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植物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苗圃果树银海枣的高产技术褐斑病的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银海枣(Phoenixsylvestris)属棕榈科刺葵属,是一种价格较高的观赏性植物,目前国内对其病害的研究很少。在广州市部分地区发现了一种银海枣病害,其病原经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keil)。该病在国外已有报道,被命名为褐斑病,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本研究首先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在25℃条件下,链格孢菌落的生长速率基本保持恒定,约为0.7mm/h。孢子在清水中有较高的萌发率,为95.05﹪;在0.5﹪和1﹪葡萄糖溶液中分别为97.12﹪和97.71﹪。该菌在-10℃至42℃之间都能生存。

化学防治是植物病害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最容易实施的途径。应用生长速率法,在参试的11种杀菌剂中,叶斑净、世高、扑菌清、普菌克和健绿宝的抑菌效果较好,其中叶斑净和世高效果最好,对病斑扩展的抑制率分别达52.82%和33.62%。

目前应用电场和磁场对植物病害进行物理防治的研究很少。在本文的试验中,高压静电场与射频电磁场都表现出极强的抑菌作用。接种试验证明,对于所有参试植物,无伤接种都不能引起发病。经显微观察证实链格孢孢子芽管在各种植物叶表面都没有主动入侵气孔或其它自然孔口的行为。刺伤接种后,发病的植物也很少,且主要为银海枣所属的刺葵属植物,如加拿利海枣和美丽针葵。

病原:

银海枣褐斑病的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1.在国外,已报道的侵染银海枣的病原有芽枝霉Cladosporiumsp.、镰刀菌Fusarimsp.、茎点菌Phomasp.和链格孢等。链格孢侵染银海枣所致病害在国外被称为brownleafspot,主要发生在中东地区,但未见详细研究.本文参考国外命名,将该病害称为褐斑病.该病寄主银海枣属于引种植物,但其病原链格孢则是一种在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中较为常见的弱寄生病原真菌,因此该病是随引种的银海枣传人我国,还是银海枣在本地栽种时受到侵染,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与银海枣近缘的加拿利海枣和美丽针葵也会感染该病,鉴于此2种植物在华南地区比银海枣种植更为广泛,因此该病有传播扩散到其他棕榈科刺葵属植物的可能.试验结果揭示链格孢生长喜温暖潮湿,这与广州及华南地区一年内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相一致,因此,只要有合适的寄主与伤口存在,该病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防治试验证实叶斑净和世高的抑菌效果最好.鉴于该病原菌只能从植物的伤口侵入,在离体叶片防治试验中,先接种使植物发病后再喷洒药剂,实际上检验的是杀菌剂对病害的治疗效果。在生产实际中,可以考虑使用叶斑净和世高对该病害进行防治.

扩展阅读

菊花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叶枯病,斑枯病。

分布为害国内各药菊种植区均有发生,且为害较重,常年造成叶片枯死达40%~70%,单株花朵减少30%~50%,发病重的年份,花朵减少70%。1983年,安徽歙县贡菊品种褐斑病大发生,比上一年减产88.4%,造成毁灭性为害。

症状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为圆形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展成褐色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形成不规则褐色枯斑,病斑直径4~10mm,周围常有褪绿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病害大流行年份,病斑较大,在10mm以上,有的在叶缘上形成V形枯斑,外围有褪绿晕圈,或沿叶缘发病,叶缘先枯死。病斑多时,常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枯死叶片不脱落,悬挂于茎上。

病原Septoriachrysanthemella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具1略微伸长的孔口,从底部到孔口的长度为91.4~150.9m,横径为62.8~115.1m,孔口直径15.4~20.5m。分生孢子线形,大小为50.5~67.3m1.7~2.6m,具4~9个隔膜。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叶片组织中,仅孔口露出叶面。叶片正面的分生孢子器占88.2%。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残体上越冬。在长江以南,次年4月下旬即可产生分生孢子侵害下部叶片,6月上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病害扩展蔓延,使病株率增加。8月份多为高温干燥季节,病害发展较慢,9~10月,植株生长旺盛,雨水亦较多,株间阴敝,湿度增大,病害扩展迅速。多雨年分,造成病害流行。黄河以北的药菊种植区,7月分雨水多病害发展很快,8月下旬急剧发展,9月初达到发病高峰。

发病条件病害发生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温度24~28℃,相对湿度85%以上,适宜病害的发生。以歙县贡菊为例,9月下旬到10月中旬降雨量在100mm以下发病轻,超过200mm发病重;菊花连作发病重,2年以上轮作的发病轻;施肥少、管理粗放的发病重,施肥充足,肥料配合好,植株生长健壮的发病轻。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防治。(1)实行2年以上轮作。(2)处理病残体:菊花收后,割下植株残体,集中烧毁。(3)增施肥料:增施有机肥,配合磷钾肥,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4)结合田间管理,早期摘除病叶:结合菊花剪苗、摘顶心,随手把下部病叶摘除,带出田外处理,减少早期再侵染病源。

2.药剂防治:(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施药时间,黄河以北地区,7月中旬喷第1次药,长江以南9月上旬喷第1次药。10天左右喷1次,共喷3~4次,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银海枣常见虫害的防治技巧


银海枣株形优美、树冠半园丛出,叶色银灰,孤植于水边、草坪作景观树,观赏效果极佳。可孤植作景观树,或列植为行道树,也可三五群植造景,相当壮观,是充满贵族派的棕榈植物。应用于住宅小区、道路绿化,庭院、公园造景等效果极佳,为优美的热带风光树。那么银海枣常见虫害如何防治?

1、金龟子

成虫危害植株,幼虫(蛴螬)哨食植株的根系,是严重的地下害虫。

防治:可用50%辛硫磷600倍液40%乐斯苯800倍液3%呋喃丹每平方米100克,都可以进行灌根或拌成毒土进行防治。

2、象鼻虫(象甲)

鞘翅目的象虫科,成虫和幼虫均能危害植株,可蛀干。

防治:植株高大的采用喷药防治,喷至茎干流药。对于基部为害的可刺杀或灌后封杀。药剂作用:甲胺磷1000倍+20%灭扫利1500倍,75%硫双灭多威,40%氧乐果500倍。

3、椰心叶甲

检疫性害虫。

防治:可用挂包法防治(药剂用椰甲清有特效)。

4、其它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

防治:可进行喷药防治。化学药剂有:10%氰戊葡脂1500倍,5%锐劲特1500倍,40%氧化乐果500倍,10%氯氰葡脂800-1000倍,以及诸多各种复配农药,根据病情及效果进行选择不同的农药。

草坪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在温热气候环境中草坪常见的病害,是一种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所有草坪病害中分布最广的病害之一,可危害多种草坪,能侵染所有的已知的草坪草,如早熟禾、羊茅、黑麦草、剪股颖、狗牙根、野牛草和结缕草等250多种草坪草,其中尤以冷季型草坪草中的禾本科草受害最重。它发病时主要是造成草坪草的大面积枯死,极大地降低草坪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1.发病症状:褐斑病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由于死细胞溶液外渗引起的),黑红色或紫色,后期病斑深褐色,病斑上长有不规则的很小的菌核,呈红褐色。叶上的病斑呈椭圆形或者多少有点儿不规则的长条形,严重的可造成叶腐、叶鞘腐、基腐、根腐,甚至整株枯死。在湿润、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尤其是排水不良和氮肥使用过多时很容易发病,形成大大小小的病斑,如立地的气候能及时变得干燥凉爽,草坪草又可以恢复;但如果长时间处于湿润、炎热的不良气候条件下,则可继续危害茎、根,造成草坪草枯死。由萎蔫的新病株的水浸过的绿色到灰褐色的边缘,在清晨有露水或暖湿条件下形成一层散布白色真菌的白膜,危害严重时可产生大到50cm的圆形褐斑。斑中植株恢复生长,外观像青蛙的眼睛,因此又叫蛙眼病。病原菌为单性寄生性真菌,以小的紫褐色到黑色的菌核和菌丝体在活或死的植物体内或表层(1.5cm)的土壤中越冬。另外,褐斑病的症状表现变化很大,往往受草种类型(如冷季型或暖季型)、不同品种组合、不同立地环境、不同养护管理水平、不同气候条件和病原菌的不同株系等的影响,不一定都表现为典型症状。

2.发病条件:褐斑病的流行性很强,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只要有一株草坪草受害,如任其发展,病害很快就会在草坪内大面积蔓延,造成秃斑。病菌的最适发病温度为21~32C,当土壤温度升到15~201时,菌核开始大量萌发,菌丝开始生长,直至气温达到30C,同时空气湿度较高、夜间温度较高时,病菌开始明显地侵染草坪草屑,特别是冷季型草坪草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长较弱,抗病能力较低,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当然,枯草层较厚、坪床不平整、氮肥施用过多、超低修剪、灌水不当等都易引发此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合理灌溉,避免漫灌,改良草坪排水情况,在发病初期应在早晨及时去掉草坪草叶片上的露水。去掉较厚的枯草层,及时运走剪下的草,保持草坪的清洁。对过密的草坪要及时打孔通气、疏草。合理施肥,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来临时要尽量少施或不施氮肥,可施少量的磷钾肥,以增强草坪草的抗病能力。在播种前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在发病初期用甲華硫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敌菌灵等药物进行防治,如防治较晚,则必须加大药剂的浓度,并且效果会降低。

桂花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江苏、上海、陕西、广东、湖南等地。

症状: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毫米,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病原为真菌,木犀生尾孢(Cercosporaosman-thicol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尾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病菌的子座褐色、近圆形,分生孢子梗成束着生其上,橄榄褐色,无分枝,少有隔膜;分生孢子倒棒形,近无色至淡榄褐色,直或微弯曲,大小15~582.8~3.7微米。以此侵染传播。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团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进行侵染,北方室外养护春末至中秋间发病最为严重。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病株残体、病叶并及时销毁,引入的苗木应剪除病叶,重病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施高锰酸钾1000倍液,药剂防治参照桂花叶枯病。

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莳养环境要通风透光,发病期不宜喷淋,避免雨淋。切忌土壤积水。

3.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

4.秋末入室前喷两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

山药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枯叶病,是山药的重要病害之一。

分布为害本病在浙江、河南、吉林等山药产地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mm,黄色,边缘不清晰。后期,病斑周缘褐色并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边缘。在叶面长出为数众多的白色小点是分生孢子盘上大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脱落。

病原CylindrosporiumdioscoreaeMiyabeatIto.厲半知菌亚门,腔抱纲,黑盘孢目,柱孢霉属真菌。分生孢子盘生于叶的两面,聚生或散生,初埋生,直径144~180m。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无色单胞,不分枝,正直或微弯,大小为17~29m3~3.5m。分生孢子呈针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或一端较尖,正直或微弯,2~3个隔膜,大小为28~67m2~3m。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附着在被害部越冬。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遇适宜温湿条件,经1~2天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次侵染。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潮湿、多雨季节有利发病。

防治

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2.淸洁田园,扫除枯枝残叶,减少越冬菌源。

3.从6月初开始,喷洒1:1:200~3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发病严重时,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量为6000g/hm2,兑水稀释喷雾。

甘草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①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Cercosporaastragali),属半知菌亚门孢目尾孢属真菌。危害叶,受害叶片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在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子实体叶两面生,但主要叶面生,子座仅仅是少数的褐色细胞;分生孢子梗6~12根成束生,淡褐色,顶端色淡并较狭,不分枝,具0~5个膝状节,顶端近截形,孢痕显著,1~7个隔膜;分生孢子鞭形至倒棒形,无色透明,正直至弯曲,基部截形至近截形,顶端略钝,3~10个隔膜。更多绿色尽在

②症状感病植株叶片上病斑呈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1~3mm,中心部灰褐色,边缘褐色,两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病原菌的子实体)。

③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春条件合适时,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引起初浸染。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又不断地繁殖引起再浸染。一般在7~8月发生。

④防治措施秋季清园,集中处理病株残体,减少病源;喷无毒高脂膜200倍液保护;发病初期喷1:1:(100~160)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发病期喷施65%代森锰锌500倍液1~2次。

丁香褐斑病怎样防治


【分布】上海、杭州、南昌、大连、丹东、青岛、济南、南京、武汉。

【症状】主要在叶片上形成褐斑,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心淡褐色,直径5~10毫米,上生绒状黑色小点,严重时布满褐斑,提早落叶,全株仅留少量叶片。

【病原】病原为真菌,丁香尾孢(Cercosppralilacis),子座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分生孢子线状或细棍棒形,无色或近无色,多分隔,基部细胞倒圆锥状、钝圆或近平切。

丁香褐斑病怎样防治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在病落叶中越冬,翌年5~6月进行侵染,在多雨潮湿条件下,病菌反复传播侵染危害,因此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秋季多雨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秋冬季清除病叶,生长期及时修剪整形,控制枝叶密度,以利通风透光。平时管理要做到合理施用水肥,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展叶后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以防治此病。或7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10至15天1次,连喷3至4次效果较好。

莴笋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莴笋地上茎可供食用,茎皮白绿色,茎肉质脆嫩,幼嫩茎翠绿,成熟后转变白绿色。茎、叶中含莴苣素,味苦,有镇痛的作用,莴笋的适应性强,可春秋两季或越冬栽培,以春季栽培为主,夏季收获。现将莴笋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特点

莴苣、莴笋褐斑病的发病特点: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多雨潮湿天气有利于病菌发育,偏施氮肥生长过旺的植株抗性弱易发病。

危害症状

莴苣、莴笋褐斑病的为害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一种是受害叶开始出现水渍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褐色至暗灰色。另一种是出现深褐色病斑,边缘周围具水渍状晕圈。潮湿时斑面上生暗灰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致叶片变褐干枯。

防治方法

一、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

二、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中耕,增加土壤通透性,避免偏施氮肥,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

三、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D-菌霉素1号,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至15天1次,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水仙大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大褐斑病是水仙上一种严重的病害,使植株叶片提早枯死,影响鳞茎产及品质,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都有分布。

症状受害叶片初在叶尖及叶片上产生近椭圆形黄褐色水渍状斑点,后形成不规则的红褐色条斑,病斑周围失绿,病叶自叶尖渐向下枯焦,甚至全株枯萎。此外,病客亦可侵害花梗和鳞茎,在花梗上形成褐色病斑,受茗鳞茎表现为颈腐和溃疡。

病原Stagonosporacurtisii(Berk)Sacc.属真菌的平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多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黄褐色,壁薄,有孔口,孔口直径20~40m,分生孢子器直径117-209m。分生孢子有0~3个分隔,多数为3隔,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为14.8~25m5.2~8.0m,无色,分隔处有缢缩或无缢缩;单胞分生孢子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3.0~6.6m2.5~3.0m。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在鳞茎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叶上越夏和越冬。

发病条件温暖、潮湿、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栽培过密、施肥过软和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深沟高畦,注意排水,增施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在鳞茎收获后清除病残体。

2.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

花生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花生,是我国产量丰富、食用广泛的一种坚果,又名“长生果”、“落花生”。主要分布于巴西、中国、埃及等地。可用于制皂和生发油等化妆品的原料。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花生褐斑病的防治技巧。

轮作

花生叶斑病的寄主比较单一,只侵染花生,与其它作物轮作,使病菌得不到适宜的寄主,可减少为害,有效的控制病害的发生。轮作周期2年以上。

清除病原

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叶,使用有病株沤制的粪肥时,要使其充分腐熟后再用,以减少病源。

品种选择

虽然生产上还没有高抗叶斑病的品种,但品种间的耐病性差异较大,一般叶片厚,叶色深的品种较抗病,在河南重病区宜选用豫花1号、海花1号、豫花4号和豫花7号等耐病性较强的品种。

加强管理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采取有效措施,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应开始第一次喷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烩剂600倍——800倍液;或抗枯宁700倍液;或波美0.3度——0.5度的石硫合剂等。以后每隔10天——15天喷药1次,连喷2次——3次,每次每亩喷药液50千克——75千克。由于花生叶面光滑,喷药时可适当加入粘着剂,防治效果更佳。抗枯宁对褐斑病效果较佳,代森锰锌对网斑病也有较好防治效果,多菌灵在叶斑病与锈病混发区,不宜使用。

桂花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桂花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褐斑病。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桂花褐斑病的知识。

一、桂花褐斑病引起原因

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发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mm,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这就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但不会扩长到叶脉。此病菌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3月开始生长、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抵抗此病的能力强。

二、发病症状

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毫米,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

三、病原

病原为真菌,木犀生尾孢。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尾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病菌的子座褐色、近圆形,分生孢子梗成束着生其上,橄榄褐色,无分枝,少有隔膜;分生孢子倒棒形,近无色至淡榄褐色,直或微弯曲,大小15~582.8~3.7微米。以此侵染传播。

四、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团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进行侵染,北方室外养护春末至中秋间发病最为严重。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五、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病株残体、病叶并及时销毁,引入的苗木应剪除病叶,清除地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连续二年,必有效果。重病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施高锰酸钾1000倍液,药剂防治参照桂花叶枯病。

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莳养环境要通风透光,发病期不宜喷淋,避免雨淋。切忌土壤积水。.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注意通风透光。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

4.秋末入室前喷两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

桑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病斑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均可发生。病斑中部散布白色或淡红色粉质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其产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常略作环状排列,同一病斑的正、反两面都可产生。叶上的多个病斑可相互融合成大的病斑。雨水多时,病斑吸水膨胀,导致腐败穿孔或烂叶;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病斑中部往往开裂。此病有时也可在叶柄上发生。病害发生严重时,偶尔也会侵害生长不良的新梢。

病原SeptogloeummoriBri.etCav.系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粘隔孢属真菌。分生孢子盘直径60~150m,开始形成于寄主表皮下面,后来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梗丛生于分生孢子盘的表面。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为5~15m2.5~3m,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棒状,两端圆而稍细,有3~5个隔膜,无色,大小为30~50m3~4m。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靠落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第2年春季当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盘上重新产生分生孢子,被风、雨、昆虫等传播到新生桑叶上引起初侵染。此外,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在被害的梢部病斑中越冬,而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发病条件早春多雨,桑园湿度大,有利于越冬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同时对桑树生长不利,降低其抗病力。水土流失和缺肥会加重褐斑病的发生和为害。桑树不同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差异显著。

防治

1.摘除病叶,以减少菌源:发病期间,随时摘除病叶,以减少传染源;每年下霜前将病、健叶一并摘去,贮藏起来作为牲畜饲料,以减少越冬菌源。

2.剪除病梢,以减少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整枝修剪,将有病斑的枝梢及瘦弱枝条剪掉烧毁,以清除枝梢中的越冬病菌,减少次年的初侵染源。

3.桑园冬耕,合理施肥。

4.选种抗病品种。

5.药剂防治:发病初用50%苯骈咪唑44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苗圃果树银海枣的高产技术褐斑病的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苗圃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