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菊花霜霉病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别名药农称白毛病。

分布为害1983年发现药菊霜霉病。1年有2次流行;春季为害菊苗,重者枯死缺苗,轻者成为弱苗。秋季发病多在现蕾期,致使叶片、花梗、花蕾枯死而绝产。在田间只发现为害贡菊品种,未见其他药菊有霜霉病为害的报道。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梗、花蕾和嫩茎。叶片发病,产生不规则褪绿斑,叶缘微向上卷,叶背布满白色菌丛,病叶自下而上逐渐变褐干枯,枯死叶片垂挂于茎上。重病苗枯死。秋季发病,叶片、花梗、花蕾布满白色菌丛,导致全株枯死。人工接种,亦侵染滁菊、亳菊等药菊和观赏菊花某些品种,除滁菊和贡菊症状相似外,在其他品种上产生小型或较大不规则枯斑,菌丛稀疏,白色或黄白色,与原发病品种的症状,差异较大。

病原PewnosporadanicaGaum.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霜霉科,霜霉属真菌。孢子囊梗1~4枝从气孔伸出、呈2叉状分枝,分枝4~6回,第1分枝不对称。孢囊梗全长286~707m,常为364~572m,主梗宽8~13m。孢囊梗末端分叉呈直角,偶有3出,长7.8~15.7m,直或微弯,末端钝圆或略膨大。孢子囊无色,椭圆或卵圆形,无乳突,大小为20.6~41.3m16.5~32.2m,萌发产生芽管。孢子囊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在-7℃条件下72小时,仍有部分萌发,在27℃条件下12小时,发生质壁分离而失去活力。

病菌寄主范围不广,人工接种仅侵害菊花的几个品种和当地野菊。

侵染循环11月份菊花收获后,留种母株周围产生脚芽,病菌在新生的脚芽上为害或潜伏越冬,亦可在田边的野菊上越冬。3月上旬,气温升高,雨水较多,则传播流行。直到5月上旬,气温升高,病害停止发展。春季若低温多雨,可为害到5月中、下旬。病菌潜伏在菊苗上越夏,到9月中、下旬,在低洼高湿的菊田首先发病,遇到低温多雨的天气,病害传播迅速,造成秋季流行。

发病条件病害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条件下形成孢子囊梗,低于3℃或高于26℃孢子囊不能萌发,适宜的条件是8~15℃。小气候高温达35℃两小时,孢囊梗萎蔫,亦不再形成新孢囊梗,或连续两天日平均温度在25℃以上,病害亦停止发展。湿度大是病害流行的条件,春、秋季雨水多,相对湿度大,病害易发生流行。

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在易发病地块,种植资菊等免疫品种。

2.药剂防治: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均有良好防治效果。(1)3月上旬,留种苗圃发病,喷洒乙磷铝防治。(2)菊花移栽时,用甲霜灵浸苗。(3)栽入大田以后,春季视病害发展情况,喷1~2次药。乙磷铝和甲霜灵轮换使用。(4)秋季发病,喷洒甲霜灵或乙磷铝,但应和50%多菌灵混合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又兼防治褐斑病。

小编推荐

药用植物菊花霜霉病的防治


症状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秋季染病整株枯死。主要为害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呈浅绿色,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叶背面菌丝较稀疏,初污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或深褐色。

病原PeronosporaradiideBary称菊花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单生或丛生,由气孔伸出,大小225―4127.8―11.8(m),主梗是全长1/2―3/4,冠部呈3―7次叉状分枝,顶端呈2―3叉分枝,直角或锐角,顶枝长7.8―11.8m,端细,基部稍粗,顶枝端钝圆,略膨大。孢子囊淡褐色,椭圆形,大小24.5―31.214.7―24.5(fAm),主要为害菊花(Chrysanthemumsinense)。此外有报道PeronosporadanicaGaum称丹麦霜霉菌,能侵染贡菊(Chrysanthemummroifolium)和滁菊,不侵染资菊和杭白菊。P.danica菌丝白色,孢囊梗3―5次分叉,第一分叉不对称,大小28.6―7079―16(m),主干长192―473ym,末端分叉近直角,长7.8―157m,直或弯,端尖;孢子囊椭圆形,无色,无乳突,大小23―3317―27(m),萌发后产生芽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或留种母株脚芽上越冬,翌春2月中产生孢子囊借风飞散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秋季9月下至10月上旬又发病,该病多发生在年均温16.4℃、春季低温多雨的山区,秋季多雨病害再次发生或流行;连作地、栽植过密易发病。

防治方法(1)加强肥水管理,防止积水及湿气滞留。(2)春季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左右1次,共防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菜薹霜霉病害防治


【菜薹霜霉病症状】

菜薹霜霉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菜薹霜霉病叶正面出现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扩大为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叶背密生白色霉层。

【病原与发生规律】

Peronoaporaparasitica称寄生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里、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留种株上越冬。翌春由卵孢子或休眠菌丝产生的孢子囊萌发芽管。经气孔或表皮细胞间侵入春菜寄主,春菜收后,病菌以卵孢子在田间休眠两个月后侵入秋菜。播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田间易积水、植株长势差、缺肥缺水等都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适期播种,适当稀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病苗,栽培季节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倍液;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10001500倍液;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60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20003000倍液;70%呋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440g/L双炔百菌清悬浮剂6001000倍液;18%霜脲百菌清悬浮剂10001500倍液;30%烯酰甲霜灵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视病情间隔710天喷1次。

葡萄灰霉病、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葡萄园受气候、肥水和管理措施不当的影响,灰霉病和霜霉病发生危害严重,已成为园内常发生性病害,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

一、病害症状。灰霉病和霜霉病主要为害葡萄新梢叶片、花穗幼果及近成熟的果实,其病害症状为:灰霉病为害新梢叶片,受害部位生有灰褐色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组织软化,严重时腐烂缢缩或枯萎;果穗受害,初期病斑呈淡褐色水渍状,在潮湿条件下很快变为褐暗色,整个果穗软腐,上生一层淡灰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果穗遇持续干旱,果实可变为棕色坚硬的干枯果。受害后期的枝蔓、叶片上产生淡褐色凹陷病斑,果梗变黑,长出黑色菌核。霜霉病为害叶片,正面产生浅黄色水渍状病斑,背面生有灰白霜霉物(即病菌孢子),严重时病斑扩展整张叶片,使叶片呈黄褐色至叶片脱落;穗部受害,果梗、果粒均布满白色霜霉病菌,果梗变褐坏死,果粒肩部变褐凹陷至脱落。此时受害,葡萄产量损失最重。

二、发病条件。灰霉病和霜霉病均属真菌性病害,分别以菌核、卵孢子在病株和散落的地表、病残体及杂草上越冬,春季平均气温在5℃时,菌核便萌发为分生孢子,平均气温在10℃时,卵孢子便萌发为孢子囊及孢子,均随着气流、雨水传播病菌,经植株气孔及幼嫩部位侵入致病。葡萄在生长阶段,气温15―25℃,果园相对湿度在95%以上;或雨后多云多雾的天气持续时间长,能导致两病暴发为害。管理粗放,氮肥过多,果株蔓叶徒长荫蔽,受光差都能促使病害再次侵染,加重病情。

葡萄灰霉病、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三、综合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果园病害,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防病效果达90%―95%之间,保产显著。

1、适期剪枝,清洁果园。葡萄落叶后休眠期,要及时修剪枝蔓,清除园内病残体及杂草,集中焚烧,减少菌源越冬。葡萄初花期及后期生长都要适时抹芽、摘心剪副枝,确保园内有良好的透光降湿性,增强果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

2、合理施肥。在稳产的基础上,要适期定量追施。通常在葡萄芽前和新梢生长到25厘米左右时,开沟分别追施催芽和壮芽肥,一般每棵果株施尿素60克,磷酸二氢钾50克加适量腐熟人畜粪尿;浆果期再施一次壮果肥,过磷酸钙500克、硫酸钾50克、硼肥3克加适量腐熟人畜粪尿,促进果株平衡吸收,增强免疫能力,提高果品质量。施肥切忌过量,防止旺长,施后要及时用土将沟盖平,防止肥料挥发。

3、控制园内湿度,防止病害蔓延。葡萄生长期间,有喜干怕湿的特性,雨季要保证园内排水通畅;遇干旱天气,切忌大水漫灌,应采取开沟小水洇灌,然后覆土,可有效防止园内高温蒸发湿度大,病害蔓延及裂果发生。

4、适期喷药防治。葡萄灰霉菌和霜霉菌抗药性较强,用药应选择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和保护剂交替使用,提高药剂防效。葡萄萌动和新梢将展开期间,选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或40%施佳乐悬浮剂保护剂600倍液喷雾,10天喷1次,连续3次;葡萄开花前后,选用64%杀毒矾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杀菌剂800倍液喷雾,7天喷1次,连喷2次,果实膨大期至着色前,选用绿亨5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10天喷一次,连喷2次。葡萄采收后,为控制病害的扩展为害和降低越冬病菌基数,可喷洒一次1:1:180倍液的波尔多液;第2次喷洒1:1:160倍液的波尔多液,10天喷1次,连喷3次。

葡萄霜霉病的病害防治


分布与危害:葡萄霜霉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分布,多发生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和年份,在5-6月份开始发生。病害流行年份,病叶焦枯早落,病梢扭曲,发育不良,对树势和产量影响很大。症状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新梢、卷须、叶柄、花序、果柄和幼果。叶片受害,在叶面上产生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淡黄色小斑,随后渐变淡绿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块。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枯焦,早期脱落。嫩梢受害,初生水渍状、略凹陷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霜霉状物,后期病组织干缩,新梢生长停止,弯曲枯死。卷须、叶柄、幼花序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新梢相似,于病部产生霜霉;如若早期侵染,则最后变褐、干枯及脱落。幼果受害,病部褐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状霉层,软腐,但在果粒表面很少产生霜霉,萎蔫后脱落。果实着色后不再被侵染。

叶片受害,最初在叶面上产生半透明、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淡黄色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大小形状不一,有时数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黄褐色干枯的大型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霉状物(病原菌的孢子梗与孢子囊)。后病斑干枯呈褐色,病叶易提早脱落。

嫩梢、卷须、叶柄、花穗梗感病,病斑初为半透明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呈黄褐色至褐色、稍凹陷,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较稀疏的白色霉状物,病梢生长停止,扭曲,严重时枯死。

幼果感病,病斑近圆形、呈灰绿色,表面生有白色霉状物,后皱缩脱落,果粒长大后感病,一般不形成霉状物。穗轴感病,会引起部分果穗或整个果穗脱落。病原葡萄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Plasmoparauiticola(Berk.dtCurtis)Berl.EtdeToni.侵染所致。该菌为专性寄生菌,只危害葡萄。发生规律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在暖冬地区,附着在芽上和挂在树上的叶片内的菌丝体也能越冬。其卵孢子随腐烂叶片在土壤中能存活2年左右。翌年春天,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小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的绿色组织上,由气孔、水孔侵入,经712天的潜育期,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孢子囊通常在晚间生成,清晨有露水时进行侵染,没能侵染的孢子囊暴露在阳光下数小时即失去生活力。

空气高湿与土壤湿度大,利于霜霉病的发生。降雨是引起该病流行的主要因子。

孢子囊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3--28℃,最适宜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1℃,最适宜温度为1015℃;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824℃。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均需有雨水或露水时才能进行。

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感病程度不同,欧亚品种群的葡萄易感病,欧美杂交品种较抗病,美洲品种较少感病。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利于发病;氮肥施用过多,树势过旺,通风透光不良也利于发病。防治方法一、彻底清除落叶

细致修剪,剪净卷须、病枝、病果穗,并将其清除于设施外或深埋,以减少病原。

二、选用无滴消雾膜做设施的外覆盖材料

并在设施内全面积覆盖地膜,降低其空气湿度和防止雾气发生,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

三、调节室内的温湿度

特别在葡萄坐果以后,室温白天应快速提温至30℃以上,并尽力维持在32--35℃,以高温低湿来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孢子的萌发侵染。下午16时左右开启风口通风排湿,降低室内湿度,使夜温维持在10--15℃,空气湿度不高于85%,用较低的温湿度抑制孢子囊和孢子的萌发,控制病害发生。

四、识别防治

发芽前地面、植株细致喷布350Be石硫合剂+100倍五氯酚钠药液,铲除设施内的病原菌。发芽后每10天左右细致喷布1次杀菌保护剂,或点燃灭菌发烟弹或熏蒸剂。

防治药剂可选用50%氟吗啉.锰锌可湿粉(国光三治)400-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粉剂(国光绿杀)400-600倍液、国光70%乙膦铝锰锌可湿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2-3次,间隔7-10天。

五、植保措施

1、避雨栽培:在葡萄园内搭建避雨设施,可防止雨水的飘溅,从而有效切断葡萄霜霉病原菌的传播,对该病具有明显防效。

2、控制合理的栽植密度,采用先进架式:新建果园栽植密度以111株/亩为宜,架式最好采用V形架栽培,老果园过密的可通过逐年间伐至适宜的密度。

3、加强葡萄园管理:冬季修剪后彻底清园;提高叶幕层至50厘米;深挖排水沟,及时排除沟内水份,使沟内保持干燥,降低果园湿度;及时摘心、绑蔓和中耕除草,使园内保持通风透光,适当增施磷钾肥。

葱霜霉病防治


【葱霜霉病症状】

大葱霜霉病叶片发病中期症状

葱霜霉病主要为害叶及花梗,也可侵染洋葱鳞茎。叶片染病,从中下部叶片开始,病部以上渐干枯下垂。花梗染病,初生黄白色或乳黄色较大侵染斑,纺锤形或椭圆形,其上产生白霉,后期变为淡黄色或暗紫色。假茎染病多破裂,弯曲。鳞茎受害,地上部生长不良,叶色淡,无光泽,叶片畸形或扭曲,植株矮缩,表面产生白色霉层,扩大后软化易折断。

【病原与发生规律】

Peronosporaschleidenii称葱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以卵孢子在寄主或种子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从植株的气孔侵入。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成株期至采收期发病最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3-5月和911月;东北地区4月中旬5月上旬开始发病。一般连作地块、土质豁重、地势低洼、雨后易积水、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早春、梅雨季节、秋季雨水较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23年以上。选择地势较高,不易积水的地块种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密植,适时施肥适时浇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小水勤浇,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560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20003000倍液;6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72%丙森膦酸铝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间隔710天喷1次。

发病普遍时,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687.5g/L霜霉威盐酸盐氟毗菌胺悬浮剂8001200倍液;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3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州音液;50%烯酞吗琳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吠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440g/L双炔百菌清悬浮剂6001000倍液;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2000300州音液;25%烯肪菌醋乳油20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6%丙森霜脉氰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氟吗乙铝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均匀喷雾,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又称跑马干、黑毛,各地黄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尤以保护地黄瓜危害为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40%。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偶尔也危害茎、卷须和花梗。叶上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绿色,后为淡褐色,病斑连合成片,全叶卷缩干枯,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该病由黄瓜霜霉病菌侵染致病。黄瓜霜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离开黄瓜植株不能长期存活。黑龙江省为北方寒冷地区,可在冬季温室生产的黄瓜植株上越冬。冬季没有黄瓜生产的地区,最初菌源来自于邻近早发病的地区。孢子囊借风、雨传播,高湿是发病的有利条件,从中心病株形成到扩展全田,只需10-15天,形成暴发流行,故有跑马干之名,形容其叶片发病和枯死速度之快。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栽培条件的抗病品种。

2.生态防治:对保护地黄瓜,利用黄瓜霜霉病发病要求的湿度和温度条件,通过通风换气,进行人为调节加以控制,使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而有利于黄瓜生长。

3.高温闷棚:保护地黄瓜普遍发病后可采用此法。选择晴天上午关闭棚室,升温到45℃持续2小时,可控制病害蔓延。注意在闷棚前一天必须浇透水,温度计必须挂在黄瓜龙头即生长点相同高度的位置,摘掉近地面20厘米内的重病叶,闷棚结束后应缓慢降温到正常的温度。闷棚的温度不可随意提高,严格按以上要求操作,防止高温灾害。4.药剂防治:保护地应采用烟剂,在发病初期,每公顷45%百菌清烟剂3.0-3.75千克熏烟,隔9~10天防治1次,连防4-5次。露地黄瓜用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22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5次。上述农药宜交替使用。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菊苣霜霉病的防治技术


病原菌学名:BremiaLactucaeRegel.寄主作物菊苣、莴苣、莴笋等蔬菜。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空气潮湿时,叶背有致密的白色的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致病菌为莴苣盘梗霉。形态特征参考莴苣霜霉病。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种子或秋冬季菊苣上为害越冬,也可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主要通过风雨、灌溉水、农事及昆虫传播。

菊苣霜霉病的防治技术

病菌孢子萌发温度为6-10℃,适宜侵染温度15-17℃。田间种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大,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等容易发病。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发生,以春末、秋季发生最普遍。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从外形上看,花叶和散叶型品种比较抗病。目前国内种植的蒙玛、皇帝等较抗病。

(2)采用高畦栽培,适当稀植,浇小水,严禁大水漫灌。保护地栽培时,雨天注意防漏,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滴灌技术可较好地控制病害。

(3)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

(4)发病初期选用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2.2%普力克液剂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月季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小编全家都比较喜欢养月季,花园子里基本上满满的都是各类月季,盛开时美的恨不得搬个椅子坐花丛里,但是,花多了,病虫害也相对就多了些,前段时间由于预防不到位,部分月季犯了霜霉病,还好爷爷在家,很快就处理好了,并提醒小编,月季病害主要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哟!

来,先看看霜霉病长啥样子!

月季霜霉病:是月季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对月季的嫩枝嫩叶,花苞危害及其严重,发病时间短,传播速度快,往往24小时就会造成毁灭性灾难。

发病原理:发病条件较苛刻,通风不好,长时间低温寡照,植株氮肥过多叶片过于肥嫩,要求湿度必须100%,以温室发病率较高,露天的相对较少

发病时间:一般在10月-3月份是发病高发期

预防:种植密度不能过大,注意种植环境通风,在发病季节多使用磷钾肥提高抗病性,在植株叶片边缘锯齿上出现水珠的时候要及时喷药预防

注意哟:当月季叶片边缘的锯齿上灌满水珠就是已经达到了霜霉病快速扩散的基础了,这时候必须防治了!药物防治在9月底每半个月使用一次代森锰锌或者丙森锌进行预防就会有很好的效果,露天种植在下霜后基本可以停药,到次年月季嫩枝长到15厘米,3-4片叶子的时候继续预防。当出现病变的叶片就要高度注意了,它的病斑一般在叶片上成溃疡或者水渍状,叶片背面长有灰白色像霜一样的孢子。这个时候要加强通风,及时喷洒杜邦克露或者霜霉威进行治疗。

治疗月季霜霉病的药物选择:双炔酰菌胺悬,杜邦、拜耳霜霉威盐酸盐都有霜霉的药物

药物喷洒时间:尽量在天晴的时候喷洒(尽量在11点太阳不错的时候,叶片干的比较快,天晴的时候,11点的温度加上的药物,可以有利于治疗),在雨天阴天湿度较大的天气喷洒,会增加环境环境的湿度。

其实呢,家庭种植中,遇到霜霉的几率比较少,虽然传染性比较强,但是,病原孢子可以通过杀菌药轻易预防,同时,高热高湿不通风的环境,这几样都凑齐,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就怕万一,所以呀,凡事预防最重要!

菠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秋冬季菠菜病害相对较少,但菠菜霜霉病的防治是必不可少的。

发病症状:霜霉病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产生淡绿色水渍状小点,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发展为黄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叶背产生灰白色霉层,逐渐变为深灰色。棚室内干旱时病叶逐渐变黄、干枯,空气湿度大时发病叶片霉烂。

发生规律:霜霉病是由一种卵菌引起的真菌病害。温度较低,空气潮湿或田间湿度高,种植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时均易诱发霜霉病。一般重茬地块、浇水量过大的棚室,该病发病重。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一是重病田要实行2-3年轮作。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二是合理密植,科学浇水,防止大水漫灌,以防病害随水流传播。加强放风,降低湿度。

三是如发现被霜霉病菌侵染的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同时,撒施生石灰处理定植穴,防止病源扩散。收获时,彻底清除残株落叶,并将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

可以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发病较重时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隔7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霜霉病的蔓延。同时,可结合喷洒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防治,效果更佳。

甘蓝霜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霜霉病是甘蓝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花梗、角果。现将甘蓝霜霉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病斑初为淡绿色,逐渐变为黄色至黄褐色,或暗黑色至紫褐色,中央略带黄褐色稍凹陷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湿度大时叶背或叶面生稀疏白色霉状物,发病重的,病斑连成片,致叶片干枯。

防治措施

1、应注意倒茬轮作,尽量不与十字花科重茬。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1%的甲霜灵可湿粉加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2、加强管理,实行平衡施肥,避免氮肥偏施过施,多雨区注意清沟排渍;同时在生长阶段及时浇水、中耕除草,喷施新高脂膜防治气传性病菌侵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并适时喷施壮茎灵可使植物叶片肥厚、叶色鲜嫩、植株茂盛,天然品味浓。

3、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时,及时喷药控病,可根据植保要求喷施75%百菌清可湿粉剂、35%甲霜灵等针对性药剂防治,同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强药效,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高粱霜霉病如何防治


高粱霜霉病病原中文名:蜀黍指霜霉,该病侵入高粱以系统或局部形式发病。多为害叶片。

为害症状

该病侵入高粱以系统或局部形式发病。多为害叶片。苗期染病叶片上出现褪绿或浅黄白色区域,湿度大时叶背生出白色霉状物,后来叶片上出现绿色和白色平行条纹组织,最后出现浅红褐色条纹,褪绿的脉间组织变为坏死斑致叶片破裂,这是该病典型症状。苗期染病的植株矮化,多在开花结实前枯死,能活下来的不能开花,后期虽能开花但产量锐减。有些病株出现丛生症状,很象疯顶。高粱发生霜霉病后易诱发紫斑病。该病病组织不扭曲或畸形,别于疯顶病。该病近年为害有上升的趋势。

形态特征

高粱指梗霉孢囊梗直立,基部稍膨大,长100~150μm,顶端呈二叉状分枝,末端小梗尖,顶生孢子囊1个,从叶片下表皮的气孔中伸出。孢子囊近圆形,无乳突,无色,大小15~29×15~26.9(μm),生于长形而尖削的小梗上,湿度高时孢子囊发芽形成芽管。藏卵器球形,大小40~50#m,埋生在维管束间的叶肉组织中。卵孢子球形,无色,具浅黄色壁,大小25~42.9μm。近有报道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ardo)Thirmalachar,ShawNarasimham称大孢指疫霉新变种,也是该病病原。菌丝体无色多核,无分隔。藏卵器近球形,褐色,大小27.5~72.5×20~63.8(μm)。1~4个雄器,侧生,浅黄褐色,大小13.18~40.3×6.3~21.3(μm)。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大小23.8~57.5×21.3~53.8(μm)。

传播途径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存活几个季节,翌年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染幼苗的叶片,幼苗发病后病部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该菌孢子囊发芽需要高湿度和20℃以下的气温,在田间干燥条件下,孢子经3~4小时即失去生活力。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3)田间发现病株随时拔除并集中烧毁。

(4)发病重的地区要实行大面积轮作。

(5)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6)必要时喷洒72%克霜氰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玉米霜霉病的症状及防治


玉米生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病害,霜霉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不抓紧时间治疗,对玉米的生长会有很大的危害。关于玉米霜霉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如下:

症状:

玉米霜霉病在玉米幼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苗期发病,全株淡绿色至黄白色,后逐渐枯死。成株期发病,多由中部叶片基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为淡绿色条纹,后即互相连合,叶片的下半部或全部变为淡绿色至黄白色,以致枯死。

在潮湿的环境下,玉米霜霉病病叶的正背两面均长白色霉状物,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重病植株不结苞,轻病植株能抽穗结苞,但籽粒不饱满,产量低。

防治方法:

1、用抗病品种。兴修水利,防止积水,特别是玉米苗期;秋季清除田间秸秆,春季施用腐熟有机肥料;

2、长季节及时拔除病株,集中处理。贯彻检疫措施,不从疫区调种。发病初期喷洒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恶霜灵(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颗粒剂1000倍液。

《菊花霜霉病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