到病害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跟大家介绍杜鹃花的常见病害和防治方法!

杜鹃花的常见病害和防治方法

杜鹃花根腐病

发病时,杜鹃的根茎部分出现褐色的水渍状斑点,后期逐渐湿腐化,并逐渐向上蔓延。最终会导致植株萎蔫,顶芽不发,根系腐烂,发育不良。叶片也会脱落,部分的枝条或整个植株呈现黑色光杆状。

在日常养护中,正确浇水,最好选用雨水、河水、湖水或池塘水,井水或自来水要放置2~3天后浇灌。另外发病时及时喷洒杀菌药剂,严重时可将植株脱盆清洗根部。

杜鹃花褐斑病

杜鹃花发病时,叶面会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会形成不规则的大斑点,随之叶片脱落,影响当年开花,及来年的花蕾发育。褐斑病常发生于梅雨季节及湿度较大的天气。

日常养护中,注意增加环境湿度,但也要及时通风透光。及时增施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若发现植株染病,几十年摘除叶片,并喷洒波尔多液。

杜鹃花黄化病

杜鹃花黄化病主要是因为缺铁,尤其是在土壤偏碱的地区,会出现植株迟绿现象。严重时,叶片边缘焦黄。杜鹃花的黄化病在顶端的叶片表现最为明显,都是因为缺铁导致的。

定期喷洒硫酸亚铁溶液或矾肥水,当然家用食醋也可以。若植株黄化严重,可以在盆土中用筷子戳几个15厘米左右的孔,用1::30的硫酸亚铁溶液浇灌,可以大幅度增加土壤中的铁元素。

养花大全杜鹃花的病害及防治技术


1、杜鹃花灰霉病

症状灰霉病发生于杜鹃的叶和花部。冻害常是叶部发病的诱因。春季,在室内外栽培的杜鹃的花部常感染灰霉病。发病初期,花瓣上出现坏死斑点,扩展委快,并相互连接形成大型病斑。在湿度高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层,灰霉病因此而得名。

病原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exfr.]属半知菌亚门。病原菌的子实体从菌丝或菌核生出。分生孢子梗丛生,灰色,后转褐色,分生孢子卵形。其有性世代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eliana(debary)whetze],属子囊菌亚门。

2、杜鹃花褐斑病

症状杜鹃花褐斑病也称为叶斑病。起初,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展呈不规则状,病斑转变成淡红褐色,中部呈暗褐色。病叶过早脱落,严重时植株生长受阻。检查病叶,可在病斑上发现黑色小粒点,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温室栽植的杜鹃发病严重,湿度高时病情更重。

病原杜鹃壳针孢[septiaazaleaevogl.]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寄主植物组织内或落叶上越冬,来年病叶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防治方法冬春及时扫除并烧毁落叶。植株展叶后,每隔半个月喷施波尔多液(1:1:100),可连续喷施2-3次,以防发病。在发病早期喷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次,以抑制病害发展。

3、杜鹃花缺铁黄化病

杜鹃缺铁黄化病又称黄叶病、褪绿病,是各地盆栽杜鹃常见的病害。

症状此病多发生在嫩梢新叶上。初期叶脉间叶肉褪绿,失去光泽,后逐渐变成黄白色,但叶脉保持绿色,使叶片上的绿色呈网纹状。随后黄化程度逐渐加重,除较大的叶脉外,全叶变成黄色、黄白色,严重时,沿叶、叶缘向内枯焦。

发病原因杜鹃缺铁黄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土壤缺铁或铁素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片变成黄绿色。在一般情况下,有下列几方面情况:在石灰质碱性土壤中,能被利用的可溶性二价铁,被转化为不溶性的三价铁盐而沉淀,使根部不能吸收;盆栽花卉浇水频繁,使土壤中的可溶性铁过多的淋洗流失;在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区,植株根系发育受影响,根部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进行,降低根部吸收铁素的能力。

防治方法杜鹃喜酸怕碱,要避免栽植在碱性和含钙质较多的土壤中;庭园露地种植,不要靠近水泥、砖墙或用过石灰的地方。盆栽杜鹃花宜用酸性土,若土壤偏碱可添换酸性土;苗圃地栽植杜鹃花,可施用堆肥、绿肥或其它有机肥料,这些肥料中产生的有机酸可溶解土壤中不溶性铁,使植株较易吸收。或者以硫酸亚铁混入在肥料中施用,其配制是:硫酸亚铁2.5-3公的,油粕5-7.5公的,粪10-15公斤,水200-250斤,混合后,待其腐熟成黑色后即可使用。此种方法效果良好。在偏碱性的土壤中,可浇0.1-0.2%磷酸二氢钾溶液,此溶液的ph值为4.7,能使碱性土壤变为酸性土壤,即可使嫩叶黄化现象得到治疗,同时酸酸二氢钾中还有磷、钾元素,利于开花和提高花量。经常浇施硫酸亚铁溶液,会使土壤中硫及有效铁成分过多,使植物中毒,可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14克,硫酸亚铁(化学纯)0.1克,混合溶入500毫升自来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叶片正、背面均要喷及,3天1次,持继数次,可获得良好效果。

4、杜鹃花冠网蝽

又名梨网蝽、梨花网蝽、花属半翅目、网蝽科。分布全国各地。以若虫、成虫危害杜鹃、月季、山茶、含笑、茉莉、蜡梅、紫藤等盆栽花木。

为害状成虫、若虫都群集在叶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背面出现很象似被溅污的黑色粘稠物。这一特征易区别于其它刺吸害虫。整个受害叶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很多苍白斑点,受害严重时斑点成片,以至全叶失绿,远看一片苍白,提前落叶,不再形成花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体形扁平,黑褐色。触角丝状,4节。前胸背板中央纵向隆起,向后延伸成叶状突起,前胸两侧向外突出成羽片状。前翅略呈长方形。前翅、前胸两则和背面叶状突起上均有很一致的网状纹。静止时,前翅叠起,由上向下正视整个虫体,似由多翅组成的x字形。卵长椭圆形,一端弯曲,长约。0.6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半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初孵时乳白色,后渐变暗褐色,长约1.9毫米。3龄时翅芽明显,外形似成虫,在前胸、中胸和腹部3-8节的两侧均有明显的锥状刺突。

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代数在长江流域4-5代,华北地区3-4代,各地均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杂草、树皮裂缝以及土、石缝隙中越冬。4月上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集中到叶背取食和产卵。卵产在叶组织内,上面附有黄褐色胶状物,卵期半个月左右。初孵若虫多数群集在主脉两侧危害。若虫脱破5次,经半个月左右变为成虫。第一代成虫6月初发生,以后各代分别在7月旬、8月初、8月底9月初,因成虫期长,产卵期长,世代重叠,各虫态常同时存在。一斫中7-8月危害最重,9月虫口密度最高,10月下旬后陆续越冬。成虫喜在中午活动,每头雌成虫的产卵量因寄主不同而异,可由数十粒至上百粒,卵分次产,常数粒至数十粒相邻,产卵处外面都有1个中央稍为凹陷的小黑点。

防治方法冬季彻底清除盆花、盆景园内周围的落叶、杂草。药剂防治对茎干较粗并较粗糙的植株,涂刷白涂剂。在越冬成虫出蛰活动到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的阶段,是药剂防治的最有利时机。可喷50%杀螟松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10-20%拟除虫菊酯类1000-2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西洋杜鹃常见病害有哪些


西洋杜鹃对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喜酸好湿,畏冷怕晒,不耐肥水,稍有不慎,即生长异常,发生病害。西洋杜鹃常见病害有:褐斑病、叶尖枯病、立枯病、红叶病和小叶病等。这些病害发生后,轻者叶片变形变色、花小色暗、花期缩短、生长速度减慢;重者整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观赏效果。西洋杜鹃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一、褐斑病

1.识别特征:该病是西洋杜鹃较易发生的一种叶片病害,几乎所有栽培品种、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感病的叶片最初在表面产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不久扩展成圆形、长形或不规则病斑,直径约2毫米~10毫米,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稍隆起,后期病斑中部干枯,形成圆形小孔,邻近病斑相连可形成不规则大斑,严重时叶片枯死,中央散生小黑点。

2.发生特点:褐斑病是真菌病害,由叶点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病残体。越冬病菌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即可产生繁殖体,借气流传播,从植株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在25℃-28℃及高湿条件下发病普遍而严重。此外,土壤含水量大,肥料不足,植株生长衰弱时,都易诱发此病。

3.防治措施:

①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用腐熟或蒸汽灭菌的锯木屑作为栽培基质,可降低病菌侵染来源,保持土壤湿润、疏松、透气、不积水,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

②清洁盆土,摘除病叶。结合追肥清除残落的病叶于田外或深埋于地下,减少病源。

③适时喷施或浇灌800倍~1000倍硫酸亚铁溶液,调节土壤酸碱度。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保护,防止病害蔓延。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天~10天喷1次,共喷2次~3次。也可用多菌灵或百菌清与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降低病菌抗药性。

二、立枯病

1.识别特征:该病主要发生在刚扦插不久或一年生西洋杜鹃植株上。初发病时,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情发展较缓慢,随着病斑的扩展出现凹陷,当病斑绕茎一周时,茎基部缢缩、干枯。湿度大时,病部常有淡褐色蛛网状的菌丝,有时能结成大小不等、褐色的菌核。

2.发生特点:立枯病也是真菌病害,由丝核菌侵染所致。该病菌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株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气温回升后,在土壤含水量过高、光照不足、植株生长瘦弱的情况下,此病开始发生。如果浇水过多或遇雨排水不及时,造成栽培基质过于闷湿;或门窗开启不及时,使苗床土温变化幅度太大;或保温不良,造成床内土壤冷湿均易诱发该病。

3.防治措施:

①栽培基质准备。盆栽宜选择2/3吸水和排水能力较好的锯木屑和1/3的小石子作为基质,扦插前灭菌消毒,施足有机肥,增强肥力。

②苗木管理。最重要的是温、湿度的控制。低温时要注意棚内保温,避免受冻,湿度大时要注意勤换气,白天在苗木不受冻害的情况下,尽量多通风透气。

③药物防治。栽植扦插前栽培基质要进行药剂处理,可选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用药量为每平方米8克~10克。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毒杀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天~10天1次,一般用2次~3次。由于喷施药液后会导致床内湿度过大,因而要通风,降低田间湿度。

三、叶尖枯病

1.识别特征:该病在一年生和多年生的西洋杜鹃上均有发生,且从上部好叶或嫩叶开始,发病初期上部叶片的叶尖褪绿变黄白色,渐变褐色并向叶片基部扩展,叶尖边缘两侧向下反卷,病斑的长度约2毫米~14毫米,占病叶总长度的2/5左右。病健交界处明显,叶片乃至枝条失水萎蔫。剖开病叶叶柄和靠近病叶的茎可见中间变成褐色或深褐色,重病株常全株凋萎枯死。

2.发病特点:该病害也是由一种真菌侵害所致,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从叶尖气孔或伤口侵人,在植株体内从侵入点扩散到维管束组织,随着植株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而扩展到其他部位,如果病菌扩展到一侧的维管束,就会表现植株半边枯萎、半边正常的现象。

3.防治措施:同褐斑病。亦可用缓释性的肥料,减少叶面喷肥次数,防止喷水过程传播病菌,另在扦插前用敌克松对土壤进行消毒。扦插后发病,盆栽杜鹃可以换盆换土;如果在3月底到4月初落花前发病,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交替喷雾。

四、红叶病

1.识别特征:红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初期,叶片的叶肉细胞组织出现暗红色小点,不久红色斑块扩大,色加深,叶脉仍保持绿色。随后病斑变成褐色并增多变大,最后整个叶片红、褐、绿斑块相间并逐渐变干脱落。如果在发病初期用药,红、褐色斑块可以逐渐消失,如果到中后期用药,则不能消除症状,但重新生小的心叶则为绿色,转入正常。

2.发病原因:红叶病主要由缺镁所致。镁是植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如果缺镁,一是叶绿素不能形成,光合效率降低;二是呼吸链上多种酶的活性减弱,呼吸作用受阻,能量减少,严重地影响植株的矿质代谢;三是氮代谢减弱,合成的氨基酸减少,造成碳水化合物过剩,过剩的碳水化合物形成较多的花青素,叶呈红色,植株瘦弱,加重了其他病害的发生。

3.防治措施:对于红叶病的防治重点是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能力,并增加光照,促进光合作用和矿质代谢,还要注意施用完全肥料,如用豆饼沤制的饼肥水稀释5倍~10倍浇灌,穴施干牛粪(不仅可以增温增肥,还可以保持土壤疏松),另在发病初期用1500倍~2000倍硫酸镁溶液叶面喷雾2次~3次,效果很好。

五、小叶病

1.识别特征:小叶炳也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其症状表现为:枝条顶端节间缩短,叶片簇生,新生叶片明显变小,约为正常叶片的1/3~1/2,叶色较深,生长速度缓慢。

2.发病原因及防治

小叶病主要由缺锌所致,缺锌后,植物体中的吲哚乙酸和丝氨酸不能合成为色氨酸,进而不能形成生长素,缺乏生长素,则首先抑制了生长点部位的细胞分裂和伸长,故必导致节间缩短,叶片簇生。在防治上可喷施800倍~1000倍的硫酸锌溶液或与1%尿素混喷,每隔7天~10天1次,连续2次~3次。另可通过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增强根系活力,促进营养元素的吸收。

西洋杜鹃有哪些常见病害


西洋杜鹃对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喜酸好湿,畏冷怕晒,不耐肥水,稍有不慎,即生长异常,发生病害。西洋杜鹃常见病害有:褐斑病、叶尖枯病、立枯病、红叶病和小叶病等。这些病害发生后,轻者叶片变形变色、花小色暗、花期缩短、生长速度减慢;重者整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观赏效果。西洋杜鹃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一、褐斑病

1.识别特征:该病是西洋杜鹃较易发生的一种叶片病害,几乎所有栽培品种、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感病的叶片最初在表面产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不久扩展成圆形、长形或不规则病斑,直径约2毫米~10毫米,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稍隆起,后期病斑中部干枯,形成圆形小孔,邻近病斑相连可形成不规则大斑,严重时叶片枯死,中央散生小黑点。

2.发生特点:褐斑病是真菌病害,由叶点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病残体。越冬病菌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即可产生繁殖体,借气流传播,从植株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在25℃-28℃及高湿条件下发病普遍而严重。此外,土壤含水量大,肥料不足,植株生长衰弱时,都易诱发此病。

3.防治措施:

①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用腐熟或蒸汽灭菌的锯木屑作为栽培基质,可降低病菌侵染来源,保持土壤湿润、疏松、透气、不积水,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

②清洁盆土,摘除病叶。结合追肥清除残落的病叶于田外或深埋于地下,减少病源。

③适时喷施或浇灌800倍~1000倍硫酸亚铁溶液,调节土壤酸碱度。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保护,防止病害蔓延。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天~10天喷1次,共喷2次~3次。也可用多菌灵或百菌清与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降低病菌抗药性。

二、立枯病

1.识别特征:该病主要发生在刚扦插不久或一年生西洋杜鹃植株上。初发病时,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情发展较缓慢,随着病斑的扩展出现凹陷,当病斑绕茎一周时,茎基部缢缩、干枯。湿度大时,病部常有淡褐色蛛网状的菌丝,有时能结成大小不等、褐色的菌核。

2.发生特点:立枯病也是真菌病害,由丝核菌侵染所致。该病菌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株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气温回升后,在土壤含水量过高、光照不足、植株生长瘦弱的情况下,此病开始发生。如果浇水过多或遇雨排水不及时,造成栽培基质过于闷湿;或门窗开启不及时,使苗床土温变化幅度太大;或保温不良,造成床内土壤冷湿均易诱发该病。

3.防治措施:

①栽培基质准备。盆栽宜选择2/3吸水和排水能力较好的锯木屑和1/3的小石子作为基质,扦插前灭菌消毒,施足有机肥,增强肥力。

②苗木管理。最重要的是温、湿度的控制。低温时要注意棚内保温,避免受冻,湿度大时要注意勤换气,白天在苗木不受冻害的情况下,尽量多通风透气。

③药物防治。栽植扦插前栽培基质要进行药剂处理,可选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用药量为每平方米8克~10克。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毒杀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天~10天1次,一般用2次~3次。由于喷施药液后会导致床内湿度过大,因而要通风,降低田间湿度。

三、叶尖枯病

1.识别特征:该病在一年生和多年生的西洋杜鹃上均有发生,且从上部好叶或嫩叶开始,发病初期上部叶片的叶尖褪绿变黄白色,渐变褐色并向叶片基部扩展,叶尖边缘两侧向下反卷,病斑的长度约2毫米~14毫米,占病叶总长度的2/5左右。病健交界处明显,叶片乃至枝条失水萎蔫。剖开病叶叶柄和靠近病叶的茎可见中间变成褐色或深褐色,重病株常全株凋萎枯死。

2.发病特点:该病害也是由一种真菌侵害所致,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从叶尖气孔或伤口侵人,在植株体内从侵入点扩散到维管束组织,随着植株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而扩展到其他部位,如果病菌扩展到一侧的维管束,就会表现植株半边枯萎、半边正常的现象。

3.防治措施:同褐斑病。亦可用缓释性的肥料,减少叶面喷肥次数,防止喷水过程传播病菌,另在扦插前用敌克松对土壤进行消毒。扦插后发病,盆栽杜鹃可以换盆换土;如果在3月底到4月初落花前发病,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交替喷雾。

四、红叶病

1.识别特征:红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初期,叶片的叶肉细胞组织出现暗红色小点,不久红色斑块扩大,色加深,叶脉仍保持绿色。随后病斑变成褐色并增多变大,最后整个叶片红、褐、绿斑块相间并逐渐变干脱落。如果在发病初期用药,红、褐色斑块可以逐渐消失,如果到中后期用药,则不能消除症状,但重新生小的心叶则为绿色,转入正常。

2.发病原因:红叶病主要由缺镁所致。镁是植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如果缺镁,一是叶绿素不能形成,光合效率降低;二是呼吸链上多种酶的活性减弱,呼吸作用受阻,能量减少,严重地影响植株的矿质代谢;三是氮代谢减弱,合成的氨基酸减少,造成碳水化合物过剩,过剩的碳水化合物形成较多的花青素,叶呈红色,植株瘦弱,加重了其他病害的发生。

3.防治措施:对于红叶病的防治重点是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能力,并增加光照,促进光合作用和矿质代谢,还要注意施用完全肥料,如用豆饼沤制的饼肥水稀释5倍~10倍浇灌,穴施干牛粪(不仅可以增温增肥,还可以保持土壤疏松),另在发病初期用1500倍~2000倍硫酸镁溶液叶面喷雾2次~3次,效果很好。

五、小叶病

1.识别特征:小叶炳也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其症状表现为:枝条顶端节间缩短,叶片簇生,新生叶片明显变小,约为正常叶片的1/3~1/2,叶色较深,生长速度缓慢。

2.发病原因及防治

小叶病主要由缺锌所致,缺锌后,植物体中的吲哚乙酸和丝氨酸不能合成为色氨酸,进而不能形成生长素,缺乏生长素,则首先抑制了生长点部位的细胞分裂和伸长,故必导致节间缩短,叶片簇生。在防治上可喷施800倍~1000倍的硫酸锌溶液或与1%尿素混喷,每隔7天~10天1次,连续2次~3次。另可通过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增强根系活力,促进营养元素的吸收。

杜鹃军配虫防治方法--杜鹃病虫害防治


军配虫又名冠网蝽。主要为害杜鹃类花木植物,影响杜鹃的长势及开花。

1.形态特征

1.1军配虫成虫体长3.5毫米,黑褐色。

1.2军配虫若虫体长1.9毫米。

2.生活习性

2.1一般每年发生4~5代。

2.2军配虫以成虫在落叶、植株翘皮、土隙中越冬。

3.为害特点

3.1以成虫、若虫在叶背吸食杜鹃汁液,影响植株生长和发育。

3.2被害叶片褪绿苍白,叶背出现黄褐色污斑,并致叶片早期脱落。

4.防治方法

4.1清除花园落叶和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4.2杜鹃栽培在荫凉通风处,可减少军配虫为害。

4.3军配虫成虫发生期,特别在第一代虫害发生发时,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2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均有很好防效。

4.4药防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杜鹃花常见的两种病害


一、杜鹃花叶斑病

症状:主要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为圆形病斑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黑褐色。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黄、早落。

防治方法

1.秋季清除落叶并加以处理,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

2.栽植或盆花摆放密度要适宜,保证植株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夏季盆花放在室外阴棚内,以减少日灼和机械损伤等造成的伤口。

3.开花后立即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至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至800倍液。每10至14天喷1次,连续喷洒2至3次。

二、杜鹃花褐斑病

褐斑病是杜鹃花主要病害。初发时,叶片产生褐色小斑点,斑点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大斑,病斑成不规则状,正面色较深,反面色较淡。后期,病斑中部变成灰褐色,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或灰褐色小点。严重时,树枝完全裸露,植株衰弱。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或波美0.4度石硫合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每隔10至14天喷1次,共喷4次。

火红杜鹃的病虫防治


火红杜鹃也是我国一种很重要的花卉,在园林上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个人家的庭院,还是小区的绿化带,或者个人盆景观赏,我们总能看到它的身影。这足以证明火红杜鹃的受欢迎程度,赏花容易种花难,今天我们来浅谈一下火红杜鹃的病虫害防治。

1.害虫红蜘蛛

病虫介绍:这种害虫的雌的成虫体长度有0.3毫米左右,颜色是暗红色的,形状有点像椭圆形的,体背是隆起的,足足有4对,暗红色的。雄的成虫体是楔形的,扁平的,鲜红色的。每年都可以发生多代,成虫在植株的根里面开始过冬的,主要在叶片的背部有点临近叶柄的主脉附近进行危害。每年的6月到7月间高温和少雨的时候,另外干旱的时候就会繁殖的比较的快,这时候发生的数量也是比较的多的。危害严重的时候,被伤害的叶片会变得比较的枯萎然后落下。

防治方法:一般进行防治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人工的防治,在4月份过了以后应该经常检查,如果发现个别叶片上面有红蜘蛛的时候,就应该给它及时的摘掉,并且还要把它烧掉。或者也可以进行化学药物的喷洒,都是可以的。

2.害虫网蝽

病虫介绍:这种害虫又被叫做臭大姐。它是火红杜鹃里面的主要的害虫,以成虫或者若虫的形式集中在一起寄生在植物的叶背上面吸食它的汁液进行危害,从而在叶子上面出现比较多的苍白色的小斑点。同时,在叶背上面还可以看到很多黑褐色的虫粪和脱皮壳。这样就会严重的影响它的生长,会让它的叶子早早的落下并且还会影响它的开花。

防治方法:一般都是在刚进入冬天的时候,清除花木附近的落叶、和一些杂草,在把它们埋了或者烧掉了,消灭一些过冬的成虫。一般可以进行化学药剂的防治。另外还要选择放在比较凉快的地方,这样子可以减少虫子的出现。

《比利时杜鹃病害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