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兰花怎么养主要虫害的形态特征和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一、黄刺蛾学名为CnidocampaflavescensWalker.,为鳞翅目刺蛾科,别名为刺蛾、八角虫、八角罐、痒辣子、毒毛虫。全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除了危害月季外,还危害海棠、枣、紫荆、桑树、苹果、梨、桃、杏、山楂、柿、石榴、榆等多种园林植物。

1.危害特点

低龄幼虫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眼状,形成白色圆形半透明小斑,几天后小斑连成大斑。幼虫长大后将叶片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只残留主脉和叶柄,成为光干。严重时,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枯死。刺蛾的毒毛剌人痛痒。

2.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扁平,长径1.4至1.5毫米,短径0.9毫米。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淡黄色。多产在叶面上,常成数十粒的卵块。

蛹:长11至13毫米,椭圆形,肥大,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茧上有数条灰白色与褐色相间的纵纹,似麻雀蛋,紧贴于枝干上。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至25毫米,肥大,呈长方形,体色为黄绿色。头较小,淡黄褐色隐于前胸第1节下方。前胸宽大,黄绿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体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2节者较大,体两侧下方还有9对枝刺。气门红绿色,上下边缘深绿色,气门淡黄色,体侧各节有瘤状突起,上有黄毛,腹部淡黄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至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体中部两侧各有两条蓝色纵纹。

成虫:体长12至16毫米,翅展35毫米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下唇须状弯过头顶。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无斑,边缘色较深。腹背黄褐色,足棕褐色。

3.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杈、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单粒散产,1个叶片可产几粒,半透明。卵期7天左右。7月幼虫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

4.防治方法(1)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2)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3)幼虫群集危害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4)幼虫3龄前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5)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20%速灭杀丁2000至3000倍液、2.5%敌杀死1500至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至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6)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蝽等。

二、月季长管蚜学名MacrosiphumrosivorumZhang.,月季长管蚜属同翅目蚜科。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十姊妹等蔷薇科属园林植物。

1.危害症状

以若蚜、成蚜群集于新梢、嫩叶和花蕾上危害,受害的嫩叶和花蕾生长停滞,不易伸展,还常因排泄物粘附叶片,影响观赏价值。严重时诱发煤污病,造成植株死亡。

2.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蚜:体型较大,体长卵形,长4.2毫米。头部黄色至浅绿色,胸、腹部草绿色,有时橙红色。缘瘤圆形,位于前胸及第2至5腹节,背面及腹部腹面有明显瓦纹,头部额瘤隆起,并明显地向外突出呈W形。触角6节,丝状,色淡,全长3.9毫米,第3节有次生感觉圈6至12个。腹管黑色,长圆筒形,端部有网纹,其余为瓦纹,全长1.3毫米,约为尾片的2.5倍。尾片圆锥形,淡色,表面有小圆突起构成的横纹,具曲毛7至9根。

有翅孤雌蚜:体长3.5毫米,体稍带绿色,中胸土黄色,腹部各节有中斑、侧斑、缘斑,第8节有大而宽的横带斑。触角长2.8毫米,第3节有圆形感觉圈40至45个,分布全节,排列重叠。翅脉正常。腹管长0.76毫米,为尾片的2倍,有毛14至16根。其余特征与无翅孤雌蚜相似。

若蚜:初孵若芽体长约1毫米,初为白绿色,渐变为淡黄绿色,腹眼红色。

3.生活史及习性在华北地区月季长管蚜每年发生10至20代,以成蚜和若蚜在花茎干残茬的芽腋间越冬。春季月季萌发后,越冬成蚜在新梢嫩叶上繁殖,从4月上旬起开始危害嫩梢,花蕾及叶反面有时可盖满一层。4月中旬起有翅蚜陆续发生,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都明显上升,5月中旬是第一次繁殖高峰,7至8月高温和连续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平均气温20℃左右,气候干燥,相对湿度70%至80%时(即5月和10月前后)繁殖最快,危害最严重。

4.防治方法(1)秋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剪除10至15厘米以上所有茎干烧毁;(2)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天敌,尽量少用广谱性农药,选用适合的生物农药。可使用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喷雾防治;(3)虫口密度较高时,可喷洒50%辛硫磷10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至2500倍液、50%抗蚜威3000倍液、2.5%敌杀死2500至3000倍液、6%吡虫啉3000至4000倍液等其中一种进行叶面喷雾,喷时注意安全;(4)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可有效防治蚜虫和其他害虫;(5)保护异色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6)氧化乐果对桃花、榆叶梅、贴梗海棠等蔷薇科植物可能产生药害。在此类树种上防治蚜虫时一般尽量不用。

精选阅读

兰花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办法


兰花属兰科花卉,是我国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以其叶态优美、花朵具清幽的芳香,而使人们陶醉。兰花主要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炭疽病:此病为害兰花叶、果部,发病初期在叶中部呈现圆形、椭圆形,叶缘呈现半圆形的红褐色斑点。发生于叶尖时,下边成段枯死。在叶基部发生,病斑大型或数量多时也可整叶枯死。后期病斑中心颜色变浅,并轮生小黑点。果实上病斑不规则,为黑褐色长条形。

此病由真菌中半知菌类的盘长孢属引起。发病规律一般老叶4月份开始发病,而当年新叶则发病晚。在阴湿条件下发病严重。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来年进行侵染。防治方法:①发病前或发病初喷洒1:1:240的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抗菌剂40l500倍液,每10天1次,共喷2-3次。③注意通风透光,合理浇水。

细菌性软腐病:该病主要为害卡特兰,也为害兰属花卉,引起软腐,并伴有腥臭味的灰褐色粘稠物。它是一种弱寄生菌,从微伤口入侵。其最适温度27-30℃,通过浇水、施肥、昆虫传播。防治方法①尽量避免花卉伤口,及时防治虫害,用敌克松原粉500-600倍液浇灌。②喷洒200-400PPM的新植霉素或青霉素。⑧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浇水,雨后及时排水,施用腐熟肥料,实行轮作,避免重茬。

柑橘花蕾蛆的形态特征及防治


该虫又名橘蕾瘿蝇,属双翅目瘿蚊科。浙西南各柑橘产区均有发生。

1.分布和为害症状仅为害柑橘。成虫在花蕾直径2~3mm时,将卵从其顶端产于花蕾中,幼虫食害花器使其成黄白色不能开放的圆球形。

2.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5~1.8mm,翅展约2.4mm。暗黄褐色,周身密被黑褐色柔软细毛。头扁圆复眼黑色。前翅膜质透明披细毛,在强光下有金属闪光,翅相简单。触角14节念珠状,每节大部分有两圈放射刚毛。雄虫略小,触角哑铃状黄褐色。卵长椭圆形无色透明,长约0.16mm。幼虫长纺锤形橙黄色,老熟时长约3mm,前胸腹面有一黄褐色丫状剑骨片。蛹黄褐色纺锤形,长约1.6mm。

3.生活习性1年1代,个别2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柑橘现蕾时成虫羽化出土,刚出土成虫先在地面爬行至适当位置后白天潜伏于地面,夜间活动和产卵。花蕾直径2~3mm。顶端松软的最适于产卵,卵产在子房周围,幼虫食害花器使花瓣变厚,花丝花药成褐色,并产生大量黏液以增强其对干燥环境适应力。幼虫在花蕾中生活约10天即爬出花蕾弹入土中越夏越冬。阴雨有利成虫出土和幼虫入土,故阴湿低洼果园、阴山果园和荫蔽果园、沙土及沙壤土有利于发生。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每年的2月底至3月初对树冠附近的浅土层进行浅耕,有利于减轻虫害。在成虫出土前地而用地膜覆盖,阻止成虫出土羽化与上树产卵,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地面喷药防治成虫出土时进行地面喷药,是阻止花蕾蛆上树为害的最有效的办法,喷药的时间为花蕾顶端开始露白前的3~5天。可用的药剂有:20%速灭杀丁乳油3000~5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或20%中西杀灭菊酯3000~4000倍液、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等喷射地面,7~10天1次,连喷2次。

腊梅的形态特征


蜡梅(拉丁学名:Chimonanthuspraecox(Linn.)link(《FloraofChina》)),英文名:WinterSweet,中文别名:金梅、腊梅、蜡花、黄梅花。

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常丛生。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花着生于第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直径2~4厘米;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无毛,花丝比花药长或等长,花药内弯,无毛,花柱长达子房3倍,基部被毛。果托近木质化,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冬末先叶开花,栽培变种有磬口蜡梅;柴油心蜡梅;狗绳蜡梅。蜡梅原产我国中部,性喜阳光,但亦略耐荫,较耐寒,耐旱,有旱不死的腊梅之说。对土质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轻壤土为宜。

蜡梅在百花凋零的隆冬绽蕾,斗寒傲霜,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强暴面前永不屈服的性格,给人以精神的启迪,美的享受。它利于庭院栽植,又适作古桩盆景和插花与造型艺术,是冬季赏花的理想名贵花木。花芳香美丽,是园林绿化植物。根、叶可药用,理气止痛、散寒解毒,治跌打、腰痛、风湿麻木、风寒感冒,刀伤出血;花解暑生津,治心烦口渴、气郁胸闷;花蕾油治烫伤。花可提取蜡梅浸膏0.5-0.6%;化学成分有苄醇、乙酸苄醋、芳樟醇、金合欢花醇、松油醇、吲哚等。种子含蜡梅碱(calycanthine)。

分布范围

野生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广西、广东等省区均有栽培。生于山地林中。日本、朝鲜和欧洲、美洲均有引种栽培。本种模式标本采自我国。

形态特征

着生于第二年生的枝条叶腋内,芽鳞片近圆形,覆瓦状排列,外面被短柔毛。叶纸质至近革质,卵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长5-25厘米,宽2-8厘米,顶端急尖至渐尖,有时具尾尖,基部急尖至圆形,除叶背脉上被疏微毛外无毛。

花着生于第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直径2-4厘米;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长5-20毫米,宽5-15毫米,无毛,内部花被片比外部花被片短,基部有爪;雄蕊长4毫米,花丝比花药长或等长,花药向内弯,无毛,药隔顶端短尖,退化雄蕊长3毫米;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长达子房3倍,基部被毛。

果托近木质化,坛状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厘米,直径1-2.5厘米,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4-11月。

生长习性

蜡梅性喜阳光,能耐荫、耐寒、耐旱,忌渍水。蜡梅花在霜雪寒天傲然开放,花黄似蜡,浓香扑鼻,是冬季观赏主要花木。怕风,较耐寒,在不低于-15℃时能安全越冬,北京以南地区可露地栽培,花期遇-10℃低温,花朵受冻害。好生于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上,在盐碱地上生长不良。

耐旱性较强,怕涝,故不宜在低洼地栽培。树体生长势强,分枝旺盛,根茎部易生萌蘖。耐修剪,易整形。先花后叶,花期11月~翌年3月,7~8月成熟。

桑树舞毒蛾的形态特征及防治


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innaeus)]别名柿毛虫、秋千毛虫等,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在全国各蚕区。除桑树外,还可为害栎树类、苹果、梨、桃、杏、核桃、柿子、栗、榆、杨等50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整树叶片被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雄体长18-20mm,翅展45-47mm,暗褐色。头黄褐色,触角羽状褐色,干背侧灰白色。前翅外缘色深呈带状,余部微带灰白,翅面上有4-5条深褐色波状横线;中室中央有l黑褐圆斑,中室端横脉上有4黑褐形斑纹,外缘脉间有7-8个黑点。后翅色较淡,外缘色较浓成带状,横脉纹色暗。雌体长25-28mm,翅展70-75mm,污白微黄色。触角黑色短羽状,前翅上的横线与斑纹同雄相似,为暗褐色;后翅近外缘有1条褐色波状横线;外缘脉间有7个暗褐色点。腹部肥大7i末端密生黄褐色鳞毛。

卵: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9-1.3mm,初黄褐渐变灰褐色。

幼虫:体长50-70mm,头黄褐色,正面有八字形黑纹;胴部背面灰黑色,背线黄褐,腹面带暗红色,胸、腹足暗红色。各体节各有6个毛瘤横列,背面中央的1对色艳,第l-5节者蓝灰色,第6-11节者紫红色,上生棕黑色短毛。各节两侧的毛瘤上生黄白与黑色长毛l束,以前胸两侧的毛瘤长大,上生黑色长毛束。第6、7腹节背中央各有1红色柱状毒腺亦称翻缩腺。

蛹:长19-24mm,初红褐后变黑褐色,原幼虫毛瘤处生有黄色短毛丛。

发生规律:年生1代,以卵块在树体上、石块、梯田壁等处越冬。寄主发芽时开始孵化,初龄幼虫日间多群栖,夜间取食,受惊扰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故称秋千毛虫。2龄后分散取食,日间栖息在树权、皮缝或树下土石缝中,傍晚成群上树取食。幼虫期50-60天,6月中下旬开始陆续老熟爬到隐蔽处结薄茧化蛹,蛹期10-15天。7月成虫大量羽化。

成虫有趋光性,雄蛾白天飞舞于冠上枝叶间,雌体大、笨重,很少飞行。常在化蛹处附近产卵,在树上多产于枝干的阴面,卵400-500粒成块,形状不规则,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色鳞毛,每雌产卵1-2块,约400-1200粒。已知天敌近200种,常见的有舞毒娥黑瘤姬蜂、喜马拉亚聚瘤姬蜂、脊腿匙宗瘤姬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梳胫饰腹寄蝇、毛虫追寄蝇、隔离狭颊寄蝇等。

榆叶梅的形态特征和成长习性


榆叶梅在中国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全国各地公园内均有栽植。别名小桃红,因为它有着榆树一样的深深的叶脉和粗大的锯齿,酷似梅花一样的花朵,所以叫榆叶梅。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榆叶梅的形态特征和成长习性及品种分类。

榆叶梅的介绍

又名榆梅、小桃红、榆叶鸾枝。因其叶似榆,花如梅,故名榆叶梅。又因其变种枝短花密,满枝缀花,故又名鸾枝。榆叶梅,蔷薇科,桃属。开花像是桃花,叶子却像榆树一样有深深的叶脉和粗大的锯齿,榆叶梅在城市里头偶有栽种,而它的变型重瓣榆叶梅则栽得到处都是啦,随便路边都能见到重瓣的家伙们肆意妖冶。

榆叶梅的形态特征

榆叶梅因叶似榆叶而得名,是中国北方地区普遍栽培的早春观花树种。落叶灌木,高3-5m,小枝细,无毛或幼时稍有柔毛。叶椭圆形至倒卵形。呈半球形的植株全部布满色彩艳丽的花朵,十分美丽且壮观。榆叶梅品种极为丰富,据调查,北京具有40多个品种,且有花瓣达到100枚以上者,还有长梗等类型。花期4月;果熟期8月。

榆叶梅株高2米左右,枝细小光滑,于红褐色,主干树皮剥裂。叶呈椭圆形,长3-6厘米,单叶互生,其基部呈广楔形,端部三裂,边缘有粗锯齿。花单生或按生,花梗短,紧贴生在枝条上,花径2-3.5厘米,初开多为深红,渐渐变为粉红色,最后变为粉白色。花有单瓣、重瓣和半重辩之分;花期为3-4月。7月结果,红色,球形,也很美观。

榆叶梅的生长习性

为温带树种,耐寒。耐旱、喜光。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不耐水涝,喜中性至微碱性、肥沃、疏松的砂壤土。分布在中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河北、山西、黑龙江、浙江、甘肃、江西、山东、江苏、吉林、陕西、辽宁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的地区,常生于坡地沟旁、灌木林下及林缘。

榆叶梅的品种分类

主要品种

(1)单辨榆叶梅:开粉红色或粉白色花,单辩;花朵小,花萼、花瓣均为5片,与野生榆叶梅相似,小枝呈红褐色。

(2)重辨畅叶梅:开红褐色花,花朵大,重瓣,花朵多而密集,花萼10片以上,花萼和花梗均带有红晕。重瓣榆叶梅,枝条皮多开裂。因其花朵大,故又称大花榆叶梅,是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品种,但开花时间要比其他品种晚。

(3)半重瓣杨叶梅:粉红色花朵,半重瓣,花菩、花辨均在10片以上。植株的小枝呈红褐色,园林、庭院中栽培比较广泛。

(4)弯枝榆叶梅:花朵小,密集生在枝上,花色呈玫瑰紫红,半重瓣或重瓣,花菩10片,其5片为三角形,5片为披针形。植株小枝呈紫红色,光滑,开花时间较其他品种早,花期长达10天左右。

(5)截叶榆叶梅:花粉色。截叶榆叶梅的特点是叶的前端呈阔截形,近似三角形,耐寒力强,我国东北地区多见栽培。

(6)紫叶大花重瓣榆叶梅:我场培育的新品种,叶色紫红鲜艳,花重瓣,花多粉色。是大花重瓣榆叶梅的最新品种。

苗木木虱的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


苗木若栽培管理不善,容易遭受木虱为害。木虱又名盐花枯蝇,主要危害青桐、梨树、樟树、合欢等多种园林树木,是苗木新梢期的重要吸汁害虫,如果防治不及时,会使苗木叶片卷曲,不能正常伸展,造成严重损失。现将木虱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形态特征:

成虫体形小,自头顶至翅端长2.4毫米;全体青灰色,其上有微小灰褐色刻点,头顶突出如剪刀状,头部有三个黄褐色大点,品字形排列;翅半透明,杂有灰黑色不规则斑点;腹部棕褐色,足灰黄色;卵近梨形,暗黄色,顶端尖削,底有短柄插入植物组织内,使卵不易脱落;若虫初孵化时体长只有0.35毫米,长圆形,暗黄色,复眼红色,足及触角黑色,各腹侧缘有片状腊质分泌物;老龄若虫体长1.6毫米,体扁薄,形似质甲,土黄色,腹侧有尖刺并分泌腊丝,翅半透明,黄色或带淡绿色。

生活习性木虱一年可发生数代,各代重迭发生,成虫若虫均聚集柑桔嫩芽上,吸食汁液,被害芽生长受阻,叶多卷曲不能正常发育。成虫取食时头部下俯,腹部翘起成45角,若虫取食后,其排泄物附在腹末,成一长条,卵产于嫩叶或嫩茎上,聚集不定。雌虫能产卵800粒,在夏季,卵期为4~6天,若虫有5龄,各龄期多为3~4天,自卵至成虫需时15~17天,成虫寿命达一个月。严重为害时间多在春季至夏初,秋梢嫩芽期间也受害。

防治方法发现木虱为害时,选喷下列药剂:40%乐果乳剂1000倍液;合成洗衣粉400~500倍液;松脂合剂15~20倍液;25%中科美铃1500~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1000~1500倍液。以上药剂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茜之塔的形态特征和栽培技术介绍


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干旱和半阴,不耐寒,怕水湿,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茜之塔的形态特征和栽培技术介绍。

茜之塔的形态特征和栽培技术介绍

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矮小的植株呈丛生状,高仅5~8厘米,直立生长,有时也具匍匐性。叶无柄,对生,密集排列成四列,叶片心形或长三角形,基部大,逐渐变小,顶端最小,接近尖形。叶色浓绿,在冬季和早春的冷凉季节或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叶呈红褐或褐色,叶缘有白色角质层。整个植株叶片排列紧密而整齐,由基部向上逐渐变小,形成宝塔状,是一种奇特而美丽的多肉植物。

宜阳光充足和温暖、干燥的环境,不耐寒,忌水湿、高温闷热和过于阴蔽,耐干旱和半阴。

栽培技术

繁殖培育

茜之塔的繁殖可结合春季换盆进行分株,方法是将生长密集的植株分开,每3~4支一丛,然后直接上盆栽种。也可在生长季节剪取健壮充实的顶端枝条在沙土中进行扦插,每段插穗应有4对以上的叶片,长3~5厘米,在18~24℃的条件下,保持稍有潮气,2~3周生根。还可采收种子,于4~5月进行播种,在20℃左右的条件下,播后两周内种子发芽,幼苗生长较快,能适合家养。

管理养护

主要生长期在春天、初夏及秋天,要给予充足的光照,否则会因光照不足影响叶色和光泽。保持盆土湿润而不积水,每半个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钾的复合肥。但施用量不宜过多,以免茎叶徒长,节间距离伸长,使植株松散,严重影响观赏。夏季高温时植株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植株生长缓慢或完全停止,宜放在通风凉爽、光线明亮,又无直射阳光处养护,不必浇过多的水,以防腐烂。冬季放在室内阳光充足处,10℃以上可使植株继续生长,应适当浇些水,如果保持盆土干燥,使植株休眠,也能耐5℃的低温。当植株长满花盆时,可在春季进行换盆,盆土要求疏松、肥沃,并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可用园土、粗沙或蛭石各2份,腐叶土l份混匀后配制,并加少量的骨粉和鸡、牛粪作基肥。

冬季养护:

冬季放在室内阳光充足处,10℃以上可使茜之塔继续生长,应适当浇些水,如果保持盆土干燥,使茜之塔休眠,也能耐5℃的低温。

茜之塔的繁殖:

茜之塔的繁殖可结合春季换盆进行分株,方法是将生长密集的植株分开,每3~4支一丛,然后直接上盆栽种。

也可在茜之塔生长季节剪取健壮充实的顶端枝条在沙土中进行扦插,每段插穗应有4对以上的叶片,长3~5厘米,在18~24℃的条件下,保持稍有潮气,2~3周生根。

还可采收茜之塔种子,于4~5月进行播种,在20℃左右的条件下,播后两周内种子发芽,幼苗生长较快,能适合家养。

茜之塔怎么养

1、介质:

盆栽种植茜之塔要求疏松、肥沃,并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可用园土、粗沙或蛭石各2份,腐叶土1份混匀后配制,并加少量的骨粉和鸡、牛粪作基肥。

2、施肥:

每个月可给茜之塔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钾的复合肥。但施用量不宜过多,以免茎叶徒长,节间距离伸长,使植株松散,严重影响观赏。当植株长满花盆时,可在春季进行换盆。

3、浇水:

茜之塔生长期浇水干透浇透,夏季高温时植株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不必浇过多的水。冬季控制浇水,低于5度停止浇水。

兰花怎么养国兰的常见病虫害防治


国兰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软腐病、疫病、病毒病等,而虫害最常见的有介壳虫。

一、炭疽病

国兰炭疽病危害春兰、蕙兰、建兰、墨兰等兰属花卉,发病是引起叶片焦黑斑点,严重时整叶枯死。

1、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中部呈现圆形、椭圆形,叶缘呈现半圆形的红褐色斑点。后期病斑中心颜色变浅,上轮呈纵向破裂,呈长形黑褐色斑。病斑大型或数量多时可使叶枯死。

2、防治方法

(1)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摘除发病的叶子和植株,集中销毁。(2)加强栽培管理:盆栽兰花应放在通风透光的地方,浇水时从盆边浇入,不要当头浇淋,摆放时不要放置过密。(3)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期,喷施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2~3次。

二、疫病

疫病为国兰最常见的病害。国兰长期栽培于高温多湿,通风不良的设施环境中,最易患疫病。春夏季是疫病发生频率最高时期,尤其以萌芽期至生长期最易发生。

1、症状

病菌可侵入叶片、花器、假茎及新芽等部位,以侵入幼苗的速度快、发病率高。以地下假球茎与新芽为主要受害部位,组织褐变,病害向根系与地上叶片蔓延,造成叶片黄化。其病害组织虽然腐败,有时仍保持坚挺,且不会被水解溃烂,亦无臭味产生,后期造成叶片黄化脱落与全株萎凋枯死。

2、防治措施

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夏天高温多雨季节可多灌亚磷酸1000倍液、磷酸二氢钾1000倍液水溶性肥,增强其抗病能力。雨天过后,及时清理花棚,把染病植株全部清理出棚外,同时用甲基托布津1000液,或者代森磷锌800倍液,或用石灰:硫酸铜:水=1:1:200的波尔多液喷雾防治。

三、软腐病(坐菖病)

兰花软腐病也叫基腐病、坐菖病,通常高温高湿的季节发生,墨兰及四季兰易发生此病。

1、症状

一般从当年新发的幼苗上开始发病,如果控制不及时,整盆均可传染受害。幼苗感病后初期在叶基产生水渍状黑褐色坏死斑块,几天后整个叶基变黑湿腐烂;一星期左右腐烂加重,整苗容易拨起。该病的特征是叶基腐烂,有臭味,叶尖一般无症状;在大苗上还会表现叶面脱水样或水渍状斑块。

2、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在高温高湿季节定期喷杀菌类药物进行预防,可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代森锰锌800倍液等药剂喷雾。发病时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47%加瑞农800倍液等,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防治2~3次。

四、病毒病

兰花病毒病也叫拜拉斯,这种病害最初源于日本,后来传入台湾,近年由于国际间兰花交流增多,带有病毒的兰花也传入了中国大陆。这种病害全年都可能发生,夏秋高温季节是高发期。多发生在未成熟的叶片上,直至兰叶成熟、老死,病斑依然存在。

1、症状

国兰病毒病的病状,主要表现在兰花的叶片上。在兰叶上有一块块不规则的浅黄色的病斑。其最大特点是:在染病部位,无论叶的正面或背面,角质层减少,叶绿素消失,叶肉凹陷,失去光泽。

2、防治方法

目前国兰病毒病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兰园要定期喷施杀虫灭菌药物,使虫、菌不能滋长繁衍为害兰花。如果发现病兰,应与正常植株分开隔离,染病植株用过的植料、盆具也切莫再用。

五、介壳虫

1、症状

介壳虫一般在6~9月危害最盛。主要危害兰花茎、叶鞘、假鳞茎、叶片。成虫以黑、白粉末状浮现于叶背与鞘上,利用丝状嘴刺吸兰叶和茎的养分,使叶面呈现淡黄色痕迹。如群集密度大,兰叶逐渐变成黄色,生长衰弱,失绿而枯黄,甚至全株死亡。

2、防治方法

(1)兰场环境及兰盆要通风良好,盆土不宜过湿,随时清除杂草败叶。发现病情时,将病株隔离,防止传染。抓住盛孵期喷药,把介壳虫杀灭。(2)在幼龄孵化期,可用低毒高效农药喷杀,如用50%马拉松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500~600倍液,或5%高效鱼藤精2000~3000倍液体,或7.5%虫霸乳油2000~2500倍液,每5~7天喷一次,连续2~3次。

兰花怎么养蝴蝶兰虫害蓟马的防治方法


蝴蝶兰蓟马主要危害蝴蝶兰的花朵,其虫体细小,活动隐蔽,危害初期不易被发现。植株受害后在花瓣上出现横条或点状斑纹,致使花朵变形、萎蔫、干枯,影响蝴蝶兰的正常开花,降低观赏价值。蓟马的成虫、若虫怕光,故花瓣重叠处、褶皱处危害最甚。

症状

蝴蝶兰蓟马造成花瓣脱色,呈不规则状之白色斑点,在颜色较深的花上尤其易见,卵产于花瓣内组织,产卵痕易发展成圆形斑状伤痕,为害叶部时,使叶片失去鲜绿而呈黄白色,甚至呈灼伤般的焦状,叶片伸展不良扭曲变形,或在表面造成突起畸形。

发病原因

蝴蝶兰蓟马在高温干燥的季节,虫口密度易增高,以设施内有遮蔽的环境中,繁殖更快。卵大多产在植物较幼嫩的部份,如新芽、幼叶、花瓣等组织内或表面,幼虫大多活泼好动,不时在叶面、花瓣上爬行,成虫与幼虫之外形与习性相若,都是锉吸式器,锉吸花部。

防治方法

在蓟马发生严重时每周施一次药,连续2次,防治药剂可参考下列药剂如10%百灭宁乳剂1000倍,2.8%第灭宁乳剂2000倍,50%培丹水溶性粉剂1000倍、25.3%美文乳松乳剂1000倍、90%纳乃得可湿性粉剂3000倍、85%加保扶可湿性粉剂2000倍、48.34%丁基加保扶乳剂1000倍等。

兰花怎么养兰花白绢病的防治


白绢病(Southermblight、Whitemold、Whitesilk)

病原菌:SclerotiumrolfsiiSacc.

兰花白绢病由真菌Sclerotiumrolfsii所引起,可对兰花造成严重损失,高温潮湿时病害发生严重。

病征:此病菌生长适温为28-32℃,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最容易发生,可以感染根及叶片,造成根腐及叶片软腐,常在聚盆苗或幼苗上发生。感染后期在根茎基部与植材相接处,出现白绢病特有的白色菌丝及白色(初期)、淡褐色及褐色(后期)的菌核颗粒,此乃病菌的残存组织,菌核是本菌的重要传染源。当病菌侵入茎基部及根组织内时,叶片稍加用力即脱落。本病害发生于春作末期或秋作初期,性喜高温多湿之气候,于高温时发病严重。

本病病菌发生于多种兰花植物,如洋兰、东亚兰、报岁兰、四季兰、拖鞋兰、春秋石斛兰、文心兰、蝴蝶兰、寒兰及一叶兰等。遇环境适合时可侵害寄主之任何部位,如球茎、根、茎及与介质接触之叶部等。因寄主种类、年龄、生理状况及侵入部位之不同而病征稍异,最常见病征为为害根部、伪球茎及分生芽未展开幼嫩组织(如图)植株近地际部附近组织出现水渍状病斑,后呈不同程度之褐色到黑褐色坏疽,随后长出白色绢状菌丝,植物失去生气,地上部萎凋黄化,叶片干枯卷曲死亡,湿度高时,检视受害部位,病部常覆盖白色绢状菌丝,附近介质亦出现白色菌丝及菌核,其后菌丝崩解消失,仅余菌核,地下部茎或根系周围可见白色菌丝束缠绕。幼嫩组织发病时造成之软化腐败与疫病、软腐病等类似。老组织发病时或环境改变不宜病势发展时,仅出现坏疽斑,生育不良。

病原菌:

分类:无性世代

Deuteromycetes(不完全菌纲)

Agonomycetales(无胞子菌目)

Mycelialsterilia(无胞子菌科)

Sclerotium(菌核属)

有性世代

Basidiomycetes(担子菌纲)

Aphyllophorales(无折菌目)

Corticiaceae(膏药菌科)

Athelia

分布:病原菌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美国、中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地中海沿岸、东南亚、中国及中国台湾均有之。纬度虽高,但局部条件适合,北韩、日本及西伯利亚亦曾发生。

寄主:寄主多达100科500种以上,以豆科及菊科最多,其次为葫芦科、石竹科、十字花科、唇形花科、毛莨科、大戟科、玄参科及茄科。单子叶植物则以禾本科、百合科、鸢尾科及石蒜科为主。低等植物如苔藓类亦有。寄主植物中有多种作物常发生白绢病,如大豆,花生、西红柿、水稻苗、兰花、百合、鸢尾、麒麟菊、宿根花卉的黄花、白花孔雀菊、洋桔梗及其它多种花卉。

形态:白绢病菌菌丝呈白色,分二型,大菌丝直线生长,每节细胞约5.760-100mm,有扣子体;小菌丝宽约2.5mm,生长较不规则。菌丝分枝增加并交织后形成白色菌核苞芽,发育成熟菌核之形状为球形,椭圆形至数菌核合并而成之不规则形,深褐色,大小在直径0.5-1.5mm左右。成熟菌核分外皮、皮层及髓,外皮含可抵抗不利环境之黑色素,外观很像萝卜或油菜种子,为存活于土壤或介质中之主要构造。有性世代在自然界中不易产生,需用人工诱导。担子器棍棒状,形成于分枝菌丝的顶端,上生2-4个担子柄,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梨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平滑,大小约7.170.634.800.12mm。有性世代曾于我国蝴蝶兰及寒兰病株上发现。有性孢子无病原性。

诊断技术:

1.植株失去生气,垂头丧气。挖出后,地下部常有水渍斑,并有白色菌丝。其上常有白色黄色至褐色,大小有如萝卜或油菜种子之菌核。

2.幼苗常于地际部茎及叶片上发生软化腐败,亦有白色菌丝及菌核形成。

3.介质表面及其中有白色菌丝及菌核。

生活史:本菌以菌核为主要存活之构造。室温干燥下,可存活达5年以上,浸于水中亦可达3个月以上。菌丝则很容易崩解而消失。高温下(50℃)菌核只能生存2小时左右,菌丝则不到15分钟。本菌在病株残体或土壤内有机质中则可行腐生生活,而长期存活。本菌可藉水流和带菌土壤、介质、有机质或人员机具之携带而传播。带病苗木及种球,宿根等则可行远距离传播。栽培介质中以蛇木最容易携带本病。潮湿时如肉眼可见其上有白色物,常为本菌之菌丝。进口介质,原封只开一小口,种植花卉后,亦有本病发生,可为远距离传播之例。其它生物性介质如、如稻谷秆、花生壳、玉米碎梗等堆积过久易为本菌污染而传播。菌核遇温度及湿度合宜时,发芽很快,侵入植物,产生白色菌丝,其后又产生菌核。

发生生态:土壤或介质松软时,病菌可于相当深的部位为害,而黏土则只能于表层发生,80%之菌核分布于土表下30公分之内。黏土中,土表7公分以下之菌核,几乎不能发芽,埋太深菌核即死亡。在通气良好的砂质土壤及坋质土含量高、保水性佳的土壤或介质,利于本菌之腐生生长,并增加病害发生严重性。病菌菌丝生长之温度最低为8-9℃,最高42℃,最适宜为25-35℃之间。本菌菌核发芽最适温度为21-30℃,低于或超过此温度范围时,发芽率明显降低。潮湿适合病菌的发育,土壤含水量在20%时,本菌腐生能力最高。随含水量之增加菌核发芽率降低,但通入空气后可得良好之发芽,此现象明显与本菌之好气性有关。漂浮于水面之菌核仍能造成严重之菱角白绢病。高空气相对湿度对本病之发展非常重要,湿度饱和时,菌丝可向植株上方蔓延,反之则仅于地际部发生。种植花卉时,使用大量介质及有机质,其间有大量空隙,因此地下部之相对湿度及通气甚高,故病菌侵入地下部植株,有时地面尚未见菌丝。本病的大发生往往是由于兰花生长繁茂,已全部屏蔽盆面,或放置密度过高,温室通风排水不良,造成微气候中高空气相对湿度所致。有机质(腐生基质)为本病猖獗最重要因素之一。未分解之有机质常发出挥发性气体,促使菌核形爆发式发芽而侵害寄主,或提供病菌之食物及能源才能为害,并降低土壤酸碱度,提供病菌之有利环境。除此之外,尚可增加土壤通气性与土壤表层之湿度。保存不当之有机质如稻谷秆、花生壳、玉米碎梗等堆积过久易为本菌污染而成为传染源。已腐熟之有机质不易为本菌利用,且其中如有病菌亦会被?酵过程中产生之高热杀死。综而言之,于土表或接近土表处,白日29-35℃,夜晚不低于23℃,土质或介质松软,含大量有机质,空气湿度高,介质潮湿但未淹水,介质酸碱度在pH6以下,本病发生严重。各地四至十月梅雨、台风季节温度及湿度均高发病较严重,十月以后温度下降,病势即停滞。冬季温室内通风不良,湿度大,盆花放置过密,遇温度回升亦易诱发病害。

传播途径:本病为土壤传播之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状态残存土中多年,遇寄主时抽菌丝发芽为害。在田间藉水及农具污染而传播病源。防治方法:

兰花因为盆栽,白绢病问题较为单纯,仅需考虑介质、种苗、盆具及管理。

一、药剂防治:

1.50%脱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

2.50%福多宁可湿性粉剂3000倍。

3.75%灭普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药液应喷及栽培基质,喷药后应停止喷水5~7天)。

二、发现白绢病后应将病叶、病株及附近植材搬走烧毁,附近植株则要立刻喷施防治药剂三次以上。

三、种植前,介质以蒸气消毒,或使用0.6%尿素淋注后覆盖一周消毒。

四、阳光充足地区或夏季,可将盆栽材料堆成25cm高(2.31.1m),覆盖双层透明塑料布行日光能杀菌。腐霉病菌、疫病菌、镰孢菌及白绢病菌10日即可杀灭。春秋季则可减少堆积高度或延长处理时间。使用平面式阳光收集器(Flatsolarcollectors),视日光强度而定,白绢病菌及土香1日即可杀灭。立枯丝核菌及根瘤线虫需2日。如此除白绢病外,尚可防治其它数种重要兰花病害。处理后储存于干燥干净处。

五、除经洗净并处理,不可使用水稻育苗盘育兰苗或发病植株所遗之盆具种兰花。

六、种苗消毒:种苗易携带本病成为初次感染源,故应向信誉卓越之公司采购,有疑虑时种植前应消毒,可用50%免赖地、50%福多宁或75%灭普宁可湿性粉剂,稀释后浸泡。

七、温室必需保持通风良好,植株不可过密,避免微气候中之湿度过高。

八、力行田间卫生:兰花发病后应迅速隔离,拔出植株清理后以干净介质重新栽植,灌注50%福多宁及75%灭普宁可湿性粉剂。病株之介质及盆具应予销毁。如发病严重,或不合经济价值之兰花则全部销毁。注意浇水以免病菌随水溅至健株。

藤蔓植物常春藤怎么养主要的病虫害防治


1.疫病

(1)症状特征:全叶或大部分叶片变褐腐烂或茎蔓基部及嫩节基部呈暗绿色水渍状,变软缢缩,后变褐色至褐黑色,病部以上枝叶枯萎。有的直接形成烂顶或死头;有时插枝的茎基部也发病产生茎腐。当插枝带菌或土壤带菌,且土壤和空气湿度大时,该病易发生,且扩展迅速。

(2)防治方法

①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适当控制浇水。

②栽插时要注意从无病虫为害的植株上选插枝,插在消毒过的或未发生过疫病的基质中。栽植不能过密,注意通风透光。

③雨季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④发病初期,喷施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克露600倍液。

2.灰霉病

(1)症状特征:在叶边缘产生水渍状褐色或黑色病斑,严重时病斑可占叶大部分或全叶,潮湿时生出灰霉层。

(2)防治方法:用无病新土栽培,控制浇水,氮肥不要施过多。及时摘除病叶,并烧毁。发病时,喷施75%百菌清500倍液。10天1次,连续2~3次。

3.叶斑病

(1)症状特征:初期只在叶面上出现很小的圆形暗色斑,具油渍状晕圈。后扩大,呈黑色,有的变为多角形,有时病斑周围有褐色沉积物。偶尔叶柄上也产生溃疡斑。染病叶片一般不脱落。病菌在病组织内越冬。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通风不良,透光差,管理差易发病。

(2)防治方法:选无病的母株繁殖。发病初期,喷施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4.紫突眼蛎蚧

(1)为害特征:以若虫与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严重时布满叶片、枝条,致使植株干枯发黄、死亡。

(2)防治方法:冬季结合整形、剪除虫枝叶,并集中烧毁。若虫孵化期,喷施50%辛硫磷1000倍液或速扑杀1500倍液。

弹簧草的形态特征与习性


弹簧草也称螺旋草,因叶片扭曲盘旋,形似弹簧而得名,是近年新引进的小型盆栽观赏植物,其形态独特,鳞茎古朴,叶片根据品种的不同,或像弹簧,或像水中飘逸的海带,或像卷曲的长发,或像铁艺制品,其线条流畅飘逸,富于变化,花色淡雅清新,适合用小盆栽种,点缀于窗台、几案等处,奇特而有趣。

弹簧草的形态特征

弹簧草,为风信子科(Hyacinthaceae)Albuca属多年生鳞茎类肉质植物,植株具圆形或不规则形鳞茎,其鳞茎由一层层肥厚的肉质鳞片组成,地下部分的表皮黄白色,露出土面的部分经日晒后为绿白色。肉质叶由鳞茎顶部抽出,线形或带状,最初直立生长,以后逐渐扭曲盘旋,很像弹簧,有些品种叶上还有白色毛刺,花梗由叶丛中抽出,总状花序,小花下垂,花瓣正面淡黄色,背面黄绿色,有些品种具有淡雅的芳香,花朵一般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开放,傍晚闭合,如此昼开夜闭,单朵花可持续开放5天左右,若遇阴雨天或栽培环境光照不足,则难以开花,花期3至4月。

弹簧草的生态习性

弹簧草原产南非,喜凉爽、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怕湿热,耐半阴,也耐干旱,有一定的耐寒性。具有夏季高温休眠,秋季至春季的冷凉季节生长的习性。

弹簧草怎样栽培

栽培管理

习性:弹簧草喜凉怕热,主要生长期在9月至翌年的4月,冬季宜保持10℃至20℃的温度,在此环境中植株能继续生长,可进行正常的肥水管理。若控制浇水,使植株休眠,不低于0℃可在室内安全越冬。5月中下旬随着温度的升高,地上的叶片逐渐枯萎,植株进入休眠状态,可将干枯的叶子清除,鳞茎留在原盆中度夏,花盆宜放在干燥、通风、无积水处,等到8月底9月初,随着天气的转凉,就会有新芽从鳞茎中长出,及可以慢慢恢复正常管理。值得提醒的是夏天休眠,植株不用整个夏天都不给水,可以微微保持潮润,虽然叶片干枯了。地下的球茎还是会生长,浇水不要浇在干枯的叶心,一个夏天过来,球茎会长大不少。

温度:不低于5℃可安全越冬。

光照:弹簧草喜光,生长期应给予充足的光照,若光照不足会使叶片细弱,而且卷曲程度差,很难突出弹簧草所独有的魅力。而在阳光充足处生长的植株叶片低矮粗壮,盘旋扭曲,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但4月以后仍要搭遮阳网,以避免烈日暴晒,防止叶尖干枯。

水肥:弹簧草喜湿润的环境,生长期宜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若长期干旱缺水,植株虽然不会死亡,但生长停滞,叶片发黄,甚至枯萎;而盆土长期积水,则会造成鳞茎腐烂。可经常向植株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避免叶子顶端干枯。夏季为了避免雨季水淹,可将花盆放在架子上或有一定高度的台上,并注意控制浇水,以防因积水造成鳞茎腐烂,但也不能让盆土完全干透,以免鳞茎干枯。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4月为植株生长旺盛期,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复合肥,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使植株生长旺盛,春季花莛抽出后,喷施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至3次,以促进开花。

授粉:弹簧草开花后应选择不同的植株进行人工授粉,使植株结果,种子成熟后注意采收,勿使其散落;若不留种,花后要及时剪去残存的花梗,以免消耗过多的养分。

换盆:弹簧草一般是每年8月底换盆一次,盆土要求肥沃疏松,含腐殖质丰富,具有良好的排水透气性,可用腐叶土或草炭土3份,蛭石或沙土2份混合配制,并掺入少量的骨粉。换盆时剪去腐烂的根系,栽种时将鳞茎露出土面1/3左右,栽后浇透水,放在光照充足处养护,以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不久就会有新叶从鳞茎顶端长出。

弹簧草的繁殖方式

弹簧草的繁殖可用分株、播种的方法。

分株:可结合秋季换盆进行,方法是将大鳞茎周围萌生的小鳞茎掰下,另行栽于培养土中,无论有根无根都能成活。

播种:此法适合大量繁殖,在秋季进行,播后覆以薄土,罩上玻璃片,以保持土壤、空气湿润,具有较高的出苗率。播种后以及苗期为了避免浇水时将种子或小苗冲出土壤,应采用洇灌的方法浇水,将花盆放在水盆中,使水分从花盆底部的排水孔中慢慢洇湿土壤。

《兰花怎么养主要虫害的形态特征和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