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国兰花叶病的防治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初生褪色斑,后沿叶脉扩展,相邻病斑融合形成长条状褪色病斑,呈花叶病。叶长成后,褪色条斑坏死。

病原国兰花叶病毒(Cymbidiummosaicvirus,CyMV),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病毒粒子长约480nm,宽约13nm,病毒容易机械性汁液传染。该病毒自然感染多达兰科植物38个属,是兰科植物中寄主最广泛的病毒。

传染途径分株及移植时,通过摘取感病株的手指及剪刀等器具带毒,可以传染到接触的健株。病株的根易被损坏,病毒可从浇水时的盆底流出,具有传染性。

防治方法

对兰花病毒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1、发现病株之后立即销毁。如系名贵品种,也应隔离起来加强管理。

2、分株繁殖时,手指和工具均应用皂水洗涤,不使用同一桶水洗涤许多植株,而是应在流水下一株一株地洗涤。盆土、苔藓、盆钵等也要事先消毒之后再以应用。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较好消毒液有:①2%的福尔马林和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变绿后不能再用);②164克无水的磷酸三钠(NaPO4)或377克含结晶水的磷酸三钠,加水1000毫升,可用于消毒工具,栽培环境等。

3、把病株做为母本授粉时,应使用充分成熟的种子播种。

4、茄科、豆科、藜科等兰科以外的植物也有可能带毒感染,在防治中应加以注意。

诊断方法

(1)叶上产生的褪色斑或长型褪色斑呈花叶状,后坏死成黑褐色病斑。

(2)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长约480nm,基本上可诊断为CyMV。

(3)用CyMV抗血清试验进行诊断。

(4)用藜科植物C.amaranticolor、番杏、Daturastramonnium,Cassiaoccidentalis等指示植物接种反应情况可诊断。

延伸阅读

如何防治国兰花叶病


症状

初生褪色斑,后沿叶脉扩展,相邻病斑融合形成长条状褪色病斑,呈花叶病。叶长成后,褪色条斑坏死。

病原

国兰花叶病毒(Cymbidiummosaicvirus,CyMV),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病毒粒子长约480nm,宽约13nm,病毒容易机械性汁液传染。该病毒自然感染多达兰科植物38个属,是兰科植物中寄主最广泛的病毒。更多绿色尽在

传染途径分株及移植时,通过摘取感病株的手指及剪刀等器具带毒,可以传染到接触的健株。病株的根易被损坏,病毒可从浇水时的盆底流出,具有传染性。

防治方法

对兰花病毒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1、发现病株之后立即销毁。如系名贵品种,也应隔离起来加强管理。

2、分株繁殖时,手指和工具均应用皂水洗涤,不使用同一桶水洗涤许多植株,而是应在流水下一株一株地洗涤。盆土、苔藓、盆钵等也要事先消毒之后再以应用。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较好消毒液有:①2%的福尔马林和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变绿后不能再用);②164克无水的磷酸三钠(NaPO4)或377克含结晶水的磷酸三钠,加水1000毫升,可用于消毒工具,栽培环境等。

3、把病株做为母本授粉时,应使用充分成熟的种子播种。

4、茄科、豆科、藜科等兰科以外的植物也有可能带毒感染,在防治中应加以注意。

诊断方法

烟草花叶病如何防治?


烟草花叶病属于植物病毒的一种。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存在于植株年龄、接种量多少及生长条件等方面。我国南北烟区均有发生,尤其南方烟区受害较重,自苗期至收获期均能发病田间株发病率一般5%~20%,个别田块可高达90%~100%;早期发病的损失可达50~70%,甚至失收。此外,病叶在烤晒后颜色不均,烟味差,品质大为降低。那么如何防治烟草花叶病?

病原

Tobaccomosaicvirus称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简称TMV,属病毒。病毒粒体杆状,大小300×18(nm)。钝化温度90一93℃经10分钟,稀释限点1000000倍,体外保毒期72—96小时。在无菌条件下致病力达数年,在干燥病组织内存活30年以上。该病毒有不同株系,我国主要有普通株系、番茄株系、黄斑株系和珠斑等4个株系,因致病力差异及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而造成症状的多样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TMV能在多种植物上越冬。初侵染源为带病残体和其它寄主植物,另外未充分腐熟的带毒肥料也可引致初侵染。

防治措施

1、合理选用、更换抗(耐)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烟草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eoker176、转基因NC89等是抗烟草花叶病品种,可在花叶病区适当更换种植,以避免连续多年种植同一品种,形成病株物优势小种的缺点,增强品种抗病性。

2、选取无毒营养土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和种子消毒

3、苗床应选用2年以上未种植寄主作物的田块,要远离菜地、烤房、晾棚,施用净肥,培育无病壮苗。

4、注意田间卫生,发病田块田间操作应先健株后病株,打顶抹权在雨露干后进行,采用免中耕法减少田间操作次数,在苗床和大田操作时,切实做到手和工具用肥皂水消毒,避免人为传播等措施。

5、适时播栽也是农业防治的措施,使烟草的敏感期和传毒介体(烟蚜)的发生高峰期避开,同时还苗至团棵期不与高温高湿短日照天气相遇。

6、药剂防治目前国内对防治花叶病的药剂已有不少报道,其中防效较好的有烟草花叶病毒激抗剂ER系列、病毒A、病毒B、病毒必克、Ns一83增抗剂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用上述药剂进行防治,但应于苗床期防治。

高粱花叶病如何防治


高粱花叶病,传毒介体主要是蚜虫,汁液也能传染。生产上越冬毒源和早春传毒蚜虫数量影响春播高粱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症状

在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卵圆形至长圆形斑,浅绿色,与中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新展开幼叶症状明显。有些品种产生坏死斑,韧皮部坏死,叶片扭曲,有的矮化。分布在全国。

病原

Sugarcanemosaicvirus简称ScMV,称甘蔗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杆状,大小620×15(nm),钝化温度53—55℃,稀释限点100—1000倍,20℃体外存活期1—2天,一6℃低温下27天。病毒有株系分化,台湾报道有3个株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传毒介体主要是蚜虫,汁液也能传染。生产上越冬毒源和早春传毒蚜虫数量影响春播高粱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千金白、粘高粱、河北一16等均表现抗病。农家品种和杂交高粱也较抗病。扫帚高粱高度抗病。

(2)建立无病留种田,防止种子带毒。间苗、定苗时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菌源,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3)在保证高粱成熟条件下,适当晚播。

大麦黄花叶病如何防治


大麦黄花叶病是我国江淮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30%以上,严重达50%以上,甚至无收成。

发害症状

初发病时心叶上现与叶脉平行排列的浅黄绿色短线条状至椭圆形不规则形小病斑。二棱大麦染病现锈褐色坏死斑,后病斑不断增多扩大现黄色花叶,严重的病叶变深黄色至橙黄色,似生理性发黄;后期黄色花叶转成黄色条斑,粗叶脉呈绿色,有的剑叶鞘、颖壳也生黄斑。病株略矮,易早枯或不抽穗。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能通过病根、病土及病田水流等传染。传毒介体是禾谷多粘菌,田间主要借病土传染,病田10厘米以内的表土传病力强。病土距种子10厘米以内发病率高,距种子30厘米也能染病。田间感染主要在出苗后1个月,3月中旬病株显症。大麦苗期10厘米表土土温高于8.5℃开始发病,土温低于5.5℃则不发病。品种抗病性有差异;多棱大麦发病轻,二棱大麦、早播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浙农7号、驻大麦3号、沪麦16、雨麦2号。

②实行4年以上大面积轮作,大麦黄花叶病菌只侵害大麦青裸,因此与其它作物小麦、油菜倒茬轮作。

③适时晚播,根据各地经验,适时晚播(至土温9℃以下,比当地播期推迟10天左右)可避开多粘菌传毒高峰,可达到减轻发病,增加产量的效果。

④深耕翻土30厘米,将表土翻入深层,可防正病土转移或扩散。

⑤合理施肥在发病初期及时施用速效氮肥,可促使大麦冬前不旺长,病株不早枯,平稳健壮生长,既可防病,又可达到增产效果。

高粱矮花叶病如何防治


高粱矮花叶病是由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Maizedwarfmosaicvirus-B简称MDMV-B)引起的一种病害,高粱红条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后期发生较重。高粱矮花叶病在河北、辽宁、京津地区蔓延迅速,且有日趋严重之势,生产上应予以注意。

为害症状

田间症状分花叶型、坏死型和混合型3种。花叶型受害叶呈条状褪色,与正常组织黄绿分明,沿侧脉向上扩

高粱矮花叶病展,出现褪绿的小条点,后发展成条斑或成断续的虚线条状。后随病斑扩展,病叶呈淡绿色,夹杂有深绿色的条点或斑块,一般不变红,形成斑驳花叶。坏死型上述条纹变红即成为红条,褪绿斑变红或红条融合即出现红叶。红条部分最后失水坏死。有些品种心叶变黄,后变成紫红色或红色卷曲。有的品种心叶未见显症,仅下部叶片先变紫色或部分失绿,部分沿脉出现平行的紫红色条纹,呈红条状。混合型心叶出现红色枯死条斑或扩展成枯死条斑。最后病株矮化或枯死。

病毒简介

Maizedwarfmosaicvirus-B简称MDMV-B,称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属病毒。病毒粒体长条状,国外报道大小750~825×12~15(nm),中国为625~850nm,其中750×13nm居多。在病叶超薄切片上观察到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钝化温度54℃,稀释限点1000倍液,20℃体外存活期3天。除侵染高粱外,还可侵染玉米、谷子、糜子、雀麦草、狗尾草、稗、虎尾草等12种植物。有专家测定,在所有寄主上都能引起花叶症的,是由MDMV-G病毒引起的;红条坏死型系由MDMV—B病毒引起的。南方的高粱受ScMV侵染后也能引发红条病。红条或红叶症状的出现与品种、受侵时期及气温等多因子有关,3叶期以前染病易形成枯心死苗。成株期多表现花叶,但若21℃以下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就可能出现红条或红叶坏死,若气温升高病情不再扩展。

传播途径

高粱品种954066B种子可带毒,但传毒率仅0.03%。在田间病毒主要靠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桃蚜、玉米蚜等传播。华北春播高粱苗期主要传毒介体是麦二叉蚜,其次是桃蚜;夏播高粱苗期主要由禾谷缢管蚜和玉米蚜传播。因此田间传毒蚜虫发生量是影响高粱矮花叶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千金白、粘高粱、河北-16等均表现抗病。农家品种和杂交高粱也较抗病。扫帚高粱高度抗病。

(2)建立无病留种田,防止种子带毒。间苗、定苗时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菌源,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3)在保证高粱成熟条件下,适当晚播。

(4)及时防治高粱田蚜虫,发现蚜虫迁入高粱田时及时喷洒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10%吡虫啉(一遍净)可湿性粉剂3000~3500倍液。

(5)必要时可试喷o.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称抗毒剂1号)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黑心菊花叶病的防治方法


黑心菊花叶病学名Cucumbermosaicvirus,CMV,该病在我国发生普遍,是一种重要病害,为害严重。

症状黑心菊苗期、成株均可发病。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斑驳或花叶,导致叶小,变畸形,花瓣小。

病原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毒颗粒球状,直径2830nm。该病毒在田间存有不同株系,因其致病力的差异及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形成症状的多样性。国外报道其毒原还有一串红病毒1号(Salviavirus1)、一串红黄脉花叶病毒、甜菜曲顶病毒、蚕豆萎蔫病毒等。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特点该病毒粒体在病株中越冬,翌年通过蚜虫、叶蝉等昆虫和嫁接进行传播,在蚜虫等昆虫发生高峰期,该病将大量发生。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种子,严防种子退化,不要在病株上留取种子,发现少数病株,要及时挖除,减少病源。

(2)栽植制种区要远离有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以减少传染。

(3)选用无毒健康植株做采种母株或用种子繁殖。

(4)化学防治为有效地控制该病发生,应及时防治蚜虫等昆虫的发生,可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2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灭蚜。

甘蔗花叶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症状:

又称甘蔗嵌纹病。广东、广西、浙江、福建、云南、江西、四川、台湾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尤以新叶基部症状最为明显。一般出现黄绿相间不规则的嵌纹、条斑或斑驳,长短大小不一,布满叶片。有时病斑褪绿很明显,形成黄白斑,偶现坏疽之红点。病株叶色较健株浅,生长也缓慢。

病原:

Sugarcanemosaicvirus简称ScMV,称甘蔗花叶病毒(甘蔗嵌纹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630~77013~15(nm),内含单链RNA,病毒钝化温度53~57℃,稀释限点1000~100000倍,体外存活期27℃为17~24小时,-6℃时可存活27天。该病毒有株系分化,台湾已发现A、B及A+B3个株系。大陆只发现A、D两个株系。株系不同对不同品种致病力有差异。寄主除甘蔗外,最重要的中间寄主有玉米和高粱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带毒的蔗种及田间病株是该病主要初侵染源。传毒介体主要是蔗刀和传毒蚜虫,如黍蚜、锈李蚜、丝蚜、黑蚜、玉米叶蚜、蔗蚜、桃蚜等。台湾主要是禾谷缢管蚜。此外蔗田中的蚂蚁与若蚜一起活动,具间接传病作用。

防治方法:

(1)种植高抗或免疫品种。如闽糖70/611、桂糖11等。

(2)选用无病蔗种,挖除病株,重病田停种宿根蔗。

(3)适时除草,因许多禾本科杂草既是该病寄主,又是传毒黍蚜的寄主。避免与玉米、高粱等作物间作、邻作。

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玉米矮花叶病已上升为玉米的一种主要病害,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现将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但以幼苗至抽雄前为主。最初在心叶基部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其断断续续地沿叶脉发展排列成虚线状,以后向叶尖扩展。随着病情的发展,叶脉间叶肉逐渐失绿、变黄,而两侧叶脉仍保持绿色,因而呈现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花叶。

感病后植株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矮化,早期感病植株矮化严重,后期感染植株矮化较轻,一般较正常植株矮化10%30%,感病较重的矮化50%以上。重病株抽雄后雄穗不发达,分枝减少甚至退化,果穗变小,秃顶严重或不结实。

2、发病条件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病毒病害。该病可由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毒,种子也可以带毒。传毒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缢管蚜、玉米蚜,其中以麦二叉蚜对病害流行的影响最为重要。蚜虫在毒源植物上吸食530分钟即可获取病毒,再转移到玉米苗上刺吸心叶即完成传播过程。

在种子带毒率高的情况下,春季苗期毒源量大,传毒介体蚜虫在这期间的数量对玉米矮花叶病流行起决定作用。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5月中上旬前的低温会使玉米播期拉长,幼苗生长缓慢,相对延长了玉米植株的感病期,从而导致玉米受害严重。此外,田间病害的分布,靠近蚜源的地边较地中心严重;土壤贫瘠,玉米生长不良,杂草多或缺株断行地比管理精细、肥水好的严重。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矮花叶病的根本途径。从近几年试验示范结果看,玉米品种沈单10号、农大3138、中单9409等对矮花叶病抗性较强,且抗旱性好、产量高,应扩大其种植面积,取代感病品种。同时,为确保繁殖的种子不带毒,制种田和亲本繁殖田均应安排在无病区。

(2)防蚜治蚜:5月上旬是我区麦蚜大量向玉米田迁飞的前期,此时应集中力量消灭传毒介体蚜虫,以减轻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程度。同时,植保部门应做好小麦蚜虫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工作。

(3)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从田间调查情况看,玉米适期早播,病害相应减轻,因为早播玉米出苗早,可避开介体蚜虫迁飞高峰期。早期结合间、定苗拔除病株,根除毒源,减少再侵染,可有效地控制该病害的流行。栽培上应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及时中耕除草、全面推广包衣种子和药剂拌种。

(4)药剂防治:矮花叶病是病毒病,用一般的杀菌剂防治效果不佳,宜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灭毒灵600700倍液喷雾,每7天喷1次,共喷3次。此外,喷施0.30%DHT效果也比较好,可以配合使用。

高粱花叶病应该如何防治


高粱花叶病,病原中文名甘蔗花叶病毒,主要症状为在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卵圆形至长圆形斑,浅绿色,与中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新展开幼叶症状明显。有些品种产生坏死斑,韧皮部坏死,叶片扭曲,有的矮化。

为害症状

在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卵圆形至长圆形斑,浅绿色,与中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新展开幼叶症状明显。有些品种产生坏死斑,韧皮部坏死,叶片扭曲,有的矮化。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千金白、粘高粱、河北一16等均表现抗病。农家品种和杂交高粱也较抗病。扫帚高粱高度抗病。

(2)建立无病留种田,防止种子带毒。间苗、定苗时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菌源,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3)在保证高粱成熟条件下,适当晚播。

(4)及时防治高粱田蚜虫,发现蚜虫迁入高梁田时及时喷洒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10%吡虫啉(一遍净)可湿性粉剂3000一3500倍液。

(5)必要时可试喷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称抗毒剂1号)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

如何防治月季花叶病


月季花叶病分布广泛,可引起月季鲜花切花产量的质量下降。

【病原】多种病毒均能引起月季花叶,主要有蔷薇花叶病毒(Rosamosaicvirus,RMV)和蔷薇黄色花叶病毒(RYMV),其他如李环病毒(PRSV)、苹果花叶病毒(APMV)、烟草环斑病毒(TRSV)和番茄环斑病毒(ToRSV)等也能引起月季花叶。

【症状】受害植株叶上出现不规则褪绿淡黄色斑块。由RMV引起的花叶其典型症状为沿小叶中脉褪绿且局部组织畸形或呈现栎叶似的花斑,也可能形成不规则的线形花纹或斑块。花色常比正常的色淡。有些品种受害后常伴随生长减弱或矮化,叶片变小,在生长旺盛的枝条顶端出现扭梢或盲梢。整个生长季均可表现症状,但常在春季头批新梢或重剪后长出的嫩梢上表现出重症。

【发病规律】病毒主要通过嫁接和汁液传播。

【流行特点】病状出现的适宜温度为15-25℃在15℃以下发病很轻。温室栽培的植株比室外种植的病情相对重些。用病株作繁殖母株是病害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防治措施】

A.选择健康的母本作繁殖材料或用脱毒组培苗。

B.受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最好予以清除。

C.采用温热疗法,将稍显症状的病株置于38℃下,4周可使植株体内的病毒大部分(99%)失活。

另外如果月季花在喷施农药的过程中,用药不当造成植株中毒,也会有花叶病产生,所以使用农药时也应小心。

豇豆花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花叶病是豇豆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尤以夏秋高温干旱季节发生较多,严重的会大幅度减少产量和降低品质。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发病症状:

花叶病是一种全株显症的病害,染病植株从上部叶最先显症,出现浓绿、淡绿相间的花叶或斑驳症状,严重的叶片皱缩畸型(右图)。病株生长衰弱,节间缩短,全株矮化。病株开花时花器畸形,花稀少,结荚少,豆荚呈鼠尾状,籽粒不充实,有时还可以出现褐色坏死斑纹。

二、病原:

豇豆花叶病是由多种病毒侵染引起的,其毒原主要有3种:1、黄瓜花叶病毒。病株汁液可通过摩擦接触传染,但以菜田的多种蚜虫,如菜蚜、桃蚜、棉蚜等传毒为主。种子不带毒。

2、豇豆蚜传花叶病毒。主要通过桃蚜、棉蚜和豆蚜传毒;汁液摩擦接种也能传毒;种子也有约8-10%的带毒率。除侵染豇豆外,还能侵染绿豆、利马豆和苋色藜、昆诺藜等。

3、豇豆花叶病毒。主要通过病汁液摩擦接触传毒,棉蚜、桃蚜亦可传毒。一般豇豆种子不带毒,但洋豇豆种子有一定带毒率。

三、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

豇豆花叶病的毒源,除少数可以种子带毒的以外,其主要来源是田间受侵染的寄主植株和某些杂草寄主。病害在田间发生的再侵染主要通过传毒介体有翅蚜虫和农事操作的汁液接触传染完成的。高温、干旱的天气,以及栽培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是诱发豇豆花叶病的最主要因素。

四、防治方法:

1、从无病植株所结的饱满豆荚选留种子。

2、加强控病栽培管理:清除田边野生杂草寄主,增施优质有机肥,及时追肥。干旱季节勤浇水防止土壤缺水,使植株长势壮旺,提高抗、耐病力。

3、早期治蚜:为预防蚜虫田间传播病毒,从幼苗期开始就要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3000倍液喷布。

4、幼苗期开始可喷施一些营养增抗剂如百富农800-10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菌毒清300倍液、叶面宝等。

番茄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今年秋延茬番茄定植后,因苗期高温以及农事操作中病株健株交替进行,导致番茄烟草花叶病毒病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番茄生长和产量形成。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一、病原物及症状

番茄病毒病主要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引起的病变,该病毒寄主范围很广,除番茄外,还包括茄科、十字花科等植物都可被害。

它的症状有2种表现:一种是在叶片上发生轻微的花叶或斑驳,植株生长发育正常,株高与健株无异,对产量影响甚微;另一种是在叶片上发生浓、淡相间的斑驳,随后新生叶片变小,叶片细长狭窄,扭曲畸形。茎顶叶片生长停滞,植株矮小,下部叶片多呈卷筒状,病株花芽分化能力弱,大量落花、落蕾,已坐果的,果形细小,果面多呈花脸状。

二、传播途径

番茄烟草普通花叶病在大田生长初期最易感病,主要发生在现蕾期。温度和光照很大程度上影响病情扩散和流行速度,高温和强光可使发病加快。烟草花叶病毒主要为种子带毒,连作或与茄科作物套种使毒源增多,发病率和发病程度明显增加。

该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播。蚜虫、白粉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虫不能传播该病毒,而通过菜青虫等咀嚼式口器昆虫传播。不卫生栽培是造成流行的重要原因,主要通过各种农事操作,进行接触传染。在病、健株间往来触摸,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培带有病毒的土壤都可加重病毒传染。土壤板结,气候干旱,田间线虫为害较重的地块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用0.1%磷酸三钠液浸种l0分钟,去除种子表面病毒,浸种后要反复冲洗。

2、合理轮作:实行3年以上菜田轮作,尽量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

3、清除病苗:出苗后,对叶色不正、生长不良、叶片扭曲的幼苗及时拔除;对只有个别叶片发病的病株,及时剪掉病叶。在清理过程中还要注意手或工具不要触及正常秧苗,避免传染。

4、农事操作应先健株后病株:番茄定植后仍会不断地出现病株,其表现为花叶、小叶、线叶、卷叶、矮化等。在掐尖、绑蔓、打杈、打底叶、采果等农事操作时,应按先健株后病株的做法,以避免手或工具的传毒。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完成一行植株农事活动后,用肥皂水或10%磷酸三钠水溶液洗手及农具。

5、及时防治菜青虫:生产上随时观察棚内菜青虫发生情况,一有发生,及时防治,减少昆虫传毒机会。

6、栽培防病:采取半高垄栽培,通过推迟覆膜时间、棚膜上撒泥水、小水勤浇、叶面喷水等措施降低温度,减少光强度。果实挂红时适当早采收,以协调番茄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间的矛盾,增强植株抗病性,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7、发病初期喷药控制:在发病初期喷药保护,药剂为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呱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药后隔7天喷1次,连续喷3次,对番茄病毒病有比较好的效果。还可选用2%宁南霉素水剂200倍液。氨基寡糖素可提高植株对病毒的抵抗力。

《国兰花叶病的防治技术》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