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白鹃梅的病害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白鹃梅为蔷薇科白鹃梅属,别名金瓜果、茧子花。原产于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喜生于海拔250米至800米山地阳坡或杂木林中,现已广泛种植。

白鹃梅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褐斑病、煤污病等。

对于白粉病,发病初期可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至1500倍液,或75%百菌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天至10天喷1次,连喷两三次,均有良好防治效果。粉锈宁的残效期可达20天25天,喷药后受害部位的白粉层变暗灰色,干缩并消失,是防治白粉病较理想的药剂。

对于褐斑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至10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至1200倍液,每7天至10天喷一次,共喷三四次防效较好。

对于煤污病来说,主要由于是蚜虫和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分泌物所引起,防治好它们是关键。

主要虫害

白鹃梅主要害虫有黄刺蛾、大蓑蛾、蚜虫、介壳虫、红蜘蛛等。

对于黄刺蛾、大蓑蛾等食叶害虫,幼虫低龄期,可采用16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倍至1200倍液喷雾,让害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也可采用1.2%的苦烟碱800倍至1000倍液喷雾;或20%灭幼脲3号1500倍至2000倍液喷雾,或20%米满悬浮剂1500倍至2000倍,或2.5%的敌杀死2500倍至3000倍液等,均可有效防治。

对于蚜虫,可采用喷6%吡虫啉乳油3000倍至4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5000倍至100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

对于介壳虫等各种介壳虫,在若虫孵化盛期后7天内,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向枝叶喷施40%速蚧杀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或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2500倍液。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天至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两三次,可取得良好效果。喷药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若虫期),一旦介壳形成,喷药难以见效。

对于红蜘蛛,夏季螨量不影响树木生长时,可喷清水冲洗;发生严重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7000倍至9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使用15%哒螨灵乳油2500倍至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忌用敌敌畏杀灭螨类,敌敌畏对螨类有刺激增殖的作用。不要用菊脂类农药,它对螨类无效。

白鹃梅姿态秀美,春日开花,满树雪白,如雪似梅,是美丽的观赏树,果形奇异,适应性广。宜在草地、林缘、路边及假山岩石间配植,在常绿树丛边缘群植,宛若层林点雪,饶有雅趣。在林间或建筑物附近散植也极适宜,其老树古桩,又是制作树桩盆景的优良素材。

小编推荐

白鹃梅果实有什么用?白鹃梅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历史传说!


白鹃梅也叫金瓜果或茧子花、九活头,属于蔷薇科的灌木植物。白鹃梅每年的春季开花,八至九月份结果。那么,白鹃梅的果实有什么用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一下。

白鹃梅果实有什么用?

白鹃梅果实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采集种子以进行白鹃梅的播种繁殖。每年的八九月份,白鹃梅的果实渐渐成熟,采摘下完全成熟的白鹃梅果实放到阳光下照晒,至果实外皮干透就可以搓掉外皮得到种子。挑选干净无杂质的白鹃梅种子密封保藏,待到来年春季即可进行播种繁殖。

上面就是白鹃梅果实的主要作用的介绍了。下面,小编再来为大家讲一下白鹃梅的历史传说。

白鹃梅历史传说

白鹃梅在我国主要有三种,在长江流域分布较多的是白鹃梅,尤其是大别山山区常见种植;在黄河流域分布较多的是红柄白鹃梅,多大秦岭地带野生长成;而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分布较多的是齿叶白鹃梅。

白鹃梅因为分布地区不同,被赋予的名称多种多样,塞上和中南地区根据白鹃梅花苞的特点,叫它珍珠花;宋代时期的江浙地区,白鹃梅被叫做茧子花或茧漆花,而在北宋时期的中原和秦岭地区,白鹃梅则曾被叫做龙柏。北宋时期,宋朝皇宫后苑曾种植了不少龙柏树。当时曾有一句诗云:“花非龙香叶非柏”,说的就是龙柏,也就是后来的白鹃梅。龙柏这个名字主要就是根据白鹃梅的果实形状来的。白鹃梅的果实为蒴果,倒圆锥形,有五条隆起的脊,看上去像一节骨椎。如果采上十几个排成一条,就是一根龙骨,因此取名龙柏,开的花叫龙柏花。

后来随着金人南犯宋庭,一把火烧了北宋皇宫,皇宫里的龙柏树也随之被火烧殆尽了。自此,只见白鹃梅,不闻龙柏花了。

看了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白鹃梅更感兴趣了。想了解更多植物知识,请关注植物59网,感谢您的阅读。

白鹃梅药用价值介绍!白鹃梅还有这些价值是你不知道的!


白鹃梅植株高大,每年的春季开花,花朵颜色洁白似雪,远远望去就像春天里的一片雪海,因此很受大家的喜欢。除了观赏性高,白鹃梅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下。

白鹃梅的药用价值

白鹃梅的花和嫩叶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而干白鹃梅叶子中钾、钙、镁、磷、钠、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对于护肝养目、提高人体免疫力、抗氧化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而对于一些患有腰部酸肿疼痛的人来说,由白鹃梅的树皮和根部的外皮入药作成的药物,缓解腰痛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看了上面白鹃梅药用价值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在家里养一盆白鹃梅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白鹃梅的其他价值。

白鹃梅其他价值1、园林价值。

白鹃梅树形高大优美,开花时花开如雪,满树繁花,观赏价值极高。并且白鹃梅对环境和土壤的要求不高,能抗干旱耐寒冷,对肥料的要求也不高。喜欢阳光照射,但在阴凉的地方也能存活。因此在城镇街道、社区草坪以及湖畔山间经常能见到白鹃梅的身影。近几年来,盆栽爱好者用白鹃梅的老树古桩制作盆景,更是别具一格,极具东方韵味。

2、食用价值。

白鹃梅树的花和嫩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每年四五月份可以采摘嫩味和花蕾食用。接下的花蕾和嫩叶可以直接食用,做汤蒸糕或调味凉拌,美味可口。也可以水焯晒干后食用,一样美味无比。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鹃梅药用价值以及园林观赏价值介绍了,白鹃梅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喜欢花草的朋友可以在庭院中种上一棵,能很好的美化家庭环境的。希望小编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牛膝白锈病的病害防治


牛膝为苋科牛膝属的植物,在种植养护管理牛膝的过程中,如出现白锈病的危害要注意及时防治,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白锈病病原:属真菌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白锈菌科,白锈菌属。

2、牛膝白锈病症状:植株地上部分均可受害叶片被害,叶面出现淡黄绿色斑块,相应背面长出色疱状突起,直径1-2mm,表皮破裂后散出白色有光泽粘滑性粉状物。疱斑发生多时病叶枯黄变褐。发生在叶柄幼芽等部位上,产生淡黄色斑点,后成白色疱斑,病茎往往肿大扭曲。

3、牛膝白锈病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被害组织中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以后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生出芽管,从气孔侵入寄主引起发病。寄主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此外,菌丝体也可在留种株上越冬,产生孢子囊传播为害。

白锈病通常是低温高湿病害加重。孢子囊和卵孢子萌发适温为10℃,最低为1℃,最高为20℃,在高温(25℃以上)或干旱时,孢子囊和卵孢子不能萌发。若气温日夜温差较大,有露水凝结,有利于孢子囊的萌发侵入。春、秋阴雨连绵的天气及排水不良田块,白锈病容易发生为害。

4、牛膝白锈病防治措施。主要从改进栽培技术着手进行预防。

(1)注意轮作,深耕和清除病残组织。

(2)春寒多雨季节,开沟排水降抵田间湿度。

(3)从3月上旬开始喷洒40%乙磷铝200-300倍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用甲霜灵、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

油菜白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油菜白锈病会使叶片被害,正面长出浅绿色小斑点,后逐渐变为黄绿色至黄色斑点,在叶子背面则有稍隆起的呈白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症状

发病严重时,病斑接连发展,布满全叶,成熟之后,病斑破裂,散出白色粉末。叶片凹凸不平,变黄枯死。叶柄、茎、花梗也可被害,被害部位肥大、扭曲、畸形,也产生白色病斑。荚被害,肿胀畸形,结实不饱满或不结实。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或在种株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出游动孢子,长出芽管,由叶片上的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通过气流、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低温高湿利于病害发生发展,最适的温度为10℃。相对湿度90%以上。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病地实行与瓜类、茄果类、韭、蒜、葱等蔬菜轮作1~2年。选地势比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如果是低洼地,应采取小高畦或高畦栽培。施足经过充分腐熟的粪肥,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种植密度要适宜。科学浇水,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保护地加强放风,降低湿度,防止叶面结露。及时清洁田园,把病叶、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②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8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菌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6%霜霉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7天喷1次,连喷2~3次。

喷药要选晴天,注意叶子正反面都要喷上,农药要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保护地油菜喷药液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湿度,效果才好。

萝卜白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我们在种植萝卜过程中,萝卜白锈病为其常见病害之一,对萝卜的危害较大,现将萝卜白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萝卜白锈病发病症状

萝卜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两面现边缘不明显的淡黄色斑,后病斑现白色稍隆起的小疱,大小约1-5毫米,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孢子囊。病斑多时,病叶枯黄。种株的花梗染病,花轴肿大,歪曲畸形。

2、萝卜白锈病发病规律

菌丝体及卵孢子在病残体及种株上越冬。在寒冷地区病菌以卵孢子作为初侵接种体借助灌溉水传播,直接萌发芽管侵染致病。在温暖地区,病菌主要以无性态孢子囊及其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作为初侵接种体,借助雨水传播,病菌无明显越冬期。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的植株发病加重。品种间抗病差异情况不详。

3、萝卜白锈病防治方法

(1)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隔年轮作。

(2)前茬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以减少田间菌源。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苋菜白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苋菜菜身软滑而菜味浓,入口甘香,有润肠胃清热功效,很受欢迎,现将苋菜白锈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病害防治

苋菜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出现点状病斑,淡黄绿色至黄色点,后渐发展为凹陷小黄斑,不规则形,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疱状孢子堆,圆形至不定形,疱状孢子堆破裂散出白色孢子囊。严重时疱斑密布叶上或连合,叶片凹凸不平,易引起叶片脱落。茎秆被害时肿胀畸形,比正常茎增粗1~1.5倍。

防治措施

1、最好与禾本科实行2~3年轮作,选择抗病品种,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最好采用条播或垄作,严格控制撒播密度,有利于防止白锈病发生。

2、苋菜生长期及时清理、疏除过密株,以利通风排渍和降湿;合理灌溉,宜小水勤浇,不宜大水漫灌;采用配方施肥,注意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逆性,并及时喷施壮茎灵使植物杆茎粗壮、叶片肥大,提高苋菜抗病力,提高苋菜天然品味。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根据喷施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等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每5~7喷1次,连续2~3次,但注意在采收前15~20天停止用药,在喷施药剂时喷施使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大蒜白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大蒜白腐病是大蒜在种植养护管理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对大蒜的危害较大,现将大蒜白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识别

大蒜白腐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叶片发病,外叶叶尖条状发黄,逐渐向叶鞘、内叶发展,后期整株发黄枯死,常造成田间成片死亡。

鳞茎发病,病部表皮表现水浸状病斑,长有灰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并产生黑色小菌核,鳞茎变黑、腐烂。地下部分靠近须根的地方先发病,病部呈湿润状,后向上发展并产生大量的白色菌丝。大蒜在冬春季白腐病发生严重,发病株率达10%~20%,严重田块高达35%左右。

二、防治技巧

1、种子处理。蒜种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把蒜种处理后再播种。

具体方法是:将0.5公斤药剂兑水3~5公斤,把50公斤蒜种拌匀,晾干后播种。轮作换茬。

2、由于连作的田块容易发病,因此对连作田块进行与非蒜类作物轮作3~4次,可有效防治此病,效果明显,防效可达90%以上。田间管理。

3、早春进行追肥提苗,松土、排涝降渍,促进大蒜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掉,严禁沤肥,以防把病菌再带入田间。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灌淋根茎;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用75%的蒜叶青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0天左右叶面喷雾1次。

小麦白杆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小麦白杆病一般发生在我国四川北部、青海、甘肃及西藏高寒麦区,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常见有系统性条斑和局部斑点两种症状。

条斑型

叶片染病从叶片基部产生与叶脉平行向叶尖扩展的水渍状条斑,初为暗褐色,后变草黄色。边缘色深,黄褐色至褐色,每个叶片上常生23个宽为34mm的条斑。条斑愈合,叶片即干枯。叶鞘染病病斑与叶斑相似,常产生一规则的条斑,条斑从茎节起扩展至叶片基部,轻时出现12个条斑,宽约2.5mm,灰褐色至黄褐色,严重时叶鞘枯黄。茎秆上的条斑多发生在穗颈节,少数发生在穗颈节以下12节,症状与叶鞘相似。

斑点型

叶片上产生圆形至椭圆形草黄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生长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可产生褐色条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在青藏高原低温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种皮内的病菌可存活4年,其存活率随贮藏时间下降。土壤带菌也可传病,但病残体一旦翻入土中,其上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2个月。在田间早期病害出现后,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组织,使病害扩展。

该病害流行程度与当地种子带菌率高低,小麦品种的抗病程度及小麦拔节后期开花至灌浆阶段温湿度高低及田间小气候有关。在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气温偏低易于该病流行。向阳的山坡地,气温较高,湿度低,通风良好则发病轻;背阴的麦田,温度偏低,湿度偏大则发病重。在麦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对小麦实行检疫,防止该病进入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选育抗病品种。

(3)种子处理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g拌10kg麦种或40%拌种双粉剂510g拌10kg种子、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g,拌10kg种子,拌后闷种20天或用2832℃冷水预浸4不时后,置入5253℃温水中浸710分钟,也可用54℃温水浸5分钟。浸种时要不断搅拌种子,浸后迅速移入冷水中降温,晾干后播种。

(4)对病残体多的或靠近场面的麦田,要实行轮作,以减少菌源。

(5)田间出现病株后,可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薄荷白绢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薄荷白绢病发病初期病株地上部叶片褪色,茎基及地际处生有大量白色菌丝体和棕色油菜籽状小菌核,病情扩展后致植株生长势减弱、萎凋或全株枯死。

病原:

Sclerotiu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茵亚门真菌。有性态为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茂盛,呈辐射状扩展;菌丝粗28m,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菌核初为乳白色,后变浅黄色至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圆形,大小12mm,表面光滑有光泽。菌核表层由3层细胞组成,外层棕褐色,表皮层下为假薄壁组织,中间为疏丝组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或菌索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或菌索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病株产生的绢丝状菌丝延伸接触邻近植株或菌核借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连作或土质粘重及地势低洼或高温多湿的年份或季节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重病地避免连作。

(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葡萄白腐瘸的病害防治方法


在葡萄的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每年白腐病给葡萄生产带来很大损失。葡萄白腐病又叫水烂,烂穗病,是葡萄生长后期经常发生的果实病害,遇多雨年份常流行成灾,一般年景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一、症状:

葡萄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粒、穗轴、枝蔓,也可危害叶片。果粒发病是先从果梗开始,初期为水渍状浅褐色不规则病斑,逐渐向果粒蔓延,果粒基部变浅褐色,果肉软腐,以后果粒变黄褐色腐烂。发病7天以后变深褐色,皮上密生灰白色小粒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烂果的果梗和穗轴缢缩,软腐,此时可造成大量落果。

病果失水迅速时则可变成僵果,挂在蔓上不易脱落。新蔓上发病,一般是由伤口处发生病斑,病斑初期边缘深褐色,内部水渍状,病斑沿枝蔓向两端扩展,并同时凹陷,表面密生灰白色粒点。当病斑扩展绕蔓一周时,先端黄萎,枯死,后期病蔓皮层开裂呈丝状。维管束及表皮与木质分离。叶片发病是由叶尖端或叶缘开始,病斑黄褐色水渍状,稍凹陷,呈同心轮纹状向外扩展,后期在病斑上和叶脉上产生灰白色。最后病斑干枯破裂。

二、发病规律:

葡萄白腐病菌主要是随病残体在土壤表面和表土层中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腐生12年。在土壤中以病果病菌最多,5~m以上表土病菌最多。病菌越冬后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雨水反溅传播到近地面葡萄植株幼嫩部位,当初发病部位再产生分生孢子后,则借风雨传播,在园内进行不断再侵染。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所以一切造成伤口的因素,如大风雨、冰雹、裂果等均易导致病害暴发。在环境条件适宜条件下,白腐病菌潜育期最短为4天,最长为8天,一般是56天,由于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所以是一种流行性病害。

葡萄白腐病发病轻重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是天气高温高湿有利白腐病分生孢子萌发侵人。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32E,相对湿度95%以上,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因此,葡萄临近着色期天气阴雨连绵,有利于白腐病发生。

其次葡萄果实组织成熟度与发病有密切关系。病菌分生孢子在清水和青果汁中均不能萌发,在糖液中和成熟的果汁中易萌发。当葡萄组织幼嫩,表面凝水中糖类物质少,愈伤能力强,病菌不易侵染。当葡萄组织越接近老熟,表面凝水中糖类物质增多,愈伤能力衰退时,病菌则易侵染。所以在自然条件下,葡萄白腐病不能在幼果上发生,而只能在果实着色至近成熟期发生,越近成熟期,受害越严重。

另外果穗距地面越近发病早,并受害严重。河北省葡萄白腐病一般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发病盛期。

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葡萄白腐病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1、做好人工防治:首先彻底清除菌源,生长期及时摘除病果,剪除病枝蔓,秋后蔓下架时,清除病残体,拾净病落果,刮除粗皮,集中烧毁。其次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结果部位,距地面4050em处,不留果穗,以便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及时摘心剪副梢,保证架上通风透光良好,环境干燥。架下及时锄草、松土。葡萄落花后,地面可覆盖地膜,可以阻止白腐病病菌分生孢子传播,并起保墒、除草的作用。

2、搞好药剂防治:地面撒药:对重病果园,在病害开始前进行地面撒药灭菌。常用药为:福美双一份,硫黄粉一份,石灰二份,混合均匀,撤在葡萄架下的地面上,每667m2用量12kg,也可在地面上喷布200倍灭菌丹药液,还可喷波美1度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混合液。

喷药保护:当葡萄开花前7天和开花后7天各喷一次1:1:200240波尔多液,保护幼穗防止初浸染。于白腐病始发期喷第1次药,以后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共喷34次,直到采收前10天停止喷药,防治白腐病药剂种类很多,每次喷药注意更换,不可单一用药,以便提高防治效果。药剂有: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粉锈宁12001500倍液,25%瑞毒霉800倍液,为提高药效药液中可加0.03%一0.05%水胶。

注意大风雨、冰雹过后,务必喷一次杀菌剂,防止孢子从新伤口侵入危害,避免此病害流行。

柿树白毡蚧的病害防治


分布与危害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主要寄主为柿树、梧桐、桑。形态特征雌成虫体椭圆形,长约1.5mm,暗紫或红色;体节较明显,背面分布圆锥形刺,刺短小粗壮,顶端稍饨,侧面观略呈等边三角形;腹面平滑,具长短不等体毛;触角短,3-4节,第3-4节细柱状,同形同长,有时合并为1节,其上生有粗细长短不等的刺毛约10根;腹缘有白色细蜡丝。雄成虫体长1-1.2mm,紫红色,触角9节,各节有刺毛2-3根,翅暗白色,腹末有与体等长的白色蜡丝1对,性刺短。卵椭圆形,长0.3-0.4mm,紫红色,被白色蜡粉及蜡丝。卵囊为纯白或暗白色毡状物。若虫椭圆或卵圆形,紫红色,体缘有长短不一的刺状突起。蛹体长约1mm,胭脂红色;壳椭圆形,长1mm,宽0.5mm,为白色絮状蜡质构成。发生规律寄生在叶、枝和果上,叶片出现多角形黑斑,叶柄变黑,畸形生长和早落,严重落果。一年发生数代,北京、山东和河南为4代,江苏和浙江为4-5代,广西为5-6代,均以若虫在树皮裂缝、芽鳞等处隐蔽越冬。雄虫羽化时,雌成虫体表开始产生白色蜡丝,交配后卵囊逐渐形成,并由纯白变暗白色,即开始产卵,卵囊后缘稍微翘张则为产卵盛期,后缘大张并微露红色则为孵化盛期,卵囊出现红色小点、外翻呈脱落状、边缘牵连丝状物及果实上有小红点则为孵化末期和若虫固定期。果实上寄生者产卵最多,平均约340粒,叶上次之,枝干上最少。17-18C时卵期约21天,31-32C时约12天。广西,1-6代若虫孵化期分别是4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上旬、10月上旬和11月下旬;北京,1-4代若虫孵化期分别是6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防治方法(1)冬季植株修剪以及清园,消灭在枯枝落叶杂草与表土中越冬的虫源。

(2)提前预防,开春后喷施40%啶虫.毒(国光必治)乳油2000-3000倍液进行预防,杀死虫卵,减少孵化虫量

(3)蚧壳虫化学防治小窍门:

①抓住最佳用药时间:在若虫孵化盛期用药,此时蜡质层未形成或刚形成,对药物比较敏感,用量少、效果好;

②选择对症药剂:刺吸式口器,应选内吸性药剂,背覆厚厚蚧壳(铠甲),应选用渗透性强的药剂如40%啶虫.毒(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国光必治1500-2000倍+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防治效果更佳。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③选择适宜的用药方式:

针对低矮容易喷施的,可以用喷雾方式防治;针对高大树体的蚧壳虫防治,也可使用吊注必治或者插树体杀虫剂插瓶的方式防治,用量根据树种、树势、气候等因素而调整。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红点唇瓢虫,其成虫、幼虫均可捕食此蚧的卵、若虫、蛹和成虫;6月份后捕食率可高达78%。此外,还有寄生蝇和捕食螨等。

扁豆白星病的病害防治要点


扁豆白星病为扁豆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夏、秋露地栽培发病较重,通常株发病率高达60%~80%,严重时常造成叶片提早坏死干枯,明显影响扁豆生产。

危害症状

此病主要侵染叶片。叶片染病,初现紫红色小斑点,后发展成淡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后期病斑灰白色,周围常具暗紫色边缘,病斑表面产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大斑,终致叶片坏死干枯。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菜豆叶点霉PhyllostictaphaseolinaSacc.侵染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随病残体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至寄主作物形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田间发病最适气温24~30℃,相对湿度85%以上,多雨、多露的天气该病容易发生流行。

防治要点

①精选无病种子,播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②茬口轮作:重病地块实行与非豆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

③加强管理:生长期适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④药剂防治:必要时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白鹃梅的病害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